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不过以前四品是正职,太医署令是没有品级的兼职,现在四品才是兼职了。 周满依旧是五品太医,身上还挂着崇文馆编撰之职,她在心里计算着,她要是还能在太医署中兼职高官,那岂不是身兼三职? 三个职位都是实职,实职就意味着不仅有俸禄,还有职田。 大晋给官员的俸银其实不多,以满宝为例,她现在外面药铺医馆的坐堂银子可以达到一个月十吊钱到十二吊左右,而出外诊的诊金基本归她自己所有,药铺只会要求药材从他们药铺里出就可以。 但她现在太医的俸银一个月才三千六百文而已,远低于外面的坐堂价格。 因为对于官员来说,他们的收入并不主要来源于俸银,甚至也不是禄米,而是来自于职田的收入。 一般来说,有官品的实职一般都有职田,如果没有,那俸禄一定高,其他待遇也会相应跟上,比如国子监里的博士等。 虽然想一想身兼三职可能很辛苦,但貌似很赚钱呢。 满宝有点儿心动。 于是和其他太医一起目光炯炯的看着萧院正。 萧院正挥手道:“你们别看我,百废待兴,如今太医署不同之前,我也不能一人做主的,不过我会替你们争取的。” 以前太医署就是太医院底下一个培养医者的机构,连品级都没有,全靠太子和太医院撑腰,所以大臣们除了在他们需要用到国库的钱时会讨论几句外,太医署里的事基本都是由太子和他自己决定。 但其实太子不太管太医署,所以四舍五入全是萧院正做主。 现在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萧院正就去找皇帝一起开小朝会,嗯,他现在也有资格,只要想就能每天参加小朝会了。 其实萧院正对上这些与他同品级的大人有些底气不足,所以心底并不太想来参加。 然而他没有别的选择。 太医署现在除了定下他一个太医署令外,其他官员都未定,所以他不得不来参加。 怎么说也要先定下太医署丞,这样才好招兵买马……不对,是填补空缺。 因为是他的手下,所以就先由他来举荐,萧院正在去的路上就已经将太医院里的人都想了一遍,所以到御书房的时候就直接和皇帝推荐了两个人,“刘太医和周太医可为臣副手。” 与会的大臣们表示反对,倒不是和萧院正唱反调,而是因为:“两位太医署丞,不能俩人皆出自于太医院,只需一人精通医术便可,另一人还是要懂御下之术,太医署丞是要协助太医署令管理太医署的。” 魏知提议道:“臣认为该当从他处调来一人协助萧院正建设太医署。” 其他人,尤其是吏部尚书附议。 一个部门的管理岂是那么简单的,太医署里并不只需要懂得医术的太医,否则那和只会给人看病的太医院有何不同? 论口才,论讲理,萧院正是说不过这些老大人的,于是他也被说服了。 论计算各地药材的所需数额,采购药材支出的合理规划,每年新增医署的建设及最佳数量,以及对太医署和地方医署关系的管理等等繁杂事务,到底是你们太医院里的太医厉害,还是有过地方官历练经验,管过州县,苦读十数年的进士或明经厉害? 其实要不是太医署实在是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部门,他们连一个太医署丞的位置都不想给萧院正留着。 因为这些老大人们从心底不太信任这些医匠的管理水平。 所以,刘太医和周满,您选一个吧。 但其实大家并没有给萧院正选择的机会,周满如今已经身兼两职,不管是从技术上,资历上,还是从个人精力的考量出发,都是刘太医最为合适。 倒是有人提议可以将周满从崇文馆里调到太医署去,反正都是四品,而太医署丞还是正四品呢,算是升官。 但别说魏知和老唐大人了,连萧院正这个在众人心里不太机灵的人都强烈的表示反对。 他不傻,知道周满在崇文馆的好处要远大于太医署。 先不说太医署是才成立的部门,仅官场地位和社会地位一条就有不同。 崇文馆里都是文官,其官场地位和同品级的翰林院、国子监一样的,属于清贵,什么是清贵呢? 就是清廉,没有什么油水却又地位尊贵的地方。 周满在那里面可比在太医署要好太多了,别说太医署丞只是高半品,就是高一个品级也不换呀。 于是萧院正直接定下了刘太医为太医署丞。 满宝和太医院里的众位太医对此一无所知,他们正在太医院里热烈的讨论今年中秋朝廷发的节礼呢。 嗯,节礼是要去户部那里领取的,不过有单子给他们,取了单子再拿去领,照单子领东西。 节礼是按照职位发放的,而不是人头,所以满宝有两份。 她喜滋滋的看着。 郑太医凑上前看她的单子,羡慕不已,“周太医竟然有一坛竹叶青。” 满宝道:“去年是菊花酒,今天怎么是竹叶青?” “竹叶青比菊花酒好太多了,”郑太医连忙道:“周太医要是想要菊花酒,不如我跟你换?” “算了吧,我不喝酒,”满宝道:“这些酒都是拿回去给我爹和我哥哥们喝的。” 刘太医道:“看这样子,今年国库收获应该不少,待遇比往年要好。” 满宝略一想便道:“今年京郊和雍州一带都风调雨顺。” 至少她的两块大职田全都收获不少。 刘太医知道的多些,笑道:“听说今年只有太原一带闹了一下干旱,还有荆州一带有水患,不过都是特别严重。” 每一年都会有水涝和干旱的,毕竟天下这么大,怎么可能每个地方都风调雨顺? 只是不是特别严重的水患和干旱,地方就自己承受罢了,严重一点儿的京城才会出手帮忙赈济。 所以今年总体来说是风调雨顺的。 因为今年各方面都顺利,所以皇帝挺开心,他一开心,朝臣们便也喜气洋洋起来,除了皇家还在孝期外,民间已经决定今年中秋好好的乐呵乐呵了。 才八月十二,外面就已经开始热闹起来。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2469章 对答 满宝拿了条子跑去皇城里领东西,发现排队的人好长好长,她预估了一下时间便垂头丧气的转身。 白善也拿着条子来想领东西,俩人就撞上面了。 白善看了看她,又看了看长长的队伍,提议道:“要不拿回去,明天让人来取吧。” 满宝叹息,“本来还想自己领一次呢。” 她感觉领礼品是一件让人很高兴的事。 白善也如此认为,不过他们没有那么宽裕的时间排队罢了,俩人肩并肩的往回走,白善左右看了看,就和她说悄悄话,“太医署丞定下来了,一个是刘太医,还有一个是从户部调过去的施大人,他叫施斌。” 满宝一怔,问道:“怎么从户部调,我们太医院没人了吗?” 她也左右看了看,很小声的道:“我也可以的呀。” 白善眼中闪过笑意,压低声音道:“大人们说,你已身兼两职,要是再兼一职只怕忙不过来,你要是出任太医署丞,那就得从崇文馆里调过去。” 满宝也不傻,立即道:“那还是算了吧,我以后就修书看病好了。” 白善却摇头道:“肯定不至于此,你医术这么好,萧院正还想让你将医术传授下去呢,我被换出来时,他们正在讨论是让你做太医署博士,还是做主簿。” 满宝一凛,立即道:“我不要做主簿,我要做博士!” 博士品级虽然比主簿低很多,但属于学官,只要教学就好,其他杂事很少,她又不指着太医署的官职升迁,因此不想管理杂务,只想教书就行。 白善点头,“我也是如此想的,可惜我插不上话,不过不要紧,旨意未下之前都可更改,回头陛下要是问我,我替你说。” 这就是皇帝面前有人的好处,白善是御前行走,皇帝总会和他聊天的,聊天的时候吐露一两句这个意思就可以了。 至于会怎么发展,那就只能看天意了。 白善回到翰林院,将手上的事情处理完以后就去接满宝下衙。 俩人拿回三张条子,交给家里道:“明日让下人去排队领东西吧。” 已经领过好几次节礼的老周头立即道:“我亲自去。” 他笑道:“反正我们没事做,这种事交给我们就好。” 白善闻言,干脆把自己的条子也交给了老周头,由着他一起去领。 刘三娘还没有品级,因此没有节礼,但老周头很有信心,觉得将来她和立如都能领到节礼的。 第二天,老周头就特意换了一身新衣服,然后和白家的下人一起去领东西。 而满宝和白善照常上班,今天白善运气不错,才到翰林院就被叫进宫里参加小朝会,嗯,他是作为旁听者,偶尔给皇帝做笔录的。 当然,小朝会结束后他也不会离开,而是和起居郎躲在一边吃个快速的工作餐,然后就继续看着皇帝发呆。 起居郎刚才吃得急了点儿,觉得有点儿噎,就不住的看向白善。 和他共事几个月,已经彼此了解的白善心领神会,悄悄的起身摸了一杯茶来给他喝。 起居郎笔耕不停,见目前没什么太大的事情发生,能够以一言概括后便端起茶来抿了一口。 他不敢喝多,不然还得跑茅厕,他们起居郎要尽量控制离开皇帝视线的次数。 不对,是让皇帝离开他们视线的次数。 暂时用不上白善,白善就在砚台里倒了一点儿水,默默地给起居郎磨墨。 等到下午,皇帝将折子批得差不多了,感觉有些疲惫,便起身出去逛一逛,嗯,随手叫上了白善。 于是白善起身跟上,起居郎慢悠悠的起身,默默地跟在后面。 皇帝打算和白善下棋,他发现白善年纪虽小,棋艺却是不错的,比他差一点儿,正好可以一起下。 像魏知,他就不喜欢和对方下棋。 所以那么多御前行走,他为什么就喜欢找白善呢? 因为经过几个月的发展,他们两个还是棋友。 白善也喜欢和皇帝下棋,因为目前他还下不过对方,但每次下棋过后他自觉都有些进步,这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所以他很喜欢。 古忠带着人摆下棋盘便退后两步,笑着立在一旁看。 皇帝很大方,让白善先手。 白善也习惯了,将装着白色棋子的棋罐拿过来,先捻了一颗白色的棋子落下。 皇帝喜欢边下棋边说话,“朕听说你们家在内城给你买了一套房子做婚房?你和周满的日子定在哪天来着?” 白善应了一声“是”后道:“定在十月初八。” 皇帝就点了点头,算了一下时间,等周满从大明宫里出来,那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婚事,足够了。 皇帝一边下棋,一边忍不住调侃他,“成了亲就是大人了,不过你现在官职可比周满小多了,等成了亲,你们家是谁做主呢?” 白善认真思考了一下后道:“自然是我们二人一起做主了,不过我会让她的。” 皇帝没想到他那么认真的回答,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随口道:“不错,不错,你们皆是良臣,不要在家里闹矛盾便好。” 白善便抿嘴笑了笑道:“臣与她素来要好,不会闹矛盾的。” 皇帝就似笑非笑的看了他一眼,“是吗,不过朕还记得在益州初见你们时,你们二人可没少拌嘴。” 白善一怔,然后不好意思的道:“我们那不是在拌嘴,只是意见不同,所以在辩论。” 连古忠都忍不住笑出声来了。 皇帝也笑了一阵,干脆与他道,“周满是个能臣,她在医学上的天赋无人能及,朕很舍不得她啊,所以想要她再在太医署中兼一职,你觉得是主簿比较合适,还是博士合适?” 白善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思索了一下后道:“陛下,朝中不缺为官之臣,您也说了她最厉害之处在于医学上的天赋与成就,既如此,自然是博士最合适。” “可朕看她之前上的折子,对太医署显然是有很好的规划的,萧院正尚且不及她十分之一。” 白善道:“陛下,她还是崇文馆的编撰,是太医院的五品太医。前者,她修撰的是医书,后者,她听命于萧院正。” 皇帝挑眉,明白过来,如果是只是大局一样的规划,周满就算不做主簿也能向萧院正提意见。 但主簿品级比博士高呀。 皇帝上下打量白善,笑问,“怎么,你是担心她又兼一个比你高的官职?” 太医署的主簿是六品,不巧,还是比白善高一品。 白善就认真的道:“陛下,她还小呢,还要长身体的,不能太过劳累了。而且,我们成亲后要生宝宝的。” 皇帝愣了一下,然后就仰天大笑起来,第一次伸手拍白善的肩膀,拍得啪啪响,“好好好,好小子!”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470章 无耻啊 老周头拿着条子排队在一群人中,来领东西的有各家的管事,自然也有官眷亲自来领。 这一二年满宝的俸禄都是老周头亲自来领的,现在都已经不用家中的孙子孙女给他看条子,他闭着眼睛都知道每个月能领的俸银和禄米是多少,因此每次都是他独自带着人来领。 也因为来的次数多了,他在这里认识了不少人。 他们这些领俸禄的也是有圈子的,他的圈子就是一群官员的家人。 这一群人里有和他一样是当爹的,还有当伯伯叔叔的,也不乏弟弟。 他们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资产不是特别丰厚,官品从六品到四品不等。 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京城本地人。 因为不是京城本地人,又因为家产不丰,而京城的消费太高,因此他们家里请的下人就少,来拿俸禄这种事就是家人亲自来了; 也是因为和他们来往多了老周头才知道,很多人当了官以后会带上家里的兄弟和子侄上任,这样不仅能帮忙管理家务,还能给自己跑跑腿,有一些事情交给下人是不放心的。 同时,也是培养家人的意思。 要不怎么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呢。 老周头带着一个下人拉了一辆车过来,目光一扫就找准了队伍,于是上去排队。 大家很自觉的排成两排,一排都排的各家管事下人,一排则是老周头这样的官眷。 一看到老周头,立即有人热情的招呼他,“老周来了呀,快来,快来。” 老周头让下人牵着骡车排队,他则上前和他的朋友们挤在一起说话,其实勉强还算成队形的。 “周大人有两份节礼吧?” “不止吧,不该是三份吗?周大人现在还有爵位呢。” 老周头就笑道:“我家满宝说了,爵位的节礼是列在崇文馆编撰这一张条子上的,算是一张条子上两份礼。只有那些有爵位却无实职的人才单独列条子。” 大家这么一听,恍然大悟,纷纷恭维老周头见多识广。 老周头得意的笑了笑,虽然这里比不上村里自在,但他们说话还是很好听的,这也是为什么老周头总是抢着来领俸禄的原因。 “你家的条子上有什么?” “两匹布,还有些喜米喜面罢了,这些都不要紧,主要听说这次给的月饼是宫里做的,老大一个呢,我家得了两个,到时候祭过月娘娘就分了给孩子们吃。” 老周头就悄悄看了看自己的条子,艰难的辨认出来,他认得几个数字,但不认识月饼,对了,昨天晚上满宝说他们家有几个月饼来着? 老周头苦思起来,发现记忆有点儿模糊,就有点儿发愁。 一旁的老翁看到老周头手中的条子,就探头去看了一眼,然后哎哟了一声道:“乡主的月饼有四个呢,咦,你怎么有三张条子?” 老周头瞬间回神,就笑道:“这一张是我那女婿的,我一并给领了,来,你给我看看,这条子上都有些什么东西?” 老翁有点儿羡慕和嫉妒,但还是接过来给他念,“细麻一匹,粗绵一匹,喜米喜面各一小袋,月饼一个,咦,你这女婿的东西不多嘛。” 老周头就道:“他才当官呢,官职不高,你看下面的,他还是县子呢,看看下面的东西有什么。” 老翁噎了一下,往下展开,果然看到下面写有两行小字,“细棉两匹,绸缎两匹,喜米喜面各两袋,月饼四个……” 老翁:羡慕…… 众人:好羡慕…… 老周头小声的念叨了两遍,暂时记住了,然后就赶紧把他闺女的条子给老翁看,眼巴巴的看着。 老翁展开道:“我就是念了,一会儿到了跟前你也记不住呀,你家带来的人不识字?” 老周头道:“今早出来的时候太高兴,忘了叫上识字的了。” 老翁就道:“那算了,一会儿我走你后面,和你一起进去,看着你领完了我再领。” “哎呀这多不好意思,”老周头笑得眼睛都弯起来了,和他道:“那我可就不客气了,下次来领俸禄,我请你吃豆子。” 偶尔老周头嘴馋了,他会让小钱氏给他炒一些豆子带着,就是炒豆子,那也比别人的好吃些,他认识的这些朋友都挺喜欢吃的。 “多久的交情了,客气什么?” 大家和老周头说闲话,“老周啊,周大人和你那女婿年纪也不小了吧?是不是要完婚了?” 老周头就乐道:“可不就是要完婚了,都已经定好日子了,十月初八。” “好日子呀,恭喜恭喜啊,到时候我们可要讨一杯喜酒喝。” “同喜同喜,”老周头笑眯了眼,话就脱口而出,“别说一杯,到时候你们想喝多少就喝多少。” 有老实的当客套话听,但也有人目光闪了闪,拉住老周头笑道:“那到时候我们可要上门叨扰了,对了,出席喜宴要帖子的吧?” 老周头一怔,还真去啊。 他倒是不介意的,可吃席要给礼钱的,他们又不是特别亲近的亲朋,怎么上赶着给礼钱呢? 不过念头也就一闪,老周头就笑道:“下次领俸禄我给你们带来。” 给老周头看条子的老翁没说话,等队伍越来越往前,上前领了东西离开的人多了,围着他们的人就少了,他这才拉着老周头低声道:“老周啊,这上门的客人是有讲究的吧?你不得问一下家里孩子?” 老周头也跟他比较说得来,左右看了看后压低声音道:“当然要问了,我媳妇早说过了,我们没读过书,知道的不多,外头的事不能自作主张,都得问过孩子们。” “那你还一口应下了。” 老周头无所谓的道:“怕什么,等我回去问我闺女,要是能请就请,不能请我下个月就不来领俸禄了,让我家的五郎来领,他可什么都不知道。” 老翁:……无耻啊。 不过他什么都没说,只钦佩的看了老周头一眼,“到我了,走吧,你先进去领,我给你看着。” 老周头高兴起来,立即叫了自家的下人赶车上来,然后拉着老翁一起进去。 发放节礼的也是放俸禄的吏员,他们对这些人早熟了,反正每家每个月来领俸禄的都差不多是他们,每个月都要见一次,想不认识都难。 看到老周头,吏员也扬起笑容,这一位的闺女和女婿可是陛下跟前的红人,尤其是现在。 ※※※※※※※※※※※※※※※※※※※※ 作家的话 下午六点见 ☆.第2471章 你们加油 老周头领了满宝和白善的节礼,跟进来的下人也拿出了庄先生的条子一起领了,都搬上车后就要出去,不过老周头还是等了等那老翁,等他出来后就一起肩并肩,两车同行的出皇城去。 老翁很羡慕他,“你家庄子里的地秋收了吧?” 老周头道:“收了一大半,还差一些,不过也不久了,过了中秋用不了几天就能都收上来。” “今年可风调雨顺吗?” 老周头脸上就差点笑出话来,“就是才插秧的时候有点儿小旱,不过很快就下雨了,算得上风调雨顺。” 老翁家里也是地主,只不过是小地主,虽不亲自下地,但每年也要亲自去看着长工和佃户种地的,因此对农事很了解。 “丰收好啊,过了中秋,你们家又有一笔大收入了。” “哎呀,你们家不也有吗?” “我们家哪能跟你们家比?”老翁道:“我们家那小子的职田是交给户部来管理的,每年就吃固定的租子。” 老周头就提议,“你们就申请自己经营呗。” 老翁摇头,“我家不似你家,我就两个儿子,这一个当着官,另一个还在读书呢,那职田可不好打理,所以不如只取定租。” 不然他怎么会那么羡慕老周头? 实在是他闺女出息,儿子又多,不管他闺女在前面打下多少东西,后面都有人能守住。 出了皇城,老翁和老周头告辞,他和老周头不同路,他儿子在内城边上租了一套两进的院子,而周宅就在出皇城的第三个坊上,往前走,再右拐一段路就是了,近得很。 都是外乡人,甚至他儿子还比人家闺女提前一年到的京城呢,结果人家都有宅子了。 老周头顶着众人羡慕的目光回到家里,他吩咐下人,“快把庄先生的节礼送到他院子里去。” 又从满宝的节礼里挑了好几样东西一起放上去,算是满宝送给庄先生的。 对庄先生,周家上下最为尊重,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若不是有庄先生带满宝识字,那满宝的这一生都走不出这一步来。 白家那边收到了节礼,刘老夫人问了一下老周头额外给庄先生的添的东西,便也笑着添了一样的。 等满宝他们四个下衙下学的回家时,家里已经在热热闹闹的准备过节了。 满宝扶着庄先生进门,白善和白二郎在后面给他们提东西,陆氏出门看见他们便一乐,“先生和满宝回来了呀,先生,今晚我们一起用饭吧,我婆婆说饭菜就摆在正堂那里。” 庄先生就笑问:“那得摆几桌呀?” “要摆五桌呢,”陆氏道:“白老爷和白太太也请过来了,晚上大家一块儿吃团圆饭,我们家孩子多,到时候就分两边吃,以免他们闹腾。” 今天十三,大家先热热闹闹的吃个团圆饭,等到了十四再各家吃各家的,至于十五,那当然是出去玩啦。 身居京城,还是在内城之中,要是不去看灯市,不去与万民同过中秋,那也太可惜了。 庄先生自己都约了同僚,那天出去吃饭喝酒作诗。 其实白善也有人约,都是翰林院里的人,他不好直接拒绝,因此决定那天去晃一圈凑个份子就出来,没办法,朋友太多了也是烦恼。 周满就没有这样的烦恼,“我们太医院很少在外应酬。” 白善看了满宝一眼,不,他们有应酬,只是没叫你而已。 就好比赵六郎他们去春风楼应酬时从不会约上她一样。 两家的厨房一起准备,指定了菜单后一边厨房负责几样菜,因此饭菜做得很快,端上来时还是热热乎乎的,尤其是小钱氏做的蒸肉,肉香味很霸道。 钱氏带着小钱氏几个和刘老夫人郑氏白太太一桌,根本就没有满宝的位置了,她只能转身去和白善他们坐在一起。 白大郎年纪最大,率先夹了一块粉蒸肉给白二郎,一脸和蔼的道:“二郎,下个月就要考试了,今天多吃点儿。” 白二郎就也给他夹了一块肉,“大哥,你也多吃点儿,听说去年你距离上榜就差两名了。” 去年进士取得少,只取了十二个,一般落榜的不会排名,但国子监有关系,便打听了一下参考学生们的答题情况,就有阅卷老师说起白大郎很可惜,因为他距离取中就差两名。 不过白大郎并不是很伤心,因为他前面还有一个人更惨,距离取中只有一名,那个人叫王艺,是太学的学生,和白大郎同一届,当时消息传出时俩人都差点儿吐血。 不过白大郎到底没有吐,因为他看到了更惨的王艺。 白善和满宝一看,立即也殷勤的给他们夹各种肉,直接把碗给填满,“是要多吃,这一次你们都要努力,争取考中。” 白善觉得白大郎应该问题不大,因为他去年就差点取中,经过一年的沉淀,应该更厉害才是,而且…… 白善压低了声音道:“今年取士名额会比去年多一点儿。” 每一年取士的数额都是不同的,取多少进士是吏部根据现有的数据和去年到今年的官场变化计算出来的。 比如益州王一系被清算后第一次开科和第二次开科取用的进士就比往年多,因为官场损耗了就得填补。 白善在御前行走,没少听大人们和皇帝谈论这些事,内幕消息知道的多,不过他也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说起进士考,他也就只有这一点儿鼓励而已。 白大郎和白二郎心领神会,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只是心里都很激动,取士多了,他们的机会就更大了,特别是白二郎,他的心有点儿虚,他是知道自己的,他比他大哥还差着好远呢。 周立君也和他们同桌,见他们都聊完了,她便说起自己的话题来,“小姑,我在东坊里看中了一间铺子,想买下来。” 满宝一怔,问道:“那里铺子很贵吧?” 周立君点头,“我谈了许久,但还需要八千六百七十两,少一两都不行了。” 白善几个也都吓了一跳,问道:“什么铺子这么贵呀?” “主要是在东坊里,那一条街卖的都是绸缎和胭脂水粉,京城有名的银楼也都在那里,所以很贵。” 满宝问:“买来做什么?”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2472章 算账 周立君目中生辉,道:“卖家里做的药膏,润白霜和祛痘的那些霜。” 她道:“小姑先吃饭吧,吃完了饭我给你算一笔账。” 满宝不由问:“我们家里现在有这么多钱吗?” “公中没有,”周立君道:“现在家里公中的钱大部分在四叔手上。” 但周四郎现在草原上,对了,向铭学也跟着周四郎去草原上了,才去了一个月呢,现在估计还在草原上收各种货物呢。 他至少得九月底才能回来。 所以周立君想要各家拿出钱来,这事儿小姑要是同意,那就成功了一半。 满宝问:“公中现在有多少钱?” 周立君:“三百多两。” 不少了,毕竟前段时间周四郎上京城来时就把账本拿出来将去年秋后到今夏赚的钱都拿出来分了,现在公中的钱还是这几个月卖药膏,以及饭馆经营应该归到公中的钱。 满宝想到今年她分到的钱,以及她带回来的那些宝石香料换的钱,顿时大气起来,“行,买吧。” 满宝给周四郎的那些宝石香料,周四郎连辛苦费都没留,基本上卖出去多少钱就给她带回来多少钱。 先在京城卖,后来一路南下,去益州赚了一圈,将手上的东西全都出手,赚的钱可不少。 加上周满今年从公中分的钱,更多了。 不过周立君怎么想着买铺子呢? 要知道他们现在外面租了一个专门做药膏和各种霜膏的院子,老客户都是直接上门购买,有时候还带着新客户呢,他们赚的并不少。 吃过饭,周立君就捧了一杯茶和周满在院子里说话,“本来五婶她们做的有限,京城里能买得起这些润白霜和祛痘膏的也就这些人,所以我想着用不着买铺子,但这段时间因为种牛痘,来和我们买淡印药膏的人多了许多,甚至还有外头的药商特意找上门来,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铺子,还得是一个好铺子。” 满宝琢磨起来,“可我们就只有这几种霜膏,会不会太少了?” 周立君道:“我以前也觉得少,但现在不觉得了,这两年用我们润白霜的人可不少,不仅娘子用,一些郎君也用呢,特别是祛痘膏,销量很好,所以我想着能做好这几样也很不错,而且以小姑现在的能力和年纪,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方子的。” 满宝觉得有道理,于是点头,“行吧,我要出多少银子?” 周立君道:“我算过了,这些方子都是小姑你给的,因此你拿一成的银子,其他各房,我单算一房,那除去您这一房就是七房,一家分担一成三的成本认领一成的份额。” 满宝一怔,“一房一成?” 周立君点头,“不错,一房一成,那一共是八成,剩下的两成算公中的,每年分红都要留下一成经营铺子,剩下的一成给爷奶。” 也就是说,他们七房负责分担公中的那份。 满宝想了想,没反对,“其他房会答应吗?” 周立君就笑道:“只要小姑你答应,那其他房就会答应。” 大伯和大伯母是不用说了,他们肯定跟着小姑,她娘不用管,她可以说服她爹,三叔会听爷奶的,四叔五叔六叔和小姑最要好,也不会反对。 周立君笑道:“到时候我立好规矩,四婶和五婶可以去铺子后面做管事,专门管着熬制药膏的事,每个月就拿工钱。” 这样大家也都没闲着,照样能算钱。 满宝问:“你预计一开始投入的成本是多少?” 周立君迟疑了一下便道:“一万两。” 满宝这么壕的人都忍不住咋舌,实在是太贵了。 “我倒是没什么,其他房会愿意拿出这么多钱来吗?” 她觉得这就差不多掏空各房的家底了。 虽然这几年周四郎赚了不少钱,一年一趟刨除所有的成本后大概能赚个大几百或者一千多两,满宝记得账本上记录的,前年算是赚得最多的,一下赚了两千八百两,但那时候是周四郎冒险买了珍珠,但后来他就不再做这个生意了。 一来是怕做得太大要改商籍; 二来,进珍珠的确要更危险的。 然后这么多钱是分成好多份的,毕竟大家都有份子在其中。 不过,这份钱依旧很多,至少是老周家以前全家攒上七八年才能攒下来的钱。 所以连老周头都忍不住感叹,“难怪有本事的人都想着去经商,而不是种地。” 但经商,尤其是像周四郎这样的走商也的确是辛苦,看周四郎的面向就看出来了,他这几年老得可比周五郎周六郎快多了,风吹日晒之下,还差一点点就不是满宝那个最俊的哥哥了。 满宝出一千两没压力,因为她来钱的途径多,但其他房,出个一千三百两困难呀。 尤其是大哥和三哥。 晚上,满宝就悄悄的溜过去找她大嫂。 周大郎看到她来,便起身去外室,将内室交给她们姑嫂说话。 满宝就悄悄问小钱氏,“大嫂,你和大哥攒了多少钱呀?” 小钱氏问她,“你缺钱花?” 满宝摇头,小声的将立君要买铺子的事儿说了,然后小声道:“立君私底下算过了,买下铺子后大概一年后就能把买铺子的钱赚回来了。” 小钱氏咋舌,“这么赚钱呀?” 满宝矜持道:“主要是正赶上种痘,好多人都因为淡印的药膏知道了祛痘膏和润白霜这些霜膏,有些郎君比女子还要爱买,现在生意好做了很多,立君私底下算过,现在的销量起码比之前涨了一倍。” 所以他们还得请人。 小钱氏就往外看了一眼,然后小声问:“那我们大房要出多少银子?” “您先说您有多少。” 小钱氏道:“八百多两吧。” 满宝一怔,问道:“怎么这么少?” 小钱氏就笑道:“你忘了,大头才刚成亲没多久呢,当时我们就在京郊给他买了二十亩地做聘礼,加上其他的东西,陆陆续续就花了不少,三头现在也不小了,最近我们正在给他说亲呢。” 小钱氏说到这里叹气,“京城和我们村不一样,现在我们家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在村里娶个媳妇只要五六两,加上酒席,顶天了七八两就够用了,看现在,最少也得百两才可以。” ※※※※※※※※※※※※※※※※※※※※ 作家的话 实在是不好意思,今天晚饭放纵了,吃了点儿烧烤,可能是不太干净,所以上吐下泻,状态很不好,本来想请假的,想想都写了一半了,就写完这一章了,嗯,另一本请假,明天再不上吧 ☆.第2473章 开会 小钱氏道:“三头不算,他以后未必会定居京城,但大头这里,他媳妇是太医,以后还是要在京城买个房子比较好。” 而京城的房子太贵了,他们家起码得攒上许多年才能买到。 小钱氏再次问道:“买个铺子要多少钱啊?要不要两千两?” 现在他们家的饭馆当时买的时候就差不多是这个价钱。 满宝就道:“不止这个价,算上所有的成本大约是一万两吧。” 小钱氏就张大了嘴巴,这哪里是买铺子,简直是要买金山呀。 满宝安抚她道:“赚的也很多,我相信立君的目光。 小钱氏也相信,可他们家没这么多钱呀。 她小声道:“可以少买些吗?要是出八百两能买多少份额?” 满宝就笑道:“大嫂,这个份额可遇不可求,我看过立君算的账,若账目真如她所算的,那我们第一年就能把投进去的成本赚回来,往后铺子便是除去做药膏的成本便是净赚了。” 小钱氏不太相信,“我们家做的药膏我知道,偶尔我也去帮把手呢,我听立君说过,一瓶润白霜也就赚个两三百文,你一天得卖出多少瓶,一年才赚足一万两?” 满宝道:“立君和四哥都找了走商,只要我们的铺子能开张,他们立即能拿了钱上来求货。” 这也是周立君要求一万两成本的原因,除去买铺子所需的八千六百七十两,剩下的装修和架子之类的东西耗费并不多,她看过立君算的单子,她用在装修上的钱只十八两,剩下的全部拿来购买原材料。 而大规模的制造药膏白霜,为的就是卖给来进货的客商,也就是说,他们家的这个铺子不仅仅是为了零售,还能批发给那些走商,就跟那些布庄一样。 周立君显然不是临时起意,她计划很久了,她和周四郎不一样,周四郎是属于说干就干的人,她不一样,从有这个念头到提出来,她准备了整整三年。 在怀揣着润白霜走门串户的给各个夫人小姐推荐时,她就想买个铺子或者租个铺子了,但因为当时买的人少,一罐润白霜对方可以用上三两月,而有的人用的不勤,一罐用一年的也有。 所以她不敢冒险做。 她一直等着,在此期间,她有空就和认识的客商推荐他们家的润白霜和各种药膏药霜,还拉着周四郎一起,在俩人的推荐下,再加上周满的名声,现在外面已经有不少人知道周记的药霜和药膏了。 再加上此次种牛痘产生的淡印膏,周立君就知道她的机会来了,同时,他们家的机会也来了。 她要开一个铺子,一个专门售卖这些药膏和药霜的铺子。 只要能赚钱,而且还能让侄女一展抱负,满宝自然是不会反对的,她对此很有信心。 她悄悄和小钱氏道:“这个药膏和药霜是不愁销路的,立君和四哥为此都运筹两年了,您要是不买足额那就太亏了。” 她道:“您信不信,您要是前脚说您的钱不够,四哥后脚就把您漏下的那点份额抢购过去了。” 小钱氏就道:“我不给他,我给你。满宝,你不是有钱吗?到时候你出钱来买。” 满宝就笑道:“不用,我借钱给你和大哥,等到时候你们赚了钱再还我。” 小钱氏要说话,满宝就小声道:“我算过,如果大哥大嫂你们的钱不够,那三哥的钱肯定也不够,到时候你们缺的那部分我都给你们补上。” 小钱氏就不说话了。 满宝低声道:“您和大哥是长房,在这一点儿上就不能比别人少了,不然现在哥哥们关系还好,看着不显,等将来就要低一头了,你和大哥还怎么管弟弟妹妹们?” 小钱氏叹息道:“你三哥老实,家里的地现在都是他管着呢,按说,该我和你大哥留在家里的……” 满宝就笑道:“所以呀,三哥的那份钱我也补上,到时候等你们赚了钱再还我。” 至于其他几房,钱肯定是够数的。 因为个人赚的钱都只交公中四成,像周二郎、周四郎、周五郎和周六郎夫妻,他们都有各自的本事,因此每年赚的不少,剩下的才是分的公中的钱。 相比之下,同是老实人出身的周大郎和周三郎,他们基本都在田地上打转,而田地都是属于公中的,所以他们自己赚上的私房就很少。 老周头和钱氏也知道大房和三房在分钱时是吃亏了的,因此私下偶尔会偷偷的补贴一些,只是他们还有个闺女没出嫁,所以补贴的也有限。 就是偶尔塞几块碎银子,或是让周四郎回乡时多带点儿肉回去就是了。 满宝摸出了大哥大嫂的私房,对三哥的家底也就有了个大概的预估。嗯,三哥比大哥还不会赚钱呢。 主要是大哥有大嫂,大嫂去饭馆做的蒸肉等也是拿钱的,一来二去就攒了点儿私房。 三哥就真的是几乎没有私房收入了。 满宝心中定下主意后就召集家里人开了个会,当然,远在七里村的周二郎和周三郎,以及在草原上的周四郎未能与会。 但他们都有各自的儿子作为代表。 周立威是没什么意见啦,周立固更不会有,爹娘走前叮嘱过,让他照顾好弟弟,剩下的听奶奶和小姑的话。 大家都被一万两给镇住了。 周立君就抱了个算盘给他们算账,并将她目前已经谈好的渠道拿出来给他们看,意思是只要做出来就有人买。 老周头最先提出疑问,“既然找好了销路,我们直接作出药膏来卖给他们就是,何必要花八千多两买个铺子呢?” 方氏她们也疑惑这点,这个周五郎他们都知道,和老周头道:“爹,你要是没个铺子,这种摸脸上的东西,外面的客商是不敢大量买的。” 周立重点头,更详细的解释道:“现在我们家这些药膏最多还是卖给京城的人,这些人一开始就是小姑的病人,是因为信任小姑才买的,后来觉得好用一个推荐一个,这才有了现在的销量,但若是没有铺子,外面不认识的人是不敢买的。” 一开始,周立君可是跟在满宝屁股后面进出那些高门大户,一瓶一瓶的推销出去的。 ※※※※※※※※※※※※※※※※※※※※ 作家的话 下午六点见 ☆.第2474章 同意 周立君道:“现在我和四叔找的那些商人,他们之前都是用过我们东西药膏和药霜,知道我们的东西好,可若是我们没个铺子或者登记在朝廷那儿的作坊,他们也是不敢大规模买的。” “我想着,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好了,”她道:“我们的药膏和药霜都不便宜,面对的本就是资产微丰的人家,既如此,这铺子就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内城东坊那边有专门卖胭脂水粉和绸缎的街道,那里还有银楼和书铺,可以说,全大晋最赚钱的铺子就在那里了,我挑中的这一间铺子其实不算贵,我问过更贵的铺子,可能需要两千万钱才能买下。” 老周头就觉得心脏剧跳,问道:“两千万钱是多少钱?” 满宝道:“就是两万两。” 周立君点头道:“因为我说我们有白银,才说下来这个铺子的,要是给的铜钱,低于九百万钱他们不卖。” 白银还是少,黄金更少,前者还能流通,后者是根本不在民间流通,只存在于特别大宗的交易之中。 白银比较便利运输,所以走商特别喜欢,这也是铜钱兑换白银总是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而且白银还能做首饰,更少了。 其实周家的铜钱也不少,只不过更多的是白银,这还是多亏了周立君,她一直让周四郎,只要有机会能以低价换到白银,那就换。 做生意时,能用白银结算就绝对不要铜钱。 加上她常在京城,总是能留意到银楼、当铺和官府这些地方的白银兑换价,只要银价稍低,她就会拿家里的铜钱去换白银。 不仅好储存,现在需要白银时,她就能快速的拿出来。 当然,经过她的手分到各家去的最多的也是白银。 老周头算数不是很好,本来就觉得八千多两的铺子贵了,现在换算成九百万钱的铺子,他觉得更贵了,于是没说话。 钱氏就看向他们,“你们各房是什么意思?” 周立君先道:“小姑已经答应,她会认下一成的份额,我的意思是,其他各房也都认一成,只不过除了小姑外,包括我在内,一成的份额要出一成三的钱,算是把公中的那两成给分摊下去了。方子是小姑的,她不用出这个钱。” 这个大家没意见,周立威举手问,“只能一房一房的认,我能不能独个人认?” “不能,”周立君严肃的道:“就算其他房不打算要,那也要平均分到各房,有房头不愿意要的,那就再分,只能一房一房的分。” 周立威琢磨了一下,反对他亲姐姐,“那你怎么能一个人认购,你也是我们二房的。” 周立重轻咳一声,“你要跟二妹打架呀?” 周立君道:“我出嫁了。” “那大姑……” 周立君道:“家里的生意起码有一半是我管着的,我不可能白管着,光要工钱我也不服气,我要认购的权利的。” 满宝连连点头,就是就是,白给你们干活儿呀。 周立威颔首,“好吧。” 钱氏一直不说话,等他们说完了便看向她在场的儿子和儿媳们,问道:“你们是什么意思?” 方氏沉吟片刻后道:“孩子他爹走前说过,要是家里要买铺子,我们跟就行了。” 周五郎和周六郎也没意见,他们从小时候带着满宝和周立君他们姐弟玩的时候就知道了。 家里最聪明的就是满宝,然后是四哥和立君,四哥不说了,他最滑头,立君却是算账的一把手,比四哥还要稳重,跟着她走至少很难亏本就是了。 钱氏就点了点头,二房的周立威和三房的周立固也都说了没问题,她的目光就落在周大郎身上。 周大郎道:“我没意见。” 此事就这么定下了。 周立君神清气爽,道:“既然如此,各房把钱凑一凑,我明天去交定金,十六那天就要收够钱把铺子买下来,争取在重阳前把铺子开起来。” 人群散去。 钱氏就叫住了周大郎,让他留下说话。 等人都出去了,她就问他,“你们夫妻有多少私房?” 周大郎就挠了挠脑袋道:“八百多。” 钱氏就叹息,“那还差不少呢,老三的钱一直是我拿着呢,也才八百多,我想着之前大头娶媳妇花了不少,你们应该也差不少,缺的这点钱你们打算怎么办?” 周大郎道:“满宝昨晚来找过孩子他娘,说是缺的五百两她借给我们。” 钱氏就微微皱眉,“满宝就要出嫁了,她是要准备嫁妆的。” 她不由扭头问老周头,“你知道满宝手上有多少钱吗?” 老周头摇头,“不知道,立君估摸着知道。” 钱氏沉吟片刻后道:“罢了,既然她要借你们,那你们就收着吧。” 周大郎点头,退了下去。 等儿子走了,钱氏就和老周头道:“那些钱不用存着了,都给满宝置办嫁妆吧。” 老周头就瞥了她一眼道:“我早准备好了,你还真想把我们的私房借给他们呀。” 钱氏就拧了他一下道:“你酸什么,我为的什么,还不是这个家?一碗水要是不端平,以后这家迟早要散。” 她道:“你没听二丫头说吗,这铺子赚钱着呢,现在拿钱的时候不觉得,等以后赚钱了,哪一房要是少了,回想起今日之事肯定会心生怨气,甭管是对是错,有了怨气就容易吵架,吵架一多就伤了人心,人心伤了这家就散了,不然你以为二丫头为什么不让个人认份额?” “要是能让个人认,满宝能一口气把他们不要的都拿过去,还有四郎、立君、立威,就是五郎和六郎也有余力,那样大房和三房就弱了下来,将来铺子的生意越大,差距就会越大,不说下一代,怕是这一代都要吵起来了。” 所以她要平,至少,其他房有多少份额,大房和三房就要有多少,尤其是大房,他们将来是要管着家里的,那就不能弱于下面的弟弟妹妹们,不然说出来的话要被当成屁放了。 感情很重要,周家几兄弟的感情都不错,但也要利益摆得正。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2475章 借钱 老周头和钱氏是有些私房的,本来想着大房和三房要是不凑手,那就帮一把,可既然满宝主动借给他们了,那他们两个老人家就不好再插手,嗯,这也是一碗水端平。 一碗水端平的夫妻两个拿出自己的账本仔细的分辨上面的数字,老周头道:“我已经看过好些庄子和田地了,唉,京城的地太贵了,雍州的也不便宜,而且卖地的人也不多,我想着还是买雍州的这一家吧,不是庄子,但是个大户人家卖的,足有八十亩。” 老周头拿出一个条子,挠了挠脸道:“七两银子一亩,我之前问过五头,他给我算出来了,但我又忘了,反正超过五百两了,出了这一部分钱,我们剩下的钱就不多了,再给她买些什么?” 钱氏也算不明白,不过这个问题不大,她道:“还是买地吧。” 她道:“布料这些宫里和贵人们赏赐的不少,我们也买不到更好的了,就再买两匹红色的布,付掉和绣坊定做的嫁衣,还剩下的都给她买地。” 宅子满宝不缺,铺子的话这点钱在京城是买不了铺子的,所以只能买地了。 “职田到底是朝廷的东西,不太稳定,她还是应该有几块自己的地,”钱氏道:“回头你还在雍州那一片问问,到时候买了地,依旧租给佃户种,只要有地,人就饿不着。” 老周头应下,踮起起另一件事来,“你说白家会给什么聘礼?” 钱氏抬头看了他一眼后道:“反正不会少的。” “可最近也没看见他们添置东西啊,他们有在准备聘礼吗?” 走出院子的周立重等叔叔婶婶们都回屋后便撞了一下周立威,挤眉弄眼道:“行呀你,都会给立君唱白脸了。” 周立威脸微红道:“我这是坏话先说到前头,家里现在人多了,自然要多做些解释,以免生了误会。” 周立重就点头,扭头和周立君笑道:“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不过九月开张会不会早些?要不等到小姑成亲之后?” 周立君摇头,“那就太迟了,九月正好,秋天干燥,正好用滋润霜和润白霜。” 周立重点点头,皱了皱眉,和他爷爷有一样的疑问,“对了,白家有在准备聘礼吗?我几次回来都没看见那边有添东西。” 当然是有的,刘老夫人从上个月就开始让人陆续往新买的宅子里搬东西了。 隔三差五的她就要带郑氏出门一趟,去新买的宅子里检查送过来的东西。 房契地契这些就不说了,她让人准备的各种摆件、玉器、瓷器以及一些古董字画和书籍,也都陆陆续续的从陇州和七里村送来。 当然她搬家时大部分东西都随着一起去了七里村,只有部分东西因为太重带不走,所以留在了陇州那边的老宅里。 她也没想到白善会在京城成亲,为了聘礼好看,她便让人回七里村将一些东西取来,连着留在陇州的一些东西一并给白善做聘礼。 别说其他人,就是郑氏这个儿媳妇看了都心惊胆战的,忍不住问:“母亲,这些都做聘礼吗?” 刘老夫人笑着颔首,道:“今时不同往日,不管是满宝还是善宝,他们结交的人身份都不低,也不少,以此看后,我们得为将来做些准备,所以善宝的聘礼就不能差了,这样满宝的嫁妆也才撑得起来。” 她道:“我知道外头那些人是怎么想的,无非是觉得我们白氏没落了,善宝也没个父兄帮衬,而满宝出身寒门,虽说现在深受君恩,可到底与世家大族差了一些。这一次婚礼,我便让他们看一看两家的底蕴。” 周家是没有什么底蕴,但白家有啊。 以刘老夫人对周家的了解,她送过去多少聘礼,最后恐怕除了现钱外,其他都会在陪送回来。 而现钱也能换成其他更体面的陪嫁。 虽说这些东西转了一道手就从白家的变成周满个人的财产了,但她就一个孙子,孙媳妇的不还是孙子的吗? 刘老夫人目光炯炯,而且也是时候让本家那些人看看了,他们这一支是不是就没落了,哼。 和刘老夫人隔了一条甬道,两个院子的满宝正爬过去关窗,将窗户关上以后她便盘腿坐在床上进入空间,然后数她的钱。 六月那会儿周四郎回京,将卖宝石和香料的钱给了她,其中大半是白银,剩下的就是铜钱。 满宝没有将铜钱收进空间里,太占位置了,一般来说,她只会往里面放个十几吊铜钱,不够了再回家塞一些进去。 剩下的铜钱都放在她隔壁的耳房里,那里被她当做仓库来用,里面全部放着她不好收进空间里的财物。 其中铜钱就有好几个麻袋。 满宝去打开箱子,好几个箱子里都放着白银,有一锭一锭很整齐的官印,也有一块一块不太整齐的银子,但质量还都行。 满宝都有数的,之前数钱时都写了标签贴在箱子上,加上她还有自己的账本,因此很轻易就能知道自己有多少钱。 她数了数,发现钱不少便松了一口气,于是将两口箱子放出空间,就丢在墙角那里。 第二天周大郎和小钱氏就被叫着悄悄去数银子。 五百两可不轻,周大郎拿了两个大篮子装了,然后上面盖了一个盖子,就和小钱氏一人提着一个篮子回去了。 一路上还和人打招呼,没人知道大篮子里面放着白银。 满宝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好,于是也翻出两个篮子装了白银后去找周立固,“你得代你爹给我写个欠条。” 周立固也正愁钱不够的事呢,闻言立即点头,去看到篮子里的白银后奇怪的问,“怎么放在篮子里?” “这样不显眼,没人注意的到。” 周立固一听,立即压低了声音问,“小姑,这件事不能告诉家里人吗?” 满宝问:“你告诉家里干啥,告诉你爹娘就行。” 周立固就纠结,“那也不能告诉三哥吗,我和三哥最要好,我好多事都瞒不过他的。” “那你告诉他呗,”满宝道:“他也欠着我钱呢。” 周立固一怔,问道:“欠了多少?” “和你一样,都是五百两。”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476章 懒散 周立固就咋舌,感觉肩膀上的担子好重,他就问道:“小姑,你是怎么赚到这么多钱的?” 好羡慕啊,他和三哥除了几年前给四叔掏的那点儿本钱能赚些钱存下来外,剩下的也就抄书和去饭馆里给五叔六叔打下手时赚了点儿零花的,可那点儿钱也就够他们买点儿吃的,连笔墨都不够买的。 满宝就拍着他的肩膀道:“等你们学会了一项本事,再要赚钱就简单了。” “我们读书的本事是什么?” “考官,然后学会处理政务,这就是你们的本事了。” 周立固和小姑一起提着一篮子的银锭去了西面的院子,当然不是去他的屋,而是去了老周头他们的屋子。 因为他们三房在京城分的钱都放在爷爷奶奶这里呢。 钱氏收下了钱,知道周立固还给他小姑立了借条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送完了钱,满宝神清气爽的跑去找白善和白二郎出门觅食。 她只有两天假呢,等休沐回去后就要进大明宫了。 白老爷正在院子里转腰锻炼身体,看见周满便停下动作,笑眯眯的给她指路,“他们两个昨天晚上被大郎拉着喝了两口酒,此时还在赖
相关推荐:
寒门少君
托假胸的手微微颤抖
重生纪事
大奥爱憎录
清穿之平妃不想当皇后
总裁越过界
解放军连长张海涛
都市之绝世杀神
重置
长生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