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被仿生人大佬宠爱的日子 > 第56章

第56章

没有? 杨和书坐到椅子上,眉头忍不住紧蹙,“一两银一月十二文的利息很高吗?” 师爷道:“不高。” “不高,为何就无人来赊牛?”杨和书道:“这都五天了,整个罗江县只有六户来赊借犍牛,这眼看着新一轮的春耕又要开始,竟然没一人心动?” 师爷笑道:“大人何必焦急,贫户之家,别说三四两,就是三四文的事也是大事,您若真想把牛赊出去,不如放宽些要求,相信不足三日,余下的牛都能被赊走。” “再放宽,就是把牛赊借给乡绅了。” 师爷笑道:“这有何不可,反正牛也都是拿来耕种的。” 杨和书就淡淡的看了师爷一眼。 师爷身子一僵,僵笑道:“大人?” 杨和书弹了弹袍子,问道:“本官看着像笨蛋吗?” 说罢起身离开。 师爷身子僵住,想追上去,却又拉不下面子,一时涨红了脸。 杨和书的随从万田连忙追上去,“少爷,怎么说着说着您就生气起来了?” 杨和书哼了一声。 万田就道:“其实小的觉着师爷说的也没错,这么多牛每天要吃的草料可不少,一直赊不出去,少爷看着也心烦不是?” “你知道什么?”杨和书气恼的道:“我让人送来这么多头牛,你以为是做倒买倒卖生意的?你知不知道,每赊出去一头牛,我和县衙就亏一些。” “我已经不计较他们像周家人那样先赊银再买牛,隐隐赚我一笔了,那是因为他们穷,这样无伤大雅的亏我愿意吃,”杨和书道:“可把这亏下来的利给并不缺钱的乡绅算怎么回事?” 万田一脑门的疑问,显然有听没有懂。 杨和书恨铁不成钢的拍了一下他脑袋,道:“你怎么就这么笨啊,比一个小孩儿都不如,亏你还跟我念了这么多年的书。” 杨和书回了屋,换了一身清爽的衣服后才问道:“你知道那小孩儿,就那个叫满宝的,她借了银后换成铜板买牛,我亏了多少吗?” 万田一脸迷糊的道:“少爷不是说过,县衙借的是银,要回来的也是银吗?虽然铜板跟银有差价,但其实我们没亏呀。” “说你笨还不信,县衙赊借银子那一块是没亏,但卖牛那儿我们亏了,当时买这批牛,我和县衙出的可是银子,不是铜钱!” 杨和书道:“这批要赊借的牛,全部是成本定价,定的是银子,以前我不知道银和铜钱间相差这么大……” 杨和书顿了顿后道:“所以,每一头牛我们现在都是亏本摆在牛棚里的。” 让他生气的是,这么亏本的买卖竟然都没人来占他的便宜,真是气死他了! 万田终于缕清了这期间的关系,忍不住焦急起来,“那少爷,您怎么还特意让人在县衙门口教来赊牛的人先赊银,再去换成铜板去买牛?那,那不是在坑自个吗?” “也不算啦,”杨和书喝了一口茶后心气顺了一点儿,道:“虽然我也出了一点儿钱,但大头还是县衙出的,坑的也是县衙,但至少百姓落着了实惠不是?” 万田:……请恕他蠢笨,他真的不知道这期间的差别。难道现在他家少爷不是罗江县的县令吗? 坑了县衙不是坑了自己吗? “这些人穷,有一头牛便算是多了两个劳力,日子要好过一些,但那些乡绅,他们又不缺钱,要是放宽了条件,这些牛他们一定会眼睛也不眨一下的全收了,”杨和书道:“凭什么我吃了亏让他们占便宜?” 万田忍不住嘀咕,“反正都是吃亏……” “你知道什么?”杨和书敲了他脑袋一下,道:“有些亏吃得,有些亏吃不得。罗江县去年遭灾也严重,税只免了一年,今年秋收可是要交税的……算了,算了,说了你也不懂。” “那少爷,要是一直没人来赊牛,牛棚里的那些牛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也只能分下去了。” “啊?”万田张大了嘴巴。 杨和书挥了挥手道:“行了,刚才回来的路上,我听见衙门里的老吏说,这场春雨下来,春耕就又要开始了,你去,把张主簿他们叫来,让他通知各里正,我们来商量一下分牛的事。” 万田合上了嘴巴,犹豫着问,“真分呀?” “不分,留着这些牛你喂啊,”杨和书道:“分给各里,好歹缓解一下春耕的压力。” 作为县令,其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劝课农桑。 怎么劝课农桑呢? 除了上山下乡给农民朋友们做思想建设和鼓励,有时还要提供一定的物资和技术支持。 物资,包括但不限于种子、农具和耕牛等。 种子一般是大范围支援,基本上每一家都能分到一些,当然,这样的活动视各县情况不同而不同,至少满宝的记忆中,她家就没分到过衙门发下来的种子。 至于农具,则是会支援给一些特别贫困,农具损坏严重,干脆就是没有的人家。 而耕牛这种这么贵重的东西,一般是一里百姓的共同财产,即轮流使用,轮流看护。 ☆.第三百九十章 下县 杨和书虽然上任才一个来月,但已经把罗江县下所有的村子都走了一遍,对各里,各村的情况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罗江县只是一个下县。 因为它真的很穷啊! 在杨和书的认知里,各家各户私有的牛且不提,一里之内最起码要有十头牛吧? 十户共有一头,这样就可大大缓解春耕的压力了。 但以七里村为例,他们一里才有一头牛,每年只轮三十三户人家,一次只轮耕三亩,三亩后轮到下一户。 而一里有百户,这意味着,一户人家要时隔两年才有可能轮到自家用耕牛一次,一次可耕三亩地。 这一次剩下的牛里,应该每一里都能分得一头,那用牛耕作的效率起码提高了一倍。 杨和书这么算一算,心里总算是好受点儿了。 他放弃京城的大好前程跑到这一个下县来当县令,当然不止是为了积累政治资本,更是为了做些实事。 他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就得像父亲说的那样为官? 老周头一家有了牛,对县衙牛棚里的牛却还是很关注,所以牛才发下来,他们就知道了。 第二天老周头牵着牛去犁田的时候,就有人问老周头悔不悔,“要早知道不买牛,县衙也要把牛发下来,白给我们使唤,谁还去买呀。” 老周头怜惜的摸了摸他最爱的牛牛,给它套上绳子,闻言道:“那能一样吗,发到里正手里的,轮到你都不知道到啥时候了,而且你最多也只能耕六亩地,我家的牛,那是想耕多久就耕多久。” 对方闻言一噎,说不出话来了。 抬头见老周头腻歪的那样,忍不住问,“你这是看上它了?怎么觉着你这眼神看着这么渗人呢?比你以前刚当爹的时候看你儿子还腻歪。” 老周头道:“我家牛牛可比大郎几个强多了。” 现在,牛在他心里的地位早就超过了几个儿子,直逼满宝的位置了。 没办法,这牛太好使,太省力了。 不过它现在还小,老周头不敢狠使唤它,所以每耕作一段时间就让它休息一下。 给它吃的老周头也很上心,除了让它自由的在田野中啃刚冒出来没多久的嫩草,还让几个孩子去地垄田间割各种青油油的绿草,甚至把家里做豆腐剩下的那些豆渣都搅了给它吃。 做豆腐有豆渣,去年五月前,如果做的豆腐多了,豆渣也就多了,老周头他们除了自家吃一些外,余下的都是给鸡吃,但自从水灾过后,那些豆渣都被收起来,一点儿没浪费,全被小钱氏做成各种样子给吃了。 或者是炒干或蒸干后又晒好收起来。 现在,做豆腐剩下来的豆渣,少部分进了周家人的肚子里,大部分则是给牛留着了。 老周头可是特意去找白庄头请教过的,说是农忙起来的时候,牛干的活儿多,为了不伤牛,还要煮豆饭给牛吃的。 只有它吃的不比人少,它才能干比人更多的活儿。 给豆饭什么的,老周头其实还是舍不得的,但给豆渣却没问题。 当然,他也不舍得那么狠力的使唤他家的宝贝牛。 满宝每天都被老周头念叨着要对牛好后,以至于她对小农庄里的三头牛也非常的关注起来,某天还特意跑到庄子里去看一眼那三头牛,摸了一把,确认它们非常强壮后才放心。 春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又断断续续的停下,再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又飘了下来。 但七里村的村民并不非得等雨停下才劳作,春种的时间很有限,错过了,对庄稼的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除了懒人,没人会耽误农时。 而老周家有老周头和钱氏在,周家兄弟就是想懒一下也不行。 等老周家耙出一块田来,撒了肥后播下稻种,村里其他人家才开始陆陆续续的下地,也追着老周家的尾巴往前赶春种。 然后老周家就开始犁地种豆子了。 有了牛,他们的速度快了许多,但再快也没有满宝他们速度快。 在老周头说要开始种豆子后,满宝就通知她的两个小伙伴可以种豆子了,然后白庄头只放出了风声,上次给他们种麦子的农妇们便先男短工们赶来了。 白庄头还是挺喜欢用她们的,主要是她们速度快,活儿也细,不比男人差。 也就只有力气比不上男人而已。 但犁地有牛,庄子里的三个长工一人一牛就可以开犁,所以白庄头便收了她们,开始轰轰烈烈的种豆子大计。 等到男短工们赶来找活儿,小庄子里的豆子都快种完了,但白庄头还是留下了几个人开始犁田。 而农妇们则去种姜块。 满宝和白善宝选择种姜的位置距离山脚下的土房子不是很远,往前一些就是那条大沟渠。 他们圈了一块将近两亩的地种姜,每年都从卖姜那里获得不少钱的满宝和白善宝都期望它冬天的时候能卖出高价。 只有白二郎百无聊赖的蹲在水渠边逗弄水里的小虫子,他以为这些是鱼苗,但满宝坚持的告诉他,“这是蝌蚪,就是青蛙。” 白二郎一直不相信,“青蛙有腿,这一看就是鱼。” 但满宝觉得科科不会骗她,因此也坚持,“这就是青蛙,不信我们拿回去养着看一看。” 其实是她也好奇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行啊。” 于是三人由看人种姜变成了捞蝌蚪,杨县令再一次在众人的陪伴下来到这片田地上时,看到的就是三个孩子正蹲在水渠边上捞蝌蚪。 他们的动作显然不熟练,且配合得不好,总是把水溅到自己或别人的身上,因此引起彼此的尖叫。 杨和书止住大家提醒的动作,好奇的围上去看。 他们没有随身带着网,所以是用一张大大的树叶在捞蝌蚪,但两只手拿树叶总是不稳,捞着后手一抖,水和蝌蚪就又落回到水里。 如此几次,满宝气了,吼蹲在最有利位置的白二郎,“你怎么这么笨,不要抖呀。” 白二郎吼回去,“明明是白善在抖。” 白善道:“我拿着木桶,怎么抖?” “就是因为你拿着木桶抖,没有接住我捞上来的鱼,这才落到河里去的。” ☆.第三百九十一章 人口 满宝道:“让我来!” 白二郎就嫌弃的把叶子一丢,直接往旁边一挪屁股,不高兴的道:“你来就你来吧。” 满宝伸手去捞叶子,水里本来就惊惶的蝌蚪瞬间一哄而散,全都躲起来了。 白善宝和白二郎:…… 俩人都对满宝怒目而视,怪她,“你看,抓不了吧?” “这里没有,别处有!”满宝颇有一种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的气势,拎起叶子就从地上爬起来。 杨和书探头看了一眼,问道:“那黑色的是小鱼?能吃吗?” 突然响起的声音吓了三个孩子一跳,一抬头,这才发现,白老爷,里正,村长都跟在杨和书的身后,此时正一起低头看着他们。 嗯,身后还占了几个满宝他们见过却不熟悉的官吏。 大人是不许他们靠近水边的,更别说玩水了。 三人心虚的立即丢到手里的东西就要站起来,嗯,白善宝顺手把手里的木桶也给丢沟渠里去了。 众人:…… 看着木桶在沟渠里飘呀飘,眼见着就要飘走,白善宝忍不住叫,“大吉,快捞上来呀。” 一直安静待在一旁的大吉伸手捡起一根棍子就把木桶拨过来,三孩子见了松了一口气。 见三人心虚的站起来排排站着纠手指,杨和书便好奇的问道:“这是怎么了?” 白老爷瞪了他们一眼后才轻咳一声道:“愣着干什么,看见大人还不快行礼。” 三人连忙行礼。 杨和书就笑道:“只是一段时日不见,三位小友怎么拘谨了许多?白老爷,我就和他们说说话,不必太过拘束他们。” 白老爷当然只能应下。 杨和书不喜欢太多人围着,主要是有他们在,白善宝他们都不太喜欢说话了,所以让大家散去。 陪同县令上山下乡,第一次接受这样的命令的众官吏:…… 虽然不太想丢下县令,他们也不知道该去干点儿什么,但县令都下令了,大家也只能各自散去,远远的走到一旁说话。 张主簿跟白老爷挺熟的了,看了一眼沟渠那边一眼,便与白老爷笑道:“没想到白老爷家的公子和县令成了忘年交,我们这位新县令可是出身名门,贵公子将来前程不小啊。” 白老爷便谦虚了两句,自家的孩子什么样儿他还能不知道吗? 杨和书就站在沟渠边与他们说话,“你们捉这鱼拿去吃?” 白善宝得意的看了满宝一眼,道:“你看,杨大人也说是鱼吧?“ 白二郎:“就是,就是。” 满宝哼道:“不信我们养出来再看。” “养就养。”白善宝和杨和书道:“她说这不是鱼,是青蛙,我们要捞几条来养,看看它到底是鱼还是青蛙。” 杨和书“咦”了一声,低头去看水里又重新冒了出来的小蝌蚪,在脑海中搜索了一下后道:“这样的东西似乎水中有很多,但我不记得它们像什么大鱼,难道它不能长大?” 杨和书知道,有些鱼是长不大的。 满宝一听他的意思就明白,他也不相信这是青蛙。 杨和书笑道:“你们养吧,看能不能养出来。对了,我看你们这儿大多在犁田,怎么,豆子种完了?” “昨天就种完了,”满宝道:“我们有三头牛呢,又请了很多人,速度很快。” 杨和书就指了一些妇人问,“那她们在干什么?” “在种瓜,”满宝道:“白庄头说得种些菜给长工吃,偶尔要请短工时也得做菜,所以要种南瓜,节瓜,冬瓜,各种瓜。” 杨和书赞了一句,“考虑得真多,对了满宝,你家的牛怎么样了,好用吗?” 满宝肯定的点头,“好用!” 杨和书便问了一下她家的耕作速度,比往年相比如何。他对农事的了解只来源于书上的一些描写,以及上任前的一些了解。 所以他迫切的需要一些数据进行对比。 这些数据县衙也能给他,但总是有些不详尽,亲自过问,赊了牛的人家又战战兢兢,所以还是问满宝吧。 满宝还真知道,主要是老周头对他们的这个小农庄还是挺关注的,每天吃完晚食后就会问一些,问完了便会说起家里的事,满宝听着自然就记住了。 “今年我家打算把小岭那一片的田地也都精耕细作,只要不旱不涝,那一片田地就能收不少粮食,小岭那里有一种酸酸的野果,清明后就能吃,杨大人,到时候你来,我请你吃呀。” 白二郎立即接上,“我知道,叫酸果果,我最喜欢吃红色的了。” 白善宝道:“黑色的比较好吃。” 满宝也点头,“黑色比较甜,红色的好酸。” 三个孩子的话题就慢慢的偏了,跑到了漫山遍野的野果上。 杨和书听得有趣,问道:“你们这里野果很多吗?” 白善宝:“挺多的,就是不好吃。” 满宝:“所以还是得自己种。” “你们还种果树?” 满宝就指着她四哥的山道:“喏,前段时间刚种下的,过个两三年我们就能吃果了。” 白二郎本人是很嫌弃的,“也太长了,我就说让我爹直接买大大的果树过来,种下去到秋天就有果吃了。” 白善宝鄙视他的无知,“那么大的果树不容易存活,从小养起多好?你要想吃果,先自己买呗。” “而且大果树好贵。” 杨和书便坐在一旁听他们说话,偶尔问两句引导一下话题,没过多久就把他们农庄的情况摸清楚了。 上次来的时候他没怎么关心这个小农庄,这一次再来才发现,这一百多亩地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用途。 荒山脚下竟然还专门劈出一块地来养鸡。 杨和书忍不住问,“你们要种这么多东西,又养这么多东西,只三个长工够用吗?” “不够呀,”白善宝道:“所以我和我祖母说过了,等忙完这一段就再请人。” 满宝颇有老周头行事的智慧,闻言道:“其实给长工们娶媳妇就好了,我爹说了,人不够用,娶媳妇就好了。” 杨和书:…… 白善宝却认真的思考了一下道:“但好像没人愿意嫁给他们。” 杨和书却精神一振,人口也是一个县发展的重要条件,他问道:“你们的三个长工都没有媳妇?” ☆.第三百九十二章 贫穷的理由 三个长工不仅没有媳妇,连家都很少回去了。 他们从家里被赶出来打工讨生活,做了两年短工后才在白家安顿下来,期间倒是回家过。 但他们在老家没有地,或者地很少,日子并不好过,还不如在白家打长工呢。 基本上,不是特别懒就不会被赶走,不赶走,每天就有吃的,就能活下去。 富贵不了,但在灾年的时候日子也比一般贫苦人家还要好过,因为至少他们不会饿死,也不至于去当流民。 如今,三个长工,年纪最大的一个已经二十四岁了。 在七里村,这个年纪孩子都能下地干活儿了。 比如周二郎和周三郎这个年纪。 最年轻的一个也二十二了,三个没有一个有娶媳妇的资本。 杨和书兴奋起来,连忙让人去把三个长工叫过来,他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失地的。 三个长工在县太爷面前都有些拘谨,而且杨和书的问题也让他们有些懵。 他们离家的时候年纪不小了,但对家里的事情知道的还真不多,至于家里的地是怎么没的? 三人想了想,长工一道:“好像是我爷爷病了来着,我爹就卖了一块地买药,结果还没好全,又重了。” 他想了想道:“不记得我爹是跟谁借的钱了,后来人家来家里要债,就把家里大部分的良田都给收走了。家里地少,养不活这么多人,我爹娘就把我和二哥赶出来,让我们自己去讨生活。” 长工二道:“我在那一片干旱,地里没收成,我爹娘把家里留的种子也给吃光了,然后就带着我们出门讨饭了。” 杨和书:…… 满宝:…… “我也不知道我爹娘他们带着我小弟去了哪儿,反正我回家看过,他们都没回家,家里的地也荒着,村长说我要是回去可以分我永业田,我但我想着,我就一个人,既没有农具,也没有种子,要种地还得先跟人借钱买农具,买种子,我平日吃喝也要钱,还不如来做长工呢。” 杨和书就看向长工三。 长工三憨憨一笑,道:“我家那片地少,我家三兄弟,一个都没娶媳妇,我爹娘觉着这样下去不行,就把我的永业田卖了给我大哥娶媳妇,让我出来讨生活。” 杨和书惊呆了,满宝和白善宝白二郎也惊呆了,纷纷瞪大了眼睛齐声问,“你也愿意?” 长工三习以为常的道:“我家总要有人传宗接代,三兄弟都留家里,一个都娶不着媳妇,还不如出来一个呢。” 杨和书心里有些难受,酸酸胀胀的,这种感觉有些陌生,他顿了顿后才问,“那,那你回家过吗?” “不回,我都出来了,还回去干啥?”长工三憨笑道:“回去要路费的。” “那你要是有路费了,回去吗?” 长工三想了想,还是摇头,“还是不回了,我要是能攒下路费,一定攒下娶媳妇的钱了,那当然得先娶媳妇了,娶了媳妇还得攒钱给婆娘孩子买东西呢……” 所以这样无穷尽的攒钱,花钱,谁知道啥时候才有钱回去。 杨和书心中感叹不已。 满宝则上下看着长工三,问道:“你的钱都拿去干啥了?” 长工三脸微红,小声道:“都吃了。” 他以前饿多了,身上有了余钱,又无人督促,自然是一有钱就忍不住吃。 他自己也存过的,奈何就是存不住,肚子一饿就忍不住去买东西吃。 杨和书对他们的自制力表示忧虑,“你们这样可怎么娶得着媳妇?” 三长工低下头。 满宝却道:“娶了媳妇以后把钱交给媳妇来管就好了,我四哥就是这样。” 想了想又补充道:“以前我大哥和二哥也存不住钱,然后娶了我大嫂二嫂以后,钱就存住了。” 三长工立即期盼的看着杨和书。 满宝也期盼的看着杨和书,“杨大人,你要不要给他们找一个媳妇?” 杨和书:……所以他要成县令变成媒人了吗? 一直小心留意那边的白老爷见状,适时的过来把杨县令解救出去。 三个孩子都一脸惋惜的看着杨县令走远。 满宝道:“差一点点,我们就不用特意招长工了。” 白善宝和白二郎附和的点头,一脸的可惜。 白老爷对三个熊孩子已经无话可说了,和里正村长一起带着杨县令全村走了一遍,了解了一下村里的播种进度和耕种情况后就举行了一场小型而简单的会议。 与会人士就只有跟着杨县令四处走的大人,满宝他们三个小的不屑于参加如此枯燥的会议,所以杨县令虽然邀请了,但他们还是以学业繁忙为由拒绝了。 杨县令的到来对七里村还是有影响的,而且还不小,最直接的就是,他人刚走的第二天,里正就带来了一批豆种和稻种发下来,各家各户按照人头分得。 不多,但据说是县衙从别的地方调来的种子,品质还不错。 因为三小孩儿是杨县令的朋友,里正破天荒的也给了他们一份。 满宝他们的豆子都种完了,所以三人商量了一下,平分了那点豆种,各回各家。 老周头在看过那些豆种后,便选了一块地种下,打算试试看产量。 之所以是一块,是因为豆种并不多,一人两斤左右,够种多少地? 而发下来的稻种则暂时留着,等过一段时间他们还要再播一次稻种,等冬小麦收上来后,后播的稻种正好可以成秧苗。 种子是每家每户都分到的,还有个别人家分到了一些农具。 比如耙子,锄头等。 也都是里正亲自送来的,七里村共有三家得到了农具,很巧,正是最穷的三家。 这一种变化让村民们津津乐道,每天晚上大家洗漱过后,明明累得不行,还是会在村口的榕树底下说一下闲话,纷纷道:“这一位县令虽然年轻,但人还不错,瞧着比傅县令还好些。” “是啊,是啊,我们村都多少年没收到县衙给的种子农具了。” “以前大人们都不爱来我们村,路又难走,地方也穷。” “是啊,是啊,好些是白老爷来了以后才变好一些的,我的记得呀……” 满宝坐在一群大人中间听得津津有味,要不是老周头把她拎回去,她还想继续听下去呢。 ☆.第三百九十三章 要生娃娃啦(给书友“呦呦鹿鸣”的打赏加更) 老周头拖着闺女刚到大门口,大门就当的一下从里打开,吓了父女俩一跳。 周二郎和周五郎从里冲出来,看见老爹就赶忙说了一声,“爹,老四媳妇要生了,我去请大夫和稳婆。” 老周头回神,连忙挥手,“快去,快去。” 满宝已经挣脱开老爹的手跑进去,就见厨房里正热火朝天的烧火开灶。 满宝一溜烟的跑到小院里,就见家里点了油灯,周大郎和周三郎几个正把孩子们往大院那边带,今天晚上他们就要睡在那边,没事不许过来小院这里。 趁着周大郎不注意,满宝溜进了四哥的房间。 周四郎正站在床前,满头大汗的看着,钱氏正握着方氏的手安抚。 满宝挤进去一看,方氏正坐在床上吃糖呢,面色还算平静。 周四郎被挤了一下,回神就看到满宝正站在他跟前,他眼睛一瞪,立即拎住她道:“你怎么进来了,赶紧出去,出去。” 钱氏也看到了小闺女,皱了皱,“老四,你也别留在这儿了,和你幺妹一块儿出去。” 周四郎满头大汗道:“娘,让我留在这儿吧。” “你留在这儿能干什么,还碍手碍脚的,”钱氏把他赶出去,然后对冯氏道:“去厨房看一下,让你大嫂煮一碗面来,多打两个鸡蛋,一会儿要是生了,还需要大力气呢。” 冯氏应下。 “热水也要烧起来了,”钱氏生了这么多孩子,又给村里这么多产妇帮过手,加上自家儿媳妇也生了这么多,这一套她早熟了,所以继续吩咐道:“剪刀,红布都要备好。” 周四郎听着害怕不已,明明前不久三嫂刚生过,他一点儿也不紧张的,怎么自个媳妇生孩子他这么害怕? 满宝看了看四嫂,又看了看四哥,觉得四哥更需要她的安慰,于是握了他冰冷的手安抚道:“四哥,你别怕,很快就生出来了,你别紧张呀。” 周四郎抖着嘴唇道:“我,我不紧张,我一点儿也不紧张……” 方氏本来还紧张害怕得不行,一看到丈夫冷汗淋淋的样子,她就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也不知道是不是牵动了肚子,让她一阵的疼。 钱氏连忙查看,顺便再次把俩孩子给赶出去。 满宝就牵着周四郎的手出去了。 周四郎同手同脚的跟满宝坐在石阶上,看着他的房间窗口没动。 方氏的发动出乎意料的快,以至于大家都忙起来,根本没空搭理这俩人。 大丫和二丫在厨房里帮忙烧水,小钱氏则在擀面条,速度快到飞起,很快就煮出来一碗面条让冯氏送去。 方氏疼过了一阵,努力忽视掉肚子里的不适吃了半碗面,然后就疼得受不了了。 声音开始往外传。 周四郎听得冷汗淋淋,眼泪都快下来了,他抓住满宝问,“要是,要是你四嫂跟虎嫂子一样咋办?” 满宝呸了一声道:“娘说了,不许说不吉利的话。” “对对对,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周四郎说到这儿,突然看向满宝。 满宝眨眨眼,“怎么了?” “满宝,你不是仙子转世吗?你说我拜你有没有用?” 那当然是没用的,满宝坚定的摇头。 “那你去拜一下天尊老爷?”周四郎提议道:“你是天尊老爷的座下仙子,你求神一定更有用。” 周四郎这么一说后却发肯定了,拉着满宝就走,“走走走,我们去拜天尊老爷。” 天尊老爷的画像在老周头和钱氏的房间里,老周头正坐在堂屋的门槛上抽烟,四儿子一溜烟的从他身边跑进屋里,差点没把他撞着,他连忙跟进去看,就见昏暗的屋里,周四郎拉着满宝对着天尊老爷的画像跪下,正瞪着眼睛念念有词。 老周头深吸了一口气,想拿烟枪揍人,想想又不能在天尊老爷面前这么放肆,便又收了回去。 满宝跟着周四郎拜了一下太上老君,想想可能不保险,干脆跪着把所有她知道名字的神佛都念了一遍,希望他们一起保佑四嫂和小侄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周四郎还是有些心虚的,小声问道:“你在天尊老爷面前还拜其他神佛,会不会不好?” “没关系,”满宝道:“能成神佛的至少心胸一定会宽广吧,他们不会介意的。” 她道:“天下那么多人求神拜佛,所以神仙们应该都很忙,我们要是只求一个,万一他正好忙,没听到怎么办?所以还是多求几个好,谁听到了谁就帮忙呗。” 周四郎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于是又重新跪下,跟着把自己认识的神佛也都念了一遍,然后着重介绍他幺妹,“我妹妹就是天尊老爷的座下仙子,前世跟你们是同僚,所以我们还是熟人,你们一定要帮帮我啊。” 老周头听不下去了,干脆转身就走,他怕他再听下去会忍不住揍人。 周二郎和周五郎很快就从大梨村把大夫和稳婆请来了,同来的还有方氏的母亲和兄嫂。 没办法,一个村就这么大,大夫家和方家离得还不远,这边一敲门斜对面就知道了。 既然知道了,周二郎自然要说一声,而且生孩子也是大事,本来就要告诉娘家人一声的。 这是方氏的第一胎,尤为关键。 方母心中担忧,和儿子一商量,干脆就跟着一起过来了。 方氏已经开始生产了,稳婆进去看了一眼后道:“宫口都开了,可以了,但你别乱用力气,跟着我来。” 产房不能进太多人,冯氏见方母来了,便洗了手退出去,让她和钱氏给稳婆打下手。 小钱氏端了热水过来,交给她端进去,方大嫂左右看了看,没看到周四郎,忍不住拉住小钱氏问,“大嫂,妹夫哪儿去了?” 小钱氏刚听公爹小声的骂了一顿周四郎,自然知道他干什么去了,闻言指了大院道:“拉着他妹妹在拜神仙呢,说要把所有的神仙都拜一遍,让他们保佑弟媳妇安全生产。” 方大嫂:…… 方大哥闻言满意了不少。 ☆.第三百九十四章 平安 周四郎拜完了神仙就拉着满宝来到房间门口,闭着眼睛求各路神仙,见满宝不太专心,还说了她一顿,“你倒是用心点儿啊。” 一直被无视,想要和他说说话的方大哥:…… 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屋里就响起一阵尖叫,周四郎吓了一跳,还没来得及反应,屋里就响起高兴的声音,“生了,生了……” 不一会儿,屋里就传来了孩子的哭声。 周四郎也跟着呜的一声哭出来。 方大哥一脸嫌弃的看着他,探头往屋里看了一眼,对方大嫂道:“你进去看看。” 根本不用她进去,方母很快就抱了孩子出来,就站在门口那里给他们看了一眼,笑眯眯的道:“是个大胖小子,长得可真好看。” 本来没多少兴趣的满宝忍不住上前看了一眼,然后就收回了目光,大人都爱说谎,明明和五头出生时一个样儿,都是红通通,皱巴巴的,一点儿也不好看。 周四郎却觉得他儿子是真的很好看,也不敢上手抱,就站在一旁看着傻乐,然后问道:“娘,我媳妇怎么样了?” 方母看了他一眼后笑道:“没事了,大夫在给她看呢。” 老大夫来了就把两次脉,一次是生产前,表示对方身体还不错,又摸了摸胎位,表示胎位正常。 一次就是这会儿了。 老大夫摸了一会儿脉后收回手道:“没什么事,也不必吃药,只是要补好身体,她产后虚弱,打好底子,做好月子,将来就没什么问题。” 方氏的身体不错,主要是方家的家境好,她家卖肉的,底子不错,进了老周家后虽然遭灾,但她当时立即怀孕。 她和何氏这一年的伙食可是比着满宝来的,甚至比满宝还要好一点儿。 老周家从不会亏着孕妇,就是干力气活儿的人少吃一些也得保证孕妇能吃饱。 所以她养得不错,这次生产才能这样顺利。 老大夫显然很喜欢这样的病人,仔细的叮嘱了一番后就拎着药箱出去。 老周头奉上了钱,请老大夫和稳婆吃了一碗面,这才让周大郎和周二郎把人送回去,至于方家人,今天晚上便要在此住下了。 好在他们老周家现在房间足够多,把几个孩子的房间腾一腾就出来两间了。 钱氏洗了手出来,这才发现满宝还没去睡觉,她自己坐在石阶上,正靠着墙壁打哈欠。 她皱了皱眉,看了一圈,见小钱氏正在厨房里忙活着给大家做一顿宵夜,便走上前去把满宝拉起来,小声哄道:“满宝,晚上跟娘亲睡好不好?” 满宝自觉已经长大,摇头道:“不要,我要自己睡。” 钱氏就把满宝送回房间,给她打了蚊子后便放下蚊帐离开,第二天,全村就都知道老周家又添了一个孙子了。 方母刚起床,小钱氏就已经把满宝的早食给做好了,见她困得睁不开眼睛,就拿了冷水又给她洗了一把脸,念叨道:“昨晚让你先和三丫他们睡,你非得跟着老四一块儿凑热闹,起不来了吧?一会儿上学要是睡觉,小心先生打你手板心。” 满宝被冷水一刺激,清醒了一点儿,便接过早食吃起来。 方母扫了一眼满宝吃的东西,一碗蛋羹和一碗面片汤,今天小钱氏没有起床做豆腐,所以家里没豆花吃。 但这东西在方母看来也很不错了,尤其去年和今年的年景还不好,就是他们家,现在早上也不敢这么吃的。 小钱氏看到方母,笑着打招呼,“亲家母怎么不多睡会儿,昨晚累坏了吧?” “不累,不累,”方母笑道:“倒是她大嫂和亲家母劳累了,以后我们家二妞还得你们多照顾呢。” 小钱氏笑道:“我们是一家子,照顾不是应该的吗?亲家母先稍作着,我送了小姑出门就做早食,您早上想吃什么?” “随便吃点儿就行,现在这年月大家都不容易,可不好铺张。”虽然女儿从没回家说过老周家的日子难过,但老周家的家境比不上他们方家,她可不敢要求太多,万一亲家这边迁怒了女儿怎么办? 小钱氏便笑一笑。 老周家自有一套招呼亲家的标准,准备的食物可能不多贵重,但胜在多样,而且小钱氏的手艺还很好,基本上经她手的东西,哪怕是不好吃的豆渣,她都能做出别有一番美味来。 更别说孕妇吃的东西还好,方氏就觉得,如果每天都能吃到大嫂做的这些东西,她可能会愿意隔几天生一次孩子。 小钱氏没给方氏做面,知道她要下奶,她特意一大早就蒸了白米饭,又炖了猪脚,最后往猪脚汤里打了六个鸡蛋。 别说方母,就是方大嫂都看得目瞪口呆,然后看着小姑子把这些东西全吃了。 方母下意识的去看钱氏和小钱氏的脸色,见她们面无异色,便微微放下心来。 虽然新添了一个孙子,但除了周四郎和钱氏可以留在家里外,其他人都要接着去地里干活儿的。 老周头放下碗筷,对儿子儿媳和一众孙子孙女们道:“这两天就要把所有豆子种完,孩子们歇两天就差不多可以犁田插秧了,你们别偷懒,不然错过了农时,今年大家就都上山啃树皮去吧。” 又添了一个孙子,这对老周头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别看孩子小,但其实孙子吃得不少,孙子娘吃的也很多。 老周头很是有些忧愁。 大家都应下,然后各自散去,拿了自己的工具开始到地里去。 就连四头和三丫都被带到地里去,他们要把地里一些遗漏的石头和草给捡出去,他们现在的年纪也可以撒着豆子往前走了,只要大人多看一点儿就行。 何氏起身收拾碗筷,她也可以留家里,因为要带小儿子。一会儿她就要背着孩子去菜园,给鸡把鸡食弄出来,还得打扫院子,准备午食…… 当然,留在家里招呼客人的婆婆会帮她的。 方母看人都走了,便小声问方氏,“你们老周家一直吃这么好?” “哪呀,”方氏小声道:“也只有我和三嫂怀着孩子才吃这样的,就是满宝,一天最多也就两个鸡蛋。” 方母就松了一口气,然后握住她的手低声笑道:“没想到你眼光这么好,寻着这么一个人家也算你的福气了。” 方母忍不住叹,“比你大姐嫁的还强些。” ☆.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错 确定老周家不是在做戏给他们看,而是的确这么照顾孕妇的以后,方母彻底放下心来,当天下午就带着儿子儿媳告辞回家了。 然后隔天就送来了两个篮子的鸡蛋,钱氏很高兴,老周头更高兴,然后大手一挥,让刚忙完地里活儿的周四郎带着五郎和六郎去方家帮忙种地,做足了礼尚往来。 老周家今年的速度快,做得还精细,不仅在七里村算完成农事速度最快的,就是在大梨村也数得着。 相比之下方家的速度就慢很多。 往年,他们家一直是吊着尾巴干完地里的活儿的,因为父子俩既要做生意卖肉,又要忙地里的活儿,速度自然就慢了。 地里其实主要是靠的方母和方大嫂,以前还有方氏。 去年秋收时周四郎就去方家帮过忙儿,但其实那会儿因为歉收,其实大家都不是很忙,所以感受不是特别深。 而现在正是春种的关键时刻,周四郎领着三个弟弟过去帮忙,对方家来说,那简直是搬开了肩膀上的一块大石头。 何况三人种地的效率比年纪大的方家父子还要高,不仅方家,就连大梨村的村民都羡慕不已,明里暗里的羡慕,“方家的二闺女嫁得好呀,半子,半子,这还真是得了个半子。” 周四郎听着得意洋洋,周五郎就和他道:“四哥,现在我们跟你来你岳父家帮忙,等我们娶了媳妇,你也得跟我们去我们岳父家里帮忙。” “你先娶了媳妇再说吧。” “反正你先应下。” “行,我应下就是了,”周四郎想想不对,“不对呀,以前我没成亲的时候,大哥和三哥也经常带着我去给他们岳家帮忙,现在也没见他们来帮我呀。” “三嫂都舍不得三哥回她娘家帮忙呢,你能从三嫂那里抢人?”周五郎翻着白眼道:“至于大哥,有本事你去跟爹说去。” 因为大哥的岳家也是老爹的岳家,每年钱家那边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们兄弟几个有一个算一个都要过去的,可不是为了帮大哥的岳家,而是因为那是他们的舅!舅! 周四郎就惋惜了一下,觉得以前被几个哥哥拎来扯去帮的忙都白费了。 周五郎可能是预见到了这一点,所以这会儿才特意点明,就是让周四郎做出承诺,别到时候和几个哥哥一样给忘了。 四月的太阳慢慢明媚起来,昨晚才下过的春雨让田里的水多了起来,一大早,老周头就把几个儿子赶出门,自己也提着锄头去放田里的水。 除了冬小麦的田里,此时村里村外的水田里远远望着都是嫩绿一片,这是他们刚插下去的秧苗。 这时候田里的水不能过多,不然秧苗的根抓不住泥土,水一流动就会被带着浮起来,太阳再一晒,它就死了。 所以昨晚才下过雨,今儿一早老周头就领头去看田里的秧苗,该放水就要放水了。 看完了秧苗,他就顺道看了一下田里的麦子。冬小麦已经暗黄,老周头伸手捏了一把麦穗,将麦子掐开看里面的麦粒。 他丢进嘴里嚼了嚼,抬头看了一眼天空,想着,这两天若是不下雨就得赶紧收麦子了,要是下雨,那这两块地最好连夜收了…… 和老周头一样凑在田里看情况的人不少,大家碰见,不免站在一起说话。 “秋收还不知道,但这季冬小麦种着了。” “可不是,”老周头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道:“这几块地都能收了,你说这两天还会下雨吗?” “看今天晚上,要是有星星,这两天可以宽裕些,要是没有,天不亮就要出门,得趁着雨没下收一波,不然再淋雨,我怕它倒了。” “我也是怕这个,”老周头道:“前头九十九步都走了,要是坏在收割上,我这心啊,不得痛死。” “金叔,你家的麦子可真好,我刚才看过了,附近这一片最好的就是你家的。” “对对对,”这样一说,另外一个也道:“我看今年村子里的冬小麦长得都好,我前两天走过大梨村,还特意看了一下,那边的麦子可比我们的差多了,我估摸着是差在这种子上。”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懊恼起来,“开春种小麦那会儿,我们用的都是自家留的麦种,没用金叔家的。” 老周头就道:“你们就是想要我也没多少了,年前都换给你们了,我们家里现在吃的都是你们拿来换的麦子。” “今年这批麦种得好好留,如果可以,今年还是应该再种一季冬小麦。” “那可得有的累了。” “累一些怎么了,你们看看金叔家,他家以前日子多难?现在不也把日子过起来了?”有年纪大的人就教训道:“还不是靠的勤奋,你们看他家的人啥时候歇过脚。” 老周头有些得意,却又有些不太高兴被被翻旧账,于是挥挥手走了。 等他一走,老人说话更没有顾忌了,“你们就是媳妇没娶好,要是也娶着一个勤奋的媳妇,早发家了。” “叔,这话您跟我们说就算了,可不能在村里说啊。” 也有人关注点不同,“听您的意思,金叔是因为钱婶儿……” “以前他可比你们还懒呢,也就他媳妇带着他勤快了点儿,生的儿子又多,以前他们家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穷,你们别说,老钱家的闺女还真不错,两个都勤快。 不太勤奋的老周头扛着锄头回到家,跟三个儿子汇合后道:“明天开镰,你们看的麦地能割的有几块了?” 老周头看见周五郎从外面牵了牛回来,看了一眼牛的肚子,皱了皱眉道:“怎么吃了这老半天也没饱,你是不是没用心放牛?” 周五郎叫屈,“我还用镰刀给它割草来吃了呢,爹,我觉得可以了,牛吃撑了也会生病的。” 周大郎几个连连点头。 老周头哼了一声道:“行了,赶紧把牛牵回去,让它好好的歇一歇,对了老大,下午跟我上山一趟,我跟大梨村的木匠说好了,让他给我们家打一辆牛车,得给他送三棵树去。” ☆.第三百九十六章 占便宜 “三棵!”周大郎蹙眉,“这也太多了吧?” “他工钱只要八百文,”老周头也觉得多,但这是他磨了好久才磨下来的价格,嘟囔道:“这牛车都快赶上小半头牛了。” 之前只是犁地,犁具啥的可以自己背着去,所以没有牛车还好,家里的牛还轻松呢。 但这会儿要收麦子了,当然是有一辆牛车更好了。 一辆牛车能用很多年,如果没有意外,它存在的年限可能比牛还要长,从车轮到车身,全是木头打造,因此一点儿也不便宜。 平时,请大梨村的木匠打牛车,除了要给两棵树外,还要给一千文左右的工钱,主要是打造一辆牛车需要的时间不短。 细细地琢磨,说不定要做上两三月,这比打造犁具还费时。 不过犁具也不是谁都能打的,它的东西太精细,大梨村的木匠打不了。 这次他之所以肯给老周头便宜这么多钱,而仅仅是多要他一棵树,是因为他现在手上就有一辆牛车。 那是去年灾前接的生意,两方商定的手工费是一千二百文,送来的木头也很好,所以木匠很用心的打造了。 谁知道打出来人家遭灾,一时拿不了这么多钱,哪怕木匠说愿意赊也不乐意要,当然,那两棵树对方家里也不要了,算白送给木匠。 木匠气得不轻,打好的车就给丢在了家里。 之前满宝刚把牛牵回来,老周头就想起了这事,因为这事在附近几个村子里闹得不轻,两家差点还打起来。 所以他知道得特别清楚。 好木的牛车啊…… 一千二百文的人工费啊…… 老周头中间趁着不那么忙的时候去过大梨村两三趟,你来我往的说了几次,总算是把钱降到了八百文,当然,木匠也要重新给他的车打磨一次,确定它更好。 老周头当天下午就领着周大郎上山找到了三棵还不错的树,父子几个砍了以后运下山,第二天一早,钱氏带着小钱氏等人去收割麦子,老周头则带着几个儿子挑着木头,牵着牛去大梨村要牛车。 不到中午,老周头就牵着牛拉着牛车到了地里,地里现在正收割的也只有他们家。 等到牛拉了一车的麦子回去,村民们才知道老周家买车了,大家纷纷站着围观。 嘈杂的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叹息,“下午我们家里也开镰吧。” 有人道:“我看这天能晴好几天,再等等呗,麦穗也能更熟一些。” “都暗黄色了,差不多行了,收完了麦子还得插秧呢。” 这话一出,不少村民都觉得腰酸背疼,今年真是特别忙和累的一年,每次一忙起来,那是没黑天白夜的忙,好容易忙完一阵,休息了不到两天又开始忙新一拨。 村民们问了一下车的价钱,看足了热闹后就要散去,一退开,正好看见满宝背着小书箱回来,忍不住笑问,“满宝,你怎么下学回来了,你们那小农庄也要收割了?” “是啊,”满宝道:“我们先生下午要去大岭那边给我们上课,所以我先回来吃午食。” “满宝,你们庄子用的麦种也是你家的?我昨天路过看了一下,发现你们的麦子比我们的好许多,跟你们家的差不离。” 满宝就对他憨憨一笑。 娘亲说过了,不想回答的问题,笑就好啦。 问话的人自以为得到了答案,没有再问。 老周家开了头,七里村的村民们就好似受了刺激,大部分人家都开始收割起来了。 白老爷家和满宝他们的小庄子当然也一起了。 满宝在自个家里都没有下地割过麦子,更别说在小农庄里了。庄先生带着他们去草棚里上课,课间休息时他们就戴着草帽去地里捡麦穗。 别的好处庄先生且没看到,大家一起吃午食和晚食时,白善宝和白二郎再不会浪费粮食了。 只要啃过的馒头就会把它吃光,不会像以前一样吃到最后觉得饱了便丢下不吃。 庄先生看得满意不已,看来在田野边上上课还是有些好处的。 吃过午食,师徒四人坐在板床上吹风聊天,白善宝顺手给他们倒了一杯茶,四人一手捏着茶杯,一手撑着身子,一脸惬意的看着绿和黄交织在一起的田野。 此时太阳有些大,请来的短工们和长工一起躲在树荫底下休息,要到下午太阳下去一些再下地收割。 庄先生眯着眼感受铺面而来的风,昏昏欲睡起来,满宝他们也觉得困,放下茶杯便眯着眼睛睡,就在半醒半睡时,庄先生突然问道:“我怎么觉着你们地里的麦子比白老爷地里的要好许多?” 满宝动了一下身子,仰面躺着,小小的肚子一起一伏,哼哼道:“是比较好呀。” 庄先生问:“为什么?” 庄先生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发现小农庄里的麦子不止是比白老爷地里的好一点儿两点儿,而是好很多。 一开始他还没发现,但三个孩子捡回来的麦穗就放在草棚里,一两天以后,他不免就看到了。 沉沉的麦穗,入手饱满,他还以为是庄子里的工人不尽心,遗落了好的麦穗,但到地里去看了一下,发现其他麦穗的情况也很好。 可以说,这比他们从万千麦穗中挑出来做种子的那一类麦穗还要好。 收割的短工们只是觉得东家的麦子长得好,算是丰收,但庄先生却不免想得更多。 满宝他们种了二十来亩的冬小麦,分割成了好几块地,而这些地里的麦子的情况都差不多,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麦子丰收得很匀称。 如果是D博士,她就会说,植物的基因很稳定,可以大规模推广繁殖。 庄先生没有那样的知识,但他却也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今天他没少问当时种冬小麦的事,包括这半年来他们是怎么料理冬小麦的。 但三个孩子就只是动动嘴,拿拿主意,事情都是雇工们做的。 而他们做的,也和其他农民一样,并没有什么稀奇的。所以庄先生忍不住问他们,问他们是否知道自个麦子丰收的原因。 谁知道满宝想也不想就给出了答案,她迷迷糊糊的道:“因为我们的种子好呗。” ☆.第三百九十七章 争论(给书友“锦衣卫:蓉蓉”的打赏加更) 庄先生连忙问道:“你们种子哪来的?” 白善宝打了一个哈欠道:“跟满宝家买的,她说她家的种子好,还给我们算便宜点儿,其实也没有便宜,白庄头说,跟县城里粮铺的一样贵。” 满宝不乐意了,也不睡觉了,从床上爬起来道:“那我家不是送货上门了吗?而且麦种还是我大嫂帮发的呢,县城粮铺会帮你发麦种吗?” 白善宝幽幽地道:“今年麦种比往年的贵了三倍。” “是啊,”满宝一点儿也不心虚,反而还掐了腰道:“所以卖了这么多麦种,害得我都没面条吃了,我家现在吃馒头都是掺着糠一起做的。” 满宝系统里倒是有许多换下来的麦子,可她又不能唰的一下挥挥手就把那些麦子给弄出来,她也不能啃麦子吃,只能瞅着空就往粮袋里塞几把麦子,还不敢塞多了。 有一次她只是多塞了点儿,她娘就很惊奇的念叨,说家里的粮袋怎么吃着吃着不少,反而还多了。 然后科科就严禁她再多塞,只能隔三差五的塞两把,里面这么多麦子还不知道要塞多久呢。 所以满宝很愁,一听到换种子的事就着急,她觉得以后她再也不跟未来的人买种子再换种子了。 直接种子换种子多好? 可惜没人看得上她的麦种。 满宝叹息。 白善宝却抠门得不行,主要现在小农庄的财政大权是他管着的,因为开春那会儿他们买种子,买农具,买各种东西花了不少钱,祖母估计是嫌弃他们花钱太大,直接拨了一笔钱给他,让他自己管着。 现在还没收入,而他每天要给短工们付工钱,还得花钱买粮食给他们吃,他压力很大的好不好? 白善宝觉得,幸亏一个月前他们在山前的地里种了不少菜蔬,菜可以不用买,不然他一定会更心痛的。 满宝虽然也喜欢钱,但花钱从来不手软,主要是这钱不在她手里,也不是她管的,所以她一点儿也不心痛。 俩人一个不能理解另一个,当下就吵了起来。 庄先生本来还关心麦种的事,见状也不关心了,挪了一下,坐到板床的最边上,就看他们两个你来我往的吵架,看得津津有味。 白二郎本来都睡着了,被吵醒也不睁开眼睛,继续趴着装睡,结果见他们越吵越激烈,忍不住爬起来大吼道:“你们别吵了!” 俩人一起停下看向他。 白二郎生气的道:“不就是钱吗,我爹有,回头我问他要,你们说要多少?” “不行!”白善宝和满宝异口同声的拒绝。 白善宝道:“这是我们的事,之前就定好了合约,怎样违背?” 满宝也道:“而且我们现在也不缺钱,就算缺钱,也应该是借,而不是要。” 白二郎就吼道:“那你们吵什么,大中午的不睡觉,有什么好吵的?” “这怎么能是吵架,我们明明是在商量怎样节流。”白善宝不服气的道。 “就是,”满宝也道:“一个家庭怎么才能富裕起来?那就是开源节流,我们现在还没有收成,没有开源,那就只能节流了,你还是庄子的主人呢,一点儿也不操心!吃白饭最可耻!” 白善宝跟着强调了一句,“吃白饭最可耻!” 白二郎哑口无言,吵不过,好像也打不过,他便哼了一声,转过身去不理他们了。 但满宝和白善宝却达成了一致,“接下来我们省着点花。” 白二郎忍不住转过来道:“省什么,花钱的时候都过去了,我们的麦子收下来不是就开始赚钱了吗?” “这批麦子不能卖,”满宝道:“得存下来吃,以后请短工还得做吃的呢。” 白善宝却有不一样的建议,“那也吃不了这么多,现在的粮食贵,我们得趁机多卖一点儿,等夏收了,粮价下来,到时候再买一些回来呗。” 满宝却觉得粮食比钱重要,她道:“粮食随时都能换成钱,

相关推荐: 吾为将军   快穿之世界线全乱了   我的天道版本太低,所以全是漏洞   总裁越过界   烂人一双[重生]   总有人刷我好感度   什锦良缘   [网配]谁说傲娇不当攻   重生之韩棋   盘龙:开局抢夺至高神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