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碎玉投珠 > 第206章

第206章

“大人说,我的衙门里的官由我来定,你愿意来做官吗?” 仇文犹豫了一下,道:“我还要在府里多学些事儿。”他对寨子的怨恨稍稍减了一点,但仍然想留在府城。祝缨也带他学点文章之类,他喜欢这样。 郎锟铻无奈,道:“那好吧。我给你留一个位子。” 仇文道:“不用的。我也不知道我接下来想干什么,你还是留给别人吧。”他心里有一个隐秘的愿望,这话对谁都不能先讲出来。 郎锟铻只好拜托了他最后一件事:“如果要再写什么东西……” 仇文道:“我帮你写。” 郎锟铻笑道:“好兄弟。” 他联络了这二人,转天也向祝缨告辞,回到他的寨子里准备接下来的事情了。他得拟定个官员的名单,然后交朝廷来批准。这不,马上就要用到仇文了! 仇文不得不中止了在府衙里的学业,暂时跟他回到山上,助他处理一些简单的文书类的事务。 ………… 两族的人一走,祝缨马上就忙碌了起来。 先是糖坊。 房子不用现盖,手上就有,不过现在要保密。然后是木匠等,都是熟手,之前也给唐师傅做过工具,连图纸都是现成的。 祝缨召来木匠,道:“不要原来的那样的,要做大些,做成这样!”她画的图比较简单,从榨汁的工具开始,都要求大一些,又跟铁匠那里订锅买锅,又订特制的扁平勺子,等等。 糖坊还要改进,要有存放甘蔗和糖的仓库,还要有狗、有守卫。地方要大,她主要就是想要个“大量、低价”,唐师傅这一点做得非常的好,草木灰等物廉价易得。 她又将唐师傅的流程给分解了,不要一个工匠做全程。作坊分成几个区,有专门榨汁的,有负责过滤的、有负责脱色的,还有负责最后成品的。 成品也要分成几类,同样分给几个不同的工匠负责。管哪一样的就单管那一样。 祝缨又翻看了小吴那些记录,虽然越往后越潦草,前期还是比较认真的。也不能很怪小吴,一件总也不能成功的事,人都是越往后越没耐心的。她却从中又品出一点味道来,糖要是想定型,都是在还软或者还是稠浆的时候。 她的想法仍是由着一块一块压出花纹的红糖块而来,只要有模子,做成什么形状不是做?从塔郎家儿子来看,不过是变个形状,新鲜感马上就不同了。得弄更多的模子才好,如果弄出更大的模型,想必有很多不差钱的土财主、豪门大户会喜欢的。 就看会不会卖了。 红糖白糖饴糖都是甜,除了甜味之外又有点别的不同,糖是不是还能弄出别的味道来? 她打算等唐师傅他们走了之后,自己试这个。唐师傅的小心思她约摸能看出来一点,也能猜着几分,强扭的瓜不甜。她也不怕唐师傅走后抢她的生意,谁挤兑谁还不一定呢。 府里的事务她都有安排,需要她亲自处理的并不多,她便一头扎进了糖坊中。 知府亲自督办,工匠们也不敢怠慢。祝缨平素爱惜民力,从不过度征发,工匠们干活的时候兴头也高。干活的时候照例是不禁聊天的,有人说:“大人要弄这个做甚?要糖,或买或征他们匠人做就是了。” 也有人说:“大人要做什么,哪是我们能弄明白的?赶紧干完了,好接活计去。” 他们都猜不到祝缨是要做这项买卖,祝缨也不会亲自去做这个,她还是照着卖橘子的思路,只赚房租等费用。工艺、买卖,还是要让当地人自己来干。最开始,还是得选“听话”的人来办这件事。 糖的需求量必然是比橘子更大的,这样能有更多的人有生计。 最需要体力的榨汁也不必全用人力,则妇女也可以干。余下的活计虽然需要体力,普通健壮的妇人也能做。如此一来,像家里那几个寡妇一样的妇人,即便没了丈夫、没有土地,也能有个去处养活自己。 此外一个问题就是甘蔗的种植也不能过份侵占耕地。好在稻麦两季,能够腾出一些土地了。物产又多了一项,顶好再开设个南府的同乡会馆,之前那位卢刺史,种麦的事儿欠自己一个人情,正好拿来用。 会馆也还得是本地富商、士绅去办,这次她更有经验了,从一开始就吸取福禄的经验教训,让主持者轮流当值,以防一家独大。 糖与橘子不同,运输的时候不必太考虑腐败霉坏的问题,可以卖得更远! 祝缨看了看项乐,道:“你大哥做家里的买卖,你和三娘有什么买卖做不?” 项乐道:“我们都将本钱交给大哥经营。” 祝缨道:“那我再给你们一样买卖,你们用钱赎买。” 项乐用心听了祝缨的话,小声地说:“好是好的,别人会不会说大人任人唯亲呢?” 祝缨笑道:“不然呢?总归有个亲疏远近。一开始顶要紧的,交给别人我也不放心,你盯着。先赚它一笔之后,再将制法传授给乡亲。” 项乐道:“既是大人的安排,小人听命便是。制法是大人花了心思弄出来的,要传授也该让他们领大人的情。大人要不教,小人也不将制法教他们。且大人说出去,信的人才多。要是由小人来说,还有人担心小人无事献殷勤,要挖坑害他们呢。” 祝缨道:“多大点儿事。行,那就我来。” 项乐这话又提醒了她,不错,如果一件东西由她来带动,跟风的人肯定比项乐这样的小商人家里要多得多! 咦?既然如此,何不再借一些更有名气的人,将南府糖的招牌打出去呢?!巧了,她认识好些个有名气的人,京城可是能够引动天下风潮之地呢!糖不能只在南府卖,得各处都卖! 祝缨微笑道:“走,咱们去作坊里看看去。” …………—— 祝缨亲自监工,作坊很快准备好了,祝缨不带唐师傅等师徒几人,反而是项乐、项大郎等人带着几个伙计长工到了作坊里。 祝缨道:“开始吧。” 她要不用唐师傅的情况下自制糖,制成了,就代表普通工匠也可以。项大郎心中微微有些激动,他家以前是做阿苏县生意的,现在随着阿苏县自己人越来越精明,这买卖的盘子变大了,他分到袋里的反而没见涨。 此时弟弟妹妹给他又兜了个大活来! 项大郎手心里捏着两把汗,看着伙计赶着畜口带动了绞盘,削皮、切断的甘蔗被投进了斗里,绞出汁来。甘蔗渣也没扔掉,又投到一个大水桶里用清水浸一浸,再次压榨。反复两次,多榨出了一些柘浆来。 然后是投入一定比例的草木灰等物,澄清、过滤…… 项大郎跟祝缨一道盯着这个作坊的每一样工具,直到最后做出几大袋各式各样的糖来! 项大郎激动地道:“成了!” 祝缨道:“行了,一会儿让祁泰把账做平。东西先寄在福禄会馆售卖,先在本府、本州试试,不要卖高价。” 基础的产品薄利多销,新奇的卖高价,穷人富人的钱都能赚到。 她也没忘了扫尾。此事虽然有利于南府,弄出来说她以官府的力量造了个作坊给商人,将来又是一种麻烦。必须不留把柄。 项大郎赶紧答应了,他在心里核算了一下成本。这样的作坊主要是摊子大,销路也不愁,又在甘蔗的产地,原料易得。配方也已经得到了改良,用料也便宜,得出来的东西也好。利润可观! 项大郎当即决定,要趁着别人还没开作坊,狠狠地、尽量多地赚! 祝缨也不要他现在就将钱款结清,可以分期付款,也可以拿部分糖来折抵。项大郎满口答应了。 祝缨道:“从现在起,你开始开工,干上几天,看看还有什么毛病没有。”如果没有,她就要把唐师傅给放走了。 项大郎就住在作坊里看着,到了六月底,一切正常。项大郎又自作主张,给糖起个名字叫“府君糖”,说是知府大人的恩典。又因定价极划算,名字也扯了虎皮,在府城里销路颇佳,贫的富的,都能有合适自己的那一款。 他又另有主意,找来弟弟妹妹:“这买卖白拿了我十分不安,不如分些与朱大娘子!咱们各两成,她拿三成。如此一来,别人也不敢找咱们的麻烦了。” 亲戚代持,干股,自来行贿的法子多的是。项大郎甚至不认为这是行贿,糖坊虽说赎买,实则是祝缨白给他一个买卖门路。 项乐项安也无异议,花姐却慎重地反对:“这是把小祝当什么人了?且现在我拿了三成,你们赚的少了,怎么与旁人争竞?买卖不就做不下去了?小祝是想将事做成,看你们可靠才选的你们,不是为了你们的孝敬。”她又找到了祝缨,如此这般一说,让祝缨去对项大郎讲明。 项大郎依旧不安,私下将利润中分出一份,都记账上,给祝缨留着。 祝缨不知他还有这一手,等他核算出了第一批的成本,价格比现在世面上的砍了一半利润仍然可观,便说:“成了。” 项大郎做出样子来,让他再赚一阵,她就再以官府名义做个“官糖坊”出来。一是补贴衙门收入,二是紧着她可以试验出新,三也是防止接下来私营糖坊垄断,成了气候不便管理,官府反受辖制,养肥商人,而不能普惠百姓。 如果只有官坊也不行,官味太足的各种弊端她可太了解了,不计成本专供贵人使用就浪费,对外经营就容易弄出价高质量差的亏本废物。得两种都有。 再圈出一块地作为官糖坊的地盘回来开工,祝缨就带上四县的县令以及唐师傅等人启程再往刺史府去。 有祝缨在,唐师傅等人回程也与来时一样的有车坐,他们的家什也带上了,连同这些日子得到的新衣服、新铺盖之类,一股脑儿地都装上了车。 县令们不理会他们,都围着祝缨打转。南府出了“府君糖”,想也知道是怎么来的。项家是干什么的?就没听说他们家会制糖!关、莫二人尤其清楚,这仿佛跟当年卖橘子是一个路数! 莫县丞还罢了,关县令就想讨一句许诺:“大人,这甘蔗思城也有的。” 祝缨道:“嗯。” 关县令绕着她打转儿,伸出手来想给她捶背:“大人,不能光尽着他们南平县吧?” 郭县令心里美,别人跟知府在一个城里,像脖子上被套了根绳子。他不一样!他白赚!开作坊、卖东西,得给他交税吧?糖可是个值钱的东西,项大郎卖得便宜,也仅是对之前的高价而言。再便宜,它也比种地钱多。 他说:“还得是大人!” 王县令这才回过味儿来:“大人,您最初可是在我们河东买的甘蔗呀!” 祝缨道:“都不用急,项家只是试制,他们赔了,就不用你们做了。赚了,大家再慢慢做。现在也不必争,都有。也不必着急,甘蔗还没下来,没有甘蔗也做不成。” 关县令放心地大拍马屁:“大人在福禄的时候就是雨露均沾,下官放心得很!” 祝缨道:“我却不放心你们!甘蔗不得侵占农田!” 四个人都说:“是是,一定一定。” 关、郭、王三人又一齐说莫县丞:“福橘还不够你赚的?!去去去,这是我们的事。” 四个人吵作一团,都忘了还有一个唐师傅。这是个制糖的师傅,与“府君糖”必有渊源。关、莫二人想的是:橘子之前也有,能卖上价的只有大人。糖,也还是跟着大人才能赚到。 祝缨道:“朝廷命官,不为农桑,倒为一口糖、几个商税打作一团。不像话。” 他们知道她的脾气,这么说只是玩笑,也笑道:“为富民计,不得不如此。” 世人皆以为这些官员与商贾绝缘,实则不然,谁都不会跟钱过不去!祝缨总有一个办法,能将赚钱的事做得不着痕迹,反过来再赚名声。 祝缨道:“那可说好了,甘蔗,要地,回去都给我把那隐瞒土地人口的提起来抖一抖!你们抖出多少人口土地,将来就是多少甘蔗田。” “是。” “对了,还有商税……”祝缨将自己之前的计划于路上向四人宣布,并且征询意见。先是项家做,然后各县再择一“忠厚殷实之家”学习技术。由官府支持他们开设糖坊,但是有条件,不能只用自家奴婢、佃户等干活,得雇人,鳏寡孤独优先。 郭县令心道:来了!来了!鳏寡孤独优先!说破了天去,这也是占理的! 一行人一路欢歌笑语到了州城。 ……—— 冷云的心情不错,他的宿麦成绩不错——这个不是他的首倡,又上表要种双季稻——这个也不是他的主意,朝廷也给了他表彰。 是以祝缨请设塔郎县的事没有告诉他,他也没有生气。反而打趣祝缨:“错眼不见,你就又出息了。” 祝缨道:“大人这话——” “怎么?” “不大像是大人的味儿。” 废话,这是冷侯写信说冷云的。冷云翻了个白眼,道:“你真当自己是个劳碌命了?” 祝缨道:“我也没忙什么,遇着了就干了。” 冷云道:“罢了,反正你也闲不下来。” 祝缨也不问他有没有补个幕僚管刑狱,也不问他苗县令调走之后新县令是谁,陪他说点闲话,听冷云说想回京,问祝缨要不要也调回去。祝缨稍稍提了一句:“就怕京里乱。” 冷云道:“这个你怎么又不懂了?你不在其中,好处就一定没有你的,坏处也未必就落不到你头上了。” 祝缨道:“那是您。您不怕。我这身板儿在京里不顶事儿。” 冷云道:“七郎怎么说?” 祝缨道:“没说什么。” 冷云道:“他要是没叫你回去,你……唔,就等任满吧。” “是。” 祝缨这下连京中的情势也给避开了,只说本地之风土,劝冷云,如果想回去以后再采买本地特产就不这么方便了,要提前准备。 冷云主持开会也是越来越散漫,大家见个面,着重表扬一下祝缨。提醒一下所有人秋收、税赋都要上心,种好宿麦,他就没别的好提的了,直接说:“散了吧!” 祝缨不多停留,将所携之土仪留下,再将唐师傅师徒四人的名册勾销,留下赏钱便去福禄会馆了。 郭县令直摇头,这师傅四人也就是遇到府君!他们现是不用跟州府服役了,但是因为之前冷云将他们转给了祝缨,现在这几个人算是南府账上的人。人落在南府得落到具体的县里,一勾,就落南平县了。 不用祝缨出手,哪怕她有一点不悦,郭县令为了讨好上司都能让他们生不如死。祝缨不计较,郭县令思之再三,没出手,放生了唐师傅,颠儿颠儿地跟着祝缨去了福禄会馆。 祝缨要用福禄会馆,也是要卖糖,项大郎拖着车跟着过来了。 第228章 经营 福禄县同乡会馆是轮值的,今年又换了一家,项家也是福禄县人,与这些县中的乡绅们也都混了个脸熟。更因项乐、项安兄妹二人的关系,县中富户们对项家也还都客气。即使不是祝缨带着,他们也不至于为难项大郎。 他们对项大郎要卖糖这件事儿颇为好奇——项家一个整天买进卖出、倒买倒卖的纯靠跑腿的商家,什么时候会卖糖了? 制糖原料的地理原因,糖这种东西主要是南方生产往北方卖,而本州就在南方,通常是本州进糖往外面去卖,项大郎一个偏僻县里的商人,跑州城来卖糖? 祝大人一定又干什么了! 同乡会馆诸人分成两拨,一拨将祝缨团团围住,一拨将项大郎隔离开来:“项大,你这糖……哪儿来的呀?” 福禄县的士绅们不很排斥经商,他们以前入仕的可能性极小,在祝缨手上贩卖橘子发了笔财,见着有赚钱的行当,当然感兴趣。如今子弟或许可能有出息做官,那也不怕,总有办法规避的,钱,还是要的。 祝缨指指自己和县令们,道:“我们过来看看,有事儿大郎与你们商议。” 郭县令等人比较关心的是,既然祝缨答应了这个制糖的技术不保密,他们今年开始种秋甘蔗,明年春夏第一批自己的蔗糖就能上市了,也得用这个福禄会馆的路子。新建会馆不说成本,打通关节的时间也来不及。 他们就跟祝缨说这件事儿。 祝缨笑道:“那你们就入股。”以官府的公廨钱入股会馆,各地在外的商人可以租用、在外的游子也可以投宿,同时像南府那个福禄会馆似的,开发点客栈、货栈的业务,官府收房子的租金但不直接插手干预经营,长长久久地收。 “这不比拿公廨钱放贷收不回来强?”祝缨说,“我看以往有些人拿公廨钱放贷,又不懂买卖,又收重利,高利贷一般,将借贷人逼得家破人亡,人死账销,自己的钱也打了水漂。不如这样。一则本地在外漂泊之人能有个安心的住处,同乡能聚在一起互相帮忙,二则衙门也能有个长项的收入。这分本金永不许动、房子永不许卖,大家也可以多些进项。” 公廨钱主要是归主官支配的。府衙的分红就归她,县衙的分红归各县。公廨钱与公廨田一样,都是谋外任的人很在乎的收入来源。她最早开设同乡会馆的时候没想得这么多,是为了福禄县能更富一点,又方便钱款的安全,不必来回背钱,只要拿条子兑换即可。办了几年,经验多了,也就总结出许多条款规范。 关县令第一个赞同:“不愧是大人,大人怎么说,咱们便怎么办!”可不是,只要出点钱入股,就跟着知府一块儿永远数钱,不跟的是傻子。 他们以前还真就放个贷款给商人,经常有人还不起的。他们就以官府的强力将人家家产收了抵债,最后弄得一地鸡毛,还要被人戳着脊梁骨骂。有钱拿,挨点骂也不算什么,难的是催收的过程也非常的不愉快,还有折本的情况。折本,也不全是因为利高,还是因为使了官府的钱,总有官员借故向商人索要额外的好处,最后玩崩了。 现在祝缨要与他们定一下章程,如何入股、如何分红、如何催收,年金怎么定,每年何时缴纳。官府只收钱就行,不管运营。 祝缨道:“咱们不在了,后来人未必就这么老实,崽卖爷田的未必没有、勒索百姓的也未必没有。” 王县令慨然道:“必有国法办他!” 祝缨轻笑一声:“那得到什么时候?”她的办法就简单了,各县,她要尽力培养一些读书人、一些能够做官的人,只要来个做得过份的地方官,地方也会有势力能够反对。 这是一体两面的,地方上的势力太强,新来的官员也有可能干不过,反而被挟制。但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都是互相制衡。总比指望三千里外的朝廷事无巨细、明察秋毫靠谱一点。哪怕指望朝廷,也得地方上有人能告诉朝廷、上达天听不是? 她与县令们就在福禄会馆里商讨一下细节,莫县丞道:“大人,这个会馆原是您的心血,下官不该多嘴的,可是呢……底子是福禄县的,那是不是?” 郭县令道:“守财奴的样儿!给给给,咱们合伙。”这几个县令身上正经读书人的气质极淡,由吏而熬为官的,知府又不追求“不言利”,他们也就卷起袖子来聊钱了。 祝缨负责出个大概的框架,具体的数目他们四个人开始互相争,以至于吵,竟至于要打。祝缨抱着手看得直乐。 项大郎在那一边被堵得满头汗:“才干这一行,还不知道如何呢!” 凡事沾了个“官”字,就不得不小心一点,虽然糖坊已经都交给他了。祝缨交给他的盘子很大,就是要以一个“量大”为优势,压低价格抢主顾。量大,也就意味着一旦疏忽他赔得也大,项大郎又兴奋又紧张。 他经商是有头脑的,同乡会馆他也算计在内了,考虑到了租用场地等等问题,也不想在外面另起炉灶。这个糖坊,它也得用原料,越是路近的原料越好,那就不得得罪乡亲大户。要打开市场,也得会馆这儿帮个忙。 “官”给的要求得做到,祝缨要求不能太高价,走的是“易得的量大便宜,不易得的可以高价”的路子,项大郎就只好把赤砂糖、白砂糖的价格压下,而将冰糖的价格抬高,又将有新鲜造型的红糖块之类的价格还照原本的样子来。 规模大,他的成本就被压低。离原料产地近,原料运输的成本又降了下来。即使定价偏低,利润仍然可观。 今年轮值的是赵翁家,赵翁道:“你说这些馋我们不是?” 项大郎陪笑道:“哪里敢?只是讲一讲,您还不知道大人么?我是尝个鲜儿,好的还在路上呢。再说了,您那儿种橘子的利,我可什么话也没说呀。” 赵翁想说他家与阿苏县的买卖,想到他的父亲,心道:大人这是补偿他吧? 转而问项大郎要怎么吆喝:“你有好物,得叫人知道。这时节,旧年橘子也卖没了,新的还没下来。来会馆的人也少了哩。你压价卖,地头蛇怕不要砸你的摊子哩!” 项大郎笑道:“我分卖给小贩。自家也支个摊子零卖,比卖给小贩的稍贵些,这样小贩也能赚着钱,也不能卖太贵。要是有大铺子进货呢,我也卖给他们。” 祝缨分一只耳朵听他说,知道这位年轻的商人不必自己多管了,听到最后笑了起来,难得的轻松。 项大郎吆喝也有一套,如何让别人知道呢? 项大郎道:“我已带了些糖来,天气又热,我请街坊们喝糖水。” 砂糖类就这么卖。便宜的东西,赚相对贫穷的人的口碑。街口支摊子,路过的一人一碗,当众给人看,一口大锅,投点儿料,最后加一大勺赤砂糖或者白砂糖,见者有份。连请三天的客,每天熬它十大锅,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口碑就出来了。 请客的同时再将价格宣扬出去。相对低廉的价格就是最好的广告。何况糖的品相还不差。 冰糖就不一样了,他想拿大块的冰糖就在糖水棚子外面放到一个大盘子里显示一下,给大家看,这个贵。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街头流氓之类以及本地官吏的“孝敬”。这个就需要与本地官府打好关系了,不但要求会馆里的人长袖善舞,还得祝缨出面。 祝缨一只耳朵抖了抖,笑道:“等你想到哪里还来得及?我早办好了。” 她这次过来给冷云等人的礼物里就有南府的糖,跟冷云没打招呼,却与刺史府里几个管事的、尤其是司法参军等人提了。 整个刺史府里,冷云会给她面子,其他人多半有点怕她。这点自知之明她还是有的,鲁刺史在日,她在刺史府里的评价就是很刺的一个人。谁掀了她的摊儿,她就拆了谁的家。当然,那种情况应该不至于发生。 她仍然让项大郎准备一点礼物,各处送一送,同时包一些糖,也送出去。 项大郎马上答应了。 祝缨留了一份名帖在同乡会馆,说:“如果有事,拿着名帖去见董先生。若无事,不要往前面凑。” 项大郎等人赶紧答应了。 祝缨又叮嘱他们:“不要冒进。” 项大郎本就小心,这一声答应得更加恭敬真切。 ………… 祝缨的州城之行十分圆满,照例采购了一些东西之后便与郭县令等人启程回府。 路上,四人又争了起来,祝缨依旧是轻松愉快。到目前为止,她的计划执行得都非常的顺利,她看了一眼四人,心道:你们现在说得再高兴,回去还得照我的来! 她后半部的计划还包括了定规,除了雇佣鳏寡孤独之外,还有收购甘蔗等的规定。就像同乡会馆的章程一样,她不给定死了,只是定个大致的框架,以免胶柱鼓瑟。 回到府城之后,祝缨道:“得啦,各人干各人的事去吧。秋收之后,咱们就开始干咱们的事儿。” 王县令这回便不肯落后了,道:“大人,虽说各县官糖坊要到明年才能得,现在能不能让下官们观摩一下?到时候现学怕晚了。”商户,他们只能收点税和孝敬,官糖坊就……对吧? 祝缨道:“行。” 现在她正闲着,先带人到了现在的项家糖坊里去,这些官员也只是看个热闹,郭县令道:“这么大的?” 祝缨笑道:“对呀,不然能卖遍全州、全天下吗?你们想,人喜欢吃糖吗?让人人能吃饱了肚子之后有心思吃糖,一个人,一年吃一斤糖,一天还不到一钱,不算多吧?我卖便宜一点,让人都能吃得起。” 郭县令吸了口凉气:“这——” 祝缨笑笑:“你们要准备的地方,也不能太小了。” “就怕……路难走呀。”关县令迟疑地说,卖橘子铺了好几年才有现在的起色,也是靠的祝缨以官府的力量保护。关县令比较担心的是,现在糖制出来了,到外地不太好卖。看祝缨这个势头,不定哪天就升走了。 “那把招牌打出去,就让他们自己过来进货。”祝缨做买卖,比项大郎只精不笨。自己拿出去卖,还得自己贴路费呢!京城人家还往这里来采办珠宝呢,有什么不可以?别人来贩买,还能赚点他们的食宿钱! 外乡人来得多了,本地与外地的沟通就多,隔阂就少。 关县令只好将话挑明。 祝缨笑道:“不怕。” 关县令也就安心了:“下官回去就找个合适的地方,先将房子备下。”其他几个也都说要去办。 祝缨道:“粮田不能动。” 郭县令笑道:“哪里敢?下官等也是要考核的。”朝廷考核官员就那么几项,征粮是个基础的考点,就算祝缨不提,他们也会盯着县里的百姓不让过份弃粮而种甘蔗的。 最为难的要数莫县丞,他与别人争得虽凶,却实在扼腕!福禄县已种了橘子了,再腾地方种甘蔗很难。莫县丞狠狠心:要不鼓励开垦? 又担心自己开出荒来就走了,没享着这个利、便宜了下一任。 真是左右为难。 祝缨将诸事吩付毕,道:“好了,都回吧。” 她先召了彭司士,因百工归他管,官糖坊及工匠等事就正式交给了他。彭司士之前看小吴忙前忙后的,不敢怨祝缨,却将小吴当做了竞争的对手。祝缨将事交给了他,他心中大定。道:“下官一定办妥。” “我要验收的。” 彭司士拍着胸脯道:“大人只管查验。” 祝缨难得地闲了下来,到了后衙检查一下小孩子的功课,又唤来仇文,再考一考他,又问他一些山中的情势。仇文“一心向化”,问什么答什么,谈及本族时略有些贬低,是打定了主意不肯罢的。祝缨也不指责他,又询问他一些各族情况,与花帕族人的话相印证,同时做一些准备。 她开始学花帕族的语言了,又准备再接触一下旁的族。各族的情况因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描述也有些差异,多听几个人说总不会差的。 她这儿闲得开始学人说话,郭县令等人忙开了。 郭县令回到县衙,先要准备官糖坊,糖是值钱的,这个他知道。官糖坊先办着,民间的要稍往后放放。此时他就回忆起了:“去年府君将公廨田拨出一部来种甘蔗!我说呢!今年咱们除了种麦,也种些甘蔗,明年就自己用了!”现在就算给他个糖坊,他都没原料呢。 忙到第二天,本县的士绅们又来求见他。 郭县令正在制糖的兴头上,本不想见的,但是听说打头的是荆老封翁,看着手里的名帖,郭县令无奈地道:“请进来吧。” 荆老封翁不是一个人来的,自打儿子回来探亲之后沉寂了一阵儿,也不怎么外出显摆了,今天纠集了一群人过来不知道又要干什么了。 郭县令拿眼睛看荆老封翁身后的人,这里面有荆纲的舅舅,还有那位倒霉的张富户,以及家里闹了“狐仙”的方家等。 郭县令道:“诸位父老这是有什么事吗?” 荆老封翁道:“大人,咱们是不是该修一修方志了?” 郭县令摸不着头脑:“怎么现在想起这个来了?”方志,以前是地方上自己自发修的,后来朝廷发现了,就规定每五年修一次,定期的上报朝廷,这也是朝廷对地方信息了解的一大来源。算算日子,明年才是修方志的时候。 想当然耳,这其中的隐情也有很多。比如偏僻地方的地方志修订的质量就不如富庶文明的地方

相关推荐: 豪侠绿传Ⅱ   情为何物之奴妻要翻身   快穿之拯救病娇偏执反派   不想当大将的我选择佛系   女警沉沦之夜莺俱乐部   荡妇笔记   无花果与酒神(娱乐圈1v1高h)   虐爱成婚   大周谜案录   腹黑小王妃:惑世妖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