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蝗虫把地里的庄稼全部糟蹋了之后还能安稳过到明年粮食下来。 官府免了税收就赈灾的粮食,冀州这些年赈济流民一直在往外出粮食,他们老百姓不懂那么多,却也知道一直只出不进不是好事儿。 见识过蝗虫有多可怕的百姓惊慌失措,官府里的吏卒全部出去安抚百姓,最后还是出动了军营里的士兵才让他们安定下来。 士兵没办法让蝗虫消失,但是士兵可以帮他们捉蝗虫,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天无绝人之路,州牧大人之前让他们养鸡鸭修水渠掘虫卵,没准儿真的蝗虫来了州牧大人还有办法让蝗虫退散。 城外的高坡上,原焕看着时不时飞过的虫群头皮发麻,从资料上看到蝗灾的图片录像和亲眼看到飞蝗过境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事情没有到自己跟前,他还可以调侃说再多蝗虫也扛不住大吃货国的铁胃,真看到蝗虫飞过,任谁也不会有胃口拿这些绿中带黑、黑中带黄的虫子当菜吃。 在后世那种蝗灾几乎销声匿迹的情况下,不少人都和他一样没见过真正的蝗灾,不知道成了灾的蝗虫和普通的蝗虫截然不同。 他们见到的蝗虫成不了灾,甚至还有人专门饲养蝗虫来吃,烤蝗虫炸蝗虫吃起来嘎嘣脆口感好还富含蛋白质,他们大吃货国那么多人,蝗虫来了一天三顿的吃总能把他们吃绝种,为什么还能被蝗虫逼的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殊不知,古人不是没想过吃蝗虫,早在唐朝的时候,唐太宗就下过类似的命令。 老百姓那时候对蝗虫还很是恐惧,像瘟疫疾病等各种他们解决不了的麻烦一样,他们也认为蝗虫是神仙给他们的惩罚,一定是凡间干了什么得罪老天的事情,所以老天才派蝗虫下凡来惩罚他们。 冬天不太冷,春天多雨,夏天再来场干旱,之后十有八九就会又蝗虫出现,埋在地里的虫卵在冬天没有冻死多少,春天有雨水的滋润,夏天又温暖干燥,到了时间之后孵化成虫,往往是一夜之间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老百姓想不明白这些要命的虫子从哪儿来,能想到的只有老天的惩罚,蝗虫也不是虫,而是蝗神,既然冠上了神的名头,自然不能随意伤害。 所以直到唐朝,民间面对蝗虫时也只会设坛做法祈求上天,直到唐太宗以身试毒生吞蝗虫,又有宰相姚崇力排众议让天下人认识到没什么蝗神,蝗虫也不是杀不得,然后百姓遇到蝗灾的时候才开始捕杀蝗虫。 只是人吃虫的速度远远比不过虫吃庄稼的速度,而且庄稼在地里种着没长腿不会跑,蝗虫有翅膀,霍霍完一个地方拍拍翅膀就走了,人吃又能吃掉多少。 更何况成灾的蝗虫也不能多吃,这玩意儿身上的带毒,少量吃几个还行,吃多了只怕要把命都丢掉。 蝗虫糟蹋了庄稼就去祸害其他地方,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并不长,最可怕的不是蝗灾,而是紧随其后的饥荒。 夏天的蝗虫把地里的庄稼吃的干干净净,老百姓还能靠家里的余粮生活,实在不行,进山打猎捕鱼摘野果也能撑几天,等到当年寒冬腊月再也找不到东西吃,那才是真正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一年的收成被蝗虫糟蹋光了,存粮经过夏秋两季也吃的差不多了,大冬天的山里也找不到东西可以果腹,如果没有官府救济,冻饿而死的百姓会有多少简直想都不敢想。 更可怕的是,蝗灾不会只出现一年,蝗虫需要孵化,往往第一年的时候不会大肆蔓延,但是旱灾经常连续好几年,蝗虫的幼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孵化出来的虫子越来越多,这时候处理不好才是蔓延州郡的大灾。 虫子多,虫卵就越多,虫卵多,第二年的虫子更多,如此连绵许多年,再厚实的家底也撑不住。 冀州、兖州、豫州三地防护得当,这些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蝗灾,但是他们只能管得了他们自己,管不住别的地方的蝗虫,为了发生天灾的时候官府能够尽快起到作用,他也得尽快将北方州郡掌握到手中。 这年头的医疗水平低下,伤寒瘟疫随随便便就能造成十室九空的惨状,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让百姓为了果腹拿蝗虫当正餐,收集起来给鸡鸭当饲料还差不多。 原焕皱着眉头,揉揉额头缓解噪音带来的不适,那么多飞蝗一群又一群,比同样数量的苍蝇飞过还令人恶心,“只靠鸡鸭还不够,需得百姓也带网捕虫才行,文若公与,快马加鞭传令各郡太守,百姓拿晒干的蝗虫可以到官府换同等重量的粮食,田里尚未孵化的虫卵也一样,蝗灾天降,无论如何不能坐以待毙。” 天命靠不住,他们只能尽人事,只要人还活着,总能有办法比蝗虫活的久。 蝗虫不容易储藏,晒成干之后缩成一团也不大,鸡鸭能够一口一个的小虫子,想想也知道不会大的过分,想要用蝗虫填饱肚子,最起码要捉上一麻袋才行,再说了,他让百姓吃,百姓也不一定敢下口,所以还是捉了之后送到官府换粮食最划算。 百姓惊慌失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官府的信任不够,不觉得官府知道他们缺吃少穿会救济他们,毕竟朝廷赈灾赈了几百年,粮食能真正到百姓手上的能有一半的都少见,该饿死的还是要饿死。 原焕出门前特意去粮仓看了一眼,亲自比对了账册上的粮食数量和粮仓里能不能对得上,确定他们的存粮能够坚持到明年新粮下来才真正松了口气。 如果民间损失太大,他无论如何不会放任不管,粮仓里的粮食可以再想办法存,不管怎么说,人才是最重要的,治下没有百姓,仓库里留再多粮食也没有用。 幸好之前没被金银迷花了眼,底下人去各地贩盐时也以粮食交易为先,不然粮仓里的粮食一直只出不进,到了蝗灾来临的时候粮仓里没有足够的粮食,那才是真正的手忙脚乱束手无策。 荀彧和沮授听命应下,看他们家主公脸色不好,忍不住劝他先回府歇息,“主公,外头风大,蝗虫不是一日能解决的事情,您要保重身体才是。” “无妨,我还撑得住。”原焕摇摇头,站在那里又看了一会儿,然后才转身准备回去,“文若,回去准备些祭天之物,下个月初一,我们在城外祭祀天地。” 荀彧没有想太多,只是点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天灾降临时需要祭祀天地来请上天息怒,古往今来都是这么做,如今邺城有天子,不管是天子还是他们家主公,这个时候祭祀天地都能稳定人心。 不过如今朝中三公只剩下两个,一为他们家主公,一为太尉杨彪,这两位都不是随随便便能黜落的,如果天子来祭天,不能让三公来顶罪的话,大概只能来一个罪己诏了。 “这次祭天陛下不用来,蝗虫还没散去,不要惊扰陛下才好。”原焕缓步走着,说到这里,又停下脚步朝旁边白着脸的曹昂招招手,少年郎长这么大也是第一次见这场面,脸色比他还白,果然还需要继续历练。 原焕在心里感叹着,等少年郎走过来后低声说了几句,不出意外看到他惊恐的眼神,“捉、捉蝗虫来吃?” 曹昂的胆子很大,可他再怎么大胆,蝗虫飞过的时候下意识想要躲到什么都看不见的地方,他不怕和人打,可乌泱泱的蝗虫扑面而来,他是真的有些害怕。 可是现在,主公竟然让他找蝗虫祭天的时候来吃,他一定是听错了,是祭天的时候烧给老天吃对吧? 原焕拍拍少年郎的肩膀,语气温和让他放弃挣扎,“可以准备一些当做祭品,但是留给你们吃的也不能少,放心,一两只蝗虫吃不死人。”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即是有皇权天授的道理,同时也约束天子的行为,让天子不能过于为所欲为,别管什么水灾旱灾蝗虫瘟疫,只要有天灾,必定是皇帝干了坏事。 唐太宗生吞蝗虫,这是明目张胆的和上天叫板,当皇帝的遇到蝗灾不说祭祀天地祈求老天赦免,竟然还把上天派来的使者给吃了,这不是和老天叫板是什么? 不过李世民吃了蝗虫没病没死依旧活蹦乱跳,正好向老百姓们证明了吃蝗虫没什么大不了,不会有什么天谴,也不会遭到天打雷劈,没了老天的惩罚这个罪名在上头压着,百姓们在饿到受不了的时候,自然会捕捉蝗虫来吃。 他不敢学唐太宗生吞蝗虫,但是设坛祭天让百姓知道蝗虫其实没那么可怕还是可以的,直到唐朝时百姓依旧拿蝗虫当神明,现在是汉末,百姓有这种想法的肯定不在少数。 他能用换粮食的法子让百姓捕捉蝗虫,但是难免有些固执的人宁可饿死也不肯对蝗虫下手,稳妥起见,还是想法子让百姓知
相关推荐:
人生啊就是这样
我,鸣人,绝不做圣母
小狐狸他靠美貌攻略影帝
[综英美] 霸总总是格格不入
从亮剑开始搞军工
仙道大狂徒
穿越女遭遇重生女
纨绔追妻录
余罪
千金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