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 这种话说出来,一不小心就把领导得罪了。 夏主任面色如常,喝了口水后,不动声色地问:“那小狄主任觉得如何才能提高这个项目的含金量呢?” 秘书也竖起耳朵来。 提意见,挑毛病的人她见得多了。 要想被领导认可,关键是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狄思科铺垫了这么久,就等着领导询问的。 这会儿精神一振,立马就把自己这几天琢磨的办法倒了出来。 “我觉得咱们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让企业从这次认证中得到好处,这种好处不是品牌形象之类的无形资产,而是真金白银。被选中的品牌,可以得到市里的奖金或政策扶持,比如优先分配出口订单,向国际市场主推这个品牌。” “第二就是,让市里的认证与商业部和商标局的相关认证互通。比如在老字号和驰名商标的认定中,市里评选出的88个名牌可以被相关单位认可,自动成为候选。这就相当于间接认可了咱们经委评选结果的权威性。” “第三嘛,当然是保证评选结果的公平公正。只要所有人都认为咱们的认证是公平的,那咱们这个认证的口碑也就树立起来了。” 夏主任仔细品了品,觉得小狄主任还是有些想法的。 尽管有的想法还不太成熟,有些想当然,比如第二条,跟其他单位认证互通这一点。 这就等于为彼此的认证背书,替其他单位背上了风险,大多数单位都不会这么做。 不过,夏主任对他的思路还是认可的。 “你说的不错,公平公正非常重要,”夏主任指了指电话,哂笑,“我一上午接了四个电话。” 狄思科当即就毛遂自荐了,“所以我才说,市里需要我们经合办的协助嘛!全市那么多企业都把申请提交到市经委,要消耗经委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直面那些说情走后门的人。” “委里不如把这个任务下放到各区,让各区的相关部门先动员区里的企业积极报名参加认证,在区里进行第一轮初选,将一些滥竽充数的企业先刷下去。然后让每个区推荐15-20个名牌候选,由市里进行复核,组织经济学家和知名企业家参与评选,优中选优。” 狄思科拍着胸脯保证:“您可以把我们区当做一个试点,我们不怕得罪人,愿意当本次认证的第一道防线,只要是递到我们经合办的申请,保准没有一个是能走得通后门儿的!” 夏主任笑道:“小狄主任口气不小嘛。” “哈哈,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既然敢跟您立军令状,当然就要说到做到!”狄思科认真道,“我觉得名牌不能搞终身制,咱们的名牌工程也不能只搞一年。” 夏主任“哦”了一声,心里微微一动。 “市场经济风云变幻,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我之前在日化厂工作,厂里有四五个品牌都是有三十多年历史的老品牌,当年也是全国名牌。可是改革开放后,因为常年没有技术升级,那几个产品没过几年就被市场淘汰了。” “所以,我认为品牌工程的认证,应该对品牌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或每两年复核一次,允许新的优秀品牌进入名牌行列,有上有下,优者为先。” 夏主任暗自思忖,“工业名牌工程”只是今年的一项工作任务,如果按照狄思科说的,定期就要认证新品牌,复核老品牌,那么这个名牌认证的工作,兴许会成为市经委的一项常规工作打出名气。 狄思科在夏主任的办公室里坐了两个小时,中午蹭夏主任的饭票,在经委食堂吃了顿午饭,才返回筹备小组。 他回去一边工作,一边等着夏主任的消息。 要是能协助市经委完成名牌认证,也算给经合办找到了一个固定项目。 经合办开了农贸公司后,已经不复往日那般闲散,但那毕竟是副业,等到农贸公司走上正轨后,就要政企分开,从经合办独立出去了。 经合办常年在夹缝中生存,若想开展经济合作工作,就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接触区里的各大企业。 而参与名牌的认证,就是他在等的机会。 * 一周后,市经委正式通知,“工业名牌工程”将是市里的常态化工作,申报和初审工作由各区自行组织完成。 狄思科所在的区经合办,绕过人家的亲儿子区经委,拿到了名牌认证的初审权限。 他没理会大院里的议论,接到通知后,心里着实松了一口气。 虽然主意是他出的,但领导当时可没保证一定会将这个项目给经合办做。 人家要是想把项目给区经委,他也只能干瞪眼。 好在他的直觉没出错,夏主任是个体面人。 一颗心落到了实处,狄思科哼着小曲儿回了家。 进大门后,先是迎面碰上了在院子里疯跑的3P(Panda/Panner/Pai)一家,绕开扑到他腿上的3.14,分别揉了三只狗子的狗头,他才得以进屋。 结果,刚进门就瞧见郭美凤上了全妆,正在客厅里唱戏呢。 “妈,今天什么日子啊?您这行头可够隆重的!” 狄嘀嘀和狄嘀嗒坐在饭桌前,双手捧着小脸蛋,不住地盯着奶奶瞧,跟两朵向阳花似的。 狄嘀嗒踢腾着小腿,高兴地宣布:“奶奶要去我们幼儿园演出啦!” “怎么突然就要演出?是幼儿园邀请的吗?”狄思科问。 二舅妈从旁解释:“他们幼儿园下个月要进行文艺汇演,除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家长们也要上台表演节目。” 狄思科讶然:“小朋友的文艺汇演,让家长掺和什么啊?到时候看家长,还是看小朋友?” 这幼儿园的花样可太多了,纯粹是为难家长嘛,这让没有文艺特长的家长怎么办? “这叫什么什么动来着!”二舅妈忘了那个词怎么说,想了半晌仍没想起来。 狄嘀嘀麻利接话:“亲子互动!小白老师说,我们班小朋友的家长都要参加。” 郭美凤主动道:“我打算代表咱家出席,到时候就上台表演一段京剧,让小朋友们欣赏欣赏国粹。” 既然不用自己出节目,狄思科就不挑理了,他赶忙连声说好。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现在的小孩基本没什么机会接触和了解京剧,您化上妆,戴上行头,上台给他们表演一个,让小屁孩们开开眼!” 郭美凤整理着袖口说:“不光是我要上台,你跟童童最好也能一起参加。” 狄思科疑惑地望向二舅妈,问:“父母也必须出席吗?” “老师没说,”二舅妈摇头,“只要求每个孩子家长准备一个节目。” 不待狄思科提出反对意见,郭美凤又扔出一个重磅炸弹:“我最近打算让咱们家参加五好家庭的评选。” “啊?” “不要惊讶,我早就想参加评选了,就是一直没机会。”郭美凤喜滋滋地说,“五好家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这次去幼儿园演出是一次机会,咱全家一起上阵,也算是家庭文化活动,到时候能给评比资料里面增加一个素材。” 狄思科无语道:“参加评比的家庭,需要提前好久进行准备呢,您现在才提出来,这不是临时抱佛脚嘛!” “也不算临时吧,”郭美凤一拍大腿说,“不过,你这话倒是提醒了我,明天我得抽空去雍和宫拜一拜,抱抱佛脚。” 狄思科哭笑不得道:“五好家庭成员要讲科学,破迷信,您第一个就通不过评审呀!” 第158章 “五好家庭”那块光荣牌, 对老一辈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 狄思科记得他上小学那会儿,五兄弟的房间里,除了贴着年画, 还贴着一张《全家争五好, 好了还要好》的画报。 画报上的一家人围在方桌前, 用毛笔在大红纸上写《决心书》。 那张画报在墙上贴了好几年,直到褪色卷边儿才被郭美凤揭了下去, 以致时隔二十年, 那个画面仍然刻印在狄思科的记忆里。 二三十年前,被评为五好家庭,就相当于给一个家庭颁发了先进集体奖,被选出的人家无一不是又红又专,出身好工作好的。 郭美凤打从年轻起, 就想给自家申请个五好家庭的牌牌。 可惜,老狄活着的时候,她跟婆婆关系不好,不符合“家庭和睦, 邻里团结好”这一项。 她不是尊敬公婆的好媳妇, 老太太也不是关心媳妇的好婆婆。 她们的婆媳关系算是众人皆知的秘密,民主评议的时候必然通不过, 郭美凤也就不去自讨没趣了。 老狄走了以后,她成了户主,跟老太太也没了联系,本可以申请五好家庭的。 可是,她家老二当时是远近闻名的刺头, 不太符合“遵纪守法,执行政策好”这一项。 所以, 她再次错失了得到光荣牌的机会。 如今她跟着老五过日子,户口本上户主的名字是老五。 他们遵纪守法,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婆媳关系和谐,还能教育子女,组织家庭文化活动。 她恨不得自己给自己颁个奖。 因此,郭美凤重燃热情,打算弥补这辈子的遗憾,冲击那块五好家庭光荣牌。 狄思科却觉得这事有点悬。 郭老师是雍和宫年卡的潜在客户,而且不少街坊都知道她这个习惯。 “我可不是宣扬封建迷信啊,”郭美凤振振有词地强调,“顶多算是风俗习惯,这属于祈福类风俗活动,就像过年贴福字一样。” 狄思科:“……” 在老妈的催促下,他这个户主不得不去居委会咨询评选五好家庭的流程。 温大妈惊讶地问:“你们家还不是五好家庭吗?” 狄思科顺着她的话说:“已经是五好家庭了吗?那您给我补发一个光荣牌吧,我挂到家门口就成了,省得占用评选名额。” 居委会的另几个同志凑趣道:“咱可得好好查查资料,不能被小狄蒙混了过去。” 温大妈一边翻出申请表,一边嘟哝:“我以为你们家早就已经评过五好家庭了。” 狄思科正经八百地说:“我们家对五好家庭的评选比较慎重,准备充分以后才敢来申报。” 温大妈将申请表交给他,“你们先填申请表,街道办会组织评审委员会对所有申报家庭进行评审,选出候选家庭。然后在咱们街道进行公示,最终的五好家庭,由居民们投票产生。” 狄思科拿着表格回家,对郭美凤说:“妈,五好家庭是由胡同里的住户们投票选出来的,我看您甭在文化活动上使劲了,还是跟左邻右里处好关系吧。” 郭美凤接过表格逐字逐句地看了一遍,皱眉说:“我记得五好家庭的评选很严格呀,由专家评,人家还要来家里家访呢。” “您说的是区级以上的五好家庭吧,”狄思科坐到桌前填表,“反正咱胡同里的五好家庭就是邻居们投票的,想被选中就得团结邻里关系。您最近低调点吧,别总在胡同里显摆,小心人家不给您投票。” 郭美凤暗下决心,这段时间要跟街坊们多走动走动,做点好人好事什么的。 但她面上表现得对自己的人缘极有自信,满不在乎地摆手说:“评上街道的五好家庭,简直是小菜一碟。我的目标是市级五好家庭,所以咱家的文化活动你跟童童得积极参加,幼儿园的文艺汇演,你俩也出个节目。” “咱家有您出马就够了,”狄思科唱起了反调,“我俩最近都可忙了,真没时间准备演出节目。” 于童从公司回来的时候,母子俩还在因为节目的问题争执呢。 她坐在桌边吃了几口晚饭,还得帮两人断官司。 “妈,我俩最近确实挺忙的,我们公司要参加电视剧剧本的投标,他是我们的顾问。”于童对婆婆的脾性还是很了解的,“要是这个本子能被市里选中,我给您在电视剧里安排个角色。” 郭美凤顾不上纠结幼儿园的演出了,坐到她身边问:“真能让我拍电视剧呀?你们这次要拍什么内容的?” “国企改革。” 狄思科问:“不拍知青下乡回城了?” “不拍了,主题明确一点,就是聚焦国企改革。我刚找人帮忙查了一下,目前已经播出的电视剧中,没有这种题材的,正在拍摄和准备拍摄的也没有这个题材。” 所以,知青下乡和回城这部分内容被她摒弃了,故事的时间背景就是九十年代初,围绕国企改革展开。 “剧本大纲出来了吗?” 于童起身从背包里拿出一沓剧本递给他,“大概出来了吧,但市里要求电视剧不少于20集,每集的大纲不少于3000字,还有得磨呢,你先帮我看看,我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狄思科接过剧本大致翻了翻,他们选择的背景是一家电器厂,而且是声名显赫的国家一级企业。故事中涉及到了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中层干部大幅精简,部分职工下岗、待岗。 那种群情鼎沸的场景,与时下很多工厂中的情况类似,应该能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 “我觉得何立峰的成长有点太快了,既不学习新的管理办法,也没有深造机会,完全缺乏成长的契机。”狄思科合上剧本说,“何立峰已经在国营大厂工作了二十多年,早就习
相关推荐: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大胆色小子
鉴昭行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氪金大佬和菜鸡欧神
差生(H)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快穿]那些女配们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