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问情[NPH修仙] > 第28章

第28章

月季花30g,甘草6g,3 剂。1 剂药连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空腹各温服1 次,少加黄酒、红糖和服。尽量保持心情平和,饮食勿进辛辣温燥及寒凉油腻之物,总以温和为要。尤其是经期前后,切勿动怒及过多接触寒凉水湿,注意保暖,谨防感冒,以配合治疗,争取治愈痛经。 此方以疏肝解郁、活血散瘀、调经止痛为主。乌药、沉香、川楝子、柴胡、香附理气舒郁止痛;以四物汤、桃、红、月季花活血散瘀调经;甘草和药缓痛。用于气滞血瘀痛经,是为临证常用经验方。其活血散瘀、解郁止痛之功,屡用皆有显效。 3 月12 日二诊。自诉:“头剂药服下,经血立见顺畅,胸胀胁满腹痛随即减轻,就是经血量较以往稍多,但感到身体格外轻松。我看您没用泻药,3 剂药服后,大便也已顺畅,这两天睡眠也较安稳。看来我的许多不舒服都与痛经有关。” 视其面色暗红及两颧隐青已消退不少,情绪比首诊时要好,舌边瘀斑略散,舌苔微黄津回;复切其脉,弦数之象略缓。改用四物汤加味,经期结束后续服5 剂,以续调经血。处方:当归、酒炒生地黄、川芎、酒炒白芍、醋炒柴胡、醋炒香附各15g,青皮12g,丹参60g,月季花18g,牡丹皮、栀子各12g,甘草6g。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同首诊,红糖、黄酒可以不加。待下次欲行经的前7 天,或者尚未感觉胸胀胁满腹痛时,即用首诊时方续服3 剂,改为1 天半服1 剂,以观其痛经症状变化,再定下一步用药。 4 月9 日三诊。自诉:“遵您所嘱,我这次提前9 天尚未疼痛时开始服药,共服5 剂,1 天半服1 剂。提前预防性治疗,效果比疼痛时再服药要好,此次经期胸胀腹痛症状比以往减轻了过半。您说争取3 个月治愈,我看2 个月就差不多了。” 我听罢笑言道:“能否如期治愈,还要看你能不能做到首诊时所嘱。” 患者可能是疼怕了,表示一定要认真治疗,记住医嘱。遂将经期后方嘱其续服5 剂,下次行经前仍服首诊时方3 ~5 剂,下月再诊。 5 月10 日四诊。自诉:“这次经期前后胸胁已经不胀不痛了,小腹还有点坠痛,但不到一天一夜,月经一顺畅,疼痛也就消失了,要我说就算好了。” 我问她是不是吃药有点烦了?患者言道:“的确有点,但我还是要听您的。” 为了减轻患者的煎药负担,要求她将首诊时方取3 剂,共研细末,仍于行经前7 天左右,每服9g,用红糖30g、黄酒适量调服,1 日3 次。经期后亦可不再服汤药,但要续服中成药逍遥丸半个月,以继续治疗,争取完全治愈。个人注意事项切不可忽略。患者闻言道:“这样就方便多了。” 顺访2 年,秦某的多年痛经治愈,加以个人遵嘱调养,未再明显反弹。 按语:像秦某这样的肝气郁结、经血失活痛经,临证不为少见。凡能认真治疗及注意个人调养,未有不愈者。反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坚持治疗,还轻视医嘱的,即使是用药再对证,也只能是暂管一时,完全治愈颇难。其实这都是常见病,治愈不难,用药就是疏肝理气加活血止痛,这样的名方也很多,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少腹逐瘀汤、越鞠丸、丹参饮、失笑散等,因人对证加减,都有显著效果。但是痛经病因不只是肝气郁结一证,尚有寒邪侵袭胞宫,或者饮食寒凉,寒滞冲任,与血相结,经行不畅而痛;亦有气血虚寒,禀赋素弱,阳气不振,不能运血,或大病之后,气血不足,经水欲行无力,或经行后血海空虚,不能滋养包络而痛;或素有血热,复受外热侵袭,热伏冲任,血为热结,壅滞不利而痛;再有就是本例的七情郁结,肝气不舒,气滞不宣,经行受阻而痛。临证需要因人辨证,对证施治,方能药到病轻,加以患者配合,方能完全治愈。 84.气血虚寒,经后腹痛 张某,女,21 岁。2012 年7 月30 日首诊。自诉:“几乎每次行经至第二天 后,小腹便开始隐隐作痛,绵绵不绝,用热水袋暖暖,亦可减轻,一直到经期结束后的10 天左右,都是如此。血色偏淡量少,食欲不旺,食量偏小,偶感头晕心悸,睡眠不实,大便常不成形,手足经常不温,即使是在这夏季,也感觉小腹及手足偏凉。这次月经刚刚结束,小腹还在绵绵作痛。我想趁着放暑假时间,好好服中药调理调理,这也是我父母之意。” 视其形体偏瘦,面色近似?白,唇色、舌质色淡,舌苔薄白津润;切其脉,沉细而弱。 辨证:脾肾不足,气血虚寒。治宜补益气血,温阳祛寒。方用十全大补汤为主加减。处方:炙黄芪30g,人参、焦白术、茯苓、当归身、酒炒白芍、熟地黄、川芎各15g,炮附子、肉桂各6g,陈皮、砂仁各9g,炙甘草6g,大枣9 枚,煨姜5 片(约15g),粳米15g,12 剂。1 剂药文火缓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半服1 剂,12 剂药共服18 天。身体瘦弱,不宜服药过急,且补益之剂,缓服利于运化吸收。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饮食勿进寒凉之物,即使是在三伏天,也要禁忌一切寒凉之物,总宜温和容易消化而有营养为要。不要纳凉太过,更不能冷浴,须防伤暑感冒,还要劳逸适度。 十全大补汤温补气血,主治气血两虚,身体羸弱等症。加陈皮、砂仁以行滞醒胃,助其食欲旺而能消化,方保气血生化之源不虚,冲任血海充盈,月事应时而至能够顺畅,其寒不得滞留,则痛经自愈。 8 月19 日二诊。自诉:“此次经期腹痛已明显减轻,血色较以往稍红,量稍增加,四肢畏寒亦略有减轻。” 视其面色、唇色、舌质已见微微红润,但与健康人相比尚显不及,舌苔依然白润;脉来仍显细缓。遂将炙黄芪量加至60g,附子、肉桂各加3g,续服12 剂,服用法及注意事项仍同首诊。在放假期间,饮食加强营养,争取下次经期腹痛消除,身体能够恢复到基本正常。 9 月11 日三诊。自诉:“上次行经前半月,小腹不温、四肢畏寒症状已经消除,食欲食量及消化也有明显改善,体重增加了1kg,感觉精力比以前充沛,特别是经期前后腹痛,可谓是这几年最轻松的一次。我担心的是,到外地上学,饮食调理不好,痛经又会反弹。您开的药方我想拿走,如万一痛经再出现,照方再服是否可以?” 我言道:“完全可以。如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帮助,尽管打我电话。但能注意自我调养,远离寒凉,即可减少复发。” 3 年过去了,未见张某电话,她的气血虚寒痛经治愈后是否反弹?我不得而知。但用上方治疗无数例同证型痛经,效果大都较为满意。治愈后仍注重自我调养的,痛经再复发者不多。 按语:此案痛经病因并不复杂,就是身体素弱,气血两虚,阳气不振,不能运血,经血欲行无力,经后又血海空虚,故而经前、经后依然腹痛绵绵不绝,小腹与四肢不温,食欲欠佳,精神不振等症同时出现。治法用药亦不复杂,就是用十全大补汤为主,温补气血,加附子以助肾阳,加陈皮、砂仁以行滞醒胃,总欲使其气血旺,阳气振,冲任血海得充,经血自然应时而至,疼痛随之消除,身体、精力同时复健。如若用药直接祛寒止痛,固然也能速见效果,但欲根本治愈,则难达目的。因为阳气不振,气血不充,则根基血海空虚,所以止痛也只能暂管一时,疗效不能持久。治病凡能审证求因,针对病因治疗,即是治本,见效虽慢,但能治愈后疗效巩固。看似见效缓慢,其实比直接止痛效佳。特别是身体素虚,亦无兼夹其他病症的,即应治本为主,其病治愈,正气亦复。从治疗时间算起来,应是治本时日为短。这只是与本案证型类似患者而言,若遇到治本病时出现兼夹症突出的,则当视其轻重缓急,或标或本,必以病情需要而定,不可拘泥于某病的治本成功,而不分轻重缓急,一概照搬套用。“郑人买履” 的教条,切勿仿效。 85.下焦实寒,小腹冷痛 黄某,女,20 岁。2013 年3 月7 日首诊。自诉:“15 岁来月经,前两年多数时间经期滞后,每月欲行经时及经期中小腹冷痛,痛如刀绞,疼得要命。用丁桂贴贴肚脐、小腹,外加热水袋暖熨,喝生姜红糖水等方法,方能稍微缓解。经血量不多,血色暗紫,夹有血块,有时四肢及小腹、臀部暖不热,痛甚时欲呕。中西医都说是‘宫寒’,要求我加强保暖,不要饮食寒凉之物,不治也能自愈。小时候不懂事,经常吃喝冰冻的东西,也不知道如何自我保护调养,所以啥方法治疗都管不了3 个月,痛经照旧出现。因为疼怕了,这两年我可是既认真治疗,又注意保暖,还不吃喝寒凉东西,可是每月经期还是小腹冷痛,色暗有块,经行极不顺畅。” 视其身体不虚,面色略显?白,舌质略淡,舌苔白润;切其脉,沉紧微弦之象。 辨证:胞宫沉寒,血行不畅。治宜温里散寒,活血调经。方用《证治准绳》吴茱萸汤加减。问她下次月经何时来潮?黄某言道:“把滞后的四五天计算在内,大概还有7 天左右行经。” 问的原因,是要在行经前服药,效果较为显著,可以减轻本次行经之痛。处方:当归15g,肉桂、附子、干姜、吴茱萸、沉香各9g,香附、川芎、熟地黄、赤芍、红花各15g,益母草30g,炙甘草9g,5 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食远(约饭后1 小时)加红糖、黄酒各适量温服,1 日1 剂。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保持情绪舒缓,不要精神紧张。饮食远离寒凉,注意保暖防寒。 此方温里散寒之味如吴茱萸、附子、肉桂、沉香,皆为大辛大热、祛寒解郁之品,以达下焦肝肾胞宫,而散沉寒凝滞;当归、川芎、赤芍、熟地黄、香附、红花、益母草以活血行瘀调经;炙甘草温中益气和药。用于本例之寒实证痛经,寄希直达病所,而去其沉寒,活其经血,除其冷痛,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3 月19 日二诊。自诉:“这次痛经好多了,血块明显减少,腰腹畏寒及四肢不温大有好转,经期不足5 天结束,血量略有增加。就是感觉有点上火,比如口干口渴、小便微黄等,但能忍受。” 视其舌苔由白润转为薄黄,脉来已见沉缓,此为沉寒已散之征。改用温经摄血汤为主加减,以温和之剂,续祛其寒,而调经止痛。处方:熟地黄24g,当归18g,川芎、赤芍各15g,柴胡、香附各12g,沉香6g,延胡索12g,肉桂、炙甘草各6g,大枣5 枚,6 剂。煎法同首诊,服法改为早、晚食远温服,仍加红糖、黄酒各适量,1 日半服1 剂,其余皆同首诊时所嘱。此药服后,中间可不必服药,待下次经期提前7 天,再服首诊时方3 剂,也改为1 日半服1 剂,以免引起上火。 4 月20 日三诊。自诉:“遵您所嘱服药,此次经期没咋上火,痛经及其他不适症状已不明显。我不想再服药了,不知道行不行?” 观察她的面色及舌质已见微红,舌苔薄黄津润;复切其脉,已见缓和之象。按一般要求,其寒实证痛经亦算临床治愈。但为了巩固疗效,如二诊时用药再服9 剂为妥。之后加以自我调养,勿忘医嘱,寄希治愈后痛经不再明显反弹。患者明白我的意思,欣然接受续治1 个月的建议。 2 年后患者来告知:“幸亏当时接受了您的建议,多服了9 剂药,之后的两年多来,加以遵嘱自我调养,痛经至今未犯,身体一切正常。” 按语:寒实证痛经,多为衣着单薄,尤其是天气已凉,还在穿短裤短裙,为美忍受寒凉,以致风寒侵袭胞宫,或者饮食寒凉,寒邪停留冲任,与血相搏,故而经行不畅,小腹冷痛。治法不妨以温热之剂直散胞宫沉寒,加以活血行瘀之味,以起到速去其痛的效果。但若是寒热交织、虚实夹杂的痛经,此方此法应当慎用。以防祛寒太过助热,补虚忽略滞邪之弊。所以同是痛经,引起的原因不同,必须辨证无误,方能用药速效。本案所用方药,乃是认准为寒实证痛经,故以大辛大热之味直达胞宫,祛其沉寒,辅以活血调经之品以行之,2 月余时间,共服药23 剂,治愈数载痛经。 四、儿科常见病症近期治验案例选辑 86.初生胎黄,调治易愈 常某,男婴,13 天。2015 年9 月18 日首诊。其母告知:“孩子自然顺生,体重8 斤3 两,第二天发现脸色、眼睛微黄,医院即让喂服‘茵栀黄颗粒’,四五天过去了,脸黄、眼黄不退,全身也有些微黄,尿量少而色微黄,大便成形微硬,3 日不解一次,吮乳似欲呕吐,神情有些不宁。是否与我妊孕期间饮食过于口重,吃的肉类太多,加上夏天感受暑热等有关?” 观察婴儿的肤色暗红微黄,双目白睛微黄,舌苔偏厚微黄,指纹略显淡紫。 综合其母介绍,乃是在先天母体孕期感受湿热,即习惯所称 “胎黄”。湿热较轻的,一般7 天左右即可自行消退,湿热重的则需要药物调治,绝大多数都不难治愈。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加味。处方:茵陈3g,栀子、酒大黄各1g,车前子(纱布包煎)、茯苓、漂白术、陈皮各3g,甘草1g,2 剂。1 剂药煎2 次,药汁混合一处,煎取量总共不超过200mL,分多次少量温服,可以少加白砂糖融化于汤药中,1 剂药服2 天。切记保暖,谨防感冒。 茵陈蒿汤为治湿热黄疸第一名方,对于湿热发黄,二便不利,腹满口渴等症,为必用之方。加车前子、茯苓以助渗湿利水;加漂白术、陈皮以健脾行滞;加甘草以调和诸药。加减方乃是本于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的理论,胎黄多属胎孕期间感受母体湿热,方中苦寒清泻药恐伤及脾胃健运,故加入漂白术、陈皮,以健脾醒胃行滞。况且婴儿正气本来就弱,故而用药时必兼顾脾胃健运,勿伤及中和之气。 9 月23 日二诊。其母介绍:“按我们自己的观察,肤黄、眼黄、尿黄已经退得差不多了,大便顺畅,1 天解2 次,这两天吮乳也未见呕吐,神情已感正常。今天抱来就是请您看看是否好了,还需不需要再服药?” 观其肤色红润微黄,双目白睛黄退,指纹淡紫已不明显。胎黄已去八分,原方不可再服。为续清余热,每日仅用茵陈3g,开水冲泡,少加白砂糖融化饮,续调一二日即可。 按语:胎黄(新生儿黄疸)轻者,不治亦可自愈。若出生5 天后目黄、肤黄不退,或伴尿黄,大便暗黄而臭,婴儿烦啼不宁等症,即宜用药调治。无兼夹症者,一般都能三五天治愈。用药不宜过于寒凉,以防伤及婴儿稚嫩阳气。如本例用茵陈蒿汤加白术、茯苓、甘草,既不影响利湿退黄,亦可顾及脾胃运化,这样胎黄退后,乳食消化即可正常。若胎黄时日延久,便溏尿清,脘腹膨胀,不时呕吐,消化不良,精神委靡,甚至四肢不温,辨证当属脾肾阳虚的 “阴黄”,常用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附子、干姜、肉桂、甘草,用量根据体质、病情而定,一般用量与本例相近或偏低)为主,对证加减。脾虚气弱者酌加人参适量,脘腹膨胀、乳食不消者酌加陈皮、炒麦芽、炒山楂之类各适量,亦可7 天左右治愈。切不可概以湿热胎黄治,用药切勿过于苦寒,以防伤及脾肾气阳,反致胎黄不退,甚至呕吐泄泻不止,出现危候。胎黄属于脾肾虚寒的虽然不为多见,但用药时亦不可不辨阳黄、阴黄。不能因为胎黄容易治愈,而概用一方一法通治。 87.初生胎赤,色如涂丹 李某,女婴,55 天。2013 年4 月10 日首诊。其母介绍:“孩子生下时肤色即见深红,3 天后从头面、四肢到胸腹及全身,肤色红赤逐渐加深,皮肤干燥欲裂,啼哭不止,大医院诊断为‘湿疹’,但无论打针服药及外敷等治法,一点也不起作用,身上看着就像漆疮、烫伤一样,令人焦急心痛!后来又到几家医院治疗,诊断还是‘湿疹’,治疗依然无效。也找过中医,吃药后孩子肤色红赤似乎略浅,但又腹泻不止,啼哭更甚。至今已近两个月,别人看见都心痛,做母亲的干着急,不知道还该怎么办!” 诊视:孩子看着确如其母所述,皮肤红赤,状若涂丹,真像烫伤、漆疮,头面、全身几乎看不到正常皮肤。孩子不断啼哭,小手频频伸向头面欲挠痒状,可见她的难受程度。趁其啼哭时观察舌质深红,舌尖红赤,舌苔薄黄乏津;视其指纹,风、气二关色暗淡紫。问女婴母亲孩子现在 “积肚” 情况,大便是否已经成形?气味浓、淡?是否尿黄量少?吮乳及消化如何?其母回言道:“大便已经积肚成形,气味较浓偏臭,确实尿少时黄,幸亏能吃消化好,不然还不知道现在成啥样子了。” 胎赤与胎黄致病原因基本相同,都是孕妇过食辛辣生热之物,热毒蕴伏于胎中,以致出生后血热壅滞皮肤而成此患。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润肤。用经验方清热养营汤为主。处方:金银花5g,黄芩、连翘、僵蚕、生地黄、当归、玄参、玉竹、紫草各3g,水牛角片、石斛各5g,酒大黄、甘草各1g,3 剂。1 剂药煎2次,药汁混合一处,分多次少量温服,1 日半至2 日服1 剂。三煎药渣宽水,煎开后滤去渣,微温时用细纱布蘸水,自头面而下轻轻洗之。但要注意保暖,谨防感冒。哺乳期乳母暂勿饮酒,忌食鱼虾等水产品及一切辛辣热燥之物,有利于早日治愈婴儿胎赤,以防演变为赤游风,治疗较胎赤要难。赤游风若毒气入内发生胸腹胀满、神志昏迷、气促鼻煽、二目直视等症,则为危候险症。故而早日治愈胎赤,以免日久变生他患。 此方清热解毒如金银花、连翘、黄芩、僵蚕;养血、凉血、润燥如当归、生地黄、玄参、玉竹、石斛、水牛角片;用酒大黄少许以推荡肠道积热;甘草以清热和药。诸味合用,治胎赤较重而尿黄,大便成形过早,内外俱热者,功能清热解毒、和营润肤。用治胎赤多年,内服外洗,效果较为稳妥。 4 月16 日二诊。视其头面颈项等处红赤已经明显减轻,神情稍安,舌质暗红略退,舌苔微黄津回,指纹暗紫已淡,用药已是对证。其母言道:“这两天孩子已安稳多了,服药前连穿衣服、盖被子都要特别注意,好像挨着她就哭。” 遂用原方再服3 剂,服用法及注意事项仍同首诊。 4 月22 日三诊。其母言道:“孩子蜕了几层皮,您看现在大部分皮肤都已基本接近正常,啼哭大为减少,尿已清,大便已不气浓偏臭。我看再有3 剂就好了。” 视其肤色、神情、舌质、舌苔及指纹都已基本正常,皮肤也无明显留痕,原方续服3 剂,仍然2 日服1 剂,以续清余毒,寄希完全治愈。 10 天后其母又把孩子抱来说:“见到的人都说跟换了个人儿似的,我们感觉也基本正常了。您看胎赤彻底好了没有?” 我说道:“你看这几个不是胎赤的孩子,皮肤是不是和你的孩子一样?放心吧,已经好了。” 按语:胎黄、胎赤都是新生儿常见病症,均与孕妇过食辛辣、荤腥或饮酒等助湿生热之物,热毒蕴伏于胎中,而成胎黄,出生后婴儿或眼黄、肤黄、尿黄;或热毒壅滞于皮肤红赤,而成胎赤。胎黄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胎赤以清热解毒润肤为先,用药对证,都较容易治愈。若是胎赤时日延久,只要断病辨证无误,也都能顺利治愈,只不过是多吃点药而已。 最近来治胎赤的婴儿陆续有之,时间超过半月的大致与本例相似,病情较轻者7 天内即可治愈;时间拖延较长、病情较重的,如本例李姓女婴,共服药9 剂后,加以乳母饮食注意,不吃辛辣发病之物,并认真内服外洗,近半月时间治愈。初起来治的其效更速,一般都未超过7 天治愈。亦有热毒轻者,出生后数日不治即自行消退。但若出生后护理不当,风毒外袭,客于腠理,搏于营血,蒸发于外,而成赤游风,发热烦躁,啼哭不安,甚则抽搐惊惕,继而皮肤出现红晕,焮热色赤,状若涂丹,先发一处,渐及全身,游走不定,流行甚速,从胸腹流向四肢的易治,从四肢流向胸腹的难治。如果流向胸腹而出现神昏气促、鼻煽直视等症的,则为赤游风危候,必须高度警惕。赤游风是新生儿时期较为严重的症候,当迅速以清热解毒、凉血和营为主,内外兼治,尽早治愈为上,以防贻误病机,避免出现危候。 88.小儿风疹,轻微发热 张某,男童,3 岁。2014 年3 月20 日首诊。其母代诉:“孩子昨天晚间轻微发热,今天早晨脸上、颈项、胸背及四肢出现密密麻麻淡红色小疹,有些烦躁,呼叫身痒。孩子打过麻疹预防针,最近也没感冒吃药什么的,饮食和以前一样,就是昨天到外边玩得有点远,吃晚饭还好好的,也不知道是出啥疹子,请您看看要紧吗?” 视其颜面等处即如其母所述,淡红色细小疹子密布,神情有些不宁。观其双目、咽喉、舌质均现微红,舌苔薄白乏津,指纹微浮淡红。 根据患儿微见低热即从颜面、颈项、胸背等处出现成片淡红色细疹,咽喉及舌质淡红等表现,此为小儿风疹无疑。麻疹多发热3 日后方能见疹,况且多年来因为加强预防,而未见此患出现,更无流行传染。遂以疏风透表、清热解毒法治之,方用透疹凉解汤为主加减。处方:薄荷、荆芥、防风、牛蒡子、霜桑叶、甘菊花、蝉蜕、金银花各6g,连翘、赤芍、紫草各3g,甘草1g,2 剂。1 剂药水煎2 次,早、晚食远各温服1 次,若小儿不愿服药,可分多次少量喂服。3 煎药渣宽水,煎开后去渣,在温暖环境下迅速擦洗全身,切记勿受风寒!饮食亦要温和容易消化,勿进寒凉油腻之物。护理好的话三两天即愈,亦不会脱屑、留痕。 此方在消毒饮基础上加减而来,用于3 岁左右小儿风疹初起,一般都能2 剂药治愈。其主要作用为疏风清热、透疹解毒。治疗小儿常见的较轻传染性风疹病症,屡用皆验。方中薄荷、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等味,皆为疏风清热、辛凉解表透疹之品;金银花、连翘、赤芍、紫草等味,以清热和血解毒。对于小儿较轻的风疹,疗效甚佳。 3 月23 日二诊。其母代诉:“1 剂药服后疹子就没了,神情也恢复正常。第二剂也煎了2 次,服下的很少,主要用于擦洗,因为喂药实在艰难。您看还需要服药吗?” 观其颜面等处风疹已无,咽喉微红已退,精神、气色也都正常。便交代患儿母亲:预防感冒,饮食调理好就行了。 按语:小儿风疹为较易治愈之患,用药宜轻清不宜重浊。轻清易于疏风透疹,微辛微凉,如薄荷、荆芥、蝉蜕、桑叶等,为散邪透疹之上品;微寒清营解毒,如金银花、连翘、赤芍、紫草等。小儿正气不足,用量也不宜过大,适其证而解之,其风热散而疹子透发,时邪解而毒自除,营卫和而患自愈,故用药不宜重浊。何为重浊?因为此患不属于胎毒遗患,亦不属于麻疹、喉痧等疹性疾病之重者,故而太过苦寒解毒之味如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玄参等,皆宜慎用。以防本来轻浅之患,反致疹毒不能透发,郁滞不得化解,小患不得速愈。 常遇到风疹小患者,年龄多在5 岁以下,能认准证候,即用上方一二剂药服下,加以饮食、冷暖等方面的呵护,都能痊愈。也遇到过本来属于风疹小患,不知用何方药治疗的,反而使细疹隐于皮下,肤色淡紫,患儿食欲不振,精神委靡,甚至时发潮热等症,竟达十余日不愈。亦有稍懂中医药的,说是用过黄连解毒汤加味,服下疹子反而隐没,甚至出现呕吐等症。可见药不对证,害人不轻!当此之时,必须辨别寒热虚实,透疹勿伤正气,兼顾脾胃运化,用药精准,不可杂乱,疹出毒解,其患乃愈。诊治小儿疾患,切勿因为小病而大意,用药必以对证为要,如此方能小病速愈,不留遗患。 近期曾治数例小儿风疹,打针吃西药后的第二日,全身出满暗红色大小不等的硬疹,小的如粟米,大的似豌豆,患儿啼哭呼痒,手抓脚踢,抓破流出淡血水,颇似湿毒湿疹。遂用治风疹方加僵蚕3g(1 岁半男童),以祛风散结止痒,服药2 剂,三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熏洗,饮食等方面注意同本例,未及3 日痊愈。治愈后亦无脱屑、留痕。 89.胎热雪口,随拭随生 胡某,男婴,3 个月。2012 年9 月1 日首诊。其母代诉:“婚后头胎,生后不到半个月即出现舌面上如白粉堆积,孩子微显烦躁啼哭,医生说用棉签蘸冷开水拭去即可,初用有效,可管半天,以后再用,随拭随生。中医说用净米泔水洗口,用之也有作用,但时间稍长,也不管用。这几天蔓延至两腮内、牙龈等处,相互粘连,颜色微红,复用以上方法,拭之难以去掉。舌尖微红溃破,烦躁啼哭频繁,吮乳不如以往顺利。听母亲说我出生后不久也是这种情况,是您给治好的,让我赶紧把孩子抱来请您看看。” 观察患儿确如其母描述,精神微烦,面色偏于红赤,舌尖深红微破,舌面、两腮内及牙龈等处犹如积雪,故名 “雪口”,亦称 “鹅口疮”。庆幸尚未蔓延至咽喉周围及鼻孔,否则可引起乳食不利,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喉中痰鸣等险候。观其指纹略沉、淡紫,问其二便如何?近日是否身发寒热?其母言道:“小便量少微黄,大便3 天内积肚成形,虽不秘结,但气味很浓而臭,身体未见发热。” 此亦是胎儿妊孕期间,感受孕母热毒,蕴积于心、脾二经,出生后胎毒上炎,熏灼于口舌,发为此患。治宜清解心脾积热,方用清热泻脾散为主加味。处方:栀子2g,石膏5g,黄连2g,生地黄、黄芩、茯苓、朱灯心、生薏苡仁、淡竹叶各3g,生甘草1g,2 剂。1 剂药煎2 次,药汁混合一处,分多次少量温服,1 日至1 日半服1 剂。三煎药汁取其清澈液,用棉签蘸湿,轻轻自内向外拭去如白厚舌苔样 “雪口”,1 日五六次,如积雪样拭去后,复用清澈药汁洗之(用量不可过多,以免呛着婴儿)。乳母饮食要偏于清淡,勿进辛辣及荤腥油腻之物,切勿熬夜饮酒,保持心情平和。谨防小儿感冒,夜间哺乳量不宜过大。 此方以清解心脾积热为主,故用栀子、石膏、黄芩、黄连、生地黄、茯苓、朱灯心之辛凉、苦寒、凉血、清心之味以解其毒;加生薏苡仁、淡竹叶、生甘草以助渗湿利尿、清泻心火、调和诸药之力。屡用于新生儿感受母体湿热胎毒,发为鹅口疮或称雪口者,一般服药一二剂治愈。治愈后乳母饮食注意,并谨防小儿饮食积滞、外感发热,呵护好口腔清洁,1 岁后即少有出现此患的。 9 月5 日二诊。患儿母亲告知:“照您的嘱咐内服外洗,1 剂药服用将近两天后,孩子便尿清,大便不再味浓腐臭,舌尖红退,白厚舌苔样东西渐少,吮乳已基本正

相关推荐: 骚动因子(H)   抗日之铁血兵王   小妖精的攻略日常   DNF不屈意志   只想躺尸的我被迫修仙   小女妖的极品蛇夫   金銮秘闻录(NPH)   快穿之攻略影帝   重生嫁疯批太子爷,让渣男火葬场   四处发送匿名骚扰唧照的男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