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好半晌,她才迟疑着点了头:“冯郎,我便信你一次。太子不拿我当姑姑……到头来,我竟要靠自己的情郎来救自己。” 她惨然一笑,头靠在车壁上,向来明媚妖娆的面容,此时黯然无比。 冯献遇低下头,轻声:“殿下不必如此绝望。事情不到那一步……太子必是认您为姑姑的,太子拿您动刀,也不过是不避嫌而已。您只有配合好了,日后才有生路。” 庐陵长公主俯眼看着他,静静道:“那你就去做吧。我养了面首这么多,却没有一个当用。搜查公主府的人到了府前,一个个都吓得四处逃窜。偏偏你还敢来找我,不怕被我连累……冯郎,多谢你。” 冯献遇睫毛轻轻抖了一下。 他微偏过头,绷住脸,不让自己去看这个女人那般萧索的表情。 他如此作为,也是不希望她倒台。他既靠她当了官,日后还得靠着她继续升官……只是她的萧索,也让他心中黯黯,想着天下局势,朝夕祸福,实在难说。 ----- 如此如此,所有人都行动了起来。 夜里,内宦再一次将事情最新进展报告给皇帝。 称言二郎如何入狱,民众如何为他请求; 称暮晚摇如何决然,自断臂膀,为民请命,请求查办天下豪强; 称太子是如何在朝堂中肯定丹阳公主的请书,太子又是如何对庐陵长公主下手…… 皇帝慨叹:“精彩。 “没有一个人落下,没有一个人拖后腿。局势变化如此有趣,牵一发动全身。本是一个侍女怀孕问题,小打小闹到了这种程度,朕对他们……越来越感兴趣了。” 第58章 皇城关闭后,位于尚书省右厢的刑部, 迎来了秦王。 年过五旬的刑部尚书请秦王入堂谈事, 秦王一路负手而走,脸色冷沉。到进屋坐下, 喝了杯水后,被外头暑气熏的一身热汗好似才缓解了些。 秦王长长吐口气,看向躬身立在一旁的刑部尚书。 他冷呵一声:“舅舅且说说, 如今是什么情况?” 刑部尚书是秦王殿下的舅舅, 但君臣有别,他此时也很头痛。 道:“无非是按照律法,当众杀人的言二郎该杀;然而据说这几日皇城外,日日有百姓聚众相闹, 还有那些不好好读书的士人,也不知此时瞎折腾什么,天天上书褒奖言二郎所为。” 看眼秦王阴晴不定的脸色,刑部尚书道:“照他们的说法, 言二郎杀了人,反而成了圣人, 该被供着了。” 秦王道:“如今局势, 可不是被供着了么?” 秦王道:“好大气魄!杀一人而得天下士人之心, 得天下百姓之心。这时候要是把他杀了, 我等和他怕是都要青史留名了。 “不过他留的是好名,我等留的就是‘酷吏’恶名了。” 刑部尚书道:“然而若是不杀他,律法如何解释?难道官寺要鼓励这般杀人行径么?日后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想杀谁就杀谁,这世道不就乱了么?” 秦王说:“那便杀了他。” 刑部尚书不语。 秦王瞥他这个老头子一眼,冷笑:“怎么了舅舅,不让杀说不合律法,孤现在让你杀,你又不敢了?” 刑部尚书苦笑。 道:“殿下明鉴。我等都是士人出身,当官除了为民做主,不也是求一个名么?杀了言二郎,这名……便是没了。老臣年纪大了,还真下不了这个狠心。 秦王“哦”一声:“让你杀你不敢,让你不杀你说不行……看来舅舅是要把这个难题丢给孤了。” 尚书低头低声:“老臣本就是为殿下效力。只要殿下下令,老臣就算不想杀,也会批字杀的。” 秦王不语了。 他因为娘家关系,自入朝就轻易掌兵部、刑部、吏部三大部。 尚书六部之中,吏部排名第一,之后才是太子所管的礼部和户部。 而太子掌户部,是杨家等人操作的结果,掌礼部嘛……则是太子的先天好条件,皇室宗亲是肯定会把礼部交给太子掌的。 所以说,太子掌财,秦王掌兵。 秦王从来就不觉得储君之争,自己会输给太子。 今日事情落到这一步……也让秦王暗恨。 原本想靠一个侍女,送入晋王府,将暮晚摇一军,让暮晚摇和太子离心,甚至让太子因站豪强那一方而失民心……谁料到暮晚摇那丫头今非昔比,竟在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自断臂膀,砍掉了自己身后的豪强。 郑氏一族啊! 暮晚摇那丫头居然有这种魄力,不光断自己的,还上书让太子整顿天下豪强。 豪强虽是豪强,却到底不是世家。暮晚摇没有动了世家的利益,那些世家这么多年来估计也有不少烦豪强的……正好趁这个机会里应外合,将权势重新归整。 暮晚摇没有拖后腿。 而太子那般在秦王眼中、本就阴险狡诈的人,更是没在这个环节出了漏子。 所以事情到这一步,暮晚摇损失了一个侍女,看似和晋王有了纠葛……然而暮晚摇为太子作出的牺牲更大。看在暮晚摇自断郑氏的强力相护的面子上,太子也不会跟暮晚摇在这件事上离心。 到底不过是一个侍女而已,哪有一方豪强重要? 秦王叹气,真不知道局势是怎么走到了这一步。自己没有捞到好处不说,刑部现在还被太子架上了火坑,天下人都在看着刑部会怎么审这个案子…… 良久,秦王冷笑:“太子想让刑部一部来担恶名,哪有那般好事?” 他有了主意,吩咐刑部尚书道:“明日你就上书中枢,说言二郎为国为民,天下大义,刑部不敢独审。要召集……三堂会审,言二郎是功是罪,要三堂会审后才知道。” 秦王戏谑道:“这些士人,不是要把言尚捧成圣人么?呵,孤倒要看看,这个捧出来的圣人,何时会反将他们一军……这次言二郎是合了他们的心意,孤不信言二郎所为,永远合他们的心意。” ----- 三堂会审,即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同案审判。 刑部是秦王舅舅所掌,自是秦王这一边;大理寺卿是杨家人所掌,自是太子那一脉。 而御史台嘛,行使监察权,其实不属于三省六部中的制度。不过这一次,中枢直接让人进御史台,从三省中的中书省直接调人下放,中书省要有人进御史台,目的就是想听一听,这个案子会如何审。 大魏的官制,是三省、六部、一台。 台是御史台,六部是三省中的尚书省其下设的六部。而三省,则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大魏朝中枢行政,一般程序是中书省商议后拟旨,门下省审批,门下省审批后要求天子审批,之后命令会下放到尚书省。尚书省的六部,是负责执行中枢命令的。尚书省只有执行权,没有决定权。 这般制度下,大魏朝又采取群相制。 造成的结果便是,大魏朝的相公们(宰相),都是出自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没有人有资格当宰相的。这一次中书省调人去御史台,便是几位相公想旁听这个案子,看看大家要怎么审判。 三堂会审的提议上书中书省后,中书省很快批准,太子也无异议。天下的士人和学子本就关注着此案,此时听到朝廷没有让刑部专断,而是三堂会审,一个个都松口气,知道朝廷还是谨慎的。 太学中,众学子就聚在一起,讨论此事。 有振臂一挥者,踩在石案上,向四方聚来的士子学子们高呼:“言二郎不能死!言二郎若是死了,岂不是说民心之向都是没有意义的么?我等读书这么多年,难道只为求名求利,致天理于不顾么? “长安士人中,我首推言二郎!就冲他敢杀了那郑氏家主!若是我在场,我必然也杀!” 下方有人不屑,看上面高呼的人唾沫横飞,心想若是你在场,恐怕早吓得屁滚尿流,哪里敢杀人。但是上方呼吁的人总体上没说错,言尚所为符合了
相关推荐:
我的绝色老板娘
离婚后和前夫重生了(h)
认错男主后我反向渡劫
孕夫挨操记(H)
独宠嫂嫂
国师(NPH)
魔法的若干种错误使用方式(H)
皇上不急太监急
无限蔓延春梦(H爆发)
制服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