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碎玉投珠 > 第117章

第117章

愁,问祝缨:“你在大理寺的时候怎么弄的呢?现在还这么弄不成么?” 祝缨道:“大理寺在京城,取租的房子,租金都比这县城贵八倍。东西两市,贵二十倍不止。” “那野鸡呢?” “那就是只野鸡,味儿也比老母鸡好,”祝缨说,“再说,多了也就不值钱了。” 反正,整个福禄县你不能说它穷山恶水,但是跟富裕是完全扯不上关系的。以前在大理寺,她就管自己、管大理寺那点儿人吃饱喝足就成了。现在是一县百姓!要让全县都过得好点才行! 这个事儿才真的叫人犯愁,祝缨突然看到张仙姑的眉头也皱起来了,正在咬着拇指。突然一笑:“没事儿,我有办法。您甭管了。过几天去见州城的时候,看能不能寻些好珠子,也就应付过去了。” 张仙姑没听出来这话很虚,笑道:“那就好!哎,我这就跟杜大姐磨胡椒面儿去,羊肉汤不能没那个!” 祝缨也不提醒她现在看衣服、看料子,她亲自动手,把自己那箱衣服往自己房里搬。箱子很沉重,祝大道:“看你那样儿,等着!”他难得有发挥的机会,去寻了根扁担、几条麻绳,将箱子一捆,跟祝缨两个把衣服抬祝缨房里去了。 祝缨最终也没能寻出多少贵重的东西还礼,只得了搜罗了一些当地土产。哪知郑府的管事却十分推辞:“七郎吩咐了,不叫三郎再多费心张罗这些个事儿。三郎只要好好做个好官儿,他就满意啦!” 双方推让良久,郑府的管事只带了点橘子之类的走。 ……—— 送给郑熹都只有这些,祝缨给刺史送的年礼也就讲究不起来。一无金银珠宝,二无珍玩字画,也是些土仪。不但鲁刺史,州城的各路官员也都有这些礼物。福禄县的土仪,不外是里水果、干菜之类,一样珍贵的也没有。 土物之类,比如米、柴、菜如果是按月发,也算是项好处。如果一年就给两次,量还不多,不让人收了添堵,不收更堵了。 鲁刺史捏着鼻子收了祝缨送的两篓水果,还要称赞一句:“福禄县的东西,多少沾点福气。” 此时不过十一月底,但是各县、府都开始往州城里送东西了。州城年底这个会并不是卡着腊月末,而是要稍早一些。因为各县的县令得在县里过年,主持县里过年、开春的事务。 祝缨在鲁刺史面前听着这一句内容挺好,语气有点阴阳怪气的话,心里一点也不生气。她想:鲁刺史真是个妙人!福禄县真是个好名字! 沾个福字,就能拿这个“福”字做文章呀! 福禄县没钱,什么东西沾点“好兆头”都能卖上点价,尤其逢年过节的时候。不是么? 橘子就叫福橘,那产量不高的稻米就更好了,它得叫福稻。 祝缨笑眯眯地看着鲁刺史:“大人说的是。” 将鲁刺史看得心里发毛,不知道祝缨又要作什么夭。 祝缨却是一点夭也没有作,她在州城转了两天,带了些衣料、珍珠、新鲜玩艺儿又买了点新书回去。从头到尾都十分的平静。 回到了县城,她也没干什么,将带回来的东西拿到家里分一分,又将今年表现得好的官吏的名单列出来。官吏每年都有考核,于考核之外,祝缨又把自己买回来的衣料给了他们一些作为奖励。 县衙里得到的都很欣喜,没得到的也有些羡慕。腊月了,县令不想生事,整个福禄县的事都少了很多。祝缨回后衙换了身布衣,也不带人,自己悄悄地往县城里走去,她还是习惯于自己自己摸一摸底。 她之前在州城就逛了市集,问了那里橘子等等的价格,今天想到县城的市集上看看本县物品的价格。橘子这种东西,只有南方产,但是又比荔枝之类耐储存得多,所以运到北方之后不至于让人不敢问价。最妙的是它是可以量产的!不是三两个人,捣鼓捣鼓就把钱全都赚完了的。 种树要人、摘果子要人,运输也要人,即使商人转运赚大头,普通种树摘果的人也能混一口饭吃。同样数量的东西,以前只能赚一个钱,现在能赚一个半,这半个钱里商人、大户拿大头,福禄县的普通人能分一小半也是好的呀! 实在是个适合拿出去卖的好东西! 祝缨到市集里逛了没多久就被人认出来了——她的长相与本地人还是略有点不同的。她的个头,在京城不算什么,但到了福禄县就算是个“高挑男子”了。她的相貌也不算特别的俊美,但在是普通人都“饿得脖筋挑着个头”的衰样的时候,也就闪光发亮了。 而且她的衣服上没有补丁! 自打遇到郑熹,祝缨就没再穿过补丁衣服了。不止福禄县,从南到北,普通百姓也难有几件没补丁的好衣服。 祝缨才问了几个摊子橘子的价格,就有自己担着担子过来卖的或男或女往她手里塞橘子。祝缨也不拒绝,从兜里摸出几个钱来给他们,他们又不要。祝缨道:“不是白给你们的,问你们点事儿,橘子好种么?” 这东西纵有万般好处,如果不宜栽种,那也是不行的。种田种树,养鸡养鸭,并不是祝缨擅长的,她得现学。 她就蹲在人家的摊子前面,跟一对头发花白的中年夫妇聊天,问人家怎么种橘子,顺手剥着橘子吃,边吃边问。树要怎么种、种哪里,什么时候结果、什么时候采摘…… 围的人越来越多,将一些原本不会踏足市集的人也吸引了来。 赵娘子姑姪俩在县城已住了些日子了,这县城在祝缨看来很小,在“小妹”看来也能算得上繁荣了。她觉得自己看得差不多了,这个县令才不像她姑姑说的那么“软和”,一个把全县的富人都薅到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着的县令,他能是个和气的人吗? 这一手可太狠了! 她装成十分好奇的样子,也挤进人堆里,就站在祝缨的身后,想看看他到底在干嘛。冷不丁地,那个蹲着吃橘子的县令站了起来! 他不但站了起来,还扭过头来看到了她! “小妹”往后一仰,踩到了身后一个人的脚,她说了一句平日不会说的话:“抱歉。” 第138章 风月 祝缨上下打量了一眼说话的这个姑娘,二十来岁的年纪,浓眉大眼、一头乌亮的头发,健康,整个人都带着一种光泽,一种富足的光泽。 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是黯淡的,在他们的身上“一点油水”也没有并不是形容,而是一种写实,只有衣食丰足的人身上才会泛着一点点柔润的光。稍有点经验的人看到一个人,大概齐就能“看人下菜碟”了。 想当年,郑熹要她当跟班做小吏,有一部分也是依据于此。祝缨是个穷人,但是比村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要好看得多,才有个当吏的机会。再难看一点,是连这种机会也没有的。 祝缨只扫一眼就转过头去,向四下一抱拳:“打扰诸位父老了,别为了看热闹耽误了生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我也这就回去了。” 又出钱向那对中年夫妇买下他们卖的橘子,这一对夫妇吓得并不敢收。祝缨笑笑:“莫怕,耽误了你这半天光景,你买卖也不得做。你这一筐我付钱,另一筐付米。” 她对正往这边挤市令佐招招手:“你找个人去把曹昌唤过来,叫他拿米来付账。” 她本人就在这里等着,县城不大,曹昌很快就提着一蒲包的米过来。祝缨又要付钱。 那男子倒老实,说:“五个钱五十个。” 然后从筐里取橘子开始数,曹昌道:“不就是一个钱十个橘子么?你按斤称也行啊。” “莫打岔,”那男子苦着脸说,“错,错,数错了……” 也不知道他这个价钱是从哪儿听来的又或者是哪一辈儿传下来的。一个钱十个橘子是很贱的价,但是他仍然坐在地上苦哈哈地守了一个上午也没卖出去。 祝缨朝曹昌摆了摆手,又蹲了下来。看到她蹲了下来,本来想要喝斥的市令与市令佐等人都闭了嘴。祝缨也慢慢看出来的:这男人伸出一个手掌来。他识数,又不完全识,一个巴掌五个指头,他有两只手,就会数到十。 数十个橘子,再小心地从祝缨手中拿一文钱放在自己的膝上兜着。再数十个,再取一文。 周围的人在围观,也有在讨论的,数得他和他妻子两个人满耳朵都是嗡嗡声,他们很小心地从祝缨的手掌中捏出一枚铜钱,生怕不小心碰到了祝缨的皮肤一样。又怕祝缨嫌麻烦把手掌收回去,毕竟一个人一直摊开了手掌这么撑着等着也是很累的,两人眼泪快要掉下来了。 祝缨的脸有点黑。如果治下的百姓是这么个识数法的话,治好福禄县还真挺难的。识字就更是另一个世界的事了。 她轻声道:“莫哭,慢慢数。” 她等到这人数了五十个橘子,拿了五个钱,仍然很耐心地蹲着。筐里还剩了一筐底,男人把心一横:“大人,够了,连筐送您了。” 祝缨让曹昌把米给他:“说好的,一筐换钱、一筐换米,这个也给你。” 男子道:“那、那……筐,这位小哥,你担上。”连筐也送了。 祝缨看看自己,到手了两筐橘子,对面呢?拿了五个钱、二斤米,还白饶两只筐。她看看手里,还剩了十几文,都放到了这人膝上,说:“我还吃了些呢,都拿上吧,出来卖一趟怪不容易的。”看衣服就知道不是县城的居民,而是下面的乡民,挑着橘子趁几文钱买点油盐之类,哦,油还不一定买,说不定就是为了一点盐巴。 她站起身来,对四周说:“怎么还在呢?要做买卖的做买卖,要买东西的买东西去吧。我也这就回家吃橘子去了。” 说完,带着曹昌回到了县衙。 ………… 县衙里,张仙姑和花姐等人正在准备过年。此时离除夕已经不太远了,她们忙着准备吃食,试过年的新衣。 张仙姑自打自己家有了点钱,也不吝啬了,看祁小娘子鲜花一样的年纪天天混厨房,还要照顾一个不通人情的爹,就做主也给祁小娘子另裁一身新衣。 祁小娘子十分推让,张仙姑道:“你还在长个儿的时候呢,衣裳穿穿就短了,不好看。你要不好意思呐,这两天帮同我们再炖些菜。” 祁小娘子高兴地答应了。 祝缨和曹昌担了橘子回来,张仙姑见了,问道:“这又是干什么去了?买这么多?” 祝缨道:“衙里上下这么多人,一人一个也就吃完了。” 张仙姑顺手拿了一个,剥了尝了一瓣,脸皱了起来:“酸!” 祝缨接过来也尝了一瓣,皱皱眉,咽了下去,说:“确实。”乡民种的橘子也没什么保证,她蹲那儿吃的都是甜的,张仙姑这手忒准,就捏了个酸的了。 祝缨道:“那先别吃了。”万没想到种个橘子还这么麻烦的呢。 曹昌道:“那我担到那边放着。” 他把橘子放好便去帮着劈柴了,张仙姑却把祝缨拉到一边,问道:“有件事儿我不好问别人,又怕花儿姐多心——那个女道士,今年可怎么过呢?过年要不要也关照关照?” 小江自打要当仵作学徒,也就能在县衙里稍稍走动了。仵作学徒的收入并不高,加上一个小丫,两人也余不下什么钱。过年了,张仙姑惦记:“小丫还小呢,不得有件新衣裳?” 祝缨道:“娘这是喜欢小丫吧?” “胡说!”张仙姑矢口否认,想了一下又说,“那孩子确实讨人喜欢,又喜庆。” 祝缨道:“正好,我也有事要她们办,娘要想贴补她们只管贴补。” 张仙姑高兴地说:“好!”又问祝缨是什么事儿。 祝缨道:“她们两个都是我衙里的听差,派点差使难道不应该?” 张仙姑总觉得哪里怪怪,不过想想自己女儿不是更辛苦吗?支使一下别人又怎么了?她就坦然了。她说:“那我现在先不说,等她们办完了差使,再给她们做衣裳。” 祝缨道:“行。” “哎,你等等,这个小江……” “娘当跟武相她们一样就行了。” “哦,那行。我瞧着她那眼神儿跟以前也不太一样了。” 祝缨没有特别派人去找小江,小江和小黑丫头两个人住得离县衙也近,小江既想好好做仵作,无事时就泡在县衙里。福禄县没那么多女尸给她看,她就在停尸房旁的小屋子里一面对着图背诵人体内脏位置之类,一面等差事。 祝缨让曹昌把她叫过来说话,小江有点忐忑,心里默默复习刚才背的内容,想祝缨是不是要考她。到了祝缨日常处理公文的前衙书房,祝缨道:“有件事要你去做。” 小江站了起来:“是哪里有女尸了么?我还不太熟!不过大人只管吩咐!” 祝缨被逗笑了:“不是女尸,是活人。” 小江小小松了口气,祝缨问道:“知道赵沣家么?” “是!他娘子是獠人洞主的妹子,好生厉害一个大娘子,如今一家三口都在县城里,宅子里住进了十几口子人,好生热闹的。” 祝缨道:“你从旁悄悄看一看,他们家里是不是有一个一看上去就很醒目的小娘子,约摸二十来岁,穿着像个侍女,人却不像是个侍女。看一看、听一听,不惊动他们最好。” 小江听到这里已然明白了:“是打听消息么?不要惊动,只管听?” “对。不过这位娘子是个厉害人儿,那个小娘子恐怕也不是个轻易就好冒犯的人,有些危险,你要小心。”祝缨说。 用小江也是不得已,派男性衙差去盯梢一个年轻女子,过于猥琐。自家这几个女人固然可以信任,但是学话、听话还是有些隔阂。唯有小江,方言学得好,人也机敏,又已在衙门里做事了,正合适。 小江笑道:“大人放心!我有办法的!您看我!” 她还是穿着一身女冠的衣服,她一路也给人胡乱算个卦、念个经什么的。现在还是拿这个身份出去,就算被叫破了,她也有说法:仵作学徒那点钱有点紧巴巴,之前在县城里住着时,也兼做一点这样的零工,现在不过是重操旧业兼个职。 祝缨道:“带上小丫,也好有个照应。” “叫她陪大娘子吧,她跟大娘子投缘。” 祝缨道:“再两个时辰天就要黑了,两个时辰后你要不回来,我就去找了。” “放心。” 小江心里很高兴,她也不换衣服,回家先拿皂荚洗了手、取了柄拂尘,就往赵宅那里走去了。她并不进赵宅,而是先在外面安静地听着。听赵家邻居们怎么说。她也不径直去敲那些人家的门,而是在人家后门那里蹲着,听人家仆妇佣人说话。仆妇佣人的嘴最碎,听了一阵儿也只听了他们关于赵家是不是要在县城过年的议论。 也有人说到赵娘子的几个侍女“有几个还真水灵!” 小江心道:几个?不应该呀!祝大人说就一个很显眼,那就应该只有一个! 佣人们说了一阵儿发现了小江,问她是干什么的。小江道:“混点过年的钱。”也有看她跛足可怜的婆子给她几文钱,央她给看个手相。又跟她说:“你这样儿不行啊!” 小江心里已经准备好了有人让“她找个男人嫁了”,不想这位大姐却说:“咱们这儿不大认你这个模样的,你得会跳大神。” 小江咯咯地笑了:“您看我这样儿,跳得动么?现在这样儿就行,能糊口呢。” 话说出口,她突然觉得一阵轻松。跛足是她自己弄的,却一直是心里的一个禁忌,她以为自己这辈子都要走不出这片阴霾了,不想在与个粗胳膊大手的大姐的三两句交谈之间就这样轻松地由自己说出来了。 她更加高兴了,跳起来,攥着几文钱的手攥成个拳头对着那位壮大姐晃晃:“谢谢啦。” 她又绕到前门,却遇着了赵苏放学回家。赵苏道:“你不是江大娘么?是衙门里有什么事么?” 小江先用官话说道:“赵小郎好。是我。”旋即改了方言,“衙门里有事么?哎哟,那我得回去了。” 两人又说了几句,赵苏弄明白小江是兼个零工好赚过年的钱,小江也受到了赵苏的邀请,请她为赵苏纠正一下官话。 赵苏道:“吴、曹二位官话虽然好,却总有差使,县令大人更是事务繁忙,我们想请他们多多纠正也是不敢轻易打扰的。大娘的官话也很好,还请指点一二。” 小江道:“指点可也谈不上。小郎要是说官话,我倒也能说上两句的。只是今天有点晚了,明天有空我带小丫过来登门,如何?” 她说着,往后退了两步,表示不跟个年轻男子在天晚的时候一道进门。赵苏道:“那可真是太好啦!” 小江道:“小郎什么时候有空呢?” 两人正要约时间,里面赵娘子出来问:“怎么回事儿?站在家门又不进来!咦?你是谁?” 小江对她一礼:“贫道……哎,也不算贫道……” 赵苏低声对赵娘子说了:“这位是京城游方来的女冠,我想请教一下官话。” 小江又往后退了一步,道:“大娘子好,贫道就不多耽搁了,明天带小丫过来。” 赵娘子见她长得也算端正,道:“客气啦!进来吃杯茶再走嘛!” 她倒热情好客,邀小江进来吃茶点,小江一眼就看到一个浓眉大眼的女子,虽然旁边也有两个白皙的姑娘,但是这个却是有些不同的。女子听她说官话,也是十分好奇,问道:“你是从京城来的?为什么来到这里?” 小江道:“出家人游历四方,本想趁着年纪还不大还能走得动到处看看,路上看到祝大人,就跟了来。” “为什么呀?” “有意思的。”小江说,“祝大人在京城的时候就断过很多案子,很有名的!可惜在京城的时候想多看看也是看不到的。” 两人攀谈了起来,小江仿佛也没有察觉到一个侍女在主人家里说这许多话有什么不对。但是天色黑下来的时候,她起身了:“天黑了,我可真得回去了。” 她跟赵苏约好了时间,第二天带了小黑丫头到了赵家。 赵苏真心想把官话给学好,才开学不久,祝缨就把小吴、曹昌给扔过去了三天,告诉学生们,如果这两个人觉得你们说的不是官话,那就不是。赵苏的官话算比较好的,但是总有些音不很准。他发了狠,要找官话好的人好好纠正读音。 小江道:“官话没那么难的,小郎的官话已然不错的。只要留意几个音,将这几个音的变音弄明白了,小郎的官话就算成了。” 她给赵苏讲了一回课,让赵苏还要注意韵律,如果实在说不准,不妨学会唱几首歌,吃不准音的时候在心里默唱,查个音,听得赵苏连连点头。 赵娘子叫人担了一个担子,里面有布、肉、米之类,都当是谢礼。小江十分推让,说收点米就行了。赵娘子道:“还没说完呢,你官话好,以后还会有麻烦你的时候的。” 小江这才收了。回头看到那个女子在看她,她也笑一笑,问道:“你也要学吗?” 那女子道:“你也教吗?” “得看你学得快不快了。我还有旁的差使,闲的时候不多。” 两人一来二去也算接上了话,小江就陪这女人聊天,这女子很谨慎,说着说着跟赵娘子就用一种小江听不懂的语言说上几句,然后再转回跟小江说话。 小江到赵宅数日,开始一两天说官话、学说话的趣闻。女子听得也很感兴趣,接着就说到了福禄方言难学,但是祝缨就说得很好,很自然地将话题说到了祝缨身上。 小江见女子很感兴趣的样子,小江瞪大了眼睛看着她,问:“你干嘛问这么多呢?” “跟你一样。想来有本事的人一定会很有趣。” 又过了两天,小江终于和赵沣面对面了。赵沣在县城也四处交际,对儿子的学业却非常的关心,儿子要学好官话,赵沣知道了就也要见一见小江。看小江十分简朴,又有残疾,也不与男子眉来眼去,他就十分放心,也说了几句好话。又许诺会有谢礼。 小江道:“不敢居功,是小郎自家聪明好学。” 就在这一天,她听到了那个女子偶然间对赵沣说了一个词“姑父”,而赵沣下意识地答应了。他们看了她一眼,小江面不改色,仿佛没听到一样。 出了赵宅先回家,见小黑丫头不在,就知道这丫头又去县衙帮忙了。她故意出门问左邻右舍,最后自己找到了县衙,然后告诉了祝缨:“果然有鬼!” 祝缨道:“不急,慢慢说。” 小江道:“我是急的。那是赵娘子的娘家侄女儿,管赵沣叫姑父的。耗了好几天,这才算出了结果。谁知道赵苏是真的想学官话呢?还好学得快!不然……” “不然你就多收他家些束脩也不错。”祝缨道。 小江笑道:“嗯!那,还要再探听什么吗?” 祝缨道:“这就够了,不要再做什么了。赵苏要是觉得学得差不多了,你也不用必得跟他家里当先生。安全要紧。” 小江道:“我省得。” 祝缨道:“辛苦啦。” 小江一直笑:“没有的,还有钱拿呢!” “还有东西拿呢,你去后头瞧瞧吧。” …………—— 小江跟着祝缨去了后衙,那里,张仙姑正跟小黑丫头比划新衣裳。 张仙姑喜欢小黑丫头,大家都看得出来。小黑丫头也喜欢张仙姑,跟张仙姑在一起自在。 张仙姑看到了小江,也招呼她:“回来啦?来,瞧瞧这身儿喜欢不。” 她的心里,年轻姑娘就得穿红着绿的才像个样子。给小黑丫头裁了身大红裙子,给小江也裁了一身,料子上还有点金色的花纹。 衣服都做好了,显然是早有准备的,小黑丫头这一身更贴体一点,小江这一身就是估着做的。不过只要有点闲钱的人家,做衣裳都会放余量,试着一穿也还不错。 张仙姑以前看着小江就犯愁,现在看小江也不总粘祝缨了,也有点事做了,她一宽心,就让小江:“带点橘子回去吃啊。”几天功夫,她就酸出了经验,会挑橘子了。 小江也大方地道了谢,花姐就站在张仙姑身边,小江跟张仙姑说话的时候克制着眼神,终于两人对望了一眼,又各自别开眼去,都不交谈。 祝缨捏了个橘子剥开了吃,说:“以后且有得吃呢。” 张仙姑道:“那是,一文钱十个,价也太贱了。” 祝缨就问她们:“你们说,我要把这橘子卖得贵一些,定价多少你们愿意买?比方说,一斤橘子卖上十文、二十文,三十文?” 大户人家有采买的另说,普通人家都是女人在买菜做饭张罗全家吃喝。张仙姑、杜大姐是个穷人出身,祁小娘子日子过得去却又紧巴巴,花姐一生还算富足,小江又是另一样人生,真是非常丰富的样本。 张仙姑张口便是:“三十文?吃了能长生啊?!” 祁小娘子也张大了嘴巴:“我是从来没买过的!也不会买!” 花姐想了一下,说:“为什么这么说?你有什么打算了?” 小江的声音比她们的都轻,有点小心地道:“大人这是……想找冤大头么?” 行院人家是这样的,报花账死命往贵里卖!一钱银子一壶的酒,她们敢卖三两。一个果盘品相,略好一点的也敢报个十倍的价。 小江总觉得祝缨要干的这个事儿恐怕跟行院里宰人是一个路数。 祝缨道:“咱们这可是福禄县呐!产的橘子也不是特别多吧?你比如说,它就叫福橘,快过年了,一家六口,买个一斤半斤的,一人吃两瓣儿图个口彩,买不买?” 花姐和祁小娘子都说:“那倒可以。” 祝缨又问张仙姑,张仙姑皱眉,想了一想:“也好。” 小江也点头。只有杜大姐想了想,有点肉痛,说:“一斤也太多了。一个就差不多了。” 祝缨道:“对,也可以一个一个的卖,贵又不太贵……” 女人们都很开心,张仙姑和花姐是为祝缨高兴,杜大姐和小江、祁小娘子都觉得一个县令向她们问讯了一件“大事”她们自己就很高兴了,比张仙姑和花姐还要高兴! 祁小娘子道:“那福禄县很快就能有钱啦!大人也能很快就升回去了。” 小江想了一下,说:“送些到京中去!京中贵人点一点头,那可真是……” 张仙姑等人也高兴,祝缨却摇了摇头:“不是的。” 花姐问道:“是橘子少,还是大户多、不听话,又或者怕有人捣乱?” 祝缨道:“你们都觉得这样会有人买?” 她们说:“会。”小江又说:“橘子虽多,福禄县也是头一份的。再分几等去卖,也有更贵的、也有便宜些的。”她说了一串,又觉得自己说得太多了,张仙姑话且没有她的多,她太冒失了,忙住了口。 祝缨道:“不去京城。先在本州里试行。” “诶?为什么呀?”张仙姑问道。 祝缨道:“第一,京城太远了,路上花费也贵,过去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形,不如在家门口还好有些把握。第二,福禄县不能全靠橘子,然而一旦它赚了钱就会有人一窝蜂地想种它,所慢慢来,我得控好了地。” 祁小娘子道:“那是,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 祝缨摇摇头:“倒不全是为了这个,还有粮食。福禄县不能舍粮就橘。” 祁小娘子不太明白地说:“有钱,买也可以的。” 祝缨笑道:“第一,得向朝廷纳粮,第二,全县人都买粮吃么?第三,人家凭什么卖给你?又卖多少价呢?哪怕要买,也得自己手里有粮至少能吃个半饱才行。否则,你手里有钱,人家要你五十文一斗,不买就饿死,你买不买?五百文呢?五百文的米,吃了不会成仙,但不吃一定会成饿死鬼。 帝王说‘金银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是官样文章,他说的是实情。哪一天,把一间屋子里放满了金银财宝,却将一个人剥光了扔进去,不给食水,也不让他出来。就知道这句话的份量了。 永远不要迷惑于锦上添花的东西。” 祁小娘子咂摸着话里的意思,问道:“可是,都是陛下的子民呐!怎么会赚这种黑心钱……” 祝缨道:“陛下也不喜欢有人打粮食的主意。就算可以调粮,万一雨水把路冲坏了,粮进不来,断炊了,怎么办?囤粮?要是别的地方也欠收了,怎么办?我再说一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他们也都是陛下的子民。可‘均贫富、分田地’的,都是反贼。是不是?肚里的食儿啊,不能靠别人。” 祁小娘子是个从来没种过地的人,生长在京城之内,她爹在衙门里当差,按时拿钱粮回家,她家的米是从她爹的算盘上长出来的。祝缨反而是用最后一段话把她给说明白了,她点头。 “这个事儿还得我亲自给它订章程,叫它不能损了粮食,又于粮食之外再有一笔收入。” 花姐道:“那可费力了,要大户才好管,一旦你照顾大户了,小民散户就又得不着利了。” 祝缨道:“嗯,我这不还没动手么。不得再看看么?再说,橘子还有酸的。啊,今天说的事还没定下来,都先不要传出去。” 她们都说:“好!” 张仙姑快人快语:“倒想说,跟外头也说不明白呀。”她现在听话能听懂很多了,说还是不行的。祁小娘子等人比她强些,也都说一定守口如瓶。她们也没什么人好讲的,祁小娘子操心亲爹还来不及,别人各有事做。 唯小江与人沟通顺利,却也是个口风极严的人。她此时心里美得紧,深觉现在跟祝缨说话可比以前那样大不同了!下定决心要再多为祝缨做些事。 ………… 小江本是个聪明人,祝缨不让她再紧盯赵宅,她也就不去往人家家里钻,反而往市集等处去走走,听一些街谈巷议。又想听一听什么生意买卖经,还有橘子之类。反正橘子只是沾个“福禄”名头的光,那别的东西只要是福禄县出的,应该也都可以。如果再有比橘子再合适的呢? 小江琢磨上了瘾,一边背着仵作的那些口诀,一边也往城里走动。 祝缨知道之后一笑置之。 小江能够开始新的生活,她是乐见其成的。 不想没过两天,小江脑门上擦破了一块油皮,衣袖上、膝盖上

相关推荐: 斗罗:毒液武魂,开局附体小舞   有种单挑   神宠又给我开挂了   角色扮演之羞耻度爆棚1   不想当大将的我选择佛系   人鱼影帝[藏剑]   殿下宠妻日常_御书屋   「花園」--跳蛋寶貝   诱计(H)   快穿之拯救病娇偏执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