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被仿生人大佬宠爱的日子 > 第381章

第381章

的。” 钱先生便明白了,然后连夜出门,第二天,北海县里不少人都听说了此事,尤其是两家药铺的掌柜和大夫,闲暇之余碰在一起聊天,“听说医署昨日收了一个学徒,才九岁呢,这是打算从小教起了。” “只是学徒,能不能学出来还不一定呢。” “最次,以后抓药总不会有问题,我听说那就是个普通的小姑娘,家境不好,可以学本事总比在家里蹉跎岁月,到了年岁后出嫁的好。” “以周大人的心胸,虽然只是学徒,肯定也会好好教导的。” “是啊,上次请教她胸痹之症,她还专门去翻找了医书后回答我,对我们这些外人尚且有这份用心,更不要说对学徒了。” “可惜我们生不逢时,要是晚生个二十年,我也去医署做学徒去。” “……掌柜的,您可是杏林世家出身,就是做学徒,也该我们这样的去吧?” “这有什么,济世堂还把他们家的少掌柜送给周大人做徒弟了呢,当时她还没天下闻名呢。”他觉得他即便当不了徒弟,当学徒也是绰绰有余的。 就是可惜生不逢时,生早了。 这件事在北海县里一开始没引起很大的动静,但没过多久,便有人领了孩子送到医署,想要求周满收下孩子。 钱先生直接代替周满拒绝了。 医署是想要学徒,但那是成熟的,有医术,至少对药理有一定了解,可以帮上忙的学徒,胡小妹是第一个所以特别点儿,后面的他们可不会随便乱收。 现在大家都忙,谁有空带孩子? 就是胡小妹,她足够懂事听话,周满才收下她的。她之前便做了好几个月的切药材,碾药的工作,已经手熟。 现在也是,她依旧要做这些工作,只是以前有工钱,现在没有,而现在,她每次切药材时,周满会告诉她这味药材叫什么,有什么药性,然后便让她一直切,一直背…… 等下次需要碾别的药材时,周满会再告诉她这味药材叫什么,药性是什么,继续让她一直碾药一直背。 有时候她一天能背到三四味药材,有时候只能背到一味,还有的时候一连需要认十几种药材,记不住的,下次再碰上需要处理这样的药材,那就继续认继续背。 这是白天的活儿,等到稍晚一些,她还要认字。 直接对着药名认字,多数时候是周满每日教她一定的字,偶尔钱先生看见了也会教她。 但这种不是系统的学习就很困难,尤其这种字并不是从容易到难,它是学到哪位药便到哪位药。 周满教了不到一旬便觉得这样不行,因为一旬下来,胡小妹就记住了两个字,其他字全部记混了。 好在让她记的药材大多都记住了,不然周满会怀疑自己对她的判断的。 于是周满从自家书房里翻出一本《千字文》给她,道:“从药材名上认字太难了,你还是从千字文念吧。” 周满每天教她两句千字文,然后就自己对照着认字。 这个效果就要好多了,至少周满写字让她认时,她终于认出来了。 钱先生看着,不由好奇,“周大人,你们大夫都是从药名开始学认字的?” “我不是,”周满想了想后道:“但其他人是这么学的,不仅药铺的学徒这么学,杏林世家的弟子认字也是从医书上开始的。” 先背药名医理汤方,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去对照认字,连郑辜小时候都是这么认字的。 他还好,从背药名开始认字,一般学徒都是先认药材,等他把药材认得差不多了才开始对照着认字,然后就要学会拿着药方抓药…… 所以学徒学医的过程尤其漫长,需要很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才行。 这样枯燥,甚至看不到前路的学徒生活是很折磨人的,而且日常还要做那么多重复的活儿。 周满在济世堂坐堂时看着药童学徒们每天要做的事,代到自己身上,觉得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们,她觉得自己的耐性素来不够好。 钱先生便笑道:“所以大人和他们才不一样。” 钱先生觉得既然有更好、更系统的学习方法,为何一定要照着药铺医馆的习惯来? 不过看胡小妹也知道学医有多难了,想要她学成能够帮到周满,不知还需要多少年的时间呢。 所以他们还是需要成熟的“学徒”,钱先生继续努力。 终于,在冬至过后没多久,终于有人找上门来,是一个中年大夫,带着一个少年,进了医署后直接找到周满,“周大人,我们又见面了。” 周满才处理完一个病人,扭头看见他微微一愣,然后笑起来,“韦大夫,快请堂屋里坐。” 韦大夫是青州的大夫,自家里开有一个药铺,自然不能和济世堂百草堂这样的大药铺相比,但在青州也算有名,上次他就和青州好几个大夫结伴过来找周满请教问题。 周满还有病人,只能让他稍坐,她先把剩下的病人看完了才去接待。 因为最后两个病患是男子,所以韦大夫还站在旁边围观了一下,看到周满开的药方,在心里对比了一下自己才在心里开出来的,再次忍不住感叹,还是差了不少啊。 周满不仅开了药方,还开了针方,不过她看了一下时间,对那两个病患道:“扎针得先吃东西,这会儿也快正午了,你们先去吃点东西,未时再过来,我为你们扎针。” 俩人立即应下。 等病人一走,韦大夫立即将身旁的少年叫上来,和周满笑道:“周大人,这是犬子。” 他和周满交流过,知道她不希望弯弯绕绕的客套,因此也直接,“听闻周大人在收学徒,您看我这儿子怎么样?他跟在我身边学过几年,看方抓药都不成问题,大人若有需要尽管使唤他,若是愚钝,打骂都随意。” 少年静静地站在一旁,见周满看过来还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周满却转回头看向韦大夫,其实她没看上他儿子,她看上了他,但是这怎么开口呢? 好愁啊。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3018章 请动 周满张了张口,没说出话来。 韦大夫见状,期盼的目光便稍淡,正想说话,周满已经先一步开口道:“韦大夫一路过来也饿了吧?不如我们先用午食?” 韦大夫顿了顿,也不想就此放弃机会,于是笑着点头,他邀请道:“我知道北海县有家饭馆不错,周大人要是不嫌弃,我做东,请周大人尝尝他家的特色。” 周满居心不良,哪里肯让他掏钱,忙表示这是在北海县,应该她做东才是,“我也知道一家酒楼不错,我们去他家吧,下次再去韦大夫推荐的饭馆。” 俩人你来我往的推辞了一番,最后还是韦大夫抵不住周满的热情,跟着她去了酒楼。 等在酒楼的包间坐下,韦大夫总算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不对啊,明明是他有求于人,周大人就算不愿意,以她的爽利,直接拒绝就是,为何反而如此热情的招待他? 韦大夫又不傻,周满都表现得这么明显了,他便知道她也有所图,正想说话,周满已经拎起茶壶给他倒了一杯茶…… 韦大夫忍不住站起来,连忙躬身道:“周大人太客气了。” 周满顺嘴道:“不客气,不客气,应该的,应该的。” 九兰都看不下去了,正想着是不是要大吉去找钱先生来一趟时,周满已经倒了茶坐回自己的位置上,纠结了一下还是决定委婉一些,“韦大夫家中便有药铺,又世代行医,为何还要把令公子送到我们医署来?” 韦大夫:“不瞒大人,我将他送来医署,也是想他能跟在大人身边学些东西,大人医术高明,即便他只能学到一星半点,也够他一生受用了。” 反正就是夸就对了。 周满被夸得很不好意思,好在她还记得自己的字,于是连忙止住韦大夫,谦虚了一句,“韦大夫过誉了。” 她顿了一下后问道:“如此说来,韦大夫在医术上也有许多的未解之处,可有想过亲自留在医署里一探究竟?” 韦大夫愣了一下后立即反应过来,“周大人的意思是我能留在医署里与您学习医术?” 周满叹息道:“韦大夫也看到了,如今医署中的病人不少,事情也多,青州医署那头也需要本官跑动,精力有限,难以面面俱到。” 她道:“医署里是需要几个学徒帮忙,但若没有老师在医署中时时教导,孩子们送到这里也是浪费光阴,所以我一直想要请些资深的大夫进驻医署。” “但好大夫本来就少,更何况行业里有行业里的规矩,”周满道:“别的医馆药铺一力培养出来的大夫不可能到我这儿来,我若是重金挖人,不仅犯了忌讳,也会坏了行业里的规矩。” “所以本官一直想着用其他的东西替代金钱。” 韦大夫福至心灵,微微坐直了身体,“周大人说的是医术?” 周满颔首笑道:“近来与各位大夫探讨医术,大家对我的医术应该也有了了解,我对诸位也略知一二,所以诸位若是不嫌弃,可以常驻在医署里,我愿意为诸位答疑解惑,就是……” 韦大夫接口道:“大人想要我们做学徒?” “这也太屈才诸位了,诸位若有意,大可以在医署里做大夫,不过为了不坏行规,我便用为你们答疑解惑来付报酬,如何?” 韦大夫忙问道:“不知可有年限要求?” 这个周满还没想过呢,不过她想了想后道:“我只要求入选的大夫最少要在医署里呆一年,在这期间,我会尽量为诸位答疑解惑,一年以后,诸位是去是留,全凭自愿。” 韦大夫眼睛大亮,立即起身行礼,“大人大爱,我等拍马难及也。” 对于他们这样的大夫而言,金钱算什么,医术可比金钱可贵多了。 一旁的韦士忠见他爹忘了他,忙伸手拽了拽他的衣角。 韦大夫这才想起他的儿子来,不过他自己能跟着周满学医术了,对儿子能不能当学徒就不强求了,因此乐呵呵的和周满道:“周大人看我这儿子可还行?若是不行,我就让他回家去,要是觉得还得用些,便留在身边做个跑腿儿。” 周满想也不想,大手一挥便道:“那就留下吧。” 反正爹在这儿了,儿子要是不行,回头让他自己带就是了。 周满一再和韦大夫确认,“韦大夫果真能放下家中的药铺过来我们医署?” 韦大夫坚定的颔首,“可以。” 他家的药铺,他是最重要的大夫,但其实还另外请了一个坐堂大夫,又有一个掌柜,就算他离开会失去一些病人,但依旧能维持下去,而且等他从周满这里学了医术回去,总能再打出名声去的。 说不定还能借着周满的名头从别的医馆药铺,甚至是医署里抢病人呢。 想到这个,韦大夫忍不住心中疑虑,吃饭的时候还是忍不住问了,“周大人不怕我们学了您的医术抢夺医署的病源吗?” 周满微微一笑道:“不怕。” 她道:“民间的医馆药铺虽然也是为了治病救人,但还为赚钱养家,荣华富贵,医署不一样。” 她道:“医署不是署令的,也不是署内的大夫拥有,它是属于朝廷和陛下的。” “朝廷和陛下创办医署是为了让天下百姓有病可医,寿命延长,而不是在于收益,”周满道:“所以天下间的大夫医术高超是好事儿,你们能从医署里抢走更多的病人也是好事之一,这说明你们医术有进步,而医署的普通病人很多,问诊的时间长。” 周满真心实意的道:“医署和民间的医馆药铺是共生的,本官希望将来两者也能互相帮扶发展,不离不弃。” 韦大夫微微一笑,他不知将来如何,自北海县医署和青州城医署开办后,他们的确失去了一些病人,但因为医署要求严格,除非实在不宜搬动的病人,不然他们绝不出外诊,这两个月他们的生意才慢慢回转,基本上和以前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现阶段医署看诊的病人大多数是以前就不会找他们问诊的那群人。 而以周满的心胸,将来医署只要不刻意与他们争夺病源,改变初衷,那医馆药铺的确可以和医署共同发展的。 ※※※※※※※※※※※※※※※※※※※※ 作家的话 下午七点见 ☆.第3019章 涟漪 韦大夫和他儿子一起留在了医署,钱先生回来听说,大喜,一边让人在后院给父子俩收拾出一间房来居住,一边让人悄悄在外面传言,青州的韦大夫为了和周大人学医术,自愿到医署里做学徒。 钱先生拉住胡大郎,小声教他,“主要去百草堂那边传,务必要两个药铺的掌柜和大夫听到这个传言。” 胡大郎狠狠的点头,小声道:“小的知道,还要和以前一样做得不动声色。” “对。”钱先生掏了一把铜钱给他,“快去吧,下午还要包药材,明天要给县衙送防寒的药材去,别回来太晚。” 胡大郎应下,接了钱便出门。 等跑到大街上,他就思考了一下便往百草堂那边去,在那附近找了一家卖杂货的铺子,进去挑选东西。 胡大郎这几个月都在给医署跑腿,北海县小,来来往往的,认识他的人就不少。 杂货铺的掌柜见他在挑木桶和木盆,便上前笑问:“胡大郎,怎么这时节卖木桶木盆?是不是大人们又收留了外头过来的流民?我这儿还有好些东西呢,都是住下需要买的。” 胡大郎就一边挑一边问,“我只买两套,可以便宜些吗?” 他道:“可得便宜些,我都没在我们医署附近的杂货铺里买,特特跑到这边来,便是听一个病人说近来你家有处理的木桶和木盆,比外头的便宜点儿。” 他家哪儿有处理的木桶和木盆? 不过生意送上门断没有往外推的道理,于是他咬了咬牙问道:“只买两套木桶木盆吗?其他的东西不要?这漱口的杯子,还有被子之类的东西,天冷了,可得注意保暖。” “哎哟,这杯子也就算了,被子县衙还能缺了人家的?”一旁也在买东西的客人立即道:“谁不知道河边巷里的织造坊专门就是给他们做衣服被子之类的?” 胡大郎立即道:“这次来的不是长工,而且县衙的长工也不归我们医署负责。” 但在众人看来都是一样的,反正都是衙门,而且每次县衙一招到长工就会带去医署里检查一下身体,所以落在外人的眼里,招长工这件事就是县衙和医署一块儿干的。 尤其白大人和周大人还是夫妻,那更是不分家了。 “我们医署新来了两个学徒,木桶木盆是一定要的,至于被子和其他东西,我暂且还不确定,待我回去问过他们再说。” 这可是个大消息,正在杂货铺里的客人和掌柜的一起围了上来,好奇的问,“是谁运气这么好啊?上次贾老汉就带了他孙子去医署那里磕头,结果医署也没收。” “哎哟,那拒绝的人可就太多了,前几天去磕头的人这么多,入选的一个没有。” “还是大郎运气好,你妹妹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胡大郎没有忘记自己的目的,只回答第一个问题,笑道:“是青州来的韦大夫和小郎君,韦大夫医术不错,我们大人就把他留下了。” 众人一惊,详细问起来。 胡大郎就把钱先生教他的那些话一字不漏的传出去了,最后也没买木桶和木盆,而是买了两个杯子和杨枝刷具以及沐浴洗脸用的布巾便回去了。 杂货铺的掌柜和客人们听了这一场八卦,也不在乎客人们买了什么东西,等把他们送走,见暂时没客人上门,便忍不住找隔壁卖书和笔墨纸砚的掌柜说闲话。 他们俩人说得热闹,斜对面的百草堂伙计听了一耳朵,便忍不住跑回去找他们掌柜汇报。 于是太阳都没下山,仁和堂和百草堂的药童伙计就在医署外面探头探脑的,终于等到了周满出门,就看到了陪同在身边的韦大夫。 让他们瞪掉双眼的是,周满带着丫头和护卫回家去了,韦大夫和他儿子却留了下来,而且转身又回医署去了。 两家的伙计一对视,转身便走,却没有立即回药铺去,而是在城里找客栈。 县城的客栈不多,除了驿站也就有两个不错的,剩下的都很小,韦大夫他们多半不会去住,所以很容易就找到了他们今天中午过来时落脚的客栈。 小县城,做生意的彼此都认识,所以客栈掌柜也认得他们,听他们问便道:“下午就来搬走了,只付了半天的房费,应该是有住的地方了。” 两个伙计对视一眼,立即回去禀报。 石掌柜忍不住转圈圈,不住的道:“奸诈,太奸诈了!” 其实邵大夫还是挺意动的,主要他见识过周满的针灸术,那是真的好,他若能学到三分…… 所以他不住眼的去看石掌柜,忍了忍,还是小声道:“其实我们去周大人应该也会收的,医署之前不是一直挂着招贤榜,只是可惜一直招不到合适的大夫。” 石掌柜就幽幽地看向他,“怎么,您要去医署当大夫吗?” “哎呀,我去肯定也只能和韦大夫一样做学徒,”邵大夫道:“学徒是没有工钱的,但能够和周大人请教问题,很显然,周大人这是拿医术做报酬呢。” 石掌柜就沉思起来,迟疑道:“其实我们药铺里有几个学徒已经学有所成……” 邵大夫就叹气,“只怕周大人看不上啊,毕竟韦大夫珠玉在前。” 石掌柜:“……你去做学徒,那药铺谁坐堂?” 光靠他一个吗? 先不说他和邵大夫的医术谁优谁劣,邵大夫既然能在仁和堂里稳固十来年,自然是有他所擅长的病症,这是石掌柜替代不了的啊。 邵大夫也想到了这点,叹气道:“韦大夫怎么就能拿出这样的魄力,直接丢家舍业的过来呢?” 石掌柜就咬咬牙道:“您别急,等明日我去请周大人,不,去请钱先生出来坐坐。” 周满日常很忙,除非上门讨教医术,或者谈药材的事,不然很少能在外面见到她的。 而自有了钱先生后,药材方面的事都不用她操心了,除非下乡,不然她都很少出门了。 所以要见她可不容易。 但他们也不能总是上门讨教医术,多不要脸啊,那可是人家吃饭的本事,隔壁百草堂的大夫要是过来问邵大夫治病的方子,那邵大夫能告诉他吗?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见 ☆.第3020章 一起呀 百草堂的赵掌柜和田大夫也在说这事儿,赵掌柜撺掇田大夫,“要不明儿您也去医署问问?要是做学徒的时间不长,您也可以留在医署,周大人那一手针灸,还有处理外伤的手法,哪怕只学到三分,也够我们用的了。” 田大夫却有些拉不下脸,“我都这把年纪了还去当学徒?” 赵掌柜劝他,“韦大夫的年纪也不轻,不也去了吗?就算是做学徒,也要看给谁做学徒,那可是周满!” 田大夫迟疑着不肯应,赵掌柜就跃跃欲试道:“不然我去吧,药铺这边你多担待?” 田大夫:“……您可是掌柜,哪有掌柜去给人做学徒的?” “有什么不可以的?”赵掌柜道:“那韦大夫还是药铺的东家呢,不也去了?” 这不是一个晚上就能决定的小事,大家说完,没有结果便各回各家去了。 不过赵掌柜迟疑了一下还是写了好几封信交给下人,“明日就送到驿站里让人送出去。” 如果田大夫不愿意,而他又不能去,那就从别的地方派几个大夫过来,尤其是本家的大夫,能够跟着周满学一学,哪怕只学会两三张药方,那也是赚的。” 济世堂因为和周满走得近,这几年发展得多好呀,先是有用田七做的金疮圣药;后来有各种以前没出现过的成药…… 京城的百草堂打听过,那可都是周满给济世堂的。 钱先生也住在医署里,他带着大家热情的给韦大夫父子俩接风洗尘,吃过饭后还亲自把他们送回房间,这才转身离开。 胡大郎和他汇报道:“傍晚的时候费老头说仁和堂和百草堂的伙计都躲在巷子里看我们。” 钱先生便摸着胡子笑道:“这事儿妥了,你休息去吧,今晚没什么事用你了。” 胡大郎便高兴的退下了。 胡小妹正坐在他们的屋门口里背药材名和药性,磕磕巴巴不太齐全的背完了药材名和药性,她便拿出那本《千字文》一个字一个字的对着背。 胡小弟就坐在一旁跟着念,读书声朗朗。 胡大郎走过去,问道:“今日大人教的两句背下来了吗?” “背下来了,”胡小妹邀功一般的将书本伸到他跟前,“我都对着认出来了,大哥你看,‘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胡大郎跟着念出来,也对着字认…… 胡母靠在床上从窗户看出来,愣愣的看着他们兄妹三人蹲在门外来回不停的念这两句话。 周满还沉浸在诱惑到韦大夫的兴奋中,第二天去医署时脸上的笑容差点闪到送她出门的白善眼睛。 想了想,他干脆抬脚跟在她身后走。 周满回头看他,“你干嘛?” “我送你到门口。” “不用,不用,我今天不走小巷,我要走大路。” 白善好奇的问:“为什么要绕远路?” 一刻钟后夫妻两个坐在了一个摊位前,用筷子夹着刚出炉的肉饼咬了一口,就着浇了红糖的豆花吃下去,特别的美味儿。 白善左右看了看,小声问周满,“他做的也不比大嫂的好吃呀。” 周满也小声道:“家里的食物吃久了,偶尔出外头的,别有一番滋味。” 白善咬了一口肉饼,深以为然的点头。 等在外面补充了一顿早食,白善便将周满送到医署,顺便见一见昨天她说的韦大夫。 周满觉得能吸引韦大夫进医署当学徒已是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了,没想到傍晚钱先生直接来找她道:“仁和堂的邵大夫和百草堂的田大夫也想来医署做学徒。” 周满惊讶不已,“他们的药铺不开了?” “开还是可以开的,听说两家的掌柜正写信给本家,想要从他处调两个大夫过来坐堂。” 周满摸着下巴道:“我倒是不介意的,可以一视同仁,但他们真的愿意做学徒吗?” 做学徒和做大夫可是不一样,并不是给病人看病而已,而她之所以想要招收学徒,也是因为医署里很多杂务,除了懂医理的人外,一般人根本做不来。 钱先生笑道:“这是他们主动找上门来的,我已经与他们说过,最低年限是一年,至少在这一年内他们必须留在医署里的。我想只要大人肯教他们医术,他们是很愿意留在此处的。” 周满便点了点头,“那让他们来吧,对了,邵大夫和田大夫是北海县人,他们应该不用住在医署里吧?” 现在医署里住的人有些多,再住进来两个,以后能收治的病人就要减少了。 钱先生立即道:“他们肯定住在自家的。” 周满这才满意。 钱先生便笑道:“那明日我让他们过来?” 周满颔首,“让他们过来吧。” 第二天,邵大夫和田大夫在医署里见到学徒装扮韦大夫时一脸尴尬,韦大夫也有些尴尬,不过他很快收起了尴尬的神色,和俩人笑道:“今后请邵大夫和田大夫多指教。” 俩人扯出笑容道:“互相指教,互相指教。” 钱先生赶忙迎接出来,热情的带俩人去换衣裳,又将医署里的人都叫来给他们认识,着重点了胡小妹和韦士忠,“这两个孩子刚开始学医,尤其是胡小妹,连字都认不全,以后三位大夫多帮忙带带。” 他笑道:“三位说是学徒,其实那不过是为了好学医术,以三位的医术和资历,自然都是大夫,以后医署里有事,只要他们能做的,三位只管吩咐他们去做,对了,这是胡大郎,这是钱小羊,他们二人是这儿的帮工,主要做些粗活儿。” 又让西饼上来见他们,“这是大人身边伺候的人,但她也懂得些医理,以后三位有事也可以找她。”钱先生微微笑道:“大人现在将她留在了医署,主要做的是医署里的事。” 邵大夫和田大夫记下,换了衣服后便去前面看周满看病。 周满便让他们也坐堂,现在来找她看病的并不只有女病人,男子、老人和孩童也不少。 这些人邵大夫他们都可以看。 三人各自分了一个诊室,周满看完自己手上的病人便一个诊室一个诊室的看过去。 别说,有了三人以后,她轻松了很多。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3021章 免费的劳工 等把病人看完,周满也不急,直接把三人写的方子拿出来看,她这才发现三人做的脉案各不一样,其中韦大夫根本不做脉案,直接写药方让人去抓药。 看来在教他们医术前,她得先教他们做规范的脉案。 看到周满写下的脉案,三位大夫惊呆了,韦大夫忍不住问,“为何要记这么清楚?” 田大夫和邵大夫都是大药铺里的坐堂大夫,倒是知道为何要写,但是,“这样也太废纸了,似一些普通病症,完全没必要记录。” “纸张很贵的。” 所以纸很重要,想到已经建起来的造纸坊,可惜到现在还没有消息,她叹息一声,还是坚持道:“其他地方我不管,但在医署里,写的脉案一定要规范,这些脉案都要存档的。” 她扭头去看韦大夫,道:“脉案很重要,不仅开方的大夫可以回头看自己曾开过的方子,温故知新,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到更合适病症的药方;还可以给后人留下参考的资料。” “当然,这是从远处说的,留存脉案还有一个作用最重要,那就是保护医者,保护病人。” 韦大夫惊讶,一旁的田大夫颔首道:“不错,民间常有庸医治坏了病人,或是庸人自己弄坏了身体,他们会归咎于正在给他们治病的大夫,此时脉案和药方就很重要。” “衙门调查可以调取脉案和药方,只要这两者不出错,他抓的药也对症,那就很难污蔑到医者身上。” 韦大夫问:“那要是从写脉案开始便是故意造假的呢?” 田大夫和邵大夫:…… 俩人一起扭头看向周满。 周满一脸严肃的道:“这时候就需要县衙里有一位像唐大人一样的县令或者县尉了,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都会留下痕迹的,总会查清楚,但这是县衙、刑部和大理寺的事,与我们医署不太相干,我们能做的便是教授每一个要入行做医者的人医德。” 但做到什么样就看个人了,个人不遵守的,自有国家律法去惩治。 三人没想到周满分得这么清楚,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那这脉案……” “今日便罢了,明日开始你们得照着标准的来,放心,纸张管够。” 说管够就管够,周满让西饼给他们添置了纸张,然后带着他们去做别的事。 作为学徒,应该说,医署里的事情很多,作为有本事的学徒,他们要做的事情当然不止是看病而已。 钱小羊和胡大郎从药房里抱出不少药材来摆在院子里,周满便扶着腰给他们三人做介绍,“这是做金疮药的药材,我们这几天要做的就是金疮药。” 三位大夫:“……这么多?来医署求医的外伤病人很多?” 周满道:“这些药不仅是给来医署的病患们用的,偶尔也会向外出售,还有军中,医署穷,偶尔也是要想办法赚一些钱的。” 韦大夫还罢,本来这种大生意他的小药铺本来就很难抢到,虽然他的药铺在青州也挺有名气,但和百草堂仁和堂这样的大药铺相比还是差了一点儿。 田大夫和邵大夫看向周满的目光就很复杂了。 周满坦然的回视他们,“看我做什么,在这之前你们卖给军中的也是生药材,现在不过是换了一个交易对象,这些药材,我也多数是和你们几家的药商买的。” 田大夫一想还真是,不由好奇的问,“军中为何不自己制作金疮药了?” “因为他们现在的药方比不上我医署的好,”周满道:“而且他们人手有限,本来制作的金疮药就是不够数的。” 周满随军过两次,可以说军中的药材是严重不足,医者更是紧缺,成药基本没有。 将士们生病,品级高一些的还好,除了看军医还能出去外面找大夫,普通的士兵一靠熬,熬不住才能去抓药,抓完药还得看命。 平时生病是如此,更不要说战时了。 军医倒是尽力救治了,但军医少,伤者多,药材也时有不足,这就造成大量的受伤士兵死亡。 战场上的伤亡率和再战率一直是影响战事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周满和新来的太医署丞你来我往的用信交流过几次后,她便写信给自己认识的将军们,诱惑他们,“太医署能做各种成药,保证战时药材供需,需要吗?” 和周满上过战场,看到过有太医署医者参与的战事伤亡率的将军们没多犹豫就向太医署和各地方医署下单了。 其中周满因为身在青州,距离辽东和辽北不远,自己又是活招牌,所以接到的订单最多。 最后还是她自觉做不了这么多,强硬的拒绝了不少人,同时推荐他们向洛州、潞州和京城等地的医署下单。 周满道:“这些药都是要送往战场的,一定要保证质量,诸位,我们开始吧。” 韦大夫想到了什么,纠结了一下后还是忍不住问,“大人,这药方就这么给我们?” “放心吧,不给你们,”周满咧嘴笑道:“你们只是处理药材,最后调配由我和文天冬来负责。” 三人:…… 虽然无言了一下,但三人还是松了一口气。 金疮药所用到的药材都是差不多的,药方之所以有区别,一是药的配伍用量,二是一些药材的炮制方法不一样。 周满说是防备他们偷药方,但似乎又不怎么防备他们,直接将所需的药材摆出来,还将几味需要另外炮制处理的药材列出来,将炮制方法写在方子上,让他们照着炮制处理。 他们觉得就算一时琢磨不出这金疮药的药方,做久了也能够琢磨出来。 唉,不知周大人是不是太天真了,他们是不是要提醒一下对方呢? 周满可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她正拿着自己的小本本在记呢,除了金疮药,还有一些成药也需要制作,哎呀,幸亏多了三位大夫,不然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完成这些订单。 周满看向手脚麻利,从挑拣到处理药材都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三人,满意的点头,干脆叫来韦士忠和胡小妹道:“你们学着一些,就留在此处听吩咐。” 看到一旁站着的只是搬弄药材的胡大郎钱小羊和孙大娘三人,她想了想,干脆也留下了他们,“你们也多学着些。” 他们要是能学到三分本事,将来三位大夫走了,她也能轻松很多。 ※※※※※※※※※※※※※※※※※※※※ 作家的话 下午七点见 ☆.第3022章 秘方 医署药香浓郁,一连两天都飘着散不去的药香,别说,附近的村民们闻多了竟然觉得味道不错。 随着处理的药材越来越多,偶尔去前面和周满一起给病人问诊,三位大夫渐渐察觉出不对来。 田大夫拿起簸箕里的麻黄,一脸麻木的问:“这个也是做金疮药的?” 给他送来处理麻黄方法的胡大郎一脸迷茫的道:“小的不知啊,只是大人让小的把药材和方子交给您,说是照着方子上的处理就好。” 田大夫接了方子,冲他挥挥手下去,扭头和邵大夫道:“就我们这两日处理的药材来看,周大人这金疮药做的可真够杂的。” 邵大夫也摇头失笑,“罢了,谁家没有秘密的方子?我们本就不是真的学徒,成药方子自然不能教我们。” 成药和汤剂不一样,后者要是还能教授,那前者完全就是各家的秘密了。 周满正在教文天冬如何制作成药,“太医署已经将药方下放到各地医署,你们要学会制作,现在医署一直在花钱,便是陛下和太子都有些挡不住我们的花销了,所以我们也得想办法从他处赚钱。” 她道:“售卖成药,尤其是与军中的合作是最重要的一点。” 文天冬戴着口罩,皱了皱眉,“可现在军中不也有同窗进去了吗?他们自己就会做。” “那才几个人?”周满道:“如今太医署同意下放的成药方子一共是五个,都是平常可以用得上的成药,效果还不错,现在军中医者少,想要完全靠他们制作成药供给军中是不可能的,三年内都不可能。” 周满眼睛亮晶晶的,她道:“我和罗大人私下算过,天下成药市场很大,尤其在医者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购买成药以备不时之需的人家会很多,即便以后失去了军中的订单,我们光靠民间的成药市场也能赚不少。” 文天冬:“天下哪有这么多药材?” 周满道:“罗大人曾在岭南做官,那边的药材很丰富,有许多山民就是靠着采摘药材为生,他已经和岭南那边联系,他们会想办法开辟药田,或者直接在山中撒种,保证后续药材的生长,这样年年采摘年年有。” 文天冬瞪大了双眼,显然没想到先生他们连这个都商量好了。 周满道:“药材的生长需要时间,年份不够,药效会大打折扣,而且对地力也有要求,不能贫瘠,也不能过于肥沃。特别是一些目前只能野生的药材很难人工栽种,那就要想办法在它原有的生态下多增植一些,虽然还是野生的,却是人力引导,算是半野生吧。” 考虑到不使药材抢占农田,周满和罗大人探讨过,都认为直接在药材的生长环境中直接扩大其的生长数量就可以,而对一些已经能够由人成熟栽种的药材,比如生姜、山药、红枣等物,可以在民间推广,其他还是以野生为主的药材便直接在山中遍洒种子,扩大它原有的生长数量,假以时日,药农直接上山采摘便可,这样的药材算是半野生。 文天冬咽了咽口水,木呆呆的看着周满。 周满抬头对他笑了笑,问道:“怎么,很惊讶?” 文天冬垂下眼眸道:“在学中时,先生们曾经为此争吵过,同学们也议论过,因为开办地方医署,所需药材必定会增多,先生和同学们都担心药材会因此涨价,本来便看不起病的人更加看不起病,而本来能够看得起病的还会因为涨价的药材看不起病。” 周满问道:“那现在药材涨价了吗?” 文天冬想起前几日钱先生交上来的采购单,道:“除了几味药材略微涨价外,其他药材大多没变化,有的甚至还降价了,似乎是正常的。” “就是正常的,”周满道:“我对照过青州这两年的药材价格,今年的起伏都在正常范围内,并没有因为医署的开办而涨价。” 她道:“我不知道将来会如何,但我们不能想着它有可能涨价便不去做事,做事应该是朝着便民利民去做的,若是担心恶劣的后果,那就努力使其往好的一方面去做。你担心医署开多了药材会涨价,那就多种药材,使市场上的药材能够供给我们的使用,这样不就不会涨价了吗?” “你们讨论了这么多,不也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吗?”周满道:“所以得去做,做了才知道对错,我们努力过了,即便最后还是错的,” 那就问心无愧吗? “那就改过来,”她面色坚毅道:“已经走过一条错的路,回头重新来过,成功的几率就更高了。” 文天冬:“……先生好有毅力。” 周满伸手拍着他的肩膀道:“不要怕失败,来吧,做金疮药,你调配出来,回头我让胡小妹他们进来灌瓶,契苾将军还等着我们送药过去呢。” 文天冬便呼出一口气,点头应下,“最近又打仗了吗?” “没有大的战事,不过偶尔交交手是有的,而且他们也需要练兵,摔摔打打的,受伤是常有的事,”周满道:“而且最近天寒,我还给他们做了不少治疗风寒的成药,这次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成药的魅力。” 文天冬点头,一边按照周满的叮嘱称处理好的药粉调配药,一边忍不住问,“大人似乎和罗大人很聊得来?” 周满便习惯性的扭头往外看了一眼,确认外面没人,又想起来这是青州,左右都是她的人,她这才叹息道:“萧院正是个好人,但在医署的建设上过于中规中矩,罗大人就不一样了,他和我一样雄心壮志。” 周满道:“提倡种植药材一事早几年我便和萧院正提过,萧院正只上书一次,户部以可能会抢占农田为由打回来之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但这次罗大人直接和各地刺史县令联系,目前不仅岭南一带,连雍州一带都开始试探性的种植一些药材了。” 猝不及防听到老师和最顶头上司矛盾的文天冬:……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见 ☆.第3023章 建议记笔记 周满却不觉得这是矛盾,而是对文天冬道:“我和罗大人胆子大了点儿,但未必就是正确的,你和同学们可以先看看,我们要是错了,以后你们要引以为鉴。” 文天冬:“……先生失败了会怎么样?” 周满对自己很有信心,“失败了,大概职田就要全部被收回去了,不过别怕,就算我不当官了,我也会努力走遍天下,见识更多的病症,将来写出一本好医书来的。” 文天冬从她的声音中听到了一丝雀跃,他瞬间不担心了。 他觉得院正可能是对的,周先生这样冒进,说不定是故意的,故意不想当官了。 文天冬郁闷的在室内调配药方,周满看他完成的不错,觉得有些闷,便先出去透透气。 胡小妹捧了一盒药粉过来,“大人,这是田大夫才磨出来的药粉。” 周满冲她招招手,捻着药粉闻了闻,确认是炮制好以后磨出来的,便看了一眼盒子上的标签,微微点头,挥手让她送到屋里去。 胡小妹送进去,很快便出来,正要往后院去继续干活儿,周满就叫住她,问道:“你这两天都认了什么药材?” 胡小妹有些紧张,站在周满面前扭着手磕磕巴巴的回答。 周满一边听一边点头,鼓励她道:“不错,现在医署里有三位大夫,对于药材药性上有什么不确定的,你都可以问,问我,问他们都可以。” 又道:“还有韦士忠,他比你年长几岁,基本上药材药性都背下来了,有不解的也可以问他。” 胡小妹连连点头,她此时没那么忐忑了,忍不住悄悄的抬头看周满,“大,大人,我能把我学到的东西教给我大哥吗?” 周满便微微一笑道:“当然可以,他若能学到,将来也是一条出路。” 胡小妹眼睛大亮,问道:“大人说让大哥和孙姐姐他们跟着我们学,是他们也能跟着我们看田大夫他们处理药材吗?” 周满挑眉,点头笑道:“当然,他们若能学会,将来也可以帮衬医署。” 胡小妹便扬起笑脸,欢快的往下一蹲行了一礼,离开时还忍不住蹦了一下,高兴的回到后院,见他哥哥和孙姐姐钱小羊远远站着听吩咐,便上前将他们拉上去,让他们看大夫们处理药材,她道:“大人说了,哥哥们要尽快学会,以后好给医署处理药材。” 田大夫微微皱眉,不过到底还是没说什么。 九兰看胡小妹蹦蹦跳跳走了,便和周满笑道:“奴婢以前还觉得她太呆了,怕是学不来娘子的医术,可现在看也不是很呆嘛。” 周满笑道:“她才九岁,在家里的时候家务便都是她做了,母亲也是她贴身照顾着,煮饭做菜,洗衣扫地,挑水种菜都是她做,便是呆一些,如此坚韧,她也能做好。” 这也是周满一开始答应收下胡小妹的原因之一,她性格坚韧,兄妹三人日子过得不好,他们不提也就罢了,既然提了,她自然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他们一把。 天冷,风寒的病人增多,除了汤剂外,偶尔遇上一些重症,或是年纪小的孩子,周满会给他们用针灸或贴药。 这时候周满就会让田大夫三人跟在身边。 除了女子扎针他们不方便围观外,其他的她都容许他们旁观学习,还会详细给他们讲解。 “针可散寒行阳,灸可回阳,对寒症都有效果,但用针灸时也要注意,有些寒症在表不在里,里可能是燥热;还有的寒症在里不在表,有的则在下,上为燥热,不同的症状,不同的人,所用的针法便也不同……” 周满说得口干舌燥,终于把一个病人身上的针给扎了,她便扭头问三人,“都记下了吗?” 三人面上都有些尴尬,周满说了不少,但他们也就记下了三四分而已。 果然刘太医说的不错,外面的大夫和太医院里的太医还是有差别的,至少她在太医院里与他们交流针灸时,他们每次都能记下七八分。 有的甚至还能与她讨论起来。 周满收了针,对他们笑道:“没事儿,这只是你们今天旁观的第一个病人,脉案上会有他的脉象、症状和所用的药方和针方,你们回头可以自己抄录一份复习。” 田大夫三人精神一振,问道:“我们可以抄录药方和针方?” 周满点头,“说了会教你们,自然可以抄录。” 她忍了忍,还是没忍住,“其实你们应该随身带着纸笔的,就那种小本子小笔,书铺里应该有卖的,笔头会稍硬一些,下次再观摩我治病,或是你们有疑问之处问我,最好带着纸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之后再慢慢复习就是。” “若是记下来的不理解,再拿来问我,你们现在只用脑子记,不多会儿就忘记我刚才说的话了,又怎么能知道有什么没理解呢?” 田大夫他们不做学生已经好多年了,闻言不由一愣。不,不对,就是他们做学徒时,也是不能带着纸笔的,只能用脑子记。 记住多少学到多少便有多少是他们的,以前他们做学徒的时候,大夫们同样的问题压根不会说第二次,有的问题甚至不会点明,而是需要他们自己去发现,更不要说提问了,不是端茶拜的师父,谁耐烦回答你那么详细的问题? 三人都有些慌,连素来心大的邵大夫都忍不住问,“周大人,我们是学徒吧?还没资格拜您为师吧?” 周满:“……我只收了四个弟子,目前还没打算收第五个,您三位的年纪也不太适合。” 周满尽量委婉的拒绝他们,他们的天资她也看不上啊。 田大夫三人脸红,虽然很不好意思,但还是眼睛闪闪发亮的看着她,“周大人教别的学徒也是这么教的?” 周满以为他们不满她的教学方法,便道:“我是这么教学生的,学徒不也跟学生一样吗?我的教学方法可是得到过萧院正和太医院一众太医院,以及所有太医署学生们认同的。” ☆.第3024章 转变(补更一) 她道:“前年太医署评最受欢迎博士,我是第一个名!”所以你们对我的教学方式有什么意见? 当然了,有意见她也是虚心请教的,周满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觉得是因为有孕,所以近来脾气才这么大,于是她在心里默念三次她的字,压下脾气谦虚的问他们,“你们有什么意见可以提,我会尽量改正的。” 三个中年大夫齐齐摇头,站在周满面前像三个乖巧的学生,咽了咽口水道:“周大人教得很好,那……我们明天就带纸笔来了?” 周满认真的盯着他们看,确定他们是认真的询问,也没什么意见,这才脸色和缓下来,颔首道:“嗯。” 周满将针袋放在旁边,对三人点了点头,“将用过的针煮了擦干净放好,药方和脉案都写好了,一会儿你们记得归档。” 三人连连点头,目送周满扶着腰离开,三人便齐齐松了一口气。一直躺在病床上装不存在的病人也长出一口气,而且声音还有点儿大。 三人一起扭头看向他,病人的的尾气就给憋住了,瞪着小眼睛和他们对视,小心翼翼的问,“我,我不能呼气吗?” “倒也不是不能,就是你突然来这一下吓到我们了。” 病人便将尾气呼出去,抬手抹了一下额头上的汗道:“刚才的周大人气势惊人,我,我就有点儿被吓住,一口气就憋住了。” 三位大夫深以为然的点头。 他们让病人自己穿好衣服,一个拿了针袋里的针去煮洗,一个则去拿药方去抓药,还有一个则去算钱。 这个病人田大夫他们也熟悉,他是上户,所以不仅要付药钱,还要付诊金以及针灸的钱。 邵大夫就一边算钱一边道:“您怎么到医署来看病了?我记得您府上的人都习惯找田大夫上门的。” 病人:“……那田大夫不是来医署了吗?我请不到田大夫,只能来医署了。” “那您怎么没找田大夫看?” 病人:……都来到医署了,那当然是找医术最好的那个呀,为什么还要找田大夫? 田大夫要是还肯外诊,上门为他诊治,那懒得出门的他自然选择田大夫,但这会儿都来到医署了,选择这么多,自然要选择最好的那个。 不过病人也不想得罪田大夫,所以对邵大夫客气的笑笑,“这不是运气好,正好碰上周大人有空吗?” 今儿他也是看出来了,周大人和三位大夫的医术相比,那不是好了一星半点,而是好了很多啊。 韦大夫将抓好的药拎来,邵大夫也对着药方算出钱来了,收了病人一笔钱后便齐齐目送他离开。 真是难得啊,医署里难得有一个既要出药钱,又要出诊金,还要连针灸都要出钱的病患。 邵大夫道:“我和田大夫都在此处,我有预感,今后这样的病人还会越来越多的。” 田大夫有点儿担心,“以后等我们走了,这些病人不会就留在医署吧?” 韦大夫淡定的道:“不会的,医署基本不出外诊,有钱人家习惯了请大夫上门,即便医署的医术更好,但来了医署还有可能要花时间排队,肯定有很多人不愿意。” 田大夫和邵大夫心里好受了点儿。 三人忙里偷闲的倚靠在药柜那里聊天,“才周大人说下寒上热取什么穴位来着?” 才开了一个头,韦士忠跑来找他们,“爹,周大人让你们去做药呢、” 三人叹息一声,任劳任怨的往后院去。 傍晚下衙,田大夫和邵大夫疲惫的离开,说真的,医署真的好忙,比他们药铺可忙太多了,琐碎的事情尤其多,最近要做各种药和炮制药材,也不知道在他们没来前,周大人一个人是怎么干完这些事的。 俩人走后不久,韦大夫也带着他儿子出门了,直接往书铺去。 “爹,我们要去干嘛?” “买纸笔。” “医署里不是有吗?” “买的不是那种纸笔,是可随身带着的,你也买一套,到时候收在身上,要是碰上周大人授课,你要记下来,知道吗?” “可爹你以前不是打我,不许我用笔记,只许我用脑子记,说只有记在脑子里的才是我自己的吗?” 韦大夫有些尴尬的道:“这是周大人的习惯,我们要入乡随俗,既然现在是在周大人门下,自然要听周大人的。” 他这么说是因为他爹就是这么教他的呀,但今天听了一堂课,他发现自己能记下来的东西不多,记性大不如从前,所以貌似他爹,他祖父从小跟他说的话未必是全有道理的,所以适当的听周大人的话做些改变也不错。 韦大夫拉着儿子去书铺,不巧碰到了邵大夫和田大夫,三人目光相碰,都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然后韦大夫便问掌柜,“可有便于随身携带的纸笔?” 掌柜的便好奇的看了韦大夫一眼,发现不眼熟,不免好奇,“怎么今天这么多买随身纸笔的人?有的,有的,你们要不要装墨的竹筒?” 韦大夫连连点头,“要的,要的。” 韦大夫还是第一次知道还有这样的纸笔,掌柜便笑道:“我们这里还有专门装这些纸笔的布袋,很是小巧,里面有内袋,不用时放在里面挂在腰间,便是穿着箭袖也不妨碍随身携带,我看诸位衣裳都以精明强干为主,要不要来两个?” 田大夫忍不住道:“来一个也就够了,为什么要来两个?” “哎呀,多一个也能方便换洗嘛,而且样式图案不一样,还是很好看的,看这是兰草的,这是竹子的,这两样卖得最好,县学里的学生都爱买这两种。” 他们又不是县学的学生…… 不过三人还是挑选了起来,都是成年人了,养家糊口的人,那是能缺钱的人吗? 韦士忠见父亲挑得起劲儿,他便也挑了两个。 韦大夫看了一眼很是嫌弃,正要说话,掌柜的已经高兴的道:“小公子好眼光啊,这牡丹图案和月季图案是我们店铺卖得最好的。” 韦大夫:“……您刚才不是说兰草和竹子卖得最好吗?” 掌柜的笑脸一僵,道:“那两样是在县学的学生中卖得最好,牡丹和月季也很不错的,看这颜色,多鲜艳,再看这绣工,百里挑一的好呀。”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3025章 对比 虽然韦大夫很怀疑掌柜的话,奈何他儿子就是喜欢,最后韦大夫还是掏钱给他买了。 田大夫和邵大夫也挑了自己喜欢的布袋,一起结账离开。 走出书铺,三位大夫互相看了一眼,虚情假意的寒暄道:“时间不早了啊。” “是啊,好似到用晚食的时间了。” “哈哈,是啊,拙荆肯定做好了晚食,要不两位大夫与我一起回家吃个饭?” 韦大夫最先拒绝,“医署已经做好了我们父子的饭,不好浪费,田大夫的好意在下心领了。” 邵大夫表示他家夫人也在等着他回家吃饭,所以也拒绝了。 大家便在书铺门前散去,各回各处。 掌柜的揣着手看他们离开,不由摇了摇头。 韦士忠一路上都忍不住去看他爹。 韦大夫:“看什么?” “父亲,您和田大夫邵大夫同在医署里做学徒,那应该算师兄弟了吧?为何你们……”他顿了顿还是道:“为何你们看上去这么虚情假意呢?” 韦大夫:“……小孩子懂什么?我们都这把岁数了,师从全不一样,虽然现在同在医署里做学徒,但一年后,我要回自家的药铺,他们也会回各自的东家那里去,并不同路。” “道不同,何必过于亲密?” 韦士忠就一脸纠结的问,“那我和胡小妹是不是也应该疏远一些啊。” 韦大夫就拍了他的脑袋道:“傻子,你能和我们一样吗?我们多大,你才多大?” 他道:“你和胡小妹年纪都小,一年以后就算为父回家去了,你也要留下来做学徒,你们是一处从最开始学习的学徒,情谊自然不比我和田大夫他们,所以你好好与人相处。” 又道:“你只要能学到周大人三分的医术,以后即便不能进入医署有所作为,回家继承自家的医馆也够用了。” 韦大夫既然把儿子带进医署了,自然是有些雄心壮志的。 他想着儿子跟在周满身边学习,过几年要是学有所成,最好能走周满的路子或者考试进入太医署学习; 那样他出来也是一名官员了。他们就算是医匠,那也是想着为官光宗耀祖的。 要是他实在不济,进不了太医署,但只要从周满这里学到一些医术,得用的话,留在医署里慢慢往上爬也可以; 在韦大夫看来,他儿子只要能当入品的官,哪怕是九品也足够了。 至于第三种,就是在前两种都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回去继承家业了。

相关推荐: 至尊痞神   我身边的那些诡异事件   我的天道版本太低,所以全是漏洞   天神,境魔,诗剑仙   拽丫头的霸道殿下   异界大领主   漂洋过狌海   我家小萨成精了   重生:溺宠太子妃   洪荒:家父盘古,我一气化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