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是经了官,最后查出来人家啥事都没有,往后乡里乡亲的,还处不处了?” 呃…… 也对啊! 李学庆此刻和方才李天明同款尴尬表情。 “那就晚上在村支部,三爷,您受累也来一趟,马立志要是真有问题,我怕我们审不出来!” “你就是不说,我也得去!” 村里有这么一个不稳定因素,三老太爷要是不弄明白了,心里可不踏实。 晚上,村支部! 马立志被带进会议室的时候,看到面前的阵仗,眼神之中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就恢复了镇定。 掩饰得虽然很快,但还是被一直在观察他的李天明给察觉到了。 这人确实不简单,至少这心理素质就不是一般的老农民。 “三老太爷,学庆叔,天明,你们这是……” 李学庆刚要开口,又赶紧忍住了,转头看向了身旁的三老太爷。 “立志,你们马家来村里也有些年头了,我们李家台子的人不欺生,这些年咱们父一辈,子一辈,处的也不错,三老太爷托个大,问你一句,我们李家没有亏待了你的地方吧?” 马立志目光闪烁。 “三老太爷,您这么说……” “你就说有没有?” “没有!” 马立志回答的很干脆。 说话要凭良心,李家台子不欺生,李家人更不欺生。 像李家台子这样的村子,一家一户大姓报团的,外姓人想要在村里立足,往往非常困难。 像大鱼淀,一多半人都姓何,外姓人全都过得小心翼翼。 “没有就好,立志,你们爷俩是不是有啥事瞒着,能不能给三老太爷透个底。” 马立志耷拉着脑袋,半晌没开口。 三老太爷也不急,李学庆想说话,还被他给拦下了。 “不急,你好好想,啥时候想通了,啥时候说,今天不想说,你就先回去。” 马立志闻言抬起头。 “三老太爷,我……说!” 第三百三十五章 总算见着回头钱了 李天明此刻感觉就像是在听故事,以前只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才看到过的情节,如今居然就发生在他的身边。 原来,马家还真的是为了山上的东西才搬来了李家台子。 当年,马立志的爷爷就偷摸地在山上挖,可一直到死都没找到。 后来,马立志的老子又接着挖,同样连根毛都没挖出来。 马立志原先根本不知道这回事,他爷爷,他爹都不曾和他提起过。 “我小时候也只知道,我爸经常半夜出去,问他,他也不说。” 一直到最近,马立志他爹的身子骨不行了,这才告诉了他。 “我就想着……” 说到这里,马立志也面露尴尬。 其实这也没什么,任谁知道了山上藏着金银财宝会忍住不心动。 “结果挖了小半年,啥都没有。” 马立志这会儿都忍不住怀疑,是他爹上岁数糊涂了。 要不然,他围着可能藏宝的地方挖了这么长时间,咋啥都没见着。 “你爷爷当年是咋知道山上埋着东西的?” 面对三老太爷的问题,马立志也是面露难色,但也知道,今天要是不给个交代的话,怕是往后在村里就没法立足了。 “听我爸说,我爷爷当年是……倒斗的。” 倒斗? 盗……盗墓贼啊? 李天明上一世看过不少盗墓题材的影视剧。 像什么《盗墓笔记》、《鬼吹灯》之类的。 没想到身边就有干这个的。 马立志家里是不是也有黑驴蹄子、摸金符? “三老太爷,我……我可没干过这缺德事。” 你倒是敢。 当年砸了李家祠堂地,现在还躺炕上拉屎撒尿呢。 马家要是敢惦记上李家的老祖坟,早就被李家的爷们儿给活埋了。 马立志得把自己给摘干净了。 这年头别说偷坟掘墓了,就算是动了人家坟头上的一根草,一捧土,那也是要结下死仇的。 “没问你这个,我问的是,你爷爷咋知道山上有东西?” “听我爸说,我爷爷也是听别人说的,可就知道个大概的位置。” 如果不是只知道个大致的方位,也不至于三代人挖了几十年都没找到。 “我估摸着我爷爷也是让人给糊弄了。” 甭管是真是假,马立志现在都不敢再惦记山上的东西了。 “行了,道听途说来的,你们家也信,还忙活了这么些年。” 马立志臊得无地自容,他也觉得自己是鬼迷心窍了。 “三老太爷,我……我以后再不挖了。” 马立志这会儿也明白过来了,现在的日子已经很好了,实在不应该再贪心。 得亏昨天夜里被李天明给撞见了,要不然的话,他后半辈子估计还得傻乎乎地刨山头。 只是,马立志不知道,他爷爷并非道听途说,他爹也没老糊涂。 山上确实藏了金银财宝,上一世,马家正是靠着这些东西发了家,只可惜重来一回,被李天明给捷足先登了。 “这话哪说哪了,往后谁也不许再提了,都听见没有。” 事情的真假且不论,这件事万一传扬出去,财帛动人心,人们还不得把整座山给挖空了啊! 在三老太爷的吩咐下,这件事到此为止,李学庆也没为难马立志。 爷俩一起将三老太爷送回家。 “天明,你说这事……能是真的吗?” 李天明微微一怔,笑道:“咋了?叔,你也想上山去刨两锄头?” “放屁,有那力气,我还不如往自留地抡两锄头呢。” 山上藏了金银财宝这事,李学庆虽然不知道真假,就算是真的,那么大的一座山,谁知道埋哪了? 别说马家三代人,就算是子子孙孙一直不停地挖,再挖上一百年,都未必能寻得见。 “叔,这事不能提了,三老太爷说得对,一旦传扬出去,乡亲们谁还有心思干别的。” “对,不能传出去。” “何老四他们是明天过来?” “说好了的,明天来,到时候一起去县城。” 电饭煲的收益咋分,李学庆已经和何老四等人商量好了。 刨去成本,工资,税钱,再留下一半用于电饭煲厂的后续生产。 这一次能分给他们五个村的一共不到20万。 听着不少,可具体到个人也就没多少了。 但这只是电饭煲厂的第一笔分红,后续还有好几笔,等到把今年全部的订单完成。 不但能收回成本,每家每户都能赚上一笔。 “便宜他们了。” 转天一大早,何老四、牛金水几人就到了李家台子。 李天明开上拖拉机,一起出发。 县城的储蓄所,李学国早就打好了招呼。 提前从市里调来了大笔的现金。 这年头可没有点钞机,储蓄所所有人一起数了大半天。 才总算是将这笔钱给数清楚。 然后李学庆等人又接着数。 马长山按照各村当初投到厂里的钱,算各自应分得多少。 “都清楚了吗?” 何老四等人将装钱的皮包紧紧地抱在怀里,一个个的脸上,又是激动,又是嫉妒。 这次李家台子自然分得最多,不单单电饭煲厂占了一半,还有电风扇厂呢。 光装钱的大提包就塞满了四个。 要是当初…… 几人又在心里,将何春生和牛有道等人给臭骂了一遍。 人家好心好意带着他们一起赚钱,居然不知好歹,贪心不足。 现在眼睁睁地看着人家多分钱,只剩下眼热的份了。 “清楚了,清楚了,都清楚了。” 再怎么眼红李家台子都没用,还得是实打实拿在自己手里的钱。 这下回去,总算是能有个交代了 电饭煲厂那边虽然干得红红火火,但看不见回头钱,谁心里也不踏实。 这段时间,他们也被村里人烦得够呛。 今天拿钱回去,也能堵住村里人的嘴。 李天明接着又分别以养殖场、电风扇厂和电饭煲厂的名义,在储蓄所开了户。 往后资金往来就容易多了,支票毕竟还是不保险。 钱分明白了,户头也开好了,接下来众人打道回府。 村里人都知道他们出来取钱,这会儿都在家里眼巴巴地盼着呢。 “全体社员注意了,全体社员注意了,各家各户主事的来村支部,领取分红,各家各户……” 大喇叭响了半晌,早就在家里待不住的乡亲们连饭都顾不上吃,纷纷朝村支部去了。 “哥!咱家啥时候去?” 吃过晚饭,李天明哄着振华在院子里玩,丝毫没有要动弹的意思。 小蓉惦记着家里的分红,忍不住问道。 “还去啥去,咱家的分红早就让你嫂子给存起来了。” 李天明在两个厂占股最多,分的钱自然也多,要是大模大样地去村支部领,还不得引得全村乡亲们眼红。 早在回村的时候,李天明就已经把钱带回来了。 这次他一共分了五万多,算上家里原有的积蓄,已经十多万了。 照现在这个速度,一笔一笔地攒下去,别说那个钱匣子,怕是柜子都要装不下了。 “往后等你出门子,哥给你预备一套最好的嫁妆,让你风风光光地从家走。” 小蓉被说得红了脸。 “嫂子,你看我哥,这……这说的啥疯话。” 宋晓雨也被逗笑了:“咋是疯话,到了那天,你哥要是准备的嫁妆不多,嫂子都不答应。” 得! 你们真是亲两口子。 晚上睡觉的时候,宋晓雨躺在炕上,还时不时地朝存着钱的柜子看上两眼。 “天明,家里存了这么多钱,我这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现在就不踏实了,等把柜子给装满了,你还不得睡不着觉啊!” 宋晓雨张了张嘴。 哪用得着以后,现在…… 就已经睡不踏实了。 “别想那么多,睡吧!明天还得上工呢!” 上辈子,别说十几万,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李天明也见过。 这点儿钱在别人看来确实是天文数字,可是对李天明…… 也就那么回事。 转天,熟悉的革命歌曲没听见,李天明却还是被大喇叭给吵醒了。 “李天明,速到村支部,李天明,速到村支部……” 第三百三十六章 村里要来大领导 “天明,刚才学国来电话,说有中枢的首长要来咱们村。” 昨天李学庆在村支部值班,一大早被电话吵醒,急急忙忙地把李天明给喊了过来。 “中枢的首长要来,咋不提前打个招呼,咱们也好有个准备,你看这手忙脚乱的……” 李天明早就得到了消息,只可惜不能对任何人说。 “准备啥?人家首长下乡,就是为了看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又不是来吃农家饭的。” 李学庆闻言急道。 “话可不能这么说,首长们一天到晚够累的了,难得来一趟,咱们得让首长看见村里的好,可不敢再让首长操心了。” “叔,咱们李家台子现如今……还不够好啊?” 村里的大路修了,公共厕所盖了,现在家家户户还在修门口的小路。 另外,还有那么多户人家在盖新房。 放眼全国,大概再也找不出另一个李家台子这么兴旺的村子了。 “你说的……倒也没毛病,可我这心里就是觉得不踏实。” 以前也就是县里的领导时不时地下乡,随着李家台子发展得越来越好,市里的领导也变得常来常往。 这一次,居然把中枢的首长都给惊动了。 村里如今确实好了,可这…… 是首长希望看到的吗? 李学庆虽然一直坚定地支持李天明,但有的时候,他也觉得心慌。 现在这样,还能算是社会主义吗? 首长见了,万一不高兴咋整? 重新变回原来那样? 一年到头,跟土地较劲,想吃上口肉,都只能等到过年? 李学庆不想,村里的乡亲们也肯定不答应。 “叔,别想那么多,首长肯定是盼着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要是人人都受穷,他们当年为啥拼了命也要闹革命。” 李学庆点点头,迟疑着说道:“是这个理,可这年头的事,谁能说得清。” 人能变成鬼,鬼也能变成人,啥新鲜事都出在这时候了。 “咱们真的啥也不用准备?” “不用,首长既然来了,就给他看咱们李家台子最真实的一面。” “就像当初王主任来的时候一样?” “对,一样!” 片刻之后,村里的大喇叭再度传来了熟悉的革命歌曲。 “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光芒万丈。东风万里,鲜花开放,红旗像大海洋。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 家家户户的烟囱升起了袅袅炊烟,主妇们忙着准备全家人的早饭。 吃过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李天明也溜溜哒哒地去场院集合,准备上工。 与此同时,一辆红旗轿车驶入了海城地界,有两辆车早就在路口,稍作停留,随后一起驶向永河县的方向。 “作先同志,我这次下来,地方上的同志,没有被惊动吧?” 老人虽然年纪大了,前几年还因为受到冲击,还被下放到工厂劳动,但依旧精神头十足。 王作先忙道:“按领导的指示,没有惊动任何人。” 老人闻言微微一笑,心里自然清楚,怎么可能完全不惊动。 身处他如今的位置,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各方瞩目。 甚至有的时候,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也会被过度解读。 “作先同志,对你,我是了解的,有名的务实派,这次下乡调研,我希望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不要搞那些花团锦簇的表面功夫,否则,我是要批评你的。” “明白,领导,您放心,您看到的一定是最真实的。” 老人轻轻点了下头:“我恢复工作的时间还不长,这个李家台子,你来讲一讲现在的具体情况。” 王作先知道,首长恢复工作以后,主抓经济,这次下来调研,首要目标就是李家台子。 作为老人的坚定拥护者,王作先自然不会有任何隐瞒,当即便将李家台子的情况介绍了一遍。 “集体企业,这个思路很正确,我们以前也搞过集体企业,作为国营企业的补充,可之前搞得不好,思路再正确,具体实施的人不得力,最后还是会弄得一塌糊涂。” 今年回到中枢,恢复了组织生活和工作以后,老人主动请缨要抓经济发展。 这些年在下面,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对现如今的生活满意不满意,他的心里一清二楚。 在得知海城有个李家台子,不但在村里兴办集体企业,更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为国家的发展创汇。 老人自然十分感兴趣,早就想到李家台子来看一看。 只是如今在中枢,关于李家台子模式的集体企业,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再加上恢复工作以后,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 老人也需要理清思路,为国家接下来如何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摸索出一个大致的方向。 这才一直耽搁到了现在。 “作先同志,你来说一说,这个李家台子的集体企业,到底是姓社,还是打着集体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的资呢?” 这话如果是别人来问,王作先心里早就开始拉警报了。 但如果是这位老人,他并不担心。 因为就在不久之前,在中枢的一次会议上,老人还曾面对质疑的声音,为李家台子发声。 “领导,让我现在就下定论的话,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事物永远是在不停发展的,今天姓社,未来姓什么,谁也说不准,但是,我觉得,全民参与,集体领导,按投入分配,产出除了改善自身生活,还用于家乡建设,与我党的政策并没有背离的地方。” 老人闻言并没有做出评判,只是笑着说了句:“滑头!” 车队一路向前,很快就到了长甸河桥。 “听说这座桥,也是李家台子的社员们集资架起来的?” “是,用的就是电风扇厂的收益。” 老人闻言,笑得更加开怀了。 经过长甸河桥,再往前就是李家台子的地界了。 道路右侧是绿油油的稻浪,左侧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苇海。 离村口再近些,便能看到路旁矗立着的两座厂房。 “首长,咱们是先进村,还是……” “先去厂里看一看。” 司机径直将车开到了车间门口。 已经得到了消息的天生,听到外面传来的响动,一颗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哥,你别坑我啊,我……真不行啊! 按照李天明的主意,村里一切照旧,绝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今天会有中枢的首长要来。 平日里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李天明此刻正在地里上工,厂里只有天生和张丽梅知道,今天会有了不得的大人物要来。 很快,在海城市革委一行人的陪同下,老人走进了车间。 他之前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做过好几年的钳工,对工厂里的一切并不陌生,甚至闻到空气中的机油味儿,还倍感亲切。 “王主任!” 天生连忙上前,目光偷偷地瞥向王作先身边的老人,顿时被吓了一跳。 作为中枢排名靠前的领导,老人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报纸上。 虽然和印象当中相比,要苍老消瘦了一些,但那张脸绝对不会认错。 “您……您是……” 老人面上带着和煦的笑容,点头道:“小同志,你好啊!” “您……您好!” 看着老人主动伸过来的手,天生一时间手足无措,用力在衣服上搓了两把。 “首长好!” 李天明只是和他说,今天会有大领导要来,却怎么都没想到,会是面前这位。 “不要紧张,我也是个普通人,有啥子好怕的,今天我们是不请自来,打扰到你们的生产工作喽。” “不……不打扰,欢迎,欢迎首长。” 这个时候,厂里的工人们也都注意到了这边的情况。 王作先,他们是认识的,在他身边那位身量不高的老人…… 真的是他! 第三百三十七章 深受触动 “哥!来了,来了!” 天洪急匆匆地跑到了地里,一边挥手,一边大声喊着。 李天明看似在干活,实则心不在焉的,只要想到等会儿就能见到那位老人,他就难掩激动的心情,闻言手上的动作一顿,接着将稻秧中间的一棵杂草拔掉,招呼着李学庆。 “叔,走了!” 李学庆直起腰,看着道边的天洪,赶紧跟在李天明身后走了过去。 “人在哪?” 天洪被李天明安排在村口守着,只要车一到,就过来报信。 “在厂里呢,来了三辆小汽车呢。” “看清来的是谁了吗?” 李学庆忙问道。 天洪挠了挠头:“不认得。” 这个时候的老人家,毕竟还不像伟大领袖在民间的知名度那么高,家家户户都在最显眼的位置张贴着画像,很多人只是听过他的名字,并不知道长什么样子。 “叔!” 李天明走到跟前,小声说了一句。 人既然已经到了,也就没必要继续保密了。 李学庆听了,顿时瞪大了眼睛。 “他不是……” 农村的消息相对闭塞,老人家刚刚复出没多久,李学庆自然不知道,前些年开大会,还要跟着一起喊“打倒XXX”的那个人,如今又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 话到嘴边,李学庆及时忍住了。 心里不由得感叹,这年头是真够怪的。 电风扇厂的车间内,老人家正听着天生介绍生产流程。 老人家听得很认真,还不时地发问。 “你们生产的电风扇,质量咋个样?听作先同志讲,这一批电风扇,要出口到国外,质量如果不过关,砸的可不光是你们的招牌,还要砸国家的招牌!” 天生忙道:“请首长放心,所有的电风扇在装箱入库之前,都要经过质量检测。” 老人家点点头:“好,就是要有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小同志,听你刚刚介绍,现在的生产任务很重,作先同志也讲喽,还有很多订单,要急着完成,时间紧,任务重,但千万不能忽视质量,我们国家的产品,出口到国外,要和那些国外的产品竞争,质量是第一位的。” 天生赶紧表决心:“我们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正说着,李天明和李学庆也到了。 王作先赶紧招呼着两人过来。 “首长,这位就是李家台子的村主任,李学庆同志,这位是……” “我晓得他,李天明,上过报纸嘛!” 本来看到老人家,李天明就已经激动得不行了,现在听到老人家说,居然知道他,一时间更是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对李天明的反应,老人家并不意外:“天明同志,不握握手吗?” 啥? 握手? 我手搁哪呢? “首……首长好!” 李天明好半晌才反应过来,赶紧握住了老人家的手。 “你的名字,我已经听到过好几次喽,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个老党员,没想到你的年纪这样小,好,年轻有为。” 被老人家当面夸奖,饶是李天明活了两辈子,心志坚定,此刻也不禁感觉像是在做梦。 别人不知道,或许连老人家自己都不清楚,他未来将会为这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变化。 李天明曾生活过的那个年代,国家能够傲立于世界之林,毫不夸张的说,都是老人家打下的坚实基础。 参观完电风扇厂,随后一行人又去了隔壁的电饭煲厂。 接着,老人家又去了田间,去了村里,不同于他之前去过的那些村子,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老人家自复出以来,因为国内的真实状况,越发沉重的心情,此刻也不禁变得畅快。 这段时间,他也在思索着,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改变国家的现状。 中枢领导中,老人家一直都是坚定的务实派。 老百姓要过好日子的期望十分迫切,当务之急,任何事都没有改善国内经济状况更重要。 可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环境之下,想要探索出一条新的路,老人家所要面临的阻力还是太大了。 在李家台子看到的这一切,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因为阻力,感觉被捆住的手脚,仿佛一下子变得轻快了。 心情大好之下,老人家还脱掉鞋子,挽起裤脚,亲自下到田里,工作人员想要劝阻,可还没等开口,就被他挥手拦下了。 “你们可不要小看我,我小的时候也种过田,如果不是参加革命,说不定,我也是个很好的庄稼把式!” 工作人员见状,也只能学着老人家的样子下到田里,护在身侧,防止出现意外。 “学庆同志,你们村里的满工,能评到几个工分?” 呃? 老人家不等李学庆回答,自顾自地说道:“我比不上村里的壮劳力,评个6分,应该还差不多吧?作先同志,晌午喽,我看今天就在村里叨扰一顿午饭,你看怎么样啊?” 王作先能说啥,当即就想让李学庆去准备。 “不忙,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的口粮,还是要自己来赚,作先同志,不如我们来比一比,这一垄地,看看谁先干到头!” 说着便弯下腰,仔细寻找着稻秧中的杂草。 “王主任,这……这哪能行嘛!” 中枢来的首长,现在居然下地和普通社员一样劳动。 “别说了,就按领导说的办,学庆同志,你让人准备一下,记住四个字‘简单为好’。” 简单? 李学庆看向了李天明,想找他拿个主意,这“简单”究竟要多简单? “天洪!” 李天明把天洪叫到了跟
相关推荐:
穿到虫族和军雌相亲
[风云同人]你若救不醒他
爱情在香港落机
九爷别虐了,夫人带崽跑路了
龙傲天兄长他是弟控
冷面上司居然是哭包黏人攻
师父总是不理我
野草风
腹黑竹马:小青梅,吃不够!
很纯很暧昧加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