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被仿生人大佬宠爱的日子 > 第57章

第57章

钱却不能时时换成粮食。” “我们又吃不了这么多,留那么多粮食干什么?”白善宝道:“得趁着粮食高价的时候换成钱,不然等夏收和秋收下来,粮食就不值钱了。” 白二郎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默默地不说话。 满宝想了想,还真是,农庄的情况和他们家的不一样。 他们家收了粮食,那是一定要把绝大部分留下来,只有家里真需要钱的时候才会拿出一些粮食去换成钱。 可他们的农庄显然不需要这么多粮食。 满宝问:“怎么卖?” “直接卖给粮铺呗。” 跟着哥哥们卖过几次粮食的满宝知道粮铺一般的价格都要比外面客商来买的还要低,便问道:“你们家的粮食一般是卖给谁的?” 白善宝摇头,“我不知道。” 白二郎道:“我知道,我家的卖给吴叔叔。” 他可是跟着他爹见过好几次吴叔叔了,每次他都会带好吃的糖果给他吃,还会送他玩具呢。 满宝眼睛亮晶晶的,对他道:“到时候那位吴叔叔再来收粮食,你记得介绍我们给他认识呀。” 白二郎拍着胸脯道:“没问题!” 庄先生一直笑眯眯的看着,听着,等他们商量完不吵架了,这才继续问道:“满宝,你家的种子哪来的?” “种出来的,”满宝道:“每年我爹娘都会挑出最好的麦穗做种子。” “可这么多麦种显然不是挑选就能出来的,这说明你家的麦子也很好啊,往年你家种的麦子也比人家的好吗?” “是啊,”这一点满宝可以很肯定的点头,道:“打理得精细些,勤除草,多施肥就好了。” 庄先生点点头,此时他还不知道整个七里村都是跟老周家换的麦种,而今年七里村的冬小麦亩产比别的村子增长了几近一倍。 连七里村的村民们自己都不知道。 因为谁没事会去称重啊,就是今年称了,往年也没有一亩亩的全称过,他们都只是算一亩能扛回来几捆的麦子,估摸着是丰收就很高兴了。 ☆.第三百九十八章 亩产 而老周家有记录的习惯,但一般也只记看着最好的一块地和最差的一块地。 他们家之所以会记这个,还是因为钱氏。 据周大郎悄悄和他们说,他小的时候,每年春种和秋收时爹娘都会吵架。 春种时吵,是因为钱氏嫌弃老周头懒,让他把地里的大泥块敲碎了弄精细些他总不听; 而秋收时吵是因为家里人多地少,收获的粮食钱氏怎么算都不够家里吃一年的,于是又翻出春种的账来。 当时周大郎他们年纪小,可没分田地,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尤其是十一二岁正长身体的时候,一个儿子吃的比老周头还要多,何况他还有那么多儿子。 钱氏都快要愁死了。 所以钱氏就无师自通的学会了记账对比,用她和老周头都能看得懂的符号记下春种时哪块地撒了多少种子,用去了多少肥,水浇到什么位置,秋收时的收成各是多少斤。 纸是扫坟常用的黄纸,笔是用灶下的黑炭记的,上面全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符号,一个圆圈,一条波浪线,反正满宝看它如同看天书一样。 但老周头和钱氏却能知道上面记着什么。 在年前,满宝为了换麦种各种折腾时便把东西给翻出来了,然后钱氏就翻着那些黄纸口述,满宝便将那些数据重新记了下来。 到现在,老周家也留着每次收获都要称出最好和最差的一块地的产量,只是现在记述的是满宝,用的是大家都认识的文字。 满宝不仅记了自家的东西,他们自己农庄里的数字也记下来了,而且是全记。 分块记录,然后算总数,还要算出平均亩产。 当然,这个平均亩产依然是庄先生友情为他们计算,没办法,虽然满宝和白善宝都自认聪明,但二十来亩的亩产,他们俩算下来的数据不一样。 已经自诩学会算平均亩产的俩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官司就打到了庄先生面前。 庄先生就给他们算了一遍,嗯,很巧的是,两个孩子都没算对,这下半斤八两,没打起来。 但是,庄先生惊呆了呀。 虽然他对农事不太熟,但也知道这个产量是很高的。 庄先生看了一下纸上的算术,再看一眼还在低头研究自己错在哪儿的两个孩子,问道:“你们的麦子呢?卖了?” “还没有,”白善宝总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错处,一边心算,一边漫不经心的道:“我让白庄头去问过粮铺了,他们的确是奸商,明明粮铺里卖得很贵,给我们的价钱却很低,所以我决定等白二的那个吴叔叔来了再说。” 满宝深以为然的点头,“如果那个吴叔叔给的价钱也低,还不如把粮食给我二哥,让他拉到集市上卖呢。” 白善宝咦了一声,问道:“我们能在大街上卖粮食?” “也没说不给卖吧……” 庄先生轻咳了一声道:“少一些没什么,几袋粮食县衙不会查的,但你们这二十来亩的麦子都要卖出去,那就必须得拿到衙门的文书才行。” 满宝就转了转眼珠子道:“那就一天卖几袋呢?” 庄先生:“是同一人……” “不是同一人,”满宝乐滋滋的道:“我有六个哥哥呢,还有侄子和侄女,还有我们三个,一人卖几袋就完了。” 庄先生竟一时找不到反驳的话来,不过他好像要说的不是这个…… 庄先生轻咳一声,总算是想起自己的目的来,他无奈的叮嘱俩孩子,“你们暂时别把麦子卖出去,先等一等,对了,你们麦子存放好了吗,最近下雨多,且大,你们可别让它受潮了。” “放心吧先生,不会受潮的,”白善宝道:“现在那些麦子都堆在我家里呢,我家的房子才盖了没几年,怎么可能漏水?” 白善宝说到这里和满宝道:“我们没有仓库,所以我们得付我家仓库费。” 满宝道:“你真小气!” “这是公事公办。” “行吧,你说要付多少?” 白善宝哪里知道行情?想了想道:“等我让白庄头去县城里问问市价再说。” “村里的房租能和县里的一样吗?”满宝为他们的利益据理力争,“而且你家的房子空着也是浪费,租给我们还物尽其用了呢,所以你得定价少一些。” “那你说多少?” “就县城的十分之一吧。” 白善宝并不是要从中赚多少钱,而是想得意的告诉祖母和母亲,他没占家里便宜,他们用家里的地方可都是付了钱的,所以没多考虑就点头,“好。” 庄先生看着俩孩子你来我往的又完成了一项生意,便将桌上的纸收起来,道:“你们这两天有空便去县城买一副算筹回来,我要开始教你们用算筹了。” 满宝和白善宝一起张大了嘴巴,想起以前在学堂里看庄先生教其他师兄用算筹,有些忧虑的心虚,“先生,我们年纪还小呢,就学算筹了吗?” “不小了,何况学习并不以年纪来论,而是以能力和需要,你们现在需要学算筹,而你们也有能力去学,为何不学?” 白善宝便垮下肩膀,“好吧,我回去就转告白二。” 又增加了一门课,不太开心。 庄先生却摸着胡子笑道:“白二不急着学算筹,你们两个先学。” 满宝和白善宝:…… 俩人垂头丧气的往外走,满宝抽空看了一眼系统内的钱盒,问道:“一个算筹多少钱呀?” “不知道。”白善宝根本不担心这种事,他担心的是,“又要学算筹,那我们的作业会不会更多?以后还能出去玩吗?” 自从要玩农庄以后,他们就很少出去玩耍了,今年春汛,连鱼都没去摸,不,是连河边都没靠近,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有可能裹着许多小鱼仔的春汛就这么过去了。 满宝却停下脚步,“忘了问先生我们什么时候放假了,既然要进城买算筹,那就算是放假了吧?” 俩人对视一眼,转身就又跑回小院。 自从小麦收了,最后一拨稻秧插到田里后,庄先生别借口要补回之前因为春忙而缺失的课程,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都不会放假了。 ※※※※※※※※※※※※※※※※※※※※ 作家的话 电脑屏幕一闪一闪的,好害怕它会坏呀 ☆.第三百九十九章 算筹 庄先生甚至为此拒绝了刘氏提前为白善宝请的端午假。 年前,刘氏就计划着端午要带白善宝去一趟益州,因为他一位嫁到益州的姑婆要过寿。 但庄先生拒绝了,拒绝了! 白善宝为此还难过了两天,而让他更难受的是,祖母竟然就不再请假了,而是决定到时她一个人去贺寿。 由此可见庄先生此时松口而来的假期有多么的难得。 眼见着俩孩子背着小书箱又冲了进来,庄先生便微微一笑道:“就明天吧,一天的时间。” 两个孩子欢呼一声,手拉着手就要往外跑,庄先生突然道:“你们要是去找白二就顺便告诉他一声,再病下去,我就去他家里上课,到时候让他坐在躺椅上听课。” 满宝和白善宝对视一眼,都耸起脖子乐,却又不敢笑出声,只能憋着笑应了一声,一溜烟的跑了。 白二郎正躲在屋里吃甜瓜,这是他舅舅家送来的,他娘刚给他送来。 听到外面蹬蹬的脚步声,他吓得立即把盘子往被子里一塞,然后就躺下假装头疼,手疼,肚子疼,各种疼。 满宝和白善宝跑进来,见他像个小老头一样哎哎的叫,就道:“别装了,先生和你爹都没来。” 白二不理他们,继续哎哎的叫。 白善宝就慢悠悠的道:“先生说了,明天给我们放假一天,让我们去县城买东西。” 白二郎的声音就一顿,他睁开一只眼睛来看他们,眼珠子转了转,发现屋里的确只有他们三个人后才从床上爬起来,问道:“真的?先生让我们去买什么?” “买算筹,先生要教我们算筹了。” “啊?”白二郎哀嚎一声,叫道:“那不是十岁以后才要学吗?为什么我们现在就要学了?” 白善宝正要说话,满宝就拉了一下他,他嘴边的话立即一变,“你要不要跟我们一块儿进县城?” 满宝道:“一个算筹要用好些年呢,所以最好自己去挑选,选自己喜欢的。” 白二郎生无可恋的道:“可是我不想学算筹,我还病着呢。” 白善宝:“先生说了,你要是还生病,那他就把课堂搬到你家来,让你躺着听课。” 满宝乐得不行,笑问,“你说,先生来这上课,你爹会不会也跟着来听课。” 白二郎的眼泪这下是真的要下来了,“我就知道,他们为什么不上学了?要是学堂孩子,先生怎么会盯着我一个人?” “明明是盯着我们三个人。”白善宝不满的道:“先生盯我们的时间还更长呢,我们都没装病。” “那是因为先生问你们的问题你们都能回答上,我能吗?”白二悲愤道:“我要是能,我也不装病。” “谁让你不认真读书的,你竟然跟着人去玩泥巴!” “不是玩泥巴,是玩打仗,我还是将军呢,”白二郎不服气的道:“要不是你们要玩庄子种粮食的游戏,我会没时间玩吗?我没时间玩儿,我会用读书和写作业的时间去玩儿吗?我不用这些时间玩儿,我会写不出来作业,回答不上先生的功课吗?” 满宝和白善宝还是第一次听人将偷懒和贪玩说得如此理直气壮的,一时都惊呆了。 白二郎把被子掀开,把果盘拿出来,一边狠狠地吃,一边道:“又要学算筹,我以后再也不能玩了。” 满宝和白善宝看着嫌弃得不行,“你怎么把果盘藏在里面……” 白二郎看了看果盘里的甜瓜,再看了看两个勉强算是朋友的伙伴,勉为其难的往前一推,“请你们吃?” 俩人连连摇头。 白二郎就收回去,“不吃算了,这可是甜瓜,一般要六七月才有的,现在能吃着还是因为我舅舅厉害呢。” 满宝就和他们约定,“那我们明天一早在村口汇合,一起去县城。” 白二郎和白善宝都表示没问题,白善宝道:“坐我家的马车去。” 知道满宝要学算筹,老周头忍不住坐直了身子,问道:“学了算筹,以后你是不是就能去当账房先生了?” 钱氏道:“胡说些什么呢,你见外头的账房先生有是女的吗?” “可满宝学会了可以教大头他们啊,”老周头道:“而且谁说账房先生没女的,我看城里好多铺子里都是老板娘做主算账的,以后我们满宝就嫁到县城里去,也当老板娘,这样才不辜负学了这么多的本事。” “先生说,我们的农庄将来要算的东西还有很多,所以要我们学算筹,以后需要算术的时候自己算。” 老周头立即对钱氏道:“拿钱,给闺女去买算筹。” 满宝乐得眼睛都眯起来了,道:“爹,我有钱。” 老周头可是知道的,开春以来她就不怎么赚钱了,听几个孩子的意思,似乎是因为常跟他们买糖果的前县太爷家的小姐走了。 所以满宝身上的钱应该不多。 老周头笑眯眯的摸着她的脑袋道:“你的钱存着,明天去了县城买包子吃,这算筹的钱爹给你出。” 满宝当然不会再推辞,狠狠地点头。 老周头叮嘱道:“你可得好好学,学好了回来教你侄子们,以后等他们再长大点儿就去当账房。” 周二郎挤进来道:“满宝,二哥也跟你学行吗?” 周五郎立即举手,“还有我,还有我。” 满宝小手一挥,高兴的道:“没问题,到时候我都教你们。” 方氏看了眼丈夫,忍不住伸手捅了捅他,周四郎抱着儿子挪了挪,躲开她的手,小声道:“我才不学呢,不就是算账吗,我自个就会的,学那些东西头疼。” “你可真够懒的。” “这不是懒,是没必要。” 白二郎也在小声的和他娘告状,想要最后争取一下不学算筹,道:“娘,我不是懒,而是觉得没必要,我们家就有账房,我干嘛要学算筹?” “你爹也会用算筹,你不学,万一账房忽悠你怎么办?” 白二郎道:“账房就是忽悠我爹,我爹也不知道啊,难道我爹算账还能比账房还厉害?” 白太太:…… ☆.第四百章 取消入城费 白二郎到底还是被白太太塞进马车里和白善宝他们一起去县城选算筹。 白家不差钱,所以白太太特别大方的给了白二郎一个钱袋,道:“买个好一点的,等你学会了,可以帮娘算账。” 白二郎闷闷不乐的应下,但上了车没多久就把这个烦恼丢在了脑后,高兴起来。 三个小伙伴一起挤在窗前看外面的花草树木。 明明平时走路也没少看,但在车上看的感觉似乎格外不一样。 满宝就提出想坐在车辕上。 作为车夫的大吉拒绝了。 满宝小姐坐出来,那两位少爷肯定也会坐出来,这条路可不好走,一个颠簸,人翻到车下去,他是只捞自家少爷,还是先捞满宝小姐,或是先保住堂少爷? 所以为了不纠结,他觉得他们还是待在车里吧。 就算车翻了,待车里也是最安全的。 三孩子都表示惋惜,然后趴在窗口那里看缓缓向后移动的花草树木一惊一乍的,一个说那朵黄色的花好看,一个说那丛红色的更好看,另一个则更喜欢紫色的爬藤花…… 此时正是一年四季花开最盛的时候,气温适宜,水土适宜,不论是花、草还是树,都争相在此时开花。 只是可惜,这些花满宝都蹂躏过了,目前她还没看到有新品种出现。 当然,可能有,只是因为她坐在马车上速度快了一点儿,所以没看到。 三人一路颠簸的到了县城,刚到城门口他们就要下车自己进去,县城就这么大,坐车不一会儿就逛完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所以还不如自己走路呢。 三人爬下马车,丢下大吉就先一步去排队。 满宝从自己的兜里掏出了一文钱,白善宝和白二郎也习以为常的将一文钱攥在手心里,很快便轮到了他们。 三人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排着队上前,嗯,也是按照辈分从大到小排着上前。 满宝走到近前,冲着守门士兵便摊开小手。 守门士兵一愣,然后就挥手道:“去去去,进去吧。” 满宝眼睛微微瞪大,“你不要钱吗?” 守门士兵翻了个白眼道:“我倒是想要,但县太爷说了,入城费取消了,只要不是大宗货物进城都不用交入城费。” 守门士兵扫了一眼跟前的孩子,觉得很眼熟,但一时没想起来是谁,便挥手道:“行了,进吧,后面一个。” 白善宝已经听到了,乐得眼睛都眯起来了,直接上前一步目光亮闪闪的看着守门士兵。 守门士兵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他身后的白二郎一眼,直接挥手道:“行了,行了,赶紧进去吧,后面的,后面的,赶紧了,没有大宗货物的直接上前,别在那儿磨蹭,就这么点儿人你们想耽搁到啥时候?” 三个小伙伴就手拉着手冲进城里,高兴的哇哇叫。 白善宝都不知道自己为啥叫,因为他并不缺那一文钱,也并不心疼那点入城费,但看着满宝高兴成那样,他也忍不住高兴起来。 满宝是真的很高兴,她道:“等回家我就告诉大头他们这个好消息,以后他们想来县城玩就来县城玩了。” 以前,这近一年来,除非确定有生意做了,大头们才会进城来,毕竟入城是要钱的。 但现在又不要了,那不论有没有生意做,他们都可以来,有自然好,没有他们也不损失什么嘛。 大吉落后他们一步进城,但他对三人并不担心。 县城就这么大,不仅三个孩子对县城熟得很,县城里的一些人也对他们熟得很,找不到的时候问一句就差不多了。 不过大吉还是一直看着他们,保证他们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牵着马车走在三个孩子身后,大家走走停停的到了一家饭馆前,三人正围在一个小摊位前看玩具,大吉看了他们一眼,直接牵着马车走到饭馆门前,将车马交给小二,道:“给喂上好的草料,回头我们回来吃饭了再取。” “行,您放心吧,一定给您照顾好了。” 大吉这才袖手跟在三个孩子身后,并不催促他们去书铺。 三人照例把县城的大街逛了一遍,买了些好吃的后才说说笑笑的往书铺去。 知道他们是来买算筹的,书铺掌柜笑眯了眼,笑着夸赞三人,“没想到小公子和小娘子们学得这么快,竟然就可以学算筹了。” 他让小二把店里所有品质的算筹都拿出来两份供他们挑选。 最便宜的,自然是木算筹,各种木做的算筹其价格也很不一样,其中最贵的是一种颜色偏暗,几斤黑色的木算筹,一摸,润润的坚实,满宝忍不住学着庄先生的样子拨了两下。 滑溜溜的,很顺畅。 满宝问,“这个多少钱?” 掌柜的笑道:“不贵,五百文。” 满宝咋舌,这还不贵呀? 难怪老爹说读书不是一般人家能读得起的。 满宝的目光就落在了其他算筹上,直接把所有木质的算筹都拨了一遍,然后选出两个来问,“它们多少钱?” 掌柜的笑眯眯的道:“这个三百文,这个两百文。” 他也不解释为什么价格不一样,满宝也不需要解释,还能为什么,因为它们本身就不一样呗,她现在拨着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同。 满宝左右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选了两百文的木算筹,然后看向白善宝。 白善宝正拨动着一个玉算筹,问了一下价格,得知要八两银子后就放在了一旁,然后指着刚才满宝挑剩下的黑算筹道:“我要这个。” 白二郎则抱了一个金色的算筹,笑了眯眼道:“我要这个。” 掌柜的笑眯了眼,“这个要五两。” 白二郎手里金灿灿的算筹并不是纯金的,而是镀了铜。 其实纯金的也有,但需要现打,至少掌柜就没那么笨的打这么个东西放在店里卖。 万一卖不出去,那不是白花费了人工费吗? 像这样的多好,镀铜的算筹,看上去跟真金似的,既好看又富贵,还不贵。 只要五两银子。 三人分别付了钱,然后将包好的算筹拜托给大吉拿着,白二郎转身就要往外走,满宝和白善宝却进书店里找书看。 既然都走到书铺了,那当然是要找一找最近有没有好看的新书啦。 都走到门口的白二郎见没人跟上来,不免生气,但在安静的书铺里也不敢大声囔囔,只能嘟囔道:“真是的,整天找书,找书,家里都有这么多书了,还不够看的?” ☆.第四百零一章 歪打正着(六月月票2500的加更) 书铺掌柜似乎知道白二郎不喜欢看书,于是他才一转身进来,他就让伙计给他搬来一张凳子坐,还让人端上来一盘点心招呼他。 他之所以这么殷勤,那是因为他们白家是他们书铺的大客户。 不敢说是第一大,但也是有限的几个大客户之一啦。 不说白善宝时不时的来他们书铺买书,买笔墨纸砚,还有白老爷更是定时从他们书铺买些新书回去存放着。 对方看不看他不知道,但进来的新书,白老爷基本上都要收藏一套的。 而这位小爷买东西更是不看价格,只凭喜好,那出手就更大方了。 掌柜笑眯眯的招呼白二郎,为了不让他无聊,还捧着杯热茶与他闲话,比如最近小公子在干什么呀,正在读什么书呀…… 白二郎正闲得无聊,他又不喜欢看书,一个人出去玩儿也不好玩儿,等的时候有话说自然好了。 俩人热火朝天的聊起来,而满宝和白善宝则各自在书架中寻找好看的书。 杨和书闲逛着走进书铺时,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柜台边上说话的白二郎,他下意识的朝书铺内的书架间看去,果然看到了那两个孩子。 杨和书忍不住笑了笑,背着手走进去。 掌柜的一抬头看到杨和书,立即便要起身相迎。 杨和书笑着压了压手,让他坐下,径直走进书铺。 白二郎也看到了杨和书,不过他没起身,而是懒洋洋的打了一个招呼,“杨大人。” 杨和书笑着点头,站住问道:“你们今天不上学?” “先生给我们放假,让我们来买算筹。” “哦,你们要学算筹了?”杨和书打量了一下他的身量,笑道:“倒是快,看来你们算术学得不错。” 掌柜惊疑不定的看着,这是……熟人? 杨和书直接进书架里找书,白二郎也不缠着他说话,而是转头和掌柜的道:“才我们说到哪儿了?” 掌柜的:“……说到你们去河里挖泥巴做成泥球打架的事。” “哦,对。”白二郎喝了一口茶,继续往下说。 近一个时辰之后,满宝和白善宝各自拿了两三本书出来。 掌柜的没想到满宝也要买两本书,不由笑问,“小娘子这是赚钱了?” 满宝骄傲的道:“我爹给的。” 掌柜便明白了,这是白得的钱,买书不心疼。 掌柜的笑着给她结了账,再去算白善宝买的书。 满宝把老爹给的钱全花光了,这才心满意足的把书包好交给大吉,一转身看到身后站着的杨县令,高兴起来,“杨大人,这么巧呀。” 杨和书乐,“我都来了大半个时辰了,从你跟前过了三四次,你才发现我呀。” 白善宝也好奇的看了他一眼。 杨和书就知道,这俩孩子都没发现他,他有些尴尬的轻咳一声,笑道:“快到午时了,我请你们用午饭如何?” “好呀,好呀。”就连白二郎都高兴起来,纷纷提建议,“我们知道县城哪家的饭馆最好吃。” 杨和书就哈哈大笑起来,乐道:“我也知道。” 整个县城就那么几家饭馆,大的就一家,他能不知道吗? 虽然只是来上任三个来月,但他已经把县城里的大小饭馆都吃了一遍,甚至差点无聊到要去吃路边的小摊位了。 杨和书将他选出来的两本书交给掌柜,让随从结账后便带着他们往饭馆走去。 以前出入皆是车马,如今出入都是靠双腿,没办法,如果骑马或坐车,不到两刻钟就能把县城逛一遍,有什么意思? 为了打发时间,还不如用双腿走着呢,还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一行人慢悠悠的到了饭馆,杨和书没进包厢,而是在二楼找了个位置坐下。 三人各自找位置坐好,白善宝左右看了看后道:“感觉县城比之前热闹了些。” “是吗?”杨和书也左右看了看,笑道:“可能是因为之前春忙,大家没空出来吧,如今春忙结束,大家都有了时间。” “也不全是,”满宝是来过县城最多的,她向窗外看了看后道:“一定还因为不要入城费了,所以大家都爱入城了,你看,下面好多孩子。” 大家便朝楼下看去,见一群孩子正嘻嘻哈哈的围着一个卖糖人的打转,摊主每做好一个糖人,孩子们便欢呼一声。 白善宝和白二郎一脸赞同的点头。 杨和书却一呆,问道:“这关入城费什么事?” “当然关了,没有入城费了,大家就可以想进城就进城啦。”满宝看着杨和书,真心的道:“杨大人,你真是一个好县令。” 杨和书:……他一路做了这么多事都没被人夸一句好县令,就因为不要入城费就被夸了? 他为什么取消入城费来着? 哦,因为觉得没必要。 一文钱,两文钱,不可能做细账,守门的士兵,总旗,以及上面的主簿都有可能截留。 每月汇总到县衙里的钱并没有多少,反而还浪费大家的时间,同时也浪费百姓的时间。 所以他就取消了。 可是…… 杨和书有些迷糊,“一文钱而已,大家会因此而不入城吗?” “当然了,”满宝理所当然的道:“一文钱以前能买一个素包子了,两文钱就能买一个糖人了。如果我和我侄子侄女们都入城,那就得十文钱,可以买五个糖人了。” 杨和书:……听着是挺多的。 “既然要花十文钱,那不如要一个人进城,拿剩下的九文钱去买好吃的,我们在家里等着就好了。”满宝道:“以前我们村的孩子就很少进城,因为太远了,而有了入城费以后,大人们也不爱进城了,如果缺东西就去大集买,大集买不着就拜托进城的人帮带,我二哥就经常帮村里的人带东西。” 杨和书忍不住捏紧了手,他怎么也没想到,入城费的影响竟这么大,这,这不就是一两文钱吗? 满宝怀疑的看着他,“你不会又要重新收入城费吧?” 杨和书回神,笑着摇头,“不会,入城费不值得收。” “就是,就是,你不要学傅县令呀,不然我还得卖你糖。” 杨和书好奇的问,“为什么要卖我糖?” 满宝一本正经的道:“为了赚入城费呗。” ☆.第四百零二章 发现奥秘 杨和书只以为她在玩笑,因此哈哈一笑后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只是把入城费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他看着下面来来往往的百姓,心中暗道:若是前任傅县令知道一文钱两文钱的入城费拦住了这么多人,不知他是否会后悔。 杨和书想,若是他,他一定会后悔的。 他一直觉得,只要有人,那便会繁华。 人,才是一切的根本! 有人想要进城买一根针,却因为一文钱的入城费不进来了。 但他入城真的只会买一根针吗? 看到摆在针旁边的线会不会买一些,再看到布料,会不会也想买? 或是在城里逗留得久了,会不会花点钱吃顿饭?哪怕是买个包子,卖包子的人也赚了一些钱。 而他多卖了一个包子,那粮铺和磨坊就又多赚了一点儿…… 杨和书想着想着便入神了,白善宝伸手在他眼前晃了晃,发现他没回神,便对满宝耸了耸肩道:“我们自己叫吃的吧。” 白二郎也抱着肚子道:“我饿了。” “我们吃肉!”满宝提出自己的要求。 满宝现在不能通过卖糖挣钱了,所以没给家里买肉。 而老周头才花钱买了牛车,头上又还有一笔欠衙门的债在,他就很抠,家里有的鸡蛋可以吃,但想要买肉吃不可能了。 也就为了让家里的两个小孙子少哭一点儿,他会让家里买些猪脚或鲫鱼回来炖汤给两个儿媳吃。 小钱氏偶尔会偷一些给满宝吃,但也不多,而满宝也不好跟两个要喂侄子的嫂子抢吃的。 所以满宝已经好一段时间没吃过肉了。 等杨和书回神时,三个孩子已经点了各自喜欢吃的菜,小二笑吟吟的看着他,“大人,您看您还要点什么?” 杨和书就问道:“你们都点了什么?” 听见三孩子报的菜名,杨和书忍不住咋舌,问道:“你们吃得完吗?” 一个人两道菜,三个人就是六个菜了。 三人点头,肯定的道:“吃的完!” 杨和书便点了一道汤,自从上山下乡吃过乡民们的饭菜后,杨和书就自动学会了节俭。 等饭菜一上来,三个孩子就一起看向杨和书,等着他开动。 杨和书竟然看懂了,他微微一笑,举起筷子夹了一条菜后笑道:“吃吧。” 三孩子一起伸出筷子,开始有序的吃饭。 自从他们跟着庄先生上小学堂后,一般午食都是跟着庄先生一起吃的。 然后庄先生便把他们的用餐礼仪也给管起来了。 以前白二郎没人特意教,老周家觉得满宝哪儿哪儿都好,反倒是白善宝从小就在这方面被严格要求。 庄先生一管起来,三个孩子都更加知礼了,至少在餐桌上不会失礼。 吃到一半,杨和书发现了,他们三儿说能吃完,那是真的能吃完啊。 杨和书被他们带着胃口都好了不少,吃到后面,他便下意识的放慢了速度,让他们先吃。 看三人吃得香甜,杨和书忍不住道:“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我以前还不信,现在倒是信了,怎么觉着你们吃的比我还多?” 三人抬头礼貌的对他笑笑。 杨和书放下碗筷,笑问,“你们农庄里的冬小麦也收完了吧?收成怎么样?” “挺好的,”满宝将碗里的米粒吃光光,这才放下碗筷道:“今年我们村的冬小麦都不错,这两天磨坊里都在排队磨面粉呢。” 白善宝问,“不知其他村的情况如何?” 杨和书笑道:“其他村的情况也不错,我听老农们说,主要是今年开春麦子灌浆的时候正好下了好几场春雨,后来天不冷不热刚刚好,所以收成才不错。” “那粮食岂不是要降价?”白善宝若有所思的问。 “现在还没降,不过我估计快了。”杨和书提起这事就高兴,也正因为冬小麦收成不错,他这时候才有闲情逸致的在县城里晃悠,要不然这会儿他该头疼去哪儿弄粮食来赈济,让一县百姓渡过春黄不接的时候了。 “去年日子最难过的还是乡下的百姓,有的人家早在一个月前就断炊了,所以这一收了冬小麦,肯定很多人不舍得卖,所以粮价一时还不好降,不过再过一段时间就是端午,等过了端午,夏收怎么样也看得着了,到时粮价肯定能降。” 杨和书有很大的把握,今年肯定会丰收。 满宝也有很大把握,早在前段时间晾晒麦子的时候,她爹就跟着一众老头老太太在榕树底下看天,最后总结出今年可能老天爷会很赏脸。 最多入秋后会干旱,不过那时影响也不是很大了。 满宝和白善宝对视一眼,一致决定吃完饭就去逛一逛粮铺。 白二郎也吃饱了,放下碗筷,发现饭桌上没声了,就左右看看,问道:“怎么不说了?” 满宝就指着杨和书碗里剩下的饭道:“杨大人,你没吃完。” 杨和书:“我,我吃饱了。” 满宝瞪圆了眼睛,显然没想到会有人把白米饭剩下。 老周家从不会剩饭,分到每个人碗里的饭都能吃干净,这世上怎么会有人吃不下去饭呢? 满宝的目光让杨和书觉得他做了啥大逆不道的事,他默默地端起碗筷将里面的饭吃干净,然后放下碗筷和三个孩子面面相觑。 杨和书问,“你们要去我家坐坐吗?上次说好了请你们去看县衙后院的花园的。” 白二郎点头,满宝和白善宝摇头。 杨和书就忽略掉白二郎,看向满宝和白善宝,“怎么,你们有事去做?” “我们要去粮铺看一看。” 杨和书略一想就明白了,笑问:“怎么,你们想卖农庄的麦子?” 俩人点头。 杨和书想了想,点头道:“现在卖正好,不然等过段时间价格就下降了。” 杨和书干脆起身,“走吧,我与你们去看一看。” 不知道为什么,满宝和白善宝不太想和杨和书一起去粮铺。 不过人家都这么热情了,俩人也只能接受了。 白二郎吃完就犯困,他现在只想回家午睡,因此嘴巴嘟得老高,闷闷不乐的跟在他们的后面。 ☆.第四百零三章 像坐着云彩的粮价 在罗江县,任是生意如何凋零,有两个地方是会一直有人,不愁没客人的。 一是有盐卖的杂货铺;二就是这粮铺了。 白善宝他们到时,粮铺里虽只有三个客人在,但伙计也只是掀起眼皮看了他们一眼便问道:“买些什么?” 白善宝道:“我们看看。” 伙计点头,“随便看吧,看好了问我价格。” 正说话,一旁的客人问道:“这米怎么还是五十文一斗,我看外头地里的小麦都收了。” “那点冬小麦也就够乡下人自己家嚼用,谁往外卖呀?”伙计道:“现在我们的粮食还是高价从外头进回来的,这个价不算高了,您要等粮价降下来,那得等到夏收,甚至是秋收之后了。” 正犹豫着要不要买的三个客人闻言,只能无奈的道:“那给我量一斗吧。” 离夏收至少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呢,谁能饿着肚子等到那会儿? 不过他们也没买多,现在不像去年遭灾的时候,他们觉得粮价只会越来越低,不会再往高处去了。 所以他们宁愿多跑几趟一次就买一斗,也不多花那点冤枉钱。 杨和书看着伙计给他们量米,问三孩子,“去年之前,你们这儿的米价是多少?” 白善宝表示不了解,白二郎就更不知道了。 满宝道:“我二哥从家里运来县城卖是八文一斗谷,听说粮铺卖出去是十文钱。” 杨和书皱眉,那这差的也太多了吧? 他伸手捏了一把谷子,问小二,“你们现在谷子是怎么卖的?” “三十文一斗。” “以前是怎么卖的?” 小二笑了,问道:“客观您问的以前是多以前?” 杨和书感兴趣的问,“在这之前的都算,我在外头好似没看到这么贵的谷。” “哎呦,那是您没见过,别的不说,就开春那会儿,这谷就是四十八文一斗,更往前,去年五月,雨水刚停,但外头路塌了粮食进不来的时候,六十文一斗都买不着。” 满宝都听得目瞪口呆,心中暗道:她那会儿的系统里要是也有这么多麦子,一定想办法把它换成钱。 可惜没有如果。 杨和书不动声色的问,“那更往前呢?” “更往前就是没遭灾的时候了,其实每月,甚至每旬的谷价也都有不同,但也差不到哪儿去,最高的时候不过十五文一斗,那一般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伙计道:“低的时候,十文一斗,或九文一斗也是有的,多半是秋收结束后不久,那会儿新粮多。有的陈粮,八文一斗也卖出去了。” 杨和书便叹气,看来去年的水灾对罗江县的影响还是很大啊,这粮价像坐着云的神仙一样,上上下下起伏得剧烈。 伙计却不以为然,道:“您别嫌弃我们的粮价高,听东家说,益州那边才可怜呐,现在谷价虽然也是三四十文,但那是因为有朝廷压着的,粮铺里根本没摆出多少粮食来,每日都不够抢的。” 杨和书没想到益州是这样的情况,忍不住问,“那百姓吃不饱不闹吗?” “闹什么,私底下悄悄的卖呗,五十文一斗,六十文一斗,那些粮商都在私底下卖,那些百姓害怕他们连这点也不卖,也不敢声张。” 杨和书怀疑的看着他,“你怎么知道?” 满宝和白善宝白二郎也不看粮食了,纷纷挤上来目光炯炯的看着他,是啊,是啊,你怎么知道? 被三双这样圆溜溜的眼睛看着,伙计忍不住心虚,他左右看了看,发现粮铺里只剩下他们这几个人,这才硬着头皮小声道:“我东家也想把粮食运到益州赚一笔的,但他没有门路,去了后反而被当地的粮商排斥,最后只勉强保了本回来。” 所以一生气,不免就在后院骂起来,一骂起来,他不就知道了吗? 满宝三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也是个奸商啊! 满宝问:“益州不种冬小麦吗?” “哎呦,要不怎么说他们倒霉呢,去年他们那儿的良田直接被冲了,一直到入冬都还有水洼呢,更别说那沃土都叫冲走了,能种才怪呢。” 杨和书却能考虑得更全面些,只怕是土地能种也没人种。 去年犍尾堰决堤时他还在翰林院,正好要负责抄录来往的公文,据说当时整个益州还活着的百姓都在往外逃。 赈灾后百姓还愿不愿意回到故土都不一定呢,没有人,便是土地能耕种也没人种呀。 比如罗江县内现还留着的益州流民就不少。 杨和书想到这里心中一顿,既然益州那边情况这么糟,那他干嘛要把那些流民劝走? 留下就地安置不就好了? 若是能够再回去把家里剩余的人带来就更好了。 杨和书目中生辉,一回神,就见三孩子和伙计都一脸奇怪的看着他。 他忍不住轻咳一声,问道:“怎么了?” 四人一起摇头,满宝想:杨大人一定是在想好吃的东西,不然怎么会像流口水的样子呢? 不过科科说过,太说实话也会遭人讨厌的,所以有时我们要学会沉默。 白善宝将麦子和谷的价格问了一遍,然后顺嘴问道:“那你们粮铺收粮食吗?” 伙计眼睛一亮,笑道:“收呀,收呀。小公子家里是有粮食要出手吗?” “你们的麦子多少钱一斗收?” “三十文一斗收。” 杨和书都忍不住皱眉,“刚才我们刚问过价,你们的白面是九十文一斗了。” “是啊,这麦子碾成白面是有损耗的。” 那也不可能损耗三倍去吧? 伙计道:“我们这价格算公道的了,客观们不信只管各个铺面去打听打听,其他家多是只给二十八九文一斗的。” 满宝则指着角落里金灿灿的麦粒问,“那个呢,那个多少钱?” “那是麦种,更贵了,不是论斗,而是论斤了,一斤要十二文。” 一斗大概是十二斤左右,所以这一斗…… 满宝心算了一下,咋舌道:“这是要一百四十四文一斗呀。” 白善宝也看到了角落里的麦种,眼中闪着亮光,他扭头去看满宝,满宝也正好看着他,俩人忍不住一起咧开嘴乐呵。 ☆.第四百零四章 高价 直到走出粮铺,杨和书才低头奇怪的看着俩人,“你们傻乐什么呢?” 白善宝咧着嘴笑,脑袋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道:“没什么,我想回家了。” 满宝也道:“我也想回家了。” 白二郎:“我现在已经精神了,不想回家了。” 满宝不理他,对白善宝道:“我要去买点儿肉,然后就回去吧。” “我和你一起去,我也要买些肉回去。” 白二郎不太高兴的嘟了嘟嘴。 杨和书就停下脚步,他去过卖肉的菜市,那儿一点儿也不好闻,所以他挥手和三人告别,“那等下次你们来县城,我再带你们去我家做客。” “没问题,杨大人后会有期。” 杨和书失笑,“后会有期,还有,没事少看一些话本,你们现在年纪小,小心移了性情。” 三个孩子心虚的吐吐舌头,转身跑了。 大吉默默地跟上。 杨和书这才发现大吉的存在。 他忍不住眯了眯眼,看向身后,“这一路上我都没留意白家的这个下人,他是护卫?” 万田:……您没留意他,那您留意到我了吗? “少爷,我问过了,他是白善少爷的家丁。” “家丁啊,那就是护卫了。” 万田没纠正,杨和书也没往心上去,谁家还没几个家丁护卫不是? 更往前一些,他家还有部曲呢。 杨和书背着手晃回县衙。 满宝给家里买了肉,便跟白善宝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的说话,当然把白二郎也给扯了进去。 他们觉得把他们收下来的麦子当粮食卖太亏了,他们的产量这么高,麦子这么好,应该当麦种卖才对呀。 大吉架着马车,听车里的三个孩子商量着要怎么把他们的麦子吹出去,哦,不,是卖出去……惬意的眯了眯眼,干脆放松了一点儿缰绳,任由老马自己晃悠的往七里村走,并不驱赶。 三个孩子一致认为,一样东西要人买,得需要人知道它是好东西。 那么他们的麦子,哦,不,是麦种好在哪里呢? 满宝已经找出了许多优点,最先一点,也是最大的一点就是产量大! 满宝道:“我们的产量是一般麦种的两倍!” 白善宝实事求是的道:“没有两倍!” “你真笨,没有两倍是因为他们种的田不够肥沃,给的肥不够多,水没浇好的原因。” 白善宝抿了抿嘴道:“祖母说,好孩子是不撒谎的。” 白二郎站满宝那边,道:“这不是撒谎,这是吹牛!卖东西的都要吹牛,我爹说这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白善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指着满宝叫:“王婆!” 满宝气得去揍白二郎,“叫师姐,叫师姐!” 白二郎被打得嗷嗷叫,气道:“我又没说你是王婆,我就是那么一比喻,比喻。” 白善宝笑得眼泪都快要出来了,满宝下手更重了。 车外的大吉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最后白善宝还是被俩人说服了,问道:“然后呢,还有什么优点?” 满宝照搬商城上关于麦种的注解,道:“抗涝耐旱,植株高大坚强。” 白善宝一呆,“那到底是抗涝,还是耐旱?” “两个一起!” “这,这两个不是相反的吗,怎么能两个一起呢?” 满宝想了想道:“不能算相反的吧,比如人,一个人抗涝耐旱,就是他既不会被水淹死,也不会少了一点水喝就渴死。” 白善宝歪头想了想,总觉得她说的是歪理,但他没有证据。 而此时,庄先生正在白家和白老爷吃吃喝喝,俩人正说到今年刚收上来的冬小麦。 庄先生笑问,“你七里村的地能收上来多少斤麦子?” “产量倒比往年春小麦还多些,就是不知道秋收这些地能收上来多少稻子,”白老爷道:“毕竟地薄了些。” “村里不是有新的堆肥法子吗,多堆些好了。” 白老爷就能笑着摇摇头,“到底不是自个的田地,长工们总有不尽心之处,所以肥是怎么都不够用的。” “您就没想过换一换麦种?” “换麦种?” 庄先生笑道:“白老爷还没去看过七里村其他人家的收成吧,大岭那边的地也没去看过?” 白老爷眯起眼睛笑道:“那块地已经给二郎他们了,我总不好一直过问,村里的麦子嘛……” 白老爷想了想,其实他也偶尔去田间走动的,似乎村里的麦田是长的比他地里的好。 他若有所思问,“他们用的种子和我家的不同?” 虽然各家用的麦种基本上是自家留下来的,但其实本源都差不多,隔个两三年,他们还要去粮铺里进一批新的麦种,以试验能否增加产量。 他和县城粮铺经常合作的,没道理他们进了新的麦种他不知道。 庄先生没有再提这件事,只对他笑了笑。 不过白老爷也很快就知道了。 因为白二郎这个坑爹的儿子在吃晚食的时候顺嘴问了他一句,“爹,你要不要跟我们买麦种?” 白老爷几乎是立刻就想到了下午庄先生说的话,他停了一下问道:“你哪来的麦种?” “我们自己种的呗,我们那二十多亩的麦子都可以做种子。” “这么自信?”白老爷笑道:“谁家的麦种不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哪有这样成片收割后脱粒卖的?” “怎么不可能,去年村里的人种冬小麦,就是拿的麦种跟满宝家换的粮仓里的麦子,也并没有挑选过,结果你看,今年谁家的麦子都长得比我们家的好,可是大丰收呢。” “你怎么知道?” “我就知道了,”白二郎理所应当的道:“白善和周满告诉我的呗。” 白老爷不动声色的问,“那他们有没有告诉你卖给我的麦种多少钱?” “一百五十文一斗。” 白老爷差点把饭碗扣他头上去,白太太都忍不住抬起了头,然后看看丈夫,又看看儿子,忍不住语重心长的对儿子道:“二郎啊,虽然那庄子有你的一份,但你不能帮着外人欺负你爹呀。” 白二郎不高兴了,道:“我没欺负我爹,这可是我跟他们商量了好久才商量下来的价格,给爹的价是一百五十文一斗,给刘祖母的也是这个价,外人要买,那得一百八十文才行。” ☆.第四百零五章 谈生意(一)七月月票500加更 白老爷把碗拿稳了,问道:“你们这麦种是金子做的呀?” 白二郎认真的想了想后摇头:“不是。” 白老爷是真的很想把碗扣他脸上去。 他放下碗筷,揉了揉额头道:“算了,我不跟你说,吃完饭你去把善宝和满宝找来,我和他们说。” 白二郎不太开心的吃了一大口饭,明明说好爹这里他来谈,刘祖母那里他们去谈的,凭什么爹这里也要他们来谈? 白老爷看了儿子一眼,认真的道:“二郎,善宝和满宝是你的师兄师姐,以后不要直接称呼其名,要叫师兄师姐知道吗?” 白二郎泪汪汪的看着他爹。 白老爷就有些心软,放软了语气道:“就算不叫师兄师姐,也可以叫他们的小名呀,善宝是你堂弟,满宝的年纪也比你小是不是?” “那我就叫他们小名!”白二郎当机立断,然后又顺势推销了一波他们的麦种,“爹,你买我们的麦种是不会吃亏的,我们今天都去县城粮铺看过了,他们的麦种都卖到一百四十四文一斗呢,他们的麦种可比不上我们的。” “你怎么知道比不上?” “我当然知道比不上了,我们家的麦种就是从粮铺里买的不是吗?但我们小农庄的种子是跟满宝家买的,我们一亩最高的有五石,最低的也有三石半呢。” 白老爷瞪大了眼,忍不住坐直了,“你说什么,你们最高的亩产是多少?” 声音太大,吓得白二郎差点从椅子上摔下去,一直安静吃饭的白老太太忍不住瞪了他一眼道:“好好说话就好好说话,你吼孩子干什么?” 白老爷正要说话,白老太太突然道:“行了,亏你们还是读书人呢,食不言都不懂,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都给我先吃饭。” 白老爷的一口气就憋在胸口,差点要憋死。 他看着傻儿子欲言又止,但在老母亲的瞪视下,他没敢再开口,只能低头快速的吃饭。 然后一放碗筷,也不管白二郎有没有吃饱,直接拎了他就出门,“娘,二郎也吃饱了,我去考校考校他功课。” 白老太太和白太太阻止不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把孩子带走。 白太太一脸的忧虑,白老太太就道:“行了,别担心了,听那音是好事,他不会揍老二的。” 白二郎也觉得老爹不会揍他,所以乖乖的跟他走了。 白老爷把儿子拎到书房,转身吩咐下人道:“去厨房让人再准备些吃的来,嗯,点心,肉,和一些甜羹多准备一点儿,再去把堂少爷和满小姐请来,就说我有事跟他们谈。” 等人都走了,白老爷才让儿子坐到椅子上,问道:“说罢,你们的麦子果真这么高产?” “那是当然,还是我们看着白庄头带着三个长工一起称的呢,也是我们看着入库的,”白二郎之前已经被白善宝和满宝算了一脑门的账了,那些乱七八糟的数字就记住了几个简单的,然后就知道了一个道理,“爹,你用了我们的麦种,那是一年就粮仓满溢,两年就富可敌国了。” 白老爷:“……这话谁教你说的?” “没谁教,我从满宝那儿听来的。” 一听就是吹牛的话,他有些忧心,“你怎么好的没学会,全学的这些?” “谁说我好的没学会?我都会种地了,你会吗?我还会看称了,你会吗?我还会拿着绳子把粮袋绑起来,你会吗?” 白老爷:…… 现在正是吃晚食的时候,满宝自然也是在家里吃晚食的,不过老周家比白家略晚一点儿,所以她刚坐到桌子边上,才把碗筷拿起来,大门就被敲响了。 大头跑去开门。 白家的下人就站在门口行了一礼,笑着表示打扰,道:“周老爷,我家老爷请满小姐过去谈事情。” 老周头就犹豫道:“等这孩子吃了晚食再过去吧,到时候我让她哥哥们给送过去。” “这个……”下人为难道:“周老爷,我们老爷特意给三位小主子准备了饭食,堂少爷应该已经过去了,就等着满小姐了……” 老周头立即道:“行,你带她去吧,她年纪小,要是不懂事,你们多照顾一些。” 然后回头对满宝道:“你先别吃了,我让你大嫂给你留着,你先去看看白老爷有什么吩咐。” 现在老周家已经分了两桌吃饭,满宝是这边桌上唯一的孩子,闻言把才拿起来的碗筷放下,转身跟下人走了。 等大头又把门关上,老周头就拿了满宝碗里的饭给分了老妻一些,剩下的全扣自己碗里了。 正想收起来的小钱氏:…… 老周头看了她一眼,道:“白家还能少满宝一口吃的?” 钱氏扫了他一眼,将满宝的蛋羹交给周三郎,道:“拿去给五头吃。” 周三郎应下。 老周家开始用饭。 到了白家,白善宝果然已经到了,正坐在书房的桌子边吃饭呢,看见满宝便冲她招手。 白二郎本来就没吃饱,见俩人吃得香甜,便也坐下吃。 白老爷就乐呵呵的坐在一旁跟他们说话,“善宝啊,你们那二十来亩的麦子一共收了多少?” “不多,八十三石而已。” 白老爷算了一下,心微颤,“你们是怎么种的?” “就那么种的呗。” 白老爷一想,觉得不能这么问,于是换了一个问法,“谁教你们种地的?” 白善宝和白二郎一起看向满宝。 满宝道:“我爹!” 她道:“我家怎么种的,我就要白庄头怎么种,白庄头要是还不懂的,就去问我爹,我爹都会告诉他的。” 白老爷点头,“那种子……” “种子也是我家的。” “你家上哪儿买的?” “不是买的,是自家留的,”满宝道:“去年水灾,只有我家的麦子最好,所以村里人就跟我家换麦种,我爹干脆就把我家那些麦子全留下来当种子了。” 满宝知道他在疑虑什么,仔细的解释道:“后来我们有了小农庄,要在小农庄里种麦子,我就和我爹一说,让白庄头去我家那里买麦种。” 反正也不多,总共就四百斤左右的麦种,差不多把剩下的麦子给包圆了。 白老爷心里却很怀疑,老周家的麦种怎么会这么好? ☆.第四百零六章 谈生意(二) 庄先生对农事的了解还没有白老爷多呢,毕竟他的主业是地主,光打理各个庄子的账目就差不多能知道各种农作物的亩产。 更别说七里村这一片的田地还是他亲自打理的呢。 所以他太知道小农庄的这个产量的意义了,以他白家同是七里村冬小麦的产量来说,他们现在的这个产量的平均亩产可是他的一点八倍,其增长了近一倍。 所以,若是整个天下的小麦都能有这个产量……

相关推荐: 战栗纪元   男神总是想撩我   毁灭教皇   南兰小传(飞狐外传同人)   汉宫秋之牡丹怨   横刀立马   炮灰加女配,逆袭好累   大啸吧!决斗者!   爱,下辈子   Vocaloid南北组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