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果哪个地方的士绅宗族不听话,乡官就可以向上级求援,对他们进行毁灭性打击。” “所以就算是和士绅勾结,那也是以乡官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就能有效保证对地方的掌控。”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我懂了,乡官有朝廷支持,实力更强。” “士绅宗族就要巴结他,而他必须听朝廷的。” “否则朝廷将他的官职罢免,他就一无所有了。” “士绅宗族以他为首,而他听朝廷的。” “也就意味着,朝廷可以通过乡官,去管理士绅宗族。” 朱元璋插话道:“虽然不准确,但也差不多了。” “乡官存在的本身,就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 朱雄英点点头,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乡官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会不会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啊。” 陈景恪摊摊手,道:“无所谓,他们若反对,将直接面临整个文官集团的打击。” “都不用朝廷出手,文官和读书人就能将他们给镇压了。” 朱雄英疑惑的道:“啊,为什么?” 陈景恪说道:“你想想大明有多少个乡镇,若设立乡衙门,要增加多少个空缺。” “这些空缺将由谁来填补?” 朱雄英下意识的回道:“读书人……” “我懂了,一下子增加上万个空缺,就有上万读书人可以做官。” “谁敢反对,谁就是他们的生死仇敌。” 听到一下子多出上万官职,再加上配套的吏员,就是数万人。 朱元璋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这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啊。 “如果设立乡衙门,朝廷就要多出几百万贯的支出啊。” 陈景恪说道:“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朱元璋缓缓点头,确实很值。 每年多支出几百万贯,就能将手伸向乡村,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而且一旦这个制度成熟,每年能为朝廷创造的收入,恐怕都不止几百万贯。 一个衙门怎么为朝廷创造收入? 别的不说,仅仅是赋税一项就足够了。 以前皇权不下县,地方上具体有多少亩地都无法统计上来。 哪些人隐瞒土地不上税,朝廷也不知道。 有了乡衙门,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随便查出点被隐没的土地,都够养活这些乡官的了。 陈景恪说道:“其实也可以不用花朝廷一分钱,给乡衙门划几百亩职田。” “官吏的俸禄、衙门的经费,全都从职田出。” 一个乡划出来几百亩地当职田,说起来也确实不多。 但…… 朱元璋连连摇头:“太多了太多了,几百亩田一年的产出,都够一个县衙使用了。” “乡衙门岂能给如此多的俸禄。” 陈景恪很是无语,洪武年间的俸禄,不提也罢。 他早就想和朱元璋说说这个事儿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既然谈到这里了,就好好说道说道吧。 别管能不能说服他,至少先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一次不行就两次,实在不行就只能等,朱标或者朱雄英掌权再说了。 “陛下,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乡衙门的俸禄太高。” “而是县衙府衙布政司衙门,乃至百官的俸禄太低了。” 朱元璋脸一黑,道:“你想说咱苛待百官?” 如果是刚进入皇宫那会儿,陈景恪已经吓的腿发软了。 现在吗,习惯了。 “陛下,咱们说好的不生气。” 朱元璋问道:“咱生气了?乖孙,你给咱评评理,咱生气了吗?” 朱雄英重重点头,道:“没有,皇爷爷怎么会生气呢。” “景恪你不要瞎说,皇爷爷就是脸突然变黑了,并没有生气。” 朱元璋气道:“你个小混蛋,爷爷白疼你了。” 然后对陈景恪说道:“好,咱就给你一个说服咱的机会,想好了再说。” 陈景恪正色道:“事情并不复杂,陛下以为百官的俸禄,除了果腹还能做什么?” 朱元璋反问道:“难道果腹还不够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不够,吃饱穿暖了,想吃的更好穿的华丽,人心如此。” “陛下不也喜欢吃肥肘子和烧鸡吗?” “我知道陛下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每隔几天才吃一次。” “然而您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您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他们想吃肉了,却发现手里没钱,该怎么办?” “只能向百姓伸手。” 朱元璋杀气腾腾的道:“那咱就将他们的全都杀了,就不信杀不尽他们的贪心。” 陈景恪没有争辩,而是说道:“科举之路难行,考中举人千难万难,能考中进士的更是凤毛麟角。” “一个普通人想做官,就需要举家供应,有时候投入几十年都不见回报。” “运气好,蹉跎半生侥幸得中,谋得一官半职。” “本以为自此就能改变窘迫的境况,让家人跟着自己享享福。” “然而等朝廷俸禄发下来才知道,连肉都吃不起。” (海瑞的真实经历,非夸张。) “面对家人渴望的眼神,他们会怎么想?又该怎么办?” 朱元璋默然不语。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当了官,就难免会有迎来送往。” “三节两寿要不要给恩师送一份礼表表谢意?” “同僚家里有个喜事,要不要随礼?” “可是钱从何来?” “总不能当了官,就和所有亲人好友断绝关系吧?” “在官场,总不能不顾同僚之情,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吧?”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说道:“给他们涨了俸禄,他们就能管住自己不贪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高薪不能养廉,但俸禄太低必然会促使更多人贪腐。” “现在大明存在一种情况,那些贪官污吏,将自己贪污的原因,都推到俸禄太低上。” “因此,他们贪的肆无忌惮,理直气壮。” “若提高了俸禄,他们将再也不能用这个理由,来为自己洗脱了。” “到时候陛下杀贪官污吏的理由,也更加充分。” 朱元璋再次沉默,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甚至有一个县令,被杀的时候公然说: 这么低的俸禄,不贪根本就活不下来。 说满朝文武都贪会有一部分人被冤枉,但隔一个杀一个,没有一个是冤死的。 当时朱元璋嘴上说,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养奸。 可内心比谁都清楚,根本不可能。 杀的那么狠,不照样出了赵瑁案。 见他依然不说话,陈景恪叹了口气,决定换一套说辞: “陛下,虽然提高俸禄不能减少贪腐,却能让心怀正义的官员日子过的好上一些。” 说完,假装清嗓子,干咳了一声。 朱雄英立即接话,道:“是啊皇爷爷,您要为好官清官考虑啊。” “咱们大明朝,不能让清官好官流血又流泪啊。” 陈景恪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眼神,继续说道: “军功爵制,在事实上提高了武将的地位。” “武将地位太高,文官太弱,不利于朝廷平衡文武关系。” “而且,不相应的提高文官的地位,我怕他们也会反对军制改革。” 朱雄英附和道:“是啊是啊,文官可不傻啊。” “武将获得这么大的好处,他们肯定不乐意。” “咱们同时提高他们的俸禄,还有乡衙门的设立,也是对文官的加强。” “若在公布军功爵制的同时,宣布这些有利于文官的举措。” “我相信,文武双方都会非常满意。” “到时候不论是军改还是政改,都将毫无阻力。” 朱元璋似有所触动,不过并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而是脸一黑,说道: “你们两个不要一唱一和的忽悠咱,咱可不是蓝玉。” “哼,想让咱涨俸禄,没那么容易。” “此事咱要好好考虑,你们要是没事儿就赶紧滚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相视一眼,都知道朱元璋动摇了。 只是这么大的事情,他自然不能轻易就决定。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话题。 而且他们还能猜到,老朱这是要去寻找他的军师求援了。 于是,也就不再说什么,一溜烟就跑了。 看着活蹦乱跳的两人,即便心情有些沉重,朱元璋依然忍不住笑了。 真是年轻有活力啊。 不过,这俩家伙竟然想合起伙来说服咱,要不是咱聪明,还真被他们给忽悠住了。 哼,以后和他们打交道要多留一个心眼,可不能被他们给耍了。 心里这样想着,脚步却一点都不慢,起身直奔坤宁宫。 就你俩能互相帮衬,咱就没有人帮衬了吗。 嘿,咱有贤内助。 见到马皇后,他就一脸悲愤的道:“妹子,你可要为咱做主啊。” 马皇后心中一乐,脸上故作严肃的道:“怎么了这是,谁敢欺负你啊。” “当乞丐的时候被人欺负就算了,咱都当皇帝了,还能叫人欺负了不成。” “给我说说是谁,我帮你出气去。” 这下轮到朱元璋绷不住了,道:“妹子你这话咱不爱听啊,咱当乞丐的时候那也是丐头,谁敢欺负咱。” 马皇后一本正经的说道:“也是,那下次换成你放牛时候,那时候确实被人欺负过。” 朱元璋气道:“咱能不提那时候的事儿不……” “哈哈……”马皇后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边笑边感叹道: “哎,当年你就是这么风趣,时常逗的我大笑,后来就变得不苟言笑了。” 朱元璋在她旁边坐下,说道:“是啊,物是人非啊……方才我就想起了天德和遇春。” 马皇后有些奇怪的道:“好好的,你怎么想起他们了?” 朱元璋就将方才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 听到朱雄英和陈景恪配合,将蓝玉耍的团团转,马皇后笑着说道: “这俩孩子,真是调皮。” “不过,要真能给蓝玉生出儿子来,也不枉被骗这一次。”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乖孙和咱一样聪明,将来肯定是明君。” “景恪的性格,有点像是天德,有才能识进退,不争不抢。” “最让咱开心的是,他们两个君臣相得,将来必成一代佳话。” 马皇后点点头,又摇头道:“天德不如景恪,当初他可是谁都不服,几经打磨才有了现在的温润性格。” “景恪好像生就如此,拥有这般惊人的才华,竟一点傲气都没有。”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才华根本不值一提,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对所有人都很尊重,即便是宫里的宦官,路边的乞丐,也从不歧视。” “这种性格,莫说当年的天德,就算是现在的他,都远远不如。” 朱元璋想想,确实如此,说道: “还好,他很重视感情,这是他最大的软肋,否则咱可能真的容不下他。”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煞风景。” “说吧,找我什么事?” 朱元璋嘿嘿一笑,就将设置乡官,提高百官俸禄的事情说了一遍: “你说,这个计划可不可行?” 第160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 提起俸禄之事,马皇后没好气的道: “我早就和你说过,俸禄太低是养不了清官的。” “就是头驴,你也得让它吃饱了才能拉磨。” “不让官吏吃好,他们哪来的心思去治民?” 朱元璋咬咬牙,说道:“既然妹子你都这么说了,咱就给他们涨俸禄。” “就涨三成……不,五成,这下他们总不能嫌少了吧。” 马皇后那叫一个无语:“你是堂堂大明天子,别和街头小贩一样行不行?” “还涨五成,涨五倍都是少的……” “你还别给我瞪眼,要不要我给你算一笔账?” “一名七品官,一年的俸禄是八十石粮食。” “现在粮价是五百文一石,一年的俸禄也才四十贯钱。” 朱元璋争辩道:“四十贯已经不少了……” 马皇后嗤笑道:“不少?那你知道现在雇佣一名长工,一个月需要多少钱吗?” “九百文,一年就是十贯零八百文。一个七品官一年的俸禄,相当于四名长工。” 朱元璋支支吾吾的道:“那也不少了……” 马秀英气结,道:“那你算过七品官的开销吗?” “需要个幕僚帮忙处理事情吧?牵马坠蹬的马夫,或者轿夫总需要一两个吧?” “总不能让人家堂堂七品官自己下厨做饭吧?厨娘也需要一个吧?” “迎来送往总是需要的吧,再加上……” 朱元璋听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连忙说道: “好了好了,咱的好妹子,咱知道错了行了吧,你快别说了。” 当年设定俸禄的时候,他才刚当皇帝,总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 认为几十石粮食,总够他们养活一家老小了吧? 老百姓可还都饿着肚子呢,咱当年连口吃的都没有。 再想多要,那就是贪心不足了。 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对很多事情的认识越来越深。 自然也明白,官就是官,不能用吃饱肚子来要求他们。 那是不现实的。 “可是……涨五倍也太多了点啊。要不,就翻一倍?” 看他抠抠搜搜的样子,马秀英都乐了,说道: “谁说全部翻五倍了?品级越高,涨的就越少。” “八九品翻五倍,六七品在八九品的基础上增加五成。” “四五品在六七品的基础上酌情增加,一二三品也以此类推。” 其实一二三品官,基本也不靠俸禄养活自己。 所谓俸禄,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所以没必要搞成宋朝那么夸张,一个月五十万文,比铸钱来钱还快。 “京官和外官也不能一样,外官就多给一些钱粮。” “不过这一点倒是不着急,可以先提高官俸。” “等后续有需要的时候,再给外官额外发一份俸禄。” 说白了,留着等下次需要收买文官的时候,再给他们涨。 朱元璋唉声叹气的道:“这一下,要多支出好多钱粮啊。” 马秀英笑着安抚道:“好了好了,都当皇帝的人了,别那么小气。” “现在给他们涨俸禄,他们要是敢贪腐,你再砍他们脑袋的时候,不是能更加理直气壮了吗。” 朱元璋咬牙切齿的道:“涨了这么多俸禄,谁要是再敢贪腐,咱就诛他三族。” 然而他根本就不知道,即便是按照马皇后的意见涨俸禄。 大明朝的俸禄依然是历朝历代最低的。 宋朝以前,只有京官有俸禄,地方官的俸禄来自于职田。 也就是在辖区划分一块土地,这块地的产出,就是衙门一年的开销和官吏的俸禄。 至于怎么分,那就是地方衙门自己的事情了。 但总体来说,是非常可观的。 靠着职田,官吏都能养活全家,还能生活的很滋润。 等到宋朝,才开始发放俸禄。 在优待士大夫的总方针之下,宋朝的俸禄高的离谱。 一品官,一个月的俸禄折合成铜钱是五十万文。 大明的一品官,年俸九百石,按照当时的粮价,折合铜钱是四十五万文。 一年还不如人家一个月多,差距有多大可想而知。 再说满清,一品官一年的俸禄是银四百五十两,米九十石。 看起来和大明的差不多,然而他们还有养廉银子。 一品官一年的养廉银子是一万五千两。 再以粮食为基准,计算各个朝代铜钱的购买力,看看具体情况如何。 说起来,在控制粮价方面,大明是所有朝代里做的最好的。 粮价最低,最稳定。 洪武年间是五百文一石,到嘉靖年间还保持在四百八十文。 最便宜的时候两百多文一石,最贵也就五百文。 而用工的价格,也比较稳定。 从洪武年间,一直到嘉靖时期,长工的价格都在九百文左右。 一直在明末乱世,经济彻底乱套,才走向失控。 与之相对应的,唐宋粮价变化就大了。 初唐和北宋,粮价差不多两百到五百文一石左右。 中晚唐和南宋,粮价飙升到了一两千文一石。 而满清的粮价是最离谱的,从建国到亡国,就没有低于两千文的时候。 所以满清百姓为啥总吃番薯,是因为粮食不好吃吗? 但即便是考虑到物价波动,和铜钱的购买力差异,大明官员俸禄也是历朝历代最低的。 靠官俸养活不了自己一家,真不是说笑的。 现在经过马皇后这么一加,总算是赶上来了。 至少保证了,想做清官的人,可以不错的活下去。 而不用和前世的海瑞那样,不但没办法养活家里,还要靠母亲妻子织布补贴自己。 涨俸的事情就此定下了,具体涨多少,还需要根据国库情况才能确定。 但马皇后一锤定音,八九品涨五倍。 这是基准,不能比这个数据更低了。 之后就是乡衙门的事情理了,马皇后的态度自然也是支持。 “元末乱世,将地方士绅宗族势力彻底打乱,现在他们还未恢复元气。” “是朝廷设置乡官最合适的时候。” “若等到他们实力恢复,乡村就真的水泼不进了。” “所以此事耽误不得,需尽快施行。” 朱元璋也深以为然的道:“咱也是这般想的。” 马皇后接着说道:“军改可以和乡衙门改制同时进行。” “从军中退下来的悍卒里选拔识字的,直接授予相应的官职。” “就算没办法当主官,去做吏头儿也行啊。” “像缉盗一类的职务,再没有比他们更合适的了。” “而且他们和地方士绅宗族,也没有联系。” “就算他们想勾结在一起,也需要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足以让朝廷完成改制工作。” 朱元璋连连点头,道理他都懂,但经过马皇后这么一分析,他头脑就更清晰了。 马秀英继续说道:“等到军改和政改完成,立即进行一次人口清查和土地丈量。” “大明刚立国的时候,人口六千万,土地八百五十万顷。” “现在都立国十七年了,户部报上来的人口还是六
相关推荐:
(影视同人)快穿之位面采购师
在男团磕队友cp,我社死了
睡前撸物
都分家了,他们越过越穷关我啥事
杀死因果(双病娇 1v1)
咬春梨
重回七零:强扭的糙汉好甜
有蝶(H)
敛财人生之新征程[综]
四面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