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巨星之名器炉鼎 > 第300章

第300章

沈教授是苏老哥您的女婿?”常部长震惊地问。 这句话,把苏爷爷给整不快了。 这话该怎么回答? 说是自己的女婿? 明显不是啊! 苏爷爷也奇怪,沈自珍怎么就会说来拜访老丈人这话? 虽然说,两家关系确实好,可到底不是岳父! “沈教授是我家大哥的侄女婿,不过,两家子真是当做至亲走动的。” 关键时候,还是董元忠出面解释了一句。 他这个大哥,很明显还是胆怯了。 也不怪,大哥一辈子就是平平常常的好人,见过的领导有限得很,现在能稳稳地坐在这里,已经很不错了。 为了化解苏爷爷的尴尬,董元忠指了指陈子安。 “这才是我大哥的亲女婿,你们不熟悉,但应该见过。” 陈子安作为荔城现在的一把手,之前的第二把手,京城里各部委的大佬们多少还是见过的。 “我刚才就觉得,这位像荔城的陈书记,不过没敢往这个方面想。”常部长笑着说。 荔城的一把手,无缘无故出现在京城里就很奇怪了,何况是出现在苏家。 但董元忠都明说了,此人他们应该见过,那就是荔城书记无疑了。 与苏爷爷的胆怯相比,陈子安就能泰然处之了。 虽然这几位官位比他高了很多,但陈子安见董元忠已经习惯了,怎么会怕? “见过吴部长,常部长!两位部长好!” 陈子安怀里抱着陈修远小朋友,笑着与二人问好。 吴部长和常部长两个人明显更加惊讶了。 侄女婿是教授,是农业领域首屈一指的人物。 亲女婿是年轻有为的荔城一把手,将来大有可为的人物啊! 这是什么样的人家? 怎么这苏家的闺女都这样好福气? 这苏家,真的是从西北来的? 几个人难以置信的看着苏爷爷。 苏爷爷被他们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但却也硬生生地撑着。 “老董,你这就不道义了,怎么都不早点说。” 见到了陈书记,陈书记怀里还抱着一个小家伙,他们带的礼物就不够了。 偏偏这时候,董元忠还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开口。 “修远,给这两位爷爷拜年了!大过年的,吉祥话儿不能少说。” 陈修远其实也不认识董元忠,但过年拜年这事儿,小家伙还是挺会的。 作为家里最小的宝贝,只要说吉祥话就有压岁钱拿这时候,小家伙门儿清。 听到董元忠的话,小家伙立刻从陈子安的怀里爬下来,直接对着几个人拜年。 陈子安一个不小心,就被小家伙从怀里溜下去了。 哪里还来得及阻止。 “恭祝爷爷们新年快乐、龙马精神、福如东海、喜气洋洋、步步高升、心想事成!” 小家伙也不知道跟着谁学的,噼里啪啦的一串吉祥话儿就这么从小嘴巴里巴拉巴拉地说了出来。 看得几个老人觉得更加稀罕了。 “好小子,年纪小小就能说出这么多的词儿。” 吴部长笑着夸奖,甚至将小修远拉过来抱在怀里。 都是家里的儿子不争气,到现在也没给他生个孙子玩。 看到这么小的孩子,就稀罕。 常部长也笑着说:“他说出那句福如东海的时候,我都以为他下一句要说寿比南山了。” 陈修远小朋友一板一眼的,一双小手还连连摇晃着说道:“寿比南山是祝寿的话,过年不能说。” 众人被他这样的话逗得更是乐不可支。 “的嘞,小家伙真聪明,来来来,爷爷给你压岁钱。” 礼物虽然准备得不够了,但好在来的时候,身上还是带着钱的。 摸出一张大团结,吴部长就要给小家伙。 陈子安忙就喊道:“修远!” 陈修远看了一下父亲的脸色,知道父亲这是不高兴了,忙就压抑住想收压岁钱的冲动。 “子安哪,你看看你,把小家伙给吓的。”董元忠板着脸埋怨陈子安。 都多大人了,吓唬一个小孩子,真是没出息。 陈子安看到老上司这样,忙说道:“小孩子不能惯着。” “胡说,这么点小的孩子,有啥不能惯着的?再说,给个压岁钱就是惯着了?谁小时候不想着过年得个压岁钱?” 常部长和吴部长两个人也是一脸谴责地看着陈子安,那表情反而像是陈子安犯错了一样。 苏小甜看着姑父吃瘪,忍俊不禁。 陈修远小朋友一会儿时间又收到了一大笔的压岁钱,高兴地迈着小胖腿跑到了苏小甜跟前炫耀去了。 苏小甜捏一下小家伙的鼻子。 这家伙,从小就这样爱钱,将来长大了,肯定和四哥一样。 既然小家伙有压岁钱了,其他的孩子自然也有。 大佬们最懂得平衡之道! 苏爷爷着急了,自家十个娃呢,一个个都给压岁钱,得多少钱啊! “这咋能好意思,给小甜就行了,其他的都大了。”苏爷爷一着急,忙就说道。 六七八九四个兄弟,他们怎么就大了? 算了,当哥哥的人,大了就大了。 “没多大,都还是孩子。”范淑芳笑着说道。 “大哥大嫂,要是觉得过意不去,等回头他们有孙子的时候,咱们还礼就行!”董元忠乐呵呵地说。 这话却让所有人看向他的目光都不大好看了。 第723章 吴部长和常部长两个人一脸怨念地看着董元忠。 这个糟老头子太坏了。 他们的孙子还在哪儿呢? 儿子连儿媳妇都还没找到,上哪儿抱孙子去? 他们年轻的时候耽误了,没想到到了儿子这一辈,也拖拖拉拉的。 成天都不知道在干啥。 苏爷爷也是一脸怨念。 他们是什么人家,这两位是什么样的人家? 就算人家将来有了孙子,他们苏家也没机会给人家送压岁钱去。 董元忠却像是没看到一样,还兀自洋洋得意的。 “我虽然没有亲孙子,但小甜就跟我亲孙女差不多,还有这一群小子,也算是我孙辈了。” 董元忠这样不客气的嘚瑟,简直将其他的人快要气死了。 但再怎么生气,也不得不承认,老苏家这些孩子是真的优秀。 “老哥哥好福气啊!”常部长忍不住感慨地说了这样一句。 “学不来的,好福气哪里是人人都能有的?”董元忠得意地说道。 此时的董元忠,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大领导,反而像是一个嘚瑟的小孩子。 苏小甜都觉得没脸看了。 但想想,也就释然了,老小孩老小孩,都差不多,算了,他们高兴就好。 “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因为我大哥心善的缘故。你们是不知道,早年,我大哥救助活命的人有多少。” 虽然吧,这些人里很多后来都杳无音讯了,但做过的善事,人在做天在看啊! 算是为家里积福积善了。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才有苏家的现在的生活。 苏爷爷听到董元忠这么说的时候,还担心这些大人物们不喜欢听这样的话。 谁知道,几个人竟然连连点头:“说得不错!” 如果不是这位老人当初愿意拿出粮救董元忠的命,也就没有现在董元忠这样一个大后台了。 可不是积福积善了? 几个老领导上门,苏家的人少不得要好好地招待一番。 苏奶奶带着家里几个儿媳妇在厨房里忙活起来。 李建红几个人不好意思坐着看长辈们做饭,便也主动去厨房帮忙。 “你们就别来了,忙你们自己的去。”苏奶奶觉得太多人也没啥可干的,遂笑着让几个姑娘回去。 “我们洗一些水果端过去吧。” 苏小甜也觉得,他们几个人厨艺都不怎么好,就是帮忙也帮不到什么,遂主动找了活儿干。 家里的水果有不少,一些是京城过年之前供应的,一些是苏小甜从自己系统商城里倒腾出来的,还有一些是苏小五在南边买过来的。 苏小甜等几个姑娘洗水果,切水果,还专门找大盘子,准备摆盘弄成个果盘。 范淑芳几个人虽然是来做客的,但想着打扰到了对方家里,也到厨房里帮忙了。 才进门,就看到厨房里这么多的人在,也亏得苏家的厨房够大,要是小一点,这么多人都站不下。 “大嫂,我们过来帮忙,您看看有什么我们能干的。” 范淑芳话说得十分客气,而且是用上了敬称。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告诉其他人,在自己心里,大嫂那就是亲大嫂一样尊重。 其他两位夫人都是精明人,怎么能不懂范淑芳的意思。 她们就算之前对苏家还不是十分看重,来了这一趟之后,也算明白了。 苏家,现在看起来虽然不怎么厉害,但是再过上几十年,苏家不容小觑。 甚至,有可能比他们这些人家都要更有底蕴。 毕竟,苏家第三代的十个娃,没有一个不厉害。 “大嫂,我们在家也是干活的,您有什么活儿,给我们安排就行。”杨立明率先开口说道。 苏奶奶忙满脸堆笑说道:“都提前准备好了,也没啥可以干的,你们在堂屋里坐会儿,厨房冷。” 几个人看苏奶奶确实不想让她们帮忙,又看到苏小甜几个姑娘正在摆弄水果,来了兴趣过去看。 苏小甜后世的时候,在餐厅酒店都干过,虽然是打杂的活儿,但看得不少。 这会儿,巧手摆弄,很快就在大大的白瓷盘子里摆出来一幅孔雀开屏图。 “小甜这手真是巧。”杨立明笑着夸赞。 “我看小姑娘不光是手巧,脑子也巧,要不然,也想不出这样的。”常部长的妻子李秀荣笑着夸奖。 就这摆盘的本事,上个国宴估计都能行。 不过,听说小姑娘十分厉害,估计也没人打算让如此厉害的人专门去国宴上摆盘。 能摆盘的人多,但是能给国家创收外汇,还懂得制种研究的人才少啊。 “我家小甜一直聪明。”范淑芳得意地炫耀着:“你们是不知道,这小丫头,从小学习拔尖,就是在七中那样人才济济的学校,也是翘首。” “小小年纪,就能考出咱们京城第一的成绩来,真恨不得,这丫头是我的亲孙女!” 李秀荣和杨立明:“……” 这样的小姑娘,她们也想要。 夸赞了几句苏小甜,范淑芳这才想起来,其他几个姑娘都是京城大学的学生,应该也是很优秀的,便开启了新话题。 李建红三个人,本来是打算当背景板的,却没想到,这几位领导夫人竟然还能主动跟她们说话。 看出几个姑娘的局促,善于做妇女工作的杨立明便笑着道:“我们就是随便说说话,你们也别当我们是什么重要的人,就是隔壁的大婶子就行。” 虽然明知道这位和隔壁家里的大婶子不一样,但几个姑娘到底放松了不少心情。 “你们现在上大学,将来,就是咱们国家急需要的人才。以后,说不定,你们的成就还在我们之上。”李秀荣也笑着说:“年轻真好,我都想起我年轻那会儿了。” “那会儿哪有现在的好生活,姑娘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杨立明鼓励几个姑娘。 被高不可攀的人鼓励了,几个姑娘的心情好得不得了,一个个激动的都快要晕过去了。 真没想到,她们竟然还有听到上面大领导鼓励的时候。 姑娘们放松了许多,一个个都表示,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争取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第724章 知道几个姑娘竟然还在做头花打算赚钱,杨立明几个人更加惊讶了,招呼着姑娘们,要去看看她们做的头花。 几个姑娘将果盘送到堂屋里之后,便带着杨立明等人去了苏小甜的屋子。 苏小甜住在西边的耳房,房间很大,布置得也十分精致。 除了最开始苏奶奶布置之外,后来,余瑞媛添了不少好东西。 再往后还有范淑芳出国的时候带回来的各种国外的好东西。 整个房间里不是富丽堂皇,但温馨雅致,低调而奢华。 苏小甜将房间分成两部分,一半当做书房,一半是卧室。 几个人到了房里,都很是惊讶。 苏家的条件不错,她们能看出来,可是,一个小姑娘的屋子,却布置得这样好,甚至比堂屋里的摆设还要好上很多,就有些让人不敢相信了。 “乖乖,难怪都说小甜学习好,看看这么多的书就知道,学习不能差。” 杨立明先看到了靠墙放着的两个大大的书架子以及窗户下的书桌,笑着称赞。 “您说的是呢,小甜在学校里读书也认真,就是站着等公交车的时间,手里还捧着书本看呢。” 李建红看着杨立明随和,倒是也敢说上两句话。 “不错,不错。”李秀荣也笑着称赞一句。 范淑芳虽然来过苏家几次,但苏小甜的房间还是第一次进来,进门之后,也是惊讶坏了。 这个年代,家里能有大大的两个书架子,上面还放满书的人家不多。 尤其是,小甜这两个书架子上面的书,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都有。 中文的、外文的、以前的线装书,现在的新版书,无所不有。 虽然新旧程度不同,高矮薄厚也不同,但放在一起,看着却是那样的和谐。 有些很旧的书,被苏小甜仔细地包了一层书皮。 书皮上面的字清隽有风骨,就算不懂书法的人,都能看出来,这确实是好字。 “这字写得真好,我瞧着都是一个人写的。”杨立明是个细心的人,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关键。 苏小甜甜甜地笑着说道:“这都是我二哥帮忙写的。” 苏小甜自己也能写毛笔字,只是写得不如专精于此的苏次良。 加上苏次良一直都坚持要给妹妹的书皮上写书名,并且乐此不疲。 所以,这几年以来,所有包了书皮的书上都是苏次良的笔迹。 “小甜的二哥,苏家老二,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和画家。”范淑芳得意地显摆。 杨立明和李秀荣两个人显然没想到。 优秀的人,果然一家子人都优秀啊! 等参观完了苏小甜的闺房兼书房之后,众人才将目光放回到今天过来的主要目的上面来。 “这一个大箱子里装的都是最近几天做出来的头花发饰,二奶奶,您看看,有没有喜欢的?” 苏小甜笑着拿起一个枣红色的发圈,对着范淑芳比划。 范淑芳笑着从苏小甜的手里接过发圈仔细地看起来。 “我都这个年纪了,不适合扎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她留的短发,干部头,确实不适合扎发圈。 “你两个叔叔要是啥时候能找个媳妇回来,给我生个小闺女,我就上你这里多挑一些。” 范淑芳现在心里想的就是什么时候能有一个小甜一样乖巧可爱还漂亮的孙女。 杨立明促狭:“说不定,生出来都是孙子。” “都是孙子也没关系,我这不是还有小甜?” 一句话,把杨立明给噎回去了。 哼,小样儿! 她两个儿子就算没出息,生不出来一个漂亮的小孙女,这不还有个现成的疼着宠着? 她老杨可就没这样的好福气了! 杨立明不说话了。 都这么多年了,说话还是这么气人的人! 也是够了。 都不知道,她为什么总要跟她凑在一起? 以后,再也不理她了! 杨立明与范淑芳是几十年的老关系了,很明显比李秀荣更加亲近一些。 李秀荣也不理会两个人斗嘴,一个个拿起发饰看着,十分有兴趣。 “学生都能自己创业赚钱了,解放思想很重要啊!” 有什么道理不让广大的妇女同志们自己创收? 尤其是那些在家待业的妇女同志们。 归根结底,还是思想没有解放。 “看起来,妇女工作还是没有做好,要是妇女工作都做好了,就没有这么多待业的女同志了。” 杨立明立刻从李秀荣的话中领会到了精髓。 “你这是职业病!”范淑芳瞪了杨立明一眼说。 在妇联干的时间长了,不管别人说什么,她都能与妇女工作挂钩。 杨立明觉得,今天找到了新方向,对范淑芳这话,也就不计较了,反而回头与苏小甜等几个人说话。 “你们好好干,虽然赚钱不多,但总比干坐着要好。” 范淑芳说:“就是手工缝制太慢了,要是有缝纫机会快很多。” 苏小甜笑着说:“缝纫机确实好,可是创业初级阶段,只能这样了,等什么时候赚到买缝纫机的钱,倒是可以试试。” 她也想过买一台缝纫机加工。 只是,一台缝纫机要一百五十块钱呢,建红她们肯定拿不出这么多的钱。 再说了,头花发饰都是小玩意儿,赚钱不多,一台缝纫机,不知道要出售多少头花才能赚出来。 建红她们还是学生,就算有缝纫机,也不能总忙着赚钱,毕竟当下最主要的还是要好好读书。 这可是一个有文化走天下的时代。 大学毕业,尤其是京城大学这样的好大学毕业,将来前程远大呢。 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在未来的很多年里找工作都是很吃香的。 毕竟,不管是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这样的文化研究单位,还是以后从事编辑、采写、宣传、文案都可以,最不济还可以选择当老师、文秘这样与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 将来不怕没有铁饭碗可以端。 虽然未来商人赚钱很多,但国人更加喜欢的,还是端着体体面面的铁饭碗。 苏小甜也没想过,以后让同学们从事小商品加工或者小商品批发这些。 现在做小饰品赚钱,不过是提前体验生活,顺便赚钱贴补一下而已。 第725章 “你说的也是,你们是学生,还是要好好读书。”李秀荣说道。 从事教育工作的她,喜欢看学生读书,但并不反对学生体验生活,只是不能接受学生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其他方面。 几个姑娘十分谦虚地表示,她们肯定以学习为主,不会让赚钱占据太多的工作时间。 “我看,可以发挥一下妇女同志们的想象力,这两年经济放活了许多,只要愿意动脑子,肯定就能赚钱,不要只想着倒买倒卖。”杨立明拿着一朵精巧的做了一半的立体头花笑着说道。 苏小甜对杨立明这话可是十分赞成,后世,不就是有许多妇女们在家创业,还创出了一片天吗? 不说刺绣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是草编这些,一样富裕了很多人。 回头要不要考虑写个计划书? 三个人看几个姑娘做的头饰漂亮,也饶有兴趣地拿起针线开始缝制。 李建红几个人想阻止,但到底还是没敢开口。 这时代的女人,其实各个都会做针线活。 三个人就算身居高位已经多年,但也没有放下针线上的功夫,缝制得又快又好。 几个姑娘陪同着,偶尔说两句话,都很是得到三个身处高位夫人的喜欢。 她们连连称赞,上过大学的姑娘就是不一样,懂事知礼。 在这个大学生还算稀缺的年代,只要能考上大学,哪怕是大专,甚至是中专,都十分让人羡慕。 就不要说,这几个姑娘可是京城大学的学生。 只是京城大学四个字,就已经能体现出姑娘们本身就的优秀了。 加上姑娘们吃苦耐劳的性格和说话的时候不卑不亢的语气,让她们喜欢就不奇怪了。 她们都动心想在其中选个儿媳妇了。 尤其是范淑芳,两个儿子一拖再拖,都成了大龄青年了,她着急啊! 越看,她越觉得,这三个姑娘都不错,也不知道是不是可以介绍给自家的臭小子认识一下。 万一能成呢? 苏小甜可不知道,自家亲爱的二奶奶正在谋划,让她的同学给她当婶婶这件事。 等开饭的时候,苏家没有因为来了贵客,其他人就不上桌吃饭。 按照苏家的规矩,大家一起吃饭。 对此,董元忠首先很开心。 这些年了,吃饭的时候,都是孤孤单单的,很少这样热闹。 也就是在大哥家里,才能感受到这样的热闹。 都知道苏家是开餐馆的,饭菜做得好吃,可没想到,在苏家,也能吃到这样丰盛的菜肴。 乖乖么,这么大的一张桌上,荤素冷盘摆满了,足足有二十道菜。 冷热荤素搭配得十分合理,就算是吃惯了高档宴席的几个人,也只是从这一桌饭菜上看到了用心。 且这些菜式,无一不是刀工精细、摆盘精美。 一看就不是一般人能做

相关推荐: 江湖闯王   不正常关系   顶A装O,勾引老婆   再来一次的人生_高h   奸淫凉宫春日   高门玩物_御宅屋   上岸(NPH)   长生从双修开始   归乡者的荆棘王冠(abo、np)   直男被群A环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