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SM痴女合集 > 第34章

第34章

他们才认为可以利用其预测未来和吉凶。” “至于这种通过联想建立起来的因果规律,也就是古人利用《周易》所作的预测未来和吉凶,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唯心想象,是否准确可信,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换一个角度来看。《周易》和现代科学在起源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现、掌握可以解释宇宙、世界运行的因果规律而产生的。” “不同的是,《周易》是从哲学的角度试图阐释宇宙和世界的运行规律,甚至还包括对人类社会、个人人生的探究,而现代科学是从精细的、可证实的物质角度进行阐释。” “我又问,为什么都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他一边打着酒嗝,一边笑着说,从时间上来看,《周易》成书时间很早,在那个知识、信息极其有限的时代,可谓占据先机。要是在那个时代出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类,《周易》还能不能成为国学源头,恐怕得另当别论。” “更重要的是,它是周文王所著,可谓权威之作,极可能是那个时代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用来学习的官方教材。这样一来,《周易》大概率就是早期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早期的主流文化,对后期文化产生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就好比一个人早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即便在之后无论怎样改变,都不可能和他的早期完全切割。” “从传承上来看。《周易》由于占据先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包括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包括外来的佛教文化,都从其中汲取营养,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易道广大,洁静精微。” “毫无疑问,诸子百家和佛教,在受到《周易》影响的基础上,甚至可以说就是对《周易》的不同理解和传承发扬,之后在各自领域里衍生出许多流派分支,然后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中国文化。辉煌灿烂的国学文化也就应运而生。” “从具体的思维上来看。《周易》所蕴藏的思维体系,对后世国人的思想、思维,有着非常深的影响。《周易》当中,最根本的思维之一是‘危机意识’,或者叫‘忧患意识’,这一思维贯穿了之后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社会和个体。” “比如,《易传·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意思就是,写《周易》的人,大概有很强的忧患感和危机感吧。” “除了这句外,当中的另一句更直接:‘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意思是:孔子说‘有危机的,都是表面上安安稳稳的人;要灭亡的,都是自以为能长长久久的君主;有动乱的,都是自以为治理很好的国家。’核心意思就是在说,不要因为今天的安稳,就忽略了潜在的危机。” “这是古人从《周易》里看出来的‘忧患意识’。从周易的内容来看,体现‘居安思危’这一思想的卦象也比比皆是。” “比如,第三十七家人卦九三,也就是第三阳爻的爻辞是:家人嗃嗃,悔厉,吉;妇人嘻嘻,终吝。意思是,如果一家人都比较肃穆严面,紧张兮兮,随时准备应对变故,最终都能逢凶化吉;如果老婆孩子都嘻嘻哈哈,精神松弛,则很可能大祸临头。” “当然,这句话放现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放在商周时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商周时候,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一只野兽、一场感冒、一个突然冒出来的野人,都很有可能让全家遭殃。所以,那时候的一个家庭想要平平安安生存下来,就必须得整日‘嗃嗃’。” “第三十五晋卦初九,也就是第一阳爻的爻辞是:众允,悔亡。意思是,众人越是满意,你就越是危险。这句话搁今天,就叫捧杀。” 说到这里,张培顿了顿,方继续说道:“王元鹅当时哈哈大笑着在说这一爻辞,我当时不以为意。现在想想,这一爻辞极有可能让他想到了自身处境,令他心有戚戚。” 马弘文听到这里,颇为触动,一时之间竟忘了出言中止张培的长篇大论。 “诸子百家对‘居安思危’这一思维、思想的传承,更加随处可见。” 张培丝毫没有言归正传的自觉,继续说道: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的就是治理大国,一定要像小火炖鱼一样,不紧不慢,小心翼翼;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子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佛家说,世间空苦,诸行无常;还有墨子的亡国七兆和韩非子的《亡征》,无不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 “到了现在,国人注重存款,在乎房产,关注养老,就是‘居安思危’这一思想融入国人血脉,融入日常的具体体现。” “从揭示的宇宙、世界、社会运行的规律来看,《周易》表达的宇宙观的核心就是俩字:变化。也就是说,在《周易》看来,世界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变化’。并且,《周易》认为的‘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 “比如,《周易》的首卦,乾卦,从下到上,由六根阳爻组成,前五爻的爻辞,描绘的都是一个不断上升变化的过程,到了第六爻——亢龙有悔,反而比不上第五爻——飞龙在天。” “在‘降龙十八掌’里,亢龙有悔是很厉害的一招,阿朱受伤后,萧峰就是用这一招逼退了少林几大高手。但在《周易》里,亢龙有悔是指已经盛极一时,再继续的变化,就只能变坏,而不能继续上升,是衰落的征兆。” ===第71章 案中案(37)=== 亢龙有悔之后,最好的变化是盛极而衰,跌至谷底后,再从第一爻‘潜龙,勿用’开始。最坏的变化,则是盛极而亡,再无恢复的可能。” “盛极而衰之后,开始新一轮的上升变化。如此反复,周而复始,是为‘周易’。也只有这样的‘变化’,才能无穷无尽,成为世界唯一不变的规律。” “再比如,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和否卦。泰卦是吉卦,表示只有小忧,没有大灾。否卦是凶卦,表示有小人作祟,处境凶险。” “问题在于,泰卦的卦象是上坤下乾,也就是乾坤颠倒,地在上天在下,这表示的肯定就是不正常的意思。否卦的卦象恰好相反,上乾下坤,天在上地在下,一切正常。” “泰卦是吉卦,卦象却是不正常;否卦是凶卦,卦象却是正常。这是因为,在《周易》看来,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不正常之后,就会变得正常。所以,不正常的卦象就预示着马上就要变得正常,这才是吉卦。反之,则为凶卦。” “无论是‘盛极而衰’,还是‘否极泰来’,体现的都是《周易》‘变化’的宇宙观,并且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变化’。搁现在,这就叫‘物质是运动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跳开卦辞卦象,从六十四卦的整体结构来看。其倒数第二卦叫既济,意思是:一切都完成了。问题在于,既然一切都完成了,却为什么不是终卦,而是倒数第二卦?” “这仍是因为还有变化存在。所以既济之后的第六十四卦,叫未济,意思是:还没完成,还没成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未济卦一开,新的循环,新的变化重又开始。六十四卦又从乾卦坤卦,到泰卦否卦,到既济未济,再演化一遍。” “也正因此,《周易》的‘周’字,指的是变化不断,周而复始,永不停息。而不是因为周朝人写了《易》,才叫《周易》。” “变化不断、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带来的影响就是铸就了国人灵活灵泛、随机应变、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 “我又问……” “行了行了,你别问了。我现在充分相信王乾山对于《周易》有着十分深入的研究。” 马弘文终于忍不住重重地咳了一声,制止了张培的严重跑题,接着问道:“你刚才说,他父母忌日是在同一天,这是不是因为什么事故,他父母才会在同一天去世?” “我也这样认为,但这种事不大好问。” “再说说你自己吧。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王元鹅并未感染HIV病毒,但电视台的领导并不了解这一情况。这是为什么?” 张培神色黯然,低头犹豫片刻后,重又抬起头来:“我想升职。认识王元鹅之前,分管领导找我谈过话,说台里编辑部主任的位置空缺,他想让我上。还说我虽然是台里的老员工,但工作业绩平平,要我努把力,做些出彩的亮点工作。这样,台里的其他领导才会无话可说。” “认识王元鹅之后,我认为他就是我的‘贵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王元鹅的事迹一经报道,我就成了编辑部主任拟定人选。” “但在台里就人事调整的党委会议即将召开之前,医院的专家却告诉我,王元鹅并没有感染HIV病毒……” “王元鹅的事迹由我一手打造,这事如果被曝出来,我不但前功尽弃,还会成为台里的笑话。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头皮发麻,就想着能瞒一天是一天。所以,台里的领导并不知情。” “医院呢?你通过什么办法,让他们在这件事上保持沉默?贿赂?”马弘文问。 张培摇头:“不需要贿赂。对王元鹅作出误诊的初诊医生,和后来的专家是同门师兄弟。初诊医生在向专家说明情况的时候,我刚好碰上。” “他们正在为误诊的事发愁,说没想到一个误诊会引发这么大的连锁反应,还认为初诊医生会因此受到处分,正在评副高职称,肯定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我正发愁,该怎样让知情的医生专家闭嘴。在门口听到他们这样说,就有了主意。进门就和他们说,这件事目前只有我们仨知道,只要不往外传,就会皆大欢喜。” “他们有些犹豫。我继续劝,说这也不是要他们撒谎,只是不让第四个人知道而已,算不上违背医德。” “而且我向他们保证,我会让这件事悄无声息的平安落地,要他们放心。就算不相信我,也要相信我们电视台有这样的能力……还骗他们说,我出现在这里和他们说这些,就是受了台领导的全权委托。” “初诊医生虽然没说同意,但他盯着专家看,我就知道他心里是愿意的,就看专家怎么说。” “专家却说这样不行,至少要让‘病人’,也就是王元鹅本人知道。还说他们医院没有向社会公布病人病情的义务,但有向患者本人说明病情的责任。” “我听他这样说才松了口气。接下来,我又开始做王元鹅的思想工作,也向他说明我即将升职的情况,请他帮帮忙。他起初不同意,直到我问他是不是连泗河智能准备给他的200万奖金都不要了,他才松口答应。” “也就是说,从头到尾,你都没想好最后该怎样收场?而是靠着坑蒙拐骗,将这事捂了下来?你不知道纸包不住火的吗?”马弘文蹙着眉头问。 对于张培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和实则愚蠢至极的本性,马弘文算是有了进一步的充分了解。 “我就想着……先把编辑部主任的帽子拿到手里再说。至于以后,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张培目光闪躲,不无心虚。 “走一步看一步”这话,连他自己说起来都明显底气不足,可见这就是个今天吃饱不管明天的主。可就是这么一号人,刚才居然还在就《周易》和国人的“忧患意识”侃侃而谈。 纸上谈兵和实际应用,果然是两回事。 马弘文想了一会儿,抬起头来:“你再仔细想想,王元鹅临死前,除了你,还有没有和其他人有过接触?那些慕名而来,到医院探望他的人不算。” 张培摇摇头:“我刚才说过,王元鹅从医院偷偷跑回家睡觉这段时间,中间去了什么地方,除了回他父母老家那回,其他就没和我说过一回实话。这当中,他有没有接触过其他人,我真不知情。其他时候,除了来探访的热心市民,也没有其他人了。” 然后,又一副疑惑的样子:“说到这里,我倒是觉得有些奇怪。许多陌生人都来探访,可王元鹅的家人呢?他虽然不待见自己嫂子,可他侄儿侄女呢?” “他对侄儿侄女应该不差。除非他嫂子是个不讲理的人,不准儿女过来,或者说他一对侄儿侄女不懂感恩,不认他这个亲叔叔。” 关键时候总犯糊涂的二百五张培同志,总算一句话启发了马弘文:王元鹅和自己的嫂子之间似乎存在某些矛盾,如果王元鹅是他杀,那他嫂子不就是现成的重要嫌疑人? 光顾着调查近期有没有和王元鹅产生矛盾的“新人”,却忽略了和他可能存在陈年矛盾的“亲人”。 谈话即将结束之前,张培又一拍脑袋,想起了一件事:“有个什么临终关怀慈善组织的人打过电话给我,说他们也关注到了王元鹅,对他的行为和事迹非常钦佩,愿意提供临终服务,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满足王元鹅的临终愿望,请我安排他和王元鹅单独见面。” “这事发生在王元鹅被确定并未感染HIV病毒之后,所以王元鹅一从我嘴里听说这事,就朝我翻白眼,然后一句话都没说。我这才反应过来,王元鹅的‘临终愿望’,起码还得几十年以后再说。所以,我回头就拒绝了那个慈善组织的人。” “警察同志,这事和王元鹅是不是自杀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马弘文不置可否。 和张培的再次谈话才刚刚结束,办案人员就王元鹅的社会关系向马弘文汇报了最新的调查进展。这其中有个情况让马弘文及办案人员颇为意外:“教授”张秀文居然就是王元鹅的嫂子,她和两个孩子就是被王乾山抛弃的人。 原本正犹豫是否向外界公布王元鹅案最新调查进展,包括宣布他并未感染HIV一事,也被果断暂停。 “教授”张秀文的这一层身份,加大了她的作案嫌疑。王元鹅的死朝着“他杀”的天平一端开始倾斜。 案情有重大转变的情况下,谁都没心情去搞什么新闻发布了。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让王元鹅的死更加扑朔迷离,到底是“他杀“还是“自杀”的不确定性更大,与其到时候仅发布一条“相关案情正在加快调查,暂时无可奉告”的警情通报,还不如不发。 ===第72章 案中案(38)=== 张秀文和王元鹅既然是叔嫂关系,在知道张培购买三唑仑居然是给王元鹅服用时,她自然会感到意外。同时,这两人关系紧张,所以张秀文在张培面前压根儿就不想提到关于王元鹅的只言片语。 马弘文很快就理清了张培口中说这两人“肯定不认识”的缘由。 同时,办案人员还提供了另外的重要线索。 在对王元鹅居住的室内环境经过技术鉴定,发现并无外人出入的痕迹后,马弘文曾指示部分办案人员继续排查室外线索,也就是在王元鹅居住的小区内继续排查,试图确认案发当天,有无可疑人员进出过王元鹅家里。 在马弘文看来,现场痕迹始终都具备“人为制造”的可能性,但室外线索要被人为改变的可能性不大。 根据尸检鉴定,王元鹅的死亡时间在凌晨3点半左右。由于案发时间太晚,在入户走访排查中,小区居民都说当时睡着了,没看见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进出过王元鹅家里。 王元鹅居住的小区档次不低,安装了监控设备。但在2008年,监控网络并不完善,仅能从监控中看到出入小区大门的人,并不能细致具体地观察到每一栋单元楼。 但通过监控视频,只要发现案发前后一段时间内有人出现,即便只出现在小区大门口,这人也具备作案嫌疑。深更半夜,案发当时,别人都在家睡觉,你却出现在距离案发现场不远的小区大门,你不可疑谁可疑? 很快,办案人员在监控视频中,于当天当时的画面里,发现了一名从小区里走出来的男子。更让办案人员惊喜的是,虽然当时的画面乌漆墨黑,看不清男子的脸,但在小区门口大灯的照耀下,监控视频清晰拍摄到该名男子所上车辆的车牌号。 根据车牌号,办案人员很快追踪到了该名男子。 经查,男子并非小区居民,那他从小区内出来之前在干什么?其作案嫌疑进一步加大。 审讯中,面对警方的这一质疑时,男子以沉默应对。其作案嫌疑明显加大。 最后,在审讯人员随口提出的“你和王元鹅到底有什么怨什么仇,为什么非得杀了他”这一试探性的疑问时,男子大惊失色,才道明真相。 据该名男子所说,他当时是从女朋友家里出门,回自己家。因为老婆出差,临时改变行程突然回到家里,却没看到他人,打电话问他干什么去了,他说在打牌,还说马上就回去。 同时,由于女朋友的老公也在公安系统内工作,女朋友曾向他提过,她老公好像怀疑她在外面有人。 因此,在面对气势汹汹的警务人员时,该名男子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可能是女朋友的老公使出的“诈术”,只要自己不开口承认,这种事又不是捉奸在床,谁都拿他们没办法。 当天夜里,该名男子女朋友的老公去了异地出警。 经查,该名男子所说属实。 一场闹剧结束后,马弘文又提出过新的侦查方向。 由于现场并无搏斗痕迹,在假定王元鹅为“他杀”的前提下,凶手为熟人的可能性较大。 同时,“凶手”并未在小区大门的监控视频里出现过。两者结合来看,如果存在“凶手”,那么在案发前,“凶手”极可能利用熟人身份,曾在王元鹅所在的小区出现过。也只有在充分熟悉了解小区环境,知道小区大门监控盲区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 在原有的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办案人员在向小区居民了解情况时,当然不只问他们“案发当天当时有没有看到可疑人员出入过王元鹅家里”,诸如此类的问题,也问过“王元鹅家里,平时有没有什么人来串过门”这样的问题。 但这一方面的收获不大。仅从小区居民们的嘴里了解到,王元鹅在“成名”之前,似乎是有几个男人偶尔在他家里出现过。至于这几个男人长什么样,鬼还记得,叫什么名字,鬼才知道。 在这一基础上,马弘文着手安排梳理王元鹅的社会关系,着重调查与他关系较为亲密的熟人,试图从中确认曾在王元鹅家里串过门的人。 熟人,并且曾在王元鹅家里串过门。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才具备作案嫌疑。这就是马弘文的另一侦查思路。 王元鹅没有固定工作,以出租父母留下的门面、房产为生,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包租公”。 因此,警方只能根据王元鹅的成长经历,通过走访其老家、就读过的学校,了解、联系、找到和王元鹅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这其中就包括文韬。经谈话、调查核实后,这些人没有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都被一一排除作案嫌疑。 同时,经确认,小区居民们嘴里的“几个男人”,都属于被排除作案嫌疑的亲朋好友之列。 因此,在小区居民当中走访排查的线索,也就此中断。马弘文的另一侦查方向,似乎也要宣告夭折。 在众多办案人员中,有个叫段明的人,在马弘文给定的侦查思路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看法。 段明认为,根据现场外人出入痕迹被清除得干干净净,以及在案发前后成功避开监控设备这两点来看,“凶手”应当具备相当高的反侦察水平,充分体现了其具备掩盖“谋杀”的专业化能力。 毫无疑问,普通人不具备这种能力。 所以,“凶手”极可能不止只有王元鹅的“熟人”,应当还有“熟人”请来,或雇佣的“专业人士”,要么作为王元鹅的熟人,其本身就具备这方面的“成熟经验”,可以独立完成这一切。 已对王元鹅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的排查情况来看,他们都是普

相关推荐: 老板我想要(H)   春江知晚意(古言NPH)   宠爱(H)   虫族之撩夫成瘾[星际]   放过(姜颖段嘉许同人H)   云澜(1V1 H)   同学妈妈   霸爱谋情   四爷皇后的修炼日常   小漂亮在修罗场被欺负[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