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城中,对全城百姓念诵这篇檄文。 所谓阳谋,便是明知是局也无法不入。 宫中的贼子坐得住,那些白纸黑字被写在檄文上的人,又如何坐得住? 「咄」,谢秀衣听见了箭矢破空之声,脆弱的纸张被箭矢洞破。而后,系在她命魂上的丝线便断掉了一根。 谢秀衣听见了百姓哗然的惊呼,听见零落在人群愤怒的叱喝。念诵檄文的将士倒下了,但他身后的同伴很快便取出新的檄文,就着他戛然而止的部分继续念诵下去。 这一箭便如同落入滚烫油锅中的沸水,让人群噼里啪啦地炸成了一团。 等到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从怒发冲冠中回过神来,这才悚然惊觉自己中了计。即便有聪明人立刻反应了过来,也阻止不了其他蠢货杀人灭口。于是,这灭人口舌的一箭,反而奠定了言语的真实,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 「咔嗒」,谢秀衣推倒了「棋盘」上的棋子。 熹微的天光照落在谢秀衣的身上,她低垂着眼睫,看着被叆叇浮尘模糊了的光影,不禁回想起那些零落在记忆中早已陈旧泛黄的往事。 谢秀衣记得自己刚刚入宫成为皇太女伴读的时候,当时皇后西去,后位虚悬,太女还尚且年幼,后宫中的暗流是说不出的险恶汹涌。 那时有一位颇为受宠的后妃仗着自己怀有身孕,不忿宣白凤成为太女,其族又是谢家的政敌。于是便拐弯抹角地欺压太女的伴读,意图借此膈应宣白凤。其余妃子为了讨好她也纷纷效仿,行事毫无顾忌。毕竟在宫中贵人看来,哪怕她是谢家嫡女,那也是皇族的仆隶。 彼时的谢秀衣恭顺谦和,对那后妃处处礼遇,明面上行着捧杀的伎俩,背地里她却算计着要这后妃毁容丧子,永失圣宠。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为了让猎物落入陷阱,谢秀衣能忍一切常人所不能忍。无论是言语的挤兑还是挑刺般的责罚,她都心态平和地逐一受之。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总会闯出一个愣头愣脑的太女,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挡在她的身前,替她挡下那些明枪暗箭与无理的挑衅。 皇太女可真碍事。年幼的谢秀衣并不感激,她清楚自己的示弱是为了削减之后的嫌疑,皇太女的好心在她看来不过是多管闲事的无用之举。 但就在目的即将达成的前夕,皇太女突然拽住她的手,凝重道:“不管你想做什么,现在收手还来得及。” 计划被堪破了?还是皇太女对她的阳奉阴违早有疑虑?谢秀衣微笑,无论对方知道什么,她也拿不出任何足以摆在明面上的证据。 因为谢秀衣从不做下毒陷害收买之类的下乘之举,她玩弄的从来都只是人心。 她能让追随她的侍从为她肝脑涂地,也能让平里唯唯诺诺备受欺凌的怯懦宫女生出与「仇人」玉石俱焚的决绝之心。用一件尘封多年的旧事挑拨那根爱恨的弦丝,将人一步步地上绝路,用无数「意外」与「巧合」去串联一个必然的结局。 至于棋盘中的棋子会有什么结局?谢秀衣并不在意。如果有必要,她自己也可以是棋。 “秀衣,人命不是棋子。玩弄人心之人终有一天也会被人心所噬,我不希望那是你的结局。”皇太女自己也不过是个半大的孩子。但她握着谢秀衣的手却有一层粗糙的老茧,与天生体弱故而被家族娇养的谢秀衣相比,也不知道谁才是地位更高的那个。 谢秀衣后来才知道,宣白凤实际根本不知道她做了什么,她只是凭借着野兽般的直觉察觉到了欲燃的苗火。宣白凤拽着谢秀衣拦下了被宠妃推出来固宠却又时常被其打骂的宫女,收缴了她手中的番毒,在宫女声泪俱下的控诉中找到了她被宠妃杖刑后奄奄一息丢出宫外的对食。然后是别宫妃子安插过来的线人、即将被送往寺庙的年迈嬷嬷……谢秀衣被迫跟着宣白凤跑了大半个皇宫,看着她一颗颗地拔掉自己费心埋下的钉子。 “你有这才能却用来害人实在太可惜了,以后你便跟我做些正事吧。”宣白凤揉着她的脑袋叹了口气,之后便给她安排了整顿内廷的活。 那本是皇后应该持的内务,但当时后宫内地位最为尊崇的便是皇太女宣白凤,整顿纪纲几乎成了刻不容缓的事。谢秀衣被宣白凤使唤得脚不沾地,再回头时,却发现那嚣张跋扈的宠妃已成了昨黄花。即便生下了孩子,也没能在如中天的皇太女面前抬得起头。 如高天旭般夺目耀眼的皇储,明明年纪也没比她大多少,却总是像娘亲一样牵着她的手絮絮叨叨,告诉她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可惜啊,白凤。我终究还是无法成为你的。” 即便继承了皇太女的「遗产」,谢秀衣也无法成为「宣白凤」。 将士念完了檄文的最后一字,谢秀衣的回忆也戛然而止。她抬头,看着天际那越发浮薄虚幻的天光。 “诸位”谢秀衣环顾四周,略微的停顿后,她缓缓道,“我名谢秀衣,太女之伴读,定疆军之谋士。” 她没有提「文常侯」这个在宣白凤失踪后才得来的殊荣,不过无妨,「定疆军」的名号已经拥有足够的分量。 经年累月的口碑积攒之下,如今的定疆军在百姓们的心中就是守护神一般的存在。 持棋,落子。利用自己所能利用的一切。 “吾主白凤,承天之祜,继太女之位三十余载,勉之不已,夜不懈。”谢秀衣的声音无论如何拔高,听起来也仍旧纤细,可她的话语落在他人耳中,却显得如此温柔有力,“对外,她贵为千金之子,与边关将士同进同退,镇守边关十余年;对内,她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知人善用。虽承天命于社稷飘零之世,却无一因荣华而忘国之忧耻。” 谢秀衣嗓音不大,但周遭却安静得针落可闻,这让她的每个字句都掷地有声,稳落清晰。 死寂一样的静默中,谢秀衣深吸一口气,稳稳地吐字:“我……不服。” 出口成章、才藻艳逸的文士,穷尽言语,最终却只是将万般心绪汇聚成了这浅薄短小的三字。 “若当真如天子所言,太女之所为皆为祸国害民之举,而今苍天在上,先灵为鉴,是非对错当以民意为天。” “在下愿以司命之仪,递刀呈世,为吾主鸣冤。” 此话一出,祭台下当即哗然,百姓们议论纷纷,交头接耳。皇权争斗与朝堂政治对平民百姓来说其实十分遥远。但方才将士念诵的檄文字字珠玑,许多政策也与百姓们的常生活息息相关,稍加点拨便能明晰。百姓愚昧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涉及自家的一亩三寸地,他们又比谁都精明。檄文中写得清清楚楚,不少百姓听完后都有醍醐灌顶之感,瞬间醒悟过来自己平里是如何被贵族「剥削」的。 谢秀衣是跟随宣白凤见过底层苦难的,她很清楚檄文要怎么写才能煽动民众们的怒意。而她另一个陷阱则藏在檄文内各大世家不为人知的丑闻里。这样一来,注重自身利益的百姓会明白宣白凤为他们做了什么,世家贵族们却只会愤怒于自己的家丑被揭露了出去,错以为谢秀衣是拿捏了他们的把柄意图谋反,从而忽视了那些看似微末的东西。 至于贱民们的愤怒?哈?那点子三瓜两枣,拿到手里还不够塞牙缝。更何况这些平里被如何踢打都不敢吭声的牛马不应该早就习惯了吗? 被愤怒焚毁了理智的贵族们并没有意识到,相同的境况之下,「一个人」与「许多人」是不一样的。 一些平里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放在一个利益共生的群体中便会化为澎湃的海浪,冲垮本就不算牢固的岸堤。 「啪」,落入棋盘的又一枚棋。 于是,众人便听见,那坐在轮椅之上、弱不胜衣的女子抬了抬下巴,微笑着朝众人示意。 “那么,有人……想要持刀吗?” 喧哗嘈杂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但这种安静却与先前不同,暗潮汹涌之中,就连吐息都变得仄而又压抑。 祭台上的女子纤细瘦弱、精致美丽,那种丝绸锦缎与金莼玉粒娇养出来的仪态气度,让整与黄土打交道的平民不敢接近。别说走上祭台持刀伤人了,往常平民百姓见到贵族都要俯身行礼。即便有人对这琉璃般脆弱的贵族女子怀有恶心。但也只敢在心里悄悄臆想一下,要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行凶是万万不敢的。且不说拿起司命刀就要承担起伤人的因果,看那守卫在祭坛四周的将士,谁敢保证不会被秋后算账呢? 于是,场面便这样一点点地冷了下去。 …… 这个女人是疯了吗?站在人群中的沈如如看着祭坛,神情略显不耐。 沈如如出身商贾之家,虽不算大富大贵,但也不愁吃穿,不必下地耕田,甚至还能读书识字。那篇檄文中阐述的贵族世家的贪婪吃相确实让沈如如心生震撼与愤懑,但也仅此而已了。 沈如如的家族既不属于被剥削得最惨的底层阶级,也无法跻身宴席分肉的上层阶级。虽然读书明理让她了解了世俗的黑暗,可要让她为世道做些什么、改变什么,她也只是有心无力。她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那些连自己的生活都顾及不来的平民百姓呢? 沈如如觉得,「司命刀之仪」本身就是一个贵族用来作秀的笑话。 直到,一名衣衫稍显落拓但也能一眼窥出并非平民的青年男子瑟缩着走上祭台,站在那名女子的对立面上。 那个瞬间,沈如如觉得那些将士们的目光都能把那男子当场看杀。 “文常侯,不,应该是「谢军师」。”万众瞩目之下,那落魄的青年士子咽了一口唾沫,却还是木桩一样僵地站立着,口气很冲地道,“我听那些军中将士们是这般称呼的……不知道你还记不记……不,你、你大概已经不记得我这种无名小卒了。但、但我还是想说” 青年士子深吸了一口气:“我是扶台县曲安周氏之子,你可能不记得,我父亲乃扶台县县令周平……” “我记得。”出乎所有人意料,士子话音未落,女子便轻轻一笑,“扶台县曲安周氏,县令周平徐,天载亥巳九五年,因勾结外道致数人伤亡而被围剿。周平徐之三子皆在外游学,其中一人进京赶考。太女仁慈,查明其子未参与此事,仅剥夺其子官身,并未累及无辜之人。” 沈如如心尖一麻,她不知道应该如何形容,当女子轻描淡写地将过往旧事平铺直叙之时,那具过分瘦弱单薄的身躯忽而气势人。 然而很显然,女子的话语激怒了那名青年士子。 “说什么勾结外道。”青年士子垂着头,以险些将后牙槽咬碎的力度,自牙缝间挤出愤恨
相关推荐:
我和医生恩爱的日常
以精液为食【NP 高H】
恶贯满盈的大小姐(nph)
周爱爱淫乱史
柳色如旧(NP、重生、剧情古言)
梦游的妈妈
喜欢含鸡巴睡觉的高大体育生
干的就是反派
吟语低喃(高H)
男人都爱睡她(高H 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