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钓鱼直播间 > 第234章

第234章

行的攻讦,还有大门大户贵妇们的指指点点。 有锦昌侯府、景川伯爵府为英姐儿撑腰,这些闲言碎语并不敢太过放肆。 医馆就这么开了下来。 这个世道里,男不入女不出,男女礼教大防,女子看病诸多避讳,不但隔帐把脉问诊,有些禁忌还不能吐露。此等境况下,自然有不少妇人到安卿堂来求医。 英姐儿规定,出门给富贵人家看病,诊金不能低了——若是学医无利,后续岂有女子愿意跟学? 医者仁心,给平民百姓看病,不挣钱却不能不收钱——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医馆也须有规矩在。 这日,来安卿堂问诊的妇人尤其多一些,等悉数看完,夜幕已至。锦昌侯府的马车已到医馆门外,英姐儿净手后,准备打道回府。 此时,却见一个老妇人左右顾望地从对面小巷里走出来,用竹伞遮挡着,快步走进了医馆中。她身穿锦服,显然家境不错。 一进来便哭着央求英姐儿一定要救救她的女儿,说道:“满京都城的医馆都不肯替她看病,她的夫家也放弃了。” 全京都的医馆都不肯看诊,此事有些蹊跷,英姐儿问道:“令爱是何症状,为何无大夫肯收治?” 老妇人支支吾吾的,目光闪躲。 “你若不实说,请回罢。” 老妇人这才一五一十把情况说了出来,道:“我这丫头是贪玩了些,姑爷亦娇惯着她。她与姑爷成婚尚未满三月,在这个月初七日,出门去了……去了一趟山上,又入了神庙躲雨。”老妇人把脸别过去,道,“回来以后,没过几日肚子便肿胀了起来。” 纵是发生在亲女儿身上,话语中犹有羞耻之意。 英姐儿这才明白为何无人收治,老妇人又为何前来求“医”,她求的不是医,而是巫。 两位官嬷嬷向英姐儿摇头,叫她不要掺和这件事。 医籍当中,常写女子属阴,容易受邪祟侵袭,若是不小心梦与邪交、与鬼相通,则容易怀上“鬼胎”。譬如《傅青主女科校释》就写有“入神庙而兴云雨之思,或游山林而起交感之念,皆能召祟成胎”,又如《陈确集》里,提醒新婚少妇万万不可入庙游山,也不能参加街上集会,以免沾染邪气。 尤其是非初一、十五的时候。 通过老妇人的描述,她女儿的诸多症状皆与“召祟成胎”相吻合,各大医馆自然不愿意沾染此事。 一位官嬷嬷见英姐儿没有出声拒绝,赶紧上前低声劝说:“其他医馆都不敢接的病人,更何况是咱们安卿堂,娘子若是去了,只怕外头更是谣传安卿堂用巫术治人了……” 能治好“鬼胎”的,不是巫术是什么? 英姐儿思忖着、计较着,她心里计较的不只是一位病患而已,也不是一桩病例而已,而是世间医籍对妇人的描述,对妇人病患的偏见。 半晌,她问其他三位女大夫道:“三位既是妇人,也是医者。诸多医籍中写妇人性偏执、忿怒妒忌、月事不洁,甚至鬼祟凭附,这样虚妄无理的描述,你们也认可吗?腹中胀气,也许只是淋雨受了寒气,体内热气积淤,一副药便能救命的事,也要眼睁睁看着她不治而亡吗?” 又问:“若是无人站出来反驳,则往后的年年岁岁里,凡妇人患病,后人依旧将病因归结于妇人本身,依旧说妇人之病不易治,难十倍于男子。” 英姐儿当年沉迷于医理、药理,是因为苦口良药、药到病除,这些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精华是值得她痴迷的。 而不是一些偏见、虚妄的猜测和对女子的贬低。 英姐儿挎起自己的药箱,说道:“若是连我这样的身份,犹空有一份医者心而恐世道不容,踌躇难定,则还有何人敢迈出这一步?” 这是锦昌侯爷对她说的话,也是侯夫人对她的期许。 第158章 第 158 章 英姐儿心意已决, 执意出诊,官嬷嬷为她取来玄色斗篷,想借夜色遮掩一二。 “娘子穿上斗篷,挡一挡夜风罢。” 按照英姐儿以往的性子, 应是慎之又慎, 这回却道:“不必了。”不管夜风有多大,她都打算光明正大地去。 马车出行, 随老妇人来到城南一处大宅, 仔细一看, 朱漆大门, 悬挂牌匾, 想来在这一带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家。 随后又入了后院。 病患李氏不在正房里, 而被移至了厢房内,留两个婆子伺候着。李氏的婆母、大嫂闻讯而来,对于怀“胎”卧床的李氏,她们既有所忌惮, 又有些于心不忍, 知晓英姐儿出身尊贵, 她们疏离又敬重着, 神色很是复杂。 英姐儿先是打量了病房,只见窗户紧闭, 贴着黄色符纸, 又可闻到浓浓的烟雾弥漫, 李氏床头边上摆着一碗, 边沿沾着符纸的黢黑灰烬。 显然, 这家人已经求助过道士、巫士了。 “开窗通风。”言罢, 英姐儿坐下, 开始看诊,又叫仆妇掀开被子,解开李氏衣裳。 腹下水胀如早孕,轻摁可生痕,腹大而四肢细,肤色暗沉,又伴有发烧。 把脉时,李氏手间筋掣肉颤,身倦气怯,脉沉弦。 李氏婆母陪诊一旁,补充道:“白日尚且有些精神,每至夜里,她常神志迟钝、言语无章,时而战栗,时而大惊大惧,不得安宁……”她特地强调夜里,是有些意味在里头。 英姐儿了然,心中已有了几分打算——此症常见于江南水乡,北地少见。 想来李氏正巧在游山拜庙之后发症,来得也急,加之因为惊吓、病弱,已有些神志不清,便叫旁人觉得是邪祟缠身。 英姐儿仔细替她系上衣裳,唤随行的女医徒过来,吩咐了几句。女医徒点点头,随后离去,回了安卿堂。 此时,一直昏昏噩噩的李氏醒过神来,她本已认命了,听到房内有谈话声,以为是夫家又给她请来了巫婆。她睁开眼,没见到屋内烟雾弥漫,也没有桃枝抽在她的身上,借着灯烛的光,只见床旁坐着一位衣着素雅、眉眼温婉动人的娘子。 烛光照在娘子发髻上,泛泛生亮。 李氏端详了好一会儿,虚弱说道:“你真好看。” 英姐儿应道:“等你好过来,略施水粉胭脂,也会很好看。” 李氏生母凑过来,握着女儿的手,含着泪水道:“慧儿,这是给你看病的……女大夫,你会好起来的,但一定会好起来的。” “若是平日里,理应点上一支檀香,与你喝上一盏花茶的。”李氏艰难挤出一丝笑意,说道。 “往后会有机会的。”英姐儿柔声安慰道,又言,“我平日里也喜花茶。” 英姐儿起身,走至厅外,几位女眷随之围上来,等待英姐儿开方子,却闻英姐儿说道:“一会儿安卿堂会送来煎好的药剂,且喂她服下,夜间派人照料好,我明早再来开方子。” “我等省得了,都照娘子说的办。” 一夜过后,英姐儿再度过来,女眷们正门相迎。 原来,李氏昨夜服下药剂之后,两便皆通,消了几分肿胀,气色好了一些。 厅内已经备好纸笔,只待英姐儿写下药方。 英姐儿见“十枣汤”管效,心中也有几分欣慰,她写下十枣汤的药方,却又不是寻常的十枣汤药方。纸上写道——王吉堂的芜花三钱、盛安堂的大戟三钱、永顺堂的甘遂三钱、令笙堂的大枣十枚[1]…… 这王吉堂、盛安堂、永顺堂、令笙堂,是京都城里有头有脸的几大医馆,无人不知。 英姐儿吩咐道:“务必要白日里,派人撑旗列队到这几个医馆里买这几味药,煎作一钱匕喂她服下,否则,便是病好,也只痊愈了一半。” 见药方上只是寻常药材,老夫人不明所以,问道:“承娘子恩情,只是如此大费周章,娘子不怕有损名声?” 英姐儿摇摇头,应道:“若不大张旗鼓,外人岂知她是痊愈于药?”神色略带无奈,又言,“遮遮掩掩的,外人只当我是以巫治病,她亦永远背负游山怀胎的耻笑,又有什么名声可言。” “遵照娘子吩咐。” 半月之后,李氏腹胀消退,已能下床。此事没有大肆相传,却也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尤其是京都各大医馆之间。 正有人谣言诋毁安卿堂“以巫治邪”的时候,朝中老御医指出:“王吉堂的芜花、盛安堂的大戟、永顺堂的甘遂、令笙堂的大枣,这不正是《伤寒论》中‘十枣汤’的名方吗?” 众人后知后觉,一对比,果真如此。 老御医又耻笑道:“京都四大医馆,被女医者嘲笑连‘十枣汤’都不会开、不敢开,只会诋毁安卿堂‘以巫治邪’……此等行径,怕是不太光亮罢?” 老御医的这番话传出来以后,四大医馆巴不得把谣言全都按下来,结果却是越传越盛。 安卿堂不动声色,一如往常治病救人,馆内敞亮如初。 境况在慢慢变化着,使得寒冬里多了几分暖意。 …… 另一股暖意缘于棉织造坊。 寒冬时候,寻常百姓家床上盖不起毛毡,更盖不起丝被,只能用干草作垫、草棉作被。草棉絮短,极易结块,御寒效果不好。 棉织造坊收购棉铃以后,一半用于织布,一半做成了袄子、棉被,因价格公道,如今在北直隶各府很是畅销。妇人若是受雇于棉织造坊,还可以工换被、以工换布。 同去岁一样,裴家、乔家联手,早早赶制出一批棉布、袄子,献给朝廷,运往九边卫所,分给戍边官兵,以抵御边城寒冬。 竹姐儿前往伯爵府,描述给妇人们发放工钱的盛况,脸上洋溢着喜意,她道:“外头口口相传,有意入坊务工的妇人越来越多,来年还要在各处继续扩建作坊。” 裴少淮未曾见到发工钱的盛况,但他每日散衙路过集市时,看到今年的腊月集

相关推荐: 镇妖博物馆   下课后的契约   徐安山梅及笄   红豆   让我为你按摩吧   文弱书生的顶级雌虫哥儿   娇媚娘子不谋爱,奸佞王爷借个种   【BL】师尊他在劫难逃   总有OMEGA想上我   有种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