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 出了大殿,陈萌小声抱怨:“哪怕是冼敬,也比……” 祝缨道:“陛下信任他。冼敬,陛下反而有顾忌。” 陈萌自我解嘲般地道:“其实,鲁太常也不错。要不就是姚臻,多少年的吏部尚书了……” 祝缨道:“最累的是窦相公。” “郑七什么时候回来啊?!”陈萌怀念起了郑熹。 祝缨道:“这个时候纵然是有能人,也是不想在陛下面前冒头的。你我,还是安静些的好。”很多人都在等一个“明君”,但是祝缨知道,明君不会有了。 “只盼太子能够清明。” 两人叹息一回,各自分开,他们都还有事要忙。 从城外回来之后,祝缨就不得闲了。秋收既然已经开始,那便离刺史进京不远了。 祝缨除了准备户部的事情,还要准备她自己的事情——不少做官的南士,都会趁这个机会来拜访她。她在犹豫,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做一件事情。 这件事在她面前放了有一阵子了,要做,就得抓紧,得在刺史们都在京城的时候提出来。 她正思考着时机,项乐带着项渔一路冲到了她的面前,当地一跪:“大人!” 胡师姐一个没拦住,惊讶地看着这叔侄俩哭倒在书房的门槛上。 祝缨站起身来,问道:“怎么了?” 项乐哭道:“大人,家母亡故了!” 祝缨道:“消息确切么?” “是,大哥写信来的。我、我……” 祝缨道:“莫急,一样一样来。先把手上的事务暂移给单明宝,再丁忧。为你母亲请个追赠……” 单明宝也是个南人,不是梧州人,早年自己谋了个小官,后来遇到了赵苏得到引见,只能算半个老乡。 项乐一一答应了。 祝缨道:“阿渔孝期一年,明年这个时候,如果你大哥放心,就让他自己过来找我。我再安排他。” 叔侄俩担心的,一是项老娘的丧事,二就是项渔的前途,听了这句话,一齐拜倒。 祝缨道:“好了,去吧。” 两日后,项乐将手上事务交割完毕,带上项渔和几个伙计,一路快马南下。 项乐与项渔在祝缨面前是承担了一些事务的,他们一走,祝缨除了户部,还有府中的事务要安排。 祝彪等四个人被她安排进了户部做了书吏,祝缨在皇城里又有了真正的“贴身”心腹。 如此一来,家中他们的一些职位又需要有人填补。 祝缨让祝银等人先兼管家中,等今年别业派了人过来,再作调派。 接着,祝缨又唤来林风:“你愿不愿意去东宫?” 林风正自无聊,闻言大喜:“愿意的!是要我监视,呸呸,保护东宫吗?那小妹呢?” 祝缨有点想让苏喆回家,她作为继承人,离开阿苏县太久了,不如回去熟悉阿苏县、与族人拉近关系。但是又希望苏喆的眼界能够再开阔一些。 林风讪讪地道:“她,不行么?” 祝缨道:“她,我来安排。” “那我去东宫,陛下身体不好,东宫要紧。” 祝缨有些欣慰,道:“收拾收拾,准备上任吧。” “是!” 往东宫里安排人,对祝缨来说并不太难,太子还“遥领”梧州呢!现在提,正好有由头。只要等梧州的贡赋到了,就能对太子讲了。再同窦朋、姚臻勾兑一下,也就差不多了。 祝缨又与苏喆谈了一次,苏喆已经是个大姑娘了,祝缨希望她能够自己拿主意。 苏喆想了一下,道:“我想去东宫看看。我虽然有官职,但是朝廷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参与过,只有在阿翁的幕府,才能与他们一样说话。现在没有幕府了,能在东宫参与一下,也是好的。” 祝缨道:“好,我来安排。” …………—— 她先去找姚臻勾兑,把事情都准备好了,再去同太子讲一下,水到渠成。 第二天祝缨在宫门外遇到了姚臻,对姚臻说:“一会儿我寻你去。” 姚臻笑道:“好。” 祝缨见他颊上微红,眼睛发亮,神情显得有些亢奋,问道:“你有事要办?” 姚臻道:“没有,没有。”脸上却不由自主地要扯出个笑来。 祝缨心中嘀咕,又不好逼问,自己先去户部安排晨会,然后往吏部踱去。 没到吏部,就发现那里一片嘈杂。 她没走进去,而是让祝彪:“去问问,发生了什么。” 祝彪跑了过去,很快回来了:“大人,姚大人被陛下贬黜了!” “?!” 祝彪小声说:“说是,上本,请太子监国。陛下就生气了,说,我还没死呢!先帝病得快死了也没有让陛下监国,现在陛下还好好的,姚尚书就要拥立新主子了……” 第399章 威胁 祝缨平静地看了祝彪一眼,祝彪忙说:“是真的!” 他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跟在祝缨身边久了,多少有些见识了,皇帝这么样发作的,他也是头一回听说。 祝缨问道:“他们竟肯说?”一般,一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件大事,里面的人都会下意识地保密。 祝彪道:“他们本是不愿意讲的,穆侍郎在那儿骂人。” 祝缨道:“知道了。” “那——” “回去吧。”姚臻挨了皇帝一顿,在结果没有明朗之前,是不宜再与吏部讲她要办的事的。万一不幸被穆成周遇到,不定会出什么麻烦。 祝缨嘱咐祝彪:“回去什么都不要说。” “是。” 祝缨没有着慌,回到户部之后依旧办她自己的事。林风、苏喆的事要经吏部、东宫两处安排才好,现在姚臻跳出来,这两处现在都不宜动了,祝缨也就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是怎么了。 她与姚臻算熟人,也经常勾兑,毕竟不是“密友”,姚臻的机密事也不告诉她。姚臻此举,透着些不同寻常。 太子监国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识趣的皇帝,在身体不行的时候就该主动提出来让太子监国的。一般的皇帝,遇有“出巡”、“出征”,也会留太子监国。哪怕太子还是个孩子,也会再指定几个亲信大臣襄助监国。 今上与先帝毫无相似之处,但病得七死八活还要死死把着权利这一点,可真是亲父子。 先帝是因为儿子太废,今上……总不能说这个太子他看不上吧?眼下的东宫,配他这个“父皇”是绰绰有余了。 祝缨又想到了姚臻,今天早上姚臻就点儿不太对劲,他这又是为什么呢? ……—— 姚臻一脸严肃地跪在大殿前,凛然不惧。 杜世恩踩着重重的步子走了上前,弯腰道:“姚尚书,您明知道陛下不宜动怒,为什么还要气他?” 杜世恩气得要命,他可不想这么快就当蓝兴第二,这么快就滚出宫廷。宦官比所有人都希望皇帝好好的,谁让皇帝不好了,宦官比皇帝本人还要恨。 姚臻却不怕他,只说:“我只尽朝廷大臣的责任罢了!” “你!” 姚臻轻哼一声,不再搭理,端端正正地跪着。 杜世恩忍着气道:“陛下才召了御医,并不想再见你,你请回吧!” 走就走! 姚臻从容起身。 杜世恩更生气了,道:“陛下有旨,姚臻目无君上,命其即刻出宫!非召不得再入!” 姚臻的脸色还是变了一下,杜世恩有些快意,正要催促,姚臻一转身,走了。 杜世恩哼了一声,小碎步跑到殿中——皇帝刚才被气得不轻,御医正在诊治,他得赶紧盯着去。 姚臻被赶出宫,也不急着回吏部了,现在回去也没有什么大用。 在各色的目光中,他一撞袍角,越走越稳。 很快,他就回到了自己家中,家人莫名惊诧:“您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 这个时间是各衙司办公的时候。如果是在地方上,长官懒散一点,可能一天也没几个人去衙门应卯,但这是京城,大部分的衙门还得糊弄个半天、大半天的,在皇城内的各衙司更正规一些,全天有人。 吏部更是重中之重,吏部尚书是没有道理在上午回家的。 姚臻道:“这是在问我吗?” 家人将脖子一缩,不敢说话,躬着身将他迎入了府内。 姚夫人闻讯也步出后堂:“怎么回来了?是有什么忘了吗?” 姚臻露出些烦躁的样子来:“没事。” “那……” “近来让孩子们都老实些,约束下人,不许生事!” 姚夫人答应了,追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你不告诉我,我可拿不准让他们怎么做呢!” 姚臻故作不经意地道:“我向陛下进言,请太子监国。” 姚夫人见他四肢僵硬,便知此事没有这么简单,道:“你……拿得准么?” 姚臻生气地道:“这是在质问我吗?” 姚夫人道:“如今你有事,正该全家同舟共济,无端向家里人发火是什么意思?太子监国,也不是什么大事呀!值得你这样?” “妇道人家,知道什么?” 姚夫人气咻咻地回了他一个白眼,忍了。 姚臻却又忍不住了说:“陛下生气了,看来是不想让太子监国!都这个时候了,他还……真是的!” “你没猜中陛下所想?” “他那心思!”聪明人是猜不中的!姚臻腹诽。不过,这一试探倒是试探出来了。 “你也没与人商量一下,就这么鲁莽行事了。”姚夫人一面帮他脱了官袍换衣服一面说。 姚臻道:“你不知道!现在不提,以后就没机会啦!” “怎么?” 姚臻却没有回答妻子,而是在心里又将盘算过了一遍。 李丞相自打做了丞相便开始大肆干预官员的任命,起先,皇帝潜邸派多任虚职,现在,他们开始将手往实职上伸。譬如户部,才因仓储等事腾出几个空位来,祝缨自己的人还没安排完,就被李丞相安排进了两个员外郎。 吏部受到的影响更大。以前只有一个穆成周,还是自己的副手,掰掰腕子也就掰了,反正那是个草包。 现在李丞相是丞相,且不是个纯草包,位置又比姚臻高,这就让姚臻非常难受了。 姚臻是半路出家投靠今上的,他本是先帝的人,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几年都是左右腾挪赚来的!无论祝缨是怎么想的,帮他向今上“投诚”,他才能保住吏部尚书的位置。但是,祝缨背后有郑熹,又有鲁王谋逆时的功劳,姚臻没有! 这让姚臻很不安心。 吏部是六部之首,放到更大的范围来说,历朝历代,凡是管着授官的,都是最最要紧的部门。这样一个地方在他的手里,他又不是皇帝的铁杆心腹,皇帝不太放心他,他更要担心自己的“将来”。 与今上已经比与先帝疏远了一层,只是勉强握着吏部而已。等到了太子登基,就更远了,自己还能有什么前途?这是眼见的要被踢开。 与今上的缘份只能如此了,但是与太子,却是来日方长的。 现在是一个大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提议了,皇帝同意,太子监国,他是首倡,算是投名状。皇帝不同意,他也表态了,太子那里有了好感不是?他估计,同意的面儿大。 哪知道皇帝这人,他就能不同意! 不过也不亏,姚臻想,太子已然坐稳东宫了,哪怕自己一时受到斥责,将来太子也会念着自己的好。 未来,宣麻拜相也未可知。 姚夫人见他眼睛都直了,伸手在他面前晃了晃,却见他一动不动。姚夫人将他牵到坐榻前,将人按到了榻上,任由他发呆。 姚臻发呆没多久,宫中又追出了一道旨意来——皇帝把他的吏部尚书给摘了,姚臻如今是无官一身轻了。 姚夫人眼前一黑,姚臻却勉强维持着镇定,他接了旨,却是一句软话也没有讲,只下令把府门一关,就窝在府里等着后续了。 …… 吏部尚书被免,风波不小,尤其事关东宫。 窦朋急匆匆地赶到皇帝面前说情:“姚臻也是关心陛下,想请您安心静养吧……” 皇帝冷笑道:“他还是少关心我的家事!” 皇帝心中不承认在安排身后事,但手上却是没停。他正在琢磨着儿女的婚事,给儿女册封、开府。姚臻跑过来说:你别管了,让太子来吧。 他能忍得下去才怪!想当年,他的储君之位就是大臣们为他争来的,皇帝对大臣们从信任变成了忌惮:“你也要我将国事交给太子吗?” 窦朋当然不接他这个话,这屁话闻起来味儿就对。窦朋道:“吏部现在怎么办呢?穆成周干不了!”这一点他是非常坚持的。一个李丞相,比穆成周好些有限。 皇帝道:“少了一个人,就做不得事了么?!那吏部余下的这些人,平日都干什么?不能做事,就都黜了去!” 窦朋内心一阵疲惫,也不是很想同皇帝讲道理了,含糊地应道:“是。” 君臣二人有些相顾无言,穆皇后到了。 她平素是不大管前朝的事的,但是这一回与太子有关。一个小宦官目睹了一切,一道烟跑到了穆皇后面前,如此这般一说,将穆皇后惊出一身冷汗:“陛下说太子了吗?” “没有。” 穆皇后到底不放心,先去了一趟东营,与儿子通了个气。 太子听说“监国”,先是心头一荡,及听说皇帝发怒了,才转为忧心:“这可如何是好?要我亲自去请罪吗?” 姚臻此举,也是出乎他的意料的。从先帝末年开始,大家就没有一个太子监国的习惯,这件事情只发生在故纸堆里,太子本人是没有想过这件事的。因此如何应对,他的心是没有预先设想过预案的。 穆皇后道:“我先去见你爹,你随后再来。” “好、好。” 一旁冼敬低声道:“不如趁姚尚书提了,臣等一同向陛下建言,请殿下监国……” 太子道:“万万不可!陛下已驳了他,我怎么能逼迫父亲呢?” 冼敬道:“殿下是要为父分忧。陛下的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如今这样,也不能安心休养!一旦累坏了,岂不更是罪过?” 此话倒也有理。 太子有些犹豫。 穆皇后拍板:“别弄那些没用的!我先去,你再去请罪。” “这……是。” 穆皇后风风火火赶到了皇帝面前:“怎么听说又宣御医了?这是怎么了?” 皇帝没好气地说:“你的好儿子!” “我的儿子都很好,你说哪一个?”穆皇后反问,“我的儿子都是极好的,大郎二郎娶妻生子,三郎也快开府了,哪个都省心。你这又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脾气,没的迁怒孩子们。” 她就生了太子一个,但其他的皇子也算她儿子,一句话把皇帝堵得没脾气了。早在王府时候,家里的事就是穆皇后处置,皇帝叹道:“都是姚臻,这是要给药师卖好呢!” 穆皇后问道:“药师?” 皇帝一长一短把事儿说了,穆皇后道:“那是他没眼色,你与他置气,岂不是与自己的身子过不去?倒叫我们担心。” 皇帝被她一套埋怨,再也发不起脾气来,说:“你怎么与我置起气来了……” 一语未毕,太子又来请罪。 太子也不敢穿素服,只除了一些佩饰,跪倒在父母面前,涕泗齐下:“阿爹!请阿爹赐死我吧!” 好大一个儿子,开始一哭二闹三上吊,皇帝、皇后又劝儿子。 太子只管哭:“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猛然听说有拿我说事。我身为人子,怎么禁得住这样的话呢?打小时候起,爹娘有吩咐,我就听话去做,做好了,得阿爹一句夸奖就高兴好些日子。那时候,只为了家里好,谁细分辨来?如今却又要理论了,索性将我的心剖开……” 穆皇后大惊,流泪道:“你这个孽障,好好的说这个做甚?父母养你这么大,你怎么能轻易说这样的话?” 皇帝反倒要安慰他们母子:“不干你们的事,都是姚臻不好。” 穆皇后也说:“就是他不好!我们一家好好的,用得着他来多嘴?!” 一家三口抱头痛哭,穆皇后与太子又回忆了许多在赵王府的温馨时刻,当年,母子俩承担了许多的事务,才使赵王能够安心做个富贵闲人。 一番回忆,三人又重拾回了旧日情份,只有一个姚臻,被皇帝认为是“多事”“投机”。 ………… 穆皇后与太子在皇帝面前哭了一阵,皇帝也陪着哭到累。母子二人直到皇帝累得睡着了,穆皇后对太子道:“我在这里,你且去吧。” 皇后就此打定主意,要为了儿子一直守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 太子则要回到东宫去,与心腹商议,约束东宫相关人等,在这个时候绝不许生事。 太子心中很焦虑。他原本只以为自己的敌人是弟弟,或者还有叔叔。直到此时,他才恍然——自己的最大威胁一直以来都是父亲! 能够对太子造成伤害的还有谁呢?只有比他更强大的人。谁比太子更强? 答案昭然若揭! 太子心头发寒,回到东宫便下令:“谁都不许仗势欺人!更不许轻易离开东宫,与外交通!违令者,斩!” 太子也不能随便杀人,但发狠的时候除外。 东宫诸人见太子发狠,都老实地答应了。 冼敬还要说什么,太子对他摆了摆手:“你们也是,不要轻举妄动!谁擅动,我必请旨诛之!” 冼敬手下的人毛病不少,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擅作主张,个个喜欢指手划脚,都有无数的计划想指挥太子。 冼敬不敢造次,道:“是。” 太子道:“但愿,这一次能够平安度过。” 冼敬道:“殿下又无过错,怎么会有意外呢?” 太子心道,谁知道陛下会不会…… 令太子没有想到的是,皇帝暂时被穆皇后安抚住了,出事的是在前朝——皇帝没有发难,御史发难了。 有御史参安仁公主目无法纪,强行买良为贱,又有种种不法事。以为太子妃祈福为由,强行贱买民宅以建佛寺。句句不提东宫,却句句绕不开太子妃。 朝上,有了一丝躁动。 第400章 简单 皇帝身体不好的时候,围绕着太子出一些事情,太过平常。 大臣们渐次知道了姚臻做了什么,心中固有担忧,却也还算镇定。每逢遇到这样的事情,大臣们的应对也是有套路的。第一步,大部分人是要先为太子说点好话,再视情况的发展而定。 当然,也有一些本不得志的人,会趁机投机。投太子是投,投废太子也是投。 但总体而言,一切都还是没有超出常识的。 朝上的躁动来自于姚臻。 皇帝虽然说没了姚臻吏部还是照样转,实际则不然。已经是秋天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一年一度的考核又要开始了!这种每年的考核,是以户部核算钱粮之类为基准,但是其结果吏部必然记录,以做每三年一轮的考核的“平时成绩”。 当然,吏部并不总是有尚书的。这个时候,如果侍郎顶用,只要有一个人能主持大局,也是可以的。 然而,穆成周他是真的不行。 才小个半月,窦朋便忍不住找到了正在休养的皇帝。 穆皇后坐在皇帝的病榻前,旁边一个张婕妤将药碗放下,避到了屏风后面。 皇帝道:“来得正好,册封恭安公主的使者,你看哪个更合适呀?” 窦朋道:“杨静吧。” 皇帝笑道:“不错!极好。” 杨静长得也好看,地位也不低。 窦朋又看了穆皇后一眼,不客气地说:“陛下,陛下的事说完了,该说臣的事了吧?” “?” 窦朋毫不客气地向皇帝参了穆成周一本:“穆成周辜负圣恩,自掌吏部以来,贿赂公行,任人唯亲。与李丞相屡次相争。请黜其职!若陛下体念贵戚,可高其爵、厚其禄,不令视事。以免陷其于泥沼。” 穆皇后的脸上有点挂不住了,她忍住了。娘家兄弟不争气这事儿,她是知道的,但是,你不让他做点事,他怎么能够锻炼得出来呢? 皇帝道:“穆成周如此令丞相不满么?” 窦朋道:“非是令臣不满,是他令国法不满!”窦朋有备而来,列举了穆成周一系统的错事。譬如,某官员是因为冤杀无辜者被降的职,因为给穆成周送了礼,穆成周马上给他调了个地方又升回去了。 再譬如,某官员隐瞒灾情,仍然如数征收赋税以换取自身的前程,致使境内百姓无法生活、纷纷逃亡。户口数的减少,是不称职的一大体现,穆成周仍然不追责……等等。 穆皇后的脸色变得很差。 窦朋却不慌不忙地又说了另一番话出来:“乃至于收受贿赂,安插常永安入东宫。” 皇帝问道:“常永安是谁?” “齐王母舅张某外室之侄。” 穆皇后惊道:“什么?!” 窦朋道:“除常永安外,还有关某、董某等,皆使渗入东宫。” 兄弟与儿子,穆皇后不必权衡便很快有了想法,道:“陛下,在家为舅甥,在朝为君臣!东宫是陛下的儿子,是储君,不能让穆成周随意摆弄。” 皇帝点了点头,问窦朋:“卿以为,何人可担吏部之任?李丞相可以吗?” 李丞相懂个屁! 窦朋道:“政事堂的事务已经很多了,臣解户部兼职正因如此。若李丞相负担太重,恐怕他不能兼顾,两样都做不好。臣以为,陛下不妨召施相公询问。” 皇帝对施鲲印象颇佳,道:“也好。” 施鲲正在家中数池塘边扶杖观鱼,他的内心也不平静,一面庆幸自己跑得真快,一面又忧心这朝廷怎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窦朋在干嘛?!!! 听到皇帝征召,也顾不得避世,匆匆入见。 …… 施鲲是休致的丞相,皇帝给了他优待。人入宫门,便有内侍来传旨意:许施鲲乘辇入见。 施鲲谦辞数次,拜谢,被两个健壮的宦官给抬到了大殿。 大殿前,施鲲拄着杖往内走,他走得很慢,打着腹稿,一会儿要怎么为皇帝给太子说话。太子虽然资质也是寻常,但是比皇帝还是要强一些的。施鲲看得出来,皇帝开始准备后事了,所以他愿意容忍皇帝的胡闹。 人到了年纪,就是要为子女考虑,所以修王府、封公主之类,施鲲觉得很正常。同时,警惕一下太子,也是正常的。但是皇帝也没有对太子做什么,吏部侍郎还是太子母舅。皇帝也没到发疯。 至于李丞相之类,等到太子登基了,给李丞相扔去挖坟。到时候郑熹也回归了,再拔擢新相。又是新朝新气象了。 保住太子,保证国家不发生内乱是眼前第一要务! 这些都是施鲲这几日所思,站到皇帝面前时,他已想好了怎么说了。 施鲲往下一拜,皇帝道:“杜世恩,快扶起来。” 施鲲往皇帝身上看一眼,口气惊讶:“陛下怎么这样了?憔悴了许多!还请为天下保重。” 皇帝道:“老喽!” 两人寒暄几句,皇帝进入正题,问道:“卿以为,穆成周做吏部侍郎,如何?” 施鲲道:“他?天真烂漫,容易把事情想简单。” “就是不太合适。” 施鲲道:“得有人领着他,慢慢教。” 皇帝道:“可惜,现在没这个功夫啦!老相公,如今我该怎么办呢?” 施鲲道:“臣已经休致啦,精神也不如前了。陛下垂问,臣倒有一策——再补几个能干的,不就成了么?” “怎么说?” 施鲲道:“陛下莫急,郑熹再几个月就出孝了,他回到政事堂之后,能分担窦、李二人之责,这是将来不用急。” 皇帝点点头,他还是比较信任郑熹的。 施鲲又说:“若说眼下,那就给政事堂再添一个人嘛!” “添谁好呢?” 施鲲正直地道:“臣以为,京兆尹陈萌年富力强,又是丞相之子,可堪此任。” “他……才任京兆没多久吧?京兆府也不能没有人管呀!祝缨管京兆倒好,可是户部也离不开他。”皇帝很忧郁,他看中的人什么都好,就是可惜没有分-身-术! “祝缨年轻,”施鲲也有点遗憾,“眼下也没有人比他更能管好户部啦!否则,他调任吏部也是使得的。至于京兆,臣请陛下一定要慎重!能力与忠诚,缺一不可。京城多贵戚,京兆尹一旦松懈,必致大乱。” 皇帝沉吟良久,问道:“卿的儿子,可以吗?” “臣有四子,长子、幼子在京,其余两人在外。幼子季行资历浅薄,才任大理寺少卿,恐难胜任。长子现任工部,堪堪可用。若蒙陛下垂青,臣必督促他忠君爱民,不负圣恩。” ……—— 陈萌人在家中坐,丞相天上来。 施鲲没有提前通知他有这个事儿,是皇帝先派人知会他的。 当时,陈萌正在家中招待祝缨。 刺史们快进京了,二人都有几个同乡今年要来,两人约着要怎么与同乡好好聚一聚,商议一下接下来的攻守同盟。 陈萌道:“对了,老吴他们之外,今年大郎也要来!” “哦?”祝缨感兴趣地说,“他亲自来?是不是盐州有什么事,需要斡旋?” 陈放与江政两个人去的是盐州,今年谁来都行,只要轮流排序。不过一般而言,难道不是刺史先到? 陈萌道:“我看也是!这哪是派他去盐州?竟是把咱们半颗心放到盐州了。” “他们干得倒还不错,我看倒是有可取之处。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关于兼并的。” “怎么说?”陈萌很感兴趣地问。 祝缨道:“兼并下去必生事端,只好先试一试——禁止买卖,当然,不是全停了,细则还是要看的。单以之前某一年为准,在此年之前的,不许买卖。新开垦的荒地,可以买卖。” 陈萌道:“只怕难。你只要留一道缝儿,他们能给你撬成个大洞。禁止交易,倒也可以一试。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不知道,就这京兆,前头把地给分了,后头他们又要抢百姓的产业!又以贵戚最是肆无忌惮。不如给他们定死了!” “只怕难,陛下、执政,都还没有这样的威望敢下这个决心。这边奏本上去,那边贵戚们就能到陛下面前哭诉。”祝缨说。 “他们占的便宜还不够吗?”陈萌道,“最讨厌是安仁公主,平素陛下多有赏赐,犹不知足!她怎么就这么能惹祸?!我才查过她的!她如何又以能弄出事来?还叫人拿住了把柄?” 祝缨道:“她就是根狼牙棒,全身上下冒出把柄来。她被参,不是奇事,还得看陛下怎么处置她,东宫又怎么应对。东宫如果知机,就该主动请压制公主。” 这个时候,安仁公主这个人的存在,就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了。她常年被参,宗室、贵戚也都经常被参,不能被当做一个风向标。甚至东宫也不能说,参安仁公主就是对东宫不敬。 陈萌道:“烦死了!我管她奇不奇,我接着查她去!骆晟是干什么吃的?就这一个娘,居然劝不住!” 祝缨道:“他要能管得住安仁,就不是他了。” “只是可惜了太子妃。”陈萌嘀咕道。 祝缨道:“各人有各人的路要走。” “那是未来的国母,怎么能不关心呢?唉,中宫要是能管一管穆家就好了。” 祝缨道:“她会管的。” “你知道什么?” 祝缨道:“穆成周,头上顶的不是脑子,是胆子。他收了钱,什么都能干,我呢,刚好知道一些事儿。窦相公正发愁,我就告诉他了。只要中宫的心中,儿子比兄弟重要,她就不会再回护了。中宫说话,陛下和太子都能听进去一些。” 陈萌吃惊地问道:“什么时候的事?” “陛下骂姚臻的话,味儿不太对。” 陈萌道:“不错……如果中宫不理会,那咱们也不用为她操这个心了。她母子失和,可不关咱们的事。” 祝缨刚要接话,宫中消息来了——让陈萌准备准备,拜相。 陈家上下一阵狂喜! 来使也看到了祝缨,又向祝缨问好。祝缨笑道:“那可真不错,对了……京兆,会是谁?” 使者也不隐瞒她,见陈萌也看过来,使者笑道:“陛下召见了施相公,施相公举荐了京兆……陈相公……”将宫中的事都说了。 陈萌进政事堂,排名最末,但是他又暂时与李丞相一起兼管吏部。施鲲的长子成为新任的京兆。除此之外,空出来的工部归了鲁太常。这一番调动,施鲲一个在一旁看戏的大获全胜。 陈夫人准备着给使者的红包,还要准备陈萌拜相的庆祝活动。 祝缨对陈萌道一声:“恭喜。”心头更多的是感慨,姜还是老的辣,施鲲一出手,竟把原本乱七八糟的局面又重新拉
相关推荐:
表姐骗我上了她
快穿之拯救病娇偏执反派
帝姊(骨科1v1)
师妹今天咳血了吗 NPH
暴躁大少爷和他的村花童养媳
官场风流往事
什么?你染上霸总了
不想当大将的我选择佛系
病娇美梦探_新御书屋
疯狂的占有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