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碎玉投珠 > 第335章

第335章

耷脑地回到了鸿胪寺。 施季行已经与祝缨见过面了,祝缨在鸿胪寺经营数年,施季行在鸿胪寺养出自己的心腹之前,祝缨留下的都可算是他最可靠的人了。沈瑛出不出现,施季行倒是无所谓。沈瑛的履历他知道,且也知道沈瑛将迁到工部做侍郎去,也就不去在沈瑛身上立规矩了。 看到沈瑛回来,他还很和气地说:“勤劳王事,必有后福。” 沈瑛苦笑一声,勉强道:“大人过奖了,尽本份罢了。” 施季行也不向他直接透露消息,仍是夸奖他是会有好结果的。虽然看出来陈萌对沈瑛不怎么亲近,但是这个好消息还是让陈萌告诉沈瑛为好。 施季行想得很好,哪知陈萌没有提前通知沈瑛,沈瑛是被一个突然的好消息砸到头上的! 他接到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呆在了当场,空张着口,声音都变调了。 施季行忙为他遮掩住了,又提醒沈瑛要写奏本等等。 沈瑛突然之间回过神来:“是是是。谢陛下,呃,哦,多谢提醒。我这就,哎哟,这个……” 他语无伦次,实在是高兴坏了。施季行看在眼里也不点破,又命人帮着他办交割。心中有点疑虑:陈相公的舅舅竟是这个样子!他弄来的吴某,可别也是个轻浮之人才好! 施季行很看不上沈瑛这个样子,却装得很客气,握着他的手臂将他带出。 沈瑛在鸿胪寺里忙了一天,晚上回家仍然兴奋着。沈夫人与他说话,他也答非所问,沈夫人推了他一把,问道:“你怎么了?丢了魂儿似的!” 沈瑛笑道:“我如今是工部侍郎啦!” “哎哟!”沈夫人也高兴了,“我就说,阿归好了,咱们也能沾光!焉知不是看在她们母子的面上?” 沈瑛的笑容敛了一敛,严肃地说:“胡说!朝廷大事,怎么会是因为后宫妇人呢?我兢兢业业几十年,论资历论辛劳早够啦!岂是因为裙带?!!!” 沈夫人嗔道:“知道啦,你与我吼什么?哼!难道阿归真没有一点儿助力么?” 两人又拌了一回嘴,年轻的时候,她是只会向丈夫哭的,到老反而敢与丈夫辩论了。 沈瑛弄了个不太开心,终于开始冷了。 此后,他先与鸿胪寺办交割,再去工部赴任,前后忙了小半月,才稳稳坐在了工部,时间也早进入了冬天。 侍郎的待遇比少卿要高一些,朝廷发的比以前多了。但是鸿胪寺可比工部更富,自己补贴的反而比之前少了,一来一去,沈瑛的收入反而少了。沈夫人又埋怨:“怎么官儿升了,俸禄倒少了?你是不是拿出去干了别的了?” 沈瑛见她有怀疑自己的意思,也是生气:“岂有妻子拷问丈夫的道理?” “我还不是为了家里?” 沈夫人是预备给娘家送份厚礼,往宫中侄女那里也多送些钱的。严家没什么家底,严归一个宝林,俸禄也不多,皇帝有赏赐也没到随她取用的地步。沈夫人希望严归在宫中不那么寒酸,想给她补贴一点,毕竟是脸面。 在沈夫人看来,侄女儿是聪明的、前途无量的,现在照顾侄女无论为了什么都是很合适的。 哪知丈夫往家里拿的钱还少了,不免一愁。她至今仍然认为,丈夫这升官,与侄女得宠有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她嘀嘀咕咕的,用不肯住口,沈瑛又生一回气。此后为了这件事沈夫人唠叨个不停,沈瑛升了官反而不高兴,直气到了正旦。沈夫人也有了机会,陪同严归的亲娘一同去宫中看望一回严归,送了些钱给她。 正旦,后宫也都得到了些赏赐,位份却都没有升。沈夫人别的先不管,只管看着严归生的孩子笑:“哎哟,真好!可算苦尽甘来了!” ……—— 前朝也是一片其乐融融。 皇帝比先帝像样些,虽然手段还显稚嫩,但做事还算有章法,所有人心中都是一宽。 施季行的心情尤其的好,新来的吴少卿竟然还算能干。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做事却不像沈瑛那样慢半拍,该进不进、该退不退的,吴少卿比较果断。正旦朝贺的任务,做得比较好。 祝缨在人群中,心情也不错。今年,梧州各家也派了人过来,郎锟铻的儿子郎睿终于到了一个可以比较放心让他出远差而不太担心病累死的年纪了,虽然个头也不高,但也有了小少年的模样。 与苏飞虎的小儿子以及路果的女儿、喜金的儿子一同到了京城,他们都是代表各自的父亲长辈。他们没住到四夷馆,而是住在了祝府——这段时间府里特别的热闹。 这里面最让祝缨高兴的是路果的女儿,苏喆私下问了,这个由苏鸣鸾给起了个“路丹青”的名字的姑娘今年十六岁,比苏喆年纪还小一些,是苏鸣鸾向路果建议派过来的。 远离梧州,祝缨最担心的就是与梧州人疏远了,自己的别业还好,各家、尤其是苏喆林风之外的另外三家,实在是离得太远了。 她这次借着新帝登基的由头,写信回去让各家派人过来,同时言明希望来人能够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果然派了人过来,尤其是郎睿,郎锟铻舍得让他来,祝缨更加放心。 先在自己府里住一段时间,熟悉一下京城、朝廷,再给他们安排。 祝缨已有了规划。 新年期间,她就带着几个人四处走动,无论是郑府还是陈府,又或者是施鲲府上,都去混个脸熟。 出了正月,她也不着急,从会馆中的挑出两个书生给他们先温习功课。 她自己则埋头案牍之间,自任户部以来,她就不断派人到地方上去摸排情况,如今已经汇总了三分之二了。估摸着到今年年底,就能把全国的情况摸个差不多了。到那时,就能据此制定计划,协调全国土地、人口。 明年王叔亮也差不多出孝了,能提醒皇帝把他给召回来一起干活了。 祝缨想得挺好,忙了一个早上,起身活动筋骨的时候,却见一个眼熟的人影跑了过来——范生。 范生脚下有些踉跄,见了祝缨,有些迫切地说:“大人,刚才,施大人接着他家里的消息……施老相公,殁了。” 朝中值得忌惮的老臣,彻底没了。 第413章 从容 范生心中忐忑,祝缨不说话他也不敢催,室内一片寂静,能听得清自己心如擂鼓。 祝缨微微惆怅了一下,旋即又有了一点不安,静了片刻,才说:“知道了。鸿胪寺情况如何?你过来是施鸿胪让你来的吗?” 范生忙说:“不、不是,晚生觉得,应该早些将此事报给您知道。” 祝缨看了他一眼,范生越发的局促了起来。他之前犯了个错,错估了形势,数年间便再没有得到提携。眼见同乡同学或于此处、或于彼处都有了进益,只有自己仍是原样,心中颇为懊悔。痛定思痛,终于让他把握住了这次机会。 又不安,怕祝缨嫌他自作主张。答了一句之后,他又没词儿了。只觉得说什么都好像要犯错一般。 祝缨点了点头,道:“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你速回鸿胪寺。施鸿胪家中有事,他一旦离开,鸿胪寺千头万绪都落到吴少卿手里,你们会忙起来的,不要让他找不到你。吴少卿有什么吩咐,你且照做就是。” “是。那……晚生现在回去了?不用再做别的了吗?” 祝缨看过去,范生将头埋得更低,不敢与她对视。 祝缨道:“回去吧,有什么事,我会知会你的。” 范生心头一块大石落地,大声道:“是!”疾步退了三步,转身跑掉了。 祝缨起身,踱到了门口。户部的正堂建在一处高台之上,极目远望,风景似乎与之前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祝缨知道,一切都不一样了。 至此,朝廷的面貌与十年前是完全不同的了! 天下,会走向何处呢? 从此,无论是皇帝又或者是朝中的大臣们,都少了一个极有经验的、可以借重其智慧的长者,所有的事都需要自己来做了。 祝缨有些不安,经验这东西,是靠时间和代价堆起来的,一个国家、一个朝廷的代价是什么呢? 她一提衣摆,迈步跨出门槛,径往政事堂走去,仿佛那里能够让她安心一点似的。 一路上也偶遇几个人,看他们的样子好像还不知道施鲲去世的消息,都显得比较镇定闲适。 祝缨离政事堂还有一箭之地,察觉到那里有些嘈杂。 及至走近,就听到有小吏小声说话:“怎么施相公也殁了呢?” “施相公春秋已高,也算高寿。” “不是说这个,你想,冷侯才走了多久呀?近来是不是有什么冲撞?怎么老大人们都走了?” “嘘……嘘……别胡说!他们都多大年纪了?难道还能长生不老?” “话虽如此……” 他们看到了祝缨,忙住了口上前问好。祝缨也对他们点点头,问道:“怎么了?” 有点慌张的小吏道:“施相公,殁了。” 祝缨道:“是这样么……” 话说到一半,施季行从里面出来了,祝缨与他打了个照面,只见施季行满面泪痕,与之前冷云又是不一样的哭法。 祝缨道:“你……” 施季行一开口,眼泪又滚了下来,哽咽着说:“子璋,家父……去了。” 祝缨后撤了半步,又打量了一下他,施季行道:“是真的,我……我已面圣,才、才向相公们交代了些事……这……我……我心里有些乱,就先回去了。见谅。” 祝缨做了个请的手势,脚步也沉了沉,她突然不想去政事堂了,又折回了户部,在堂里坐着发呆。 施鲲的存在感一向不强,他从做丞相起就不想多事,无论是陈峦还是王云鹤都比他出彩得多,更不要提那位极有特色的天下文宗。他仿佛就是政事堂的一根柱子,一直默默地立在那里,突然有一天,柱子消失了…… 一个人是不是重要,不只在于有他会怎么样,更在于如果没有他会怎么样、会有多大的麻烦。 施鲲就是这样一个“没他不行”的人。 祝缨细细品着这事,政事堂却又派了人来请她过去。 ………… 祝缨又到了政事堂,此时,窦朋、郑熹、陈萌、冼敬四个都在,从她进门起,四双眼睛就看着她。 祝缨在离他们五步远的地方站住了:“您几位这是?” 窦朋仿佛被惊醒似的,道:“坐。” 在祝缨到来之前他们已经争执过一回了,为的是施鲲的身后事。死后哀荣肯定是有的,从皇帝到政事堂,对他的印象都不错,几乎是比着当年王云鹤来办这件事。难处在施鲲的儿孙丁忧之后,空缺要怎么补。 到得此时,就能很直白地看出来施鲲的势力了。鸿胪寺卿出缺了、京兆尹也出缺了,此外施家还有两个刺史、一个侍郎、七个绯衣、青绿十数人,一齐丁忧。 五品以下还好办,鸿胪寺、京兆尹这两处不宜一直空着。鸿胪寺现在还剩一个少卿,还是个新手,至少得给再配个少卿。京兆尹就更为重要了。 政事堂几个人心知肚里,如果是一前,比如陈、王在世的时候,又或者还有施鲲主政,朝廷比较稳,京兆尹缺个几年、由少尹暂代,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他们自己心里知道,朝上在争斗,京兆就得有个能干的人镇一镇。 之前的施京兆家学渊源,施鲲又在世,压得住。接替的人,要么出身得与之相仿,要么能力就必须出众。 四人丞相心中把人选转了一圈,陈萌抢先说:“我看祝子璋可以!” 冼敬道:“那户部呢?恐怕也离不得他。今时不同往日,户部……” 窦朋点了点头:“户部也要一个能干的人。” 陈萌自觉应该推祝缨一把,便说:“难道朝廷没人了吗?我不信,没有他,户部就转不动了。” 郑熹道:“转也是转得动的,只是没有他在的时候这样好。” 祝缨很好,如果没有这样好就更好了,不会让人觉得一旦把她调走,这个地方落在后来者手里就要变差一些。她自己倒好,去哪儿都行。 陈萌道:“那也不能把他一辈子就扣在户部吧?这是什么道理?” 窦朋拍板:“把他请过来,聊一聊吧。” 祝缨这才坐到四位丞相的面前,一对四,她的内心出奇地平静。陈萌对她悄悄使眼色,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与安慰。冼敬则神色颇为复杂,窦朋在评估。郑熹开口道:“施相公,殁了。” 祝缨道:“我刚刚听说了,这……与户部的干系不大吧?” 郑熹道:“与户部的干系不大,与你倒有些有关系。” “我?” 郑熹道:“如果让你掌京兆,你意下如何?” 祝缨微微吃惊:“我?” 郑熹点了点头。 祝缨微微皱眉,似在思索。 四人也不催促,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陈萌看来,对京兆对祝缨个人有利,不能因为人家管户部管得好,就让人老死在户部。祝缨在推他进政事堂这件事上出力极大,陈萌也想引祝缨入政事堂。 以祝缨与陈萌的年轻差,祝缨在京兆任上再混个几年,就能摸着政事堂的门了。到时候陈萌再引荐一下,两人在政事堂里打个配合,到陈萌自己休致的时候,祝缨还正当年,他也能安心休致,托付朝政和儿孙。 互惠互利,通家之好。 陈萌又看了一眼郑熹,心道:三郎碍于出身才受你辖制,你总不能辖制他一辈子!你不厚道! 他自认厚道人,就极力要推祝缨往前走。再说了,等进了政事堂,丞相也可以兼管一下户部嘛!不过几年的时间,有什么等不得的? 郑熹有些犹豫,京兆尹,祝缨当然能干好,但是户部……他手上没有能够争这一职位的人。一旦脱出去,好些事儿办起来就不方便了。六部之中,吏部第一,在陈萌手里,户部第二,祝缨管着也就约等于在他手里,现在户部脱手,郑熹左右为难。 窦朋则是觉得京兆也重要,户部的事儿他与冼敬都知道些,离了人不至于出乱子。可是京兆,那是真的难管。 冼敬的心情更为复杂,京兆府呵!一有京兆,他就会不自觉地拿来与他故去的恩师做比较,比来比去,来一个他在心里骂一个,从之前的巫京兆直到郑熹、陈萌,施京兆他也嫌不够好。 但是一提祝缨,他第一反应是——祝缨能做好这个京兆。 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 他们都在等着祝缨的答复。 祝缨已经想明白了,做京兆,对她个人而言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京兆尹比户部尚书轻松,权更重、位更高,整个皇室、整个朝廷都在她的地盘上了。 京兆尹好不好当,得看是什么人当。 她与四人逐一对视,最后收回了目光,说:“接手户部,非常难。随便干干,一味催促下面缴税纳征是容易的,想干好是不容易的。这几年又有些水旱灾害,有的地方已经连续三年干旱了。换一个不太细致的人,一个疏忽,百姓就是妻离子散。” 二十年前她到福禄县的时候,就有“逋租”了,那时候的情况比现在还要好一些呢。 陈萌有点着急地说:“你这是,舍不得户部?” 祝缨道:“几位相公没有一个是想朝廷、国家不好的,但是承平日久、积弊良多,对一个病人,不同的医者有不同的方子,这也是朝中许多争执的源头。我没想那么多,我做事从来不管这个道理、那个旧例的,我只管看这件事。 以户部而言,万事依据就是钱粮、土地、人口。这也是萧何之所以贵重的原因。然而中枢与地方之间总有些隔阂,不靠地方不行、完全放手又易受蒙蔽。 自从接手户部,我就暗中派人到各地去,实地看看。这件事现在还没做完。本打算做完之后,再报给政事堂,请几位相公协商,看看接下来要怎么下药开方子的。 我要离开了,恐怕这件事就要半途而废了。 我不挑活,但是请再给我一点时间,至少让我把这一件事做完。等我把各地的土地、人口弄明白了,报上来。接下来如何安排我,都行。我不挑。” 全国数据拿到手了,事情就成了一半了。对信息的掌握,就是“掌控”本身。萧何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推崇、举例,就是因为这个。有了依据,就有了掌控,刘邦争天下的时候,就有了资本。 抑兼并这事儿也是这样的,把数据拿到手,无论是郑熹还是冼敬,做事都会顺利一些。一些看法,也会随之产生一点改变。总之,会更务实。 四个丞相能力有不同,却都明白这个道理,四道吸气声响了起来。 陈萌忍不住站了起来,跺脚道:“你!害!” 郑熹低头想了一下,道:“也罢,你先做这一件。” 冼敬一直默不作声。 窦朋满眼赞许地点头,道:“很好!你还要多久?” “最早也要到年底。” 窦朋有些为难,京兆尹空上一年?还是那句话,对现在的朝廷而言,有点不太好。 郑熹道:“京兆府也不急在这一两日,你且管好户部。” “是。” 祝缨微笑起身,向四人一礼,从容离去。 窦朋感慨道:“他倒是始终如一啊!” 陈萌没好气地道:“那京兆府怎么办?” 郑熹微笑道:“这里不是有一个现成的么?姚臻。” “他?!!!”冼敬说。 郑熹道:“他是忠于陛下的。陛下至少不会觉得这个人选离谱。” 窦朋道:“那就这样吧。” 时候也不早了,他们商议完了,也没有马上就向皇帝奏明——还得去施府吊唁呢。如果能探听一下施鲲有无遗书、内容是什么,就更好了。 皇帝得给施鲲辍朝,他们如果着急,就在这期间向皇帝提出建议,如果不着急,等施鲲入葬了再提也行。 ……—— 从政事堂出来,祝缨脚步轻松。 此时,已经有许多人知道了施鲲去世的消息,大小官吏心不在焉。祝缨回到户部,见此情况索性放了半天假:“赵苏,你留守。” 赵苏对施鲲没什么感情,他只要看着自己义父好好的就十分踏实,答应一声,安安稳稳坐着办公。 其他人顿时做鸟兽散,祝缨自己也出宫回府,换身衣服,去施府吊唁去了。 这一天皇帝没去,他预定是第二天去。祝缨得到消息,知道第二天还得陪着皇帝再去一次施府,便早早从施府离开。 才回到自己家,却见卓珏正在门房打转,仿佛是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看到祝缨回严,卓珏急急迎了上来:“大人!” 祝缨边往里走边问:“怎么了?” 卓珏道:“出、出事了……他、他们要把罪都推到蔡义真身上。” “蔡义真?” “是,是前年来拜见过您的,后授了江安司马,不合与同僚有了些龃龉,被同僚所害,将江安的一应违法循私之事都推到他身上。他家娘子只得派人到京城来求助……” 蔡义真也是个南方出身的人。 祝缨皱眉道:“人呢?” “我把她安顿在会馆里。” 第414章 调整 祝缨做了个手势,卓珏脸上还有一点焦虑,仍然闭了嘴,跟着祝缨去了厅里。 祝缨没有去换衣服,就在厅里问起了详情:“来的什么人、带回了什么消息,又有什么证据?” 祝文接过了她的帽子捧着,将卓珏上下打量了一下,抬眼看到苏喆等人也回来了。她将帽子拿到一边放好,迎了上去,与苏喆、林风嘀嘀咕咕。林风手里正拿着个纸包,问:“阿发呢?我给他带好吃的来啦!” 祝文道:“正在房里愁呢,大人回来是要查今天的功课的。” 林风有点幸灾乐祸地道:“嘿!可算轮到别人了。” 苏喆则问:“像是卓郎君?什么事?” 祝文低声说了,林风道:“咦?没听到消息呀。” 苏喆道:“兴许是还没报到朝廷来吧?想抢先求阿翁把这事儿给截住?跟着听听去?” “好啊。”林风说。 两人大大方方地到了厅上向祝缨说:“我们回来了。”各说了部里今天没有什么大事。 祝缨心道,今天最大的事儿就是我被政事堂给约谈了,旁的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大呢? 她一看这两人的表情,就知道两人是要赖着听消息,因此没有赶他们,而是继续问卓珏:“蔡义真究竟有没有类似的事情?你去弄清楚再来回我。既说旁人构陷,则旁人必会将证据做实。想要反驳,手上得有点实在的范梧。既然通了消息,只要江安那里没有悄悄地将人给害了,到京城就还有拨乱反正的机会。 只要他们不伤天害理,有事我都可以为他们平了,但是对我,他们必须坦诚、不能有所隐瞒。否则,我亲自办他。” 卓珏看了祝缨一眼,躬身道:“是。” 祝缨对祝文道:“去账上支些钱,你亲自拿去会馆,安顿一下人。” “是。” 卓珏忙说:“不用,我已给她算了食宿钱。” 祝缨摆了摆手:“你能有多少钱?去吧。” 卓珏只得离开,祝文道:“卓郎君等我一等。” 苏喆与林风目送卓珏离开,苏喆道:“阿翁,这个卓郎君有点怪怪的。” “哪里怪了?”祝缨问。 苏喆道:“阿翁问他的那些,他不是应该过来之前就先问明白的么?要是个生手也就罢了,他跟着阿翁办过事,这么久了,怎么还没学会呢?不太像。我觉得……这个蔡义真是不是并不像他说的那样无辜呢?” 林风也皱眉:“这么说来,是有一点呢。哦!我知道了!豁!” 这不就是狐假虎威么?老虎还傻乎乎的,不知道狐狸在下头干什么呢! 林风开始生气:“真不实在!义父要是什么都不问就护着,闹出来蔡义真也干了坏事儿,岂不是连义父的名誉也要受损?” 祝缨道:“这些都只是你的猜测,不能拿猜测定人的罪。” 林风嘟囔了起来,祝缨道:“你们两个既这么想,一会儿祝文回来了你们就找他去,蔡义真的事儿,你们俩去查一查。” 林风来劲了:“真的?” “嗯。” 苏喆也高兴:“太好了,我也正闲着呢!”册封后宫之后,礼部就没她什么事儿了,现在整天在礼部里看各种礼制。反正看着看着,就有点儿不对味儿。祝缨读“礼”就闹心,她是个“蛮夷”,比祝缨还要再多一个扎心的点。能干点别的事儿透透气,也是好的。 林风问道:“你能走得脱么?” “姚尚书也不要我天天应卯的。” 祝缨道:“那就这么定了,明天让赵苏、赵振他们几个过来一趟。” “诶?”苏喆发出一个音节,旋即道,“好!明早就能遇到舅舅。” 林风道:“那我明天去找阿振哥。” 祝缨点点头,回去后面换了衣服,往客房郎睿等人住的地方将人揪了出来:“到书房,交功课。” 路丹青年纪比郎睿稍长,功课也最好,祝缨身边的姑娘,总比别人更好强一些。她长得五官端正,体形仍矮,却是先在花姐那里读了几年书的。苏鸣鸾的信里说,再放到山里,这个年纪就容易要结婚生子了,白瞎这些年用的功了,就撺掇着路果把人给送了来。 郎睿与苏喆一样叫“阿翁”,人倒长得结实,南方人里算是个高个儿,放到京城也不能让人一眼就说他矮。 喜金的儿子叫金羽,不是之前与林风一起玩过的金羽。这一次他过来,大家才知道之前那个金羽病死了。山里的各族的习俗之中对“避讳”并不很讲究,常有为纪念,将一个人的名字给子弟、后辈用的情况。 因为要上京,得取个差不多的名字,喜金想来想去,怕自己起的名字不好。刚好有个现成的,就给了现在这个金羽。 三人都点底子,祝缨检查完了,给三人再讲解一下新的功课。 讲完了就能吃饭了。 三人都露出轻松的神情来,郎睿胆子最大,问祝缨:“阿翁,听说君子六艺,现在不讲究驾车了,那骑马呢?!” 祝缨笑道:“忘不了,后天休沐日,随我去挑马,你们一人一匹。” 三人都欢呼了起来。 地形的关系,郎睿等人要梧州虽然不缺马骑,但是听到林风讲纵横驰骋,还是心向往之的。 祝缨自北地归来之后,将牧场也扩大了一些,内中有不少良驹。如今倒不必有一个郑侯来送她好马,她自己反而能送人了。 吃过了饭,祝缨又见了一些登门拜访的客人。到宵禁前,客人陆续离开,祝缨却带着胡师姐、苏喆出府去。 ……—— 宵禁之后的京城,出了坊门就是一片寂静,路上遇到一队衙役冲了过来:“什么人!” 胡师姐上前亮出了牌子,衙役一看牌子的形状就先把板着的脸放松了,再看是胡师姐:“胡娘子!” 祝缨常跑京兆府,衙役连她的随从都认得了。 寒暄两句,一队人往路边一让,祝缨对他们点点头,带着二人策马而去。 路上人少,三人一路疾驰,苏喆发现路越来越熟,最后竟停在了杨静府前。 祝缨跳下马来,胡师姐上前拍门。杨府门房没料到这个时候还会有客人,犹豫而吃惊地问:“谁?!” 苏喆蹦到门前:“齐翁?是我!” “咦?” 门被开了一道缝儿,门房老齐将手中灯笼一照:“苏娘子?您怎么这个时候过来啦?出什么事啦?快进来!” “莫惊,我陪阿翁来的。” “诶?”老齐将灯笼又一照,“哎哟……” 祝缨问道:“杨先生在么?” “在、在。”老齐一边推着一个小厮,“去看好大人的马。”一面执着灯笼给祝缨引路。 杨静此时也还没有睡下,老齐将她们引到了杨静的书房外面,通报了祝缨的到来。杨静也没有戴帽子,一身儒服,正在写信。闻言放下了手中笔,亲自迎了出去:“子璋如何亲来?” 苏喆有事,自己来就行了,祝缨过来,杨静直觉得是有别的事儿。 祝缨笑着进去,杨静示意请坐,两人对坐,苏喆乖巧地坐在了下手。杨静等茶上来之后,才说:“你来得巧,才收到老师的信。” “哦?他老人家又去哪里逍遥了?” “既是逍遥,哪有定所?”杨静说,“所行多处,有夸有骂,我才看到他又去了北地,说北地百姓很怀念子璋呀!” 祝缨问道:“北地可还行?” “说是不错。” 祝缨点了点头:“信且慢看,今日我来是有一件事要与先生商议的。” “何事?” 祝缨道:“国子监,你还预备怎么弄?还要花多少钱?怎么花?” 杨静将上半身往后一扯,警惕地问:“怎么?朝廷要在这上头克扣了吗?册封后宫少花一点,就够给贫寒士子多供些柴炭了!我可正要给老师写回信呢!” 祝缨做了个制止的手势:“我什么时候克扣过你了?后宫的事儿,陛下初登大宝,这第一遭,得看得下去。往后他想奢侈,我也是不能够答应的。” 杨静放心了,问道:“那你的意思是?” “要多少,咱们合计一下,我先给你拨了。” 杨静严肃了起来:“你是遇到什么事了吗?这么着急,还只带了两个女娘过来。说!是有什么危险吗?说出来,一起想办法。万事自己扛,给人留好处,是想叫别人愧疚吗?你不是这样无聊的人吧?” 祝缨哭笑不得:“想到哪里去了?我要为你做事,必要你记着恩情的!” “那是户部?” 祝缨道:“别瞎猜了,趁着手上有,先拨给你。” 今天政事堂找她聊天儿,她就觉得这个户部自己可能呆不久了。政事堂难得有意见一致要干一件的时候,他们意见一旦一致,就能决定几乎天下所有的事。自己能拖到把各地的情况摸清,已经算是他们让步了。 虽然不知道除了京兆还会调她干什么,但是她得先把一些事情给安排好。 其中一条就是杨静在干的事,这个事戳好些人的肺管子,从钱财上卡是个挺有效的手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杨静只能说初见成效,接下来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祝缨希望能抓紧时间,先把钱粮拨给杨静,等自己离开户部了,杨静也能支持一段时间,直到迎来转机。 她自己也有一个预算,从袖子里抽出一张纸来:“先生看看,这样行不行?” 杨静狐疑地拿过来一看:“哎哟!”不少。 他更怀疑了:“你把话说清楚!不然我这

相关推荐: 「花園」--跳蛋寶貝   阮梨傅砚礼   角色扮演之羞耻度爆棚1   快穿:崩人设后我被大佬觊觎了   一些play的写法(1V1 H)   斗罗霍雨浩之我的分身太自律了   天下第一少女攻[重生]   今天也请杀掉我?【R18G】   百合ABO 我只感觉你   腹黑小王妃:惑世妖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