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阳刺史步出行辕,回头望了一眼这处房子。房子还是他选的,祝缨到后也没有对房子进行任何的改建,如今却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 他微仰着脸,迎接着天上洒下的阳光,微暖。 一阵风吹过,阳刺史抬手拂了一下被吹到脸上的发丝,拂去了那微微刺痒的感觉。他回过神来,往脚下的台阶看了看,迈步走到自己的马前。 “回府!”阳刺史说。 回到刺史府,阳刺史便召来了刺史府诸官吏,匆匆扫了一眼之后,他皱了皱眉,问道:“姜司法呢?” 下面的人左右看看,施别驾道:“今天仿佛就没有看到他。” 阳刺史的眉头皱得死紧:“告病了?有事了?” 众人都说不知道。 阳刺史道:“快去找来!” 吏目们急忙在刺史府里一通找,又有往姜司法住处去的,也是无人。阳刺史道:“你们接着找,咱们不等他了!天使有令,开始吧。” 施别驾因问何事,阳刺史道:“选人、考试。” 祝缨身上这两个使职本身未必就有选拔之权,但是她临行前讨到了,且丘一鸣一路大摇大摆做给别人看,见的人都知道祝缨此权不是摆设,而是可以真正拿来用的。 此事有指定的人负责,阳刺史也不自己再更改要求,指定让官学准备。 接着说:“往各县的文书发了么?该开始征赋税了!今年都小心些,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勒索百姓!眼下胡虏在外,当同心合力,不可再生波澜。否则,我能饶了他,天使也不饶他!这一位是大理寺出身,最是精明的一个人,都掂量掂量份量。谁想要做这个出头鸟,给大家做个榜样出来,我倒不介意看一看他的下场。” 施别驾道:“都不是没眼色的人,无论是想如何治民,也都是为了公义。心中有公义,万事好商量。” 众人都一齐说是。 阳刺史威严地点头,又说:“手上的案子……姜司法还没回来吗?究竟去哪里了?简直不知所谓!” ……—— 姜司法年纪与阳刺史相仿,他的职位才是一个在朝廷中走仕途的普通人尽力之后比较通顺,能够在这个年纪得到的品级。 此时,姜司法正在行辕面前,对门前站岗的两个随从道:“在下本州司法姜承志,有事求见天使,还望通禀一声。”说着,又要拿红包出来。 祝文推拒了他的红包,道:“大人这里,不讲究这个。您稍等。” 祝缨正在里面出考题,这个考题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考学问,一部分是模仿吏部试。她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得是很快就能上手的,没功夫仔细的教。北方的文风比梧州那个穷地方底子强太多,学子人数也多,经得起她这么筛。 才写了两道题,祝文就来报了。祝缨道:“他?带到前面去吧。” 放下笔,祝缨踱到前厅,也很好奇姜承志会说些什么。她对姜承志有印象的,本州往大理寺报的大案很少,所以只是一个印象。案卷做得还算漂亮,送到她面前的,基本没有大问题。打回去重查重审,也很快就能得到纠正。 到了前厅,姜承志一见她来,抢先跪倒在地,哽咽地叫一声:“大人!” 然后开始放声大哭,仿佛祝缨是他家的祖宗牌位。 祝缨道:“快扶起来。” 姜承志挣扎着不肯起,频频以额触地:“下官罪该万死,辜负了陛下、辜负了朝廷!下官有罪啊!” “有什么事,也要起来才好慢慢说。扶起来,给姜司法打盆水来。” 姜司法被搀到了位子上坐下,擦完了脸,又麻溜地垂手站了起来:“下官束发读诗书,家母教以忠君爱民、清廉守法,下官也一直这么做的。然而自任本州司法,便难守本心,一边是要‘变法’的,一边是要‘老成持国’的。律法竟成了他们倾轧的手段,下官区区一个司法,也是左右摆摇,无所适从,不合屈从了他们。一失足成千古恨,日渐堕落。呜呜。天幸大人给了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下官情愿自首。” 祝缨知道这都是场面话,和气地说:“司法勿忧,慢慢道来。这两年你往大理寺递的案,并无错讹呀。” 姜司法是有准备的,忙说:“那两桩是没有错讹,有毛病的都压下来了。” 祝缨脸上一点生气的样子也没有,问道:“是么?” 姜司法苦笑道:“您明鉴,什么都瞒不过您。” 祝缨依旧和气:“来都来了,详细说说吧。” 姜司法摸出一个厚本子,道:“都记在这上面了。” 也没有什么是祝缨不知道的手段,譬如人命官司,就是私了再把谋杀改成自杀、误伤之类。他竟还没有做得太不堪,自己收了贿赂之后还让凶手给苦主家悄悄塞钱了。如此一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就全没了痕迹。 这是大的。此外还有一些小事,也是如法炮制。 祝缨道:“就这些了?” 姜司法忙说:“不敢隐瞒。” 祝缨示意给他上一杯茶,示意他坐下,慢慢地说:“官军一场败绩,死伤许多人、丢了许多的辎重,往年的空饷、旧账就全都平了。四城被洗劫,一个大窟窿,把以前蜂窝一样的小窟窿也一铲子挖去了。” 姜司法捧着茶杯的手一抖,知道眼前这是一个懂行的人,他怯怯地抬眼看着这个比自己小了十岁的天使。只看了一眼,又马上低下了头去,手仍在抖着。他颤声说:“下官经手的,确实只有这些。” 祝缨道:“你是第一个过来的,先到先得。” 姜司法心头一颗大石落地,忙说:“不敢有欺瞒之举!” 祝缨让人将厚本子又还给他,对祝文道:“笔墨伺候,发文书下去,各州县自查旧案。自行拨乱反正,我不苛责。” 姜司法嗖地一声又站了起来:“大人真是信人!下官这便回去纠正错处,不让大人为难!” 祝缨道:“不要让我等太久。” “是!” ……—— 姜司法前脚走了,金良后脚闪了出来,望着姜司法的背影道:“这……这就放走了?” 祝缨道:“是啊。” “那么厚一个本子。” 祝缨道:“对啊,你知道,我也知道,他更知道,他才头一个来。千金买马骨,得让北地的官员知道,我说话算数的。” 金良急道:“道理我都懂,可是,你来不是为了查他们的错处的么?现在这么放过他,你要如何交差啊?不能这么当好人啊!你是采访使。那朝上御史忙成那样,回去的时候你不拿点儿案子报上去,恐怕不能够的吧?” 祝缨道:“我还是安抚使。” “那也……不是安抚这些人,北境四城,不是都安抚下了?” 祝缨看着他,问道:“地上一个坑,拿张纸盖着,叫糊了个面儿。得往里填土,才叫填坑了。不管是松的土还是压实了,得干。不然就我冲下去挨个儿拿人、翻案,那是能显出我能耐来了。北地官场又是一番动荡,再派新人来,再重新站队、打架。最后倒霉的还是百姓。” “怎么会呢?都肃清了,不就行了?” 祝缨道:“你看,军中是最讲法度的地方了吧?能清爽吗?” 金良道:“那、那也不太一样的……” 祝缨道:“那得再给我些时间,让我在北地多留几年,我能慢慢给它调理了。我只怕胡主胡相不给这个机会,他们要是明天就来了,我怎么办?我得先把所有的人都捏到一块儿。” 金良彻底沉默了。 祝缨笑道:“好啦,别愁了。过两天咱们一起去看热闹,小妹她们明天也该回来了。” 金良一直沉默到晚上陈放等人陆续回来,他们在外绕了几天,没出本州,查访了一些本州的事务,又将本州一些民愤颇大的劣绅给记了出来。收获不小。 祝缨道:“不错。明天各人先把手上的档整理一下交给我。五日后咱们去学校,看他们考试。” 陈放问道:“也是选了直接授官的么?” 祝缨道:“当然不是,榜样已经有了,余下的就不必着急了,慢慢来。总要选出些合用的人才好。”她又指着北地子弟说,“还有他们呢。先考试,考出来能给我干活的,放在行辕里听差遣,干得好的、立功的,依次序进前。” 陈放道:“这个好。” 祝缨道:“先吃饭,吃完饭再详细说说你们的见闻。” “是。” 匆匆用过饭,祝缨依次听取了他们这几日的见闻。陈放所见,乃是士绅也有优劣,他对祝缨道:“世叔欲用北地士人,倒是因地制宜。只是他们良莠不齐,还请留意风评。” 陈放比别人看得明白,北地就算是郑侯对阵胡兵的大本营了,要这儿稳,就得稳住本地的士绅百姓。所以祝缨筛选举荐本地人为官,所以朝廷没有打折就同意了。但是这样做是有隐患的,不能是个士绅就用。 祝缨道:“不错。” 卓珏也有想法,他说得更直白一些:“大人任用本地士人治理本地,有利有弊。利在他们熟悉,弊在容易欺瞒朝廷。”就是本地人在本地做官、抱团,容易把朝廷的势力排挤出去。 苏喆道:“不是让四州交岔着任职么?也还行。” 祝缨听他们慢慢讨论,颇有些欣慰,最后她说:“都说得不错,今天先休息,明天接着干活。” “是。” 第二天,各人又做着案牍的工作,好在各人都有几个北地子弟相帮,做得极快。到了晚上便将本州的案卷放到了祝缨的案头。 祝缨再筛过一遍,将其中一些案子发给姜司法,让他“秉公而断”,她自己则又支使起了苏喆等人:“不用你们丈量得多么精细,一人搭上几个本地子弟,下乡去!看一看田地、人口,看看他们怎么收税的。有横征暴敛、私加捐税的,都拿下了。” “是。” 陈放劲头很足,他将书生袍都压到了箱底,让小厮翻出些方便的衣服来。小厮道:“郎君,还是我来吧,您歇会儿,天天在外面走,要累坏了。一会儿烧热汤来,烫烫脚,我给您捏捏、解解乏……” 主仆二人正说话,门被叩响了。小厮跑去开门,却见是金良。 陈放也叫一声:“金将军,”将金良往里让,“行李杂乱,请您见谅。” 金良道:“不碍的,郎君只管忙,我只说几句话就走。” 陈放忙问何事,金良道:“呃,是三郎的事。他如今也忙,我一个粗人,帮不上别的什么忙,请郎君千万为他分忧。他少年时多么有气性的一个人,不肯服输、不肯低头的,到了北地竟也要小心谨慎。” 金良与祝缨一番谈话,让他忧心不已,这些倒霉官儿还不能治罪,忒窝囊了。他明白道理,却又为祝缨憋屈。想陈放是前丞相的孙子、孙女婿,本地别驾又是他岳父家的人,便私下来寻陈放,说了自己的担忧。 陈放只觉得金良一把年纪还是单纯可爱,旗杆上还挂着俩呢,祝叔父的气性什么时候也没改啊。不过对自己人不亮尖牙利爪罢了。 他极礼貌地道:“您说的是,我们自当为叔父分忧。” 金良搓了搓手:“好、好,那、那我就不打扰了。” 陈放将这位可爱的老人送出门去,回房来见小厮在吐舌头,轻斥道:“你那是什么鬼样子?” 小厮低头闷笑。 …… 陈放与苏喆等人次日又被派了出去,到乡间转悠。他观察了一下所有人,见祝青君、项乐等人换了简朴的布衣,想了一下,又缩回房里也翻出一件最简单的袍子换上。 出去到乡间又走访了几日,学着祝缨的样子,到农户家里讨水喝,讨点饭吃,看人吃得如何。试着与人聊天,听他们讲故事以听取风评。 到了估计好的日子,他便马不停蹄地又赶回了行辕——本州的考试,开始了。 这一天,天公作美,风很小、太阳很好。 祝缨率众到了官学里,与阳刺史等官员碰了个面,先祭拜孔子,再宣布考试。 考试分三天。官学生早有身份验证,拿名帖直接入场。贡士有阳刺史筛选过了,也可拿名帖入场。此外还有一些本地的士子,持名帖与本地官员、士绅的保书,也可入场。 时间虽然仓促,但是北地平坦,交通比南方便利得多,通知下去之后,到场的考生着实不少。州学、县学生便有二百多人,再有十名贡士,又有数十学子,人数达到了三百。 而祝缨也只打算在其中选四十人。 先讲规则,不得作弊,糊名。 祝缨亲自坐在上面,听着外面唱名,忽然指着其中一个考生道:“带他上来。” 阳刺史问道:“大人看他与众不同么?” 祝缨笑着摇了摇头:“拿名帖来看。” 此人唱名,说是某县乡绅之子,但是祝缨看他的样子却是不像的。读得起书的人家,家境一般不会差。当然也有像她这样偷听的,以及梧州一些靠宗族周济的穷孩子。总的来说,都比较体面。 这一位样子也算端正,但是行动间略带一点局促、警惕。腰会不自觉腰一下,脖子会不自觉低下去,肩膀、两臂往内收,这是在安逸的环境中很难养成的特质。 再看他的衣着,新衣,像是士绅人家能穿得起的,但是他行动间总有点不自在,不停地在理衣服。好像很难得穿这样的衣服似的。他脚上的鞋子也是新的,走路也带点不适应。 阳刺史问道:“你是何人?” 这是一个未留须的年轻人,大声说:“晚生某县李生。” 祝缨突然问道:“你爹叫什么?” 这人马上张口:“崔五……”他猛地卡住了! 阳刺史道:“怎么会说不出自己父亲的名字来?查!谁与他同乡?!不对!你姓李?你爹怎么姓的崔?赘婿吗?” 很快便被查出,此人姓崔,乃是个替考的! 近年来,普通人出仕愈发地难了,丘一鸣从南往北跑了这一趟,祝缨再出告示,许多人心思便活络了。决心抓住这次机会。 李家是本地的乡绅,儿子却有些愚笨,但是书僮崔某机灵,便将崔某充做己子推来应考,许诺之后会给崔某放良。反正天使是使者,过不多久就回京去了,他家安心在本地做着官。完美。 哪知道祝缨闲着没事去监考,给看穿了! 下面一阵“嗡嗡”,惊叹之声扩散开了去,很快,许多人就知道这场故事。 祝缨将李某名字记下,阳刺史派差役去拘拿李某父子。 祝缨道:“继续吧。” 考生们还在陆续进场,施别驾便与陈放在一处闲聊:“祝公真是耳聪目明啊!” 陈放低声道:“这对叔父而言可不算什么,叔父本就是大理寺出身,祖父在世的时候曾亲眼见过,他只往地上看了一眼,便能抓到凶犯。” 金良听了,插言道:“可不是!那次我家被人……”讲到这里,金良突然想起来,不对,那不是陈家的家丑么? 施别驾问道:“将军家怎么了?” 金良顿时拐了个弯儿:“偷了,就是大人给找回来了。还有……”还有当年郑熹他舅家,哦,也是家丑。 金良又讲回了龚劼案中,祝缨带人找到了一份至关重要的证据。 他们一讲,苏喆和祝青君也有得说,其中以祝青君的故事最多:“……就这样,几个流放的逃犯都被拿下了,吊到杆上!从那之后,就没有外人敢到福禄县作恶了!” 这些都是祝青君从花姐处听来的。 花姐看祝缨,无一处不完美。如果某件事情不能圆满,那一定是别人没有配合好。这也极大地影响了祝青君,祝青君本就敬服祝缨,如今说来更是只有好话。 一旁姜司法摸了摸脖子,心道:这大人是什么癖好?跟杆子杠上了…… ……—— 一群人与本州官吏讲了三天的故事,考完了试,祝缨召集了人手来阅卷。陈放、卓珏等几人都被拉了来批卷子,施别驾、阳刺史也不得闲。 名都糊了,确乎比较公平了。 最后是算分,祝缨带来的两个半会算术的人与项家兄妹算了半天才算完。张榜公布了前四十名。 阳刺史低声问祝缨:“四十个人,安排得过来么?” 祝缨微笑道:“那要看怎么安排了。今晚我请客,请使君也一定要来呀。” 她在行辕设宴,请四十名学子吃饭:“你们都是本地英杰,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 学生们的脸胀红了,项乐看了他们一眼,心道:傻孩子,干活吧! 祝缨又缓声道:“各人各有所长,要放到合适的地方才能显出可贵来。如今正有几件事,让我看看你们的本领。” 学生们应声称是。 祝缨先请他们吃饭,让他们第二天带上行李到行辕来集合,祝缨没有马上为任何一人申请官职,而是冒雪带着他们又到了下一州,再重复挂旗杆、收状纸、接受自首、考试录取的过程。 重新扫过了四州,最后到王刺史处,由于这里已经有了三十名子弟跟随自己,祝缨只又再选取了二十名。 北地四州,未经胡兵的两州各四十人,王刺史处三城受兵灾,张刺史处一城受兵灾,这四城各取了二十人,十人已暂授职。张刺史处另选四十人。 再次驻扎下来,祝缨已经有了一百八十名北地子弟相随。 祝缨驻扎下来之后,又下令各州,再各举荐五位德行兼备的贤者到行辕报到,凑足了二百人。 人手顿时充裕了起来。 第362章 小鬼 朔风卷着漫天的雪花,打在人的脸上生疼。祝青君快步跑进了室内,被热气一激打了个喷嚏。 苏喆抬起头来,未及发问,林风抢先来了一句:“姚景夏真的要在这个时候走?” 祝青君将手放在火盆上边烤边搓:“嗯,大人已经给了他荐书了,金将军也写了封信,托那边的唐将军照看他。今天收拾行李,明天就走。现在不走,过阵子更冷,听老人们说,再过几天这里的土都能冻结实了。” 林风嘴里叼着根牙签,流里流气地说:“父仇,哎!要是天暖和点儿,我也想去帮忙的。” 苏喆不客气地说:“就你的骑射功夫?” “别你啊你的,要说咱!”林风纠正道,“咱们几个,骑术都那样。” 苏喆道:“青君比你强。” 林风看了祝青君一眼,道:“也别太要强了,病了不是闹着玩的。” 祝青君道:“咱们跟了来,不做事?看着别人做?那还来干什么?我还不如在京城为大人打探些街面上的消息呢!既然来了,能干的就得干。” 苏喆道:“对!姚景夏又投军了。天一冷,阿翁身边看起来竟是北人更得力了。” 他们一群南方人初到北地的时候还是秋天,当时觉得自己年轻,能扛得过北地的寒冬,一到十月,就把自己裹成了球。这回祝青君只是打了点喷嚏,最先生病的是胡师姐。 胡师姐称得上是他们的师傅,一向是压着他们打的,哪知两场雪后,胡师姐先生病了,吃了半个月的药,又被祝缨勒令休息,才渐渐好转。祝缨于是命南方来的人暂时不要当远差,近来主要是派北地子弟当差。 三人凑在一起正在小声商议,林风道:“可是军功最重,咱们能做什么?这该死的冬天,怎么也过不去!要不,找陈大郎和项二、项三他们商议商议?” 苏喆道:“咱们手上的活计也很要紧的,我的意思,咱们把手上的事儿理会清楚了,才好找阿翁讨差使。” 林风的脸上现出一丝痛苦的神色来,起先,祝缨手上人一多了就开始派活计。她以“协调北地输运”为由,将手中的人派了出去继续摸底。 第一是驿路,第二是物产,第三是可供开垦的荒地。 要开荒,就得知道哪里有荒地,哪里是可以耕种的,哪里人口稠密,有人手可以用。则反推一下,再与户籍簿、田簿对应,就可以印证隐田隐户。 现在得汇总了。 林风问道:“北人们都干什么呀?” 苏喆道:“你看看人家,二百人里,就能凑出八十个自备铠甲的骑手呢,咱们就算出得起钱,一时也没这样的人。” 林风又嘀咕了两声,祝青君道:“你们要真急,不如问一问卓郎君。” 林风道:“他?我总觉得他斜眼看我,阴恻恻的。” 苏喆倒了碗热奶茶,又给祝青君捎了一碗:“他才没功夫害你呢,他肚里主意可多呢。青君这主意真好!北人风光,他比咱们还上心。” 祝缨拢共在身边带了几个南方来的人,随从们当然是南方人,但是总会被归入“仆役”一流,没有被计算在内。哪怕北地的官员里有十几个梧州人,数量上也比二百来号北人少太多了。 苏喆等人还好,自认是祝缨的“家人亲戚”,卓珏心中是不安的。 林风将笔一扔,道:“那好!咱们找他去!” 祝青君往他的案上看了一眼,林风老老实实去将自己的东西都收拢好,唤来自己的随从:“看好了这些,不许叫外人进来看着了。” 三人才一同到祝缨堂上去。 …………—— 祝缨也在忙,秋收完了,秋赋也征收得差不多了,她就开始忙转运的事儿。一是将南方州县的余粮输北,以支应北方城池。为此,她亲自到了最北面的王刺史这儿,将行辕就定在这里了。 她在这儿,南方州就得把她要的粮给送过来,数目不准的,得自己过来跟她解释。 这个事做得就非常顺利。 另一个则是郑侯的需求,到了冬天,转运军需果然需要地方上的协助。郑侯派了人亲随陪同一个偏将过来见祝缨,钱粮没跟祝缨要,但是要些人手,帮着运输。人正在驿馆里住着,立等着就要回信的。 金良在一旁低声道:“我同他们打听过了,君侯那里才胜了一场。如今是为防胡人反扑。” 祝缨道:“那是好事,先拔两千人,接下来恐怕还会有。” 金良道:“只要补给能跟得上仗就好打了。” 祝缨道:“祝文,去把包主簿请过来。” 祝文撩开门上挂的厚帘子,一缕寒风溜了进来,火盆里的热气仿佛也晃了一下。须臾,热气又晃了第二次,包主簿跟着祝文进来了。 包宜嘉三十八岁,可谓北地一位贤达。年轻时以贡士的身份到京城走了一遭,补了个外地的小官。没干几年父亲死了,就回来丁忧,出了孝还没排上个新官职,就一直赋闲在家。直到祝缨来了,在北地一通捞,袁刺史把他给送了过来。祝缨给了他一个行辕的主簿先干着。 包宜嘉对祝缨是很礼貌的:“大人。” 祝缨道:“来,有件事,我想必得你去做才好。” 包宜嘉问道:“不知是什么事?” 祝缨道:“现要拔两千人给大军运输草料,天寒地冻的,一不小心人就没了,得有人跟着管。正好,姚景夏闹着要投军,让他与你一同到军前,你们彼此也能有个照应。咱们是去帮忙的,能帮的一定帮到底。然而军中习气,多少带点儿暴脾气,也不能叫百姓受气。” 包宜嘉领了个大活,心头一喜,道:“下官省得。只是两千人,下官怕不能胜任。” 祝缨道:“是谦虚还是心虚?”金良在一旁咳嗽了一声。 包宜嘉脸上胀红了一下,道:“谦虚。” “嗯,行,在我面前谦虚一回就成了,以后咱们都说实话。我看你能成,你不成也得成。”说着,给了包宜嘉一份文书,另给了他一封信,让他面呈郑侯。 祝缨道:“这些北地子弟里,你可再择十人与你同行。” 包宜嘉舒了口气,道:“是!” 祝缨又说:“到了军前,不要生事也不要怕事。自己处置不了的,也不要硬顶着吃亏,派人回来报个信,我去交涉。” 包宜嘉道:“必不辱命!” 祝缨道:“不要这么板着脸,我上个月就让他们准备冬衣了,你带携两千套冬衣去,交给郑侯。就说,如今北地的日子也紧,只凑出这些来,请郑侯不要嫌弃。” 包宜嘉微张了口,这事他是不知道的。 祝缨笑道:“让人对你们好一些,空着手去可不行。” 包宜嘉低头弯腰:“是。” “你们明天就动身。” “是。” 包宜嘉也风风火火地走了,金良道:“用他?不是地方上的官员么?”金良知道军中的许多事儿,地方上征发的民伕,一般都是地方上征了人,由当地的某一官员带人过去,同时管理。 “他与普通的北地子弟不同,那些毛孩子都没有出仕过,他是官员,有经验。他又是北地人,一定很关心自己的故乡。再说了,地方上的人也得用人啊!”祝缨说。 金良道:“那您弄那些子弟,派下去不就得了?” 祝缨笑道:“哪有那么便宜的?他们得先给我把活儿扛完了!” 金良听了也笑了。 …………—— 次日,祝缨为姚景夏、包宜嘉送行。 姚景夏还穿着孝,双眼通红,对祝缨一抱拳:“待晚生报完父仇,若还有命,再来为大人效力!” 祝缨道:“说点儿吉利。” 姚景夏一噎,祝缨对包宜嘉道:“路上照看着他一点儿。” “是。” “去吧。” 他们得出去,领上各县汇总到州城的民伕,再带上民伕去郑侯大营。 祝缨则转回行辕,除了转运事宜,她还得安排明春的开荒以及为北地官员与吏部行文讨价还价。因为不用押运粮草,所以四州刺史不必着急赶到了京城去,他们都在等着祝缨给他们写个文书,好拿着去吏部应付。也因此,祝缨现在的令,各地执行得都还不错。 回到房里,苏喆与祝青君便紧紧跟着她,祝缨看看苏喆、再看看祝青君,苏喆奉上了一个甜甜的笑,来给祝缨解披风。她的个头不高,祝缨却是个高挑个儿,苏喆抬着胳膊解开了扣儿,绕着祝缨往下扯披风。 祝青君比她高一点,也来帮忙。 祝缨往前迈了一大步,披风就滑了下来,笑道:“小矮子,一定有事儿。” 苏喆不乐意了:“矮怎么了?” 祝缨笑着往里走,祝青君抱着披风,用手肘戳了戳苏喆,苏喆回头,看到了林风与卓珏。她对卓珏打了个手势,祝青君挂好了披风,说一句:“我们接着拢数去了。” 与苏喆并肩往外走,路过卓珏的时候说:“笑了。” 卓珏点点头,跟上了前去。 苏喆与祝青君没跟上去,与林风凑成一团,冷不丁三人头上都被敲了一记,祝青君反手挠过去,在陈放手背上留下了三道爪痕:“陈郎君?” 陈放吹吹手背:“你们三个,又弄鬼呢?还戳着卓珏上去?他不用你们说,也会寻叔父说话的。就你们精!” 苏喆小声道:“那……我们也不是不能说,就是……嗯……” 陈放道:“就是卓珏本人放在那里,就是个理由,对不对?” 林风瞪大了眼睛:“陈大哥,你看出来了?” 陈放道:“你们那样儿,谁看不出来?咱们打个赌吧,卓珏要说的事儿,一准能说得成。” 苏喆道:“不赌。陈大哥这么说,一定是有把握的。” “怎么他叫我哥,你也叫我哥?你不得叫叔父吗?” 苏喆对他扮了个鬼脸:“不要在意小节嘛。” 几人说了几句,便又各自回办事去了。 室内,项安拿了一壶煮好的奶茶才倒了一杯,忽觉光线一暗,看过去见是卓珏:“卓郎君。” 卓珏与她点个头、问个好,祝缨拿着奶茶喝了半杯,道:“来了?”示意项安再给卓珏倒一杯。 卓珏行了礼,接了奶茶向项安道了声谢,然后对祝缨说:“大人,包主簿与姚景夏等人准去了军前了么?姚景夏还回来么?” “我答应过他的。” 卓珏道:“如此一来,大人面前听用的人就少了。如果是个庸常的官员,大人不必亲自考试本地士子,此时也已能回京了。但大人不是常人可比,您心怀天下,要做的事情还有许多,这就需要人手。” 祝缨道:“这不是有么?多十个少十个,一样用的。” 卓珏道:“不然,他们都是新人。下官还在县学的时候便听顾大人说起过大人行事,顾大人也是被大人带在身边调-教数载,方才有如今的精明能干。这些士子,且要再磨炼磨炼才能顶用呢。可您如今正是用人之时呀!不如……” “嗯?” “大人何不多任用已经用惯了的人呢?”卓珏说出了自己想说的,“顾县令是您的学生
相关推荐:
超品相师
雍正试婚宫女[清穿]
炮友以上,恋人未满_新御书屋
「花園」--跳蛋寶貝
今天也请杀掉我?【R18G】
莱娅·特里的铂金幸福(HP)
女友琳琳的故事
妖师(nph)
天灾求生:空间囤货躺赢日常
不想当大将的我选择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