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告诉自己,闺女的钱花了,闺女的钱花了,是正途,是正途。 但还是很想打人怎么办? 老周头忍不住再次提议,“满宝呀,要不你把钱给你娘存着吧,等要用了再问你娘要。” 满宝断然拒绝,“不要!我要自己拿。” 说罢蹬蹬的跑了。 老周头就叹气,“那二百一十六两银子可怎么够她使哦。” 周四郎和所有知道内情的人便暗道:是不够,因为今天实在是花了不老少了。 大家各回各屋。 小钱氏就忍不住拿出盒子,从里面拿出金镯子来套在自己手上,喜滋滋的问周大郎,“好看不?” 周大郎点头,“好看,但这东西你舍得戴出去?” 这可是金的,要是丢了或脏了,或是碰掉一块…… 小钱氏想了想,惋惜道:“还真舍不得,这么一想,其实银的也不错。” “这话你可别让人听到,”周大郎笑道:“我问过大头了,这金的可比银的贵了许多呢。” 冯氏也忍不住拿出银镯子来套在了自己手上,也问了周二郎一句,然后忍不住感叹,“满宝对大嫂还真是不一样的。” 周二郎打了一个哈欠,躺下道:“你这不是废话吗?满宝可是大嫂带大的,你没看大姐都没拿到一个金的吗?” 这倒是,冯氏将这事丢在脑后,小声的问周二郎,“你说我明天能戴出去吗?” “戴呗,谁拦着你啊。” “爹啊,”冯氏小声道:“爹可还啥都不知道呢。” 周二郎就不说话了,半响他才打了一个哈欠道:“没事,有娘在呢。” 恰在此时,钱氏也从床头的里侧摸出了一个盒子。 老周头正要躺下,看见了不由好奇的问,“这是啥?” “满宝送的。” 老周头就打了一个哈欠,看着老妻把盒子打开,然后他打到一半的哈欠就停止了,他瞪大了眼睛看里面那黄橙橙的东西。 钱氏将金镯子套在另一只手上,笑问老周头,“好看吗?” 老周头呆呆的点头,“好看。” 钱氏就心满意足了,“可惜是金的,也就能在家里戴戴,不能戴出去。” 老周头这才回神,砸吧砸吧嘴道:“这样一算,满宝今儿出去花了不少钱啊。” 钱氏看了他一眼,这才道:“她还给喜她们也买了镯子,除了老大家的是金的外,其余的都是银的。” 老周头便理直气壮了,“你看,以你闺女这散财的速度,你敢把钱留在她手上吗?” 钱氏就笑问:“那你能从她手里拿到钱?” 那还真不能。 不过金银镯子都是好东西,将来要是有事,那都是可以直接变现当钱用的。 这么一想,老周头就不是很心疼了。 不过他躺了一会儿,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怎么你们都有礼物,就我没有?” “谁说你没有,”钱氏道:“没有的是大郎和大头他们,满宝不是送了你一口铁锅吗?” 老周头:“……那是送给我的吗?那口锅炒出来的菜家里人不吃啊。” “你是当家人,这些东西本该你买的,她替你买回来了,不就是送你了?” 老周头竟然觉得老妻说的有道理,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以至于他一时没反应过来。 钱氏见他沉默了,便拉过被子道:“行了,睡觉吧,后儿就是中秋了,家里孩子多,我想着从去年五月到现在,家里就没一刻闲的,孩子们也累得不行,所以准备做些汤圆,米糕给他们吃。” 老周头没有意见。 ※※※※※※※※※※※※※※※※※※※※ 作家的话 晚上算着,我上个月加上今天,竟然欠着大家五章月票加更,二十七章打赏加更,你们没事不要打赏了啊,我想念综艺,想念电影…… ☆.第四百八十三章 丰收粮贱 有和老周家一样想法的村民不少。 从去年五月到现在,基本上所有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着的,所有人的肚皮也都是勒紧的。 不仅孩子,就是大人们自己,在夏收秋收接连下来后,他们也忍不住有些嘴馋起来。 花钱去买糕点什么的是不可能的,但家里可以自己做些好吃的。 所以周大郎和周三郎在磨坊里快把东西磨好时,村里便陆陆续续有人过来了。 看到老周家已经磨出了这么多东西,来的人不由咋舌,“你们家来得可真够早的。” 兄弟俩便憨憨一笑,这算什么早,他们早就把做豆腐的豆浆给磨回去了,现在估计小钱氏都把豆腐做出来了。 小钱氏的确把豆腐做出来了,此时正用特意做来压豆腐的木板压着,冯氏则将木桶里做好的嫩豆花浇了糖水给家里当早食。 满宝吃了一整碗,心满意足的放下碗,便等着吃烙饼。 今天的烙饼是三嫂做的,满宝拿到后掰了一半递给大头,大头掰了一小块,转手给了大丫。 大丫直接都吃了。 她一点儿也不嫌弃这是三婶做的。 对于家里这些孩子的反应,不仅冯氏何氏,就连才嫁进来一年多的方氏都习以为常了。 家里不缺吃少喝时,家里孩子的嘴巴都有些挑,可要是公爹稍微控制一下食物,只让大家吃稀的时候,那不管下厨的是谁,他们全都能津津有味的抢着吃光。 吃饱喝足,满宝就去把昨天赠送的珠花给戴到头上,大丫她们紧随其后。 她们也有自己的铜镜了,不用再去蹭母亲的铜镜了,想照多久就照多久。 等老周头发现家里女孩儿头上都戴的珠花时,已经是大家聚在一起吃汤圆的时候了。 小钱氏做好了豆腐后就亲自带着大姑子和妯娌们一起滚汤圆,还做了米糕,老周家的孩子们高兴得就快要疯掉了。 吃了一小碗汤圆就跑出去和小伙伴们炫耀,等呼朋唤友一阵,闻到了香味又蹬蹬的跑回家吃米糕。 村里的小孩儿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跑进来,跟着一起吃了好几块米糕,然后又呼啦啦的跑了。 当然,大头他们也跟着那些孩子跑到他们家里要吃的…… 这一次中秋,七里村上下都沉浸在食物的美好中。 满宝还特意把自己最喜欢吃的米糕装了两份要去和两个小伙伴分享,结果被告知,他们两个都去益州了。 满宝惋惜了一下,然后决定帮他们把这两份米糕都吃了。 吃撑了的满宝摸着小圆肚子暗道:可真是丰收啊,老爹竟然舍得家里做这么多米糕。 吃撑了的满宝并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因为丰收高兴的。 此时杨县令就不太高兴,因为秋收结束,县城里的粮价有所下降,他是很高兴的,结果他这两天闲着没事,加之过完中秋大家就要陆续来缴纳赋税,所以他心中一动,就带着下人又下乡去了。 首先去的,当然是几个良田多且肥沃的富裕村子了,这一去才知道,县城里的粮价是降了,米价已经降到了十七文一斗,结果粮商们在乡下定的谷价却是八文钱一斗,甚至有两个村子已经被压到了七文钱一斗。 村民们一边抱怨,一边还是不得不把家里多余的粮食拉出来打算卖了。 因为家里是需要用钱的,而他们来钱的途径大多只有这一条。 杨县令节日还没过,先给自己吃了一肚子的气。 然后他一气之下,就让主簿带着衙役去了这几个村,直接开价十文钱一斗的收谷子,麦子则被他提到从一斗十二文提到了一斗十五文。 正在各个村子里等着收粮的粮商:…… 在乡下,一般只有两个消息会被最快速的传播开去,一是有关于捐税的变化;一个则是粮价了。 虽然那几个富裕村离大梨村和七里村很远,但消息还是以飓风一样的速度传了过来。 杨县令才在村子里摆开架势收粮,不过片刻,消息便传到了县城,传到了当地的大集,又由县城和大集扩散到各个乡镇的大集和村庄。 到得下午,有人去大集上买肉回来时就说了,“听说县太爷在收谷子,十文钱一斗呢。” “咦,那不是比大梨村那边出的要多两文钱吗?” 七里村有点儿偏,而且这边只有六十来户,连一里都没有,所以他们都不稀得来七里村收粮。 主要是白老爷的粮食从不会卖给他们,他的粮食一直有固定的粮商购买,且他自家也有粮铺,很少与罗江县当地的粮商合作。 所以七里村的村民要卖粮食,那还得运到大梨村去。 基本上,他们附近几个小村子都会把粮食集中在那里卖出去。 现在那边出的价就是八文钱,还有人去县城的粮铺问过,他们出的也是八文钱。 所以村民们一直觉得既然都是八文钱,那与其费时费力的运到县城去,还不如就在大集里卖了呢。 七里村不少人家都打算过完中秋就送去,还有人约老周头呢。 老周头自觉家里不是很缺钱了,又才经过一拨天灾,所以对粮食很看重,便决定今年不卖粮,留了自家吃。 吃不完,明年吃陈粮也不错的。 在老周头看来,一年的陈粮味道比新粮还要好呢。 “听说江定村也要这么收,今天已经有衙役去通知了,要不我们也去江定村看看,要是真的,就运到江定村去卖。” “县衙收的,那,那能给钱吗?” “放心吧,听说县太爷叫人运了一筐筐的铜钱去了村子里,”说话的村民两眼发光,“县城里早有人传了,说我们这位县太爷和傅县令不一样,他们家特别有钱,不差钱!” 之所以这么说,自然是因为杨和书入住县衙后,出手就特别大方。 这种大方不是指他花钱如流水,而是指,他隔三差五的就下馆子吃饭。 不管是自己吃还是和别人去吃,都是他结账;出去买东西,自己结账;就连随手在路上招了一辆驴车,搭乘一段路后也掏出铜板来结账。 这一切的一切,落在没有见识的乡下人眼里,那就是新来的县太爷不差钱! 听说的人眼睛一亮,纷纷道:“那明天就去一趟江定村看看,要是县太爷真在那里收粮,那我们也卖给他。” ※※※※※※※※※※※※※※※※※※※※ 作家的话 有点卡文,所以虽然起的很早,但还是到现在才更 ☆.第四百八十四章 公器私用 江定村的确有几个差役在那里收粮,杨和书作为罗江县的县令,虽然带来的下人不多,但能用的人却不少。 反正大过节的衙门也不开门,他很干脆的公器私用,拿出一部分打赏的钱来,直接征用了衙门里的差役。 甚至县里的主簿,书记等都被他拉了出来下乡收粮去了。 至于县衙哪来这么多的钱,那当然是他先行垫付了。 不错,这些粮食是以县衙的名义收购的,因为作为罗江县县令,按照朝廷律法,他是不能在罗江县内做这样的生意的。 当然,他要是随便选个下人,把生意挂在他名下是没问题的,实际上,许多官员就是这么操作的。 所以罗江县的主簿和乡绅们在杨和书拿出大把大把的钱来要他们去收购粮食时,他们还以为杨和书这是公器私用。 主簿他们一点儿也没有怨言的出手帮忙了,因为按照官场惯例,这种事不仅是见者有份,参与者更有份儿。 没看见县令都先拿出赏钱来了吗? 有人出了更高一些的粮价,乡民们又不傻,自然是把粮食卖给县衙了。 在各个大村等着收粮的粮商们懵了,这……这不是与民争利吗? 就算是前任傅县令在罗江县多年,那也没有这么霸道的,竟然直接与他们抢粮食。 要知道傅县令再贪财的时候,最多也是敢跟他们提出掺两股而已。 罗江县本地的粮商们都惊呆了。 然后他们不由的愤怒了,不过这毕竟是自家的县令,当然不能问也不问一声就跟人撕破脸皮,所以几家粮商私底下一商量,决定请杨和书吃顿饭。 当然,在此之前得跟县里的县丞和主簿探探口风。 结果这一探口风,县令亲自来找他们了。 杨和书语重心长的表示,他并不是要与民争利,他只是不希望谷贱伤民,他们要是执意低价也可以,那出售的粮食也得相应的降低价格。 杨和书道:“没有从农民手里低贱收粮,转而又高价卖出去的道理。” 众粮商:“……大人,这做生意不就是低买高卖吗?我们低价收,高价卖没毛病啊。” 杨和书笑脸一沉,道:“低买高卖当然没问题,但低的太低,高的太高就有问题了。” 他道:“本县不管别处如何,但在本县辖下,我就不许这样的事发生。” 众粮商:…… 双方最后不欢而散。 杨和书虽然是县令,但他才来,上任不过半年,这半年来除了赊牛这一件事外,他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而且他人还很年轻。 哪怕他是官儿,大家也总是下意识的觉得嘴上无毛的小子办事不牢靠。 所以他在罗江县内的威势还真比不上当年刚来的傅县令。 众粮商不把杨和书放在眼里,回到家里一商议,便也派人下去收粮,收了一圈,发现很难再以八文以下的粮价把粮食收上来。 因为杨和书那个小肚鸡肠的,被他们气到了,一回县衙就叫差役们把各乡里正叫来,要求他们敲锣打鼓的通知下面的乡民,县衙正在收购谷子,十文钱一斗,麦子则是十五文一斗。 并不是所有的里正都会听杨和书的,毕竟有些里正跟粮商的关系挺好的。 甚至可能还沾亲带故,或者干脆就是本家人。 但这里不通知,隔壁里一敲锣打鼓,这边也就知道了,所以没用两天,罗江县上下村庄,就是偏僻如七里村都知道了,更别说别的地方了。 于是众粮商更加收不上粮食来了。 他们也没急,等了两天,发现杨和书一边抽调了一半的人手回去收记赋税,一半的人继续在外收购粮食。 而且这一次杨和书还花钱请了不少人,这些人便是以前县城里到处收保护费的混混。 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竟然听杨和书的,这会子直接被雇去看守,搬运和运输粮食了。 众粮商:…… 眼看着县衙就要把各村今年多余的粮食收上来完了,他们也忍不住出手了收购了。 一家人不住,其他家就只能争相下场,一下子就把价格提到了十文钱。 但这会儿也不知道因为什么,村民们依旧不乐意把粮食卖给各粮商,还是更喜欢卖给县衙。 没办法,粮商们咬咬牙,把粮价又往上提了一文,刚好比县衙出的多了一文。 这才有人把手中的粮食卖给他们。 杨和书看得笑眯眯的,对依然坚持把粮食卖给他的农民们道:“怎能有钱而不赚呢?你们也运着粮食卖给他们去,他们要是敢降价,你们再回头卖给我,这一斗多出一文钱来,也不少了。” 大家一听,纷纷拉着粮食去各粮商的收购点里排队。 粮商们当然不会白吃亏,这边提高了收购价格,那边粮铺里的粮价也涨了,直接一斗涨了五文钱。 杨和书听后气得不行,对万田道:“你看,我说他们是奸商吧?收购的粮价才上了两文钱,粮铺里往外出的价格直接就涨了五文。而且还是各个粮铺一起上涨,上至县城,下至乡镇的粮铺一起上涨……他们这是拿定了主意觉着本县不能拿他们怎么样了。” “少爷,您能拿他们怎么办?” “我不能,”杨和书冷笑道:“本县不会公报私仇,也不会公器私用。” 拿着账册来回禀的主簿忍不住脚步一顿,暗道:你都让我们帮着你去收购粮食了,这还不是公器私用? “大人,”主簿假装没听到他们主仆说的话,捧着账簿进去,道:“这是此次收购粮食的账簿。” 杨和书打开看了看,点头道:“很好,让人将县衙一旁值守的小屋子收拾出来,在面街的那一面墙上开一扇小门,放出话去,县衙要卖粮食,谷一斗十二文,麦一斗十八文,每日每人限购一斗。” 主簿瞪大了眼睛。 杨和书继续道:“选几个老吏亲自去看顾,县城里就没有他们不认识的人,记住,买过一次的人一日内就不许再买了。” 主簿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杨县令不愧是有大靠山的,不仅可以公器私用让大家去给他收购粮食,竟然还用县衙的房子,县衙的人给他卖粮! ☆.第四百八十五章 劝课农桑 在杨和书上任半年后,他终于还是跟当地的粮商乡绅对上了。 和白老爷不一样,罗江县内的粮铺基本上都是本地乡绅或州府那边的大乡绅开的。 当年白老爷搬来罗江县时,见罗江县内的粮铺已经水泼不进,他也就不跟着掺和,最多在罗江县内买了两个铺子交给底下的管事做些小本生意。 他自家开设的粮铺在绵州一带,也并不大,很小的几家小铺子,连自家的粮食都消化不完。 不过白老爷也不喜欢把粮食卖给罗江县的粮商,他有专门的合作对象,吴粮商只是其中一个。 但罗江县内的粮商和乡绅们不一样,杨和书这一举简直是从他们虎口夺食,他们能高兴才怪。 所以县衙旁边的那个小屋子一开,整个罗江县的乡绅和粮商们都安静下来了。 但那是县衙,他们以往用来对付竞争对手的手段都用不出来。 但他们也不是没办法。 谁背后还没个靠山啊。 就算他们的靠山可能没杨和书的大,但在朝上弹劾一下他却还是做得到的。 毕竟杨和书现在也只是个县令而已不是吗? 等粮商们找了各种关系,终于成功在朝上弹劾了杨和书后,杨和书家书及吏部的问询公文前后脚的功夫到了。 他一边看信,一边无语的对万田道:“你说他们是不是傻,一斗谷就多给两三文,或是少卖四五文钱,不仅得了百姓的好,自己也赚了钱,他们非得几百两几千两的往外丢,就为了往朝上弹劾我一本。” 杨和书啧的一声,道:“他们不知道,我只要上个自辩折子这事多半就会不了了之了吗?他们那些钱全百花了。” 万田就站着不说话。 杨和书也不要他回答,看完了信便丢在一旁,他背着手走了一会儿问,“我们收上来的粮食还剩多少?” “还挺多的。” 杨和书点头,“让他们继续卖,继续限量,哼,我们不管他们,让人备马,我们下乡去看看。” 一出门,正好撞见才从外头晃荡进衙门的张主簿。 杨和书立即招手问他,“收上来的税粮可都安置妥了?” “是,已经依照大人的吩咐放到了粮库中,剩余的则存在了衙中的库房。”张主簿顿了顿后问道:“大人,往上交的税粮何时运输?” 杨和书道:“此事不急,等我从乡下回来再说。” “大人要下山?” “不错,我正要与你说呢,我发现县内少有人种桑养蚕,可惜今年我上任来得晚了些,已经错过了一年,我打算明年该让大家试一下种植桑树才是。” 张主簿:“……大人,乡民粗鄙,只怕不会种桑养蚕啊。” “这有什么难的?”杨和书挥手道:“他们既能种谷种麦,那就应该会种桑才对。” “可是蚕虫娇嫩,只怕大家养不活。” “不怕,桑树还得一二年才能长起来呢,”杨和书对自己治下的百姓非常有信心,笑道:“到时候我从别处请些擅养蚕的妇人来教习,让大家认真的学一学。” 张主簿没想到杨和书连这个都想到了,显然是早就计划了,便忍不住道:“可是大人,这桑树且不说,蚕虫贵重,只怕不会有乡民愿意出钱购买。” 杨和书点头,“我早已想到了,所以到时候我会选些人家来送上一些蚕种,只要他们挣了钱,我想第二年必定有许多人愿意出钱买。” 杨和书倒是想直接都送,不过他爹刚警告过他,他就只能退一步了。 张主簿:……县太爷太过财大气粗也是一种烦恼啊。 烦恼的张主簿看着杨和书大步流星的走了。 杨和书上马,带着一个衙役和万田就走了。 万田和衙役背后都背着包袱,显然是最近这几天不打算回县城了,张主簿忧伤的看着他们消失的背影。 罗江县没有盗匪,杀人这样的案件三五年都未必能出一起,多是偷盗,邻里矛盾,或者村与村这样的暴力案件。 这种案件多半是直接交到县尉那里,需要县太爷上堂判决的案件,一旬都积累不下几件,所以杨和书可以非常任性的说走就走。 主要是杨和书处理公文的速度也很快,和以往傅县令全然不一样。 现在各个村的人都已经知道杨和书就是他们的县太爷了,老远看见他骑马入村,孩子们跑去通知村长了。 杨和书就跟村长及村子里的老人们找了块空地坐下聊天。 这次他出门除了劝说大家种桑养蚕外,还劝大家种植冬小麦。 “我看今春收上来的冬小麦就不错,不少人都因为这一季的小麦撑过了最难的一段,而且我问过,产量也可以。”杨和书道:“不论是冬小麦的产量还是而后种下去的稻谷都还可以。” 有老人道:“可以是可以,就怕这一季再种,地力就薄了。” 杨和书立即道:“我看七里村有个沤肥的法子挺好,大家不如学一学。” 杨和书在当初满宝说地力时就上心了,知道他们村有个沤肥的法子比外头的要好要快,所以就记下了。 等杨和书在外头晃荡了一圈到七里村时,已经是好几天后的事了。 杨和书虽然愿意吃苦,却也不会特意为难自己,因此一到七里村便笑眯眯的上白家拜访去了。 在白家洗了澡,吃了饭,杨和书便神清气爽的坐到了白家的凉亭里,端着一碗茶惬意的和白老爷说话。 “白善他们呢?” 白老爷笑道:“他们上学呢,待他们下学了,我让下人带他们来拜见大人。” 杨和书点了点头,笑问道:“今年白老爷可还想种冬小麦?” 白老爷扬了扬眉,笑道:“有些打算。” 他想试一试那新麦种,毕竟今年的两季都没赶上,他想试一试,他种出来的麦子是不是也能如三个孩子的一样好。 杨和书惊喜,“那村子里可有人家种冬小麦?” 白老爷想了想后道:“偶尔听家下人提起过,倒是有几户也决定种。” ☆.第四百八十六章 知情 其实并不是几户,而是十几户。 今年夏收秋收都不错,加上春天那会儿又有冬小麦打底,白善宝还拿一斤二两和他们换了一批麦子,所以七里村的村民绝大多数都不缺吃的。 所以并没有几家决定种冬小麦。 毕竟累不是? 大家一年到头也就秋收后稍微轻省些,再种冬小麦,那就相当于真是一年忙到头了。 这可真不是一个好兆头。 但老周家决定种冬小麦,他家在村里一串联,便有几户人家同意了,其他人家再一犹豫,便陆续跟了十几家。 种地就是这样。 而老周家之所以决定种冬小麦,一是满宝他们那个小农庄要种;二是老周头还想念新麦种的收益;三则是家里有牛了,要是不种,感觉浪费了似的。 不过他们也没打算多种,今年依旧只种二十亩。 其他人家可没有老周家这么大的手笔。 种个两三亩就差不多了,主要是他们也不紧着冬小麦吃了。 没错,大家就是这么容易满足。 等满宝他们下学,庄先生也一并被请过来了。 白老爷很喜欢孩子们和杨县令相交,因此白善宝和满宝都被他留下一起陪同杨县令一起用晚食。 杨和书也很喜欢和三个孩子说话。 和他们说话,既不用像哄孩子一样麻烦,也不用像面对老奸巨猾的大人那样费心,更不用担心他们会听不懂他说的话,有一种无力感。 所以四人很快就单独成了一个团,在花园里边走着赏花,边说话,反倒把白老爷和庄先生落在凉亭里下棋了。 满宝看上了一朵菊花,跑上去欣赏。 白二郎非常大方的挥手,“送你了。” 话音才落,白善宝就把花掐了下来给满宝戴在头上,然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杨和书看着都快有满宝脸大的菊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满宝却自觉很漂亮,还要跑到白二郎家的荷塘边上照着看,白善宝死死地拉住她,道:“很好看,很好看,我们刚从那边走过来就别去了。” 杨和书眼泪都笑出来了,他擦了擦眼角点头道:“对,很好看。” 满宝就把花取下来道:“既然这么好看,应该给杨大人才对,你可是我们的父母官呢。” 白善宝和白二郎一听,深觉有理,纷纷拽住杨和书,三个孩子齐心把花给插到他头上了。 这下换满宝跟着白善宝白二郎一起哈哈大笑了。 杨和书等他们笑够了才把花从头上摘下来,笑问道:“不是说好了有空进城便去我家玩吗?你们怎么一直不去?” 满宝就道:“我只中秋前去过一次县城,不过是与家人一起去的,人多,不好打搅大人。” 白善宝也道:“我们中秋的时候去益州玩了。” “哦?”杨和书见他们越发有小大人的架势,语气便更像对同龄人一样了,“益州好玩吗?” 白善宝和白二郎狠狠点头,“他们的街道特别特别的大,还特别的多,我们逛了两天都没逛完呢。” 满宝哇的一声,“这么大?” 俩人一起点头。 满宝道:“那一定有很多好吃的。” “那是当然,”白善宝道:“叫你去不去。” 杨和书就笑问,“那益州可热闹?” 白善宝想了一下道:“热闹倒是热闹,但人也怪怪的。” “哦,怎么个怪法?” 白善宝道:“益州有好些乞丐,不仅城中有,沿着官道和城门外都有好多,我们都还没进城呢,他们就拿着碗上前乞讨,好可怜。” 白二郎连连点头,“我们罗江县就没这么多乞丐,城中都很少见,乡镇间也只有那么一两个,偶尔路过掏一碗粥吃。” 白二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家在七里村的房子最气派,路过的乞丐都会先在他家门外晃,每次他祖母都会叫人给乞丐一碗饭,再给人两碗米打发走。 白二郎从小到大见过好几次的。 但也只几次而已。 所以对于益州随处可见的乞丐,他和白善宝一样惊奇。 杨和书背着手幽幽一叹,问道:“他们都是因为去年的天灾才行乞的?” “我问过了,大多数是的,还有些是从别的地方来的益州,”白善宝叹气道:“益州的物价太高了,有一家的馄饨据说特别好吃,整整要二十文一碗呢,在罗江县只要七文钱。” 满宝立即科普,“以前只要五文。” 杨和书若有所思,“那边的粮价也一定很高了?” 白善宝和白二郎一起点头。 杨和书看了乐,“你们难道还特意去问过粮价不成?” “那是当然,”白善宝理所当然的道:“我们住的别院不远处就有一家粮铺,我们就进去看了看。” 白善宝对满宝道:“堂伯赚了我们好多钱,你一定不知道我们的新麦种在益州卖出了什么价儿。” “什么价儿?” 白善宝道:“天价!粮铺都没有卖,只是伙计嘴上那么说,说我们要想买那种新麦种,至少得拿出三百文钱来。” 满宝愣住,“一斗?” 白善宝肯定的点头,“一斗。” 这些事三个小伙伴一直没来得及有空谈呢,因为他和白二这一趟玩得太疯,先生布置的作业没完成,一收假回去,先生就罚下了三倍的作业。 每天白善宝和白二郎都只能留在书房内埋头写作业,满宝却可以写完作业后跑回家找侄子侄女们一起玩耍,根本不照顾他们。 杨和书瞪大了眼睛,问道:“什么麦种竟然要三百文一斗?” 他第一想法是有人恶意抬高麦种,在这种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这种行为是极其恶劣的。 三个孩子却很骄傲,“是我们的麦种。” 杨和书眼睛微眯,问道:“你们的麦种有什么奇特的吗?” “那是当然了,”当初为了给白老爷推销他们的麦种,三人,包括白二郎在内,那可是把他们新麦种的长处罗列了出来,然后倒背如流。 虽然现在过去了挺长一段时间了,但白二郎还能记着,因此和两个小伙伴你一句我一句的…… “我们麦种穗长!” “我们的麦种植株高大坚强。” “抗旱耐涝。” “主要是产量还高。” 杨和书就笑眯眯的问,“那你们多少钱卖出去的?” “卖给自家人是一百五十文一斗,外人是一百八十文一斗,不过现在粮价降了,粮种的价格也降了。” ☆.第四百八十七章 各种主意 杨和书怀疑的看着他们,“你们还能卖给外人?” 他可不觉得有白老爷在,他们还能把新麦种卖给别人。 三人一起抬头冲杨和书嘿嘿的乐。 杨和书:…… 三个孩子也开始不老实了。 杨和书想去他们的地里看看,满宝看了一下太阳的位置,表示没问题。 于是三人领着杨和书去看他们的小农庄。 因为早就想着要种冬小麦,所以他们的小农庄此时并没有闲着。 白庄头正带着三个长工将需要种冬小麦的田犁出来,杨和书背着手在地里转了一圈,问道:“既然你们的新麦种这么好,村子里的人怎么不与你们一起种冬小麦?” “因为他们现在不缺吃的了。” 杨和书看着三小孩,“你们缺?” “我们不缺,但我们也不下地呀,”白善宝道:“我们都是请人种的。” 杨和书便摇头笑道:“这世上的人可真够怪的,自家的地不种,倒是很热衷种别人家的地。” 他背着手去看三个长工犁地,还帮着用脚碾了碾大块的泥块,碾着碾着他觉着不对了。 他盯着长工手里的犁具看,琢磨了半天,迟疑的问,“你家这犁跟别人家的好似不太一样。” “是啊,县令您开春那会儿不就看过了吗?” “不是,那会儿……”杨和书顿了顿,看着长工赶着牛犁过来,嘶了一声道:“那会儿我怎么没发现你家的犁能犁这么深,还带转弯的?“ 满宝眨眨眼,“因为那会儿你不懂农事?” 杨和书:……他竟然觉得她说的有道理。 等长工赶着牛犁过来后,杨和书忍不住拦住他,撸了袖子要亲自上手。 三个孩子兴奋起来,兴致勃勃的问,“你还会犁地?” “不会,”杨和书道:“不过我在别的村子扶过犁,我试试你家的。” 主要是为了亲民,他只要一下乡,大家都有些拘谨,为了跟百姓搞好关系,把话题展开去,他便撸了袖子下地干过一些农活儿。 犁也是扶过的。 虽然是新手,次数也不多,但杨和书还是很快发现了不同,这把犁具用下按的力气更小,却能稳稳的把住,且看着牛走得更轻松些。 杨和书犁了两行回来,默默地看着三孩子不语。 三孩子一脸无辜的看着他。 杨和书问,“这样的犁具是谁做出来的?” 白二郎左右看看,最后看向满宝,白善宝也看向满宝。 满宝迟疑道:“木匠做的?我给的图纸。” “你哪来的图纸?” “我朋友给的。” “你朋友是……” “我不告诉你。” 杨和书:“……行吧,不告诉就不告诉,这样的犁具图纸可能给我一份?这样好的东西,应该全县都用,甚至全天下都用才对啊。” 满宝点头:“可以啊。” 杨和书就笑,“这算是一份功劳,你那位朋友真的不用吗?” 满宝纠结起来,他就是想用也用不了啊,她问道:“那能把功劳给我吗?” 杨和书瞪眼,“你倒是不客气,这样的功劳都敢要。” “我什么不敢要,”满宝道:“是不是要给钱?” 杨和书就点了她的额头笑道:“大概会给吧。” 他也不是满宝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回到村子里以后自己就像白老爷和庄先生旁敲侧击的打听开了。 且万田也到村子里去打听。 犁具的事并不是什么秘密,全村上下没人不知道的。 那东西是满宝给了图纸给郑氏临摹出来给木匠做的,虽然大家都试过,这犁具的确不错。 但村里并没有几家换新犁具,因为自家的犁具还能用,谁没事费那么大的钱去打新犁具? 也就只有一些人家的犁坏了,不能修,或是不想修了,便直接买了一个新的。 所以目前整个七里村用上新犁具的并没有几家。 整个消息却是让杨和书又怔了一下,他若有所思起来,“所以哪怕有了新犁具,人家也未必会换。” 满宝道:“不花钱就换。” 杨和书给她噎得不轻。 他揉了揉额头问,“这犁具的造价高吗?” “八百文?”满宝不太确定,“或许你多做些,工匠能再给你算便宜点儿。” 白善宝问他,“杨大人,你会免费给大家提供农具吗?” 杨和书就看着他道:“别想了,就是免费提供也没你们的份儿,你们这么有钱还想着我这点儿农具?” 白善宝嘀咕:“谁还嫌钱多呀。” 声音很小,杨和书却听到了,也记在了心里。 他忍不住一叹,“是啊,越有钱的越想有更多的钱,世人都逐利啊。” 三人见他这么感慨,就好奇的看他,“杨大人,你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 “没受什么刺激,就是受气了。”杨和书将他和县城里的粮商打擂台的事说了,叹息道:“其实都是乡亲,用来弹劾我的银子都不知道可以抵消去多少上涨的粮价了,何必呢?” 满宝却想起了曾在科科那里看过的一本书,问道:“杨大人,以后我们县都会由衙门来平抑物价吗?” 杨和书眉头一抽,忍不住停下脚步,“平抑物价?” “是啊,你现在做的不就是平抑物价吗?” 杨和书张大了嘴巴,喃喃道:“是啊,我现在做的就是平抑物价,由朝廷购粮,再由朝廷售粮……不,不对,这样不好,不好……” 满宝吓了一跳,连忙道:“杨大人,我不是让县衙一直买粮卖粮啊,平抑物价不是在粮低价是平价买入,在粮高价时平价卖出吗?你们是县衙,就不要想着挣钱了嘛。” 杨和书总算是回神,他低头看了一眼满宝,啧啧道:“你这主意倒是打得好,不过很有道理啊。” 白善宝问道:“县城的粮商能答应吗?杨大人,你还是先在县中试一次吧,要是不行,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杨和书就期待的看着他,“你有什么办法?” “我觉着直接定律法比较好,不许粮商恶意囤积居奇,谁若是这样做,直接抓了罚没粮食,再平价售于百姓,不是更好吗?” ☆.第四百八十八章 一起上学 杨和书直接转头不与他说话了,法子听着似乎不错,但他又不是傻子,这种事别说不是他一个小县令能做到的,就是他爹可能都做不到。 所以这种不切实际的方法听了放在心底就好,就没必要详问了。 不过…… 杨和书看着三孩子,最后将目光定在满宝和白善宝脸上,这俩孩子还真是聪明啊。 他忍不住眯着眼睛笑起来,与俩人道:“你们可要好好读书,以后去京城的国子监。” 满宝好奇的问,“我也能上国子监吗?” 杨和书惋惜的看着她,却不好直接打击她,“至今还没有女子能考进国子监。” 满宝对自己很有信心,指着白善宝道:“如果他能考得进去,我也一定能。” 满宝决定回去要更认真的读书。 白善宝也被她燃起了斗志,自然是不愿意落后的,俩人一发奋,便苦了白二郎,因为他很快被俩人甩在了后面。 好在过完年以后,附近三个村子的村民们又领着孩子们找上门来,想要继续把孩子送回来读书。 这是这一次送回来的比之前的要少十来个,年纪最大的那两拨已经不再回来了。 被送回来都是跟白二郎年纪差不多,或是比白二郎年纪还要小的。 庄先生略一思索便退了白家给的丰厚束脩,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刘氏和白老爷并不拦着庄先生继续开学堂教学,但也不愿意少了那份束脩。 他们俩人都知道,庄先生教白善宝和白二的值这份束脩。 满宝回家便提出,“爹,我们把大头大丫他们也送去上学吧。” “那不行,他们不是跟你识字了吗?” “我教的总比不上先生教的,而且他们没笔墨纸砚,写的字太难看了,做账本也不好看。” 老周头想了想,还是摇头,“家里这么多孩子,都送去上学,那得交多少钱,又得买多少书和笔墨纸砚呀,不行,不行。”: 满宝道:“家里现在又不缺钱。” “那也没钱到那个份上。” 满宝就嘟了嘟嘴,去看她娘。 钱氏则看向几个儿子,问道:“你们的意思呢?” 周大郎和几个弟弟对视一眼,道:“娘,我们晚上回去问问孩子。” 孩子们自然是想去的,就是年纪最大的大头也想去,“虽然读书很难,我也不太喜欢读,但我知道读书有用,我想好好的学写字,小姑已经开始教我们打算筹了,可我们总也学不会。” 大丫连连点头,“小姑说,先生一教她就会了,她说可能是她教的不好。” 周大郎便沉默了许久,把几个孩子打发回去睡觉后与小钱氏道:“我记着小叔很小的时候,和我们一起进城,路过一个学堂,他就趴在学堂的窗户外头听先生教书,他一下就记住了好几个字,后来常自己走上近一个时辰的路去城里偷听人家上课。” “到满宝这儿也是,所以你看,小叔和满宝多聪明啊。”周大郎小声道:“爹要管着一大家子肯定不舍得花钱,且各房的孩子数也不对,我看,不如我们自己花钱送去。” 小钱氏一算,蹙眉道:“束脩倒是没多少,但要买这么多书,还有笔墨纸砚,这可花费不少呢,而且……” 她压低了声音道:“家里扫地,割草,洗衣裳这些活儿一直是孩子们做的,让他们都去上学了,这些活儿谁做?” “那就我们做,”周大郎却有一股遗传自钱氏的韧劲儿,小声道:“只要他们将来和将来生的孩子有满宝一半聪明就成。” 小钱氏一想也是。 于是点头道:“行。” 周二郎也在和冯氏说上学的事,“……几个孩子都不小了,而且二头二丫都和满宝学过好几年了,字也都认识了,去庄先生那里也就学上两年,把满宝教不会或是还没教到的学会了也就回来了。” “公爹会给钱吗?” “爹肯定不乐意,但我觉着娘可能会愿意,到时候看吧,反正我们先准备好,实在不行,我们自己送去。” 冯氏没意见,笑道:“反正送一个也不费多少钱。” 她虽然不管房里的钱,却也知道丈夫手上有多少钱的。 周二郎却惊奇的道:“怎么是一个,二头二丫和三丫都去,这就三个了。” “二丫和三丫也去?” “当然去了,嗯,三丫还小,或许不该送她去,让她在家里跟满宝多学两年,等再大一些,就和她姐姐一样去待两年再回来也是一样的。”周二郎计划着,越想越觉得这法子好,“这样好,能剩下不少钱呢。” “女孩子家读书有什么用啊。” “你看满宝,你说有什么用?” 冯氏:“……那,那不是小姑吗?” “二丫也聪明得很,至少比二头可聪明多了。” 冯氏:“你明知道我说的不是这个?” “那是哪个?”周二郎蹙眉,反应过来,眉头更紧了,“今时不同往日,家里又不缺那点子钱了,而且二丫学会了记账多好,你是不知道,如今啊,就是在县城的路两边摆摊,那也是会一些算术的更好,不然被街上的混混戏耍了自己还傻乐呵呢。” “你看我们家满宝,出去你会担心她被人当傻子欺负吗?”周二郎道:“家里现在挣的这些钱,多少是满宝挣回来的,多少是我们兄弟挣回来的?这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别大着呢,你不想你闺女以后过好日子啊?” “那,至少得问问大哥大嫂吧,看看他们是不是送大丫去。” “你就放心吧,大嫂一准儿没意见,你看大丫,她虽然是个丫头,但大嫂不偏心眼。” “你是说我偏心眼啊。” “我可没这么说,你自个说的。” 冯氏气得拧他。 周三郎就没这个忧愁了,他就两儿子,一个还刚学会站呢,都没会挪步,所以直接把四头送去就好了。 周四郎却很愁了,他左看看他儿子,右看看他儿子,怎么看怎么和满宝不像,于是忍不住和方氏抱怨,“不都说侄子像姑吗?这小子怎么长得一点儿也不像满宝啊,这样以后能读书吗?” 方氏气得把他推到一边,将孩子抱到床里侧睡了,道:“人家说的是外甥像舅,从没听说过侄儿像姑的。” “谁说的,我不止听一人这么说的。” “你少折磨你儿子的脑子,你还是先想想自己的钱袋子吧,读书要花的钱可不少,等你儿子能上学了,你出得起钱吗?” ☆.第四百八十九章 交给你 三兄弟都打算听满宝的建议把孩子送去上学,老周头自然不会再反对。 他虽然是一家之主,但如果底下的孩子都做了一样的决定,他也不会太过反对。 他只是不乐意自己出钱而已。 不过,他虽然没出钱,却同意了钱氏再分一次钱的主意。 昨晚上不仅周大郎他们夫妻开会了,老周头夫妻也悄悄地说了半个晚上的话。 读书有多重要,看满宝就知道。 以前他们认得女贞子,认得山药吗?知道怎么种姜块吗? 更别说把麦子当麦种高价卖给白老爷了。 以前他们以为读书能考官,能去做先生,做账房,却没想到读书还能有这么多好处。 所以内心深处,老周头也是想送家里孩子去上学的。 但是,家里孩子太多了! 不说现在已经有的,以后他们还会生,而且他还有两个儿子没成亲呢。 如果现在开了先例,那以后生的孩子送不送? 如果都要送,家里也没这么多钱啊。 别看家里现在有近四百两的银子,真用在读书上,这点钱一点儿也不多。 而且一个生的跟一个生的数量还不一样,现在孩子们没矛盾,等以后有了,他们就该翻这笔旧账了。 再小的事都能吵翻天去。 钱氏也觉着由公中出钱不好,所以她和老周头商议了一下后道:“以后各房花钱的地方还大着呢,总不能一直让他们从我们手里拿钱,我的意思是,这次分一些钱下去,家里再改一下规矩,以后除了地里的产出外,各房自己挣的钱上交五成,其余五成自己留着。” 老周头想了一下,便点头。 于是第二天老周家上下就听到了这个好消息。 满宝兴奋的不行,高兴的问,“爹,那我能分多少钱?” “你这么多钱,咋还这么开心?” “我钱多,但我也喜欢钱啊,钱多了谁不高兴呀?” 老周头一想也是,道:“昨天晚上我和你娘商量了一下,就照着上次的来,老大老二老三一家十五两,老四十两,你们几个则是五两。” 众人高兴起来。 老周头叮嘱道:“虽然有钱了,但也不要乱花,孩子上学需要用的钱多着呢,书就不用买了,让满宝给抄几本,你们凑合着用,但笔墨纸得要,砚台嘛,俩人用一个就是了……” 满宝:“……爹,大头大丫他们都要上学,我要抄很久的。” “怕啥,元宵过后先生才开课呢,这不是还有十来天的时间吗?你先试试,看能抄几本是几本。” 满宝觉着她刚才的想法真的是无比的错误,她怎么会觉得老爹大方了呢,明明还是那么抠。 她哼了一声扭过头去,然后对周大郎他们道:“大哥,你们要是去县城,只买笔墨就行,纸我来买。” 满宝的纸一直是从商城里买的,便宜又好用,可比从书铺里买省钱太多了。 所以她一直可以随心所欲的用纸。 周大郎他们想了想后道:“干脆我们把钱给你,你领着几个侄儿侄女去买吧,我们也不懂这个。” 老周头立即道:“对,你领着他们去,你跟书铺的掌柜不是混熟了吗,你让他算便宜些,我们家买这么些东西呢。” 满宝的学习用具除了第一次由周二郎背到书铺里去买以外,以后的每一次都是她自己去买的。 或是由周四郎领着,或是由周五郎和周六郎领着,或是跟白善宝一起,反正要买的书,笔墨纸砚等都是她自己选择。 所以老周家人对她的眼光和这方面的砍价能力都很有信心。 主要是那书铺掌柜一看就是读书人,一对上他,他们就忍不住气弱,砍价都要弱三分。 所以还是读书好啊。 读了书,不管碰上啥人,都可以理直气壮的砍价了。 满宝倒是没意见,接过哥哥嫂子们递来的钱时眼珠子一转便有了主意。 她第二天便拿了一沓纸和几串铜钱跑去找白善宝和白二郎,兴致勃勃的问他们,“你们要不要抄书来卖?” 俩人很感兴趣,“抄什么书?” “就是简单的《千字文》和《论语》,”满宝道:“我纸和钱都带来了。” 白善宝和白二郎并不缺钱,但他们对抄书赚钱这个活动很感兴趣。 满宝乐得嘿嘿一笑,将纸放到书桌上,道:“一本二十文。” 白二郎连连点头,已经把纸给拽过去了,白善宝却是知道书铺里一本《千字文》卖多少钱的。 手抄的,最差的一种都要一百文呢,更别说那些印刷般的了,纸张最好的一种得要三百文。 而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满宝的这个价都快比得上菘菜价了。 于是白善宝不乐意了,“你这个太少了。” “不少了,我不介意你们书里有墨点,也不介意你们写得不整齐,只要不错字就行。” 白善宝一想,这样一听,要求好像是很低。 满宝可是问过书铺掌柜的抄书的规矩和价格的,因此底气很足的对两个小伙伴道:“书铺要的书要求可严格了,不能有错字,不能有墨点,还得排列整齐,字也得好看……” 满宝曾经自持抄写过不少的书给庄先生,很想也从书铺里接一些抄书的活儿玩一玩,可惜在看过她的字后,书铺的掌柜残忍的拒绝了她。 她自觉论抄书,她已经在白善宝和白二郎上面了,结果她都没从掌柜手里拿到抄书的活计,他们更不可能了。 也就只有她会用他们抄的书了。 不过她也是有要求的,“这是教书育人的书,你们可得抄好来,不许有错字,漏字。” 白善宝被她说服了,点头道:“你放心吧,要是有错字,我们重抄就是。” 反正是一页一页的抄,哪一页有错字,丢掉就是了。 满宝高兴起来,就从自己的书箱里把笔墨也拿出来,“我跟你们一起抄。” 白善宝很好奇,“你要这么多书干什么?” “给我侄子侄女他们,他们也要去学堂上学了。” 白二郎忍不住瞪眼,“那学堂里岂不是又要多十来个人了?” “哪有这么多,五头和六头又不能去上,也就七个而已。” ☆.第四百九十章 好处 周二郎本来想把三丫留在家里几年,等她和她姐姐二丫一样把两本书都学会了再送去学堂,这样学个两年就可以回家。 但三丫一大早的知道四头也要去上学,家里一下只剩下她和五头六头,再一扭头去看两个堂弟,一个还只是会扶着大人的腿站稳,一个则是才坐稳,抬头看人的时候,嘴巴就忍不住张开,然后口水就开始流…… 三丫嫌弃得不行,于是抱着她爹的胳膊扭了一阵,闹着也要去上学。 周二郎被缠得头疼,加上二头在一旁调皮捣蛋,他就答应了。 他总觉得二头不是很聪明,他的聪明劲儿都落在了二丫和三丫的头上,所以再一扭头看幺妹,他就咬咬牙答应了。 满宝以前给他们抄过一本《千字文》和一本《论语》的,但这会儿还每一样缺六本呢,这可一点儿也不少。 因为两本书他们都学过了,庄先生要教课的时候,他们可不知道要怎么教,万一两本书都用着呢? 所以还是两本书都得抄写。 满宝磨好了墨,先是忧伤的仰头看了一眼天上,发现看到的是屋顶而不是蓝天,便将头扭到外头去看了一眼,非得忧伤的看到蓝天才开始低头写字。 白善宝和白二郎没少练字,但要这样工整的抄书还是第一次,虽然满宝对其工整性已经不作要求了,但他们写着写着,还是总会有些许错字。 抄了不到半个时辰,白二郎就烦躁的丢下笔道:“我不抄了,这个钱不赚了,你们自己玩吧。” 说罢就跑了。 白善宝也不想玩儿了,皱着眉头也要放下笔,就对上满宝的亮晶晶的目光,他手便一顿,然后就将笔下已经写错的那张纸放到一边,叹气道:“我也觉得这个不好玩了,我们玩其他的吧。” “不要,你们要是不玩就算了,我自己抄。” 白善宝觉得她有些委屈,笔更放不下了,便只能嘟囔了两句,认命的陪她一起咱书房里抄书。 中间俩人休息了一阵,也玩了一阵,但一回书房便又继续抄书。 整个书房安静下来,好似整个院子就只有他们两个而已。 大吉坐在书房的一个角落里烤着火盆,偶尔会抬起头来看他们一眼。 白善宝觉着他从来没有在一天内写过这么多字,所以等吃晚食时他觉得手都是僵的。 刘氏忍不住看了他好几眼,白善宝就委屈的道:“祖母,明天你让大吉去和满宝说,我不在家里,出去拜年了好不好?” “我们家亲戚就只有你堂伯一家,能去哪儿拜年?你这是怎么了?” 白善宝便将满宝雇佣他们抄书的事说了,道:“抄书一点儿也不好玩儿,而且还不止抄一本,来去都是那些内容,我都快能倒背如流了。” “既然都能倒背如流了,为何还要对照着书本来抄?又为什么会有错别字?显见你们还没有倒背如流。”刘氏道:“抄书没有错字是最基本的,虽然满宝不要求你们字迹工整,纸面整洁,但也该注意才是。” “本来我想着等你年长一些也要试着抄一抄书的,因为这对你以后科举大有用处,”刘氏道:“你和你父亲脾性一样,皆有些毛躁,但科举时,考官是很看重卷面整洁的,你字好,便胜人一筹,你字迹工整,再胜人一筹,但你若是有错字,那就不止输人一筹了。” 郑氏连连点头,小声道:“你爹说过,他以前为了科举,可是抄过两三年的书呢。” “正是,本来想等你再大一些看看情况再说,既然现在你接了满宝的生意,那便是允了人家。既允了人家,怎能不守诺呢?” 白善宝瞪大了眼睛道:“参加科举的人都要抄书吗?” 刘氏笑道:“别人如何我不知道,你爹却是要抄的,因为他性子定不下,写字又急又躁,字不好看不说,还总是错字。” 刘氏看了看孙子,微微一笑。 她没有说的是,白善宝其实比他爹还顽皮,可奇怪的是,他却没有他爹那么心躁,写的字竟然不错。 但是,总还是不够沉静不是吗? 这性子还得再磨一磨,看满宝以前多顽皮呀,现在越大却没有以前那么调皮了。 刘氏微微一笑,坚决要求孙子信守承诺,得帮着满宝一起把书抄完。 白善宝见祖母都不站自己这边,只能唉声叹气的认命了。 白善宝抄了三天,发现错字还真的是越来越少了,而且字迹也越发的公正。 本来这两本书都学了好几年了,只是还会背,多少已经有些陌生了,可这会儿抄了一遍下来,他慢慢又都记起来了。 等抄到第二遍第三遍,他已经不怎么去对照课本,只管静了心一边默诵一边往下写,速度竟也快了许多。 刘氏看着点头不已,悄悄的从书房窗口那里离开,然后领着媳妇去隔壁找白老太太日常相聚说闲话。 结果才出门就见白二郎领着一群孩子呼啦啦的从她
相关推荐:
吾为将军
快穿之世界线全乱了
我的天道版本太低,所以全是漏洞
总裁越过界
烂人一双[重生]
总有人刷我好感度
什锦良缘
[网配]谁说傲娇不当攻
重生之韩棋
盘龙:开局抢夺至高神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