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和老太太天天不出门,只能待在床上,也就不太讲究,现在早晚能够在村子里溜达两圈,总要两身体面衣服。 “我们够了,欢欢也给我们买了,给几个孩子做吧,大丫还在上学呢,不能天天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太太道。 周桂枝拿了一块小碎花布给田金花,“这块布有七八尺,你拿去给大丫和二丫各做一身衣服。” 田金花忙摆手,“妈,给大丫做就好了,二丫就不做了吧,大丫穿不得了,就给二丫穿。” 这是这个时代的正常操作,往往新衣服都是给大的做,大的穿小了,再给老二穿,有时候一直能传给老三老四。 大丫听了很高兴,二丫还小,也不太懂事,只知道姐姐有新衣服了,自己将来可以捡二水货。 甚至还为姐姐高兴。 周桂枝道,“家里现在也不是穷得揭不开锅,你男人现在在城里当工人,每个月都能有票据,以后攒起来也容易,不缺这块布。两个女孩儿,总要有一身拿得出手的衣服。” 周桂枝把布放下就走了,田金花的手抚摸在细花布上,她觉得这么多年来,她似乎有哪里想错了。 屋外,拖拉机又开走了,浩浩荡荡的人群跟着一起去了打谷场,十几个壮劳力一起帮忙将脱粒机的零配件都卸了下来。 “来几个人,跟着我一起学一下,学会了的到时候才能进脱粒机生产线参加组装。” 江行野招呼了一声,呼呼啦啦的人跟着一起上,他先将零配件按照方位摆放好,初步可以看出一个雏形了,然后开始一件一件地连接起来。 差不多花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最后装上动力部分,接上电之后,江行野一伸手,“送一捆稻谷过来。” “好勒!” 胡海冲在最前面,提了一捆稻谷就跑过来,江行野按下了开关,机器运转起来,发出轰轰的声音,不大,但足以振奋人心。 江行野将带谷粒的稻草放入传送带上,传送带转动,稻草被送入机器中,草屑从一边送出来,金灿灿的谷粒在出粒口被鼓风扬干净后,落入了料斗口。 连扬谷这道最脏最累的工序都省了。 底下,江行野踢了个箩筐进去,谷粒哗啦啦地进了箩筐。 人群发出了一阵欢呼。 胡海等人抢着将稻草成捆成捆地放在传送带上,出草渣的出口处,李二婶等人拿羊叉翻着,几个年轻嫂子则在一旁捆草头。 谷粒出口的地方,几个壮年汉子直接拿了麻袋装,装满一袋就送走。 整个流水线作业效率奇高,短短两小时功夫,最小的那个稻谷堆子就见底了。 这要用以前那种法子脱粒,没一天功夫,十个人的工作量根本做不来。 江保华急匆匆地赶过来的时候,旁边已经堆了几十麻袋的谷子,他咧嘴笑道,“这是脱粒机脱出来的?” 林永贵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可不是,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干净着呢!” 他从旁边的箩筐里抓了一把谷粒给江保华看,“省多少事儿,要是能把苞谷脱粒机弄出来就更好了。” “这也太快了,得好几个人在这里守着,总不能让机器空转啊!”李二婶乐呵呵地笑着。 江保华在一旁看了一会儿,是真快,生产队要是有几台这机器,差不多几天时间,谷子都能收起来。 江行野退到了一边,江保华走过去,“小五,这脱粒机不能脱苞米吧?” 江行野“嗯”了一声,“脱苞米另外要机器,回头我再问问欢欢,能不能弄出来,现在苞米还没有收上来,时间还来得及。” 苞谷收上来还要晒干,往年都是人工脱,村里男女老少上阵,就靠两只手搓,等苞谷搓完,老茧子都要去掉一层皮。 第254章 提前实现农业机械化 下午,江行野派了几个人出去等其余的正在做的脱粒机的零部件。 江保华组织生产。 老人小孩留在村里用脱粒机脱粒,妇女开始收苞谷,小麦已经收割完了,壮劳力们把所剩不多的水稻抢收上来。 隔壁大队,新联大队和辽中大队,因为队员们的反对,象征性地要了一台收割机,用了没两天,就还回去了,收割工作全靠人力。 这两台收割机被上江大队要过来了,上江大队就有了三台收割机,江保华胆子也是大,两台收割机都是向公社打欠条,年底了再还钱。 看到上江大队呼啦啦地把活都干完了,新联大队和辽中大队的人都觉得他们是傻子。 “活总是那么多,工分也总是那么多,这么快干完了,难道年底的时候,公社还会给他们拨工分不成?” “听说人家生产队还建了脱粒机生产厂,后头,他们要卖脱粒机。” 新联大队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头,敲了敲旱烟杆,“搞啥新鲜名堂,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在种田,偏他们就搞些稀奇名堂,回头家家户户没工分,饿肚子,看江保华这大队长咋当。” 江保华每天走路都带风,书记的位置还空着,他既兼任书记,又要管生产,生产队的会计现在要重新核算工分,每天都忙得脚不点地。 生产队还抽了十个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青壮年出来,组成了一个生产厂,开始组装脱粒机。 许清欢和江行野又琢磨出了苞米脱粒机的设计,江行野花了几个晚上时间,将设计完善,再拆出零件图来,最近他在县城里忙活苞谷脱粒机的事。 唐全同带领着一批干部下乡来了,他们提前也没有和江保华联系,直接奔过来,打谷场上,一片喧闹,夹杂着机器轰鸣的声音。 “走,看看去!”唐全同一挥手臂,身后的干部们赶紧跟上,一个个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得不得了。 “是不是脱粒机做出来了?”有人猜测道。 打谷场上,一共并排放着三台脱粒机,一台在脱小麦,两台在脱稻谷,一眼望去,干活的全是老人和小孩。 半大的小孩把成捆的稻谷或是麦穗拖到脱粒机边上,七八岁的孩子拆开草头,给脱粒机喂料。 每台脱粒机旁边守着一个老太太,手里拿着羊叉,把出来的草屑叉到一边去,几个老头把草屑打成捆。 出谷口处也守着几个人,一袋一袋的粮食被拖出来,口袋处系上绳子,拖到一边码放整齐。 好家伙,这是老弱病残齐上阵了! 一众干部们都看呆了。 打谷打麦子在哪个大队都是头等大事,除了牵着牛拉着石磙轧圈,会安排年纪大人上阵;其余的活计,把稻谷或是麦子铺开,轧到一半后翻场,抖谷粒,把脱粒后的稻草麦草捆成草头,扬场,无一不是壮劳力才能拿下的活。 这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现在被上江大队打破了。 从头到尾的活儿都是老人和小孩承包了。 最后,唯一用得上壮劳力的,怕就是把谷子和麦子运到仓库码放整齐,但这费不了多少时间。 抢收之所以辛苦,除了活儿重,还有一个压力来自于时间。 上江大队因为有了三台收割机,进度本来就比别的大队快多了,现在又有了三台脱粒机,又解放出来好多劳动力。 “上江大队这速度也太快了吧,他们这一天是不是把所有收上来的都脱粒了?” “应
相关推荐:
蹲久了腿麻
长安(权谋NP)
得偿所愿(背德)
人鱼盟誓
隔壁的人妻
将君令(H)
我身边的女人之火车软卧一夜激情
牵丝(包养)
快穿之躺赢的女配
[ABO]王子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