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钓鱼直播间 > 第335章

第335章

,也并非全无威胁。 这日早朝,百官上殿,廷下稀稀疏疏,不再拥挤。 三疆战情同时来报—— 在西北疆,蒙古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大部已经明确联手,各部正在集结精锐兵马,遴选统帅,准备率兵南下,压近西北边境,与大庆西北边军在防线两侧对峙。因为战事一触即发,早几年好不容易开设的茶马贸易关口,不得不暂时闭关。 鞑靼能集结多少兵力,前线还在探查。三大部联手,又以骑兵居多,这股势力不说直接冲破层层防守、直达京都,但夺下西北疆、扰乱秦晋却是够够的了。 辽东方向,山海关外传来急报,大金在辽河以北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正在往南行进,抚顺城已经失守。 按照金军这个势头,他们是想趁鞑靼冲闯西北疆之机,打大庆一个措手不及。金军只要以抚顺为据点,冲破关宁锦防线,千军万马便可通过山海关,直逼京都。 不仅西北、辽东两个方向生乱,东海也有战况。 应天府来报,京中发生宫变的同时,金陵城里同步也发生了宫变,淮王留在金陵旧城的爪牙占据了皇宫。对家早早放出消息,东海外的倭寇知晓乱中有利可图,正率船队而来。 应天府有操江都御史、凤阳府尹、应天府尹三位大员镇守,平定宫乱不过是时间问题。怕就怕在叛臣走投无路之下,与海上倭寇来个里应外合,致使整座城沦陷。 这三条战报,若是单单某一条,大庆不足为惧。问题在于战况同时发生,三边压境。 京畿周围有四十万禁军等待皇帝发号施令,四十万大军足以逼退西北疆的鞑靼,也足以从山海关北上,逼退金军,夺回辽东重地。可是这四十万禁军兵分两路,一路支援西北,一路镇守山海关,局势如何发展则未必了。 再者,禁军全数派出,京都岂不只剩一个空壳?这对皇家而言,是兵家大忌。 如此危急的战况下,少不了有臣子谏言南撤——暂时从京都撤至陪都,保存实力,等到局势明晰了,再图收复失地。 这听起来是最稳妥的办法。 皇帝勃然大怒,抓起身边的东西便往下砸,斥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时南迁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皇帝站在台阶上,怒视众人,呼道:“凡是主张南迁者,皆为奸人,斩立决!我大庆断没有不战而退的道理。” “把禁军尽数派出去,京中不留一兵一卒。”皇帝令道,他指着金灿灿的龙椅,继续道,“这把龙椅可以换人来坐,但绝不可换异族来坐!禁军可以不守皇城,但不可不守我大庆疆土!” 既是皇帝与裴少淮布的一个局,他们又岂会毫无准备,让金军真的压境,逼得大庆不得不南迁? 皇帝今日这番话本就是局中的一环,为的是把事情传出去,激起边关将士的斗志,让大庆百姓心安。 裴少淮从后世穿越而来,当他站在底下,听了皇帝发自肺腑、十足威严的一番话,亦不由生出“幸得明君”的感慨。 这片土地吃的教训确实足够多了,若是万事总想退一步,总有退无可退的时候。 “裴爱卿,你如何看?”皇帝点名问道。 裴少淮出列,应道:“臣以为应当再给张阁老他们一点时间,只要西北疆太平无事,重启茶马交易,金军决不敢再往前一步。” 一个月以前,少津、张阁老、兵部尚书陈功达,还有兵部众多要员和邹老门生,被“发配西北充军”,这可不单单是为了演戏而已。 若论用兵出兵,张阁老、陈功达深谙兵法,必能率领边军有效牵制鞑靼骑兵。等到与鞑靼言和,在边境开关贸易时,又有邹老门生巧用钱法锁住鞑靼命脉。 裴少淮以为,弟弟事成的可能性虽不敢说十成,但也有七八成。 至于海上的倭寇,裴少淮与他们交过手,心知只要水师出动大船,便已胜了一半。再者,在徐家的巧舌生莲的游说之下,毛利家已有几分归顺之心,只要借贸易推动毛利与丰臣两姓争霸不断,何惧其成为大患?一个窝容不下两条狗。 “善。”皇帝当廷下令道,“传朕旨意,唱响五军,朕将挂帅亲征,与我大庆百万将士,共守疆土!” “臣誓死追随皇上。”群臣合道。 …… 夜里,星汉灿烂,璀璨争辉。 裴少淮与学生吴见轻站在北山观星台上,夜观星象。 看到岁星、辰星升起,荧惑星远离心宿,吴见轻欢喜道:“先生,学生也没有算错,七月并无所谓‘荧惑守心’的凶兆,而是‘五星连珠’的大吉兆。” 又道:“事实胜于雄辩,终于可以为先生洗脱‘灾星’的骂名了。” 察觉到裴少淮心绪淡淡,并无欢喜之意,吴见轻安静下来,问道:“先生不高兴吗?” “高兴。”裴少淮应道,“但是,是为你证实了你祖父的推测而高兴,而非因为洗脱骂名。” 裴少淮并不在意“灾星”的骂名,如果可以,他甚至希望荧惑守心可以成真。这样,至少可以告诉一部分人,大庆的太平昌盛是靠人人努力而换来的,而非天象。 盛是因为人,乱也是因为人。 一个星象决定不了大庆的命运。 裴少淮望着满天繁星,感慨道:“慢慢来罢……” 他身畔的吴见轻亦若有所思,祖父说过要守心,先生这种不惧骂名,愿以一己之身打破谣言,便是祖父说的“事在人为”罢。 …… 不管天象有用还是无用,几日之后,西北疆传回捷报。 鞑靼三大部派出先遣部队,试图冲闯大同,试探大庆的兵力,结果被大庆边军轻松击溃,生擒活捉三分之一的兵马。 且秦晋之地的民乱已平定,边军粮草充足。 鞑靼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战事,重新考虑要不要被金人利用、致使全族陷入更加险恶的境地。 毕竟眼下寒冬未来,他们并非完全活不下去,与大庆保持贸易,或还有几分生机。冲闯大庆,即便夺下秦晋之地,也是两败俱伤,捞不到足够的粮食。 第252章 第 252 章 千乘之王, 万家之侯,百室之君,皆为求存逐利者。 鞑靼与金人之间的所谓合作并不牢靠, 就如商贾间的口头之约一般,并无契书佐证,转念即可毁约。 在对家所布的计谋里, 仅以一句“长冬将至祸乱起,南下抢粮求族存”,岂能真正拿捏鞑靼,令他们不顾一切策马南侵? 鞑靼率队南侵是为利,临边勒马、与大庆言和也是为了利, 如何选不过是看“孰轻孰重”。 裴少津在兄长留下的提示里, 准确理会到了这一关键点,是以与张令义、陈功达先行赶往秦晋之地以破局。 …… 马蹄扬尘惊草雀,千里奔袭传信来。 西北疆的最新军情源源不断传入皇城, 接连一个月里, 皇帝每日早朝后,皆与重臣们在殿上共听军报—— 裴少津等先以“城门失守,池鱼安得逸存”、“鞑靼若是结队南侵, 西北藩王先受其害”为由, 成功说服晋王、肃王等六位亲王拿出存粮、救济灾民。 百姓们先前因粮而慌,误信谣言。如今得了朝廷的救济, 又看到当朝阁老站上城楼, 当众割下官袍为信条, 顿时心稳, 纷纷就地安顿下来。 鞑靼先遣精锐, 利用骑兵之快冲入大庆境内, 欲与大庆边军正面交锋,试探大庆守边的真实兵力。 长年的安逸驻守,大庆的边关军屯确实不容乐观。军户十人当中,有七人实为农夫,平日里只会料理军田,从未参加过操练;剩下三人虽有操练,战力却远不及鞑靼骑兵。所幸,朝廷早几年每年皆送来一大批棉制军服,各军屯里的军服是充裕的。 张令义、裴少津、陈功达商量出一计。 他们借助地形优势,运用韩信“背水一战”的迂回计谋,成功避开鞑靼先遣队的正面锋芒,反将他们逼入到狭长的谷地中。 活俘鞑靼时,他们令所有军户皆换上军服,高举庆国旗帜,佯装出浩浩荡荡十几万正规军的假象。 鞑靼并不知大庆已能量产棉布,在他们眼里,必是精锐部队才能穿得起精织的布匹,于是信以为真,以为大庆事先调兵埋伏在此,只等他们上钩。 先遣部队败北,加之双方势均力敌,大庆还有援军未到,关外的鞑靼大军重新衡量利弊,不敢再贸然冲闯,决定退军三十里,派出使者前来言和,希望能与大庆重修茶马交易。 鞑靼的要求很明确,他们希望能用牛羊换到足够的铁锅、粮食、布匹,帮助族人熬过接下来的连年长冬。 对于大庆而言,此事正中下怀。不断垒高的关墙是挡不住鞑靼的,稳固的贸易往来才能牢牢牵制他们。 这个时候,轮到裴少津与邹老的门生们上场,他们精通钱道,心里的算盘打得哐哐响,顺利达成了初步的意愿。 …… “急报——”余通政使宣道,“西北疆报,鞑靼大军已退,臣等将暂留秦晋之地,待战事彻底平息,北地百姓安居,再行请旨归京。” 至此,危机得到化解。 没有了西北疆鞑靼的牵制,大庆派出大军强援辽东。在绝对的实力压制下,匆忙组建的二十万金军被打得抱头鼠窜,只是时间问题。 整片辽东将重归大庆麾下。 另一边,南镇抚司顺着王家、黄青荇身上的线索,顺藤摸瓜,将藏匿于京外的诸多棋子、奸细一一拔除。金陵城里窝藏的白银、通过海路往北运输的粮草、黄青荇假造的银币……尽数被截留,待清算以后,将运往秦晋各府,用于赈济难民。 …… …… 闲庭信步桂花落,清风抚过两袖香。 回顾这几个月,似乎过得很快,可想起吴监正的舍生取义、夫子的坐地高喝、少津“放逐”

相关推荐: 从流民开始武道通神   欢乐颂之当关关遇见谭大叔   文弱书生的顶级雌虫哥儿   分手后前男友得了抑郁症,怪我咯?   穿成七零恶毒后妈   女神图鉴,从皇后开始   但求其爱(年下1V1)   宿主总是在死(快穿)   我在毛绒兽世当典狱长   兽性狼爹抢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