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碎玉投珠 > 第195章

第195章

左丞审的,左丞人老成精,看出来他是个什么路子。却又拿他没办法,他就是不肯将上司给招出来。上头催得紧,郑熹又有示意,这事儿最后还是陆美给扛了。当时祝缨管着大理寺大小事务,期间也看过两眼。所以知道。 祝缨道:“原来是你?户籍在南府么?” 陆美摇了摇头,祝缨道:“还想着回去?” 陆美笑笑,他对上司抱的希望也不太大,这么多年也没喊他回去。不过皇帝这都干了三十多年了,他在等大赦。这个话不敢说出来,只有沉默。 祝缨道:“倒不是不行。校尉,让他到我那儿领条子吧。” 梅校尉大喜:“那就多谢啦。” 祝缨道:“现在就收拾行装吧,探亲么,越早走越好,再晚一些时候,往北走路上风雪会越来越多。” 梅校尉道:“还是祝大人周到,就这么办。陆先生,你将手上的文书先移给别人。” 祝缨道:“回家去办完事就回。” 陆美道:“祝大人都认出我来了,哪里还有躲藏的地方?去去就回。”长揖到地,转回去收拾了。 祝缨再与梅校尉商议别的事情,梅校尉就答应的十分痛快。流人营的事儿,祝缨要怎么挑人使都行。他也有一个心眼儿,听说祝缨把福禄县的流人营和兵营都能弄得不错,南府流人营这么多年了,也是越来越脏乱差的。 他平素也从流人营赚好处,有人,就有油水,什么押去出工做苦力、工钱自己揣腰包之类,他都干。时日久了,有些不灵便,祝缨想管,梅校尉甚至想交给她收拾一下。以他这些日子与祝缨的接触,应该不至于不给他一点好处的。大不了大家一起分账嘛! 祝缨道:“咱们还是商量着来吧。”她现在比较希望梅校尉能够提供一些比较“老实”的人,最好是性情还可以的。梅校尉道:“这倒不难。” 两人很快敲定了人选,制糖的工匠以前还有两个,三年一到,人就跑去州城了。这儿产甘蔗,制糖的作坊也多,比较容易能够找到生计。 祝缨只薅到了些石匠、木匠、铁匠之类。 最后说到了利基族的时候,梅校尉头摇得像拨浪鼓:“大人!万不可兴此心!大人难道不知道?以前那个知府,就是因为他,闹得兵连祸结的!害!有仗打就有功劳拿是真的,那也得能活到最后不是?我们赴任前,别的不讲,第一件事就要告诫我们不许再兴事!要不这儿怎么只有这几个人,我还只是个校尉呢?我天天带着这群人操练,就是叫他们没力气出去惹事。” 因为那一件事,朝廷的宗旨就是,镇得住“群獠”就行,但是不寻求一次性的大规模的剿灭或者猎取山民下山种地。 祝缨道:“不是要打什么,我是想,福禄县那儿开了榷场,一个哪儿够呢?可有钱财就会有纠纷,万一有点儿打架斗殴的事儿,到时候还请校尉给看着些。” 梅校尉道:“我只管镇守的事情!” “我只管地方上百姓富足的事情。” 梅校尉道:“那行。” 祝缨道:“那就先这样?” “好。” 梅校尉要留祝缨吃饭,祝缨笑道:“不了不了,我才带了多少东西过来?咱们这些人把带来的东西吃完了再走么?” 她去了流人营,将几个工匠薅过来往车里一塞,走了。 她前脚走,梅校尉后脚就对一个心腹小兵说:“你留意着些进山那边的路,有异动就来报我。” 祝缨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梅校尉给防范上了,她现在手上有空屋,将匠人往那里一放,开始执行自己的计划。趁着现在,将识字碑的事儿再推进一步,连河东县也要加快一些。再有是农具,许多贫农连农具都不能自备。 祝缨不打算白给,府衙出钱出工匠打造农具,贫农以赊账的方式租用,等到收获的时候,连收税一块儿收租金。连租三年之后,再交少量的尾款,这份农具就是租用者的了。对每户可以租用的数量进行限制,多租的就累进增加租金。 祝缨叫来项安、项乐,跟他们商量一下定价,以及是否可行。 项安问道:“连租三年?” 顾同站在一边,原本他也是想问的,有人问了,他就跟着听。祝缨道:“时间拖得长一点,才能防止有人从弄鬼。你想,我要是弄些个贫户的身份虚报个百八十户的人,一年就将这些东西领光了,接下来呢?他再高价租卖?我给他们白供本金呢?” 官府惠民的时候,总要防着太多的聪明人钻空子。 她前两年想低息或者无息放贷给贫户过难关,后来没干,一是手头钱确实不太多,二也是想到这方面的问题。她干事,第一想的是:如果是我,怎么钻空子?其次才是设法堵窟窿,最后才是施行。所以她颁布的办法,一直以来都比较好用。 执行是最艰难的。又得用着这些大户,又得防着他们弄鬼,对一些胥吏、里正、族老之类的人物,也是样。拖长时间,加大想要偷机取巧的人的成本,磨掉大部分人的念头,这件事儿差不多就算成了一半儿了。 顾同和项家兄妹都不说话了,顾同是想到了自家祖父跟当年的关丞瓜分驻军屯田的事儿了。项家兄妹是商人,一经祝缨提醒,就想到了套取低息贷款的法子。要是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也不能保证自己家会忍得住不干。 祝缨道:“好了,先这样吧。哎,还没有制糖的匠人来吗?” 项安道:“不如让各地会馆留意一下?” “这主意不错。”祝缨说。 顾同跑去跟他舅舅讲,回来的时候在府门口遇到一个被衙役拦住的人。自从上次祝缨重申了门禁之后,闲杂人等就不得随便入内了。他见来人一派斯文气质,与寻常人不大一样,就问了一句,得知他就是陆美之后,顾同道:“请稍等。” 他进去回报了一声,将陆美引了进去。祝缨这里开了路引,又让丁贵去后面取些盘费送给陆美,又叮嘱陆美要按时回来。 陆美道:“大人放心,我要是逃了,前面的罪就白受了。”长揖到地。 祝缨想起来这时节正是往外卖橘子的时候,便说:“他们有往外运橘子的,你要不急,就与他们一路,能捎你一程有个照应。再往后的路,你就要自己走啦。” 陆美一喜:“求之不得。”再次郑重道谢。他的身份也不能使用驿站的资源,有个商队可蹭,自是求之不得。 顾同又将他送了出去,心道:官场可也不那么好混呀! …………— 祝缨没有什么感慨,这事儿要是轮到她头上,只要不是让她死,她也得这么干。她还记得当年那个案子,郑熹没有让穷治,最后也就是陆美给顶了,陆美背后那人得欠郑熹老大一个人情呢。 祝缨往后衙去,胡师姐跟着,她问胡师姐:“今天那些兵士武艺如何?” 胡师姐道:“看着像是演的。” 祝缨不问她兵阵排布,她也确实不懂兵阵,武艺方面就有些眼力了。胡师姐道:“他们看着不如老侯叔。” 就这两天功夫,她已经跟侯五练过两手了。侯五经验丰富,出手就是杀招,告诉她:“你虽不是花拳绣腿,遇到我这样的人,可也不敢留手。咱们上过阵的人,出手就奔着杀人去的。”胡师姐看今天演示的士卒完全不像,但是士卒比侯五也年轻,且南府这地方也不能说太平,小股山匪过一阵儿也会来一点儿。士卒不可能没见过血,估计就是演给祝缨看的。 祝缨道:“要是你与他们交手呢?” 胡师姐道:“只要不被近身压住了,我能赢,近身就不好说了。” 男女力量上的差别还不能忽视的,她勤练不辍,可以抹平与普通男性的差距,一些懒惰士卒也不如她。对普通男人,一个打八个是真的。但是如果有男人也这般苦练,力气上她又不占优,一旦近身,她一准儿得输。 看了一眼祝缨,想这个也是个男子,胡师姐就将前面的话咽了,只说后面一句。 祝缨点点头:“那也已经很好了。”她就是一个普通知府,有胡师姐在身边已经很满意了。办案的时候也遇不着比胡师姐还高明的高手,够用了。 两人走到二门前,同时一顿,她们听见里面有争吵声。两人对望一眼,胡师姐伸手敲门。 侯五的声音问:“谁?” 祝缨道:“我。” 侯五拉开了门,笑道:“后头正打架呢。” 祝缨快步走到二进,只见锤子、石头正在大战苏喆及其小侍女,三个小女孩儿与两个小男孩儿打作一团。锤子方只有两人,但是石头年纪比他们都大一点,块头更是大出不少,所以以二敌三也不落下风。 双方一边打,一边互相操着自己运用得十分熟悉的母语对骂,石头和两个小侍女还互相吐口水。 张仙姑在喊人:“快,快给他们分开!哎哟,这是怎么闹的?老头子?你看什么看?!快点儿!” 花姐在叫:“杜大姐,快,你和巧人一人一个!哎,你老大一个人了,就不要再添乱啦!”她最后一句说的是苏喆那个年长的侍女。 侯五站在两个院子之间的门边喊了一句:“大人回来了。” 战斗这才平息。 祝缨缓缓走过去,只见花姐这儿揽着苏喆等人,张仙姑那儿摩着锤子的脑袋。五个孩子都双眼通红,一看到她来,眼泪流了十行。 祝缨道:“都洗洗脸,再过来慢慢说怎么回事儿。” 杜大姐和侍女各带人去洗脸,祝缨问花姐:“怎么回事儿?”她们到了祝缨正房坐下,张仙姑和祝大也跟着来了。 张仙姑道:“石头和锤子在外头玩儿呢,我说,半大小子正皮的时候,总关家里不得闷出毛病来?叫他两个到外头耍。不知怎么的,那边俩小丫头看见他们突然就生起气来了,你说,她们以往也不这样呀!” 花姐道:“阿喆起先没动手的,后来听着石头叫了一句什么,也恼了,两下就打了起来。” 祝缨道:“等他们过来再说。” 两伙人都被带过来了,祝缨道:“都说说,怎么回事儿?” 石头想说话,但是他的舌头一向不如同龄人利落,苏喆那儿,一个小侍女抢了话:“他们是利基人。” 石头道:“我就是!” 小孩儿拌嘴,最后石头用利基话、小侍女用奇霞话,各骂各的,互不干扰。 祝缨制止了他们,让苏喆和锤子来说。先让锤子说:“阿喆是后到的,锤子,你说,是怎么开的头?” 锤子用已经有点准的官话说:“大人,我与石头在外面玩,她们忽然过来骂我们。” 苏喆道:“他们也骂我们!” 这两个比那两个有条理一点,祝缨终于弄明白了,石头学话慢,跟锤子在一起的时候就说利基话更容易一点,正玩儿呢,谁管学话的事儿?就说利基话了,两人拿着小棍儿在“练武”打着玩。冷不防小侍女给苏喆拿东西经过,一听是仇家的话,她就忍不住了。 小侍女之所以选给苏喆,是因为她爷爷的头就是被利基人砍了带走的,她爹又是跟利基族互有殴时受了伤。算是忠义之家。因而被苏鸣鸾选给了女儿,算是优待。 小姑娘也听不懂这俩货具体说的是什么,但是听发言知道是利基话。 石头和锤子对两族之间的恩怨情仇是一点儿感觉也没有,他俩没一个经过两族仇杀的,倒是被自己族人给卖下山。平常他们在家里话也少,也知道苏喆是客人,不往人那儿凑,彼此相安无事。 猛一下被骂也有点懵,虽然听不懂,看小姑娘一手叉腰一手指着他们,就知道不对劲儿了。 石头也回了句嘴,回的还是利基话。这下捅了马蜂窝了! 众所周知,骂人话是学得最快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记住的。小侍女和苏喆不会利基话,然而鉴于两族间的关系,她们对利基人骂自己的词的发音记得很清楚。石头和锤子亦然,虽然不知道她们骂的是什么,但是幼小的时候知道对方那个词绝不是好话! 如果让熟悉两族语言的祝缨说,互相骂的词的意思大概就是“按倒放血的材料”以及“替我们养头的XX”。外人听着不觉得,实际的含义则要再算上几十代的血仇,双方一听就炸。 开始,苏喆是不打算自己动手的,她先看着,一听不是个好词,才上来帮侍女动手的。 祝缨道:“我道是为了什么?原来是因为这个?好啦,事情我都知道了。这个事儿先动口先动手的不对,以后不许这样了。石头、锤子,这次是你们受委屈了,挨了打知道还手,还不错。不过刚才拦着你们不叫打了,怎么不听呢?又不是只按着你们的手,不按她们的手。” 锤子机灵道:“大人,我错了。” 祝缨点点头,又对小侍女道:“也不怪你,你有家仇。不过以后呢,多想一阵儿再动手。阿喆,我只说你,你过来。” 苏喆走了上前,十分委屈:“阿翁,我没错。” 祝缨道:“你是因为他们骂到你了,你才动手的,还是因为他们是利基族的人,你就动手了?” 苏喆道:“都一样。” “不一样,”祝缨说,“要挨了骂,先要知道是不是骂你,再想怎么还手。” 小侍女低声道:“利基的也该杀!” 祝缨看了她一眼,她一缩脖子,呼吸也急促了起来。 苏喆问道:“阿翁,利基人不能打吗?他们是我们的仇人。阿妈说,做洞主就是要带着寨子里的人打败仇人!阿翁你不是向着我们的吗?” 祝缨问道:“不是不能打,是不能什么都不问见着就打,以为打了他们,你就是英雄了。” 苏喆一脸迷茫。 祝缨摸摸她的头,亲切地说:“要那样,你大舅舅就是洞主了。” 苏喆还想不太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却本能听到这一句话就不再执拗。她有点可怜地说:“那……那要怎么办?” 祝缨道:“你才到我这儿来,也不能一下就什么都教会了你。咱们先一样一样的说。第一、你现在不是跟锤子他们俩在战场上,第二、你只听到一句话,并不知道全部的事情。所以不能上来就打。你先把这两条记住:只要不急,不管什么事都要先弄清楚再动手。要是急了,信你相信的人。她是你的同伴,你帮她、信她,所以今天不罚你。嗯?记住了?” “嗯。” “来,自己说一遍,你记住什么了?” 苏喆道:“只要不急,先弄清事情再动手。要是急了,信我相信的人。” “好了,我告诉你锤子、石头是什么人。他们一直在山下生活,不知道山寨长什么样子,只是会说利基话。不是仇人。” 苏喆用力点头,道:“好。” 祝缨又安抚那个小姑娘:“不怪你。” 然后宣布,以后互相不用让着,但是不许吐口水也不许动手伤人,其他的随便。 张仙姑道:“哎哟,这怎么行?这……” 祝缨道:“一个两个的都不忿呢,锤子也别给我装、阿喆也别给我演,行了,玩儿去吧。” 张仙姑担心地看着锤子石头跟祝大一块儿、花姐送苏喆送回房,忧心忡忡地问祝缨:“这样行吗?” 祝缨道:“这算什么?等两族大人遇着了,你再看。” 张仙姑吓了一跳:“不会吧?” “怎么不会?城里什么人都有呢。”不止这两族,什么索宁家的也有人在山下呢。福禄县交换奴隶的时候,阿苏家就不管这些“外人”。 祝缨对张仙姑道:“也别太当回事儿,都不是坏孩子,只要不接着结怨,都会变好的。”她只要两族之间维持个面子情就行了,同族自相残杀的也不少,要说起来,郑、段两家互相纠集人手干架,算不算自相残杀? 别一提对方名字就喊打喊杀就行,差不多得了。 只要标准定得低,就一定能够实现的! 祝缨又自己跑去厨房榨了点柘浆,寻思着问题还是出在这个“浆”上面了。如果“浆”纯净,最后出来的糖就会更加洁白。怎么弄,她现在还没个思路。 如今只希望州城那样的大地方能够有更好的工艺,或者有更聪明的工匠。她只要手艺好的匠人,重金找了来,她给提供工具和原料,只管试制!这玩儿跟读书写字似的,笔墨多、纸多,供得起,就一定练得好。天赋再高,不给她家什,她十三岁还是一笔狗爬的字。 她想,既不惜血本找人,总是能挖得动几个墙脚的。就静等着州城来好消息,因为根据经验,越是大地方,各种工艺、人才出现的几率就越高。 没几天,从通往州城的官道上飞来一骑直奔府衙,一路高喊:“有急报!” 他在府衙门口被拦了下来,这天带班的是牛金,他问了一句:“哪里来的?什么事?” 来人道:“我要见南府知府,州城急报!快!耽误了你吃罪不起!” 牛金赶紧禀报:“大人,州城来信了。” 祝缨心道:难道是制糖的工匠?“快叫进来!” 牛金将人带到,那人赶路太急,门口被阻拦正气着,门房好好招待了两碗茶,他的气也没消下去下太多。大步跑了进来,将手中的皮筒一扬—— 祝缨的脸色变了,她是往同乡会馆要人的,回信的人也不应该是穿着官府号衣的正经信使啊!!!她看到那人腰间系的白布,飞快酝酿好了情绪准备痛哭皇帝龙驭上宾…… “东宫薨了!” 祝缨听到死的是太子,马上问道:“这事不能开玩笑!是真的吗?!” 信使将皮筒递了过去,牛金一脸仓皇,接了之后一脚深一脚浅地拿过来给祝缨。 祝缨拆开一看,上面果然是从州府转过来的讣告,太子,死了。 第217章 如常 祝缨抬起右手,盖在了眼睛上。 信使只能看到凝固了一样的下半张脸,送信时只顾着完成差使,安静下来之后,信使才开始听到自己的心也砰砰地乱跳。 一旁牛金手足无措,顾同等人也呆若木鸡。 好一阵儿,祝缨放下手,声音平平地说:“知道了。”又对信使摆了摆手。 信使也不敢在这个时候继续记着刚才的那点小脾气,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出了签押房才想起来:我现在要上哪儿去?哦!去驿站歇着,歇好还得回去复命呢! 签押房里,祝缨清了清嗓子,顾问等人如梦初醒,几人里最镇定的项乐脸上也带着残余的惊恐问道:“大人,怎么办呢?” 祝缨已经恢复了平静,太子死了,必然会有许多变故,慌张有个屁用?不过该做的样子还是得做足了,该做的事却是一件也不能少的。 祝缨道:“牛金,将这噩耗发抄到下面四县。再给阿苏县抄发一份。” “是。”牛金跑得左脚绊右脚,跌跌撞撞地出去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慌的什么,就是心里很慌。 祝缨又对项乐道:“你去敲钟,召集府衙官吏,我要训话。” “是。”他步子比牛金稳得多,只在门槛上稍稍绊了一下。 然后剩下一个顾同,祝缨又吩咐他:“你去把荆纲叫来,路上不要耽搁。” “是。” 顾同也飘了出去。 祝缨又接着项安到后衙那里,通知后衙这件事:“告诉他们,一应彩饰都去了,最好不要戏闹,穿素服。先这样。别的事儿等我衙门里的事儿办完了回去再细同他们讲。” 项安一溜小跑出去了,路过外面撞到丁贵,又说一句:“大人身边没人伺候,你快去。” 丁贵到签押房的时候,祝缨也不假装板着脸了。丁贵还不知道太子薨了的消息,他刚从外面回来呢,进了签押房时祝缨的表情已经很正常了,丁贵也就正常地站到了祝缨的身边听吩咐。 祝缨安静地坐着,脑子里飞快推演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从讣告上看不出什么异样来,实际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南府离京城太远了!冷云天天抱怨远离京城,远离京城的不便在这个时候就凸显了出来。 打探消息也很为难,索性就不去管讯息,先把面子上的事儿糊一下。 外面钟声响起,丁贵吃了一惊,府里有事时会敲钟集合,这种情况一般是早上,或者有什么特别重大的事件。现在难道是后一种情况?发生了什么? 章司马就在祝缨附近的屋子里,他率先从屋子里面走出来,向外张望了一下,犹豫地往祝缨的门口一站,轻轻敲了敲打开的门板:“府君?” 祝缨站了起来,缓步走到了门口,正好看到项乐回来。后面不远处是一些脚步匆匆的本府官吏,他们都不明就里,但都跑到签押房外的空地上排队站着。人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面露疑惑之色,也有人担心知府大人是不是又要整治哪个违法的人了,都将自己近来办过的事仔细反省,好像没有,又有人将久远的违法记忆翻了出来,自己将自己吓出一身的冷汗。 等到郭县令也匆匆地赶到并被一院子的人吓了一跳的时候,祝缨才上前一步,人声顿时消失了。 祝缨看着除了当值的人,其他人都齐了,缓声道:“今日才接噩耗,东宫薨逝!” 人们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人人面上变色。丁贵像被雷劈了一样。 人齐了,可以开始哭了。 祝缨抬起袖子挡住了脸。 反应快的已经跟着哭出了声!祝缨好歹还看过太子的长相,这里的其他人连太子的声音都没听过,却都哭得肝肠寸断。祝缨与章司马在上面也一起哭,他俩哭相好看一些,掉眼泪,没嘶号。底下郭县令哭倒在地,王司功鼻涕也哭出来了。 荆纲进了府衙就是听着这么一片哭声,心道:是知府大人叫我过来的,总不能是他死了吧? 到了一看,祝缨还好好的在上面,身边顾同也干嚎了起来。他忙问:“出什么事了?!!!”难道是陛下? 顾同吸吸鼻子:“太子薨了。” 荆纲一口气没提上来:“什么?!” 他这一声在一片哭声中并不显,祝缨却借机不哭了,掏出手绢儿擦擦眼睛说:“才接的讣告。老郭!” 郭县令还哭着,被旁边哭得不严重的人推了推,抹了把脸爬了起来:“大人?” 祝缨道:“城中各处还需你配合。小吴,去准备白布。” 太子薨逝,各地如何悼念都是有规定的。讣告上也有列明,总是京城的百姓戴的日子长些,越偏远的地方受这事儿的影响越小。各地官府肯定得撤掉各种彩旗之类的装饰,官员们至少得穿素服、一块儿供个香案哭几场,然后系个白腰带再系一阵子。百姓们呢,比官员们要减等,但是这个年,估计是不能大肆庆祝了。 以祝缨的估计,想要再高兴热闹,怎么也得到新年以后。 入冬有些时候了,手快的商家都开始准备好过年要卖的货了,什么彩纸彩笺、灯笼胭脂等等!唉,百姓又要亏钱了! 祝缨接着下令,红灯笼之类的都得撤了,再通知一下府学,让学生也停课哭个三天。传下去让百姓知道太子死了,又下令整个南府都要禁舞乐,开禁在明年。不过百姓婚嫁倒是不禁的,估计也不会有人想在这几天再吹吹打打的娶媳妇了。 祝缨道:“各司其职,谁在这个时候出纰漏,我饶不了他!司马,你们几个留一下,其他人,散了!” 吏员们散去,祝缨又吩咐项乐再跑一趟兵营:“你带我的签牌去找梅校尉,知会他一声。告诉他,要是白布有缺,我这儿先匀一百匹给他使。再有,他得准备好写个奏本,陆美回乡奔丧了,这个事儿他得趁早准备。” “是。” 接着,祝缨将章司马等官员再捎带一个荆纲都叫到签押房一起再开一个小会。 他们是官员,有的人级别足够高,比如祝缨,有的人是一方主政的官员,比如郭县令和荆纳,还有是因为在府衙里做官比如章炯。祝缨道:“大家得写奏本上京!” 皇帝死了儿子,那不得写个本给人道恼么?国家没了太子,官员也得表示一下哀悼。皇帝可以不看,他们不能不写。 章司马道:“大人说的是。”他家几代做官的人,没见过猪吃也见过猪跑,倒不太担心,其他人都有点慌。本来死了太子就够让人看不开的了,虽然他们没一个是太子党,但是这个时候太子一走谁知道会刮起什么妖风、会不会卷到自己?此时,死太子比死皇帝还让他们难受,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然而他们又位卑言轻,更是无法左右局势只能挨着。未知,永远可怕。无力,永远焦虑。 祝缨问荆纲:“你呢?是过完年再回去,还是现在就走?” 荆纲道:“大人明鉴,下官这两天就想收拾行装了。下官的奏本,不知能否有劳大人一并发出?” 祝缨道:“行。都会写吗?” 张司兵马上说:“还请大人赐教!”他们这些人,从吏员升上来的有几个,日常写公文是不错的,写奏本就跟写公文是两回事儿。 祝缨也知道这个情况,她当年写奏本就得郑熹给她提着耳朵改了好几稿才行的。 “第一,将陛下放在前面!第二,东宫是陛下之子,儿子不能越过老子。剩下的自己想,不会用典就不要乱典,将错字、别字都检查一遍,不要叫人说不学无术。”谁也不指望偏僻地方的小官能写出什么惊世的文章来,差不多合格就行了。泯然众人才是最安全的。 南府不需要在这件事上出头露脸!不惊动任何人地蒙混过关是最好的。 吩咐完,祝缨就让各人写稿去了,又告诉荆纲,三日后这边奏本就凑一块儿往京城送了,他得在日期之前写好送过来。荆纲忙答应了。 小吴那儿已经带人取了白布,开始裁白布、换灯笼、设祭桌等等。 一切收拾好了,荆纲也跟着府衙里哭灵。郭县令则是回隔壁县衙,一进去就听到里面也在哭——府衙的正式公文也到了,县丞先给拆看了。 如此,一日两祭,哭完了各人该干嘛还干嘛,只是做事时不免添了一些疏漏。府衙外,百姓们倒是哭的不太多,却也都窃窃私语,慌,又不太慌。太子死了,与升斗小民又有什么有关系呢?太子也没有什么德政惠泽此方百姓。不过听说太子死了不是件好事,大家也跟着慌了一下,接着将明显喜庆的幌子之类摘了——也就如此了。 祝缨安排完前衙,腰上系条白布,亲自到府里走了一圈,只见文吏、衙役们也不哭了,却都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的。他们与这朝堂上的事情无关,却又都很关心朝堂上的事儿,也只有他们才能像模像样地讨论:“这下,该立太孙了吧?”“不对,听说太孙还小,得立皇子吧?” 祝缨咳嗽一声,众人吓得缩了脖子。祝缨道:“传我令,不许妄议东宫!听到一次,二十板子,两次,四十,三次,八十!再议,杖毙!” 众人噤若寒蝉。 祝缨又巡了一回府衙,将几个心不在焉的给斥了几句,眼看府衙里运转正常了,她才转到后衙去。 ……—— 后衙,家里已经忙上了。 种完宿麦之后,离除夕就很近了,祝缨给京城的年礼都在路上了,家里今年人口多了许多。除离巧儿回家,项乐、项安、顾同可能回家,其他人都没别的地方去,还是跟祝家过年,这要准备的东西就多了去了! 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了。这头才给小姑娘准备着红头绳、小红鞋,给小小子准备红底儿的虎头帽子,剪窗花的红纸才买回来,置新衣的红布才拿出来,太子死了! 张仙姑难过了半天:“哎哟,太子,和气人呐!” 巧儿等女仆对太子的生死兴趣不大,但是对张仙姑这句话兴趣有点大,连几个寡也都问:“老封君,您见过太子?” “诶,也就一面儿,说几句话,和气呐!年纪轻轻的,怎么就走了呢?” 一旁杜大姐比她们要难过得多,也不知道为什么,京城出来的人对皇家的感情总要深厚一些。 花姐比她们都急,祝缨是做官的,东宫薨了,接下来官员们受到的影响肯定更大,这可怎么办呢?她一边将腰间一个彩绣的香囊摘了下来,一边忧愁。旁边几个孩子都是一脸的无所谓。 冷不丁的,正在外面团团转的祝大说了一声:“前头忙完了?!” 大家一齐去迎祝缨,祝缨扫了一眼,道:“收拾收拾

相关推荐: 淫贱不能移(肉)   全职刺客   变态的钢琴老师   阮梨傅砚礼   凫月【1v1H】   虐爱成婚   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   不想当大将的我选择佛系   女友琳琳的故事   快穿之男配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