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冒这么大的风险来京城就是为了读书考官的,你们可不能被退学。” 白大郎问:“你们冒了什么风险?” 三人咳嗽起来,都没说话。 白大郎也不在意,只当他们是觉得路途遥远吃了很多苦。 这个年纪的孩子,除了这些风险还能有什么风险呢?、 不过他还是肯定了一下满宝的话,“满宝说的不错,这里不比咱家里,你们在外头收着点儿脾气,可别与人吵架打架。” 一旁的满宝连连点头。 白大郎犹豫了一下,还是与她语重心长的道:“满宝,你也一样的。” 满宝点到一半的脑袋就僵住,她道:“我从不与人吵架,也从不与人打架的。” 白善和白二郎齐齐“嘁”了一声,鄙视的看了她一眼。 白大郎就训他们,“你们看,你们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斗争,这是很不对的,得改。” 白善和白二郎就你对着满宝抿嘴一笑,在白大郎的压迫下与她道了一个歉。 四人在这边闹腾着,外面已经把东西都搬进去了,他们要自己过去整理自己的房间。 周立君要和满宝住一个屋,俩人的中间依旧用一道屏风隔着,满宝把自己的书拿出来摆好,周立君过来帮忙,“小姑,这房租我们家得出一半吧?” 满宝点头,“我已经和白善白二说好了,这部分钱是我们自己付的,你们只管安心住着。” 周立君松了一口气,“才五叔和六叔刚说呢,这里的租金可真贵,不知道铺子得要多少钱。” ※※※※※※※※※※※※※※※※※※※※ 作家的话 下一次更新在下午四点左右 ☆.第九百一十章 为难 这一次他们把家里的钱都带来了,虽说是租也可,买也可,但大家都知道,钱氏更属意直接买下来。 铺子一类的东西,那自然是自家的才安心,不然做到一半被人赶走了可怎么办? 且买了铺子,他们在京城就算有根基了,家里人在这边也更有底气些。 满宝想了想道:“这事不急,让五哥他们有空就出去逛一逛,或是先在京城里找些活儿干,等熟了再打听买铺子的事,钱不够我再想办法。” 满宝嘿嘿一笑道:“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中秋了,中秋要赏菊花。” 周立君眨眨眼,“小姑,你刚来京城呢,难道还能找到好看又稀缺的菊花品种?” 满宝自豪的道:“这世上没有我找不到的花草,现在找不到,将来也一定能找到。” “也是,”周立君若有所思的道:“每次一进城你都要去卖花的坊市逛一逛,在路上走着都能蹲下去挖一株不起眼的草,回来一养就养出花来了,小姑,你这算不算天赋?” 满宝想了想后点头道:“算。” 周立君点点头,“就跟村子里天生会闻味儿的小狗一样……” 满宝伸手从床上抓了枕头,“你再说一遍,我像啥?” 周立君这才回过神来,立即摇头道:“小姑,我没说你像小狗……” 周立君蹦起来就往外跑,成功躲过满宝的一枕头。 满宝气得哼哼两声,决定今天吃晚食之前不理她了。 但很快周立君就又探头进来了,笑呵呵的道:“小姑,我帮你整理衣服呀。” 满宝看了一眼她堆在一旁的箱子,还是勉为其难的理了她一下,“进来吧。” 初到京城,事情看着很多,但认真算起来并不多,只是他们第一次来这陌生的地方有些心怯,不免有些惶然,所以才觉得有很多的事要做。 庄先生睡了一个午觉起来感觉精神好多了,见他们三人也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出来了,便道:“放下东西,一会儿拿了公文,我带你们去一趟国子监,善宝,你再派人走一趟杨家送封帖子,让他们来家里取杨县令的东西……” 庄先生安排得井井有条,三人一一记下,心一下就安定下来了,就连一旁本有些着急的白大郎都一下安静了下来,乖乖的听着。 白善让刘贵去杨家送帖子,让大吉去准备马车,他们歇过午觉,估摸着国子监也上衙后便起身出门。 庄先生叫了白大郎坐同一辆马车,他很多年没来京城了,也不知道现在国子监是什么情况,更不知道京城的情况,虽然白大郎知道的可能也很少,但好歹是实时的。 他们住的地方离国子监不远,出了巷子是一条大街,往前去,再转个弯就进了另一条大街,顺着大街往前走一段路就是国子监的衙门了。 国子监的门不宽,正对着大街,四四方方的两进院子而已,但它旁边则有一道开了四扇大门的门匾上也嵌了三个大字——国子监。 满宝觉得奇怪,跳下马车后认真的盯着两道门看,疑惑不已。 庄先生扶着白大郎的手下车,见三人齐齐仰着小脑袋瓜子盯着两道门看得目不转睛,就伸手拍了一下他们的脑袋道:“别看了,这边是国子监衙,主要是学官们办公场所,隔壁则是六学所在。” 国子监可不止管着六学,它还管着天下的府学,县学和所有的私塾书院。 府学和县学每年要增添的书籍,要委派的学官,要增减的学生,以及因此产生的财务都是国子监管着的。 还有天下的私学,国子监也要有所掌握。 比如庄先生,他要是开个学堂收徒教书,一年两年的没人管他,教就教吧,但教的时间长了,在县衙那里就要登记造册,每年,这些册子都是要抄录一份名单送往京城直接归到国子监里。 这样天下有多少个先生,有多少读书的学生,便是没有具体的数,但也能估摸着个八九不离十来。 也不至于哪天皇帝心血来潮的问起某地有名的先生来国子监的人一无所知。 庄先生道:“本来国子监是与六部一起在皇城内办公的,只是陛下对六学很是看重,先帝还在时就提议将国子监搬到六学边上办公。如今国子监分内部和外部,外部在此办公,内部则还留在皇城内,主要负责的是编撰书籍,御前行走等。你们是受皇恩来读书的,应该是在外部这里报道就行。” 白大郎连连点头,“不错,不错,在此就可以了。” 庄先生便领着四人进了国子监衙,白善才将那封公文拿出来,国子监里的人就明白了,这也是接了恩旨来读书的。 虽然心里不屑,但面上也没表现出来,主要是这几天来的人不少,有学识的没几个,但人家又是功臣之后,现在又是皇恩浩荡的时候,只有傻子才会这会儿为难他们。 说傻子,傻子就到。 廉禹城进来看到衙门里又来了一拨人,且一看年纪那么小便知道他们是来干什么的,他眉头忍不住就一皱,丢下手中的公文就背着手上前,“又是奉恩旨入京读书的?” 白善抬头看了他一眼,没应声。 招待他们的学官抬头看了他们三个一眼,只能代为回答,“是啊,从剑南道过来的。” 廉禹城扫了他们五人一眼,看了眼白大郎,“是你要入学?” 白大郎连忙躬身行礼道:“不是学生,是家弟。” 他介绍白善和白二郎道:“这是学生的两个弟弟,此次是他们应招入学。” 廉禹城皱眉看着俩人,觉着他们年纪太小,便抬头问庄先生,“他们读过几年书?你是他们家的门生?” 庄先生浅笑道:“在下庄洵,是……” “是我们的先生,”白善也微微皱眉的看了他一眼,直接略过他看向他身后的学官,蹙眉问,“我们可以办入学手续了吗?” “脾气倒是挺大,”廉禹城的火气一下就起来了,问道:“你读过几年书?四书读完了吗?要是没读完,你进国子监也没用……” ※※※※※※※※※※※※※※※※※※※※ 作家的话 下一次更新在晚上八点左右 ☆.第九百十一章 散火 “是皇帝让我进的,你要不想让我进,你直接去与皇帝说去,他不让我进,我自回家去。”白善一路上都绷着神经,被各种人念叨着要忍让,他也自己也知道要忍,可这会儿被廉禹城的目光看着,他的火气就是一下子没压住。 白善冷冷地睇了他一眼后看向他身后的学官,问道:“到底能不能办?” 白大郎连忙拉了他一下,小声道:“在家的时候不是才告诉你要忍让吗?” 白善张嘴就要说话,一旁的满宝伸手抓住他的手,他这才紧抿着嘴角,以极大的意志力压住胸中的火气,沉默着没说话。 学官见这少年这么杠,也连忙站出来打圆场,笑道:“已经记录了,恩旨招来的学生就还差两家,估摸着这两日也要到了,监里定了七月初一那天开考,要连考三天,成绩出来按照排名进入六学。” 他笑道:“好叫白公子知道,这次陛下的恩旨一共下了二十四家,每家名额两个,若无意外会有四十八个学生入学。六学中,国子学只取前三名,太学取十二人,四门学取十二人,剩下的二十一人泽分散在其余三学之中,至于分到哪个学院则看他们的擅长。” 满宝好奇的问,“那要是一个都不擅长呢?” 学官僵笑道:“总会有所擅长的。” 实在没有擅长的,那就只能抽签了,三个学院,谁抽到这样的学生算他倒霉。 白大郎,白善和满宝不约而同的扭头看了白二郎一眼。 白二郎对上他们的目光,恼羞成怒道:“看我干什么,我肯定能被选上的。” 满宝点头,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一行人和学官拿了一块参考的铁牌后离开,全程不理站在一旁的廉禹城。 廉禹城看着他们就这么转身走了,忍不住蹙眉看向学官,“他们是哪个功臣之后,竟如此目中无人。” 学官笑道:“说来他父亲的官儿也不大,算是此次被点名的功臣中最低品的,六品前蜀县县令白启之子,因为剿匪为国尽忠了,当年陛下还夸赞了他一句呢。” 廉禹城眼睛一瞪,“白启之子?” “怎么,你认识?” 廉禹城皱了皱眉道:“是在我前科的进士,听说过他,没想到他竟早死了,难怪这些年都没听说过他,当年他在太学里可是很有名的。” 学官便若有所思道:“那看来这白善仗持的不是家世,而是才能了。” 廉禹城就哼道:“这是国子监,读书的地方,自然要靠才能了,那些依靠家世就该去权贵里面论。” 廉禹城面色好看了些,道:“过不了多久就能知道他是依仗什么了,最好是才能,如此才不辜负了他父亲。” 学官心里撇撇嘴,脸上却笑眯眯的应下。 一行五人出了国子监衙。 满宝还拉着白善的手,她扭头看着他问,“你怎么突然火气这么大?” 白大郎也正想说他,正要开口,一旁的庄先生却笑眯眯的伸手轻轻地拍了拍白善的脑袋道:“没事,善宝说的本来也没什么错,说了便说了。” 大家一起张大了嘴巴看庄先生。 庄先生却左右看了看后问,“大郎呀,这附近哪儿有好吃的馆子?为师请你们吃一顿京城的饭菜怎么样?看看合不合你们的口味,你们想吃点儿什么?” 满宝就低头思索起菜单来,白善看着庄先生问,“先生不怪我吗?” 庄先生对他笑道:“不怪。” 他顿了顿后又道:“不过以后不可如此莽撞了。” 他思索片刻后道:“明日为师带你们去玄都观看花如何?” 满宝问,“玄都观在哪儿?” “在崇业坊,”庄先生道:“我们去登高望远,此时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 一青年,二少年,一少女不约而同的抬头看着天上挂着的明晃晃的大太阳,同时觉着先生也会说瞎话了。 大热的夏天,这会儿不应该适合在家里躲荫,吃点儿奶酪,再听点儿故事吗? 庄先生没有给他们太多时间思考,转身上车,然后和他们招手道:“快上车吧,在太阳底下站久了小心中暑。” 四人这才上各自的马车。 满宝这才察觉到她一直抓着白善的手呢,她连忙放开,先一步爬上马车占好位置。 白二郎走在白善身后,好奇的问他,“你耳朵尖怎么都红了,是不是中暑了?” 白善爬上了马车,回身扫了他一眼道:“没有,你少说话。” 大吉在旁边看着三人,等他们都上了车才跳上马车。 庄先生今天特别大方的请他们在外面吃了一顿很贵很贵的饭,第二天也没逼着他们读书写字,而是领着他们去了崇业坊,一路爬到玄都观上。 说是登高望远,但玄都观并不高,站在它最高的位置往下看,也只看到崇业坊而已,更远一些的地方就看不到了。 白大郎知道他们的爱好,因为他回家的时候,白老爷不止一次的抱怨过二弟动不动就喜欢去爬山,而他二弟也没少邀请他一块儿去爬山。 白大郎不喜欢。 他此时就汗流浃背的靠在一旁道:“要想爬高山,那得出城去,城里没有特别高的山。” 他不明白,他们来道观为什么就不能安逸的慢慢走着歇着上来,非得一口气爬到上面来,不知道会出汗,会狼狈,会失礼吗? 白善也出了不少的汗,他却觉得很爽快,他大呼出一口气,干脆把手掌放在嘴边啊啊的大叫起来。 满宝和白二郎看见,也纷纷做喇叭花状冲着山下大叫起来,吓得白大郎差点蹦起来…… 他瞪大了眼睛看着三人,完全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大喊大叫起来,他紧张的四处看,就见附近的人也叫他们吓了一跳,纷纷转头过来看他们。 但见是三个活泼的少年少女便又把头转了回去,心中无奈的道了一声:算了,年纪还小呢。 庄先生见怪不怪的找了块石头坐下,等他们喊够了就招手把他们叫过去,将水壶递给他们。 等他们都喝过水便问,“心中堵着的火气散了没?” 满宝不好意思的点头,白善也红着脸点头,“散了的。” 白二郎嘿嘿一笑道:“我就没火气。” 庄先生赞他道:“嗯,这次你比他们两个强。” 白二郎骄傲起来,看着他们两个乐。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九百十二章 京城济世堂 庄先生对白善道:“事不要都放在心中,人的心脏就那么大,装的东西多了,它就盛不住了,溢出来了你又不说出来,自然便影响到了肝,心与肝不舒服,人全身都不舒服了。” 一旁的满宝目瞪口呆,忍不住竖起大拇指道:“先生你真厉害,我都没想到呢。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心里的事儿多了,行血不畅,可不就损肝吗?” 庄先生:……不,为师不是这个意思。 再一看满宝亮晶晶的目光,庄先生便暗道:算了,随他们去吧,他们高兴就好。 白善若有所思起来,“那我有心事了跟谁说呢?” 满宝立即举手,白二郎推开她道:“你是女孩子,跟我们不是一起的,善宝,以后你有什么心事告诉我好了。” 庄先生笑道:“也可以和为师说一说。” 白大郎在一旁看着,只觉备受冷落。 他唉声叹气起来,白二郎听到了,就回头和他道:“大哥,你为什么叹气?你是不是也有心事?要不要告诉我?” 白大郎把他凑到面前的脸推开,“一边去。” 从观里回到家,庄先生便开始让人去国子监周边打听这次入学的学子情况,他道:“虽然一定可以入国子监了,但六学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能进国子学就不要落到太学去,能进太学,就尽量不去四门学。” 庄先生道:“打听打听这次学子的情况,还有出题的人是谁,这几天你们就哪儿都别去了,安心留家里与我一起读书准备应考。” 白善和白二郎觉得压力倍增,只有满宝还是以前的学习强度,她咯咯一乐,庄先生就看向她,她立即脑袋一缩,小声道:“先生,我还得安顿我哥哥侄子们呢,还得去一趟济世堂。” 庄先生这才把目光从她身上移开,满宝悄悄松了一口气。 就在白善他们去爬山的时候,周五郎和周六郎也把周围熟悉了一下,找到了卖菜蔬的地方,了解了一下京城的菜价。 别说,京城的菜还真比他们乡下的贵,但肉却比他们的略便宜些。 俩人领着大头和二头,嗯,出门在外得叫他们的大名,周立重和周立威了,两个大的领着两个小的在这一个坊里转了一圈,发现这儿人有些少,基本没有蹲街边等活儿干的苦力。 比他们早来几天的刘贵道:“这是内城,你们要找那样的地方得往外城去。” “外城远吗?” “不远,出了我们坊的南坊门就是外郭城。” 周五郎便决定明天出去看一看,满宝也要跟着去,“我要去济世堂。” 刘贵就笑道:“满小姐,小的打听过了,济世堂在京城里一共有四家,我们坊里就有一家,您想去哪一家?” 满宝眨眨眼,问道:“找一个叫郑阅的大掌柜,他在哪个铺子?” “那还真巧,他就在我们这一坊的济世堂里,他是济世堂的二东家,听说京城的四家药铺都是他管着的呢。” 满宝便笑着连连点头,“没错,就是他,纪大夫说了,进了京城就找他。” 于是第二天,老周家的人就分开行动,周立君留家里熟悉邻里,周五郎他们去外城逛一逛,满宝则被大吉送着去坊里的济世堂。 满宝本来想自己背着小背篓去的,但白善不放心,大吉也坚持送她。 反正少爷在家里不出门是安全的,其他人出门应该也不会有危险,但满宝却不一样,这一个,不论是危险找她,还是她去找危险,都出不得差池,所以他还是看着吧。 京城的济世堂可比益州城的还要大,上下两层楼,门开得特别大,连门匾都显得比益州城的气派。 满宝跳下马车,背着背篓仰头看了一眼门匾,再次确认没走错后就看向门庭若市的济世堂。 大吉将马车停在旁边,走到了满宝身边,满宝这才和他感叹道:“连病人都比益州城的多,京城的人这么爱生病的吗?” 大吉:“京城人多。” “这倒是,但京城的药铺也多,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见一连三家,连对面三家都是药铺扎堆在一起的。” 没错,刚才才进这条街道满宝就闻到了浓浓的药香味,然后探头往外一看,发现济世堂被左右两家药铺夹在中间不说,连对面三家铺子也都是药铺。 满宝仔细的对比了一下六家的生意,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济世堂的生意不是最差的。” 虽然看着也不是最好的,但不上不下才是中庸长久之道不是? 满宝背着背篓进去,她左右看了看,共有三个门帘子,每个门帘子前都或坐或站了不少病人,应该是在等待看病。 再往柜台看去,正有一个青年,三个少年在后面,一个算账,三个则接了药方快速的拿药称药,忙碌得不行。 满宝从怀里将纪大夫的信取出来,正要上柜台去问话,一个老太太伸手拽住她道:“小娘子怎么不排队?” 满宝顿了一下,转身走到她后面默默的排起来。 老太太见了这才满意,训她道:“看病取药都要排队知道吗,我们这么大年纪都排着呢,你们这些小年轻怎么反而往前头插呢?” 满宝点头表示认教。 排了两刻钟才轮到她,老太太将药方交上去,交了钱后站到一旁等着抓药,满宝便跨步上前,将信递给算账的青年,“我是益州城纪大夫举荐过来的,我想见一见郑大掌柜。” 青年闻言抬眼上下打量了她一下,笑问,“小娘子是姓周吧?” 满宝点头。 青年笑道:“大掌柜收到了纪大夫的信,一直在等你呢,”他看了一眼排在她后面的人,想了想后将信递给她,叫来一个抓药的少年道:“你先停一停,带周小娘子去后院找大掌柜。” “是。” 一旁的老太太惊讶的看着满宝跟着抓药的少年去了后院,半响才回过神来,她忍不住问青年,“小郑掌柜,这是你们家的亲戚呀?” 小郑掌柜笑道:“不是亲戚,但是朋友,她也是个大夫。” “哎呀,你们药铺还有女大夫呀?” 小郑掌柜笑了笑,没说话。 ※※※※※※※※※※※※※※※※※※※※ 作家的话 下一次更新在下午四点左右 ☆.第九百十三章 合同 满宝与济世堂的渊源可追溯到六七年前,但她真正的开始了解济世堂,还是去了益州城以后。 济世堂东家姓郑,出过太医的,听老郑掌柜说前年他们家嫡支的一个子弟就进了太医院。 也因为东家姓郑,所以各地管着济世堂的掌柜基本都是郑家人,只是老郑掌柜属于很偏的旁支了。 但他能力不错,所以才能掌管益州城的济世堂,甚至整个剑南道都属于他一派的。 可他再厉害,也不能与京城济世堂相比。 来前,纪大夫就给她写信,告诉她,京城的郑阅是郑氏的二房,同出于嫡支,因为进入太医院的郑睿是郑阅的亲弟弟,因此现在郑阅掌握了很大的话语权。 京城这边的济世堂基本上都是听他的,所以她让他过来与郑阅继续交流医术。 满宝跟随伙计进了后院,就见一人正坐在院子的石凳上,他面前的石桌上摆着十来样的药材,他正拿着一样在闻。 “大掌柜。” 郑大掌柜听见声音抬起头来,就看见了跟在伙计身后进来的满宝,“这位是……” “大掌柜,这是益州来的周小娘子。” 郑大掌柜便笑开,起身行礼道:“原来这就是周小娘子呀,果然和老纪说的一样年轻有为呀。” 满宝连忙回礼,“是纪大夫夸奖太过了,见过郑大掌柜。” 郑大掌柜忙请满宝坐下,这才看到跟在她身后的大吉,“这位是……” 大吉微微躬身道:“小姐,小的在外面等您。” 满宝点头,“你去吧。” 大吉便躬身退下。 郑大掌柜目光微闪,接过满宝的信扫了一眼后便压在手下,笑道:“早几天前我便收到益州的来信了,我想着周小娘子这几天也该到了。” 他笑道:“我知道,周小娘子和老纪是忘年交,一直在交流医术,你给的药方和针法对我们济世堂的帮助也很大,我听老纪在信中说,你现在已经能独立开方治病了?” 满宝点头,谦虚的道:“都是纪大夫教得好。” “那也是周小娘子悟性高,像我那儿子,现在都还只学了皮毛,”郑大掌柜笑道:“这样,既然周小娘子已经能够独立开方,那我在济世堂这儿单独给你开个诊房如何?坐堂的价钱嘛,你看一月五两银子如何?” 满宝张大了嘴巴,指着自己问,“我还有坐堂银子?” 郑大掌柜就笑道:“这是自然,你在我们这里坐堂看病,当然有银子拿的。” 满宝不好意思道:“可我是来学习的,而且每日只来半天,我还要回家读书呢。” 郑大掌柜不在意的道:“这没有什么,药铺本来也是上午病人才多,到了下午要少很多,你就每天坐堂半日就是。至于学习,哪个大夫不是边看病边学习的?我们这间济世堂算上我一共有四个大夫,以后你有疑问可以问我们,我们也会与你多交流,就跟你在益州城一样的。” 满宝迟疑。 她在益州城时可是不收钱的,主要是纪大夫说,她看平常的病症没问题了,但一些重的病症,或疑难杂症,她还需锻炼呢,所以她虽然可以开方看病,但纪大夫总要再检查一遍,确认她开出去的方子没问题的。 她觉得这样她不交钱已经很说不过去了,再拿钱就过分了。 就在她犹豫的时候,郑大掌柜回屋拿出了一份合同递给满宝,笑道:“这是我们坐堂大夫的待遇,你看一看,除了每月的五两银子,每季还会有两套衣裳鞋袜,亲眷来此看病拿药都会便宜些……” 满宝扫了一眼那密密麻麻的条款,更加不好意思了,她将合同放在桌子上,愧疚的道:“郑大掌柜,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但纪大夫说过,只有我能自己背着药箱出诊了,那才算出师呢,我现在需要学的还有很多,济世堂能让我在这里挂单学习,我已经很感激了,怎敢再拿这么多的工钱?” 满宝将合同推回去道:“坐堂的钱就不必了,您只要给我开个诊房就行了,以后我开出了方子还得请郑大掌柜和大夫们帮忙看看呢。” “哎呀,你这孩子也太客套了,我们铺子里的大夫从能坐堂开方开始就能领工钱的,怎么好在这方面薄待了你?” 郑大掌柜一个劲儿的要给,满宝一个劲儿的推辞。 只是郑大掌柜脸皮更厚,满宝到底年纪小,脸太薄,推让了几次便脸色通红起来,但她记得母亲说过的话,做人做事,宁愿自己先吃些亏,也不要想着去占别人的便宜,不然到最后不是自己心里过不去,就是自己会被占去更多的便宜。 她觉得她今天要是真接受了这份合同,她肯定过不去心里的那关,以后回益州城可怎么见纪大夫啊? 虽然她很心动就是了,可五两银子显然还重不过纪大夫,为了以后回去见纪大夫不尴尬,她决定坚决不接受。 于是她心一狠,直接起身,拎起自己的小背篓道:“郑大掌柜,你再这样,我是不好意思再在济世堂挂单了,我去别的地方看看。” 郑大掌柜:…… 他连忙拦住满宝,低头仔细的看了看她的神情,半响叹气点头道:“好吧,不要就不要吧,那我给你开个诊房。” 满宝大松一口气,连连和郑大掌柜作揖,满脸是灿烂的笑容,“多谢郑大掌柜,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郑大掌柜抽了抽嘴角道:“哪里,大家互相请教进步吧。” 事情定下了,郑大掌柜便领着满宝到前面去见药铺里的其他人。 济世堂的位置很大,大堂被一分为三,中间是抓药的柜台和一大排放药的药柜。 正对着柜台的这边有三个房间,直接占了药铺大半的位置,而药柜背后还有一个房间,那是郑大掌柜看诊的地方,通常去那儿看病的都是济世堂的常客,不会少钱,不想和这边的病人一起挤着。 而满宝不知道的是,二楼上还都是看诊的地方,设置了一个一个的小包间,通常能够上二楼的,非富即贵。 所以济世堂再添满宝的一个位置也不嫌拥挤,因为郑大掌柜直接把铺子里最好的古大夫给调到了他的位置上,满宝明天来可以直接用古大夫的房间。 ※※※※※※※※※※※※※※※※※※※※ 作家的话 下一次更新在下午八点左右 ☆.第九百十四章 互相认识 郑大掌柜领着满宝出来,在大堂里拍了拍掌,大家便暂停了手上的动作,帘子后的大夫也安抚了一下病人出来。 小郑掌柜领着抓药的伙计们也站了出来,等人都到齐了,郑大掌柜便笑着介绍还背着小背篓的满宝,“这是益州城来的周小大夫,从明日起她会来我们药铺坐堂,今后大家便在一处共事,还望相互关照些。” 满宝上前一步与大家行礼,笑容灿烂的道:“大家可以叫我满宝,也可以叫我周大夫,以后请大家多多关照。” 古大夫看着她笑,“小娘子便是那位制出了三七止血散的小大夫?” 一旁的郑大掌柜轻咳一声,古大夫顿了顿后略过这个话题,躬身与满宝回礼,笑道:“我听老纪提起过,小娘子天赋极高,又有奇书在手,只是年岁小经验不够而已,假以时日,成就必远在我等之上。这请教就不敢当,以后互相交流便是。” 古大夫带头做了示范,一旁的陶大夫和于大夫连忙跟上,就连小郑掌柜都笑眯眯的过来和满宝行了一礼。 见大家其乐融融的,郑大掌柜很满意,笑道:“好了,既然已经见过,大家便回去各司其职吧,别让病人们等急了。” 三位大夫便回了自己的诊房,小郑掌柜也回到了自己的柜台后头。 大堂里候着的病人好奇的看着满宝,显然是第一次看见女大夫,还是个年纪这么小的女大夫。 但听郑大掌柜和各位大夫的意思,这位女大夫的医术貌似还不错。 刚拿了药还没来得及走的老太太犹豫了一下,还是凑上来问道:“小娘子啊,你也是大夫呀?” 满宝笑着点头。 “那,那你会不会看红疹呀?” “红疹?是怎样的红疹?是成片的,还是一颗一颗的?” “既有成片的,也有一颗一颗的,哎呀,等我明天带她来给你看看如何?” 满宝点头,“好呀,那你明天带来吧。” 老太太高兴的拍掌,“那我明天一早就来,你可要等我呀。” 满宝点头,表示一定等。 等她高兴的走了,满宝就好奇的看向郑大掌柜,郑大掌柜带着她往后走,等避开了前面的病人才笑着道:“这位老太太有个孙女,今年才十三,就快要说亲了,可身上莫名的长了许多红疹,可惜那红疹是长在胸腹之间,所以大夫们只能听描述,并没有看过。” 他道:“大夫们判断是体内有湿毒之气,一直在开药,但吃了半个多月了,她的病反反复复一直不见好,反而皮肤还有溃烂之势,听老太太描述,那成片的红疹黏连在一块儿,衣服只是轻轻擦过就刺痛不已,还有黄液渗出。” “大夫们都没看过病体吗?” 郑大掌柜摇头,“她年纪或小些,或再大上二三十都不要紧,偏偏正是豆蔻之年,就算大夫们敢看,她家里人也不会答应的。” 满宝点头表示明白,“那我明儿早些过来等着。” 郑大掌柜笑着颔首,带她去逛后院,“这后头是药房,还有大夫们吃饭休息的地方,我回头使人将这个小房间收拾出来,给你放张小床在里面休息。” 后院还是挺大的,其中有两间挺大的可供人休息的房间,一间是郑家父子的,一间则是三位大夫共有的。 据郑大掌柜说,药铺每天都还要留一位大夫值夜,诊治晚上来敲门的急病,有时候甚至需要出诊。 所以除了大夫,伙计也要预留一个,就连郑大掌柜和小郑掌柜都要值夜班的。 当然了,挂单的满宝不需要,她是来学习的,也是来交流学识的,还是和在益州城的一样,每日只来济世堂半天,除非遇上急诊,不然她是不会久留的。 毕竟庄先生那里的功课也不少。 郑大掌柜带着满宝把重要的药房逛了一遍,又说了一下京城济世堂的规矩及习惯,一个上午就这么过去了。 郑大掌柜请满宝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饭,然后才把人送到门口。 满宝坐上马车,笑容满面的和郑大掌柜挥手告别,大吉见他们话别了,这才驾着马车离开。 走到半路,大吉忍不住道:“满小姐,三七止血散的事怎么从未听您说起过?” 满宝道:“三七止血散的药方是我给他们的,但我和纪大夫老郑掌柜研究过后发现,药膏比药散的功效要好很多,于是我们改了药方,制成了药膏。说起来,这里头的功劳纪大夫的最大,老郑掌柜次之,我最多是提供了一个三七和框子罢了。” 满宝知道大吉想说什么,她道:“药膏的药方我也有,甚至季家手里都有一份,将来我要是想做这药膏生意,直接拿来便可以做。但让我越过济世堂把这药膏卖给别的药铺是不可能的。” 在满宝看来,这是最基本的为人的道德和职业道德。就比如季家手里有药方,但他不会做这门生意,也不会把方子透露给别的药铺,最多是自己用,或是制成成品送给亲朋。 或是将方子记录在书中流传下去。 世家为何存书颇多,各种隐秘方子无数? 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但他们也都没有宣扬得全天下都知道,也并没有每一项都拿出来使用,秘方之所以成为秘方,首先就得隐秘起来。 其实满宝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这样,她更喜欢像济世堂一样,有了好东西就要做出来广而告之,使天下人都受惠。 只是因为这其中还有济世堂的利益,不然满宝是不介意将三七止血散和止血膏的方子广而告之的。 反正这东西是救人的东西,又不是害人的东西。 大吉半响说不出话来,他有时候真的很看不明白满小姐,有时候她与周老爷很像,似乎很抠门,但有时候花起钱来也大手大脚的,很多钱说给人就给人,很多东西,买下来都不带眨眼的;有些利益,舍掉了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比如明知道这药方可以换来大利益,却又可以吃亏放手不要。 济世堂现在做的止血散和止血膏的生意就不知道能带来多少利益呢。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九百十五章 惋惜 满宝撩开窗帘兴致勃勃的看着外面的热闹,她一直在药铺里打转,怎么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利益? 但利不是那么好得的,三七如今只在西南一带有,多为野生,你要买,就得派人去西南。 那一带多瘴气,别说老周家,就是其他看着根基不浅的药铺恐怕都很难派出大量的人去西南一带收三七。 而收购以后还得一路押运回来,更别说制成成品后的销售。 止血膏用处很广,但世间最能让人想到止血的还是刀兵之事,那么这药便涉及军备了。 也就济世堂根基深厚才能最后把这门生意做下来,老周家,别说做了,沾一点边儿都有可能被拎到前面被当做案板捅成了筛子。 而现在,距离药方面世大半年了,满宝和老周家过的是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显然,济世堂把所有的利益都拿了,也把所有的灾祸都挡了。 仅这一点儿,满宝便能安心的与他们继续交流医术。 而且,还有一点儿满宝谁都没告诉,这药材,这方子可不是她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莫老师告诉他的。 莫老师都没与她要什么东西呢。 他说,这是历史留下来的隗宝,他们后人也在受益。 医学和别的学科不一样,这是救人的学科,他不是商人,只是医生和老师。前者医治生命,后者授人予渔,所以他没必要去在意太多利益上的事。 人的心里只能装这么多东西,你在意的东西广了,这两样就会在心里变浅,学识也会变少,莫老师希望满宝也如此。 他一直觉得满宝学的东西过多,应该专注于医学,不要浪费了自己的天赋。 庄先生也和满宝说过,她学的东西不必过多,只需与他读读书,知道世间的道理,又学好医术就好。 若只是一位老师如此说,满宝心里或有些不服气,但两位老师都这么说,满宝就知道,她应该听他们的,所以她从不会计较太多。 用庄先生的话说,这世上的事不是非黑即白,真要一一的计较清楚,恐怕余生都要活在计较之中了,那也太无趣,太浪费时间了些。 所以满宝觉得,有些事需要计较,但世间很多事其实是不用一一计较的。 大吉不太明白这些,但他见满小姐心中有数,并不是被济世堂蒙骗,只是自己不想计较便放心了。 回到他们租住的常青巷里,庄先生师徒三个才结束了上午的课程,正在等着吃午饭。 看到满宝回来便关切的问道:“怎么样,京城的济世堂好说话吗?” “好说话,”满宝高兴的道:“郑大掌柜特别和气,就是太客气了,还要给我开坐堂的工钱呢。” 正喝茶的庄先生差点把茶喷出来,他问道:“你答应了?” 满宝惋惜的摇头,“我哪好意思要,只去坐堂半天,还得和大夫们学习本事,不交钱也就算了,再拿钱像什么样儿呢?” 庄先生把茶水咽下去,放下茶杯问,“给你多少的坐堂费?” “一个月五两。” 周立君惊讶的抬头,“这么多?” 满宝点头,“是呢,当大夫可真赚钱。” 庄先生问:“口上答应给你的钱?” “不是,要签合约的,除了钱,每季还有衣裳鞋袜拿呢,他们济世堂的待遇真好。”满宝道:“我想好了,以后等我学出师了,我就去济世堂里坐堂。在药铺里坐堂,赚的比家里种地还要多呢。” 周立君连连点头,过不了几年,新麦种他们也不能卖了,整个剑南道慢慢的都会换成新麦种,人家自家就能留种子,到那时,他们家一年种地赚的钱还真没有小姑坐堂赚的多。 果然,有一门手艺就是好,可惜她背不来药材,也学不来医术,不然她就跟小姑学了。 庄先生看姑侄两个都一脸惋惜心动的模样,憋住了笑容问,“合约上除了这些还写了什么?” “我没往下看了。”她可是以很强的意志力才忍住的,“看久了多不好意思呀,万一他误会我心动了怎么办?” 白善道:“你本来就心动了。” “但不好让他知道呀。” 庄先生摇了摇头,笑道:“你应该继续看下去的,傻丫头,好处可不是白拿的,你拿了济世堂的坐堂费,那你以后就是济世堂的大夫了,将来出诊的诊费你能拿多少?” “这还是细枝末节,最主要的是,合约从来都是会规定年限的,你可能十年二十年都要留在济世堂内坐堂,但你年纪还小,将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无必要那么早定下。”庄先生还真怕这孩子不好意思,又心动的情况下把合约给签了。 满宝张大了嘴巴,“那我岂不是要一直留在京城?我还得回家看我爹娘呢。” 白善立即道:“那肯定没时间了,你这相当于卖身给人当长工了。” 他道:“这位郑大掌柜不实诚,你还去吗?” “去呀,为什么不去?”满宝道:“我是要跟他学,不,是交流医术的,这种事不必放在心上啦,反正我现在知道了,我不会签合约的。” 庄先生点了点头,“不错,你进京可不仅是来长见识的,也是来学知识的,郑家出了好几位御医,这一代也有一个,你在里面学习,就算遇不着人,有了疑难问题也可以通过人向上请教,仅这一点儿你就比很多大夫便利许多。” “先生,你还打听过济世堂呀?” 庄先生看了她一眼后笑道:“你还真当先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你们读圣贤书吗?” 既然他答应了刘老夫人和白老爷带他们进京,自然要做好准备了。 说着话,容姨在厨房里喊了一声,“饭菜都好了,可以吃饭了。” 周立君立即起身到厨房里去端饭菜,满宝和白善白二郎也去帮把手。 容姨一边将盛着饭的锅端出来,一边道:“少爷,家里人多,我一个人恐忙不过来,要不再请两个帮工吧?” 现在他们家里可不止有主子,还有下人呢。 白二郎带了两个下人来京,他们白家更是一串的人,加上她一共有六个,再算上隔壁的大堂少爷和小厮…… 每天要做那么多人的饭很累的。 周立君立即道:“我们都可以帮忙的。” 容姨就笑道:“哪能让周小娘子做这些,还是请两个帮工吧,你们呀,外头的事有的忙呢。” ※※※※※※※※※※※※※※※※※※※※ 作家的话 下一次更新在下午四点左右 ☆.第九百十六章 杨家来人 满宝点头,“不错,请两个帮工吧,就请当地的,我们也好与这里的人熟悉熟悉。” 白善点头,招来刘贵道:“你去招人吧。” 刘贵应下。 大家把饭菜摆在院子里,刘贵他们自己去前院吃。 满宝就坐在边上,白二郎看向她,“你不吃吗?” 满宝摇头,“才郑大掌柜请我吃过了。” 白二郎便点头道:“看出来了,他对你的确很看重。” 他很好奇的看着满宝,“你不就给了他们几个方子吗,他们怎么这么看重你?” 满宝道:“我可不止是给他们方子而已,我们一直在交流医术的,凡是我知道的,只要问及我都会告诉他们的。” 所以满宝也是很理直气壮的在济世堂里学医术的,因为他们是互相交流教导呀。 庄先生轻轻地敲了敲碗,“快吃饭吧,吃完了去休息一会儿,下午我们上新课。” 白二郎脸有点儿苦,“先生,上午才上了新课呢,怎么下午还上。” “下午上算学。” 白二郎眨眨眼,“您不是说主要算学可以暂且放一边吗?” 庄先生便叹息道:“那是白善,你不行。” 他指着白善道:“他已经把该学的算学都学会了,考国子监够用了,你行吗?” 白二郎便低下脑袋。 庄先生语重心长的道:“虽说你们得了恩旨,不管怎么考都不会落榜,但考得好点儿便能选择去的学院,所以你还是得努力一番。” 满宝连连点头,“你至少得进四门学吧?” 白二郎不是很有信心,“刘贵都说了,这次应招的学子就我们几个最小,他们比我们年长,读书的时间肯定比我们长。” 庄先生忍不住训他,“还没考呢,你自己先没了信心,谁说年纪长,读书的时间就长的?白善不就比你还小吗,他却比你还早半年开蒙呢。谁又说读书的时间长就比你更有学识?满宝读书比你晚,这两年读书的时间也不比你多,不还是比你更有学识吗?” 白二郎悲愤道:“先生,您这到底是鼓励我,还是打击我?” “是劝诫你,由此可知,他们比你年长未必就比你厉害,比你读书的时间长,学识未必就比你高。”庄先生道:“你这是不相信自己,还是不相信为师?” 满宝和白善连连点头,“就是呀,我们先生比他们的先生厉害,你就算是笨,学的也比他们快,比他们会的更多。” 白二郎运了运气后道:“我不笨!” 白善点头,赞同道:“所以你还怕啥?四十八个人而已,你只要考过一半的人都能进四门学了,你要是能考过三分之二又一个人,那就能进太学了。” “太学呢,比你大哥的学院还更高一级。” 白二郎眼中迸射出亮光来,狠狠地夹了一块红烧肉,又恶狠狠的咬了一口吃下去,狠点头道:“你们说的没错!” 白二郎扭头和白善道:“到时候我和你一块儿念太学。” 白善摇头,“不,我要念国子学,太学你自己去吧。” 白二郎张大了嘴巴。 满宝扭头和白善道:“要不明天中午不回来吃饭了,替你跑一趟书铺,翻找一下这两年国子学考试的卷子。” “书铺会有吗?” “没有我就和大吉走一趟国子监,我想总会有学生留存有,到时候出钱买就是了。” 庄先生道:“还有两日就考试了。” “没事,你们在家读书,能找到,一天半也够我们看的了,找不到,只当是运气平常呗。” 白二郎连忙道:“你运气一向好的,要不一会儿你去拜一下天尊老爷,下午就去吧。” “我下午要上课。” “那傍晚去。”说罢眼巴巴的看着庄先生。 庄先生就知道这个小弟子还是没有信心,便是为了安他的心,庄先生也只能点头,和满宝道:“下午上完课你就去看看吧,正好国子监也要下学。” 满宝应下,然后冲白二郎和白善伸手。 白二郎一头雾水,“干嘛?” 白善已经低头从腰上将荷包解下来,从里面找出一块银子来放在她的手心,然后看向白二郎。 白二郎这才回过味儿来,他在伸手摸了摸,没摸出钱来,就不在意的挥手道:“先欠着,回头再给你。” “好。”满宝把白善的钱收好了,打着哈欠起身,“先生,我先去午睡了。” “去吧。” 下午三人才坐到书桌前,大门便被人踩着点儿似的敲响了,刘贵连忙进来禀报,“庄先生,少爷,堂少爷,满小姐,杨家来人了。” 屋里的四人对视一眼,庄先生便起身道:“请到大堂坐下用茶吧。” 杨家来的是一个大管事,还有一个管事嬷嬷。 来人不仅来了,还给众人带来了见面礼。 管事嬷嬷拉着满宝的手笑道:“老夫人说有空该请周小娘子去家里坐坐才好,这大老远的,劳烦你们一路将这些东西带回京,真是辛苦了。” 满宝道:“不辛苦,东西都是直接绑在车上的,反正我们的车也没装满,就是顺带的事儿。” 管事嬷嬷没料到满宝这么实诚,愣了一下才笑起来,“周小娘子可真爱开玩笑。” 一旁的大管事也和庄先生客套完了,他们就是来拿一下东西,顺便认识一下自家少爷要他们照看的人的。 最主要的是留下一张他们府上的名帖。 有了这张名帖,他们以后在京城遇上麻烦事可以用这张名帖去解决,或是上门求杨家。 毕竟杨氏的门也不是那么好近的,有名帖,府里的主子们便能很快的看到。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白善他们的来历,更不知道他们上京的最终目的,只当他们真是奉旨进京读书的功臣之后。 只是他们少爷在罗江县当县令,他们刚巧来自于罗江县,所以关系还不错罢了。 说起来他们少爷虽温和谦逊,却很少会带朋友上门,更别说让家里照看的朋友了。 所以昨天府上收到他们的帖子和信时,府里的老夫人高兴的多吃小半碗饭,然后积食,今天请了半日的大夫,下午他们才过来拿东西。 本来,他们应该上午就过来以示看重的。 大管事和管事嬷嬷留下了一张名帖,再三行礼后便告退。 连一向严格的庄先生都忍不住摸着胡子道:“到底是世家之仆,的确知礼。” 何止是知礼,简直是多礼了,让庄先生都有些汗颜。 ※※※※※※※※※※※※※※※※※※※※ 作家的话 下一次更新在晚上八点 ☆.第九百十七章 买卷子 满宝和白善白二郎也站在二门处目送杨家的人离开,庄先生扭头见他们一动不动,便轻咳一声道:“好了,这么多人给你们挖石铺路,你们也该好好的努力一番了。” 白善三人躬身齐声应下,和庄先生回书房念书去。 满宝上完了自己的新课,默诵了几遍,又将作业做完,沉入意识看了一眼系统内的时间,觉着差不多了便起身,“先生,我出门了。” 庄先生挥手,“去吧,去吧。” 白善抽空从书里抬起头来,向窗外道:“大吉,你送满宝去吧。” 大吉应下,去前院驾马车。 满宝则转身找了一张大白纸,提了笔在上面写了一行大字——收卷子(国子学和太学年中考,年末考和大考的卷子)。 写完了以后,满宝在庄先生的目瞪口呆中吹了吹,待干的差不多了便卷起来走,还伸手和庄先生打了一下招呼,“先生我真走了,善宝,你们记得帮我洗笔。” 白善这才发现她笔还没洗呢,他才要表示反对,满宝已经一溜烟跑了。 白善忍不住嘟囔起来,他最讨厌洗笔了。 满宝将她的小背篓给背上了,背篓里有笔墨纸砚,这是常备的,说不定会用得着。 到了国子监大门口,正是他们下学的时候,有不少学子结伴一起从里面出来。 满宝立即拿出那张大字交给大吉,“快撑开站到大门口前去。” 大吉:…… 俩人大眼瞪小眼了一会儿,满宝问,“有问题吗?” 大吉红了脸——羞的!他默默地展开大纸,站到了国子监大门对面。 满宝满意的点了点头,将背篓放在脚边,背着小手满意的站在他身侧等着。 鱼贯而出的学子们看了眼大吉手上撑开的白纸,再看一眼满宝,纷纷离开,但也有人驻足看了一会儿,然后忍不住摇着折扇上前,“小娘子,你要收卷子?” 满宝点头,“你有?” 他笑道:“在下便是国子学的学生,怎么会没有?不过卷子在家里呢,要取来太麻烦,不如我念出来你记下如何?” 满宝笑道:“当然可以。” 她转身从背篓里取出纸和笔,对他笑道:“你念吧。” 对方挑了挑眉,显然没想到她准备得这么齐全,笑道:“不急,我们先来谈一谈价钱如何?” 满宝道:“一套卷子一钱银子。” “才一钱?” “一钱已经很多了好不好,”满宝道:“我又没要你的答案,卷子也不是你出的,甚至都不要你写出来,连笔墨和纸张的费用你都免了,就复述一下就能挣一钱银子还不多呀?” “可这是国子学的卷子啊。” “是啊,所以我给了你一钱银子呀,要是别的书院的卷子,我十文钱都不给的。” 学子:…… 满宝已经准备好了,问道:“你到底卖不卖?” 对方愣了一下后点头道:“卖,你可听好了。” 他轻咳了一声后便背着手念道:“《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满宝静静地看着他。 他见满宝没落笔,便问道:“你怎么不记?是不是不会写?没关系,我来帮你写,再多给一钱润笔费就好。” 满宝躲开他的手,问道:“然后呢?这是策论的题目?” “不是呀,这是帖经。” 满宝没好气的问,“你们帖经考《大学》呀。” 学子眨眨眼,“是啊,《大学》可是《礼记》中的重中之重,当然要考的了。” 满宝想了一下,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就问道:“你们国子学经常考《大学》吗?” “还好吧,你到底记不记?” 满宝看了他一眼,在纸上只写了“大学”二字,然后继续问道:“帖经多是从哪儿出题?都是《大学》里的?” 学子笑看她道:“先生们都爱从《礼记》里出题。” 《礼记》那么厚的一本,白善倒是背下来了,白二郎估计够呛,“《礼记》的哪部分呀?” 学子道:“这价钱可就不一样了。” 满宝怀疑的看着他,问道:“算了,帖经什么的先放一边,你们去年年末考的策论题目是什么?”这才是重中之重。 学子眨眨眼,胡诌道:“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就这一条。” 满宝咬着笔头看他,半响后怀疑的问,“刚才你给我的帖经是哪一年的年末考?” “就是去年的呀。” 满宝咬牙切齿的问,“你们家的先生出题会把帖经和策论同出一书?” 学子轻咳一声道:“这有什么不可能的,我们才学了《大学》。” 满宝很怀疑的看着他,“你这么大年纪了才学《大学》?” 学子忍不住摸了摸脸颊,问道:“我很大年纪吗?” 一旁一直强忍住笑意的学子们再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大笑道:“封宗平,你少捉弄人小娘子,去年国子学的策论明明是‘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封宗平才要笑着反击回去,眼角的余光就瞥见满宝快速的在纸上记下“《中庸》子路问强”几个字,他忍不住愣了一下,再次认真的打量了一下满宝,“小娘子问卷子干什么?” 满宝没好气的道:“你撒谎骗人,一钱银子没有了。” 封宗平便笑着道歉,道:“在下并不是有意的,只是第一次见人在国子监大门收卷子,所以忍不住好奇,小娘子是代哪家书铺来收的卷子?” “我是替我师弟来收的,他要考国子学了,我想给他弄几个卷子做做。” 封宗平就笑道:“这大考和我们年末考的卷子可不一样。” 满宝好奇的问,“怎么不一样了?” “容易的要容易很多,难的又难些,”他笑道:“我们好歹在国子监里学了几年,卷子容易的总不能比大考时还容易吧?那岂不是进学后毫无进步?” “有道理,那若是你们的祭酒给一级的学生出题,他爱从什么书上出题?”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九百十八章 买不到 封宗平怀疑的看着她,还没来得及说话,后面的云信玹已经笑道:“祭酒最爱从儒家的典籍里
相关推荐:
炮灰加女配,逆袭好累
再栽就是狗
[家教]晴日方好
全球神祇之无限提取
死亡亿次,我复制天赋杀穿万族!
诸天之从歪嘴龙王开始
男神今天鬼畜了吗
爱,下辈子
我真不想当魔主啊
搬空候府后,带着全家去逃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