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21章

第21章

元璋也很满意这个结果,道:“好,那就这么决定了。” 事实上他也并不愿意现在封赏陈景恪。 一来确实如朱标所言,他太年轻,封赏太过容易遭人嫉恨。 二来就是,现在就位居高位,未来不好掌控。 不过作为皇帝,手下的人三番五次的立功,他也不能没有任何表示,所以才有了方才那一问。 现在这个结果是最好的。 之后他又问了一些钱币方面的问题,陈景恪一一做了解答。 让他对钱币的理解更加透彻,对如何革新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大明的宝钞确有漏洞,该如何修补,你可有想法?” 陈景恪摇了摇头道:“臣倒是想过,只是所想之法都有弊端,贸然实施恐会造成不可测的后果。” 朱元璋很是意外,之前他长篇大论的讲完,都会给出不错的解决办法。 这次竟然说没有。 不过想想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又觉得很正常。 此事关系太大,一个不好就会有无数百姓受害。 恐怕陈景恪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觉得自己的办法不够稳妥。 想到这里,对陈景恪就更是满意。 这小子不错,该低调的时候低调,该狂妄的时候狂妄,遇到大事从不激进。 果然是个好苗子啊。 “给咱说说你的办法,就算不成,也能作为参考。” 陈景恪这才说道:“一来我想的是,仿照蜀汉之法在全国建立仓库,允许百姓用宝钞兑换物资。” 朱元璋连连摇头:“不成不成,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可以在各地建立仓库。” “咱大明天下一统地域辽阔,建立如此多的仓库,费时耗力还劳民伤财。” 还有一点就是,宝钞已经失去信誉。 一旦施行这个策略,必然会引起全民挤兑。 重建信誉需要时间,在这期间必须要准备足够的资源。 若出现兑不出物资的情况,哪怕只是一时的,也会全盘皆输。 可大明哪来那么多物资? 就算勉强能凑够,可是将这么多物资堆放在仓库里不使用,朝廷也要破产了。 所以这个方法是绝对不行的。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臣也是后来才想到这一点。” “之后臣又想,要么就在天下各地开设钱庄,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铜钱。” 朱元璋再次摇头,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意思很明显。 这个方法还不如第一个。 筹措物资虽然麻烦,但勒一勒裤腰带还是能凑出来的。 可这么多铜钱,朝廷是真无能为力。 “后来臣又想,以茶、盐等物资,来兑换百姓手中的宝钞……” 陈景恪又接连说了好几种方法,都存在很大漏洞。 不过这些方法,依然给朱元璋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你能想到这么多法子,已经很不错了。” “虽有漏洞不可单独施行,但有些法子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陈景恪谦虚的道:“谢陛下。” 这时,一直在思考的朱标忽然开口道:“爹,我倒是想到了一个法子。” 朱元璋高兴的道:“哦,快说什么法子?” 朱标说道:“这是一个复合法,需要多管齐下。” “一,先规定一个期限,允许盐商以宝钞直接从盐场买盐。” “盐商必然会大量从民间收购宝钞,如此就能减少民间持有宝钞的数量,还能减小百姓的损失。” “为了不影响盐法,这个期限不能太长。” 明朝盐法规定,盐场国有,盐商想买盐,必须用盐引。 获得盐引的办法只有一个,运送军需物资去边关。 现在有一个法子,可以让他们直接从盐田买盐,那些盐商必然会主动购买宝钞。 但这么做会影响边关物资运送。 不过,只是短期的话问题不大。 可以提前囤积物资,也可以征用民夫运送,总能渡过难关。 所以朱元璋点头道:“不错,还有呢?” 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 陈景恪露出思索之色。 这个法子确实可行,盐商的财力毋庸置疑。 他们出手收购宝钞,确实能有效减少民间持有量。 而且一旦他们开始大批量收购,宝钞价格必然上涨,也能减少百姓的损失。 而朝廷付出的,就只是一些盐。 民间宝钞数量减少,后续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压力都要小很多。 就是不知道朱标后续步骤如何。 朱标继续说道:“二,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这一点至关重要。” “既可以吸纳民间宝钞数量,也可以防止盐商恶意压价。”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纳税,也能提振百姓对宝钞的信心。” 朱元璋再次颔首,说道:“可以先发布诏令,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然后再行宝钞买盐之法。” 朱标道:“爹说的是,不能给盐商钻了空子。” “这两条政策发布之后,民间持有的宝钞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然后我们再效仿蜀汉之法。” “在应天府广建仓库,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物资。” “等应天府的百姓习惯了宝钞,自然而然的就会向外扩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都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各地模仿。 有了榜样的作用,宝钞就能以应天府为中心,扩散至全国。 朱元璋问道:“只在应天府开通兑换,别处的百姓是否会有怨言?” 朱标解释道:“经过盐商收购,民间的宝钞数量大大减少。”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交税,百姓只需要等上几个月就可以了。” “用不了一年,宝钞就能重建信誉,些许民怨自然消失。” 陈景恪也思索起来,这个办法有不足之处,会让百姓受到一定损失。 可世上哪有万全之策,什么都想保全最终更可能是什么都保不住。 况且让盐商收购宝钞,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百姓的损失。 所以,这个方法还真具备极强的可行性。 朱标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能力实在太强了。 之前他只是听人说朱标能力很强,文武百官都服他,兄弟也都对他心服口服。 但穿越这么久,还没有见过朱标展露自己的能力,心中难免会有怀疑。 现在他终于见识到了。 果然不愧是大明副皇帝,朱元璋最中意的儿子。 朱标显然想的更多:“这只是第一步,等应天府的百姓接受了宝钞,我们就可以抽调资源在别处继续施行此法。” “北平、太原、洛阳、扬州、泉州、成都等等。” “如果顺利,或许用不了一年,宝钞就可以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陈景恪道:“你以为太子此法可行否?” 陈景恪敬佩的道:“太子英明,臣以为世间再难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终于开怀大笑:“哈哈,你小子也会拍马屁啊。” “不过咱也觉得这个法子好,兼顾全局,步步为营,非常稳妥。” “至少咱想不出比这更好的法子了。” 朱标表情很淡定:“谢谢爹夸奖。” 朱元璋慈祥的道:“既然你有了法子,那此事就交由你来办吧。” “明天咱就下令,让户部和宝钞提举司全力配合你。” 朱标却说道:“此事急不得,囤积所需物资就需要大量时间,若提前走漏风声,恐会为人利用。” 朱元璋颔首道:“那好,你尽管去做,此事我不干涉。” 就算按照朱标的方法,也需要提前囤积大量物资才行。 尤其是盐,更要提前囤积。 否则到时候拿不出足够的盐,也是全盘皆崩。 至于为何不提前允许以宝钞交税,原因也简单,朝廷支撑不住。 宝钞这东西已经失去信誉,朝廷通过税收回收,想花出去就难了。 若征收不到足够的钱粮,朝廷直接就财政崩溃了,到时候引起的乱子更大。 所以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事先囤积足够的资源才行。 以现在的生产力来说,囤积这些物资需要大量时间。 盐。 陈景恪心中一动,问道:“陛下,不知现在盐场是如何生产盐的?” 朱元璋尽管很疑惑他为何问这个问题,还是说道: “沿海盐场为煮盐,四川的井盐据说是用两种卤水勾兑而成,具体咱也不甚了解。” 朱标补充道:“听说海边盐场发现了晒盐法,就是将海水圈起来晒干。” “只是此法还不够完善,并未大规模推行。” 陈景恪心道好巧,这份功劳拿不到了。 从煮海为盐到晒海为盐,是一个质的进步,二十一世纪依然在使用晒盐法。 只是他对制盐史了解不多,只知道最开始是煮盐,后来变成了晒盐。 但晒盐法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普及的,他并不知道,所以才问了一下。 没想到晒盐法已经出现了。 不过他也没觉得失望,不过是一个晒盐法而已,无所谓的。 事实上,原本的历史上,最早关于晒盐法的记录,是永乐年间。 彻底废除了煮盐,改为盐田法。 按照时间推算,晒盐法应该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了。 朱标又问道:“你问这个做什么,莫非你懂制盐?” 陈景恪摇头道:“臣不懂制盐,不过偶然从书中得知了一种提取精盐的方法。” 朱标眼睛一亮,问道:“此法困难吗?” 陈景恪说道:“不难,将粗盐溶解在水里……” 他就将洗盐法讲了一下,其实就是利用了不同元素的饱和度差异罢了,前世初高中的化学知识。 当然,肯定不能给朱标讲什么元素和饱和度,只是给他说,这是从古籍上看到的方法。 至于原理,我也不知道。 听到此法,不只是朱标,朱元璋也露出兴奋之色。 海盐产量虽然很大,却有毒没办法多吃,长期吃也会致人死亡。 若只是用水洗一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说一句造福万民了。 关键是,精盐价格贵啊。 利用信息差,完全可以从盐商和富户那里大赚一笔。 本来还在发愁如何筹集物资,这下问题也解决了。 朱标夸道:“不错,你又立下了一个大功。” 陈景恪谦虚了一句,眼珠子一转,对朱元璋说道: “陛下,臣知道有一个地方盛产白银。” “若开采得当,每年可为朝廷贡献百万两白银。” “且储量巨大,可开采数百年。” 第54章 目标,倭国 银矿? 朱元璋登时就坐直了身躯:“哪里有银矿?” 朱标目光也紧盯着他,大明正缺钱币呢。 虽然白银流通性不如金和铜,可也是民间默认的钱。 哪怕不使用,只是存在仓库里,心中也安生。 总之一句话,金银铜越多越好。 在两人的注视下,陈景恪一字一句的吐出一个名字: “倭国。” 倭国? 听到这个名字,父子俩都愣了一下,然后冷静了下来。 朱元璋皱眉问道:“你是如何知道的?” 陈景恪拿出了早就想好的借口:“臣最喜读书,不论什么书都会翻看。” 朱元璋不禁点头,锦衣卫调查里确实有相关信息。 从他第一天进学开始,留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好读书。 为了多读书,还经常更换学堂。 弃学从医之后,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周围家中藏书的人家,都被他借过书。 “臣在一本游记中,看到过相关记载。” “那书中还有一张地图,标记出了银矿的位置。” 朱元璋追问道:“游记?叫什么名字,书在哪里?” 陈景恪摇头道:“陛下恕罪,那书记载的多为海外之事,有些听起来颇为离奇。” “当时我也只是翻了翻,并未放在心上,书名也记不得了。” “书中的内容,大多都忘记了,只隐约能忆起一些。” 朱元璋点点头,倒是没有怀疑他骗人。 元明时期,小说这个题材已经得到广泛发展。 话本、游记、传奇小说等等,种类繁多。 关于海外的小说也有,还不少。 只不过这类书籍提起海外,多是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将海外贬低的一无是处。 陈景恪看到过类似的书籍,并不奇怪。 只是,这种东西也能当真? 陈景恪知道他不信,毕竟这么大的事情,靠一本游记很难取信于人。 可总不能给他说自己是穿越者吧? “陛下,臣以为此事当有几分真实性。” 朱元璋疑惑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说道:“据那本游记所言,此人从北平去往高丽,在那里乘船去了倭国,游历数年后去往琉球。” “然后从琉球到达澎湖东南侧的一处大岛,旋即又从那座大岛前往吕宋群岛……” “在南洋兜兜转转,经安南回返中原……他游历的路线实在太清晰……” “之前臣孤陋寡闻,只以为路线是他信口胡诌。” “后来入了宫,曾随太孙在大善殿见过一副大明舆图。” “此时回想起来,那人的路线竟与舆图记载一致。” “甚至有些地方,比舆图记载的还要详细。” 朱元璋和朱标的态度登时就变了,地图在古代属于绝密资料。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什么形状。 那本游记竟然能准确的标注出路线,显然不是信口开河。 要么那个人地位高,能看到天下舆图,要么他真的去过。 前者的可能性很小。 地位比较高的人,或许能看到局部舆图。 可这种天下舆图,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 比如大善殿那张天下舆图,全大明知道的不超过二十人。 这种人,应该没谁会闲的蛋疼,编写一本这样的游历。 所以,编写游记的人,或许真的游历过海外。 不过此事还是过于离奇,朱元璋依然很难相信。 想了想,就将手中的笔递过来,道: “来,将那副图给咱画出来。” 陈景恪接过笔,先是画出了大明的沿海轮廓,然后就是东部海域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图。 包括高丽、倭国、琉球群岛、TW岛、吕宋群岛(菲律宾)、凌牙门(新加坡)等岛屿。 朱元璋看着这张简陋的地图,心中和那张大明舆图做对比,发现果然一样。 甚至比大明舆图还要详细。 要知道,那张大明舆图,是他派人询问了各国使节,花费了大量时间才画出来的。 朱元璋不相信,还有人能画出比这更详细的舆图。 除非那本游记的主人,真的亲自去游历过。 如果这是真的,那银矿…… 一想到每年可以开采百万两白银的大银矿,朱元璋难掩心中的激动。 “那银矿在哪里?” 陈景恪根据记忆,在倭国地图上点了两个点。 “一处银矿在这一带,据游记中所言,有两条矿脉相距不超过两里。” “还有一处是这个岛屿,叫佐渡岛还是什么的。” “游记上说,这里是倭国流放贵族的地方,上面也有银矿,且疑似有金矿。” 想了想,他又指着吕宋岛,道: “这里也有银矿和铜矿,只是时间太久了,我记不清具体在哪了。” 朱元璋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才问道:“标儿,你怎么看?” 朱标表情严肃,道:“派人一查便知,顺便再查一查倭国的情况。” 朱元璋当即道:“好,你专心去办宝钞的事情,此事我会亲自派人去查。” 闻言,陈景恪长出口气,继而心中升起难掩激动。 他为何要在这时候突然提起倭国银矿? 其实就是对朱元璋的一次试探。 《皇明祖训》里列出不征之国,这是前所未有之事。 朱元璋到底是怎么想的,是真的目光短浅。 还是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认为海外皆贫瘠之地取之无用? 如果是前者,那陈景恪就只能继续蛰伏,等待朱标继位,甚至朱雄英当政。 如果是后者,那事情就好办了。 作为穿越者,他有太多办法利诱朱元璋打开国门。 这次拿出倭国银矿,就是一次试探。 方才大家就在讨论钱币之事,他提出倭国有银矿,也不会引起朱元璋的怀疑。 至于为何特意提吕宋群岛,是为以后下南洋打基础。 免得到时候再找别的借口。 朱元璋的反应,说明他对银矿感兴趣,不介意占为己有。 否则也就不会派人去调查。 这说明他并非目光短浅,只是被读书人宣扬的天朝上国思想影响了。 但在实打实的金银财宝面前,老朱不介意修改《皇明祖训》。 对陈景恪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 他已经开始思考,该如何利诱老朱出海掠夺资源了。 第55章 正义执行 事实上,陈景恪对朱元璋的误解挺深的。 老朱可不是目光短浅之人,相反他看的比大多数人都远。 从建国之初,他就专门组建了一个机构,收集各地信息绘制世界地图。 最终在洪武末年,绘制出了地球史上第一张世界地图。 大明混一图。 这张地图涵盖了亚欧非三大陆,地形地貌标注的也比较准确。 有理由怀疑,朱棣最初下西洋的路线资料,就是来源于此。 只是,人的思想难免会受限于时代的约束。 朱元璋也不能例外。 他和这个时期大多数人一样,对华夏之外的世界带着一种鄙夷的心态。 贫瘠之地,取之何用。 不过这也是能理解的,至少在明朝初期,华夏有资格俯视域外所有地方。 现在,作为穿越者的陈景恪,给了朱元璋一个走出去的理由。 白银。 不是几万两,也不是几十万两,而是每年数百万两。 还能开采数百年。 如果能掌握这处银矿,就算后世出现了不肖子孙,大明也能多支撑几年。 所以朱元璋一刻都不想耽搁,立即就派出密探,对这两处地方进行探查。 若真的有银矿…… 嘿嘿,老朱露出白森森的牙齿,倭国是吗,咱们新账旧账一起算。 出兵的理由,当然不能说是去抢银矿。 咱是天朝上国,不能让藩属国觉得咱市侩。 咱是去清剿倭寇,顺便消灭支持倭寇的乱臣贼子。 咱大明是正义之师。 至于吕宋群岛上

相关推荐: 胖阿姨×有病小江总   盗墓:我是解家大少爷   敛财人生之新征程[综]   拒嫁豪门:少奶奶99次出逃   [快穿]我被情敌操控了   和暗恋对象偶然成了室友   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快穿】娇娇   我穿越成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