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猫鹰狂婚曲 > 第32章

第32章

宁妈心疼她,因为她在颜家生活了十几年,对她也是有些距离感的。 三丫四丫听到奶奶如此安排,没觉得半分不对,反正平时小姑在家就是什么也不干的,她们是真的已经习惯了。 “我看山上蘑菇不少,下午再带三丫四丫去一趟,顺便再摘些野菜,家里可没剩什么菜了。” 他们这边,一到冬天就会存下一地窖的萝卜白菜土豆,但吃到这会儿早就没了,他家是家里人都勤劳,屁股大点的地方都种上菜,冬天收的多,这才一直吃到了这会儿,但地窖里也没剩两颗大白菜了,刚好用野菜接茬。 三丫四丫平时都要打猪草,除了刚一岁多的五丫,家里就原主一个闲人,连四岁的三泉都会拣个柴火啥的,宁月真不知道原主是怎么闲得下去的。 张大梅不想让闺女这么辛苦,可闺女主动干活了她又拒绝不了,“也行,不过,不能累着,不能走太远,天一擦黑就得赶紧回来,山上到底是不安全。” 宁月自是点头应下。 张大梅从榛蘑里扒拉出一把松茸,“嘿,这是松茸吧,可惜现在这年头不好,也不知道能不能拿出去换些钱?” 早些年,村上的地主家就爱吃这玩意,村里有人采到了就卖去他家,后来,那一大家子见形势不妙就逃往海外了,现在有这好东西也不知道往哪儿卖。 宁月道:“妈,我打算明天就进城试试,说不定就能遇到识货的把它们卖出去呢!” 她们三个上午光是松茸就摘了七八斤,这玩意营养丰富,有强身、健胃、止痛、理气化痰、驱虫等作用,遇着识货的绝对能卖上个好价钱! 张大梅飞快的将这些松茸从蘑菇中挑拣出来,心下也是寻思起来,闺女好歹是上过初中的,他们一家也就小闺女最有文化了,她说能卖那就肯定能卖! “行,那你就跑一趟,不过,卖不出去也没关系,大不了拿回来留咱自家吃。” 说到自家吃,张大梅心疼的嘶了一声,家里缺钱,老大家的大丫已经有人在相看了,家里多少要都陪些嫁妆,解决完大丫的事也就轮到大江了,虽然他刚十四,可再过个三四年就要娶媳妇,这都是大笔的开支。 第七十八章七零福宝3 家里这几年一直不是这事儿就是那事儿,根本就没攒下什么钱,生产队里每年分粮食,分的钱少的可怜,那些粮食也就够家里吃,根本就没有卖的份儿,想攒钱,真的太难了。 这时,门外传来小孙子喊吃饭的声音,张大梅站起身,拉着宁月就去厨房,各房的人也都从自家的屋里出来,一起到了厨房。 厨房里除了两个并排的灶眼和长长的案板外,已经摆了两个大桌子,桌上放着一盆冒着热气的窝窝头,一大盆高梁米粥,和一大盆的煮白菜,一碗咸菜丝,这些就是一家人的午饭了。 三个嫂子带着孩子坐在另一桌,这一桌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原主一直都是坐在老太太身边的,还有大江和大丫因为每天能赚八个工分了,也坐在大人这一桌。 身负分饭重任的张大梅开始分起窝窝头,拿十个工分的老爷子和哥三个都是三个窝窝头,其他挣工分的都是两个窝窝头,不下地的是一个窝窝头,宁月特殊一点,不上工也有两个窝窝头。 然后就是盛粥,挣工分多的,粥就是稠的,挣得少的就是半稀半稠,不挣工分的就稀多稠少,杜家这么分饭已经成了习惯,家里没有一个人觉得这么分有什么不对的,反正想吃饱就要能干活,要不然就别想吃饱饭。 宁月将手里的窝窝头掰开一个,分给了大江和大丫,两人吓的抱着碗直往外躲,宁月劝道:“你们赶紧拿着,两个窝窝头我吃不完的。” 这两孩子其实挺能干的,只是因为大丫是女孩子,大江又还小,队上才只给八个工分,看他们瘦的那样,宁月真怕风一大就把两人吹走了。 杜老大见孙子孙女还不肯接,便开口道:“你们小姑让你们拿着你们就拿着,等你们将来有出息了,多孝敬你们小姑一些就是了。” 大江和大丫这才将那半拉窝窝头接了过去。 三嫂李爱莲暗暗的翻了个白眼儿,她这个婆婆都有些疯魔了,动不动就是让孩子们孝敬小姑子,好像小姑子对这些侄子有天大的恩情似的,可她嫁过来都快五年了,小姑子也就今天分了一个窝窝头给老大家的两个孩子,平时光看她把孩子们支使得团团转,这孝敬多少有些亏心了! 说实话,宁月也很羞愧的好吗? 有这么一个时时刻刻在家人面前捧着她吹的亲妈,她要是不赶紧做出点贡献,都要羞愧的无地自容了。 吃过午饭,张大梅叫上没事做的人进屋挑蘑菇,期间又是不遗余力的把女儿好一顿夸,以往她这样家里人也并不是没有意见,毕竟谁家白养一个大闺女什么也不干心里都不会太舒服,但因为张大梅这个一家之主的积威太重,谁也不曾说过什么,甚至哥三个还会顺着父母的意,加意的对妹妹好一些,三个嫂子也只有顺从丈夫的份儿。 可今儿不一样啊,小姑子知道干活了,这是大好事,所以老太太夸小姑子,她们只有跟着附和的份儿。 将所有松茸挑出来,又将剩下的蘑菇按大小分好,放在笸箩里晒上,正好上工的时间到了,一大家子人呼拉一下全都出去上工了。 宁月也叫上三丫四丫再次到了山脚下。 不过这次她们换了个方向,直接顺着山脚小道往左拐,三丫小声询问:“小姑,咱们下午真的就只挖野菜吗?”其实山上的野菜还不如地边的多呢,地边的野菜还水灵,要挖野菜真没必要上山的。 宁月晃了晃手里的铁锹,“不,咱们去挖兔子洞,野菜等回去的时候顺手挖一些就行了。” 三丫四丫顿时眼前一亮,怪不得临出门的时候小姑让她们都拿个家伙事儿,原来她是想捉兔子! 宁月记得野兔大多会在草木茂盛的地方挖洞,而且狡兔三窟,挖兔子洞的时候还要把其它的洞堵起来才行。 走了大约一刻钟左右,还真被宁月找到了一处野兔窝,宁月让三丫守着这处洞口,她则是在周围又转了起来,很快就在附近找到了另外两个洞口。 她用石头将洞口堵住,又用铁锹铲了几锹土将洞口堵严,这才在附近扯了些干草塞到洞口,用火柴点燃。 前天下过小雨,说是干草,也是有些潮的,柴火潮就会产生烟,洞里的野兔被烟一熏就要往外跑,只是让它们没想到的是,它们预留好的洞口竟然出不去了,唯一一处能通的洞口处还都是烟,强大的求生欲让兔子们不管不顾的直往外窜,然后就窜进了宁月早就叩好的篓子里。 看着跑出来的野兔,三丫四丫用力的捂紧嘴巴,生怕自己发出半点声音,吓跑这些兔子。 宁月伸手从边上将跑出来的野兔扯出来,然后用绳子捆好,扔进三丫的篓子里,一个洞里有三只野兔她就觉得差不多了,没想到又等了一会儿后,里面又跑出来一只灰色的半大兔子,大约三斤多重,宁月心中一喜,将抓出来扔进三丫的篓子里,而后继续在那里等,果然,里头又跑出来四只大小差不多的兔子。 “可惜了,要是这几只也是大兔子,就能卖好多钱了。”四丫见宁月收了篓子这才开口询问。 宁月:“怎么?不能养吗?” 三丫:“生产队上早就有规定,村民只能养一头猪两只鸡或两只鸭,养兔子会不会被割尾巴?” “那就算了,但,兔子再小也是肉啊,拿回去让你们三婶炖了吃。” 三丫四丫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兔子肉啊,这东西也只有过年的时候生产队组织人一起上山打猎才能分到,吃上两口解解馋。 第七十九章七零福宝4 将兔子系好,姑侄三个一起下山在地边开始挖野菜,不一会儿两个篓子就装满了,村里的人这会儿都在地里,宁月就这么大大咧咧的将野兔背回了家。 下午的天儿又有些阴,宁月回来的时候,李爱莲正在收晾在外面的衣裳,见她回来好奇的瞅了一眼,然后就看到了那些灰毛兔子。 “月月,这些野兔都是你抓的?” 宁月点头,“三嫂会不会扒兔子皮?会的话就把这几只小的收拾一下吧,晚上直接炖了吃。” 李爱莲忙摆手拒绝:“别别别,还是等咱妈回来问过再说吧,万一她不同意,发起火来可没人能受得住!” 宁月无奈,只得拎着装兔子的篓子去了后院。 上午得的那只野鸡就在后院放着呢,兔子放在后院也不用担心会被别人看到。 下午下工,张大梅因为惦记闺女,脚步飞快的回了家,结果一进院子就被四丫拉去了后院:“奶你快看,这是小姑带着我们抓的,可惜,现在不让养,要不然,咱们家就能一直有兔肉吃了。” 家里现在养了一头猪,两只母鸡,若是被人发现几只带嘴的,那说不定明天就会被人jb了。 张大梅看着篓子里的半大兔子也是一阵可惜,这几只兔子再养上两月最少能有七八斤重,那可都是肉啊! “叫你三婶把这几只小的全杀了,三只大的明儿让你小姑带去城里卖了。” 四丫乐呵呵的去喊三婶,然后连晚一步回来的三叔也来后院帮忙,不一会儿五只半大兔子就被扒了出来。 这顿晚饭,是过完年后最丰盛的一顿,蘑菇炖野鸡,土豆烧兔肉整整做了一大盆,还有一大盆凉拌野菜,配上一大锅二米饭,每个人都吃得心满意足,就连张大梅不停的夸宁月都得到了家人的赞同,杜国兴更是频频表示,“妈说的没错,小妹就是有福的!咱们这些人都跟着沾光呢!” 二嫂王春花的家里是极为的重男轻女,她嫁给杜国华后因为生了三个闺女一直觉得抬不起头来,她始终不理解自家婆婆为什么就那么疼爱小姑子,女孩子早晚都要嫁出去的,对她再好不还是别人家的? 当然这些她只是在心里想想,面上可不敢表现出来,谁让她没能生出个儿子来呢,她心虚呀~ 可是晚上这顿饭让她多少理解了一点婆婆的想法,小姑子确实不一般,竟然有野鸡自动送上门往树上撞,挖个兔子洞还真就被她抓到了这么多的野兔,让她去找,她准连洞口都找不到,更别提抓兔子了! 因此她也跟着主动奉承了几句,毕竟肉是真香啊。 以至于,宁月这一顿饭吃的那叫一个不自在。 晚饭过后,一家人都坐在院子里闲聊,宁月便拿着木棍在地上写字,边写边教几个孩子识字。 “二丫,这是你的名字,杜晓晴,你跟着我写,写会了我再教你写别的。” 和村上其他人家的孩子不同,她家几个女孩儿的名字都怪好听的,大丫大名叫杜晓若,二丫杜晓晴,三丫就叫杜晓蕊,四丫杜晓娟,五丫杜晓敏。 不过在家里很少有人叫她们的大名,都是大丫二丫三丫四丫的叫。 杜国华小声和老三嘀咕,“小妹还真是不一样了,以往她可是烦几个侄子侄女烦的不行,今儿竟然还知道教他们写字了。” 杜国盛道:“看来小妹是真懂事了,要不然照她以前那副样子嫁了人还不得天天和婆家人吵架啊!” 他妈天天说小妹有福,以前她是真没看出来妹妹的福气在哪儿,只觉得亲妈是舍不得唯一的闺女下地干活,多宠一些他这个当哥的也不在意。 现在他倒是觉得懂事的小妹才是一家人的福气,只要小妹一直这么懂事,他是不介意多对她好一些的。 宁月不知道两个哥哥在说她,她已经把几个侄女儿的名字全写在地上,一笔一划的教她们认识字,大江小河都上过学,但还是凑了过去,看小姑教妹妹写字。 宁月教完字干脆就考了考两个侄子,发现两人基础是有一些的,大江今年才十四,按说应该上初中的,但他刚升上四年级学校就停课了,小河也才上过一年学。 至于家里的女孩子,除了大丫上到了四年级外,从二丫开始就没一个上过学的。 这倒不是杜家重男轻女不肯让女孩子上学,而是纯属没办法,四年前开始,红果生产队学校里的老师就一个个全出了事,老师都没了,孩子们还怎么上学? 那会儿二丫才六岁,那几个小的就更别提了,根本就没去学校。 直到年后,公社下来了文件,红果小学才重新开了起来,没办法,大家都被吓怕了,怕再出事,毕竟攒点家底不太容易,实在是折腾不起。 担任老师的就是那些城里的知青,但知青们虽说上过学,文化学的也就那样,教出来的孩子成绩差得很,平时成绩能考个八九十分的那真真是孩子天生脑瓜子聪明,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是不及格的。 宁月想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她就教教家里这几个吧,明年春天就把小的这几个全送去学校。 学了一个多小时,宁月才放孩子们回屋休息,毕竟明天还要下地干活呢。 第二天一大早,张大梅吩咐儿媳妇们做饭,自己则是匆匆忙忙的出了院子,不大的功夫就推着一辆自行车回来。 “月月,月月,妈给你借了自行车回来,等下去县城你就骑着车子去,还能早些回来。” 宁月从正屋出来,惊讶的看着眼前这辆九成新的自行车,“妈,您这是跟谁借的车子?” 张大梅得意的道:“还能是谁,当然是许知青了,放心,那小子大气的很,我一说他就借了。 对了,你去了县城记得去国营饭店给他捎上十个肉包子,喏,他给的粮票和钱在这儿,你收好。” 张大梅说着便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钱和一张一斤的粮票一把塞到宁月的手里。 第八十章七零福宝5 大江和小河起床后就在院子里劈柴,看着那辆自行车眼中都是满满的羡慕,杜国华则是被肉包子三个字吸引,脑子里都是肉包子的香味儿,好在昨晚刚吃了肉,肉包子的诱惑要相对小了一些。 张大梅把钱和票塞给闺女后叮嘱了一句:“骑车子小心点,路不好走。” 说完,老太太又悄悄的塞给宁月五毛钱,“想吃什么就自己买,可惜家里没有粮票,要不然我闺女也能买两个肉包子吃。” 家里没有工人,也没有可以拿去交换的东西,自然是没有那些票的。 别以为她没看见,闺女这两天的饭量明显见少,肯定是不喜欢吃那拉嗓子的两掺面窝窝头,别说闺女,她也不爱吃,可惜家里吃不起白米饭纯白面儿,只能偷着让闺女改善改善了。 宁月本不想要那五毛钱,可是杜老太给完钱就将迈着小细腿回屋了,没办法,宁月只能将钱收下,吃过早饭后,将装松茸的袋子往车筐里一放,三只野兔也装进袋子里挂在车把上。 将东西放好,宁月骑上车子就朝县城而去。 红果生产队离县城大约三十多里地,走路走上两三个小时才能到,骑自行车就不一样了,有009指路,顶多四十分钟就跑到了城里。 她先是到了收购站,可惜这么好的松茸他们只肯按蘑菇的价格收购,每斤才两毛钱,倒是野兔的价格,一斤三毛,三只野兔足有二十九斤,卖了8块7毛钱,算是不少了。 从收购站出来,宁月又去了县里最大的药店。 松茸有很多药用价值,能预防癌症还能抗衰老,身体虚弱的人尤其适合食用。 药店里,一名小伙计正在打磕睡,听到脚步声一下子便清醒了过来,“同志,你要买什么药?” 宁月看了这名十六七岁的小伙计一眼,“你们这里收松茸吗?多少钱一斤?” 小伙计愣了一下,很明显是没想到宁月是来卖东西的,还是很少见的松茸,“你等一下,我去喊我爹。” 小伙计一家就住在药店后面,他撩开厚重的门帘就朝后面喊,“爹,你来一下,有人来卖松茸。” 院里有人回应:“来了来了,就来了。” 一名中年男人随后走了进来,他打量了一眼宁月,也看到了她拎在手里的布袋子,眼睛就是一亮,“是这位同志要卖松茸吗?我要先看下品质才能定价。” 宁月上前一步,将布袋子放在柜台上,解开袋口将松茸露了出来。 “这是今天上午刚从山上摘的,不知道你们店里能出什么价?” 中年男人将松茸小心的翻了翻,随后给出了一个自认为不低的价格:“每斤六毛钱,这已经是我能给的最高价格了,不信你去别处问问,他们顶多能给三毛,收购站更便宜,两毛他们都不愿意收。而且这里面的小的还得挑出来,价格另算,每斤只能给你两毛。” 宁月一听,立刻将袋口一系,一共才七八斤的松茸,就算都按六毛钱一斤的卖也才能卖了四、五块钱,里面还有一二斤小的,连四块钱都卖不上,都不够她麻烦的! 她还得再去找找销路! 中年男人见她这是不肯卖了,并不着急,反而还不紧不慢的说道:“你尽管去别处打听,打听完了再回来我们还收的,放心,我不会压你的价,说了六毛一斤收就是六毛一斤收。” 宁月头也不回的拎着袋子离开,这次,她将目标对准了县医院的那些病号们。 县医院是县城里唯一的一家大医院,那些住妇产科的都是家里有条件的,普通老百姓是没人来医院生孩子的,所以,宁月到了医院后,拎着袋子就直奔妇产科。 当然了,她并没有贸然的就上前推销她手里的这些松茸,而是在病房外转了好一会儿,最后终于将目标放在了独自住在208病房的年轻产妇身上。 208号病房中有两张病床,那位产妇却能一个人独住,说明她或是她家里在医院有熟人,而且,听病房里的人聊天,知道她在县文工团工作,身边陪床的是她的娘家人,亲妈还有亲姐,再加上,这位产妇长得极其漂亮,即使是到了预产期身材也依然保持的很好,这样的人绝不会吝啬于花上几块钱买些对产妇有益的东西补养身体。 于是等那位漂亮的产妇再次出来溜达时,宁月就主动凑了上去。 县医院的楼道里墙壁斑驳,好多地方都掉了漆,宁月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站在楼道里,感觉土得掉渣,产妇与宁月的视线一对上,就不自觉的立刻转开了。 “同志,我这儿有刚摘的野生松茸,最适合孕妇吃了,产后吃还能促进产后恢复,增加免疫力,预防产后贫血,同时美容养颜,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这东西贵是贵,但并不需要多吃,一周做上两三次,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这东西本来是给内科那边的一位大人物送的,不过,我昨儿运气好摘的有些多了,这才想着将多余的一起卖了,同志你若是没兴趣的话,我就去问问别人。” 周清文看着眼前这个明显是乡下来的姑娘心里满是惊讶,乡下来的人还知道什么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呢? 不过,这松茸要真有她说的那么好,她是不介意买上一些的。 “那你跟我进来吧,我要看看东西。” 宁月脸上不由带上了笑,一手拎着袋子,一手虚扶着周清文朝病房里走。 周清文的母亲和大姐看着她又回来了诧异道:“你怎么又回来了,不是说多走走生产的时候好顺当吗?” 周清文朝母亲一招手:“妈,你来看看,这姑娘手里的东西叫松茸,那玩意挺补的,好的话,咱就买下吧。” 周清文的母亲是个一看就特别有气质的人,头发烫的卷,两边挽到耳后,身上的衣服一点补丁都不带,家庭条件一看就很好。 她走到宁月身边,伸手接过她手里的布袋子,在看过里面一个个又大又厚实的松茸后,提议道“我去问问你裘阿姨,她是中医,这东西要真有小姑娘说的那么好的话,咱们再买下来也不迟。” 第八十一章七零福宝6 周清文对母亲的提议自是没意见的,宁月也不介意她去问,有人识货最好,不然她还怕要不上价呢。 裘大夫的办公室里,周清文母亲将松茸往她的眼前一递,“快,帮我看看,这东西是不是特有营养,产妇吃还能减肥养颜补充营养什么的。” 裘大夫只看了一眼便肯定的道:“这是松茸啊~你打哪儿弄来的?” “有个小姑娘跑到我们的病房来问清文要不要买,清文听着那些功效有些动心,又怕上当,我就说找你问问。” 裘大夫道:“买下来吧,只要她要的价格不太过分,就全买下来,等下匀我一半儿。” 周母不解,裘大夫解释道:“你还记得我在日本留过学吧?这玩意在日本贵的你想象不到,从五零年开始他们就在韩国进口松茸,光运费每斤都要十几块钱。” “这么说,那姑娘没骗人?” “她啊,对这东西也是一知半解,松茸的营养价值可不止这么一点儿。” 很快,周清文的母亲拿着一朵松茸去而复返,她也没拐弯,直接问起了价钱,“小姑娘,这松茸你打算怎么卖?” 宁月是真不知道这东西到底能卖多少钱,她来找周清文推销也是因为看她家条件不错,出得起价儿,想到那药房的老板给到每斤六毛钱,她就比划了个八的手势,“我卖给内科那位老先生就是这个价,我没乱要的。” 一等品的肉才不到八毛一斤,这个价她真是壮着胆子要的。 周清文惊讶道:“八块钱一斤?那怎么可能?我顶多给你一斤两块钱,我再给你一些肉票和粮票,这些东西我就全包了。” 宁月:……她要的是八毛。 于是两人开始了激烈的侃价大战,当然了宁月表现出来的就是“不怎么太会侃价”,最后价格定在了三块钱一斤,然后她就见到周清文母亲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实不相瞒,这么卖我肯定是亏了,不过,我家好长时间没吃过肉了,要不是你们说的会给我肉票和粮票我是肯定不会答应的。” 说得还挺像那么回事儿,最起码周清文是信了。 袋子里的松茸具体有几斤宁月也不知道,周清文就让她大姐陪着宁月在医院外找了个家里有称的称了称,一共是八斤二两,周清文给了24块6毛钱,又给了二斤肉票,七斤粮票,这场交易就算结束了。 “对了,以后你若还有松茸,尽管给我送来,我们家在毛纺厂家属楼X楼4层,我叫周清文。”宁月点头:“我记下了,下次再有多的松茸一定给你送到家里。” 说罢,宁月假意道:“不过下次你可不能这么还价了,咱们乡下人,弄点好东西不容易,我们一家就指着卖松茸的这点钱改善生活呢。” 周清文被她说得有点不好意思,难不成自己真的还价还的太狠了?要不,下次她再送松茸过来,她多给点儿? 离开医院,宁月还没忘了要帮那位许知青去买肉包子,可这会儿还不到十点,国营饭店也不知道营不营业,而且营业也不见得就有包子卖吧? 忙了半天一共才卖了三十多块钱,家里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而且好不容易来一趟城里她也不想就这么回去。 想到混沌珠中藏着的那些金子,宁月打定主意干脆拿出一块儿换钱。 可是卖金子哎,好像只有黑市才能卖吧,她压根儿就不知道黑市在哪儿啊! 看着人来人往的大街,宁月开启了侦探模式,黑市不可能在人很多的地方,因为太打眼了,容易被抓,她骑上自行车往稍偏一些的地方走,按理,离医院不远的地方就应该有黑市,因为有需求啊,来住院的人大多会买一些生活用品,又没有票,那黑市才能开得起来。 这么想着,她就在附近找了起来,别说,可能是她运气好,没一会儿还真被她发现了黑市。 她是真没想到现在的黑市竟然这么热闹,放眼看过去,黑压压的一片全都是人,卖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她四处寻摸,很快发现了一名二十多岁的年青男人,倚在黑市门口不远处的柳树下,眼睛不时的四下乱瞅,脖子上还挂着了一个军绿色的书包,样子十分的警觉。 当他看到宁月时,顿时眼前一亮,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就朝宁月走了过来。 “嘿,妹子,有票,要不?” 宁月大长腿往地上一支,小声询问:“硬通货,你这儿能换不?” 小年轻顿时来了精神,“换,能换,是黄的不?六块一克,你有多少?” 宁月用手比划了一个数字,小年轻:“这么多啊,那你得跟我回去才能换,得称重,而且我手里的钱也不够。” 宁月朝他一点头,小年轻立刻前头带路,两人出了巷子,东拐西拐的终于进了一处小院。 院里一名中年男人正在喂鸡,见两人进来,男人主动打了招呼,“棋子回来了。” 小年轻也就是棋子嘿嘿一笑,“正巧在街上碰上这妹子了,手里有硬通货,想卖,梁哥你给看看。” 梁哥将粮食放在一边,“走吧,先进屋。” 说罢,他便当先一步进了屋。 到了屋里,宁月也不多耽搁,伸手就往口袋里摸,实际上是从空间中拿出一块没有任何标记的长条形金条,这是她从上个世界买来给宁妈玩的,宁妈过世后,这些东西就被她收到了空间里,每根五十克,按六块一克算,这一根金条的价格就是三百块钱,她准备一次换四根,应该够她花很久了。 “您看看,我这金条纯度高,6块一克是不是少了点儿?” 那梁哥接过金条看了一眼,心知这金条的纯度比平时收的要高,“这样妹子,我按七块钱一克给你算,这个价真的不低了。” 宁月:“我换的多,这样的一共四块,每根50克,按7.5元每克,我就卖给你。” 这时棋子已经拿着称过来了,梁当哥伸手接过称将金条称了,一两重,称头不高不低,“确实是50克。”说罢梁哥沉吟了一会儿,“七块五就七块五,不过以后你要再有货出手,可一定要送到咱这儿来。” 宁月笑笑不语,梁哥也不以为意,心知对方警惕,不肯承认自己手里还有金条,他自觉自己给的价格绝对公道,想来她下次再卖,肯定会来自己这里,因此没再多说。 “妹子全换钱还是要换些票?” 宁月问,“你们这儿都有什么票?” 第八十二章七零福宝7 那叫梁哥的笑了笑:“只要你想要的,咱们这儿基本都能淘换着,自行车票也有一张,一张顶八十块钱,手表票也有,不过,供销社里有的表是不要票的,我建议妹子你还是换自行车票,实在。” 宁月干脆要了一些肉票布票,她们一家已经好长时间没添过新衣裳了,粮票也不能少,这年头,只要你想出门,没有粮票绝对是寸步难行,除非你不吃东西硬挺着,又要了一些工业券和糖票。 梁哥看她挑的差不多了,将票钱算了算,总共是112块5毛钱,“妹子就给112就行了,我再给你1388块钱。” 说罢,他就从兜子里掏出一沓大团结,又数出388块,放在一块数了数,而后交给了宁月,“你数数。” 宁月接过钱直接往兜里一放,就这么点儿钱在她眼前过了一遍,哪里还用得着数,“那我就先回去了,以后有需要再来找梁哥。” 那叫棋子的小年轻将人送出了院子,宁月骑上车子就朝黑市而去,从黑市买了五斤大肥膘,这个时候的人最爱吃的就是肥肉,都嫌瘦肉没油水,因此膘厚的就是一等品,比三等品每斤要贵上一毛钱,粉条肉干挂面各买了一些,这才离开了黑市,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将东西收进空间,宁月又去了废品站。 她打算教几个侄子侄女学习,没有课本可不行,而且还要了解实事,就得找些报纸来看。 每个废品站都有一个看门的老大爷,宁月把自行车停在废品站门前的时候老头正端着个为人服务的大茶缸子唏溜唏溜的喝着水。 宁月上前刚要开口,老头便一摆手,“去吧,想要啥自己挑,动作快点儿,旧报纸之类的,按斤算,旧桌椅板凳按件算……” 宁月看了看老头,又看了看偌大的废品站,而后,默默的走了进去。 书本是很好找的,因为这些东西怕湿都是放在棚子里,宁月挑了好一会儿才将一套小学一套初中一套高中的教材凑齐,然后就是报纸,老头做事非常认真,报纸这些都被他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一边,宁月挑了日期比较近的一些报纸捆成一捆拎了出来。 接着她又在里头转了转,可惜并没有发现像小说里写的废品站里处处都是宝的场景,最后只能拎着找到的那些书本和报纸找老头结账。 老头用秤称了斤数,“你就给五毛钱吧。” 宁月从兜里数出五毛钱交给老头,将东西往车子上一放,用绳子系了系,而后离开了废品站。 照例将东西在没人的地方收进空间,宁月又去了供销社,手里有票心里不慌,她先去了卖布料的地方,买了一些棉布准备做内衣,又给张大梅挑了一块的确良布,让她做件半袖穿,然后就是大丫,她正在相看人家,给她添件碎花的上衣,其他人就先不买了,得等到冬天再说,农家人,整天都忙着下地做工,有新衣服也只能压箱底儿。 买完了布就是日用品,牙膏牙刷卫生纸,又买了一袋大白兔,一袋水果糖,还在文具区给几个侄子侄女都买了本子和笔,一通买下来,钱花的倒是不算多,票用下去了一大堆。 剩下的宁月就没敢再买了,关键是她现在就是个普通农家女,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突然一下子买太多的东西,难保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哎,这年头,有钱都不能随意花,憋屈的很! 从供销社回来,宁月才去了国营饭店,帮那位许知青买了包子后她自己也买了二十个肉包子,然后带着这些东西就回了家。 忙忙活活的这半天不觉得,一回到家里,宁月只觉得身体特别的疲惫,原主到底是被娇养着长大的,身体虚的不是一点半点,只是骑个车子就累得没人样了,以至于张大梅下工回来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瘫在炕上的闺女。 “这是咋的了?是不是累着了?” 宁月赶紧坐了起来,“妈我没事儿,就是骑了半天的车子回到家就想歇一歇。” 张大梅见闺女确实不像有事的,这才压低声音问道:“东西卖了没有?多少钱一斤卖的?” 宁月一边从兜里往外掏钱,一边答道:“松茸三块一斤,卖了二十四块六钱,还有二斤肉票,七斤粮票。 兔子三毛钱一斤,卖了八块七毛钱,一共33块3毛钱,我又买了五斤多肥肉,七毛二一斤,花了三块七。还有我给您和大丫一人买了块布,您都几年没添过新衣服了,今年就做一件,大丫不是一直在相看人家吗?也要穿得体面些。” 张大梅一听闺女买了这老多的东西,赶紧将她递过来的钱数了一遍,“不对呀,这钱没少啊,你买那些东西没花钱?” 宁月又从兜里掏了掏,然后将一把钱塞给了张大梅,她趴在张大梅耳边小声说道:“昨天没和您说,我在山上拣了点儿好东西,今儿去黑市卖了,顺便换了一些票,以后您想吃肉了咱就买,亏着谁也不能亏了我妈。” 说着,她还用手比划了一个金子的大小。 张大梅看着闺女掏出来的钱票激动的手都哆嗦了,这时,晚一步回来的杜二民进了屋,一看老太太手里的钱,一时激动直接把房门关上了。 “哪儿来的?我和你说老婆子,这钱咱可不能拿……” 张大梅眼一立:“你闭嘴!那是咱闺女在山上拣到了好东西换的,没主的东西,吵吵什么吵吵,你是生怕别人不知道是吧?” 杜二民被骂的直缩脖子,随后,大腿一挪就上了炕,“我这不是不知道吗?这是咱家月月拣的啊~哎哟,我闺女这福气,真是挡都挡不住,老婆子快啊,赶紧数数,这得是多少钱啊~” 张大梅数了数,共计,500块钱! 她用力的在自己的腿上掐了一把,“我的妈呀,真疼!原来不是做梦!” 她闺女真真是家里的福宝!买了那么多东西竟然还剩下这么多钱,关键是她手里还有一把的各类票呢,这到底是卖了多少钱啊~ 第八十三章七零福宝8 杜二民忍不住笑出了声,心里直呼老婆子犯蠢,换来了张大梅一个大白眼,“我告诉你老头子,这事儿你不许给我往外说一句,敢说漏嘴,小心老婆子不给你饭吃。” 杜二民吓的赶紧表态:“那哪能呢!你看我是那嘴不严的人吗?我保证不说,一个字都不往外说!” 张大梅得了保证总算放了些心,“闺女这钱可真是太及时了,明天我就把家里欠的那些外债还了。” 杜二民立刻点头附和:“是该还了,当初咱家盖房子欠了不少的钱,加上老二老三结婚,拆东墙补西墙的,这些年饥荒就没断过,我出去都觉得低人一头,哎,按理这钱是闺女的,咱们不该花……” 宁月还真不知道家里还欠着外债呢,毕竟原主的记忆没有,想来家里的事张大梅两口子是没和原主说过,“爸,瞧您说的,好像我不是咱们家人似的。我拿回来的钱您敞开了花,这些要是不够还饥荒的话,我再想办法。” 张大梅立刻摆手:“你以为咱们家还有多少外债,五百多还不够还饥荒的? 这几年你爸我们都没闲着,家里有点钱就快还给人家,现在只剩下欠队上三十五,还有两笔三、五块的,还完这些,咱们就无债一身轻了。 不过这钱还不能一次还了,我先把两笔少的还了,剩下的过些日子再说。” 宁月没想到自家亲妈还挺有脑子,别说,她要真一次性还了生产队的三十五块钱,传出去肯定会惹来不少的闲言碎语,三十五块钱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杜家没人在外头上班,干什么才能一次赚这么多钱? 要知道现在山上的东西也算是公家的,要是打了猎物偷偷卖了被人家翻出来,那老杜家可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当然了,他们家并没有打到什么大的猎物,钱也不是卖猎物来的,可有些事是说不清的。 杜二民也道:“生产队的钱干脆就等年底分钱的时候,让队上直接扣好了,免得麻烦。 不过,咱和人借的粮食得尽快还了。” 这年头谁家也没有余粮,他们家人多,三儿媳生五丫的时候,为了能让她恢复的好点儿,和两户借了总计二十斤的细粮,只还了八斤,还剩下十二斤没还呢。 “闺女刚给了我不少粮票,我去问问,他们是愿意要票还是要粮。”张大梅说完便挑出一些粮票,再将钱和剩下的票小心的藏了起来,而后拿起给许知青捎的肉包子便往外走,“我先把许知青的车子还了,月月你先歇一会儿。” 又是卖东西又是买东西,闺女今儿肯定是累坏了,弄了这么多钱也不说给自己偷着买些吃的,她都该心疼死了。 这老太太也是个人精子,用了人家许知青的车子,自然不能给人家找事干,因此她还车子的时候特意把许知青从知青点儿叫了出来,见没人看着才把东西给了他,“这好东西你还是在外面吃了的好,要不然都不够分的。” 许知青是京城来的,听说家里条件特别好,他每个月都能收到从京城寄来的包裹,东西是东西钱是钱,整个知青点儿就他过的最滋润了。 知青点儿的女知青,加上队上的大姑娘,好多都将他当成了结婚对象,每天往他跟前凑的女同志多了去了。 要她说啊,还好自家闺女对许知青没那意思,要不然她得愁死。 人家可是京城来的,脑子都抽成啥样才会在农村找对象? 就是那些女知青也一样,肩膀子不一般齐,最终都不会有什么好结局。 许知青长相斯文,一米八的大高个儿,皮肤白晳,都下乡一年多了愣是没被晒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谢谢大娘,我知道了,以后您要用车子尽管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张大梅被他这态度逗笑了,“我说许同志你傻不傻,谁家弄个自行车都跟个娇嫩宝宝似的舍不得用,偏到了你这里不一样,就跟

相关推荐: 过气天王[娱乐圈]   刺玫花的憔悴   我们中混进了奇怪的家伙   新婚夜,植物人老公忽然睁开眼   宠后养成日常   我在和平精英捡福袋   我缔造了国服神话   东郭先生和狼   重塑世界   在樱花之下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