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古武天道 > 第55章

第55章

?” 康熙在心里暗笑起来,面上却依旧可有可无地点了点头,“嗯”了一声,允了。 胤礽心里一松,张口就背了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于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背得流畅,声音清而正,又带着抑扬顿挫之音,听来极为舒爽。 康熙听着听着,脸上渐渐露出满意地神色,先前故作的那些姿态此刻也消散了。胤礽见状心里更加放松了,背诵的也越来越流畅。之前说是背诵了几段,实际上,这部分内容他已经都背熟了。 及至康熙示意他停下来,他才顿住,一脸期待地看着康熙。 康熙点了点头,心里已经被胤礽出色的表现调出了考校地欲望,于是挑了其中的一段话,问起胤礽:“胤礽,你可知你前面背诵的那段话是何意思?” 胤礽眨了眨眼睛,思索了片刻,将自己的理解述了出来:“皇父,儿臣认为,这一段话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德之人,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的事是好是坏,如果是坏事就不能做,如果要做一个有德的明君,还要去体会百姓的疾苦,知道百姓需要什么,这样才能做个好皇帝。” 康熙惊讶地看了看胤礽,虽然这番解释还颇有偏颇,但五岁的孩子能想到这里已经很难得了,他不再压抑自己脸上的笑意,伸手摸了摸胤礽的脑袋,夸道:“保成能这么想,朕很高兴。为君者,确实应当知晓百姓疾苦,这样处理起政事,才能避免少下错误的决断。” 胤礽眨了眨眼睛看着他,不太能理解为何皇父说这话时语气会这么沉重。 康熙本来还有些感慨,此刻看他这副样子,不由摇头笑自己心急。胤礽还未入学,待他入了学,想必能懂得更多,往后,父子商议政事想必也不会太遥远。这样想着,康熙的心里不禁充满了期待与欢喜。 “走,朕带你去射箭!”他心情大好,拍了拍胤礽的小肩膀,牵起胤礽的手就往校场走去。 校场上,康熙摆好姿势,瞄准红心,将张满了的弦松开,搭在上面的箭以雷霆之势朝着朝着目标飞驰而去,下一瞬,就“啪!”地一声,将之前就已经射在红心中间的箭矢从正中劈开,完美地继续插在正中间。 胤礽张大嘴,惊奇地看着这一幕。 对他来说,这样的场景无论看多少遍都觉得神奇。尤其是……他转头又看看自己的箭靶,上面歪歪斜斜地挂着几支箭…… 他不由有些羞愧,但更多的,是随之涌起的好胜心。 他张开弓,又重新架上一支箭,瞄准目标,逐渐将弦拉满——最后一松手。 离弦的箭朝着箭靶疾驰而去,下一刻,射在了红心的边缘。 他盯着那刚刚发出去的箭矢,又扭头看了看康熙的箭靶,咬了咬牙,重新拉开架势,就要重来。 康熙上前一步,搭在了他的肩膀上。 胤礽一愣,随即放松下来。 康熙的手移到胤礽腕关节中部,拍了拍,提醒道:“施力的是这里,不是这里这里。”他又指了指更下面一些的地方,道。 胤礽歪头脑袋想了想,摆出姿势来回试了几次,终于摸到了些许的窍门。他又重新站好,正要就着刚才的感觉施力,康熙又指正了他的另一处错误:“举弓时,身体不要跟着拉弓的力量往后倾,两脚要站稳,脚下的力道也要均匀,另外,勾弦的时候,食指用力过大了,箭杆都被你压弯了,这些注意下,要不然你的箭会一直射偏。” 胤礽眨了眨眸子,似乎有些明白,又似乎还有些不明白。他重新按照皇父所说的站好,拉弓的时候也尽量注意脚下的力道,用手腕施力,手指……食指也要轻一点……“咻”地一下射出了一箭。 箭依旧有些歪,却比之前的好了许多。胤礽眨眨眼,又按照刚才的法子重新摆出架势。 又是一箭。 这一箭离红心正中近了几分。胤礽却没有满足,再度摆开架势。 再一箭,这次却比之前的更远了一点。 胤礽也没有气馁,反而神色更兴奋了些。 一箭,再一箭。 …… 康熙站在边上,看着胤礽一箭射中,一箭又射偏,始终没有再去指点他。日光下,胤礽的小脸通红,额头上也出了点点的汗,康熙瞧着只觉心里满是满足感。 他知道经过他提醒的胤礽已经能渐渐抓住这种感觉了,现在他需要的,也不过是更多的练习罢了。是以,他只是静静地瞧着,看着那孩子眼中的神采越来越亮,脸上渐渐展露出笑容,不由地,自己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 保成这孩子……还真是聪慧啊。 他这么想着,心里充满了满足和骄傲。 这是他的孩子啊…… 也是他的骄傲,将来,保成一定会成长为一代明君的! 他这么想着,嘴角轻轻翘了起来。 8第八回 射完整整十二壶箭矢后,胤礽满脸兴奋地转头

相关推荐: 诸天:从盘龙开始获取主角好感度   野蛮娘子想杀我!重生踏上修真路   我以为我是路人甲   [综]梅天理与宰剧本   自作多情   睡了王爷之后我跑路了   美食计   她的妄念与战争   重生之王氏嫡女   辅导员,嘴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