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朝之后的史书记载当证据。 咦,不对,好像还有个东西可以作为证据。 他连忙补充道:“陛下,还有一件事情,可以用来佐证温寒变,且可以查到先秦时期的相关记录。” 朱元璋问道:“哦,何事?” 陈景恪说道:“犀牛和大象……这两种动物,喜欢生活在温度高的地区……” “陛下可以翻一下史书,汉朝时期中原地区,关于大象的记载就比较少。” “这是因为寒冷期,大象和犀牛南迁了。” “隋唐时期温暖期到来,大象和犀牛再次北上。” “在关中乃至山东河南地区,都发现过野生的犀牛和大象。” “宋朝关于大象犀牛的记载更多,淮水流域生活着大批的野生象群和犀牛。” “现在,犀牛和大象的活动区域,已经南迁到了荆襄一带。” “而且随着气候变冷,还会进一步南迁,最终退缩到云南一带。” “陛下可以查找先秦的史料,看看哪个时期关于大象犀牛的记载很多,大概率就是温暖期。” “鲜有这两种动物的记载,就说明是寒冷期……” “如果我没猜错,这种突然变少和突然增多,间隔的时间应该在三百到五百年之间。” 虽然寒冷期到来,并不是所有大象和犀牛都能迁走。 但残留的那些,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杀光。 所以,寒冷期中原王朝对这两种生物的记载,相对比少上许多。 朱元璋脑海里顿时浮出一篇文章,《孟子·滕文公》: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生活有虎豹和犀牛大象的。 而且定然是数量很多,百姓饱受其害。 否则不会因为驱赶,就‘天下大悦’。 如果陈景恪说的规律是真的,那通过大象和犀牛出现在史书里的频率,确实可以判断温寒变的真实性。 不过他并没有说信还是不信,而是问道: “还有吗?” 陈景恪摇摇头:“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如果再发现别的证据,我会禀明陛下的。” 朱元璋点点头,忽然说道:“你还是没有解释,为何河套地区不能种树。” “就算温寒变是真的,和那里种树又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他对小冰河气候的介绍远远不足。 于是就拿起笔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说道: “温暖期,气候会整体变暖,降水线也会往西北方向移动……” “大概就是在这里……晋陕和河套的雨水会增多。” “寒冷期,气候整体变冷,北方尤其明显……” “而降水线也会向东南退缩,大概是在这里……” 他又画了一条虚线: “臣并不知道具体的线在哪里,这只是大致画的,给陛下做个参考。” 朱元璋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陈景恪继续说道:“寒冷期,降水线向东南移动,晋陕和河套地区降雨减少。” “天气变冷本就不利于草木生长,加上雨水不足,就更难以存活了。” 朱雄英挠了挠头,疑惑的道:“汉朝是寒冷期,为何河套就水草丰美。” “唐朝是温暖期,开始荒漠化了呢?” 朱元璋心中赞许不已,果然不愧是咱的乖孙啊,就是聪明。 陈景恪也有点意外,这小伙子脑子很灵活啊。 “草木能保土保水……” 朱元璋和朱雄英都面露疑惑,保土他们知道,保水是什么意思? 陈景恪顿了一下,解释道:“打个比方,天上下了十份雨。” “森林可以吸纳七成的水,草原可以吸纳五成……” “到了干旱时期,草木就可以依靠事先储备的水份存活下来。” “汉朝时期,河套还是草原,晋陕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所以,即便当时是寒冷期,这两地依然能保持不变。” “而到了唐朝,因为无节制的砍伐、垦荒、放牧。” “晋陕和河套地区的草木大面积消失,导致土地裸露……” “没有了草木,天上下十份雨,有九份都流走了。” “而且这些流走的水,还裹挟大量的泥沙。” “剩下的一份水,太阳一晒也就没了。” “唐宋时期,即便土地荒漠化,河套依然是重要的产马地和农垦区。” “单纯是因为降雨量足够,再加上还能从黄河引水灌溉。” “可是到了寒冷期,降雨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又没有储水的能力……” “基本上很难种植草木了。” 朱雄英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说白了,一切都是因为人在破坏。 汉朝时期,河套地区人还比较少,草木没有遭到破坏。 隋唐时期大量迁徙百姓过去,草木就被破坏了。 现在恰好赶上寒冷期,就很难种活草木了。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见他们没有再提出疑问,才继续说道: “现在河套和晋陕地区,还有不少草场存在。” “随着气候的逐年恶劣,当地百姓活不下去,必然会拼命压榨这最后的绿色。” “直到最后,整片大地都化为荒漠。” “到那个时候,要么朝廷想办法将他们迁出来,要么他们活不下去……” 后面的话他没说,但朱元璋却明白是什么意思。 活不下去的百姓就会造反。 前世历史上,明朝晚期动乱最频繁的区域,正是陕甘。 李自成就是陕地人。 不造反不行,气候恶劣,连年天灾,朝廷又无力赈灾,还要征收各种税。 百姓除了造反,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朱元璋想的更多,河套可是最重要的养马地之一。 还是抵抗草原侵袭的,桥头堡和重要补给站。 如果这里彻底荒芜,将直接影响到大明的战马储备。 还会让大明的边防,失去一个支撑点。 影响实在太大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温寒变真的存在。 可作为皇帝,他要做最坏的打算。 万一是真的呢? 不敢赌,也不能赌。 如果温寒变是真的,如果大明真的即将进入寒冷期,北方气候…… 咦,朱元璋心中一动,忽然想到一件事情。 寒冷期北方气候反常,降水线也向东南移动,那南方呢? 南方受不受影响? 想到这里,他连忙追问道:“你只说了北方,南方呢?” “若寒冷期到来,南方会如何?” 陈景恪心道,你终于问出问题的精髓了,也省了我许多口水。 “南方也会受到影响,淮水都能结冰,长江沿岸也会受到影响。” “但是比北方的情况要好很多。” “越往南,气候就越是温暖甚至炎热,受到寒冷期的影响也就越小。” “到时候大明的粮食安全,就只能靠湖广、江西和两广来确保了。” 朱元璋的表情愈发凝重。 靠这三个地方提供的粮食,能维持偌大的国家吗? 答案毫无疑问,不行。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别的办法。 陈景恪刻意没有提中南半岛,以及南洋列岛。 不是不想提,而是害怕这时候提了,会引起朱元璋的误会。 以为自己是想引导朝廷南征,故意伪造的温寒变概念。 若真如此,就弄巧成拙了。 毕竟,他的鹰派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天天给朱雄英讲开疆拓土的故事。 朱元璋怀疑他,也不奇怪。 不过他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宋朝时期,中南半岛稻米一年三熟,这个事就已经传入中原。 还引进了占城稻,和中国南方水稻进行杂交。 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更好的水稻。 朱元璋可是能写出皇明祖训的人,他既然能列出那么多不征之国,定然是做过了解的。 对中南半岛的情况肯定很清楚。 不用自己刻意去提醒,只要他相信了温寒变存在。 早晚会将主意,打到中南半岛上面。 就算他想不到,自己再找机会提醒也不迟。 反正以现在大明的情况,就算提了暂时也没办法南征,不耽误这一时半会儿的。 还有个原因是,这事儿真不急。 大明至少还有几十年时间做准备,南征的机会多的是。 现在,先留出时间,让朱元璋去证实温寒变的真实性。 接着,陈景恪又讲了一些小冰河期的气候特点。 着重强调了,这个时期的气候是如何恶劣,生存是如何困难。 并且还拿东汉末年做类比。 从表情就能看得出,朱元璋内心非常沉重。 眼看讲的差不多了,陈景恪就果断结束了今天的讲课。 朱元璋又问了好几个问题,才终于起身离开。 在走之前,还警告两人:“不要讲此事告诉任何人。” 陈景恪自然不会乱说。 朱雄英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保证不会透露半个字出去。 ----------------- 回到自己的寝宫,朱元璋对孙福说道: “将伺候太孙的那几个人……嗯,全部送去凤阳守皇陵吧。” 孙福连忙道:“是,奴婢这就去安排。” 朱元璋没有再说什么,他本来想将这几个人全杀了灭口的。 但想想又觉得没必要。 温寒变之事,如果是假的,也就没有保密的必要了。 如果是真的,早晚都要公开。 只有公开,朝廷才能名正言顺的做准备。 只是在朝廷做好准备之前,暂时不宜公开罢了。 当然,杀了也没关系,就是几个奴仆而已。 只是乱杀人会让周围人不安,积累的恐惧多了,容易生变。 且这是伺候朱雄英的仆人,他也不想轻易见血,怕不吉利。 所以,才改口将这些人送到凤阳守祖坟。 这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随口处理完,就转而思考起今天陈景恪说的话。 首先黄河之事是证据确凿的,是选择阵痛,还是选择长痛? 他个人是倾向于短痛的,可这么大的事情,就算他是朱元璋,也不可能一言而决。 怎么说服群臣是个很大的问题。 就算说服了,怎么改道也是个大问题。 至于温寒变,这个问题眼下还不重要。 但也不能不管。 还是那句话,陈景恪一直以来的表现,让他积累的足够的信誉。 就算如此荒谬的推断,朱元璋也不敢直接断定就是假的。 如果是真的呢?万一呢? 眼下就是最佳布局的时机。 如果错过了,那后面就只能硬抗。 想想汉末三国时的情况,他对大明熬过寒冷期不抱任何希望。 提前布局,或许还有一些希望。 但问题就在于,万一这个推断不成立,温寒变并不存在。 那他做的所有准备,都是劳民伤财。 所以还是要想办法,来证实这个猜测。 脑子一团乱麻,如果标儿在就好了,还能和他商量一下。 要不叫他回来? 不成不成,朱元璋马上就否决了这个想法。 温寒变就算是真的,大明还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 眼下宝钞最重要。 不过虽然朱标不在,他还是有一个人可做商量的。 那就是马皇后。 想到自己的贤内助,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就往坤宁宫而去。 第126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 马秀英也是遛弯刚回来,正坐在花园里透气。 看着自家媳妇,老朱乱糟糟的心顿时就安生了。 一溜烟就来到马秀英身边:“妹子,咱来看你了。” 马秀英眼神里浮出一抹笑意,嘴上嫌弃的道: “来就来了,晃悠个啥,坐这吧。” “唉。”老朱屁颠屁颠的在她对面坐下。 “妹子,你的精神比以前好多了。” 马秀英笑道:“是吧,我看着也比前几日好了些。” “听雀喜说,我的白发都比以前少了。” “你快帮我看看,是不是这丫头哄我开心。” 雀喜是给她梳头的侍女。 朱元璋凑过来,眼睛还没看到,嘴上就忙不迭的说道: “真的真的,黑发比以前少多了。” 马秀英有些不确定的道:“你说什么?” 朱元璋当然不能承认,自己方才嘴快说错话了,不动声色的道: “你看这几根,前头是白色的,发根是黑色的。” “这就是白发复黑啊。” “用他们医家的话怎么说的来着……” “哦对了,气血充足,白发复黑。” 马秀英还以为真是自己听错了,也就没多想,笑道: “陈景恪的医术真高明啊,才半年就将我身体调理好了。” 经过半年的疗养,她的身体状况肉眼可见的改善。 原本脸色枯黄,眼睛带着无尽的倦意。 现在恢复到了正常的血色,双颊饱满,眼睛明亮有神。 花白的头发,竟然也有复黑的迹象。 这种前后变化太明显了,熟悉她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带来的好处就是,再也没有人怀疑陈景恪在夸大其词。 以朱元璋这一家子为首,都对陈景恪的医术,有着接近无条件的信任。 怕她掉以轻心,朱元璋连忙说道: “可不能松懈啊,陈景恪说了你这是陈年顽疾,疗养不能停。” 马秀英很是受用,说道:“好好好,有你看着呢,我想停也停不了啊。” “你这会儿不应该在处理政务吗?怎么有空到我这里来了?” “让我猜猜,今天陈景恪要讲课,莫不是他讲了什么事情让你为难了?” 陈景恪要开讲,朱元璋和朱雄英都和她说过。 她也很好奇,这次到底讲了什么。 朱元璋叹道:“让妹子你说着了,他还真给咱出了一个……不,两个大难题。” 马秀英并不意外,反而很高兴的说道: “难题好啊,难就说明这两个漏洞很大。” “一旦调整过来,就能让大明更加强盛。” 朱元璋爱慕的道:“还是妹子你大气,比咱还要大气。” “要你是男儿身,咱情愿变成女人,给你当皇后。” 马秀英心里美滋滋的:“我要是男儿身,一定封你当皇后。” “好了好了,别贫了,快说什么问题吧。” 朱元璋这才说道:“第一个问题,关于黄河的……” 他将陈景恪关于黄河的分析详细道出。 马秀英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尤其是讲到夺淮入海的后果,她的眉头也紧紧锁住。 一口气讲完,朱元璋说道:“……此事,难办啊。” 马秀英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问道:“第二个问题呢?” 朱元璋又将温寒变讲了一遍,末了怀疑的道: “你说这个温寒变真的存在吗?” “要是真的,咱们的子孙,可怎么办呐?” 马秀英深吸口气,她知道陈景恪可能会抛出一个大问题,却没想到竟然如此之大。 人常言夏虫不可语冰,在温寒变面前人和夏虫又有何区别。 还好,老祖宗喜欢记录历史,让我们得以窥探到蛛丝马迹。 “虽然已经说过无数次,但我还是想说,陈景恪的眼光果然异于常人。” “史书就在那里,不知道多少人看过,唯有他总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朱元璋听出了画外音,不解的道:“妹子你相信他的话?” 马秀英点点头,认真的道: “信,在他没有出错之前,他说什么我都信。” “别说温寒变,就算他和我说明天世界就要毁灭,我都信。” 朱元璋挠了挠头,这话题还让他怎么继续。 马秀英看出了他的想法,笑道:“你能问出,咱们的子孙怎么办,其实心里已经相信了。” 朱元璋倒也没有隐瞒,而是叹道:“可咱身为皇帝,这种大事需要更多证据啊。” 马秀英认同的道:“谨慎是对的,证据不足就去查。” “他不是已经给出参考标准了吗,先找人将先秦时期写成的书全部查一遍。” 朱元璋苦笑道:“要是能查到证据还好,就怕翻遍了也找不到啊。” 马秀英说道:“找得到又如何,找不到又如何?” 朱元璋解释道:“找到证据,就可以公布天下,名正言顺的做准备。” 马秀英嗤笑道:“没想到你朱重八还这么天真,你以为那些所谓的证据别人就肯相信了?” “就算他们相信了,南方出身的官吏和读书人,就愿意让你大动干戈?” “你不会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北方边防的吧?” 朱元璋脸色变得很是阴郁。 南方官吏对朝廷北伐很是不以为然,尤其是对塞王的态度,摆明了很讨厌。 为何? 一开始朱元璋还以为,他们是反对分封。 后来才明白,他们反对的其实是北伐。 塞王的目的可不仅仅是防守,还有个功能是拓土。 先稳住脚跟,然后一步步北上,蚕食北元的地盘。 他们巴不得将北方当做包袱甩掉,然后朝廷关起门,在南方过奢靡的日子。 这也是朱元璋一直想迁都北方的原因。 若是让他们知道温寒变,知道寒冷期就要到来,就更有理由放弃北方了。 马皇后说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不知道或许会更好。” 朱元璋情不自禁的点头,是这个理。 马皇后继续说道:“而且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为何秦汉隋唐,仅靠北方就足以维持朝廷运转?” “那时候的南方,可还是用来流放犯人的蛮荒之地。” 汉唐人口最高超过四千万,基本全靠北方自给自足。 大明才六千万人口,南北方加起来,都感觉有些吃力。 朱元璋咬牙切齿的道:“还不是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陷入动乱。” “宋朝无力夺回燕云十六州,只能偏安南方……” “元朝朝廷又疏于管理,甚至将北方大片良田划为牧场……” “长达数百年的混乱,让北方彻底荒芜了下来……” 马皇后颔首道:“你说的都对,但还有个原因你忽略了。” “什么原因?” “黄河。” “黄河?” 马秀英说道:“是的,黄河夺淮入海,河南和山东失去了最重要的水源。” “大片靠黄河灌溉的良田,成为下等田。”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还真是,河南和山东历来是北方最重要的产粮区。” “没了黄河的水源,严重
相关推荐:
封神之万仙阵
逐浪(1V1 H)
末世之神话帝国
重回七零:强扭的糙汉好甜
为欢几何(NP)
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穿成反派亲娘后,她每天都被儿子教育苏缈谢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玄心
章鱼求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