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书铺又能忙活一阵子。 马车晃晃悠悠朝书铺而去,荀彧和戏志才在车厢里说话,说着说着就到了目的地。 医馆开再多都不会缺少病人,不管是百姓还是高官,有钱还是没钱,病痛找上门来都得请疾医治疗,如果不是培养大夫耗费甚巨,还有钱也不一定能让人家疾医常驻家里,有钱人家甚至都想在家里供个疾医。 书铺只能开在书院附近,只有读书人才会买书,开在其他地方门可罗雀无人光顾,又浪费钱又浪费人,不如专心经营一家。 邺城的书铺是原焕亲自派人管理的,连同造纸、印刷一起,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赚来的钱全部用来供书院培养人才,一年到头还能剩下不少。 把钱财从左手换到右手,怎么着都亏不了。 书铺,又叫书肆,在汉武帝实行选官制度之前,天底下并没有卖书的铺子,毕竟在那时候,书简典籍都是奢侈品,每一卷书都是传家宝一样的存在,无论怎么卖都到不了普通人手上。 随随便便一卷书就能卖到成百上千金,普通人也买不起。 且自古以来,世家大族遇到拿出来卖的书籍从来都是来之不拒,只要有书,再高的价钱他们也能全部收下,也就是武帝时选官不再只看家世,这才慢慢出现了书铺来贩卖诸子百家的著作。 前些年洛阳城中也有书铺,只是那时候还没有方便携带的纸质书籍,价格也居高不下,寻常人买不起,只能卖给有钱人,放到那时候,像他们面前这样人头攒动的盛况是万万不可能出现在书铺里的。 荀彧拉戏志才来书铺不是闲逛,而是看看张仲景的医书卖的怎么样,顺便看看有没有别的疾医要借他们家主公之手出书,以及铺子里的诸子百家著作哪个卖的更好。 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士子们多研读儒家经典,不过其他各家的传承也没有断绝,总有人读完儒家典籍后再看些别的书。 世道越乱越容易出现不同的声音,多听听其他声音对他们而言没有坏处。 两个人没有带仆从护卫进来,看穿着打扮和其他读书人无甚两样,他们没有暴露身份,铺子里的伙计一时也没有认出他们是谁。 戏志才在邺城待的时间不多,每次看到这宽敞整齐的书架都要感叹一番,那么多书可以随意挑选,放到二十年前,把他卖了都买不起。 一排排书架整整齐齐摆放在面前,荀彧随意挑了几本新印出来的书,想着可以带回家给小孩子启蒙,忽然,书架底下闪过一道光芒,似乎是什么东西反光,刺得人眼睛生疼。 荀彧眯了眯眼睛,走过去仔细一看,并没有什么反光的东西,而是一本散乱没有装订的书,捡起来正想交给铺子里的活计,看到里面露出来的字迹后忽然脸色大变。 戏志才有些诧异,“文若?” 荀彧将散乱的纸张收拾好,沉了脸色低声道,“立刻让人将铺子围起来,一个人都不能放出去,我去找主公。” 第161章 何以天下 原焕看着面前那些写满了字的纸,揉揉额头叹了口气,“文若,传令冀州各郡的典农官,让他们三日之内全部到邺城。” 荀彧点头应下,面上难得没有笑意。 连年混战,各方都不得不维持尽可能多的军队,他们这边还好些,主公对局势看得清楚,能不招兵尽量不招兵,尽可能将精壮劳力留在民间。 他们有钱买粮,前提是百姓有余粮能卖,田野荒芜,人民废业,百姓饥馑流散,没有安定耕种的心思,这种情况下有钱也没有用。 千算万算,怎么也没想到问题会出在他们自己身边。 书案上堆放的竹简纸张不少,原焕又翻了几份,垂眸沉思许久,最终还是做了决定,“顺便再让奉先准备准备,过些天随我去这一趟关中。” 荀彧愣了一下,“关中遥远,路上颠簸难行,主公有事让曹校尉回来即可,何必亲自前往?” 曹孟德不是无能之人,不至于乱到跟前还无计可施,主公实在不放心就去邺城周边看看,不用大老远跑去关中,那边动乱刚起,稳定下来需要时间,若是正好赶上百姓动乱可如何是好? “不亲自去看看实在放心不下。”原焕摇摇头,显然没有听劝的意思。 吃饭是大问题,如今天下尚未安稳,谁能先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谁就能抢占先机,眼看着情况一天天好转,不能在自家后院儿翻车。 民以食为天,粮食不够吃的话,什么事情都没法进行。 他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天下正乱,到处都是兵匪,乱世出英雄,同样也出杀人不眨眼的屠夫,动乱刚刚开始时露头的那些武夫贼首不会考虑百姓的死活,没有粮食就四处烧杀抢掠,抢到粮食后肆意挥霍浪费,等到抢无可抢,便到了自取灭亡之事。 不攻自破,土崩瓦解不过是一夕之间。 小的军阀贼首如此,占据州郡的大势力也没好哪儿去,史书上记得清清楚楚,袁绍的大军曾穷到采桑葚为食,袁术的大军下河捞蛤蜊、摸河蚌充饥,曹操的军队甚至将人肉掺在军粮里发给士兵。 没点存粮打仗都没底气,所以他宁可不要银钱也要保证粮仓一直有足够的存粮。 百姓流离失所,且绝大部分离开故乡后都不知道要逃去什么地方,只能盲目的跟着大部队去尽可能远的地方,如果队伍的带头者有消息来源还好,如果什么都不知道,最大的可能就是随便找座山落草为寇。 名声是个好东西,可是名声只能传到府城县城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偏远村寨的百姓关注最多的是天气时节和粮食收成,没工夫也没渠道去打听天底下是不是出了个谁谁谁名声特别好。 原焕觉得他很幸运,开局强行“继承”董卓的遗产,逃出生天后立刻着手收揽流民,有董卓提前收集到郿坞的那些金银粮食当后盾,他缺什么都不会缺粮草。 不缺粮,不代表可以放松农事。 最开始的时候有人提议趁天下大乱土地荒芜的机会把所有的田地都收归官府所有,收上来之后再分给百姓耕种,先秦时周天子治理天下便是如此,井田之制能延续那么久定然有它的道理,既能解决无主荒地的问题又能让百姓有地可种,推广开来足以应急。 恢复旧制不是好主意,即便在当时的情况下利大于弊也不能轻易恢复,所以就算屯田同样有利有弊,最终兖州那边执行的也是屯田令,而不是恢复井田制的命令。 屯田令比之井田制更适合应急,只是应急之法毕竟只能应急不能长久,时间拖太久同样会生变。 他原本以为能多撑几年,至少能在打完天下之后再腾出手解决这些问题,奈何时间不等人,要是他想安稳天下就能安稳,他在这具身体里醒来的那一刻就先给自己换个身强体壮力能扛鼎的新身体。 心想事成这种好事儿只存在于梦里,现实中还得按部就班的来。 “查出来是这东西是谁放在书铺的吗?”原焕捏捏眉心,打起精神问道,“能将如今北方的弊端看的那么清楚,定然不会是无名之辈。” 散乱的几张纸,不光写了冀州境内吏政的弊端,还将关中兖州一带以为屯田而带来的祸端写的清清楚楚。 屯田对流离失所的百姓来说是好事,但是如果典农官阳奉阴违,亦或者擅自增加税收,对百姓来说就不再是好事。 荀彧眉头紧皱,“志才正在查,过一会儿应该会有眉目。” 话是这么说,其实心里却不报希望,那人把东西放在书铺而不是官府,应该是不想被官府发现,只是他想不明白,那人如何知道他和戏志才会去书铺,又如何断定东西一定能到他们手上而不是被别人发现? 荀彧想不明白,他去书铺只是心血来潮,事先没有告诉别人,也不是每月固定哪几天过去,难道有人一直在官署门口盯着? 应该也不至于,官署门口有生人的话卫兵不会看不见,附近戒备森严,也不会轻易放生人进来。 不多时,戏志才面无表情回来,果然不出所料,书铺里一切如常,什么都没有查出来。 纸是铺子里卖的纸,墨也是随处可见的墨,他们铺子里的纸便宜,每天卖纸比卖书还赚钱,那么多纸卖出去,还有人买了之后卖去其他地方,查纸和墨根本查不出什么。 铺子里的伙计说他们很注意铺子里的书籍,一点灰尘都要擦半天,更不可能有散乱的纸张丢在地上,铺子里那么多伙计,地上有东西他们不可能看不见。 如此一来,事情的走向就忽然有些诡异了,总不能是书铺里的笔成精了自己写的吧? 原焕垂下眼眸,这种神神叨叨的手段,他只能想起来那几个后世出名的术士,比如左慈,比如于吉。 他没
相关推荐:
机关算尽
重生之毒女倾天下
华娱之生于1984
喜欢就是喜欢
城破时我在卖菜
菜刀通天
半步情错,上司滚远点
她是目的
吃心
开局签到一个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