第114章
论朝廷还是大臣们,在北方没有利益了。 朝廷北伐的所有支出,全部取自于南方。 让那些本就家在南方的官员,以及那些已经在南方重新经营起了家业的大臣们,放着大好的日子不过,出钱出力的支持一个虚无缥缈的北伐? 这和刘禅前世的朝堂上,益州派反对北伐,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在赵鼎看来,官家的这个办法其实就是个非常简单粗暴的阳谋。 我让你合情合理合法的在北方拥有利益,而且我承诺会出出兵保护你的这一份利益,但你要跟我一心。 请问,你跟不跟? 别看五百亩或者一千亩这个数字不大,但这个数字是朝廷承认的数字。 如果按实际情况算的话,朝中的大臣们,哪个人家里没有个几千亩地。 但是,这几千亩地里面,有多少亩是可以放在阳光下的? 现在给你个光明正大的机会,可以让你有五百到一千亩的地,你要不要? 只要大臣们选择要,那加在一起可就是天文数字。 别忘了,大宋登记在册的官员有几万人呢! 这个诱惑,赵鼎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忍得住。 只要大臣们接下了这个好处,那朝廷要顺势往北地再迁点儿人,你还好意思拒绝? 而且,他们又不和你们抢地,最好的地优先让你们挑,你们挑剩下的才让他们挑,这还不行? 第242章 赵鼎:官家您究竟是多爱岳飞呀? 想明白了这些之后,赵鼎马上就意识到了,官家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给岳飞造势。 官家明明可以直接定一个数字,但他偏偏说了五百亩或者一千亩两个数字,然后去征求岳飞的意见。 官家这么明显的在笼络大臣,岳飞他只要不傻,就一定知道该怎么说。 但不论具体的情况是什么,只要一千亩这个数字从岳飞的嘴里说出来,大臣们谁能不承这个人情? 果然,他正在这么想的时候,就见岳飞拱手说道: “官家,臣以为还是每人一千亩的限额好一点儿。” 岳飞一说,刘禅连一秒都没耽误,就马上说道: “好,那就按爱卿说的办!” 见到俩人这一问一答,赵鼎都快酸死了。 也不知道这岳飞究竟是做对了什么,怎么就让官家宠到这个程度。 筹划国家大事儿的时候,也不忘了给他个人谋点儿福利。 真的是......好嫉妒啊! 他这边酸得不行的时候,刘禅已经看向了大臣们。 “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这还能怎么说? 就算有个别人看透了其中的算计,心中有所不愿,此时也不敢说啊。 这会儿要是站出来反对,估计得被大伙儿给打死。 于是,大臣们齐齐的拱手应道: “官家圣明!” 见大臣们都应下了之后,刘禅默默的在心里说道: “相父,禅儿又按照您的教导做对了一件事呢。” 心里感慨了一会儿之后,刘禅就又看向了赵鼎。 “爱卿,既然蒲甘和安南百姓北迁之事已定,那就继续议一议百姓们往蒲甘和安南迁移一事吧!” 一见刘禅提到了这个,赵鼎便第一时间出列。 “回官家,关于迁往安南和蒲甘之地的百姓,臣以为第一批同样迁移五十万百姓为宜。 而且迁居的地点,臣以为当以升龙、占城及蒲甘城三地为宜。” 赵鼎说完了之后,刘禅认同的点了点头。 “嗯,爱卿所说实乃谋国之言。 这三处皆是大城,而且早已开发多年,土地肥沃,环境也相对适宜,把百姓迁往这些地方确实比较稳妥。” “谢官家!” “那爱卿以为当从何处迁移百姓比较合适?” “回官家,臣以为可以从江陵府、常德府、建昌府三地迁移百姓。” 赵鼎的方案一出,大臣们又炸了。 不过相对于之前来说,炸的规模小了一点儿。 炸的主要是家在这三个地方的官员,其他的基本是一个看戏的状态。 按理来说,从某个地方迁走一些百姓,对于当地人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儿。 因为这些人可以迁走,但他们的地却迁不走。 他们走了之后,地就空了出来。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特殊的情况,隐户。 就是名和地都挂在有功名之人名下,不在朝廷掌握的黄册之中,也不向朝廷纳税的那部分人。 突然迁走那么多的人,空出来那么多的地,朝廷必然不可能让地空着。 所以,人迁走了之后,这些地必然要重新分出去。 但朝廷再笨,也不可能不问青红皂白的直接把这些地给一分了之。 分地之前,必然要做的一个事情,就是重新丈量田亩。 丈量的过程之中,这些隐户就很容易会被暴露出来。 所以,他们才要反对。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突然迁走了那么多人之后,必然会对当地的工价造成影响。 在这个万事全靠人的年代,工价只要一涨,各行各业都要受到影响。 这就是他们反对的第二个原因。 只不过,这两个原因没有一个能摆得上台儿。 所以,他们只敢在下面议论,一时之间还没有人敢跳出来反驳。 或者说,他们还没找到合适的理由进行反驳。 见大臣们只是议论,却没有人直接像刚才的陈中一样跳出来反对,刘禅便干脆装作没看见。 “那等这些百姓迁移过去了之后,爱卿准备怎么确保其安居乐业?” “回官家,百姓迁移过去了之后,第一件事自然是要分配土地。 无论升龙、占城还是蒲甘,这三个地方都已经开发多年,土地全是熟地。 而且,这些地方的土地全都可以用来种植一年三熟的稻米。 按照咱们目前的统计,一户百姓可以耕种的极限基本在五十亩。 所以,臣以为每户分五十亩比较适宜。” 赵鼎说完了之后,刘禅点了点头。 “嗯,可以。” 说完了之后,他又接着说道: “还有吗?” 听到刘禅的问题,赵鼎淡定的吐出了五个字儿。 “免税,三十年!” 赵鼎说的淡定,但他说完了之后,朝堂上却是轰的一声直接炸了。 比刚才炸的可要厉害多了。 等到维持礼仪的官员无奈出声制止了三次之后,大臣们议论的声音才终于小了下来。 大臣们声音小了之后,张俊便第一个忍不住了。 他出列之后,先是向刘禅行了个礼,然后便不可置信的看向了赵鼎。 “赵相刚才说免税三十年,可是真的?” 看着张俊一脸急迫的样子,赵鼎悠悠的说道: “自然是真的! 只不过,这件事最终还是要官家同意才行。” 他一说完,张俊便立刻扭头看向了刘禅,眼里只有七个字儿。 官家,你快答应啊! 看到张俊的样子,刘禅的嘴角微微翘起了一点儿。 “朕觉得赵爱卿的提议甚好!” 刘禅说完了之后,张俊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扑通跪下了。 “官家圣明!” 张俊说完了之后,其他大臣才赶紧跟着附和。 大爷的,免税三十年啊! 而且还是那种一年三熟的地方! 大宋的国土面积比大唐小的多,而人口又比大唐多的多,但大宋为什么不怎么缺粮? 不就是因为引进了占城稻嘛? 对,就是占城的那个占城。 因为稻种是从占城引起的,所以干脆就把这种稻子叫做占城稻。 这种稻子不仅产量高,而且一年三熟。 当然了,引起到了大宋之后,因为气候的原因,产量没那么高了,而且到了很多地方之后,变成了一年两熟。 但就算是这样,还是养活了大宋这么多的人口。 本来他们对于占城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但是,免税三十年啊。 三十年的时间,够他们存下多少粮食? 这尼玛的,不敢想啊。 第243章 请官家允许臣等为君分忧! 这么大的利益,让他们拱手让给那些小老百姓? 想屁吃呢? 当然了,那个地方再好,他们自己也肯定是不会去的,因为那里远离中枢。 但这并不是个大问题,他们自己不去,可以安排家族其中的一个分支过去啊。 到时候家族的主支在中枢搞权,分支在天边搞粮食,而且粮食吃不完了还能换成钱。 将来这么一结合,嘶......不对不对,自己只是想多口饭吃而已,怎么会有坏心思呢?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些,当刘禅亲口承诺了免税三十年之后,张俊用了好大的力气,才压下了激动的心情,然后尽量平静的说道: “官家,自古以为百姓迁移到外地之后,不论朝廷照顾的多么精细,都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忍言之事。 一旦类似的事情发生的多了,轻则引起百姓集体返迁,重则更是会引起叛乱。 臣以为,此事不可不查啊!” 张俊这么说完了之后,刘禅果然一副被吓了一跳的样子。 “啊? 还会这样吗? 那爱卿可有什么好办法?” 见官家竟然称呼自己爱卿了,张俊激动的泪都快下来了。 然后,他顺势掐了自己一把之后,泪就真下来了。 “回官家,臣祖籍凤翔府,自靖康国变之后,臣便再未饮过家乡之水。 臣没想到,过去了这么多年,官家竟然从未忘记过臣等的思乡之情。 您允许臣等以七折的价格在北方购地,臣等全都铭感五内,只恨不能立刻战死沙场以报答官家。 所以,这一次南迁安南及蒲甘,臣请官家允许臣等身先士卒,为君分忧。” 张俊这么一说,刘禅感动的眼泪都下来了。 过了好大一会儿,他才一边擦泪,一边说道: “众卿尽忠报国,朕为你们着想本是份内之事,从来没想过让你们报答。 可是,爱卿的忠君之心,真是让朕感动啊。” 又擦了一把眼泪之后,他才终于控制住了情绪,然后接着问道: “爱卿准备怎么为朕分忧?” “臣有一族弟,一直在家操持农事。 臣想让他带领其一系族人到升龙去为官家种粮,以报答官家对臣的大恩,还请官家允许!” 张俊说完了之后,刘禅还没说话,大臣们已经在心里骂开了。 好你个不要脸的张俊啊! 怪不得你这一次出列的这么快,原来是操着这个心呢。 占城虽然是占城稻的原产地,但升龙的环境跟占城基本是一样的,而且升龙做为李朝曾经的都城,各方面设施是最完善的。 占城、蒲甘、升龙这三个地方如果排个序的话,升龙毫无疑问排第一,占城排第二,因为这俩地方不仅粮食产量高,关键他还有出海口啊,运粮也方便。 相比之下,蒲甘因为位置以及交通的关系,则只能排第三。 你张俊口口声声要报答君恩,其实给自己家族选了块最好的地,真特么不要脸啊。 但这会儿也顾不上骂张俊了,再不快点儿的放,好地儿都被挑完了。 于是,大臣们便开始一个个的出列,表示自己家族中也有专门操持农事的专家,可以拖家带口的过去为朝廷种粮。 大臣们出列说的时候,刘禅只是一脸欣慰的看着他们,不时的勉励几句,而旁边的刘童博却是记录记的手都酸掉了。 这一记,就记了一个多时辰,终于记完了最后一个人。 看着刘童博手里厚厚的一摞纸,刘禅感动的泪又下来了。 “诸位爱卿,真是让朕太感动了! 众位爱卿如此主动为朕分忧,朕也不能让你们失望。 那就还跟之前一样,这几个地方的地,到了之后就还有你们先挑。 你们挑完了之后,朕再安排其他的百姓。” 这一下子,大臣们更激动了,喊官家圣明的声音,差点儿没把屋顶给掀了。 等安抚住了激动的大臣之后,刘禅才又看向了赵鼎。 “爱卿,你的方案说完了没有?” “回官有,还没有呢!” 一听赵鼎后面还有话,大臣们一个个都傻了。 怎么还有? 后面不会还有后招吧? 一想到这个,大臣们一个个都忐忑不安的看向了赵鼎。 而赵鼎却像是没感觉到这些目光一样,拱手继续说道: “官家,安南及蒲甘两地不仅土地肥沃,而且远离其他国家,正可做为我大宋未来的粮仓。 因此,臣以为百姓们迁移过去这后,朝廷当在安南及薄甘两地多设粮仓,用以收储粮食。” 听到这里,大臣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还以为赵鼎要阴他们一把呢,原来就是设个粮仓啊。 这本就是应有之意嘛! 看来是我们误会了赵相啊,赵相真是个为官做主的好官啊。 果然,他们在心里夸着赵鼎的同时,刘禅也是欣慰的说道: “爱卿此言实乃谋国之言啊,朕准了,就这么办!” 然而,就在这时候,赵鼎却又接着说道: “官家,臣还有一言没有讲完呢。” “哦?还有啊?那爱卿继续说。” 他一说还没说完,大臣们的心又给吊了起来。 于是,在他们又一次的忐忑不安之中,赵鼎继续开口说道: “官家,以安南以及蒲甘之地的条件,只要百姓们迁移过去了之后,粮食必然会迎来大丰收。 但是,臣就怕丰年闹粮荒啊!” “嗯? 什么意思?” “回官家,据臣所知,这些年来已经发生过不少次了。 每到丰年之时,各地的粮商们就会拼命的压低粮价,百姓们无奈之下要么把粮存在家中,要么就只能贱卖。 最终就会导致百姓们辛辛苦苦一年,却根本存不了多少钱。 当然了,以前这种情况虽然发生过多次,但并未造成太过严重的影响。” 赵鼎说到这里,有些大臣们脸色已经不对了。 但刘禅只当没看见,只是饶有兴趣的看着赵鼎。 “哦? 这是为什么?” “回官家,这是因为之前百姓们每年的收成有限,留足了自己的吃用之后,其实存不了太多粮食。 因此,就算贱卖,其实也亏不了太多的钱。 但是,安南和蒲甘之地不一样。 这些地方不仅一年三熟,还产量极高。 如果再有商人压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还请官家明查!” 第244章 岳飞:官家,咱走个流程呗? 赵鼎说完了之后,刘禅马上露出了一脸担忧的样子。 “爱卿
相关推荐:
快穿甜宠:傲娇男神你好甜
长夜(H)
孩子的父亲是个女的
贵妃母子民国文生存手札
他来过我的世界
重生之公主要造反
斗罗:转生火麟飞,幻麟星云
皇嫂
抽到万人迷但绑定四个大佬
大风水地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