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碎玉投珠 > 第409章

第409章

需要这个职位躲避婚配的呢?” 刘昆坐在了地上,回答不出来。 “不过,我确实可以同意冷家。冷云,可也是我的老上司啊!”祝缨说。 刘昆知道,这事儿差不多算是成了。 “起来吧,明天还有事做呢,不过你不许先见这个人。” “是。” 祝缨知道,姚、王、施等人对她的建议还在懵懂中,他们未必就是真的支持这个,也有可能不久后就反悔。反悔的理由都很现成,也绝对会有更多的人支持。想要维系下去,就要有足够的人从中获益,并且愿意去维护。 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让现有的、有势力的人染指其中。 冷家这些年虽然式微,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她甚至放弃了从安南调一些现成的女法官的想法,就为了让此事能够推行。 然而,次日祝缨回家还是晚了一些,让这位冷姑娘多等了半个时辰——宫里出事了。 齐王自被押解归来之后,先是被交到大理寺狱里暂时关押,如今他的事审完了,施季行把他交了出去。原是判的废为庶人、流放,但是在临走之前,太后忽然下令,让他回宫见一眼生母再走。 哪知严归不肯见他,将房门紧闭。齐王被押在门外跪着,也走不了。 两下僵持住了。贵妃、皇帝都去“劝”严归,严归到底没有出屋子,皇帝还给累着了。贵妃奉皇帝离开之后,齐王又被暂押回了大理寺狱,预备劝上个两三回,三次不肯见,天家的宽容情面也就做够了,可以送齐王上路了。 不料当天傍晚,严归“自缢”死了。她不是罪人,还是先帝的妃嫔,品级还不低,所以国家得给她办丧事。皇帝也因此下令,免了齐王流放外地,改为将他囚禁在他原本的王府里。至于现在,还是要让他哭个灵的。 事情肯定有蹊跷,不过对外界而言,皇帝的面子有了,齐王之前为生母发过丧,亲娘生气也是常理之中。现在气得上吊,倒也……还算合理吧。 不过,据被派去“警备”的祝彤的说法,齐王在外面哭着请母亲原谅的时候,严归正被几个强壮的宦官按着,不让她出去应声。 祝缨道:“知道了,这件事不要对别人讲。哪天齐王死了,你就更不要提这件事了。” “是。” 严归的丧事政事堂要略略过问,齐王的改判也需要与皇帝再商议一下——齐王府都被抄完了,现在根本不能住人。为了面子,多少得收拾出几间像样的屋子给他住。修新王府?祝缨是绝不同意的,只同意修仨院子,一个给齐王住,俩给看守住。 到这些忙完,才得以回府见一见冷姑娘。姑娘是由亲娘、舅母和岳妙君陪着来的。等得正心焦,祝缨回来的时候,她差点忘了之前打好的腹稿。 冷姑娘单名一个漪字,不是冷云的后人,是他的侄孙女,二十上下,也确实到了婚配的年纪了。 见过礼,祝缨将她打量,问道:“做了评事之后,你有什么打算?” 冷漪道:“自然是奉公守法,禀公办案。” 祝缨笑了:“很好,是想做官的,不是想拿着个好看的头衔当嫁妆的。”当年选女丞的事,她还记得呢。 “相公不考我吗?” “夫人考过了,我还考什么?不过,你还是要进一回考场的。” “是,我愿意!正想一试身手!” 她的母亲和舅母都很高兴:“这下好了,可以一直在家里了!”又都拜谢祝缨。 祝缨道:“我倒要谢谢你们,养出这么好的女孩子呢。” ……—— 有些事情,做之前觉得难,便缩头不肯干,真做了起来,反而发现没那么的困难。 譬如女官的地位问题,如何上朝站班之类。真要讨论的时候才发现,祝缨早就把路都趟完了。也没见有人敢把她赶出去。 “我六十年经营,三千铁甲,四万禁军,难道是摆设?”祝缨笑着对岳妙君说。 岳妙君微愕。 祝缨笑得更高兴了,如果有人敢算计她,那大家就都别干了。 亏得上赶着找死的人还没有出现,祝缨调了老上司的孙子做了京兆少尹,鲁少尹固然知道这是官场上常有的事,但是为什么是你呢?凭什么是你呢?祝缨的上司不少,上司们的子孙也不少,故而还是领了一个女子的情。 拜一拜这位女性长辈,尊敬长辈,不丢人。何况这可真是一个好职位啊,顶头上司落马之后行动不便,许多事都放手给他,正是少尹发挥的好机会。 连在法曹之下增设一员女官,他都表示了支持。多大点儿事!与女性有关的案子本就少,通常是以受害者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很多时候都已经死了,不用她审。把她就这么放着,也不碍什么事儿。 日常相处,通常女官们会自成体系,不大与男官接触。就摆那儿,也行。 江政是个在南方颇受祝缨毒害的地方做了十年官的人,更加过份的事他都见过了,看不顺眼,也看习惯了。京兆的事,竟然推行得很顺利。刺史们还没离开,就已经看到了成果——似乎没有那么糟糕。 刺史们无可不可地陆续回了,人还没走光的时候,又传出了新的消息——齐王死了。 “郁郁而终”,他不认亲娘,然而亲娘一死,他反而抑郁了,死于幽所。 皇帝没有恢复他的爵位,想以庶人之礼下葬。丞相们又劝他一劝,还是以侯爵的礼仪给他葬了。也不必大臣们去吊唁,鸿胪寺就给他办了。 皇帝的一件心腹大事去了,丞相又给他找事儿了——东宫真的得开蒙了,过年就七岁了。 皇帝便命以祝缨打头,丞相们集体给太子当老师,再选几个学士充实东宫。钦天监选个吉日,要在开春之后,正好准备一场比较正式的仪式。丞相又可以加一个头衔了。 祝缨倒不在乎这个头衔,她比较高兴的是,王允直、施君雅等人包括刘昆的兄弟,都被踢出京去吃土了。任副职,顶头上司也是她精心挑选的,连王叔亮、施季行都要承认,只要祝缨想做的事,想得比他们都周到。 上司是能干而有威严的人,年纪都是五十来岁,经验丰富,政绩也好,治下甚至没有发生过民乱。百姓生活尚可,尤其治小兔崽子很有一套,一定能让他们吃到苦头。 磨炼嘛,如果上司太能干,包办一切把这些货供起来当泥菩萨,那孩子能学到什么?就得这样! 选得妙! 王允直还不知道要去吃苦,他很舍不得祝府,虽然吃得差——这一条后来因为岳妙君来了,也补全了——真能见识到不少东西,祝缨是从不吝啬教身边人的。 他走的时候,真心真意地落了几滴泪,与施、刘都领了祝缨给的送别礼物,一步三回头。 他们的空缺很快被填补,祝缨的府里迎来了新的男男女女,年轻而有活力。拘束不到三天,就能与同僚说笑了。 这也与他们的出身有一点关系,祝缨新选的相府属官,其中混了好些名门之后,尤其是女官。贫苦人家的女孩子,想要读书读到能够通过正式的考试,光有天资还不行。祝缨的资质够好了,只凭村里私塾旁听的学问想考试通过也是不可能的,还需要郑熹给指点,有重点的读书才行。 是以最后能够选入的,也有祝缨故吏家族的女儿,也有前朝丞相的后人,最低也得是个家里有百亩以上土地的人家。这其中还有两个年纪略长的寡妇,一个有儿女、一个没有儿女,出身都不算差。 因为选官是要有出身限制的,要报上父祖三代。如今考试身份这件事,大家都盯得死紧。 进入春季,大家都换上了轻薄的春衫,女孩子也卷起袖子,分门别类地处理着公文。她们虽然被选入了相府,有了官职,但是没有任何做官的经验。以祝缨的习惯,还是先当学徒,带着她们的是岳妙君。 这日休沐,岳妙君也先回家了,祝缨坐在秋千上晃着两只脚,至午时,岳妙君突然回来了:“快!随我进宫!” “怎么了?” 岳妙君附耳道:“陛下不好了。” 第547章 太后 事情有点紧! 祝缨道:“稍等,我换身衣服。二十三娘,叫阿彤来,让她随我一同去。赵霁看好家,一旦有变,就去知会京兆府,让他们把京城封了。如果我有事,你们就去陈家,让陈放动起来。” 祝彤很快也收拾好,带了一队人跟了上来。 祝缨道:“走东门,那里的守卫是咱们的人。” 安排完了,祝缨也上了岳妙君的车,岳妙君有些歉意地说:“对不住,累你也与我一同坐车,我实骑不得马。” 祝缨道:“这是谁?”她看向车里的一个小宦官。 小宦官慌得脸色红透了:“奴、奴……” 岳妙君道:“是贵妃派他来找的我。你知道的,陛下自受伤后,一直未能痊愈。去年又又劳心劳力,亲自试过各地县令,积劳成疾。入春后,又犯痰症……” 这些祝缨确实知道,她早就在为皇帝活不久做准备了。岳妙君说完,祝缨就盯着小宦官说:“昨天还好好的,有些突然呐。” 岳妙君道:“今天一早,陛下就不好了,你说吧!” 小宦官道:“今天天没亮,陛下就不太好了,贵妃看着很心急,请您进宫商量。” “贵妃还做了什么?” “许、许进不许出,膳、膳食照进,药、药也照昨天的方子熬了进过来。把太子殿下也召了来一家团团聚。” 祝缨问道:“知会其他人了吗?” “没有,连太后也没有告诉。您可快着些,要是叫他们知道了,可就不好了。” 祝缨丝毫不慌,道:“急什么?贵妃这不是布置得很好么?” 宦官深吸一口气:“是。” 说来也有趣,这人开始急得狠了,声音带着局促,被这一声,竟恢复了平静,低声道:“麻烦的还是太后,她是长辈。” “你也知道她是长辈。”祝缨说。 一行人进了宫,直达贵妃处,贵妃正把念珠捻得飞快。这宫里,确实经过一番清洗了,可要说全都听她的,她也不信,就怕走漏了风声。到时候她只是贵妃,穆太后可是太后!名份这鬼东西,它真的有用! 守门的宦官一声:“他们来了。” 贵妃猛地转过头来:“谁来了?” “是、是贾顺儿领着祝相公和郑夫人来了。” 贵妃放下心来,拎着念珠走了过去,站在门内等祝缨进门:“祝相公,我能相信你吗?” “无论娘娘信不信我,我都已经到了。” 贵妃脚步不动,道:“我今天做这样的事,是把我与孩子的性命相托!还请您与我约誓,永不相负!我愿与您同掌朝纲。” 都这会儿了,还说这个?我发的誓你也敢信? 祝缨道:“我永远忠于陛下。” “你……” “现在要拦我吗?有点晚了。” 岳妙君忙打了个圆场:“你们都别僵着了,大家不妨开诚布公。娘娘,相公入宫不是奉诏,已然冒了天大的风险,是向着娘娘的。您不把事讲明,接下来又能如何?” 贵妃轻声说:“陛下,驾崩了。” 岳妙君轻吸一口气,祝缨道:“陛下的生死,不能由你一句话就定了,我要见陛下。” 贵妃半步也不肯让:“您会保护我吗?” 祝缨拨开眼前的人,宫女、宦官作势上前要拦,又哪里拦得住? 她径直走到床前,床上的人一动不动,伸手在皇帝颈间试了一试,人都凉了。祝缨回过头,问道:“有什么遗言吗?” 贵妃与岳妙君互相扶持着走了过来,贵妃攥紧了数珠,道:“他不以为自己会死,怎么会安排后事?” 祝缨道:“那就该请太后与丞相来主持大局。” 岳妙君道:“娘娘请你来就是信任你!我们无所依托,不要拿弱女子开玩笑啊。” 贵妃道:“现在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只请不要辜负我的心!” 祝缨收回了手,平静地看着贵妃:“你不负我,我不负你。” 贵妃放心了,松了一口气:“太后一定恨死我了!” “她?她到现在都没有出现在这里,已经不中用了。现在先不要发丧,现在管着宫禁的是我的人。陛下没有留下话是不行的,要录下遗诏。” 贵妃道:“没有遗言,怎么写?” 祝缨笑了:“你想要什么?” 贵妃当然是想有个正式的名份,不过她想了一下,道:“太子还小,请您为他想一想。” 祝缨道:“我知道了。” 祝缨马上开始安排,先给林风等人下令,宫中禁军将宫门封锁,后宫则由祝彤带人“守卫”,尤其看好太子。同时请丞相们都来。再下令给京兆,控制京城。然后是叮嘱岳妙君与小宦官:“你们到我家是意外,因为有事请托,贵妃娘家的侄子想要做官。到我家后遇到了宫里来人宣我,于是同来。” 贵妃道:“没有那个宫使。” “宫门上的档,我来做。” “好!”贵妃一口答应。 宫使四出的时候,祝缨也“录”好了遗诏,遗命太子登基,然后是把太子的生母扶正,方便抚育新君、协理听政,再以四位丞相辅政。遗命里还嘱咐了新君要好好地孝敬母亲,还要照顾好穆太后,好好给她养老,让穆太后能够颐养天年。 最后说,自己登基的时候正在危急之时,连年征战,到了现在国家才稍有起色,所以葬礼一切从简,万事以百姓为重。 遗诏要盖章,祝缨顺手又把玉玺给扣了。天子八宝各有用途,没有玺印,发出来的诏令是可以不认的。 写好了,贵妃看了也觉得满意,祝缨之前对她的态度虽然不太礼貌,办事还真是没得说。她问道:“为何要四位丞相呢?只有你我,岂不美哉?” 祝缨道:“有次序就够了。” 贵妃问道:“太后那里?只怕她闹起来也不好看。” “先不用管她,大事定下来她再闹也无济于事了。这个你拿着。”祝缨将一枚玉玺交到了贵妃手里。 “这是?” 祝缨笑笑:“制衡嘛,你手里得有点儿东西,如果没有,政事堂可不会理你。你拿一个,其他的归政事堂。” 贵妃本以为自己已经是个聪明周到之人,不能说算无遗策,也要讲颇有城府,然而祝缨一出手,她便觉出差距来了。忙伸出双手接到了玉玺,双膝一弯:“多谢相公指点,以后还请相公指教。” 祝缨与岳妙君把她给搀了起来,祝缨道:“准备一下,正事儿开始了。” 太子就在隔壁,很快被保姆带了过来,看到父亲一动不动,他仿佛受惊过度,又仿佛没受惊,问道:“阿姨,阿爹怎么了?” 贵妃落泪:“陛下,陛下,你看看咱们的孩子吧!你睁睁眼呐!”又摇着孩子,让他快点哭。 小太子皱眉,挣扎着看向祝缨:“祝相公,发生什么了?” 祝缨眼圈儿一红,哽咽道:“陛下,去见先帝了。” 还是岳妙君给小太子慢慢解释了,小太子的脸皱了起来:“哇!”地一声,哭了! 殿上的人开始哄孩子,王叔亮等人赶到的时候,宫里已经开始撤彩饰了。他们急奔入内,当地一跪:“陛下!” 祝缨走了出来,蹲在他们的面前:“陛下驾崩了。” 王叔亮抬起头来,双目如电,钉在祝缨脸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祝缨不为所动,道:“到这边来说吧。”将其他三人引到殿里。 四人凑到了一起,施季行问道:“如何不见太后?” 姚辰英看到岳妙君拉着小太子,心头一松,也问:“陛下有遗诏吗?” “我录了,”祝缨说,“不过……你们还是先看看吧。” 三人看完了,倒也挑出大毛病来,王叔亮道:“这个,太后……” 施季行问道:“陛下单召的子璋录遗诏?” 祝缨苦笑道:“单召是真的,为的是太后的事。陛下并不以为自己会现在就死,齐王除了,就剩太后了。当年先帝,我是说上一位,走的时候,老施你审的齐王,他的事有蹊跷。陛下也疑太后,我也问过宫中,讨好齐王是有的,不顾伦常是假的。郝大方,你们知道的,我与他熟,他对我讲,他在宫中,并不曾听到齐王秽闻。所以连陛下的伤,恐怕也是太后的算计。 眼下外患也平了,齐王也死了,他就开始防着太后了。孝字当头,又不能做得太过份。实不相瞒,还问我该怎么提防呢。大概是觉得我先前把太后心腹都给逐出了宫,做得很合他的心意吧。顺便聊了点儿别的,说话间就不行了,我只得把他最后说的话囫囵着记下来。算不算遗诏,大家看着办。” 她半真半假编了个事故,听的人都信了,他们也觉得当年的事是奇怪的,只不过木已成舟,不好深究罢了。儿子年幼,让老婆与大臣互相制衡,也是个很正常的做法了。祝缨整人,也确实有一套,召她对付太后,理由也很充份。 三人甚至在内心深处有一点点的责怪祝缨:你怎么把什么都写下来了?你看不出来母后与大臣,这是制衡么?深宫妇人干政,真是让人头皮发麻!你就把她隐了去,又能怎样?几十岁的人了,你居然是个诚臣? 祝缨居然是个实在人!!!三人也不能将自己的心事翻到太阳底下来晒。 姚辰英道:“太后听政?” 祝缨道:“咱们这位陛下,看起来柔弱,心里可不糊涂。留了制衡的手段啦,天子八宝,他扣了一枚,现在在贵妃——哦,如今算皇后了——的手上。” 姚辰英憋了半天,先说:“没有遗诏,毕竟不美。” 施季行与王叔亮都说:“也是。”不过祝缨这文采,也是几十年来长进不太大,有点干巴。 祝缨道:“那……再请老太后来?” “请吧。” 祝缨道:“还是安排人盯着她,以防生乱。实在不行,就说伤心过度,需要静养。遗诏上本没有她的事。” “好。” 于是派人去知会穆太后,请她过来。穆太后人一到,丞相们便宣布遗诏,贵妃、现在是太后了,哭昏了过去。穆太后不敢置信地说:“陛下竟然就这么去了?还、还让你们?!!!” 祝缨道:“太皇太后明鉴,陛下的国家,不托给妻儿和重臣,托给谁?” 两宫太后互相制衡也是个不错的办法,然因齐王之事还有疑点,丞相们打定主意不让这人插手,一齐把太皇太后排挤在外。内外都动了起来,内有新晋的皇太后,外有丞相召集百官。祝缨从岳妙君手里接过了太子,将他领到正位,扶他站好。接着退后,率群臣山呼万岁,甚至没有给这孩子三辞三让的机会。 太子在灵前即位,火速将穆太后架到了太皇太后的大长辈的位子上荣养。 以防她以“太后”的名份干预皇帝的“遗诏”。 诚如祝缨所言,三千铁甲、四万禁军,穆太后是无法对抗的。同样手握重兵的姚辰英也很快统一了立场。 皇帝的丧礼,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杨太后哭昏又醒,扑到了丞相面前,男人们躲闪,祝缨被她一把薅住:“呜呜呜,我们孤儿寡母……” 祝缨不得不安慰:“请娘娘照顾好陛下。” 陛下都死了!杨太后愕然,旋即想起来,现在的陛下是她儿子了,她笑了又哭了。王叔亮道:“臣等去筹备了,子璋,你,今天就你值宿吧。” 女人安慰女人,真是太合适了,他们可顶不住一个年轻的太后扑过来。也不是很会哄寡妇。 祝缨也不急着与他们一同出去安排事,最大的事她都安排完了,也就耐心地陪着太后。 ……—— 杨太后心里是没底的,骤然之间,一个偌大的国家名义上落在了她和她儿子的手上,能不能从名义变成现实,她是不确定的。虽然她心里想极了。 四个丞相,数来数去与祝缨最熟,祝缨也最能容忍她。一个能有女官的丞相,总比别人更能接受一个想握权柄的太后。名份是祝缨给她定的,玉玺是祝缨给她的,祝缨是个买卖公平的人。 杨太后攥着祝缨,直到要就寝了,她仍不肯放手:“我心里慌得很,相公,陪我一起入睡吧。” “陛下丧父,正需要母亲陪伴。” 杨太后道:“有夫人陪着他。” 她儿子被岳妙君带着,她还挺放心的。一时半会儿不陪,算什么?得抓好朝中大臣,这样母子俩才算有依靠。孤儿寡母的,可太怕被大臣架空了。 祝缨倒也不介意跟个年轻女子睡一块儿,不过那是太后,她还是推辞了一下,不就是有话要说么?坐一块儿也能讲,不必非得睡。 她说:“臣值宿,明早也不走,娘娘有什么话要说,随时都可以说。” 杨太后道:“我现在心里躁得很,不解了心头火气,只怕要冲他发脾气,还不如不见。我心里有事,就想躺着说,没人陪我聊天,我睡不着。” 行,睡。 两人并排躺下了,杨太后一翻身,侧过来抱住祝缨的胳膊:“我现在还不能安心。” 祝缨偏过头来看一看她,杨太后道:“陛下还是太小了,朝上的事情,我虽是深宫妇人,但也知道一些。听说以前是很好的,但这二、三十年来,乱七八糟。我该怎么样处理政事,才能守住这江山呢?” 祝缨道:“你现在还不行。” 杨太后追问道:“现在不行?难道要我儿长大成人了我才能行?”这就荒谬了,那时该儿子掌权了。 “你以前从未秉政,”祝缨说,“要学。否则就是自取死路。古往今来,主政的太后能做得好的,无不是虚心向学,慢慢浸润的。骑马的人,没有一上来就骑烈马的。若是上手就做坏了事,人不信你,你以后想做什么都没人肯听了。能招来的只有无赖废材。” “那我要怎么学?还是读书?”这就扯了哈! “我会教你。” 杨太后又试探地问:“眼下呢?其他三位相公只怕又要说什么后宫干政之类的话了。” “他们,我自有办法说服。” “要是天下人都像你这样就好了。” “不要想着现在就换掉政事堂,”祝缨说,“他们能做事,换一批人,不如他们。” “那我该学些什么?经史我也读了,您给我的文章我也看了,做事呢?不能总是看书吧?” 祝缨道:“由浅至深,先从这次丧礼开始。你要先把一些小事做好,让天下看到你的条理,才能相信你能做好,才会与你议政。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把权柄给你,让你做决定,但是如果你没有经验,随便一个人都能骗到你。 宫里才几个人,就已经很麻烦了。整个天下,亿兆黎民,人心只有更复杂的。许多宫里能行得通的道理,宫外不在乎。你得先试试水,适应了,再深入。” 杨太后听得着迷,催着多说。 祝缨道:“以后我会尽力教你的。议事的时候,我会将道理剖析分明。到得秋天,又该有另一批的县令进京考核了,我教你怎么分辨。后年还有这样的事,你就可以自己试着做了。你是安全的,过几年,我会把禁军交到你的手上。 能够处理政事,又有禁军,你的生前是可以保证的。 一个擅权的女人,会引来举世攻讦,你需要一群源源不断出现的、在你死后也会自动自发维护你名誉的人。科考,我已经开了,接下来,就看你怎么用了。 睡吧。” 杨太后睡不着! 祝缨睡得四平八稳,杨太后羡慕极了。 次日一早,祝缨起身,杨太后一夜没睡,依旧神采奕奕。到了灵前,她又是一个哀凄的寡妇了。 先帝的葬礼进行得也还算顺利,既没有一个出逃外邦的皇子,也没有一群吵闹礼仪的大臣——从简,从速,没来得及吵就结束了。 也正如祝缨的相府,没等王叔亮等人反应过来,她就已经把人拢了起来。 没了一个成年的皇帝,大臣们做事反而更方便了一些。照着原定的计划,地方上的官员着手抑兼并。除此之外,便是休养生息。事务也渐渐少了一些,祝缨每次议政都给杨太后讲得很细致。 如是数日,这天,早朝还未开始,王叔亮便要与祝缨讨论一下太后的事情。 王叔亮是赞同跟太后把话说明白,但是告诉她怎么做对就行了,不必从头讲起,给她讲的那么多,跟教儿子似的。哪怕先帝活着,亲自教太子,都未必有这般上心。 祝缨道:“你不教她,让她听谁的?外戚?还是宦官?把她的耳朵占满,她才能不听乌鸦叫。即便尊亲,她也能明白事理,不听外戚的。得让她自己能够明辨是非,不是么?你不会以为,同她讲一句,这个你不能做、那个你也不能做、只能听我的、我说的都是对的,她就听话了吧?她会更加厌恶你和你的道理,更加亲近那些让她觉得舒服的人。大臣辖制她,她就只好依赖娘家人。 后宫干政败坏朝纲,与‘后宫’无关,与‘愚蠢的后宫’有关。话又说回来了,哪里没有蠢人呢?太后聪明一些,朝上的蠢货也能少一些,不是么?” “这……”王叔亮语塞。 “不如意事常八、九,哪有什么好处都占上的?总要选一样去放手。咱们不可能事事都攥在手里。是放生太后,还是放生外戚宦官?陛下还小,总要有所妥协。”祝缨说。 王叔亮叹息一声:“只愿陛下能够聪明睿智,早日临朝。” 笑死,想做官还得长到成年参加考试,皇帝比官员权利大得多,偏偏不用考试。祝缨翻了个白眼。 杨太后也就继续享受着讲解服务,偶尔也能发表一些见解。 到得秋天,县令们又轮来了一番,杨太后已能高坐上位,看县令们入宫拜见,并且主持了笔试。询问各地风俗、治理情状,也似模似样。 “我在娘家的时候,可也不是不见外人的。人间疾苦,也都尝过,当然知道他们瞒了什么事儿啦。”杨太后有点小得意地说。 四相之中,唯祝缨行走后宫如鱼得水,说的话总能在两宫那里通过。祝缨要继续推行女法官,也得到了太后的支持。先帝的周年还没过,第二次的明法科女试又开始了,太后也饶有兴趣地去看了一回。 朝中对此也有些说法,不幸一个祝缨女人不好扣上吕不韦的帽子,连带的太后的清名也得以保全。祝缨只是很简单地放话,人,我按住了,谁要嫌我跟太后走得近,那你来,看太后会不会安静,看外戚、宦官会不会膨胀。 行吧,这太后如果有祝缨一半的本领,不不不,只要有三成眼色,也就足够了! 儿子学写字,亲娘学掌权,倒也……和谐。 又过一年,陈放出孝,祝缨将他提回了户部。也是这一年的秋天,天下县令也轮完了,裁汰了一些不合格者。祝缨继续考查明法科。 京畿及周围的识字女子,就算从第一次考试开始现学,到如今聪明的也能学出来几个了。 太后对此颇为满意,唯一遗憾的是,禁军什么时候给她?祝缨称得上可靠,可是既然许诺了,禁军一天不由自己做主,太后心里一天不踏实。因为另一半的禁军还在姚辰英手上,禁军一个卒子都不听太后的。 太后不知道的是,这一天就快到来了。 …… 这一日,祝缨从宫里出来,回到府里就收到了安南来信——祝青君生了个女儿,请她起名字。 祝缨也高兴,提笔写下了两个字:祝融。 又说:“算算日子,明天孩子满月,咱们给她办满月酒吧。” 满月酒,没有产妇、没有婴儿,祝缨还是给办了。岳妙君也跟着凑热闹,又准备了给大人孩子的东西,打发了几大车,往安南送去。 次日早朝散后,杨太后也赐下了锦缎等物。 接着几天,祝府不断地收到各处送来的礼物。丞相家办满月酒,送礼就行了。 礼物陆续收完,安南又有信来,祝缨笑道:“这回难道还有好消息?又是谁家喜事?红凤?还是谁?” 信一打开,她就发现自己笑早了——刘遨遇刺。 第548章 完结 祝缨硬让笑容在脸上多挂了一下,瞥了刘昆一眼,低头继续看信。 信已经在尽力说明情况了。 刘遨一直管着安南的学校以及部分的铨选,她深感祝缨知遇之恩从不懈怠。以为制度草创,必要坚持原则,事情如果从一开始就

相关推荐: 斗罗:毒液武魂,开局附体小舞   有种单挑   神宠又给我开挂了   角色扮演之羞耻度爆棚1   不想当大将的我选择佛系   人鱼影帝[藏剑]   殿下宠妻日常_御书屋   「花園」--跳蛋寶貝   诱计(H)   快穿之拯救病娇偏执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