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逆反了,后面就好了。老两口原有些纯朴的善良,只要再条理清楚一些、能听明白祝缨现在这个层次的日常事务就可以了。不必逼两个人考状元。 目前来看,两人适应得不错。张仙姑尤其在意,她之前识字比祝大少,可不想被这蠢老头子比下去!祝大又想在张仙姑面前还要占个上风。两个学得都不怎么样的人还要攀比,又都一样不怎么能学得进去,经常学到一半就互相吵了起来。张仙姑因自己某一生字学得比祝大快,就说祝缨是因为像自己才聪明的,祝大就说祝缨是他老祝家的种。祝大因某字自己之前就会,嘲笑妻子,挨了老婆打。 闹了不少笑话。 虽然是想学了,可是闺女回来了,有个借口把这学业给撇一边,二人都欢呼雀跃,看糖饼比往日更加顺眼! 祝缨与花姐都哭笑不得,花姐道:“洗手啊!都是墨,别吃进去了。” 祝大早吃完了一个,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晚上吃饭的时候,祝大和张仙姑就互相说对方学得不好之类,祝缨看在眼里,心中很是感激花姐。 吃完了晚饭,祝大和张仙姑累了一天决定早点睡觉! 祝缨也不去书房看书了,为了省点炭,她拿了今天要看的书回了卧房,就在床前弄了张小桌。花姐也有时候可以盘一盘自己的账。 两人正各忙各的,外面仿佛有了点动静。祝缨出去一看,自家四周什么事也没有。祝大和张仙姑睡着了没醒,花姐倒是披衣出来了。祝缨道:“上楼看看。”花姐也嘱咐出来的杜大姐:“别乱走。” 二人上了二楼,推开了封回廊的菱格窗,就看到远处火光冲天!有人家失火了!看方向还是个好地段,同样大的院子得比她住的这个贵一倍以上的地方。她有点紧张地看着,直到火被扑灭,才不用担心大火会蔓延过来,殃及她的家。 花姐道:“也不知道是谁家。” 祝缨道:“那也是明天早上的事了。那边住的都不是一般人家,不至于一烧就什么都没了。”如果是普通的富户,一烧就穷了,如果是权贵之家,也不缺人手救火,穷的只能是他们的佃户。 祝缨又开了二门,对起来的曹昌说:“没事,远处走水了,睡去吧。” ………… 直到第二天到了大理寺,祝缨才知道昨夜一场火,烧的是熟人——郑奕。 祝缨知道了这件事,落衙后就去郑奕家探望。路上遇到了郑侯府上的人正从那边回来,祝缨问道:“怎么样了?” 那管事笑道:“三郎也来了?够朋友。自家人没事儿,踩踏伤着了两个人,又有一个被烟熏着了。” 郑奕是郑熹的族弟,他家是勋贵之后,但又不是正支,父祖没有像郑侯那样的本事,但也有一份尚可的家业。他还没分家,跟父亲兄弟们住一块儿,连主加仆,人口不少。天干物燥,不幸走了水。 幸运的是跟正□□边住得不算远,正支府里也做人,派了人来帮着救火。亏得主院还算完好,一家人尚能居住,只是有些混乱。仆人的住处烧坏了一些,又有一些存储被烧掉了,尤其是过冬的炭——要不是烧着了存储的地方,火也不能猛到祝缨在家都看到了。 郑侯和郑熹也派了人去探望,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又留下了些人手帮着郑奕看院子。 祝缨知道了个大概,就去找郑奕。郑奕的精神头还不错,还能指挥着仆人搬砖胡乱砌一砌,把完好的院子和烧坏了的地方隔起来。在他的身侧,温岳到得比祝缨还要早。 看到她来,郑奕笑道:“怎么?都知道了啊?” “十三郎。” 郑奕道:“你有心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祝缨道:“需要什么应急的东西吗?” “嗯?早听说你是个厉害的人,有什么能给我的吗?”郑奕问。 祝缨笑道:“是十三郎的运气好赶上了。快腊月了,正准备着大理寺里大家伙儿过年的东西。又有过冬的柴炭、草料,我想十三郎这里还是要一些的。还认识一些泥瓦匠人——我造房子时打过交道,活计不错,十三郎要是信得过,这两天就让他们姑且收拾一下府上这些砖瓦。我现在手上有的就这些了,十三郎想要什么呢?” 温岳对郑奕道:“没难住他吧?” 郑奕的嘴张了一阵儿,才说:“怪道七哥……” 温岳对祝缨道:“他家能缺什么?还有公府、侯府呢。只是柴炭都烧没了,他家人口着实不少,冬天用量太大,一时筹措有些为难,你有心帮忙周转一下就得啦。” 郑奕又说:“我还要几个瓦匠,府里这些人没干过这样的活计,手脚笨。不用太好的匠人,只要能搭几间屋子就得。”主人院子没坏,仆人的居住先暂居着,明春再翻修就行。 祝缨道:“好,我这就去办。木匠也要两个?门窗还是要打的。” “好。” 温岳与祝缨一同回去,路上才说:“你才盖了宅子,手上也不宽裕。” 祝缨道:“我有腾挪的地方。” 她还真是大理寺的大管事。柴炭、草料、种种补贴她手头都有一堆,稍一挪借也就得了。 温岳道:“也别大包大揽的。” “懂。人家有正经亲戚,我与十三郎也不算是密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不对?我就搭把手就行。干得太多了,就抢人风头使人尴尬,是非奸即盗了。” 温岳笑道:“又促狭了。你这心肠也未免太好了。” “我心肠可一点儿也不好,也就对周围的人看着儿。旁人我也管不着。” 两人闲闲说着,路口分手,祝缨安排了给郑奕家的东西,又找了之前的匠人,还把傅龙也介绍给了郑奕。 郑奕见祝缨配了一个这么齐的班子,又一次说:“你可真是个厉害的人。” 祝缨道:“都我说婆婆妈妈的。” 郑奕笑道:“那是他们不懂事儿。” 祝缨一笑。 ………… 郑奕家走水不过是件小事,仆人的房舍在年前也简易地搭建完了。腊月里,朝廷上是有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发生——新太常进京。 原来的太常做了京兆,太常寺就没了主事的人,有不少场面事儿须得有这么一个人主持。皇帝调了段婴他爹段琳进京,担任太常寺卿。 整个朝廷对这件事情的反应非常的平静,没有人跳出来反对,也没有人阴阳怪气。包括郑侯,他握鱼竿的手抖都没抖一下。 段琳今年四十三岁,称得上是年富力强,长得也是相貌堂堂。都以为是小的来了挨了打,老的也就不远了。现在是小的还没被欺负了好引出老的,老的先进京给小的撑腰了! 许多人都照旧过年,等着看段琳来了要干什么。 祝缨也不例外,她也认真过起了新年。这是头一个在“她自己的房子”里过的年,当时只是完成任务一般建的房子,如今却别的一种意义了。 曹昌被祝缨放假回去陪父母,曹昌很犹豫,他知道过年的时候有许多事情得仆人做,尤其是男仆,往外投递帖子得有人吧?祝缨把他赶回家了:“我今年又不用值除夕,初一我自己会去拜年的。”又给了他一些过年的钱和年货,让他骑着驴带回家去。 祝缨新年也没缺了仆人用,大年初一,金良还是派了自己的小厮来福过来帮忙投帖子。祝缨也没跟他客气,给了来福五百钱压岁钱,让他跑腿去了。 接下来是拜年之类,祝缨今年也有马、也有车,自己信马游缰到处走,或是陪着家人去拜访。她还去了之前的同僚老王家里,老王走路已经有些吃力了,脑子还没糊涂,乐呵呵地问祝缨:“今年怎么这么早?没值夜?” 祝缨道:“总要留些机会给别人。” 老王大笑。笑完了又说:“小祝啊,要起风喽!” “你倒好,先躲起来了。” “你要能躲,也躲一躲的好。唉,算了,你们正是自己呼风唤雨的时候,躲不了躲不了。” 祝缨道:“借你吉言了。” 今年依旧是从郑府里占了不少便宜,过个年,手头又宽裕了一点。祝缨也没忘往王云鹤府上拜个年,也依旧是寻常的四色礼物,在许许多多给丞相的贺礼中平庸得十分显眼。王云鹤也不嫌弃,问了她送的东西之后,还挑了包点心来跟刘松年一起吃。对刘松年说:“她挑的食物,总是有些特色的。” 刘松年道:“火烧眉毛了,他还有心情满京城的找点心吃呢?” 祝缨不但有心情满京城的找点心吃,还有心情陪着张仙姑去烧香。慈恩寺的香火是极盛的,想见住持是很难的,祝缨没想跟那位高僧打交道。却被高僧给叫住了:“祝大人。” “不敢不敢。” 张仙姑有点紧张,低声问祝缨:“老三啊,你跟这大和尚有什么事儿呀?” 住持道:“夫人勿惊,贫僧与祝大人略论两句佛法。” 祝缨道:“别别别,我不懂那个。” 住持但笑不语,祝缨心中暗骂,这和尚好生狡猾! 她只好老实说:“别听我那天的胡说。凡有点小聪明的人知道了那句偈语,至如色与空、五蕴种种都弄不明白,就爱拿那一句话来对和尚讲。仿佛鹦鹉学舌了一句六祖的话,就能在和尚面前充六祖了。我也不是过学舌而已,不敢有妄想。大和尚,看破不说破,佛祖原谅我,我当时只是为脱身。” 住持笑得真诚了一些,道:“檀越能说出这一番道理来,倒比记得一句偈语更明白了。是贫僧有些事儿不太明白。” 祝缨连连讨饶,道:“您就饶了我吧,我可不会打机锋。我一个大俗人,只会说最粗俗的话。大和尚想,空门也不能事事都空吧?那岂不是要连佛门都给虚无了?凡事总要有所依托。国法、佛法,顺了哥情失嫂意,起风了,吹得人左摇右晃的。” 住持合什宣了一声佛号,道:“善哉善哉。檀越说得算客气了。” “我一个‘奉母命权作道场’的人,不懂客气。” 住持发了一串笑声。 此时,外面也传来一阵笑声。祝缨道:“大和尚还有客人?” 住持低声道:“新的太常卿来添香油,为过世的父母祈福。” 祝缨摸了摸下巴,心道:这个月我就二十了,这货来得可真是巧啊! 第118章 子璋 慈恩寺里来了个贵客,住持是得去见一见的。 住持从祝缨这里得到了一个确切的答复:我对佛家没有恶意,我家还信佛呢,上次来遇到了抓人贩子并不是我要跟佛寺过不去,是他犯着了国法,并不是要把你们寺也当成窝点。 一般的官员有这样一个态度算是可以了,住持也不能强求人家给佛家表忠心。比有人直接问他“佛法大?国法大?”要礼貌太多了。至于说什么抖机灵的偈子,能知道、合适的时候用,可见确实懂些佛法。他又掌合什又宣了一声佛号。让手下的小沙弥陪同祝缨在寺里转转。 祝缨道:“正月正是寺里缺人手的时候,我陪家母转转就行了,都是熟人,大和尚自便。” 住持含笑而去,祝缨把小沙弥也打发了,跟张仙姑接着闲逛。张仙姑对这些机锋是听不大懂的,但是看女儿跟和尚说话都是和风细雨的就觉得没事儿,她也不想跟和尚一起逛庙。母女俩慢慢走到了一个高台上,看着住持迎了段琳一家子进去。 段琳五官端正、衣着考究,段琳的夫人以及数个年轻的女眷也都穿金戴银,比张仙姑这装束可值钱多了。张仙姑咂咂嘴,说:“不是说他们家倒了霉了么?怎么还这么抖?” 段琳这个模样的中年人,是该着叫张仙姑这个年纪的妇人心生喜欢的。这家人这么个威风样子,却让张仙姑不平衡了起来。顾不得赞赏,她先说出了疑问。 祝缨道:“人家的‘苦日子’,跟咱们的苦日子,也不是一个日子。真要把咱们嘴里的草料省下来供给人家,人家要嫌恶心叫拿去喂马喂驴的。” 张仙姑生气地道:“他早晚得再倒霉!什么庙啊,不逛了不逛了!咱们去慈惠庵去。” 祝缨又跟她去了慈惠庵,顺手给一座孤坟摆了点果品,回来看张仙姑正在跟付小娘子的儿子说话,这小孩子在学识字,张仙姑也多认了几个字,跟这小孩儿主了半天字,给了小孩儿一个压岁红包后张仙姑的心情好了起来。 祝缨则掂量着段琳的份量,心道:这可不是什么好应付的人呐! 段琳,在外面任上的政绩是不错的。他与大理寺也是有些交集的,经他手的案子,报上来也都是有理有据的。郑熹真是个王八蛋,之前什么也不提,祝缨也就跟正常地方案件一样的给他过。听了段琳的名字之后,她只得又重新跑去把段琳数年间提交过来的案件卷宗重新给翻了一遍。又将与段姓官员有关的案子也都梳理了一遍,白费了许多功夫。 这本应该是数年间的琐碎功夫,如果遇到的时候就留意,日积月累,需要的时候直接就可以拿来用。现在要在极短的时间里汇总大量的信息,祝缨记性再好,也很费了一番力气才将这些整理出一个目录来,以防日后可能会用到。 而在正月里,她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冠礼。 ………… 冠礼这个东西,在古早的时候是十分隆重的。男冠而女笄,都是成人礼,祝缨占了个便宜,多当了五年的小孩儿。呃……童工。 到了如今这个世道,即使是诗礼之家,这个冠礼的仪式办得也不那么正经了。因为好些人家的男孩子他不到二十岁就娶老婆了,女孩子不到十五就说了婆家,成人礼就会在婚礼前比较仓促地举行。又因冠礼还比较繁琐,久而久之,就不怎么正式的举行了。 一般就是做个大生日,亲朋友好友一聚。连取表字这样的事,许多人都是二十岁之前就有人赐字,也就不一定在这一天再请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取。 以上都是说得过去的富贵人家的事,穷人如祝大祝三之流连正经名儿都没一个,哪来表字? 到了皇家,如果有特殊的需要会给皇子、尤其是太子等人提前举行冠礼以示成人,可以上朝、继位等等。倒不一定是为了成婚。这个日期的弹性就会特别的大,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 祝缨这个“冠礼”家里既穷,又没什么讲究,还早早地出仕了,也就如所有半穷不穷的人家一样,很是稀里糊涂。如果没有郑熹特意提醒,什么蓄须之类很戳她的心,这个生日做不做都不一定呢。 生日这天,祝缨不得不发几张帖子,请大家到自己家里来吃个生日酒。 天还挺冷的,就得在前院里搭棚子,还不能露天。 张仙姑很内疚:“你都二十岁了,也没做过几个生日!是该好好地过一回了!” 花姐知道内情,心中忧虑,她也不知道祝缨有什么办法应付。可是随着二十岁生日的到来,祝缨这个在形象上作出改变的问题就必须落实了。花姐想了好些天,也没想出来有个什么更好的办法。粘假须?万一胶不粘怎么办?还有娶妻生子的事儿…… 她是愁着帮祝缨筹办这一次“冠礼”的。 二十岁的生日场面没有暖宅时的大,几个朋友、几个同僚,也没请大理寺内的吏员们。但是郑熹很给面子地出现了一会儿,大理寺的官员们都有点震惊——大伙儿是万没想到他会出现的。 张仙姑和祝大见了郑熹还有些害怕,却不像当年那么的恐惧了,磕磕巴巴地上前行了礼,说了几句自认的场面话:“大人,贵足贱地,同喜同喜。” 郑熹也不同他们计较,笑着说:“恭喜。” 张仙姑想起来郑熹才新婚,又恭喜他新婚,说话有点颠三倒四的,祝大连恭贺新婚的事儿也没想起来,听妻子讲了,也跟着祝郑熹“早生贵子”。郑熹一双儿女都老大了,仍然很有涵养地感谢了他们俩。 心道:这样的父母却生出那样的儿子来,祝家祖上可真是福荫深厚了! 祝缨将他请到正堂上座,郑熹将这屋子看了一眼,说:“过于简朴了。” 祝缨笑道:“衬我正好。” 虽然给郑熹在正堂里摆了一桌,还让胡琏、左司直等人相陪,郑熹也只坐了一小会儿就走了。他过来就一件事,给了祝缨几套极好的正式的袍服。冠礼加冠的仪式祝家也摆不来,郑熹就给了祝缨几套衣服连靴帽腰带之类。 他到这里最重要的不是喝酒,而是给祝缨取了个字——子璋。 取完了字,再饮一杯酒,他就说:“我在这里,你们也不自在,好好做一天生日,以后就是大人了!” 祝缨垂手道:“是。” 郑熹出了正堂,问:“王相给你的书斋题字了?在哪儿呢?” 祝缨将他请了过去,正堂是没有做成封回廊的样式的,到了书斋前,将封回廊正面的几扇门打开,才看到书斋门上的匾。郑熹道:“嗯,字还行。” 祝缨请他进去坐,郑熹又进去看了一眼,见这里面最贵的摆设也就是王云鹤的字以及他送的博山路,说:“屋子有了,也该收拾得像样些。” 祝缨道:“还没腾出手来呢。已经比小时候好太多了。我这个年纪能挣下这样的房子来已经很了不起了。” 郑熹道:“你要是想,本能比这个更好的。” 祝缨正色道:“人总得有个数儿,不能太贪,我要细水长流,可不想一下子把自己撑死。总要慢慢积累的。” 郑熹满意地道:“说得不错。不过要记着,你积累,别人也积累呢。厚积而薄发,累积二十载,现在人家要发啦。” “咦?那……陛下是怎么想的呢?” “陛下为什么要多想?”郑熹反问道。 祝缨恍然。 郑熹道:“今天是你的好日子,别想太多,与他们吃酒去吧。” “是。” 送走郑熹,祝缨便被同僚、朋友们围着说话,杨六郎还说:“这样的上司可不一般,能吃你的生日酒。” 左司直道:“那得看是谁。是小祝情面大!哎,你们新太常怎么样呢?” 杨六郎摇摇头:“还不知道是龙是凤呢,这不才开始么?他只管看我们那儿的旧档,倒还没说什么,我看跟以前的巫太常差不多。” 左司直听了直摇头。 正如郑熹所言,今天是祝缨的好日子,宾客们也都不说什么丧气的话,开开心心吃一回酒,也都留下些礼物,然后就走了。 等他们一走,祝家收拾礼物,算一算又是一笔小赚。花姐一一列出了账目,以后这些人家中有事的时候祝缨也是得回礼的。祝大和张仙姑都喝得有点醉了,回房休息去了。花姐造好了账目拿来给祝缨看。 祝缨扫了一眼,道:“还行。” 花姐给她把郑熹送的那几套衣服小心地收好,往祝缨房里放,说:“都是好东西,你身量也长得差不多了,这些还有放量,小心些穿能穿几年了。尤其是这几顶冠,还有配件儿,能用很久的。” “那倒好,省钱了。” 花姐放好了衣服,问祝缨:“段太常来了,会不会有什么事?是圣意有什么……” “皇帝又不是谁家的傀儡。段家干了混账事惹了郑大人,郑大人收拾了他们家,赶他们家出京,陛下也不必拦着。段家在外任上干了这么些年的实事,积攒了功劳,陛下也没道理不让他们回来。” “这些贵人们的想法,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祝缨道:“也不复杂。你想,新京兆与王京兆不同,可对陛下有什么影响吗?是京城百姓过得苦一点,可又没有到活不下去要造反。以前不也是这么过的吗?你要拿王京兆来当标杆看,就觉得新京兆这样就该死了。可实际上咱们从小到大见的这些官儿,王京兆才是异类。同理,新太常与旧太常不同,对陛下也没有影响。” 段家当年对皇帝也是有功的,凭啥就不能回京呢? 剩下的,就是各自斗法呗。就算没有当年的事,看郑熹跟钟宜也都是皇帝信任的人,两人也未见平素有多么的亲密。 “那你怎么办呢?” 祝缨道:“先看看。” ………… 第二天,祝缨还是照常去大理寺应卯。 隔壁的杨六郎也还是照常四处乱蹿,太常寺看起来也没有什么新的动静。不过祝缨知道,随着段琳主政太常寺,段婴在京城里的名气又大了几分,正经是个名实相符的名门贵公子。 祝缨一个从六品的明法科考出来的穷鬼,跟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交集的。她跟杨六郎俩人,蹲台阶上,又开始观察过路的人。祝缨拿了一个三角的纸包出来,打开一角,晃晃,晃成一个角状的圆筒,里面全是瓜子儿。俩人蹲着一边嗑,一边聊。 祝缨道:“新太常来了,你可得小心点儿。” “啥?为着他跟你们郑大理以往的那点儿破事儿?”杨六郎还是口无遮拦的。他倒不怎么怕新太常,他也不是走士人的路子,他走宦官的路子,本来也不指望段琳对他如何青眼相加。他的升降在罗元。 “都知道了呀?” 杨六郎道:“也不能说都知道了,我这不是消息多一点么?我看段太常也没脸把那事儿挂嘴边儿上,他们家总说自己诗礼之家,就这么养小老婆私孩子的?不能说。你们郑大理呢,所性又太大了点儿,把人爹娘气坏了……” 段弘、段琳的爹娘受到惊吓陆续染病身亡,这才是一件大事,爹娘一死,儿孙丁忧。等守完了孝,京官好位子早没了,郑侯出征又回来了。中枢就很有默契地把段家踢走到地方上任职了。那么好的官职,凭什么就非得留给你呢? 祝缨心道:当年如此,现在恐怕也如此。相帮不会帮太多,有好处的时候谁也不会手软了。 口上提醒杨六郎:“新官上任三把火,悠着点儿。” 杨六郎心道:你这是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呢。我才不怕呢。 他此时还不知道,遇到一个想干出业绩的上司,底下的人会有多惨。 祝缨对段琳是有防备的,杨六郎没有。一出正月,杨六郎连串门说消息的力气都没有了——段琳开始干活了。 他回京之后先是安家,然后是熟悉情况,再把应酬交际拣起来、太常寺的事务熟悉了。正月一过,情况摸得差不多了,二月他就开始卷起袖子干活了。他有在地方上的经验,做事极有条理。原本的巫太常是个得过且过的主儿,虽然有制度却爱糊。段琳一来,先定权责,再让各人动手,光是统计旧档写种种章程就要了杨六半条命。 杨六郎原本四处撒欢儿,现在天天累得像条老狗。 祝缨冷眼看着,段琳这个太常做得已然不错了,比郑熹也不差多少。段琳又没有针对郑熹,郑熹也不去针对段琳。就在隔壁的两个地方,依旧是老死不相往来。 郑熹现在最想做的,是把祝缨的散官的品阶提到朝散大夫。理所当然地,被政事堂的三位相公有志一同地打了回来。 三人甚至没有将此事上报给皇帝,都说郑熹是胡闹。因为朝散大夫是个从五品下的品阶。所谓“满朝朱紫贵”中的“朱”,是能穿朱衣的品阶。 一个二十岁也没什么背景、没有立下任何大功的小官,郑熹你过份了! 王云鹤特意把郑熹叫了过去,与他一番长谈,告诫郑熹:“不可揠苗助长!我知你惜才爱才之心,然而弱冠之年为朝散,你未免太异想天开了。功劳?他有什么不得不赏的大功么?勤劳能干?公忠体国?仅凭这两条,谁又不是呢?所有的人都是在熬年资,他怎么能够例外呢?他是定国安邦了,还是救驾有功?抑或是力挽狂澜? 你这些年给他积累的年资已然够多、他升得也够快了!你这样的破格,是将他置于危险的境地。你自己也是培植私人,视朝廷官职为儿戏!一个段琳,能让你如此进退失据吗? 人怎能无私心?但要有个度。” 郑熹被他说得哑口无言。他知道,王云鹤也把他的盘算看出些端倪来,但是王云鹤的话太正了。讨论得声音再大一点,祝缨就得成个靶子了,自己的算盘就更打不响了。且陈峦、施鲲也不同意,可见此事他确实是操之过急了。 更让郑熹不悦的是,祝缨的提升被压了下来。段家另一个人段智又被调进京城了。 段家老夫妻生了五个儿子,段智是老大,段弘是老二,老三段琳就是现在的太常。爱妾死了,父母病了,段弘一个没扛住,也病倒了,比父母稍晚一点,他也死了。段弘死的时候没孩子,段智就把自己其中一个儿子过继给了弟弟。然后一家子一起回家守孝去了。 现在段琳回了京城任太常,第四、第五的两个兄弟还在外任上,大哥段智先回京城了。任的是个从五品的闲差,他正好有了朝散大夫的衔。 郑熹点一点自己手里的人,父亲那些老人不算,他自己攒起来的几乎没有过三十岁的。国家承平,也没什么人能有大功。祝缨参与过大理寺的几件大事,已然算积累了不少功劳的人了!如果祝缨拿不到从五品,其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他得带着手里这几号六品及以下的官员,如何防得住段家人? 郑熹叹了口气,看来,还得回去跟父亲再商议商议,家里的门生故旧他还得继续接手。 ………… 郑熹没有把宝都押到祝缨一个人身上,在他拿出备用计划的时候,祝缨却出事了。 四月的一天,有御史上本,弹劾祝缨。 祝缨长这么大竟能挨上了御史单本的弹劾,她自己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彼时她正在大理寺内,核着京兆府的案子。京兆府就这几个月斗殴事件频发,斗殴的多了,重伤、打出人命的案子也就多了一点。这样的案子京兆府审完了就得报到大理寺来。祝缨看了看上面的签名,自己认识的几个熟人也都还在京兆府干得好好的,只是顶上面的那个人换了。 她还是照着王云鹤在京兆府时候的旧例办,优先给京兆府的案子复核。大家都还是要在京兆生活的,跟地头蛇处得好点不坏处。 正批着,外面忽然有人跑了进来:“小祝大人!小祝大人!不好了!有、有人弹、弹劾……” 祝缨道:“怎么了?郑大人被弹劾也是常有的,他应付得来。” “不是,是你!” “弹劾我?哎呦,我出息了。” 祝缨的心里,自己是不配挨一个弹劾的。她也不是主政一方的官员,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能弹劾自己什么呢? 她说:“想给我安什么罪名啊?” “谄媚。” “啥?”她连王云鹤都不送重礼,老乡陈相家也没去硬蹭,他谄媚谁了?郑熹?从一开始见到郑熹,就是她从郑熹手里拿钱的!郑熹成亲,她都是坐着吃席的。 没一会儿,左司直也拖着杨六郎过来了。杨六郎这几个月过得很惨,段琳没有针对他,但是对一个真正的不学无术只靠宦官的关系当了官的人来说,让他正式做事就够他受的了。 杨六郎一抹汗,道:“我打听过了,也不是我们段太常这边儿干的,是御史。” 左司直道:“这不废话么?”御史当枪,最好使了! 祝缨道:“到底弹劾了我什么?” 左司直问道:“你给郑奕家盖房、送东西、送炭了?” 祝缨的眼睛瞪大了:“这叫谄媚?” 左司直道:“咱们都知道是为人处事周到贴心,可要找事儿的人,就要说你是假公济私,拿着大理寺的账目去讨好咱们郑大人的族亲,这是要把大理寺当成侯府的……库房。” 豁!搁这儿等着她呢? 祝缨道:“那就让他查去。不用管它。来,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老胡呢?这一份公文得他联署,签完了赶紧给京兆府发过去,他们现在也够忙的。” 杨六郎小心地问:“你不怕呀?” 祝缨道:“怕什么?” 杨六郎缩缩脖子,道:“那我回去了。” 一会儿功夫,大理寺里也有人小声嘀咕。下属给上官家里干事这太正常了,祝缨既然没有克扣了大家去讨好上司那就是大家的好朋友,所有人的情绪都很稳定,也都嫌弃上书的御史没事找事。 更有看守库房的小吏信誓旦旦:“并没有拿咱们的东西补贴那位小郑大人家,我看着的,账都在呢。” 他们就开始怀疑:“一定是有人眼红,怕是对着小祝大人
相关推荐:
不逃了(NP)
凫月【1v1H】
好心分手
斗罗霍雨浩之我的分身太自律了
从时间停止开始纵横诸天
不惑之年[1v1h 架空古言]
莱娅·特里的铂金幸福(HP)
千日醉(古言1v1 h)
多一点(1v1)
荡妇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