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少有像王汲善和裴东来这种的,出身贵族,却不自恃身份、自命清高,愿意折节下交,甚至深入体验民生疾苦的。” “所以,对付这帮人,我们不能考他们的经义道理,那就成了比拼背书了。我们考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治理国家会遇到很多事,军事、外交、财政、民生、治灾、邢狱等等,大到三省六部制定国策,小到县衙官吏断案家长里短。” “贵族世家子弟们眼界足够,兴许能够回答上来那些大方面的问题,但却不一定能处理好民生小问题,特别是不了解民间疾苦,处理不好百姓的日常事务矛盾。我着重考了他们这些小事情,他们答不上来,就只能靠意会猜想了。” 嘶…… 这、这,这有点偏袒作弊吧? 李承乾惊呆了,“那帮审核的大儒没发现吗?” 萧锐自信的说道:“呵呵,也许有人发现了,但当时我是主命题人,而这些考题却又出的巧妙,事虽小却蕴含大道理。圣人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录用人才,最终都是要放到最下面去跟百姓打交道的,他们的能力代表了朝廷的脸面,岂能不细细考验斟酌?” “相比于考一个二十岁年轻人战略国策、百年大计,呵呵……不如考他们怎么处理邻里关系。二十岁,能有多少经验?谈国家大计只会背书空谈。” “三省六部的事,还是要从官员里面选拔,只有经历过历练的能员干吏,才敢说自己的献言献策利国利民。” “这也是为什么历任科举考试,全都让学子们从底层做起的原因。” “可历代科考却走偏了路径,净考些不实用的,好端端的科举考试,成了人家结党营私任人唯亲的工具。” 这番话,让李承乾惊讶不已,细品之下,却觉得十分有道理。 “姐夫,幸好有你,要不然大唐尽是些尸位素餐的庸碌之辈,一个个都只会谋私利,若是这样,大唐怕是会步上前隋的后尘。” 萧锐呵呵笑道:“没那么夸张。朝廷还是有能人的,君明才有臣贤。前隋失败,虽说是有人在背后使坏,但也是因为大业帝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步子太大,累死了大隋。” “大业帝雄才大略,他看到了时政之弊,所以发明了科举制。就是打破朝政痼疾。若他稳步发展,不四处征战,给他二十年,大隋就会有三百年国运。可惜了……苦的都是无辜百姓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承乾深深的看了萧锐一眼,敢这么评价前隋,姐夫是唯一一个吧。换个人,都是吹捧大唐,谁也不敢称赞前隋大业帝。 “姐夫,君明才能臣贤?这跟国子监教的不一样呀。国子监教的是君明臣贤,个人各执其职、各守其德,为什么您却……” 萧锐笑着问道:“可知一个典故?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 李承乾点了点头:“嗯,在萧家庄的藏书楼里面读过。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出自《墨子·兼爱》,说的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讽刺那些上行下效的行为。” 行为? 萧锐摆手道:“不是行为,上行下效是一种心理,是人性!比如你我属于贵族、掌权者,下面的人事任免我们说了算,他们见了你我,全都客客气气的,甚至卑躬屈膝。因为什么呢?真的是因为钦佩你我的人品?呵呵,绝对不是,是因为害怕,是因为我们拿捏着他们的饭碗和生死,他们当然要把我们供起来。” “这是人性,人性决定了他们选择卑躬屈膝,哪怕内心再抵触,可终究大多数人屈服于现实和强权。选择了上行下效。” “唉……这是一种悲哀!哪怕教育做的再好,也无法改变人性。你想把人人都培养成不畏强权,只认公理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根本不可能。” 李承乾不解道:“为什么?我觉得姐夫你可以做到。萧家庄出来的师兄弟,全都顶天立地。正如这科举顽疾一样,我觉得总归有办法根治。” 萧锐苦笑:“还是因为人性。上位者不是大公无私的圣人,他们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和私心,都喜欢手下人听话一些,不喜欢刺头。” “陛下贤明吧?够资格称圣人吧?可那又怎样?背地里还骂宰相魏征呢。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其贤超过陛下的?后世之君,又有几人能比得上呢?” “呵呵……君明臣贤。明君治国需要贤臣,所以上行下效,臣子自然就贤明。可昏君就不一定咯,昏君视贤臣为绊脚石,喜欢奸臣的吹捧、侍奉,若是大唐出一位明君,能兴旺大唐三十年到五十年;可若是出一任昏君,能把大唐一国之力,全都用来满足他个人私欲方面,甚至葬送祖上几代人积攒的家业。” 李承乾认真的听着,脑海里不断的思考推演,虽然不想承认,但却不得不承认姐夫是对的,木然的点了点头,“连姐夫您的没办法,唉……” 萧锐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用沮丧。跟你说这么多,是让你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然后运用他,而不是让你螳臂当车去改变他。” “什么是客观规律?上行下效的人性就是!所以,你想让大唐千秋万代,其实也简单,代有明君即可。” 噗…… 李承乾无语道:“姐夫,您说了不等于没说嘛,谁都知道应该代有明君,可这太难了,根本不可能。历朝历代,没听说哪家做到了。” 萧锐鼓励道:“努力吧,我相信你能做到。对了,你想知道为什么那帮官办书院的寒门先生,都能考中吗?” “啊?您刚才不都解释过了嘛。您在考题方面动了手脚,更适合他们答题。”李承乾心说,聊治国呢,您怎么又聊起了科考? “呵呵,那是其一。还有其二呢,我偷偷给他们透题了。” 什么???不可能吧,您、您怎么是这样的人?李承乾惊掉了下巴。 第六百八十三章 环环相扣 “五姓七望定下了釜底抽薪之计,花重金收买那些学堂里面资质好的学生,可他们却忽略了学堂里面的先生。” “其实我的办法很简单,仅仅是给官办学堂的先生布置了几项任务罢了。别说五姓七望了,就是礼部、国子监都不会注意到。” 李承乾不解的问道:“什么任务?能够给所有人透题,还不被人发现?我想不出。” 萧锐嘿嘿一笑,“那我考考你。我给他们布置的第一项任务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然了,是通过朝廷政令下发的,就那个六品主事,可他却以为只是一道简单的政令。” “什么是一个都不能少?” “大唐开设官办学堂,几乎遍布所有州道县府,而且针对的是寒门百姓。虽然免去了学费,而且蒙学三册的售价也极其便宜,但那些贫苦百姓家里,一个半大孩子就是一个壮劳力,许多家庭为了耕作种地多打粮食,还是不愿把孩子送去念书。” “或者偶尔闲暇之时才让孩子去识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可不行。” “一个不能少,顾名思义就是但凡来登记就学的学生,不能有辍学的,因为耕作干活缺课的,学堂先生要去家访,劝谏孩子的父母供孩子读书。” 李承乾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如此一来,那些学堂先生就会深入去了解民间疾苦,而且有了更多跟百姓打交道的机会。” 萧锐点头笑道:“不错。正是如此。只有了解民生疾苦,才能把所学用在改变现状方面,他们自然会反思,如何才能改变这一困境。” “不仅如此,他们家访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有些孩子是因为父母生病,自己需要侍奉父母,不得不辍学。有些孩子是因为被霸凌欺负了,无法安心读书等等……” “这些问题如果全部都解决,那他可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先生了,一名知县差不多也就办这些事情。” 李承乾点了点头:“不错,一名知县的职责有劝谏农桑、断案纠纷、宣讲教化等职责,您的这个办法,好像是锻炼他们做县令呢。” 萧锐哈哈大笑起来,“不错!他们本来就是预备的县令。曾经招募他们教书之时,有言在先,教书五年,朝廷给予他们官职品级,择优录用。” “我大唐太缺人才了,而识字的多是世家贵族子弟,想让寒门慢慢崛起,靠着慢慢教学科考,得十年二十年。” “但事实上,真正的学问未必是在书本上。当一个知县很简单,会处理以上问题即可,没必要非得通晓经义、信手诗文,只需要识字、明理、办事妥当即可。” “五年的官办学堂教书生涯,看似是在让他们教学相长,其实对这帮老师,才是最大的考验和培养。” 嘶…… “姐夫,您这头脑怎么长的?这种办法都能想得出来?别说让外人猜了,就现在我跟你面对面,听你细细分析,差点都没跟上您的算计。”李承乾彻底服了。 算计? 萧锐摆手道:“我可没有算计谁。只不过从实际出发,帮大唐突击培养了一群能干事的基层官员罢了。” “对了,除了这一个都不能少,还有第二道政令,那就是学堂先生闲暇之时,需要去当地县衙,帮忙做录事吏员。这样他们就能接触到一些案卷、甚至直接参与县令断案等等,补全了他们在朝廷政令方面知识的不足。” “再然后,就是在出题上动手脚了。我出的题,就是这帮学堂先生所要接触的日常,呵呵……如果这样都不能答出来,那只能说他们不适合做官。” “这不,一次考中二百多,剩下还有九成没考中,老老实实回去教书吧,五年期满,给他们一个基本的官职待遇,却不调用为官,依旧负责教学。” “若是督学检查发现他们连教学都做不好,呵呵,那真是无用读书人,辞退回家种田算了。” “喂,想什么呢?一脸的呆滞?”萧锐拿手在李承乾面前晃了晃。 李承乾回过神来,“我在好好回忆,您这手段一招接一招的,层出不穷,我差点记不住。我得好好回忆一下,等回宫了好跟父皇解释,免得有疏漏。” “对了姐夫,父皇说我该跟宁儿成婚了,您是媒人,所以跟崔家联络的事,还得您出面。” 萧锐呵呵一笑,“此事简单,当初约好的,若是我在科举考试之中赢了,他们主动把闺女送过来。这天下可没人敢欠我萧锐的账。不过嘛,你跟宁儿感情甚笃,也不好做的太难堪,我让人备一份厚礼送去清河,保全他们的脸面,想来他们也无话可说。” 李承乾感激的说道:“嗯,我替宁儿谢谢姐夫。” “呵呵,这些不过是面子上的小事。陛下让我跟清河崔氏接洽,可不单单是为了你这边的儿女私情。”萧锐意味深长的说道。 啊?难道,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秘密行动吗?李承乾好奇问
相关推荐:
这个小孩很好养(H)
从武馆弟子开始百炼成神
圈养(H)
(快穿)今天反派黑化了吗_御宅屋
斗罗:武魂涂山苏苏,乱牵红线
婚后第二年
重生之高门子弟
爸!请正常点
猪肉西施她,干活比杀猪还丝滑!
风流艳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