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巨星之名器炉鼎 > 第296章

第296章

。 质地决定了高度。 可这样的话,苏小甜是不会在这时候说出来的。 “小甜,这样也不能戴啊!”李建红捏着苏小甜缝制出来的花,迟疑地说道。 “再缝一个发圈,然后将这朵花缝上去,就是很完整的一个发饰了。”苏小甜说着又给她们示范。 几个姑娘看过之后,确实觉得并不难,他们都是从乡下地方出来的,这些活儿做起来容易。 “要不,我们再买些材料试试?”李建红跃跃欲试地问。 先少买一些材料,做一些试试,如果能出售出去,这或许也是一条赚钱的路子。 就算卖不出去,前期投入小,损失也不大。 苏小甜提议:“我找桃花姑姑,他们工厂里肯定有碎布头,比买大块的布料便宜。” “我们再买些卡子、皮筋之类的东西,就可以开动了。”齐晓芳欢欢喜喜地说。 钱小北却迟疑了。 “可是,马上就是正月了,按照我们的讲究,正月里不能动针线。”钱小北讷讷地说道。 她都觉得,自己就是个拖后腿的。 明明大家都在想办法赚钱,偏偏她说这样的话。 可家里的老人们确实是这样说的。 “还有什么讲究,按照讲究,还不能在别人家里过年呢!”李建红倒是洒脱,直接说道。 钱小北一听,确实也是这么回事。 正好,过年在家里待着没有别的事儿,正好做针线。 毕竟,她们不能没眼色地总凑到苏家人跟前。 人家一大家子人团团圆圆的,她们硬凑不好。 想想利用七天时间,每天做一点,七天下来,也不少了。 “我们先吃饭,等吃完饭继续逛街,争取多买些东西回来。”苏小甜也来了兴趣。 “要是做出来的头花发夹好看,还可以放在我的精品店里出售,价格比摆摊要高。” 几个姑娘听到她们做的东西竟然还有可能被苏小甜摆在精品店里,更是激动不已。 “小甜你说真的?” 精品店里的东西有多贵,她们不是不知道,要是真的能上精品店的柜台,那是真的赚大了。 苏小甜笑着说道:“只要做得好,自然可以,我刚发现,不光晓芳手巧,你们两个也不错,我相信你们的手艺。” 几个本来已经觉得累垮了的姑娘,经过一番休整之后,发现自己又能动了。 他们简单吃了饭之后,立刻出门,又开始一番大采购。 这一次,她们直接回到杜家的四合院,毕竟,买来的这些东西,她们要留在杜家四合院这边加工。 几大包的东西,比预期准备的多了很多。 没办法,桃花姑姑那边适合做发夹发带的布料实在是太多了,几个人挑花眼了,很容易就选了一大包,既然最主要的原材料多了,其他配件自然也就多不少。 “这么多的材料,你们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加工完?”苏小甜觉得,这是任重道远的一项工作。 没办法,她每天有足够的耐心看书,但真的没有足够的耐心做针线活。 李建红满脸笑容:“这些我们很快就加工完了,要是趁着开学都卖出去,能赚不少钱。” 她虽然不是学习经济学的,但简单的账目还是能算出来的。 不要说她们做的头花质地好价格高,就算用一样的价格,这些全都做好出售出去,一个人最少也能挣个二三十块钱了。 “赚钱要紧,身体更加要紧,千万不要过于消耗身体换钱。” 苏小甜担心这几个室友废寝忘食地加工发夹,遂叮嘱一句。 现在仗着年轻,觉得熬熬没关系,等过上几年就知道了。 “小甜,你放心吧,我们不会那样傻的。” 她们是学生,现在的主责主业是学习,而不是赚钱。 赚钱作为副业,她们只会抽出一小部分的时间来做。 苏小甜点点头:“那就行,多做一些花样儿,到时候可选择性强。” 齐晓芳和李建红两个人连连点头。 “小甜,我们掌握的还是太少了,你能不能再给我们教一教?”钱小北十分没有自信地说。 苏小甜笑道:“那晚上去我们家里吃饭,吃完饭,还能再做一会儿针线。” “可是……”李建红想从现在就开始加工。 “磨刀不误砍柴工!走吧!”苏小甜邀请几个人。 确实还有一些花样儿要教给她们。 既然选择授人以渔,苏小甜就没有打算藏着掖着的。 最终,几个姑娘还是回到了苏家。 好在,两家距离很近,只要几分钟就到了。 她们到了苏家之后,并不是等着吃饭,而是帮忙准备晚饭。 晚饭是扁豆面,非常具有西北特色的面条,味道极好,苏家的人都喜欢。 苏奶奶等人回家的时候,看到扁豆面,果然都很欢喜。 等吃完饭,知道几个姑娘打算自己做头花,都很有兴趣,甚至表示,过年的时候,坐着无聊,要参与进来。 苏小甜忙说:“奶奶,您好不容易休息几天,还是在家里歇歇。” 苏奶奶乐呵呵地笑了一笑说道:“罢了,我眼神儿也不好了,做针线活,可不如前几年了。” “才不会,苏奶奶您还年轻呢!”李建红笑着恭维苏奶奶。 众人和乐融融。 苏小甜教导几个姑娘做头花,苏奶奶等人就在旁边看着,不时的还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尤其是余瑞媛,学美术的,审美比别人要更加好一些,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加有用。 很快,几个姑娘就掌握了不少的花样儿,这才陪着杜家二老一同回去。 临走的时候,余瑞媛说,明天一早就过来,帮忙准备年货。 三个姑娘听到这话,才觉得,她们这样不对。 明天要准备过年的吃食,今天晚上就该发面了。 她们怎么就没想到要主动帮忙做这些事。 “余奶奶、杜爷爷,要不然咱们再待一会儿,我们帮着和面。”齐晓芳说道。 第710章 “不用了,不用了,你们早点回去吧!和面这事儿,不用你们操心,家里这么多人呢。明天早上早点过来帮忙就行!”苏奶奶忙就说道。 这几个孩子,难怪能和自家乖宝玩一块儿去,都是好孩子。 只是,这会子已经九点了,再迟回去,她不能放心。 “那我们先回去,明天再过来。”余瑞媛直接应下来。 她和苏家人熟悉,当然知道,苏家干活的时候,可没有女人干活男人看着的。 男人力气大,和面这差使,大体上是会交给家里的男人们去做。 齐晓芳还想说什么,却被余瑞媛拉走了。 对于在自家住的这几个姑娘,余瑞媛也挺喜欢。 勤劳勤快还善良的好孩子,知道自己想办法赚钱,给家里减轻负担。 虽然是从乡下出来的姑娘,但不卑不亢,为人也好,懂礼仪知进退,将来也是有些造化的孩子。 “走吧,咱们回去了,还能再做几个发圈儿。” 余瑞媛笑着将三个脚步迟疑的姑娘带走。 苏奶奶就安排苏老三带着家里仅剩的苏三恭、苏小四两兄弟忙活起来。 “你们力气大,揉面,我们给你们帮忙。” 苏老三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帮忙到现在了,熟门熟路地搬出面袋子,找出大盆子准备起来。 三恭(最开始写的时候,想写苏小三,为了避免出现歧义,坚持写了苏三恭而不是苏小三)和小四两个人也立即主动上前忙忙碌碌地开始干活。 苏小甜也想上前给两个哥哥帮忙,可是被哥哥和爷爷奶奶给劝阻了。 “乖宝啊,你哥哥们干着,你看看就行了,怪累的!”苏奶奶给孙女儿倒了一杯水,让孙女儿坐在旁边看着。 苏小甜哭笑不得,她已经长大了,怎么还当她是小孩子一样。 一大家子人呢,得和不少面才行。 光是三个男人,要忙到什么时候? 显然,苏小甜没有料想到家中男人们的战斗力。 叔侄三人,一人端着一个大盆子,三下两下,一盆子面就和好了。 家里的女人们真的就是在打下手,帮忙舀面添水什么的。 一家子人一起出动,不过短短时间就和好了几大盆子的面。 苏奶奶一直忙着将和好的面用同样大小的盆子盖起来,然后用干净的布包上,放在温暖的炕上。 现在天气冷,不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早上,面肯定发不起来。 所以,苏奶奶才会细心地将面盆都放在热炕头上,然后还给面盆盖上了毯子。 将这些活儿都干完了,家里的人这才各自回房休息不提。 一宿无话。 第二日一早,苏家人起床,杜家二老已经带着三个姑娘过来了。 “你们起得真早。”苏奶奶笑着问:“吃早饭了没?梁秀正在熬稀饭,等一下吃了早饭,咱们就开始干活儿。” 都是熟悉人,也不客气,她们起床就过来了,也根本没吃。 “就是过来吃的。” “除了小米粥,再煮上些鸡蛋,一人吃一个,抗饿!”苏奶奶又说。 “苏奶奶,我帮忙洗鸡蛋。”齐晓芳立刻开口。 她吃得多,应该多干活。 苏奶奶笑道:“行,这么些人,多煮上几个。” 早饭有小米稀饭、素菜包子、鸡蛋、小咸菜,还有切块的水果。 十多个人说说笑笑地吃了早饭。 吃完早餐后,家里人各自分工开始忙碌起来。 苏奶奶指挥儿孙们将炕上的面盆一个个地搬到厨房里。 “这么多?”余瑞媛吃惊地问。 “可不是得这么多,我想着人多,不光要做些馒头花卷,还要炸油饼、炸麻花油果子啥的。船馍馍也要做一些,包子也要准备起来。”苏奶奶一边说,一边掰着手指头计算着。 往年家里条件不好的时候,不敢这样大肆折腾,现在条件好,白面可劲儿吃都行,当然要多做一些。 余瑞媛一想,可不是么,苏家几十口人呢,一人吃一个馒头,都要不少。 再加上要给孤儿院送一些过去,他们和老迟也要分一些,少了不够。 “可不是,既然做,索性一次都做出来。” “我也这么想嘞。今天把各种馍馍都做出来,到了明天,咱们专心做肉,糟肉、麻辣肉、冬果肉都要准备,炸丸子、炸酥肉也都不能少。”苏奶奶欢欢喜喜地说着。 一面说,还一面感叹着说:“也就是新社会,咱能过上好日子,吃上大白面的馍馍了,以前,就是蒸馒头,也要掺些苞米面。” 余瑞媛笑道:“也就是你们家现在的光阴好,别人家也没这条件。” 苏家人勤劳肯干,又有闯劲儿,加上运气是真的好,才有现在的好日子。 其实很多人家也未必能拿得出手这样多的白面过年。 “这也是赶上好时候了,才能过上这样的日子,以前,多能干也架不住白干啊!辛辛苦苦一年,粮食都给地主老财了!”苏奶奶感慨。 “说的也是。赶上好日子了,咱们好好过几年,也不算白来这世上一回。” “干奶奶,您还有几十年时间好活呢,好日子还在后面。”苏小甜笑嘻嘻地抱着余瑞媛的胳膊说着。 “好,干奶奶等着享你的福。” 余瑞媛不清楚苏小甜话里的意思,只以为苏小甜这话中的意思是将来会好好孝敬她,笑得见牙不见眼的。 苏奶奶看着这一老一小的互动,脸上带着笑,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嫉妒。 “一盆面蒸包子,一盆面做船馍馍和花卷儿,一盆面炸油饼,剩下的咱们做些油果子和麻花啥的。” 老太太干脆利索地将这些都分配好。 不同的面食,等会儿揉面时候的要求和加入的配料也不一样。 馒头要稍微硬一点,蒸出来的馒头瓷实,吃了抗饿。 包子要擀皮儿,面要稍微软一点,但要揉出劲道,要不然容易破皮。 炸油饼最好放点儿猪油蜂蜜和鸡蛋,炸出来的油饼才香味浓郁又甜丝丝地好吃。 炸麻花和油果子,则是要讲究一个脆。 “咱们先蒸船馍馍,等馍馍上锅蒸馍馍的时间,正好包包子。” 余瑞媛厨艺不行,就算是做面食,也总做不出来个样子。 就算跟着苏奶奶做了好多次的船馍馍,做出来的还是笨重不好看。 苏奶奶也知道余瑞媛这个劣势,便让她帮着剥葱切菜,而自己带着梁秀两个人很快就将馍馍做好,上笼蒸上。 第711章 所谓船馍馍,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蒸馍。 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馍馍由花馍馍演变而成。 花馍馍被做成了一叶扁舟的形状,便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船馍馍。 船馍馍是喜庆的乡镇,一般都是家有喜事或者过年的时候,才会蒸船馍馍。 船馍馍做起来工序繁杂,而且极其费油费面。 但不管条件如何的家庭,在过年或者家中有喜事的时候,都要蒸上一副十个船馍馍。 这是习俗,是讲究,苏奶奶几十年来,每年都会坚持蒸一副船馍馍。 差别就是,困难的时候,馍馍蒸得小,条件好的时候,蒸得大。 苏奶奶将发酵后的白面加入碱水后揉匀,揉出劲道后擀成大大的薄面饼。 再在面饼上抹香味浓郁的胡麻姜黄油,用小刷子刷得十分均匀才停手。 老太太的表情十分虔诚,似乎在做一项伟大的工程一样。 “咱们今天蒸一副一尺二的大船馍馍,有好些年没有蒸这样大的了船馍馍了。” 苏奶奶说着,在面饼上撒上玫瑰花末、苦豆末,最后加了一点点的干面粉后对折成扇状。 苏小甜在一旁一边洗菜,一边看苏奶奶做船馍馍。 看了这些年,苏小甜还是觉得,这个过程十分赏心悦目。 就不要说其他几个姑娘了。 钱小北和李建红家都在西北,之前倒是见过这种馍馍,但齐晓芳根本没有见过,简直就看愣了一样。 她所认知的馍馍,没有这样的。 她双眼圆睁一眨不眨地看着苏奶奶将折叠好的面皮均匀的切成五条,然后将切好的长条形面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一个个摞起来。 最小的尖角摞在最上面,然后拿起一根特制的用筷子在表面横竖各压一条线,再摆上四只面捏出的蝴蝶。 “苏奶奶,您的手真巧。”齐晓芳忍不住感慨出声。 蒸馍馍,也能做出这种精巧,真是长见识了。 “这有啥,等下我们再做一些小花卷儿。”苏奶奶一面笑着说话,一面稍微摆出一点弧度上锅蒸制而成。 苏家蒸馍馍用的是直径八十公分的大蒸笼,一层蒸笼里放五个,两层正好一副十个船馍馍。 四层的蒸笼,两副船馍馍,二十个,一锅就能蒸出来。 当所有的馍馍都做好上笼之后,苏奶奶将蒸笼盖子严严实实地盖好,确定严丝合缝不会漏气才安心。 “小甜,你看着点儿时间!” 苏小甜应下。 这时候,苏老三继续揉面,而其他人已经开始准备包包子了。 二百多个包子在众人齐心协力下,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 这些包子,足足能放三笼。 剩下的一层,苏奶奶打算蒸一些核桃大小的小花卷儿。 在包子包得差不多的时候,苏奶奶已经开始准备做小花卷儿了。 还是一样先擀面皮,将面皮尽量擀薄,抹上姜黄胡麻油,卷成一个长条之后,苏奶奶拿起菜刀,利索地切成了大小均匀的小段。 然后,手配合筷子一扭,就是一个精巧的小花卷儿,大小与鹌鹑蛋差不多。 苏奶奶做花卷儿,有各种各样的,十多个形状的花卷儿,每种做上十几个,均匀地摆在大大的案板上。 这时候,船馍馍出锅的时间也到了。 齐晓芳伸长脖子等着看船馍馍出锅,她十分好奇。 苏奶奶将蒸笼一层层端下来,放在一旁晾着。 梁秀忙在大铁锅里添上水,苏爷爷给灶里添上柴火。 “小甜,点梅花。” 苏奶奶将每一个馍馍轻轻地拍了一下,让馍馍从蒸笼底上脱离下来,这才喊道。 苏小甜忙就端着可食用的红绿颜色过来,在馍馍上面点一丛丛花花绿绿的梅花斑。 原本精巧非常的馍馍因为梅花斑的点缀,更加漂亮一些。 “闺女,看看,喜欢不?”苏奶奶看着齐晓芳眼睛都看直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苏奶奶,为啥是小甜点梅花?” “我们那边的风俗,做馍馍的手艺,传女不传男,小女娃都是从点梅花开始。” 苏小甜已经是大女娃了,可是在苏奶奶的心里,依然是小孙女,因此,到现在,苏小甜还在点梅花的阶段! 手艺传女不传男? 齐晓芳先是一愣,随即就明白过来。 做馍馍这样的手艺,确实不太适合传给男娃。 她的思想只是跳跃了一下,就立刻集中到了船馍馍上面去。 一尺多长的船馍馍,层层分明看起来层层叠叠,形美色艳,十分诱人。 “这么大的馍馍,怎么吃?”齐晓芳很好奇地问。 “吃的时候,切块就行。”苏小甜解释道:“一块块的馍馍层次分明,咬在嘴里酥软醇香,就算是老人小孩,也能嚼动,也容易克化!” “早几年在大队里的时候,每年过年都是你们家送这些过来,可我到底没学会怎么做。” 余瑞媛感慨。 “早几年的小,但味道是真的好。我刚去那一年,你们送过来的船馍馍,我至今都还记得那个味道!” 余瑞媛想起在大队里的那几年,过得虽然不怎么样,但现在回想起来,十分温暖。 当初,只以为是乡下的人都善良可爱,直到回京之后,与别的旧相识说起来的时候,他们才知道,每个人的际遇不同。 而遇到苏家人,真是他们的造化。 因为苏家人明里暗里的照顾,他们老两口与别人相比,几乎没有受罪。 就算是吃得差一点,但是能吃饱,已经很不错了。 何况,过年的时候,多少还能吃点好的,就是平时,偶尔也能吃到一点荤腥。 那些老朋友们听他们说这些的时候,都十分羡慕他们老两口的运气。 “那几年已经过去了,以后,咱们这日子就像是这个船馍馍一样,敞亮!”苏奶奶生怕余瑞媛想起当年,又要难过,忙就开解说道。 余瑞媛也不过是有感而发,那些旧事,她自己也不愿意再次回想。 人总要忘记不开心的,朝着开心的地方走。 只有奔向前,日子才能好过! “船馍馍是渡感情的船,两家人能互送船馍馍,就能来往几十年感情不断。咱们老姐妹,就是这样的情分。”苏奶奶笑着。 如今两家子人相处得好,倒真的像是一家人一样了。 三个姑娘看着听着,忽然就觉得,或许,这才是人间烟火气。 虽然琐碎,但总让人觉得温暖温馨。 难怪小甜这样好,原来是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 第712章 腊月二十九,几家人依然很忙。 与腊月二十八忙碌的不同,今天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做年夜饭以及过年要吃的菜。 家里不缺肉了,苏奶奶前几天就让苏老三买了二百多斤猪肉回来。 这么多的肉,一部分切成肉馅准备年三十晚上包饺子。 剩下的,要做各种扣肉、炸小酥肉、炸丸子之类。 反正,年夜饭是怎么丰盛怎么来。 除了猪肉之外,还有羊肉、牛肉、鸡肉都需要提前处理,省得到了除夕这天帮忙。 看着苏家这阵仗,李建红三个人都被吓到了。 苏家过年,光是肉都差不多三百斤了。 他们一家子一年到头,都吃不了二十斤的肉。 苏家果然还是条件好,才能这样舍得。 “多炸一些丸子,明天要给孤儿院那边送过去,小孩子肯定喜欢吃丸子。”苏奶奶冲着剁肉的苏老三叔侄三人说。 “娘,够了,您放心吧。”苏老三手底下不停歇的剁肉顺便回答自家老娘的话。 三十多斤肉都被剁成馅儿了,拿出十斤包饺子,剩下二十斤炸丸子,足够了。 毕竟,炸丸子还有其他配料,二十几斤肉能炸出大大的一盆子丸子了。 “鱼和虾也要给那边送过去一些。冬果肉估计小孩子们喜欢。麻辣肉孩子们吃不了,少一点……”苏奶奶一边干活,一边计划念叨着那些东西要给孤儿院那边送过去。 听苏奶奶说着要将这么多的肉送到孤儿院里去,齐晓芳咋舌。 苏家人真是太舍得了。 换了她肯定舍不得送人这样多。 人多力量大,就算肉多,但一天时间忙下来,也颇有成就。 所有可以加工的肉

相关推荐: 迷迷集(H)   无上丹尊   火影之囚爱   父慈子孝   欲望夫妻奴   说爱我(1v1)   再来一次的人生_高h   全能歌姬辅助系统   龙阳志异(第一部)(H)   奸淫凉宫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