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公子心志胆识,当得大秦不二储君。” 彼时扶苏已回了九原,大臣们只知长公子和皇帝因为焚书坑儒闹了矛盾,嬴政才将立储大典搁置了下来,本来一切都预备妥当,只要挑一个吉日即可筹办。 实际上扶苏是自愿回九原监军的,而不是被嬴政放逐,若是可能,嬴政根本就不想放扶苏离开。 但扶苏说得也有几分道理,匈奴巨患未除,他这个皇帝日日想的都和国政无干。而今蒙恬率军连败匈奴,眼看着胜利在望,嬴政也想把扶苏光明正大的召回来了。 是以嬴政用力点点头,回应道:“朕也有这样的打算,等这战结束,就让扶苏回来。蒙恬和李信都是扶苏的助力,你可放心,九原部署也都在正轨。” 王贲继续说道:“如此老臣就放心了,但还有最后一件,老臣斗胆直言了:老臣多年体察,丞相李斯,斡旋之心太重,一己之心太过……” 嬴政愕住,这还是多年来第一次有人这般评价丞相李斯。 王贲惨淡地笑了:“陛下……老臣痴顽,不能自救,愧对大秦,愧对陛下……老臣,去了……” 最后一个字声音低下去的同时,王贲的气息也一同低了下去。 嬴政大悲,“王贲!” 王氏王翦和王贲的丧礼都是由嬴政亲自操办,葬礼盛大,王贲葬在了王翦旁边,嬴政亲自为陵园石坊题写了铭辞——两世名将,一天栋梁。 而后嬴政开始思索起来王贲的临终遗言,前三条都好说,可最后一条太过匪夷所思,王贲眼里的李斯和他看到的丞相,差距委实过大。 可说这话的是人王贲,换做任何一个人嬴政都不会这么在意,王贲是最不同的。 在帝国重臣中,王贲是最为不事周旋的一个,与任何人都没有私交私谊,与任何人都是公事公办。 王贲说李斯斡旋之心太过,那他王贲就是最钢直的,绝不与任何人通融,固执己见,连其父都有几分委婉处世,而王贲完全没有。 王贲固执起来可以不给嬴政面子,但只要决议定下后,王贲会全力以赴,他办事,嬴政从来不会担心,对王贲为人,也从来不担心。 人性就那么回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嬴政很清楚帝国的枢要之臣背后代表的都是一个个大集团的利益,而不是一个人的荣辱。 若真要去查,也只有王氏查不出半分不对,连蒙毅都会失误。 可王贲为何这么评价李斯呢? 李斯从来和嬴政一条心,不管是在什么大事上永远能和嬴政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但也不是阿谀奉承,只是碰到和嬴政不相符合的决议后,就不会全力支撑。 嬴政忽然想起来李斯坚定不移的支持的永远是和君王相同的决议,如果不一致的话,他就好像很少坚持自己的主张。 嬴政以前一直觉得李斯是自己的知己,君臣关系融洽而不关乎权势是非常难得的,嬴政也引以为自豪,可如今细细想来,却不免怀疑这到底正常吗? 真的有人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和他保持着相同的理念和步伐?连扶苏蒙毅都会和他起分歧,王贲王翦都会与他意见不合,只有李斯不会。 大雪越下越大,思绪越飘越远,嬴政突兀的想起扶苏年少的时候和他议论过李斯,那时他只当是小儿口无遮拦,不当一回事,没想到几年过去了,那段记忆还是这么鲜活。 扶苏以为,李斯和韩非同窗,却能暗下杀手一杯毒酒了解了韩非,名义上是为秦国着想,可实际上何尝不是他为自己除掉劲敌,若韩非能为嬴政所用,他李斯还能是嬴政的心腹吗? 当年吕不韦张榜贴出《吕氏春秋》,改一字可得千金,李斯借此机会进入到吕不韦府中,主要的任务就是编撰《吕氏春秋》。 可后来吕不韦倒台,李斯在嬴政面前再不提及《吕氏春秋》半个字,而且扶苏还以为李斯此人也不是非要坚持法家治世的,只不过因为秦国是依法治世,所以李斯就重法家。 同理的,若是秦国用儒家道家,李斯也会轻易改弦易辙,对他而言,不存在自己的信仰,一切都是往上爬的工具而已。 嬴政虽了解一二但不在意,嬴政以为李斯起码有一样是和自己一致的,他们都想统一天下,都想结束分裂的疆土。 道虽同,但根源不同,李斯志在六国,是想以此功绩彪炳千古,是想用这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东西。 王贲说李斯斡旋之心太过,扶苏则言李斯功利之心太过,在李斯的眼里除了利益没有其他,天下无不可利用之人,无可交之友。 这样的人在顺境里不会显出来,只有到危难关头,才能发现他的本质。 扶苏甚至断言有朝一日秦国陷入危境中,李斯有力挽狂澜之力,但绝不会有这样的决心,他只会明哲保身,已待时机。 桩桩件件涌上心头,嬴政无形中对李斯的生起了忌惮之心,国家到了最重
相关推荐:
姐姐的致命诱惑_御书屋
别墅迷情(H)
家家与大叔_高h
女配也要被强制爱吗(末世 nph)
谢却人间事(np)_高h
[快穿]情不自矜
蜜桃成熟时,被采花大盗盯上了(美人与糙汉,帅大叔等NP)
盟主在上,帮主在下[强强]
双性产乳《雪国圣子》
禁欲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