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钓鱼直播间 > 第231章

第231章

曾掌管过边防军务。 早朝上,殿外秋风萧萧,殿内百官肃立,两位新尚书似乎事先已商议过,先后站出来谏言。 陈尚书禀道:“陛下,大庆寒冬骤长,九边关城之北,鞑靼之地恐怕更是如此。寒冬瑞雪可使我大庆喜收丰年,却也会让北疆鞑靼诸部草粮不足,牛羊难以存活,进而逼得鞑靼诸部南下,朝廷应当事先筹备军务以应对。” 大庆国运正盛,也有外敌,主要有二,海上倭寇之乱和北疆鞑靼之乱。 吏部尚书王高庠附议。 陈尚书能从寒冬之变,考虑到鞑靼之乱,是有些真见识在身上的。然而他接下来所言所谏,裴少淮却不完全同意。 陈尚书谏言道:“微臣从九边来报得知,当前边疆隘口管理松懈了许多,军民商贾与鞑靼诸部私下交易之事,又见复辟,甚至猖狂。大庆的粮食、海盐流入北元境内,岂不是养虎为患?” 又言:“九边关城修建边墙、战垒,绵延千里,护得关内一方平稳。然边墙就地取材,或用石垒,或用土堆砌,每逢淫雨便会大量坍塌颓坏,数年已过,已到了不得不修的时候。” 皇帝听后,神情严肃,也有些早已了然于心的神态——伯渊曾在御书房里分析过连年寒冬一事。 他问道:“两位爱卿认为应当如何筹备军务?” 王尚书说道:“微臣以为,应当整顿边防卫所,按照大庆律例行事,严禁军民商贾与鞑靼诸部私下交易,但有犯者,一律当斩示众。” 陈尚书谏言征徭役修边墙,说道:“去岁太仓码头船税颇丰,大庆粮税亦涨了两成,正是国库充盈之时。且十年前,红盐池大捷后,四万军民在河套修筑榆林边墙,保得河套百姓十年无战事,证明修建边墙利在千秋。微臣恳请陛下开国库,重修边墙。” 两位尚书话才说完,吏部、兵部臣子皆站出来附议。 再过不到半年的时间,裴少淮就要南下开海了,近来这段时间,他极少在朝上谏言,更不会去抢别人的风头。 两位尚书不是奸佞之臣,也有见识在,他们从朝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说出这番谏言并不奇怪,甚至说,朝中大多数官员都会认同两位尚书所言,包括内阁阁老——他们生于这个世道,又臣于朝廷。 杜绝交易,重修边墙,严守在边墙之内,重兵镇压鞑靼诸部,兴许真的能撑得一时太平。 却非长久之策。 裴少淮今日不能缄默无声。 皇帝亦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其他见解?” 一片附议声中,裴少淮站了出来,洪声言道:“微臣有异。”引来一片目光。 在角落里当值掌记的裴少津,听闻大哥正气凛然说道:“王尚书、陈尚书皆掌管过边防军务,两场寒秋推断鞑靼之乱,令人信服。”先赞同了他们的猜测。 又闻裴少淮继续言道:“然抵御北疆鞑虏南侵,不在于一味顽守,固城顽守,终有一溃。微臣以为,想要抵御北敌,在于谨防鞑靼诸部集结联手。” 他分析道:“昔年北元溃为三部,不止鞑靼而已。斡难河有鞑靼部,科布多河有瓦剌部,西辽河又有兀良哈部,若是三部集结,再高的边墙,也将被踏于骑兵马蹄之下。” 裴少淮这一番话,当即惹得朝中许多武将的不满,这岂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陈尚书脾气不好,指着裴少淮骂道:“你一个连边城都未曾去过的黄毛小子,懂什么兵防之策?这可不是张口便能乱说的。” 裴少淮并不理会,而是把自己的话说完,道:“但若是三部相互提防、猜忌,则无一是大庆的对手。” 还道:“若是他们的部下依赖于大庆,便是没有边墙,他们也难以成军。” 这些话他都曾在御书房里同皇帝说过。 可陈尚书在气头上,并未详听,一副要吵架的架势。 这陈尚书、王尚书是皇帝亲选的六部正官,这裴少淮又是他最为欣赏的年轻臣子,皇帝自然不会让这两方在朝堂上红脸争执,他压了压手,让堂下众臣子安静,说道:“朕以为,诸位爱卿所言,皆是为了朝廷、为了边关军民着想,一片赤诚。今日莽莽争执,非但不能让人信服,还会伤了和气,不若这般,众位爱卿回去深思熟虑,五日之后再上朝廷议。” 气头上是商议不出良策的。 裴少津在角落中,字字句句记录着今日之事,脑中却想着大哥当日带他到集市上,小巷中有北元人贩卖冻羊肉,大哥路过视而不见。 大哥道,若能借“市”之力,可不战而胜,百姓免于战乱。 第155章 第 155 章 散朝之后, 文武百官依序退下。 裴少津仔细规整早朝记录的文稿,接替他轮值掌记的同仁走来,两人交接一番后, 裴少津三日当值结束。 出了乾清宫,裴少津折向西走,打算去六科找大哥聊一聊,再回翰林院。 半道路过回廊,听闻有官员边走边商讨早朝之事,放眼看过去, 是都察院的几位御史和六科的几位给事中。言官间正常交换意见, 他们没有太避着外人。 于是叫裴少津听见了几句话。 有人道:“依我之见,早朝之事没有对错之分, 争的只是先后罢了。” “袁大人何出此言?” 那人应道:“国库充盈之时,征徭役、修边墙、御鞑靼, 何错之有哉?举国之力, 开海通商,驱逐倭寇,再现宋时富裕, 又有何错哉?皆是无错, 则看谁人在先,谁人在后。”他以为,裴少淮出言相争,是担忧大修边墙牵扯朝廷财力,会耽误开海。 又道:“是以,五日之后的廷议, 无非是看大家站在谁的一边, 陛下如何抉择。” 这番论断令其他几人赞同。 有官员略带疑虑, 说道:“诸位也见识过,这位小裴大人有些本事在身上,最擅当廷辩驳,又颇得几位阁老赏识,我瞧着他未必会占下风。” “出了春,他便南下福建布政司了,再是擅长谏言,又还能辩驳多久呢?” 这朝廷里,还是京官近水楼台先得月。 声音渐渐远去,裴少津先是怔怔站于原地,心间腾地燃起一股怒气——兄长若是有心争此先后,岂会自请外派?最后那句话更是有些“人走茶凉”的幸灾乐祸在。 裴少津继续往前走,步子愈来愈慢,似乎想通了什么,忽的一转身,改向太仆寺衙门走去。 当值之后,本应休整几日,裴少津却日日往太仆寺跑,又回国史馆查阅了许多古卷资料。 …… 五日已过,翌日早朝便是廷议了。 这夜,裴少津来到兄长的书房,大哥正好在准备明日廷议之事,裴少津看到纸上只列了寥寥几点,不过数百字。 大哥神情坦然自若。 裴少津见兄长这般轻松,他也跟着轻松了几分,问道:“大哥这是胸有成竹了?” “不是我胸有成竹。”裴少淮应道,“而是我相信两位尚书明日能拐过这道弯,明白我话中的用意。” 他紧接着解释道:“两位尚书既能揣摩出长冬对北疆之地的影响,未雨绸缪,心系大庆安危,我与他们之间则非背道而驰,同道者之间,只会愈争愈明晰。而且陈尚书说得没错,我未曾去过北疆,这是我的短处。” 毕竟,再好的谋略、主意,脱离了实际的境况,也难以成事。 裴少淮求的是双赢。 “弟弟受教了。” 裴少津回到自己的书房,取出这几日准备的书稿,又默读了一遍,心中亦有一番打算。 谁说大哥南下福建之后,就难以在朝中发声了? …… …… 翌日早朝上,少淮少津两兄弟一同上朝,裴少淮是工科给事中的身份,而裴少津是以翰林院观政士的身份上朝。 早朝事了,胡阁老开始组织廷议。 王高庠、陈功达两位尚书身后站着泱泱一群言官,而裴少淮这边只有寥寥数人,对比明显。 皇帝发令道:“诸位爱卿,开议罢。” 吏部侍郎率先发声,列举了修建边墙之利,言道:“禀陛下,边墙非垒土成墙而已,沿边还设有堡寨、关隘、烽堠和驿站等,此类工事,战时利于戍守,闲时可以屯种,已在北疆沿用两百余年,屡次抵御北元南侵。此等利国利民的大事,何须再议?” 又以河套榆林边墙为例,言道:“十余年前,鞑靼大酋联纵各部,企图从河套一带破入中原,正是陛下坚决下令修建榆林边墙,才借河套地势,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态,逼退了鞑靼骑兵。” 这榆林边墙确实是当朝天子的一大功绩,所以吏部特意屡屡提及此事。 其他言官纷纷附议。 吏部侍郎继续说道:“九边军民商贾与鞑靼各部私下交易,此举有违大庆律例,依照律例行事、斩首示众,微臣以为并无不妥。” 这一番话,把天子功绩和大庆律例作为“挡箭牌”,足以给裴少淮施压。 裴少淮心中已有应对之言,正打算辩驳,却见弟弟从后头走上前,禀道:“陛下,微臣有话要说,恳请参加廷议。”一身青色官袍,与兄长一般,在一众红袍的映衬之下,格外显眼。 身无言官之职,本只能旁听,若想开口,则要皇帝许可。 声音带着些颤腔,背影亦有些发抖,裴少津准备了好几日,但身临圣前,要与百官辩驳,难免还是紧张。 毕竟他入朝才几个月。 “准。”皇帝应道,目光期许。 裴少津起身,退至兄长身旁,低声说道:“大哥,才刚刚开始而已,先由弟弟来罢。”由他先帮大哥应付这位侍郎大人。 裴少淮低声回应:“嗯。” 兄弟二人并齐站在一起,自然而然生出一股气势来。 裴少津应道:“自大庆建朝以来……”自觉得声音不够洪亮,顿了顿,放大声量重新说道,“翻阅大庆实录,自建

相关推荐: 灰姑娘的橄榄汁(h)   盗墓:我是解家大少爷   兜圈   蓬莱之妖蛇(H)   ABO之爱你就要标记你   四合院:幸福生活开始   杀死因果(双病娇 1v1)   四面佛   极品风流假太监   超品小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