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碎玉投珠 > 第384章

第384章

看向门口:“你怎么来了?” 祝青君的脚步声与祝青雪是不同的,她的步子更重一点,声音也更利落,咔嚓咔嚓的。 祝青君抿唇:“姥!番人有异动!他们先是小股试探,被祝新乐他们击退了。现在又集了更多的人,进在攻打隘口!” 祝缨道:“果然来了?” “是,果然来了!对了……祝新乐说,在对面的人群里,看到了普生头人,他居然没死!” “祝新乐没有贸然出战吧?” 祝青君道:“没有。虽然愤怒,但还有理智。不过,我还是有些不放心,我想亲自去。” “多带些人吧……粮草,随后就跟上。”看来,今年的力役,不太好免了。 “是!” 两人一同看向门口,祝青雪回来了,祝青君道:“去找晴天,让她看好商人,尤其是西番来的。从现在起,暂停一切往西的商贾。” “是。” 祝缨又让祝青叶去将巫仁、苏喆、林风等人召来,对祝青君道:“你要带谁走?” 祝青君道:“我想带几个原吉玛族出身的人。” “可以。” 吉玛的头人都被她们杀得差不多了,现在说的几乎都是奴隶或平民出身了。 不多时,人又聚齐,大家都是一脸的晦气——他们也太不会挑时候了!秋收完了,赵苏等人也要过来,西州城又比去年显得像样了一样,花木也好,百姓也吃穿得更好了,正准备一块儿乐一乐呢,番人来了! 祝缨道:“好了,没别的好说的了,开始吧!” 第503章 误会 讨论开始了,经历过三年的战争之后,各人也都算有了经验,在听到消息之后,脑子里已经有了一点想法。不过大家都没有抢着说,而是等着看,论军事,最有发言权的是祝缨。如果她主持会议先不说话,第一位发言的就应该是祝青君。 祝青君刚才在他们到齐之前已经与祝缨有过简单的沟通了,此时也是当仁不让,欠了欠身,道:“姥,我带人去,也好探一探对方虚实,决定下一步如何应对。” 祝缨点了点头。 祝青君又说:“如果情况紧急,或许还要请求支援。” 林风、苏喆、路丹青以及几个才新升上来的校尉都有点坐不住了,祝缨依旧是点了点头:“可以。” 接下来祝青君要说的就是比较具体的方案了:“对面看到了普生头人,他对这一带很熟,我担心他们会不会还有什么秘密小道可以从西番通往安南。前线我会尽力侦查,后方,还请姥也留意。” 祝缨道:“当然。” 然后是巫仁讲后勤:“幕府新建,去年余粮若干,今年新收若干。士兵一日消耗若干,运输损耗若干。又,需干肉若干……”各种数字一一报来,总的来说,由于缓了一年,暂时没有太大压力。 苏喆就接着汇报人口:“又括出两千户来,一户一丁也有两千人。不过这两千人都是未经训练的,服力役还行,上阵恐怕不合手。后续如果增兵,不如征以前老兵更合适。” 祝缨也点头表示同意。 林风道:“梧州、博州马上也要来缴粮了,军资应该不用担心。秋收之后他们的事也会少一些,幕府要用人也不会缺了人手。姥,我愿去训练援军,以备不时之需。” 祝缨道:“不急,你另有任务。晴天,说说你的那里的消息。” 祝晴天的表情有点不好,被突袭了,她竟然没有听到消息!虽然之前在京城是干的在京里打探的活儿,到了安南,你看安南大家都是现抓过来的生手,别人都顶事儿,就她这儿出了纰漏,这让她有点恼。 祝晴天认真地想了想,道:“我觉得,这事儿应该不是上一次的人干的。大军出动,纵然是番人,不用太多的粮草,集结人马也需要时间,一点动静也没有,恐怕更有外力。我这就加派人手去打听。” 祝缨道:“要注意安全。” “是。那个秘密小路,我们的人也知道有两条,都是些猎户、采药人之类走的,根本走不了马队。”祝晴天又补充了一句。 祝青君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祝缨对祝青叶说:“赵苏、祝炼他们过来,随员你来安排,再帮着巫仁与他们算账。” “是。” 祝缨给林风、路丹青派了新的任务——要在关隘与西州城之间再准备一到两道防线,万一隘口失守,不能让对方一口气就冲了过来。 并且坚壁清野。 所有人都看了过来,大家知道“坚壁清野”的意思,但是对于做这件事情还是比较陌生的。 祝缨道:“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正好秋收也差不多结束了。设若有变,熬也要把番人熬走。” 祝青君低头想了一下,道:“我不会让番人有机会踏入安南的!” 祝缨道:“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争,所有人都要有所准备。不是你在前面打着,别人在后面看着。我们以后要面对的事情都不简单,不是吃完早饭再吃午饭,是吃早饭的时候,旁边来了个人问你借书,还告诉你锅里水烧开了。哪个要等你一件一件的做来着?都动起来。” “是。”众人一齐答应。 祝青君道:“那,我还另有些东西想要用。” “你列单子过来。” “是。” 祝缨又对苏喆道:“抽丁的事,你与青君协同办吧。” “是。” 此外又有一些工程,不免要暂停一下。战争的破坏一向巨大,前头修好了,后面毁了,也是白干。所以现在工程的重点应该往腹地放,靠西的工程,除了修路,其他都要看看形势再定。 很快,策略定完,各人都忙碌了起来,祝缨成了全府最闲的那一个——她背着手,慢慢走到了后宅。 幕府的后宅比之山城更大,比京城中相府还也大不少,建的时候有点仿皇宫,前面是办公区,后面是居住、生活的地方。办公室的地方由于要处理整个安南的军政事务,本就不小,还要兼三州民政,它就尤其的大。里面穿梭着好些年轻的学生样的品阶较低的官员。 后宅的主人只有祝缨一家三口,但是赵霁、阿扑等人都寄居在此,苏喆、路丹青、祝青君也都住在这里,也颇为热闹。张仙姑日常除了到处蹓跶,晚上赵霁、阿扑等人放学她一准儿回来看小孩儿的晚饭。 现在,赵霁、阿扑都在上学,祝缨前面有事、花姐在学样,张仙姑正跟杜大姐闲聊:“后头池子里光养看的鱼太浪费啦,都种了藕了,就再养点儿能吃的鱼吧。” 杜大姐说:“我也不会养鱼,等我问问他们吧。您别说,鱼头炖豆腐,好吃!” “是吧?” 祝缨听她们说得有趣,也插了一句:“那今晚就吃这个?让他们到集市上买一篓大鱼回来,今天吃饭的人多。” 看张仙姑高兴,就不再提本来想说的事——与想西番这一场仗,由于来得突然,她对西番的情况并没有掌握,难说事情是大是小。万一超出了掌控,要熬下去,她想早点把张仙姑送回梧州,打完了再接过来。 反正,赵苏还没过来,等他来了再说,也还来得及。 杜大姐不明就里,答应了下来。祝缨又陪张仙姑说了一会儿话,讲赵苏、祝炼要过来了。 张仙姑也很想念这二人,念叨了一阵儿,又说祝缨:“你,我就不说了,锤子的事儿你得上上心!孩子,不是养大了就算完了的,他也不小啦,得成个家了!你看看你这一屋子的小屋儿,有几个有家有业的? 林家小子、赵大郎,人家有亲生父母操心的,哪个不是有妻有子?小妹那个,跟别人不同,她有家产要擎,家里怕别有打算,咱们不好多嘴。旁的人,人指望你,你不得给人看着点儿?你不催,也要问一问,他们有没有心上人,不给人家操办吗?” 又絮叨了好些个“打仗时不好说,打完仗了,该收心啦”之类的。 最后终于拐到了女儿身上:“你同花儿姐的这些孩子,青君、青叶、青雪她们,另有锤子是你学生,赵大郎是义子,你想好哪一个好给你养老了么?” “诶?哪一个?” 张仙姑奇道:“怎么,你没想好?个个都是好孩子,可也得有一个主心骨啊!你要把事交给谁,就得先对他更好一些。赵大郎稳重人,岁数不小,锤子,你又放得远。姑娘们年轻又细心,那你得对她们再好一点儿啊。一件活计,人人都做得,就是人人都不管,你得定准了一个人呀!” 在张仙姑看来,女儿亲自生是不太可能了,不过祝缨把“祝”姓给了许多人,又把许多聪明孩子收在府里,那就有“师父养徒弟、徒弟给师养老送终”的意思。这是可以接受的。养这么多,从中选最好的、最有良心的,定下来。 张仙姑也就可以放心了。 祝缨心中的“继任者”与张仙姑理解的“养老送终”是不一样的,不过她也没解释,而是说:“娘看谁好?” “锤子是咱看着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心重,现在倒好了。青君本事也大,眼里有活,踏实肯干。旁的也都好。” 祝缨笑道:“那不就行了?” “那锤子的亲事?” “等他来,我问他。” “那行!” 自己想要办的没办成,反而挨了一顿说,祝缨不再久留,先溜去马场,看了一回马,命把最稳的几匹骟马好生照料好。再踱出府,往学校里看了一回,尤其过问了遗孤们的起居,才重又踱回府里,陪张仙姑吃炖鱼头。 张仙姑只知道女儿要吃的鱼头,见她吃得开心,张仙姑自己也就开心,直觉得岁月静好,此生足矣。 ………… 直到祝青君又率兵出征,张仙姑才知道好像又要打仗了。 因为祝缨有事,有几天没陪她出门了,张仙姑就自己带着蒋寡妇,骑上她的那头驴,到街上转悠。在街上看到了正在征丁运粮的衙差,她好奇地问一句:“今年还用给朝廷纳粮?” 被回了一句“这是给咱们小祝将军出征用的”,她才知道要打仗。 她经的见的多了,当时没表示,回府又询问祝缨。 祝缨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咱们现在最能干的就是她,一有事就叫她也不行,我就想,让她这次带几个新人去练一练手。不止兵要练,将更要练的。练成了,青君也就能歇一歇了。” 道理讲得很通,张仙姑被糊弄了过去。 祝青君也再次踏上征途。 这一次,她不止带了一千骑兵,又有两千步卒。除了常规的辎重粮草之外,她又特别列了张单子,向祝缨多要了些旗帜之类,都是连夜赶工做出来的。其规制、样式等都要求与朝廷的军队一样,安南的裁缝、做针线的妇人都没见过,还是苏喆等人亲自指导画出了样子。 祝青君一路西进,到达关口,远远的就有祝新乐派人来迎。这小子胡子拉茬的,脸也黑了不少,身上的铠甲也多了些痕迹。一笑露出一口白牙:“将军。” 祝青君道:“怎么样?” 祝新乐道:“孩儿们还顶得住!就是你们要再不来,咱们可就要哭啦!” 祝青君看他,怎么也不像是要哭的样子,道:“看到普生头人了?” 祝新乐点头道:“是。就是他!跟在番人大官的身边,朝这边指指点点的。” 祝青君道:“有两条采药小路,要防着他知道。” “早派人盯着了。那样的小路,他又怎么会知道?他在大屋里享福都来不及了呢。” “走吧,进去说。不要声张,要装作没有援军。” 祝新乐道:“明白,骗他们!打他们个想不好!这下好了,也让他们吃吃苦头。咱们也乐一乐。” 祝新乐说得乐观,其实关口的守军这段日子以来过得挺苦。 起初,派来守关是挺好的。士卒都是苦出身,自己来此服役,家人在家乡就能少出一份力役。在这里还能熬点军功资历,又有饭吃,也不挨打。任务主要是警戒,防止有外敌——就是番兵——盗匪之类,保护过往行人和商贩。抽税、核查文书之类自有安南派过来的文官书吏负责——他们都识字。这些人还兼着给守关的兵士教点官话和常用字。 在这里,虽然不至于腐败,偶尔客商过路也会有一点“孝敬”,有时候是一瓶酒,有时候是些小玩艺儿。他们还能有功夫闲得开出两畦菜地,再养几只羊…… 小日子守得也还惬意,那一场覆灭了西卡、吉玛两族头人的大战,仿佛已经很遥远了。 直到一天夜里,西番人马突然叩关! 亏得他们是真的安排了夜哨,值夜的人其实当时也在打盹儿了,对面的动静稍大了一些,给他惊醒了。睁眼一看,火光下,墙头冒出一个人头来!吓得他当场大叫! 一场血战就开始了! 对面偷袭不成,次日开始强攻,他们起初是撞门。这处关隘,安南后来加固过,简单的攻城器械破不了门,关上也安排了守城器械。 祝新乐一面安排向幕府告急,一面抵挡,他的人手少,对面却源源不断来了几千号人,还带了个普生头人过来。这一段时间下来,祝新乐已经折了百来号人,伤者更多。再不来援军,他是真要哭了。 天天看着城下的普生头人,也生不起气来,净想着怎么用手上这越来越少的人,撑过一轮一轮的进攻。鬼晓得为什么对面也有抛石机?他们先来都是骑兵,后来渐渐多了步卒,步卒们又携带来这些鬼玩艺儿。 祝青君道:“好,我知道了,先把守城的兵轮换下来。伤兵包扎,送回后方。知道对面是谁么?” “是番主手下的大将,不是上次的那人了。” 祝青君重新整顿了关上关下,亲自观察敌情。从对面的旗帜上看,确实是换人了,兵士风貌也不太一样了。 祝青君下令:“趁夜,把我带来的旗帜插满城头,多扎草人。天一亮,就擂鼓呐喊!” 祝新乐觉出不对来:“那……” 祝青君问道:“采药小路,你知道的?” “是。” “好,我要用到这些小路。” “包抄?” 祝青君点了点头。 迂回侧击的也是用的带过来的大旗,不但旗帜,连衣甲都是朝廷制式的。祝青君亲自率队,祝新乐道:“怎么敢让您亲自去?那块儿,咱们都不熟。” 祝青君笑笑:“我带向导了。” 祝晴天恨得要命,连夜给祝青君搜罗的走这一条线的商人,祝县、阿苏县都有人走这一条线做生意。 祝新乐仍然担忧:“好姐姐,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以前大伙儿拿命拼,现在您金贵。” “可也没什么好金贵的。走了!” 新的一天,又是准备以血腥开始。这一天又有所不同,城上插满了旗帜,将番将吓了一跳,责问普生头人:“你不是说现在是秋收的时候,他们正在忙吗?” 普生头人也阴着脸,祝新乐如今是他的头号仇人,祝缨且要往后放一放,每天就看着城头上的伤兵越来越多,人头越来越稀,但就是攻不下来。他后槽牙都要咬碎了。 他也很讨厌这个番将,拿他呼来喝去的!他是头人,以前怎么也得是与番将相仿的身份。但是现在……他咽下了这口恶气,他之前的“朋友”已经死了。 那位“朋友”原本是他来帮他对付东面的凶人的,却又突然洗劫了他,打开了城门,害得他什么都失去了。但是“朋友”走的时候又顺手捎上了他,“救”了他一命。他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不得不忍了,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依旧要感谢“朋友”,并且许诺:“帮我回去,你要什么我都给你。” 这位“朋友”一直没松口,直到“朋友”的弟弟引来了番主的兵马,杀掉了父兄,把他交给了番主。 普生头人又成为了“向导”,向导就向导,只要能够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重新成为头人。以后,他有的是机会报仇…… 城头明显换成了生力军,番将久攻不下,愈发暴躁,连连鞭打身边的士卒:“冲!就差一点了!” 突然,他的侧后方传来喊杀声! 祝青君杀到了! 番将不再暴躁,脸色一变:“怎么是……” “撤!” ……—— 祝青君勒住马,亲自殿后,眼见番兵退尽,才徐徐撤入关内。 关上关下一片欢腾。 祝新乐道:“他们狡猾得很,还得防着他们再杀回来。” 祝青君道:“你安排值夜吧。”对面攻车的器械都带了好些过来,她也吃不准对面的决心有多大,究竟是试探,还是变了方向,一定要与安南过不去。 三日后,关上墙头又加了一尺,西番却派了个使者过来。来人单骑到了城墙下,大呼:“请祝相公来说话。” 祝青君在城头回:“大人日理万机,你有事只管对我说,我会转达的!” 来人这才说明了来意,他是昆达赤的使者,要与朝廷讲和的。信印都带了。 祝青君道:“这个我可做不了主,我也不认得你的信印。你们先来挑衅,现在又要求和,打也你、和也是你,哪有样的好事?” 对方忙解释:“是边臣不忠于我主,我主遣将征伐,有残兵东逃,所以才追了过来。遇到一个关口,又不让过,还以为是叛臣据险不降,所以才攻伐的!都是误会。” 第504章 边臣 “从来没想过?”祝缨有些诧异地看着祝炼。 祝炼与赵苏早几天到了西州城,先做考核,听闻西番挑衅,两人没有马上离开,都暂住几天观察一下情况,等有了进一步的安排之后再走。祝缨找了个时间,认真问了问祝炼“有没有意中人”的问题。 张仙姑提醒得也对,年轻一辈都长大了,是得关心一下,这件事她是有责任的。往深了说,这干系到安南接下来的发展。下一代、下下一代是个什么样的结构、布局,都会随着年轻人的婚姻发生变化。 哪知问题一问,祝炼回了她一个带了点茫然的表情。不是“有喜欢的人了不好跟家里长辈讲”的无措,是“这事儿我还没想好”。 这就有点奇怪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哪怕回一句“全凭老师做主”都行。 祝缨还在等着答案,祝炼还在组织语言。 祝炼心里转了好几回,终于开口了:“以前也想过,还没想明白,不知哪样好。既中意了,就是要结婚的,要过一辈子的,得慎重。” 他谨慎地看了祝缨一眼。对着养大自己的老师,祝炼倒也没什么隐瞒,他确实需要一些指导。 祝缨道:“你有什么想法只管说,是有喜欢的人不能说,还是遇着什么难处了呢?我这里没有忌讳,你只管讲。” 祝炼摇了摇头:“也……还没有喜欢的人,就是,不知道该喜欢什么样的。” 一句话给祝缨逗乐了:“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哪有什么该不该的?是没遇着?” 祝炼道:“我是不知道该像赵家那样喜欢,还是像蒋家那样喜欢。” 祝缨更感兴趣了:“怎么说?” “要是像赵大哥那样,也挺好,祁娘子人也好,家里也好。可是看着蒋婉家,夫妇二人都有事做,并不是哪一个人专在家里,可也不错。可惜两者不能兼得,我心里很是犹豫。安南的好姑娘,都埋头做她们自己的事,像是理我,又像是不理我。” “什么叫像呀?” 祝炼的点扭捏,道:“也……也有唱歌的姑娘,我、我没回,就没有下文了,好像也不是很喜欢我。我……” 祝缨道:“想得太多啦,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你只管顺从自己的心。有遇到了喜欢的姑娘,人家也愿意,就过来告诉我,我为你们操办婚事。你自己喜欢就行,我不会为你安排你不愿意要的婚事。” “可是,婚姻不是结两姓之好的么?”祝炼认真地说,“如赵大哥那般,祁娘子主内,开枝散叶,有子女,再联姻,姻亲之间扶植照应。如蒋婉那般,虽然在安南没有根基,然而夫妇二人都有官职,也是照顾扶持。像外五县的头人们,世代联姻,子孙繁多,自己就一家是一棵大树。我是孤儿,不能为老师引来外援,终究不美。” 祝缨道:“你们都姓祝,怎么不是我的枝叶?” 祝炼认真地道:“老师当我是家人,我是欢喜的。可是我担心,大家各自有了妻小之后,也就有了私心。到时候,老师反而是最孤单的一个了。小的时候不懂事儿,一年大似一年,自己连官儿也做了,地方上多少人家的家务官司,怎么能看不出来?地方士绅,联姻就是结盟。” 祝缨道:“没有家庭的时候就没有私心了吗?赵苏是心眼儿最多的一个,他的心里就没有安南了吗?我知道你担心的是什么,无数的事情都是这么坏的。可是呀,既不能让人断绝人伦,那就要允许一些事情发生,彼此试探、拉扯。这也是考验。不经过考验,算不得成。只要根基都还在安南,就都不算事儿。你如今先想你自己,你怎么样算舒服?” 祝炼仰脸想了一下,道:“我从小见的祁娘子,她也照顾我,可还是觉得蒋家那样过得更好。” “那你得自己求得人喜欢了。” “哎!” 祝缨笑笑:“瞧,这不挺简单的?” 祝炼也微微放心,赵苏家那样的,女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做丈夫的在家当然什么也不用做,几乎是天下所有家庭该有的模样。然而那样的人家,是不能指望妻子担当大事的。祝缨说让他先想自己,祝炼却认为自己还是需要为老师考虑的。他得担事儿! 师生二人都觉得自己搞定了一件事情,相视一笑。 祝缨也认为祝炼这样的选择是极好的,但她不点破,随祝炼自己去找媳妇儿。 祝炼提起壶来,给祝缨续了一杯茶,师生二人都不大会品茶,偷闲而已。茶才喝了一杯,赵苏与祝青雪从外面匆匆进来。 祝缨道:“你怎么回来了?” 赵苏道:“拿错教具盒子了,我回来换。” 赵苏儿子在幕府住着,他也就顺势与儿子住在一起联络一下感情,祝缨看他过得滋润,索性把他踢过到学校去讲课,爷儿俩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父慈子孝去。 赵苏也是什么都教,头天晚上准备好了一轴地图预备第二天讲的,第二天一早抓起来就走。府里用东西都不太讲究,一次订一批款式相仿的,赵霁房里装画的匣子都长得差不多。赵苏顺手拿起来就用。 到了学校打开一看,是他儿子的涂鸦,脸都绿了,跑回来换图。府门外遇到了来报讯的驿卒马折了脚,人从马上滚了下来,人腿也断了。赵苏眼疾手快,给人救了,问了事由,相帮着带信找到了祝青雪。 祝青雪道:“姥!大捷,番主遣使议和了!” 祝缨与祝炼对望一眼,祝缨道:“信使呢?” 祝青雪道:“折了脚,下去包扎了。番使是番主派来的,正在咱们祝将军那里,将军没得您的令,不敢擅自把他带到府里来。” 祝缨先看祝青君的信,上面写了与番使接触的过程、番使的说辞等,请示如何处置。 祝缨道:“林风是不是还在征兵、练兵?” 祝炼道:“是。难道要停?” “不,让他接着练,正好,番使来的时候才不显得空空荡荡呀。” 赵苏问道:“虚张声势?” 祝缨双手一摊:“虚实之间哪有定论?依着我,倒想过几年安生日子,如今这个样子,拿什么打?只要他不想打,我就更不想了。虽然要和,但不能怕打,所以要扯开拳架子,好让对方知晓。既不显虚,也不显实。 昆达赤与我对阵不划算,他呀,还得是往朝廷那边儿想好处。叫苏喆她们都过来吧,准备准备,来客人啦。” ………… 番使被祝新乐带着一队人“护送”到了西州城。沿途所见,都是被野火烧得乌黑的土地,及近西州,又见到了整齐的兵营。 祝新乐原是艺甘家的,会花帕语,陪嫁之后又学会的吉玛话,番语只会一点儿,这两年用心学的是官话。番使只会说番语,因此二人语言半通不通的,说话都是通过翻译。祝新乐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就装听不懂。番使也是好脾气,他不回答,番使也不生气。 到了西州城外面,番使遥望西州城,忽然感叹道:“看到这样的城池,我才相信真的是祝相公来了。” 祝新乐瞪大了眼睛! 这破番使他说的是官话,比祝新乐说得还好呢!你大爷的!被骗了! 赵苏出来迎接的番使,远远地看着时,赵苏就眯起了眼,及至走近,赵苏上前一步,与番使见礼。互致了问候,赵苏就说:“我看使者有些面熟,可是在京城时见过?” 番使年纪也不大,胡子还是黑的,笑得露出一口牙:“正是。我看您也面善。” 互相认了一回,这位曾作为随员出使过京城。之前的老臣有了年纪,就轮到了年轻人出头了。安南也不比京城,他的身份也刚刚好。 赵苏陪他往里走,沿途百姓里颇有一些不善的目光追随——上次普生头人的“朋友”洗劫了旧城,新城百姓有许多是旧城侥幸活命下来的人,他们认出了西番的衣饰,本能地反感了起来。 番使却一派从容,好奇打量道路,说:“果然有□□的模样。看来传闻是假的了,祝相公并非获罪南逃?” 赵苏道:“姥从来都是朝廷命官,守护一方,何罪之有?” “朝廷是准许她以女子之身做官了?”番使笑吟吟地问。 赵苏耳语道:“番主也得朝廷册封,一会儿你见了姥,请求看一看她老人家的帅印,与番主那一枚像不像,不就知道了?” “看来,相公与我主的处境,有些相似喽。” 赵苏心跳快了一拍,很快又不动声色地道:“那可不一定啊。” 两人打着机锋进了幕府,一进大门,就又客客气气地只剩下“请请请”“多谢”了。 祝缨换了一身紫袍坐在大厅正座上,番使听到传进的声音,正一正衣冠,捧着文书大步踏了进去。 大厅很宽敞,比起京城的皇宫、昆达赤的宫殿显得简陋了些,胜在比较新。两列的官员的服色倒是朝廷的正式官服,但是护卫、仆役等身着的衣服全不是中原样式了。番使心中微微一笑,上前见了一个礼。 双方没有礼仪方面的争执,他是代表昆达赤来的,西番与朝廷议和,所以不是敌人。祝缨是朝廷的官员,所以也不需要昆达赤的使者对她行大礼。只要她不故意挑刺,见面是件很顺利的事情。 番使报了身份,奉上了昆达赤的书信。祝青叶接了,递到了祝缨的案头。祝缨展开一看,上面的印是对的。 信显然不是昆达赤亲笔写的,用的是双方的文字,主要写了两件事:一、问责,普生头人好歹是西番的羁縻,给祝缨打成这样,家都掏了,祝缨得给个说法,怎么着也得把家还给人家吧?二、说明一下,这次攻打关隘这事儿是追击逆臣造成的误会,不过这个事也不能怪西番,因为祝缨也没跟西番通报一下她到这儿来了,所以派了使者来,把这边境的事儿得讲明白了。这两件事要是说不明白,他就得问问皇帝去了。 祝缨将这封“国书”往边上一推,先问番使:“你父亲身体好吗?” 她说的是番语,番使也不觉得惊讶,回答:“多谢您还记得我的父亲,他身体还好,只是已经上了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祝缨道:“好些年过去了,大家都不再是当年的样子了。” 番使道:“您还是没有变,依然青春。” 祝缨指了指自己的脸颊:“真的没有变吗?” 番使道:“对您来说,它称不上变化。” 祝缨笑笑,脸上的长疤倒不显狰狞,她和气地请番使去客馆休息,并且说:“在城里,他想看什么都由着他去看,不要阻拦。” 番使致谢。 祝缨又说:“不过,需要有人与你同行。不然我怕你出事儿。” 番使道:“相公以礼相待,我又怎么会做贼呢?” “不是你,是前番已经有了做了匪。赵苏啊,请使者去客馆休息吧。” 赵苏的课上不用上了,此后一连数日就专陪着番使在西州城里转悠。西州城规划整齐,秋收之后客商也多了起来,又有工匠也不断从各地赶来。此外,安南境内的种种物产也不断往西州城汇集,金、铁、

相关推荐: [综名著]她来自民国   莱娅·特里的铂金幸福(HP)   穿成死对头的性爱处理器   大周谜案录   快穿之男配都是我的   【穿书】贵族学院的她(NP 虐男)   多一点(1v1)   虐爱成婚   炮灰重生之受傲江湖(肉)   荡妇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