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没有是七里村没有吧?” 满宝一想也对,写这篇论文的是个很遥远很遥远的未来人,他的确是根据有过的东西来写,只是对现在的他们来说,有些东西还没有而已。 所以满宝点头后肯定的道:“你家肯定也没有。” 那又怎么样? 白善宝兴致缺缺。 满宝鼓动他,“我觉得书上写的东西很重要,你家的地更大,还有牛,还有人,不如我们拿一块地来试试看。” “我家的地不在这里,而且你家的地也不少,干嘛不用你家的?” “我怕失败,到时候我家就要去喝西北风了。” “……我家也会失败的。”这样理直气壮,白善宝在考虑要不要和她绝交。 满宝道:“可你家失败了不会喝西北风呀。” 白善宝想了想道:“我家的地不在这儿。” 白善宝忧伤的皱眉,然后目光不由瞟向不远处正借着书的遮挡跟同桌玩耍的某一个人。 满宝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略微有些犹豫,“这样不好吧,坑人是不对的。” 白善宝就气,“那你还想坑我?” “可你是我的好朋友啊,这次坑了你,下次补回去就行了,可要是坑了白二,以后看见他就愧疚怎么办?” 白善宝竟然觉得她说的有道理,想想又不对,“那你的农书没好处?” “有呀,要是成功了能赚好多好多的钱,还能种出好多好多的粮食。” “那不就好了?做什么事都是有风险的,这就是他的风险,风险也伴随着机遇。”白善宝立时下了决定,“等下学我们去找他。” 中午下学,白善宝和满宝去领了饭菜后把白二郎堵在了廊下。 白二郎捧着碗呆呆的看着俩人,迟疑的把自己的碗往前面一伸,“你们想要?” 白善宝鄙视他,“我们是那种人吗?是有事和你商量。” 三孩子便端了碗坐在台阶上,一边晒太阳吃饭,一边说话。 当然,白二郎坐在俩人中间,这样的待遇他很少有,饶是白二郎一向心大,此时也不由惴惴。 白善宝道:“我们想和你玩一个大游戏。” 白二郎一听说玩,立即精神一振,问道:“什么大游戏?” 白善宝看向满宝。 满宝就从怀里把那本书掏出来塞进白二郎怀里。 白二郎便一手捂住书,左右看了看,然后看都不看封面一眼,直接把书塞进怀里,他嘿嘿笑道:“这是今天早上被先生看到的那本杂书?说罢,要怎么玩儿?” 满宝:“……被发现的是善宝的书,这是我的,是一本很厉害很厉害的农书。” 白二郎眨眨眼,单手从怀里把书掏出来,翻开看了一眼,他抬头看看满宝,直接翻了好几页看中间的,然后他就看到了印得特别清晰的农具。 别问他为什么知道,在乡下长大,就算他不会用也见过好不好? 白二郎合上书,将书塞回给满宝,哼哼道:“你们不会是想让我去种田吧?” 白善宝夸他,“你真聪明,我们还没说呢你就猜到了。” 白二郎立即起身道:“我不玩儿,要玩儿你们自己玩儿吧。” 白善宝劝他,“这么好玩儿,为什么不玩?既能学到农桑,又能给家里挣钱,还能打发你无聊的时间,多好啊。” “一点儿也不好,”白二郎吼道:“开春的时候你们也是这么和我说的,让我跟你们一起去玩儿,结果你们却带我去周满家里种地,累都累死了,一点儿也不好玩儿。” 白善宝鄙夷道:“玩的时候你明明很开心的,而且你那叫种地吗?你就拿了一把种子撒了一下,都没出十步。你之所以会累,是因为跟二头他们在田垄上搭房子累。” 白二郎有些心虚,但他坚决不同意种地这样的游戏,“好玩的游戏这么多,你们为什么要想不开的去种地?” 白善宝一想也是,越过白二郎去看满宝,“是啊,我们为什么想不开的去玩种地?” “不是你说的当官要知道农桑吗?不然我也不会叫你,我直接叫我大哥做就是了。” 白善宝:“你刚还说舍不得家里的地,怕去喝西北风呢。” “是啊,但拿出几亩地来试完一样再试一样也可以呀,”满宝道:“是你说你要学农桑,你家又有地,又有人,还有牛马,我才想起你来的。” 白二郎左右看看,问道:“那这些与我何干?” 满宝和白善宝这才将目光一起放向他,齐齐笑道:“因为你是我们的好朋友呀。” ☆.第三百四十八章 计划 白二郎最后被说服了,因为白善宝说了,“若农书上写的都能实现,那你肯定挣大钱了,有了钱,我们说不定可以去益州玩,知道益州吗?这次我回陇州经过益州,那儿可繁华了。” 满宝也说了,“有了钱,下次你爹再揍你,你就可以拿着钱去县城里住,买好多好多好吃的,吃一碗扔一碗,你爹还不能揍你。” 白二郎竟然心动了。 于是他被鼓动着回家找老爹要地,要人,要牛…… 白老爷听儿子说他想要一百亩的地来玩玩儿,差点没从椅子上摔下去。 他瞪圆了眼睛,问道:“你再说一遍?” 白二郎怂得直接一缩脖子,立即道:“爹,你就当我是玩笑的,我不要地了。” 白老爷脸色更加严峻,白二郎都快要吓哭了,果断出卖朋友,“都是白善和周满说的,是他们要我回来问爹要地来玩儿的。” 谁知道白老爷竟然面色一松,稍稍温和了些儿,问道:“他们要地来干嘛?不对,是你们拿地来干嘛?” “种呗。”白二郎依然很心虚。 “种什么,怎么种?为什么要我们家的地?”白老爷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奈何白二郎一个都没回答上来。 不,他是能回答第三个的,因为他们两个都不想失败后喝西北方,所以才要我们家的地。 但白二郎不至于蠢成那样,这样的话他当然不会说出口啦。 白老爷见蠢儿子低着头啥也不知道的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他忍了忍,还是没忍住,干脆就冲他吼,“你什么都不知道,玩什么?” 他恨铁不成钢的教训他,“既然是要一起玩儿,那你就得知道你们玩什么,玩什么玩儿,怎么玩儿,你连这最基本的都不知道,你怎么玩儿?” 白二郎缩着脖子小声问,“那爹你这是答应了?” “没答应!”白老爷运了运气后道:“要说服我,不是一句玩儿就可以的。你们得告诉我,我问的这些问题。” 见傻儿子还站着,白老爷就忍不住拍了拍桌子,“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找你的玩伴儿问去!” 白二郎转身就出去,想去找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儿,但走出门就领悟了老爹的意思,气鼓鼓的嘟了嘟嘴,最后还是去隔壁找白善宝和满宝。 俩人正在看书。 看的当然是满宝带来的农书,至于白二郎的那本武侠杂书则被庄先生没收走了。 白善宝看书一向快儿,他对农书也不是很感兴趣,加上这是白话文写就的农书,通俗易懂,所以他翻动很快。 倒是满宝很好奇,因此看得慢些,俩人看一本书,一人侧着头看后面的内容,一个则侧着头从头看起。 等白二郎扭扭捏捏的找过来时,不仅满宝把后面的内容看完了,白善宝都把书过了一遍。 然后俩人一起看向不太高兴的白二郎,问道:“你是不是被白伯父骂了?” “知道你们还让我去!” 满宝感叹道:“这是成长的代价。” 白善宝则道:“做事哪有不挨骂的,你只管说堂伯答应了吗?” “没有,”白二郎道:“我爹问你们,你们打算种什么,怎么种?” 白二郎歪着头想了想后继续道:“还有,为什么是要我家的地?” 俩人智障一样的看他,“不是都和你说过了吗?” 白二郎愤愤,“这样的理由能跟我爹说吗?你们就不能找个好听的借口?” 满宝道:“骗人是不对的。” 白善宝:“而且也要堂伯信呀。” 白二郎鼓着眼睛瞪着俩人,道:“反正这理由我不去说,有本事你们去。” 俩人继续鄙视一样的看他,一个道:“你真笨,谁让你就那么说了?同样的借口也有许多说辞的。” 一个则道:“你应该这么和堂伯说,这是我们商议过后共同的决定。满宝家的地不多,有些捉襟见肘,而我家的地不在这里,想来想去还是你们家最合适。失败了,你们家承受得起这个损失,成功了,家里不仅多增加了粮食银钱,其他田庄以后也都能这样做,你们家才是最直接的受益人。” 满宝连连点头,“把‘你们家’换成‘我们家’,你瞧,这话多好听呀。” 白善宝鼓励他,“你再去和堂伯谈一谈?” 白二郎目瞪口呆,然后悲愤道:“我不去,要去你们自己去!” 白善宝和满宝瞪眼看他。 但白二郎显然被打击得不轻,说什么也不乐意再去找他爹,没办法,满宝和白善宝只能想着自己上了。 但换做他们,当然不能只准备一番话而已,俩人摊开了一张大大的纸,各自拿了笔记录,“你觉得书上写的养肥方子好吗?” 满宝:“听着挺靠谱的。” “那我们要来的地就能一年两季,嗯,如果地力不够,也可两年三季。” 满宝点头,“如果白伯父同意,那我们就得改一改犁具,书上说这样更省力。这个我家也能做试验。” 他们家可是人拉犁,如果改出来的犁具真的很省力,那大哥他们能省下不少力气。 白善宝点头,“得请个木匠。” 满宝就先摸了摸自己放在一旁的布袋,道:“木匠好贵的。” 白二郎不知不觉间凑了上来,忍不住道:“我有钱!” 白善宝眼睛一亮,问道:“你有多少钱?” 白二郎犹豫道:“不少吧。而且我的压岁钱我娘还拿着呢,回头不够了我去问她要。” 满宝道:“买种子也要钱,请人要不要钱?” “让我爹出好啦。” 白善宝和满宝就一起看向他,“你去和你爹说。” 对于这一点儿白二郎没推辞,他爹在钱财上对他还是很大方的,基本上每次问钱都能得到。 白二郎没看过那本农书,也不感兴趣,但他对白善宝和满宝计划的东西挺感兴趣的,也听得津津有味,自然也就听懂了。 他们要这一百亩的地,还真是打算拿来种庄稼的,一点儿也没浪费。 这一季的麦子,来年的水稻以及豆子等…… 满宝说,作物最好交替种植,不能一块地上今年种了豆子,明年还种豆子。 她道:“我从来不知道,原来一块地种了豆子后不能再种豆子,得种小麦啊。” ☆.第三百四十九章 同意 满宝都不知道,白善宝和白二郎更不知道了。 白二郎看都不看一眼农书,直接问,“写这本书的人是不是种地很厉害?” “这个不知道,但对方读书一定厉害。”不然也不会考上研究生了。 白善宝和白二郎对于这一点都没有意见,读书要是不厉害,也不能写书啊。 白善宝写到一半,发现问题越来越多,只能又回头摸出那本农书细细的看,唉,看来要做计划,不认真读书是不行的。 三个小伙伴一起商量,偏他们虽然看得多,却没怎么种过地,好多东西计划到一半就不得不停下。 写到最后,满宝道:“我得回去问一下我大哥。” 白善宝就把那张列满了问题的白纸交给满宝,道:“你回去吧。” 白二郎这才发现时间不早了,而他今天还没去和小伙伴们玩呢,他自己都惊呆了。 白老爷也惊呆了,派去找儿子的家丁竟然没在学堂附近,也没在田野里把儿子找回来,而是从隔壁找回来的。 他傻儿子竟然转性了? 再一问,白老爷这才知道他们整个傍晚都在隔壁计划着种地的事,虽然白二郎有许多的话听不懂,但他是全程参与的,地里要种什么东西他心里总算是有数了。 也能回答上白老爷的话题了。 白老爷低头看着他儿子,目光复杂不已。 白二郎挠了挠脑袋问,“爹,你怎么了?” 白老爷收回目光,道:“没什么,明天下学你让善宝和满宝上家里来一趟吧,跟我说话不必搞这么多计划,心里是怎么想的告诉我好了。” 虽然一百亩地不少,又要人又要牲畜的看着花销大,但这些花销在白老爷这里还真的没什么。 一百亩的地,连个小庄子都够不上呢。 可是,他本人正在纠结中。 他是想让两个孩子成为清贵的读书人的,不是让他们去种地的,两个孩子怎么就突然对种地感兴趣了? 尤其是他家老二…… 其实这也是他犹豫的主要原因之一。 善宝不管做什么都优秀,哪怕是种地也不影响他读书,可他家老二不一样。 可换个思路,如今二郎调皮捣蛋,每日读书都要人押着,若他跟着善宝玩种地能够稳重些,转而发奋读书…… 也是抱着这个想法,白老爷才没有一口回绝了他们。 但他内心深处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的。 所以在思虑了一个晚上后,白老爷还是决定过去找刘氏谈一谈。 他觉得种地这种事交给家里的管事和下人就好,作为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要学会管好管事就行。 善宝实在没必要亲自去管理一个农庄,这时候他不是应该全身心的放在读书上吗? 他觉得不能为了让儿子变得稳重就让善宝屈才,大不了以后押着儿子让他多跟善宝玩呗。 刘氏听说后却问道:“他们打算怎么种这个地?” 白老爷苦笑,“我昨天晚上问了二郎一些,听他的意思也是和现在一样种些小麦豆子和水稻之类的,只是三个孩子想要两年三季,各种作物交替着种。” 这种充分,甚至是过分使用地力的事他也是做过的,最后都不了了之,就是因为多加一季的收获并不如预想中的高,而如此两三年后,地力被过度消耗,地里的庄稼都会逊于同期的庄稼。 白老爷觉得农桑这种事有所了解就行,实在没必要亲力亲为。 他们两家又不是让孩子亲自下地耕作才能过下去的人家。 刘氏却更了解自家的孙子,如果只是平常的种地,他看村子里的人劳作就好,何必要问白老爷要一份地来耕作? 显然,他是有不一样的想法想要得到验证,但村里的人做不到而已。 刘氏对他笑道:“等孩子们回来,我们问一问他们。” 白善宝并没有想要瞒着家里的意思,祖母一问,他立刻扭头看向满宝。 满宝便从书箱里拿出一张大大的纸来,纸上分条例的列了好多事项,还有不少的问题,下面现在大多写着答案了。 那是昨天晚上满宝回家后问过几个哥哥们后写上去的。 论对种地的理解,十个白老爷都比不上她家一个哥哥。 刘氏见孩子们竟然准备得这么充分,忍不住一乐,不过她只扫了一眼纸上的文字,然后就折起来递还给满宝,笑问道:“我不用看这个,我只想问你们,你们为何想要去种地?你们种地跟村子里的人种地有什么不一样?” 白善宝看了一眼满宝后道:“满宝得了一本农书,书上写了许多种地的新法子,照着做,能够大大的提高产量,我们想试着做一做。” “若是做成了你们想干嘛?” 这个问题白善宝他们在第一时间就想了,他挺着胸膛道:“满宝家里就能多收很多粮食,赚很多钱,以后就可以想吃多少饭就吃多少饭,村子里的乡亲也能受益,我们家也是一样。” 刘氏点头,问道:“然后呢?” “然后我和满宝就很有钱了呀,到时候我们要去益州玩儿,祖母,听说益州的中秋和元宵都好热闹的。中秋只放三天假,来回不便,但我们可以元宵去。” 白二郎:“还有我!” 刘氏就笑,“那得到后年元宵了吧,你们能等得?“ 白善宝和满宝点头,白二郎摇头。 白老爷在一旁冲他瞪眼。 白二郎便跟着俩人一起点头。 刘氏就笑道:“那好,你们去做吧,赔了算我的,赚了算你们的。” 她扭头和白老爷道:“三个孩子用的地,由我出钱来租。” 白老爷苦笑,“婶娘,您这不是打侄儿的脸吗?我也没说不让他们种,这一百亩还是我来出。” 刘氏颔首,也没和他争论,笑道:“那他们所需的人力物力我来出。” 满宝抬头看看白二郎,再扭头看看白善宝,下意识的觉得她这个便宜占得不好。 她在心里迟疑的问科科,“这样是不是不好?” 科科没有回答,最近,它回答满宝私人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满宝隐约知道,似乎是因为论坛开放,主系统对他们这些子系统的监控更加严密了。 但满宝与它有多年的默契,虽然科科没回答,满宝还是感受到了它的意见。 于是满宝道:“我得回去问一下我爹娘。” ☆.第三百四十九章 同意 老周头张大了嘴巴,显然没想到现在的孩子玩游戏都玩这么大了吗,随便就拿一百亩地出来玩儿。 要知道,他们家父子五人的永业田才只有一百亩呢。 钱氏问闺女,“所以呢?” 满宝道:“我觉得不能只让他们出地和出钱,我也得拿出一些东西来。” 满宝说这话的时候看的是她爹。 老周头蹲着抽烟,半响才道:“咱家怎么能跟他们两家比?” “爹,我们出东西才是占便宜,不出才吃亏。”满宝隐隐察觉到了什么,却又说不出来,她在心里又问了一遍科科,发现科科还是没回答,但她却不知为何突然看到了教学室。 满宝想,科科是让她去问莫老师吗? 于是满宝趁着老爹思考的时候给莫老师发了一封邮件。 老周头不太想参与这事,他道:“你跟着他们玩一玩就行了,我们家地少,也没钱,这事怎么掺和?” 周大郎和周三郎连连点头。 周二郎却下意识的看向他娘。 钱氏就问满宝,“你们种地的收成怎么算?” “各家付出的不一样,这个还没商量呢,不过我觉着刘奶奶的意思是让我们平分。” 所以她要有所得,也得有所付出才行。 钱氏很好奇,“你们种地的法子跟我们家种的不一样?” “不一样,连农具都不一样,法子也有些不同,他还叫我们多养鸡鸭,好养肥土地,用他的话说,叫生态循环。”满宝道:“一百亩的地是最少最少的了,其实地越大,生态循环得越好,收成才会更好。” 满宝说的话,老周家前半部分听懂了,后半部分没听懂,至少啥叫生态循环他们就没懂。 老周头道:“家里也养鸡,还养鹅了,你想玩儿,用家里的玩呗。” “可我们家的地东一块西一块的,连不在一起。” “哎呦我的祖宗,那你还真想拿出地来跟他们玩儿呀?”老周头冲她瞪眼。 满宝点头,蛊惑他道:“爹,要是成功了,我能分得好多好多粮食和钱的,我的就是你的!” 周四郎立即道:“爹,我觉得可以试一试,主要是满宝聪明,又读了好多书,既然是书上写的,那应该没错。” 老周头:“你怎么知道没错?” “那错的东西能写到书上去吗?” “那不一定,”满宝道:“书只是某一人或某一些人记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已,有对的,当然也有错的。” 老周头便得意的看着老四,“你看!” 周四郎恨铁不成钢的看着满宝,“我这是为你说话,我们才是一伙儿的!” “那也是错的,不能因为我们是一伙儿的,我就要对你的错误视而不见。” 周四郎扭过头去不理她了。 钱氏沉吟许久,开口问道:“家里的地不少,但也不多,你想要哪些?” 老周头“嚯”的扭头去看老妻,“你,你这不是胡闹吗,怎么能拿地给一个小孩儿玩呢,她才多大?” 地可是老周头的命根子。 钱氏道:“你别忘了,我们家闺女可是仙子转世,说不定这就是天尊老爷给她的赏赐呢?” 老周头沉思起来。 满宝张大了嘴巴,这怎么也跟天尊老爷扯上了? 本来也不太赞同的周三郎连连点头,发表自己的意见,“爹,我觉得娘说的有道理,满宝既然是天尊老爷座下的仙子,那总不能一直跟着我们过苦日子吧?说不定这一次就挖到宝了呢?” 周大郎左右看看,觉得有些不靠谱,所以看向老二。 周二郎则沉吟道:“主要是我们家只出一部分地的话,其实花销并不大。小公子家里出人和出种子之类的东西,反正是种地,再不济地里总能有些收成,我们再在一旁看着些,总不会亏太多。” 老周头道:“今年受灾,明年我还想多种一些地呢,本来还嫌弃地不够种,怎么能再让出去?” 周二郎不赞同,“爹,我们家的地不少了,那样犁一遍就下种收上来的粮食并不多,还不如多费两遍力气,精细些种地,您没发现多耕两遍的地收成要好一些吗?” 周大郎也点头,他对此深有体会,“只一亩地并不显,但二三十亩的量总和起来能多出许多来。” “正是呢,以前我们家只八十亩的永业田时也够吃,现在多了老四的一份出来……要不是今年受灾,秋收那会儿应该能卖出去不少粮食。” “可现在能和以前比吗?”老周头道:“老三媳妇要生了,老四媳妇明年也要添丁,家里一下多了三个人,又少了一个劳力,不多种点儿,万一家里粮库空了咋办?” 家里今年多了方氏,年底何氏还要生产,到了明年,方氏也要生了,妇人怀孕到生产,起码要有两年的时间是属于半劳力的。 老周头对几个儿子很有些恨铁不成钢,“你们都忘了以前饿肚子的时候了?那会儿为什么会饿肚子?就是因为家里没存粮!” 钱氏不理他,扭头看向满宝,“你想好了吗,要哪些地?” 满宝扭捏道:“我想要四哥的山。” 老周头立即同意,“这个好,老四的山够不够?不够把老三的山也给你们。” 众人:…… “还有近四哥山的那几片地,我记得那边多是白老爷家的地,有好几块还和他们家的相邻呢?” 老周头拒绝,“那几片地足有十三四亩呢,今年种的是豆子和水稻,明年也要种的,所以不行。” 满宝道:“爹,我们打算在山上种果树,还养鸡,果苗和鸡苗都是善宝家出的,下的蛋我们三个分,如果我们家不参与,那就是他们两个分,你想不想吃鸡蛋和鸡肉啦。” “那出山呗……” 钱氏道:“你看天上那朵云会变成馅饼掉下来吗?” 老周头:…… “所以别啥好事都想着自己,首先你得往外出东西,你出的越多,得到的才越多,这世上没有坐着就能被馅饼砸到的道理。你闺女是仙子转世,却还不是仙子。” 老周头沉默起来,抽着旱烟的动作越发大了,大半天后他才咬牙道:“行!” 满宝高兴起来,乐道:“那爹,你再跟人换几亩地,给我凑够二十亩呗。” 老周头:…… ☆.第三百五十一章 合同文书 老周头最终还是答应给满宝在那块地上换足二十亩地,加上周四郎名下的四十亩的山地,总共六十亩给满宝。 听着是挺多的,但谁都知道口分田根本没用。见老周头一再强调他们家出了六十亩的地,周大郎几兄弟一起在心里鄙视老周头,觉得老爹很不老实。但他们没敢说出口。 满宝得了老周头的准话,第二天下学后就背着书箱屁颠屁颠的跟着白善宝回他家一起商量了。 听说老周家愿意出二十亩的田地和一座山,白老爷就惊愕的看向她。 他们家能拿出地来给孩子玩儿,那是因为他们家地多,别的地方先不提,仅白马关镇内,白老爷家的地就近十顷了。 老周家,嗯,也不能说是困难,但一定不富裕。 白老爷都忍不住感叹,他们家可真够宠孩子的。 于是看向刘氏。 刘氏就笑道:“这样感情好,你们家出六十亩,加上你手上的农书,二郎家里出一百亩,善宝这儿出人力物力,所得就均分为三份如何?” 刘氏说这话时看向白老爷。 因为看着似乎他最吃亏。 白老爷就笑道:“我没意见。” 他当然没意见了,这地本来就是拿出来给二郎玩儿的,而且自家的孩子自家知道,这份地最后操心劳累的还是白善宝和满宝。 尤其农书还是满宝的。 是,他们两家的书籍一直是敞开着任孩子们看的,按说他们看满宝的书也在情理之中。 但放在三家之外,知识有多珍贵,有多独,白老爷可是有过深切体会的。 年轻时,他和白启出门游学,有时候为了一本书,那是求爷爷告奶奶,方法用尽,或许才可一观。而大部分情况下,是连观看的资格都没有的。 不是谁都愿意把自家的藏书拿出来与人分享的。 尤其还是能应用到实际中的技术书。 白老爷想,他们有所得自然很好,亏了也不要紧,一百亩地几年的使用权限而已,要是能把儿子教好点儿,这点花销是很值得的。 白老爷笑眯眯的看着白善宝和满宝一起拟定了合同文书,然后让他那傻乎乎的儿子签字。 他那傻乎乎的儿子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提了笔就往上签下自己的大名。 白善宝和满宝便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合同文书当然是一式三份,白善宝懒得抄写,于是把仅有的那一份一摊,就对两个小伙伴道:“你们自己抄,抄完了我们再一起签字。” 白二郎没什么问题,满宝却道:“刚才这份合同我也有写了,你得帮我写一半。” “你自己一口气写下去呗,就两页纸。” “不行,”满宝道:“我要写作业的,今天耽误的时间好多了,你得帮我写一页。” 白善宝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一旁的白二郎傻愣愣的才反应过来,“我,我也有作业的。” 俩人没理他,等他再说一遍后,满宝就鼓励他,“你一定可以的,你家可是有好多油灯的,还能熬夜。” 白老爷:……怎么办,这一刻好想儿子被这两个外人坑一把,那可是合同文书,你不看也就算了,好容易有个机会自己抄,竟然还往外推。 合同签下,白老爷就笑道:“给你们的那一百亩地都在大岭那一片,那里旱地多,水田少,而且山多,地贫瘠,所以今年那一片只种了有二十多亩的麦子,其他的地都空着,你们是要现在要,还是开春后要。” 白老爷这一季虽然也种了冬小麦,但也不是所有的田都种上的,基本上只选地力厚,肥力足的田来种。 老周家和村里的人家更是如此。 毕竟,他们只将这一季的冬小麦视作来年四五月青黄不接时的口粮,并不是想以此赚钱。 麦种的花费也很多的好不好,一亩要二十斤呢。 老周家就只种了二十亩的麦子,基本上只选村口附近和大湾一带地力比较厚,好浇灌的田。 所以大岭一带的田地也都是空着的。 可以说,大岭那一带的田地除了白老爷,没谁在那里种冬小麦了,因为地都很薄呀,地方还远有木有? 满宝直到老爹领着她去找人换地时才慢慢领悟过来白老爷的心机。 一百亩不太肥沃,离村又远的田地,给他们玩儿又怎么样呢? 满宝忍不住问才换了地志得意满的老周头,“爹,要是白老爷把大湾的那一百亩地给我们玩儿,你愿不愿意把大湾附近的二十亩地给我玩儿?” “不愿意!”老周头瞥了她一眼道:“那地你爹我都种了二十来年了,把地养得那么肥,怎么能拿去玩呢?” “哦。”果然,大人都是奸诈的,哼! 老周头在别的地方选了六亩多的薄地,只是比大岭离村子里近,跟村子里的人顺着白老爷家的地换了六亩多出来,给满宝凑够了二十亩。 在村子里,永业田要卖出去有些麻烦,还得跟衙门要许卖文书才能卖,但要是换地则要容易很多,基本上两家之间换定再和村长里正说一声,记录在案就行。 薄地换薄地,当然,你愿意用肥地换薄地上面也不会有意见。 也是因此,土地买卖不能完全禁止。 换了地,三个小伙伴便抽空去看了一眼属于他们的那片地。 周四郎负责领他们去,到了地方便指着那茂密的树林道:“喏,那座山就是我的,不过这座山不够四十亩,所以四周底下的荒地也是我的。” 三孩子看着那杂草丛生,杂石连绵的山脚地好奇的问道:“这地能拿来干啥?” 周四郎一本正经的道:“能拿来歇脚,大岭离村子太远了,看到没,大家来这儿种东西的时候,累了,在我荒地上的杂树下休息,饿了,在我荒地上的大石头上吃东西。” 三孩子:…… 树是真的很杂,山脚下的树多以灌木为主,却也长得挺高,树枝伸出,遮住一些石头,大家清理一下就能在底下坐,避阳又干净。 满宝点了点头,“这地方不错,我们写作业也能找到平整的石头。” 白二郎:“捉迷藏别人肯定找不到。” 白善宝:“在这种山里养鸡,它不会变成野鸡飞走吗?” 周四郎:……这三孩子真的能种地吗? ☆.第三百五十二章 合作 大岭这边有一条大水渠通过,就横穿白老爷家那百亩地,他家今年的冬小麦就种在水渠两边的田里,总共二十来亩。 除此之外的地都是一片杂草,这一带没人家再种冬小麦。因为这一片好地都在白老爷手里。 所以这一条大水渠也是白老爷出大钱修的,然后村子里出力,因为大水渠一路从河边挖过来,途径的地方都受惠。 满宝现在看着这条大水渠就很满意。 有了这条大水渠,做什么都要方便很多。 三个孩子那么短的功夫就把一百二十亩地加一座山走完是不可能的,他们就站在周四郎选的石头上眺望。 然后周四郎很敷衍的画了一个大圈,指道:“喏,这一片都是你们的。” 三个孩子“哇”的一声,他们没少看田地,没出村就有田地,出了村口更多,举目望去都是庄稼地。 但那不是他们的地呀,看了也没什么感觉,但现在这一片都是他们的了。 三个孩子眼睛都亮晶晶的。 满宝挥手道:“这一片都种豆子,这一片都种麦子,那一片都种水稻……” 周四郎:…… 白善宝表示怀疑,“不是说要计划吗,去年种了麦子的地要种豆子,去年种了豆子的地可以改种麦子。” “呃,我忘了,没关系,我们还有时间,回去再慢慢计划。” 这种话题白二郎是插不上话的,他主要做的是跑腿的活儿。 比如,他们家那一百亩地哪一块今年种了麦子,哪一块种了豆子都得他跑着去问家里的长工。 然后一直不太认得家里长工的白二郎现在走在田地上,看见一个人就能叫出他的名字了。 然后他已经很久没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了,大冷的天,偶尔还要跟着满宝他们跑到大岭去看那长满杂草的地。 他实在不明白那儿有什么可看的,但白善和周满就是看得津津有味,周满还偶尔要挖一些土带回家。 带回家有啥用? 反正那地就是这么薄,难道带回家,再带来一次地力就能变厚了吗? 不错,满宝带回去的土还真的有这个功效,她挖回去的几堆土是拿回去给D博士分析的。 虽然农书写得很通俗易懂,但满宝还是产生了许多问题,不免就要请教起D博士来。 这种问题D博士当然是交给底下的研究生啦,所以最近都是研究生用D博士的账号跟满宝联系。 D博士的研究好像有些不顺,满宝交换给她的目标物用得差不多了,包括后面换麦种的茯苓土。 她要是问满宝要茯苓,满宝是拿不出来了,但茯苓土却还有许多。 满宝在做交易的时候特别小气,虽然茯苓土暂时卖不出去,但上次交换给D博士时也只有一小捧。 要知道当初她可是趁周四郎挖茯苓的时候收了不少泥土在空间里,那里面有的还带着点点菌丝。 最近D博士和她的研究生都很尽心的帮满宝回答有关农业上的问题,知道她要弄了小农庄,研究生还贴心的为她做了一下规划建议。 所以满宝便送了他们一小捧泥土。 研究生眼尖的在那一小捧泥土里发现了一丝菌丝,高兴得不行。 D博士也很高兴,现在她已经有些摸准对面那位周先生的脾气了,知道他吃软不吃硬,于是也很大方的表示可以在其他方面帮助他。 比如分析泥土成分,给出施肥建议。 D博士已经通过现有的数据猜出满宝他们所在的世界是一个很原始的世界,在那里,土地和种子的营养液是不用想了,只怕连古时代盛行的化肥和农药都没有。 D博士猜测他们只有农家肥,即古时候传统意义下的花肥。 一般这种农家肥都是全方补充地肥的,但就算是全方位也会有侧重点的,比如一种腐化的杂物多了,那么含的氮就会多点儿…… 满宝当然不懂,不仅满宝不懂,就连种地多年的老周头都不明白这其中的差别。 他就知道地不够肥,那就多施肥,如果连肥都没有,那就种豆子,多养几年。 但这种方法费力又费时,现在既然有更好的办法,满宝当然是接纳D博士的意见。 所以每次去地里巡视都会挖她认为不同的泥土回来交给D博士的研究生化验。 他化验好后不仅会给成分单,还会给她相对应的沤肥比例。 这在生物研究生眼里并不算什么,都不用他研究,资料里一拉就有。 有些沤肥材料满宝能找到,有些不能,但这也不难,只要满宝再给对方一些茯苓土,研究生就会通过满宝给的一些材料调整一下配方。 双方互帮互助,合作得不亦乐乎。 满宝懒得费时间去抄,都是直接让科科把这些配方打印出来,第二天便拿去给白善宝,俩人就计划着要开始沤肥了。 而且地也要翻了。 现在是寒冷的冬天,翻地能把地下睡觉觉的虫卵翻出来,说不定能把对方冻死。 然后杂草也会被翻到土下,说不定能腐化养土。 所以白善宝将农书翻到农具那一页,道:“我们要把这东西做出来吗?” 满宝道:“我们不会做呀,我给我大哥看过,他说和家里的犁差不多,是有些差别,比如家里的犁是直的,这个是弯的。” “木匠肯定能做,我们可以画一幅图拿去县城里给木匠看,如果能做,再让我祖母把人请回来做。”反正是他祖母出钱。 满宝表示没问题,于是抽出一张大纸,拿了笔沾墨递给白善宝。 白善宝抬头看她。 满宝伸了伸下巴,示意他赶紧接过去开始。 白善宝没接,道:“我不会画。” 满宝傻眼,她眨了眨眼后问,“那我会吗?” “你会不会你不知道啊。” 满宝便咬着笔头认真的看了一下书上的犁具,开始照葫芦画瓢,半天后,白善宝嫌弃的道:“画错了吧,这儿哪有那么歪儿,而且你看,这里跟这里都分开了,人家明明是连在一起的。” 满宝就放下笔道:“你来画。” “我不要。”哼哼,他又不傻,明知道自己画得不好还去画。 ※※※※※※※※※※※※※※※※※※※※ 作家的话 好像一直忘了正式告知大家,起点因为要整顿,所以暂时将外站的书都下架了,但已经订阅过的章节可以用起点账号在QQ阅读登陆观看(有一个其他账号登陆)。 因为书下架了,我也不知道在哪儿通知起点那边的书友,只能在《终归田居》那本书下回复书评。看完了已经订阅过的,推荐大家申请新的QQ阅读账号吧,据说新账号有个十天的免费期 ☆.第三百五十三章 犁具 俩人一起看向一旁正埋头吃点心的白二郎。 白二郎头都没抬,“你们要是放心我来,那我就来好啦。” 俩人立即转头,“算了,我们还是自己想办法吧。” 俩孩子都很爱书,总不能把这几页撕了吧?也不能把整本书给木匠,万一他弄坏了怎么办? 而且满宝和白善宝潜意识的知道这本农书很重要,不能轻易给人看。 白善宝苦恼的抓了抓脸,现在现学画画还来得及吗? 当然来不及了。 郑氏给他们送点心过来时,就见三个孩子正坐在自己的书桌上,两个正在苦恼的画画,一个则在苦恼的写作业。 坐在旁边写作业的白二郎每次烦躁得要写不下去时就抬头看一眼隔壁正紧皱着眉头画画的俩人,就又按捺下来继续写作业。 旁边的俩人总比他倒霉不是? 他可是能写作业的小孩儿,而他们却连作业都来不及做,只能先画画。 郑氏看了一眼,见他们画得黑乎乎的,就忍不住道:“这不是这么画的。” 满宝和白善宝唰的一下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看着郑氏。 “娘,你会画画?” 郑氏有片刻的迟疑,“会一些吧。” 满宝立即放下笔跳下椅子,殷勤的扶着郑氏在她的位置上坐下,提笔沾墨递给她,“婶娘你来。” 郑氏有些犹豫。 白善宝已经连连点头,赶紧将他和满宝那几张黑乎乎不成样子的画揉了丢在一边,重新给她摊了一张白白的,大大的画纸。 郑氏对上儿子亮晶晶,眼巴巴的目光,便不由接过满宝手里的笔,犹豫了一下后道:“你们要画的这个就是说的那个新农具?” 俩孩子点头。 郑氏并不懂农桑,没看出这有什么不同,但对画画她还是知道一些儿的,而且她还很擅长画花样子。 因此想了想道:“这画得照着比例来吧?得把尺子拿来,我用那个画。” 白善宝和满宝殷勤的给她拿尺子,递点心和倒水。 郑氏还是第一次在两个孩子这里享受这样的待遇,嘴角忍不住上挑,拒绝了满宝的点心后低头专心的画起来。 研究生很贴心,给的犁具的结构是分开的,还说明了组装的原理。 所以郑氏要将那些部件一个一个全都画下来,上面还标了数据。 郑氏也照着抄写下来。 满宝仔细地看了看,和白善宝道:“是比你画的好看,也像。” “也比你画的好。” 白二郎也忍不住凑上去看了一眼。 白善宝嫌弃的挥手,“赶紧写你的作业去。” 郑氏也嫌弃他们吵闹,于是也冲他们挥手,“你们也写作业去。” 白善宝便和满宝另外拖了两张椅子坐在白二郎书桌的后面,三人共用一张书桌。 一个人坐在他们两个对面的白二郎:…… 满宝拿出自己的作业,见白二郎木楞愣的,就问道:“你干嘛呢,作业写完了?” 白二郎哼了一声,将作业收起来,道:“我不跟你们一起做作业。” 虽然他们两边的作业不一样,但白二郎还是会有被打击的感觉,所以他不想和他们坐在一张桌子上写作业。 白二郎走了,满宝和白善宝并不介意,继续低头写作业。 庄先生可不会因为他们有了一百多亩的大玩具就给他们少布置作业。 画出来的图样经过满宝和白善宝细致的对比,确认没有问题后就折起来一并交给大吉,由大吉带去县城找木匠,看是否能把东西打出来。 大吉当然是不去县城的,他转手就交给另一个家丁。 刘氏说了,家里的人白善宝和满宝都已随便用,只要是做正经事就行。 等天气越来越冷,老周家的山药都挖出来,做好留种后,白家的家丁总算从县城扛回来一具犁。 白老爷和老周头都忍不住来凑热闹。 当然,白老爷是不太懂这个的,于是后退一步,将主场交给老周头。 老周头好奇的摸了摸,道:“跟我们平日用的犁也不差多少,嗯,这儿短很多,还是曲的……” 满宝鼓动他,“爹,你试试看好不好用。” “行。”老周头看向几个儿子。 周大郎和周三郎乖觉的上前拉犁,白老爷连忙道:“家里有牛。” 说罢就让人把牛拉过来。 老周头却挥了挥手道:“不用,不用,我用惯了人,用牛反而不习惯了。” 每年春耕,七里村是有牛轮着使用的,那是朝廷分下来的,当然,是在大梨村养着的。 需要轮很久才能轮到老周家,老周头当然不可能等着轮到才犁地,所以常用人拉犁,等轮到了,再去种还没来得及种的较为贫瘠的田地。 周大郎和周三郎将绳子搭在肩膀上,等老周头扶好犁后便往前走。 才走了一小段,俩人就忍不住咦了一声,停下脚步回头看去。 老周头也觉出奥妙来,停下犁来用脚碾了碾犁出来的土,又蹲下去用手丈量了一下深度。 他看向两儿子,问道:“吃力不?” 周大郎道:“不吃,比以前还要省力得多。” 老周头点头,道:“我扶犁也觉着轻了一些,但这地能犁得比以前深。” 白老爷也凑上来,问道:“是不是因为这是新犁,所以犁得深些?” 老周头看了一眼这个外行人,在心里鄙视了他一番后脸上笑盈盈道:“新犁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是,这东西好,我也不知道它怎么的就省力,但就是两把一样新的犁放在一起,那也是这把更省力。” 周大郎和周三郎点头,他们可是常年拉犁的人,对使的力气最熟悉不过。 现在大冬天的,地又干又硬,可不好犁。 兄弟俩对视一眼,决定得再体会体会这把新犁,于是道:“我们再拉着试试看。” 老周头也想再试一试。 于是重新扶了犁,在两个儿子的拉动下走到尽头,要和两儿子搬着犁转向时满宝连忙道:“这个犁能转。” 大家琢磨了一下才明白满宝说的能转是什么意思,这是不用整个搬动,只要抬起犁尾就能整个转向了。 老周头更加爱不释手了,连周大郎和周三郎都忍不住上前摸了一把,问道:“满宝,这犁具是你弄出来的?” “不是我,是木匠,我不会做木工。” ☆.第三百五十四章 失落(六月月票1000加更) 周二郎疑惑,“不是说图纸是你给的吗?” “是啊,农书上的。” 周大郎就眼睛就闪闪发亮,问道:“那我们家也能做一具了?” 满宝点头,小手一挥,“谁都能做。” 都教会木匠了,难道他们还能拦着木匠不给做吗? 老周头比较关心的是,“造价高吗?” 满宝看向白善宝,白善宝则扭头看向大吉。 大吉,大吉左右看看,最后发现自己无人能看,便道:“木匠不愿意来家里,少爷稍待,我去把带犁回来的那小子找来。” “这一把犁因为是第一次造,所以木匠琢磨了很久,木料是自备的,除此外得要九百文的工钱。” 老周头等人咋舌,这也忒贵了吧? 家丁继续道:“不过在回来前他说了,若我们还要做第二把,因为已经会做,木料自备,工钱只要八百文,若是量大,七百文五十文也是使得的。” 老周头的脸色总算是和缓了下来,因为他们平时做犁具就是要七百文左右的工钱。 他先看向白老爷,笑眯眯的问,“白老爷家里要不要换犁具?” 白老爷目光微闪,他是不懂这新犁具比旧的犁具好在哪儿,毕竟他虽然知道农桑,却不会真的下田犁地,自然也就不知道这其中的差距。 但他知道老周头。 老周头在七里村不敢说是最抠,却也有些出名,最主要的是,农户人家,很少会换这样的大件农具。 因为每一样都需要花大价钱。 可老周头没犹豫多久就与他相问,显然这犁具是真的好,好到一个抠门的,家中余资不多的老庄户都心动起来。 于是白老爷笑着点头,“是打算换一批犁具,大概需要十架左右。” 虽然确定东西是好东西,但他还是决定谨慎一点儿,先买十架回来试用,若好,再添置。 老周头就在一旁笑眯眯的道:“那我家就跟白老爷一起下定好了,也拿一架新犁。” 满宝在一旁喊道:“我们也要四架,这样就有五架了。” 老周头拍了她脑袋一下,道:“没事买那么多犁具干啥,你那一百多亩地,要两架就足够了。” 满宝不服气的看向白善宝。 白善宝就居中取了一个数值,“还是再买两架吧,这样一共有三架。” 大吉就将这些数字记下,回头报给木匠。 白老爷道:“我们家订的犁具多,回头还是把木匠请家里来做吧,这样运送木料也方便些,我们也好监工。” 老周头深以为然的点头,就是,就是,犁具这样重要的东西肯定要盯着看才放心,但一架犁得做好几天,他们总不能天天去县城里盯着吧? 这种事当然是白家来做,正巧白善宝和满宝也对木匠很感兴趣,所以老木匠带着他两个儿子到白家时,受到了满宝他们的热烈欢迎以及围观。 被欢迎的木匠父子三人有些懵,满宝问他,“犁具好做吗?” “还行,”老木匠迟疑的道:“东家给的图纸挺清楚的,上头又有数据,就是琢磨的时候多花些功夫,倒不是特别的难。” 满宝就决定晚上回去再给那可怜的研究生一捧土。 犁具有了,接下来就是犁地了。 都不用三个人操心,刘氏直接让人从外面给他们买了三头牛回来,还都是犍牛。 老周头看着眼热不已,忍不住和钱氏嘀咕起来,“你说他们怎么就舍得给三个孩子花这么多东西?” 有这钱拿去做什么不好? 钱氏瞥了他一眼,“你不也给了满宝六十亩地吗?” “那四十亩的山我们留着也没用啊,至于那二十亩的地,除了几亩还能看外,其他都是薄地,往年都没怎么打理过,犁一遍地,挖个坑把种子丢下去,连草都没怎么除的。一年的出息也不多,给了就给了。” 老周头道:“可白家给小少爷负责人力物力,等到要耕种的时候就不说了,你且看现在,又是买犁具,又是买牛的,还有雇来的短工,每天得花出去多少钱?” 老周头想想都心痛。 钱氏闭着眼睛道:“花的又不是你的钱,你心痛什么?” “可花钱的是我闺女,”老周头勉强找出了一个理由,“你说满宝在那边养叼了,回来会不会也这么大手大脚的花钱?” “你闺女又不傻,两家的差距在这儿呢,她又体贴,不会这么想的。” 钱氏现在已经断药了,身体也好了许多,只是现在冬日里没农活儿做,不然她下地去干活儿也是可以的。 她道:“行了,赶紧睡吧,你闺女都知道冬天要把地翻一遍,你就不知道计划计划?” “再等几天吧,”老周头道:“等新犁到了再去翻地,你别说,满宝拿出来的那犁的确好用,我拉了一下,省力不少。” “等过两天里长那儿要是还没通知,今年应该就是不用服役了,这地里的活儿我们可以慢慢做。” 家里这么多田地,不可能每一块都翻到的,不然得累死人,所以老周家每年只翻最肥沃的那些田地。 今年种麦子去了二十亩,剩下的就更少了,所以老周头一点儿也不急。 他等着看今年要不要服役,如果需要,那就是老大去了,到时候就把老六也拎去学着扶犁。 老周头这么想着的时候满宝收到了县城来的信。 信是周五郎带回来的,他今天去县城卖姜块,去县太爷家的时候,里头的丫头便给了她这封信。 满宝今天都很忙,直到这会儿才有空坐在桌子边就着油灯看信。 信是傅二小姐写的,她告诉满宝,她父亲已经定了泰宁县的县令,在赴任前得先回京城述职,加上他好几年不曾回家过年,所以吏部给他披了二十天的年假。 年假加上回京述职的时间,傅家一行人决定十月十八那天启程离开罗江县,先去京城,再回家过年。 还有三天时间,傅二小姐希望满宝能够去送她。 满宝有些忧愁,虽然她觉得她和傅二姐姐还能再见面,但这时还是忍不住对未来迷茫,不知她们何时才能再见。 哪怕嘴里说着乐观的话,满宝还是忍不住有些失落。 ☆.第三百五十五章 送行 傅县令要离开了,还是升迁,罗江县里自然有不少人要出城门去送人。 主要是他的官声还可以,就算普通百姓有些抱怨现在“昂贵”的入城费,但至少不会有其他太过繁杂的捐税。 比如傅县令住到县衙后就只修缮过一次县衙。 所以傅县令高升离开,罗江县的百姓还是有些不舍的,但内心深处更多的是些忧虑,不知道下一任县令是怎样的人。 满宝一大早就就坐着白老爷的马车往县城去,都不必进县城,出了山路后往右一拐就是官道,再往前去一些就是五里长亭。 那里聚集了许多来送别傅县令的人。 除了县衙的官吏外,更多的是本地的乡绅。 作为罗江县不小的一个地主,白老爷当然也要来送别傅县令。 满宝知道,所以顺便搭乘他的马车过来,白善宝不免好奇,也跟庄先生请了一天假。 白老爷一看,也觉得孩子应该多见识见识这些场面,于是给白二郎也请了假,他就一人领着三个孩子来了。 嗯,还有满宝准备的一些土仪。 他反正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 满宝让车夫把两只密封好的坛子搬下来,她努力的抱了一坛,白善宝帮忙抱另一坛,然后去傅家的马车里找傅二小姐。 秋月一直在张望呢,看到满宝一乐,立即和她挥手,双方成功会面。 满宝把不轻的坛子放下,交给傅文芸,“这里面都是糖,我都密封好啦,你想吃的时候再打开。 然后又在布袋里掏了掏,掏出一大包油纸包好的糖果,“给你在路上吃。” 傅文芸哭笑不得,“这点糖要多少钱?” 满宝大方的挥手道:“都不要钱,送你的。” 她有些不舍的道:“你走了,以后就很难再吃到我家的糖了。” 以后他们也要减少一门生意了。 满宝很是惋惜。 傅文芸也很惋惜,她的朋友很少,也不知道到了新地方能不能交到像满宝这样的朋友。 傅文芸看向秋月。 秋月立即从车上取下一个盒子来交给满宝,傅文芸笑道:“这里面是四条帕子,是我亲手做的,送给你做个念想。” 满宝打开,就见洁白的帕子上分别绣着梅兰竹菊,而角落里则绣着一个芸字和一个满字。 满宝还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礼物,欣喜不已。 她收了盒子点头道:“我很喜欢,等你到了地方一定要给我写信呀,我也会给你写信的。” 傅文芸狠狠地点头,“一定!” 马车上的傅文萱从车窗里看出来,见她们两个依依惜别的模样便不由好笑,“好了,你们哪来的这么多话说?快上车,我们要启程了。” 而前头,傅县令也和众人一一话别,正上马车准备启程。 满宝依依不舍,“你一路保重。” 傅文芸连连点头,上了马车后把姐姐挤到一边,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和满宝挥手道别,“等我给你写信,你一定要回我的信啊。” 满宝狠狠地挥手。 正巧扫了一眼这边的张主簿便皱了皱,恨铁不成钢的看了一眼他的大女儿,小声道:“你就不能跟人家学一学?” 张大娘子没说话,她看了一眼满宝后便收回目光。 她当然也认识满宝,应该说,罗江县上下官吏的小女儿小儿子们就没有不认识周家兄妹的。 他们会卖很好吃的糖,就连他们的祖母母亲等人都知道他们,尤其是周四郎等人,因为她们常从他们手上买山药,姜块等。 不是多贵重的东西,但新鲜,而且有人送货到门上。 大家本都是生人,但买得多了,一来二去便成了熟人。 所以在张大娘子眼里,满宝不过是家里做些小买卖的农户之女罢了,她为什么要跟她学习? 满宝一直目送马车走远,这才叹了一口气。
相关推荐:
炮灰加女配,逆袭好累
再栽就是狗
[家教]晴日方好
全球神祇之无限提取
死亡亿次,我复制天赋杀穿万族!
诸天之从歪嘴龙王开始
男神今天鬼畜了吗
爱,下辈子
我真不想当魔主啊
搬空候府后,带着全家去逃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