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痰声辘辘,咳喘气逆,四肢抽掣,面色灰暗,双目半睁,精神委靡。 综上所见,乃脾阳不振,肺失清肃,加之肝风内动,挟痰上扰,以致时发惊搐,喘嗽气急,面青唇绀,而成痰厥也。治宜健脾化湿,肃肺涤痰。方用涤痰汤加味。处方:党参6g,白术6g,茯苓6g,橘红6g,胆南星(姜汁制)3g,半夏(姜汁炒)3g,干姜2.1g,枳壳2.1g,竹茹(姜汁炒)3g,木香0.9g,炙甘草1.5g,红枣1 枚,3 剂。水煎,多次少量温服。 7 月10 日二诊。喘嗽略减,食欲稍振。原方续服3 剂。 7 月16 日三诊。咳喘续减,惊厥未作。原方加减续服。处方:人参15g,白术12g,茯苓12g,橘红(姜汁炒)9g,半夏(姜汁炒)9g,胆南星(姜汁炒)9g,厚朴(姜汁炒)9g,五味子(姜汁炒)9g,川贝母9g,柴胡6g,黄芩9g,木香6g,僵蚕(姜汁炒)9g,冬虫夏草15g,炙甘草9g,桔梗9g,枳壳(姜汁炒)、制鳖甲各9g。上药共为细末,用红枣煮熟,去皮、核,以枣肉糊和药为丸,大如莱菔子,晒干,收贮,勿令霉变虫蛀。每服1.5g,日服2 次,早、晚温开水送服,忌生冷油腻及难消化食物1 年。 随访,上药服至半料,诸症缓缓消除,精神、饮食续有好转。续访23 年,旧疾未作,心身康健。 我疑初诊 “先天性风心病” 是否准确?案中2 例鲍姓患者,一说活不过16岁,一说活不过9 岁,2 人皆随访至30 岁以后,均无心脏病征兆,且都结婚生后。每忆起类似病案,总难释惑。 150.阳虚自汗 周某,男童,2 岁。1996 年8 月2 日首诊。患儿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气息微弱,语出声微,唇舌色淡,苔薄白津润,指纹淡青隐隐,全身自汗不止,四肢、额头不温,体温35℃,一派阳虚不足之象也。问及患儿素况,其母曰:素禀体弱,经常感冒。此次因发热咳嗽日久,住某医院半月余,身体日见羸弱,且四五日汗不止,体温下降,最低时34.5℃,治疗无效出院。综上所见,脾肾阳虚、命火不足之候已显见。阳虚则表卫不固,汗出不止,正气复夺,虚虚之候不可再延也。急当补脾肾之阳,固表卫外。方用当归四逆合玉屏风散加减。处方:生黄芪9g,白术6g,防风6g,当归6g,白芍6g,干姜、附子各0.9g,人参6g,浮小麦9g,炙甘草3g,红枣3 枚,3 剂。 8 月6 日二诊。汗出减半,精神稍振,体温升至35.8℃。原方续服5 剂。 8 月12 日三诊。面色黄润,唇舌微红,汗已全止,体温36.3℃,精神渐振。病去十之七八,当用和平王道之剂续调。遂改拟补脾益肺法,方用天真丸加减。处方:黄芪9g,人参6g,白术6g,山药9g,天冬6g,麦冬6g,当归6g,龙骨6g,牡蛎6g,五味子1.5g,炙甘草3g,红枣3 枚,3 剂。 随访2 年余,患者精神、体温正常,食欲、体重增加,旧疾未见复作。 151.紫斑 孙某,男,7 岁,小学生。1989 年4 月3 日首诊。其母代诉:患儿常流鼻 血,大腿内侧、上肢等处散布乌斑,由小到大,成块,按之不散,先乌黑、暗红,后变为深黄色,继而消退,连续不断已1 年余。视患儿两颧暗红,眼眶淡青,唇舌色稍暗红,苔微黄而糙,脉数有力。乃血热血瘀也。热则妄行,或离经上行而为衄,或溢皮下而成斑,即此候也。治宜凉血活瘀,引血归经。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处方:水牛角(刮薄屑)9g,大蓟9g,生地黄9g,牡丹皮9g,鲜白茅根60g,牡丹皮9g,全当归6g,赤芍6g,侧柏炭9g,4 剂。 4 月8 日二诊。鼻衄已止,紫斑微退,未见新斑。上方加紫草9g,丹参15g,以凉血活血。续服5 剂。 4 月13 日三诊。鼻衄未反复,紫斑明显减少,手足心已不热。原方水牛角、大蓟各减半,加三七粉1.5g(吞服),川牛膝6g,续服5 剂。隔日1 剂,水煎缓服。随访,紫斑已愈,半年未发。 152.水肿(肾炎) 夏某,男,8 岁,小学生。1975 年8 月13 日首诊
相关推荐:
游园惊梦中梦
神级英魂附体
亲爱的祁医生
书生有种
卿卿难哄
我老婆-那天之后
重生洪荒之有始有终
如果流年未至
大佬的小祖宗太凶残了
尘世红颜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