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钓鱼直播间 > 第233章

第233章

,皆露出了疑惑之色。 陈尚书脸上仍是严肃,却难掩眼眸中的几分欣赏,特意问道:“缘何要禁茶叶?”茶农们可是一筐筐运往海外。 裴少淮爽快应道:“因为西北有羌胡。” 大庆效仿西汉武帝,重兵把守甘肃一带,以茶驭羌,怕的就是西北羌胡和北疆鞑靼联手。 所以不能让北元人获得大宗茶叶,以免他们跨过大庆防线,以茶叶联合西北胡羌。 “西北有羌胡”几个字让陈尚书欣赏之色更浓。 到了此时,这场辩驳更像是一问一答,答得精彩而无需去驳。 “朝廷派兵监守边关互市,互易价格应定几许?”此话不是陈尚书所问,而是户部马尚书发问的,他又补了一句,“我听闻,大同有民市,百姓以旧衣杂物换北元牛马,一棱布可易一羊,一布衣可易一皮袄……近看可得巨利,远看恐怕只会坏事。” 这番话说是“发问”,倒更像是在“提醒”。 “马尚书所言极是。”裴少淮顺着马尚书的话往下说道,“边防互市,牧民若是无利可图,又岂会着重饲养牛羊?” 长久的互市才能形成牵扯。 陈尚书问道:“一年当中,何时互市为宜?” 这个问题中亦有玄机,裴少淮见弟弟动了动唇,特意退了半步,投以鼓励的目光,让少津上前应答。 少津依旧紧张,声音中带有些不确定,说道:“下官以为,应是立秋以后,立冬以前……” 看到大哥微点了点头,他才大胆把推测说了出来,道:“过往数十年,北元各部常是秋后进犯,可见秋高马肥,他们此时战力最足。以‘市’换‘和’,当选此时为佳。” 辩驳接近尾声,裴少淮补充道:“若无强兵驻守边关,叫鞑虏望之生怯,捍卫我大庆安宁,则今日所言皆为妄想,无一可实现。”裴少淮向皇帝谏言道,“微臣赞同陈尚书所言,国库充盈之时,理应丰边关军饷、增卫所火器、壮官兵士气,若敢来抢,必叫他付出惨痛代价,如此才能让鞑虏不敢贸然来犯。” 皇帝赞许颔首。 陈尚书似乎仍有疑虑,他最后发问道:“裴给事中方才所言,听之皆有道理,只是……大庆这几年虽连年丰收,谷仓盈满,如遇灾年总有耗尽之时。若是寒冬连续十数年,乃至数十年,边关将士所需军饷、互市所需粮食,又从何而来?” 粮仓满,百姓安。 一抔谷米,便是这个世道最大的真理。 “开海。”裴少淮斩钉截铁说道,“周易有阴阳之道,世间亦是如此,北疆长冬,则南洋长春,春生谷物,海商会将粮食源源不断运回大庆。” 他需要一个有力的证明,故以棉织造为例,说道:“陛下去岁准允推广棉株种植,北直隶各府农户在贫瘠坡地上广种棉花,收成颇丰,估摸可产棉布数十万匹……单单是棉布一项,这几年足以撑起边关互市。” 他说的是北直隶农户种棉,而非棉织造坊。 裴少淮又承诺道:“微臣斗胆许诺,开海一事,五年之内可见成效。”是为了破局,也是为了鞭策自己。 “世间之事相互牵扯难分,大庆之内,若是破了一处僵局,则处处可见光明,若是一处不破,则处处不立。微臣立志做成此事,若是不成,甘愿受罚。”裴少淮慷慨言道。 未等皇帝发声,只见陈尚书缓步走过来,站于裴少淮身后,蓦地作揖言道:“臣——附议!” 随后是王尚书、马尚书……一众老官员皆来到裴少淮身后,同声言道:“臣附议。” 裴少淮既然敢应下如此许诺,何不成人之美?不管是开海,或是边防抵御鞑靼侵犯,区区五年算得了什么? 莫说是五年,便是十年,大庆也等得起。 今日之辩,辩的虽是北疆防御之事,论的是边关互市,却把“开海一事”辩得更加明了,裴少淮无需带着担忧南下,可以大胆施展才干。 看见御书房内诸位爱卿难得这般和气,而非争执不休,皇帝最是高兴,他说道:“伯……裴爱卿能有如此志气,朕甚是欣慰。” 又道:“趁大家都在,不妨再议一议,朕应当赏些什么为好?”难得无所顾虑赏赐伯渊,机不可失。 第157章 第 157 章 想要给裴少淮赐些物件, 确实不易。 底下众臣子低声讨论了一圈,也未能提出个所以然来。若说赐服,裴少淮成婚之时, 皇帝已赐麒麟袍;若说升官, 裴少淮即将外任正五品知州,已连升两阶,圣眷不宜过盛;若说封侯进爵,开海之事未成,由伯爵晋升侯爵为时尚早。 至于赏官庄田亩、金银绸缎,赐臣宴席, 又非皇帝秉性。 而且,皇帝有意赏赐,想如何赏便如何赏,哪有叫臣子们在底下团团商讨的。经皇帝这么一“闹”, 方才辩驳时剑拔弩张的紧张感,得以缓和。 裴少淮主动上前道:“居上克明, 为下克忠,臣子之志缘于君主之明,微臣不敢居功, 更不敢图赏。” “诶,朕既已开口, 岂有收回之理?”皇帝笑呵呵言道,心中似乎早有打算,继续说道,“朕要赐你尚方剑, 裴爱卿执剑南下, 为我大庆开海。”又命兵部即日起, 开始锻造尚方剑。 武官立大功,当赐骏马宝刀;文官当重任,则赐尚方剑。 裴少淮执剑南下,臣子在外,可便宜行事,意义非凡。 众臣子齐声道:“陛下英明。”无人反对。 裴少淮怔怔中回过神来,领赏道:“微臣叩谢隆恩,当不辱使命。” 廷议结束,皇帝留下内阁大臣商议要事,其他人依次散去。 …… 兵部陈尚书候在乾清宫外,一直等到张令义从御书房中出来,两人相伴而行。他们同出于兵部,相识多年,关系很是不错。 “老陈啊,不是我说你,你也该收一收这暴躁脾气,好好反省反省。”张令义说道,“我早跟你说过,这个小小的给事中与其他年轻人不一样,他见识广博,且精悉兵家之道,不是鲁莽之流。” 谁料陈尚书直接反怼回去,道:“该反省的,难道不应该是张阁老自己吗?” “我有什么好反省的?” 陈尚书停下步子,语气硬梆梆的,他问张令义:“你是他的座师,与他颇有一番渊源,明知这样一个好苗子,却没把他留在兵部里……就这还不够张阁老反省的?” 这回轮到张令义讪讪了,只好喃喃应道:“先让他磨砺一番,往后机会还多……还多。”只是说出来的话,他自己都不信。 陈尚书长叹了一口气,遗憾道:“大的这个是没门路,指望不上了。”惋惜之余,又道,“所幸,小的这个还可以谋算谋算。” 通过今日廷议,陈尚书看上裴少津了,想把裴少津要到兵部来。 这正是他候在殿外、守着张令义出来的原由。 却见张令义讪讪之态更甚,有些支支吾吾,陈尚书顿时感到情况不妙,侧着头冷脸问道:“小的这个也指望不上了?谁这么快的手脚?” “哎呀——”陈尚书跺跺脚,责问道,“你怎么不拦着些?” “皇上‘动的手脚’,我怎么拦?”张令义说道。若是要怪,只能怪兄弟二人太过烁人眼目了。 他告诉陈功达,就在他从御书房出来之前,皇上刚打定主意,准备赐裴少津兵科给事中一职。 “你且消消气,总归兵部和兵科只差一个字。” 陈尚书:“……”他更是生气了。 …… 散衙之后,兄弟二人同乘一架马车归府。 “津弟今日感觉如何?”裴少淮问道。 “神清气爽、心满意足。”裴少津笑应道,“往日所见所学所写,终于不再是一篇篇纸上文章,可以化作一股力气,原来是这样舒畅的一件事情。” 他在一场廷议中,实现了从“写文章”迈向“做事情”,这是许多刚入仕的官员数年也未能达成的。 裴少津又道:“弟弟也从大哥身上学到了许多,原来言语轻出于口,想要实现却是千难万阻,要处处为谋。” 正巧马车登坡,速度缓了许多,裴少淮借此应道:“若是自甘堕落,自然无人相阻拦,东风流水皆随你而去。可若是心有所想、想有所成,则如拾级而上、逆水行舟、顶风而起,总是会有不容易的。” “大哥说得极是。”裴少津道,“我想明白自己要在朝廷里做些什么事了。” “什么事?” “稳大庆四疆,助兄长开海。” 大哥已谋沧海之博,他便谋陆疆之固,等到沧海开源之时,便也是疆土开拓之时,相辅相成。 …… …… 寒冬腊月,雪窖冰天。 竹姐儿的棉织造坊已初见成效,今年收回的棉铃,数十倍于去年,各地的织造坊从初秋一直忙碌到腊月,一直没有停歇,许多农妇以此为业。 锦昌侯府那边,英姐儿的“安卿堂”医馆开张数月,在京都城里亦略微有了些名气。 安卿堂专为妇人看病,除了英姐儿外,还有两位从宫中出来的官嬷嬷和一位出身医学世家的中年妇人,皆是医馆里听诊的女大夫。另外又收有女学徒若干,跟学医术药理,平日负责协助大夫看病、抓药煎药、照料病患等杂事。 安卿堂宽敞明亮,药材一应俱全,不输京都城内的其他大医馆。 不过,这“名声”是有好有坏,被求医的妇人们所赞誉,亦受了不少的诟病。英姐儿早料到会如此,听之不闻,视之不见,诟病、怀疑的话数来数去不外乎那几样——“便是略识药理,妇人岂可抛头露面,做此等三教九流之事”、“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女子本就血气不足、污秽难医,岂是她们这些半吊子能医治的”、“医术为正,巫术为邪,不知她用的是医术还是巫术”…… 诟病安卿堂的,不是平头百姓,而是部分同

相关推荐: 山有木兮【NP】   开局成了二姐夫   恶蛟的新娘(1v2)   婚里婚外   虎王的花奴(H)   秘密关系_御书屋   蝴蝶解碼-校園H   白日烟波   乡村桃运小神医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