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81章

第81章

,阴阳接而变化起’之言。” “南朝范缜更是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类似的思想很多,只要逻辑圆润自洽,其实世人都能接受。” “儒家的包容性是非常强的,也正是在它的调和下,佛道两家才能相互融合,相互依存。” “儒家能同时接受,形存神存和宇宙即吾心。” “所以,我觉得难的不是让大家接受唯物观,而是如何让程朱门徒接受唯物观下形成的新儒学。” 陈景恪沉吟片刻,说道:“你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我觉得这种包容性,并非儒家所独有。” “而是华夏文明本身的特性。” “因为华夏文明,本就是吸收融合了诸多文明所形成的。” “这种包容性,是融入到我们骨子里的。” 所以信奉的宗教都是多神教。 所以我们逢神便拜。 所以我们才能诞生,百家争鸣这样的大世。 所以我们古人可以说,‘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而不用担心被火烧死。 可以信仰法家、道家、佛家……也不会被视为异端。 哪怕你去宣扬自己的学问,也不会有人视你如仇寇。 最多就是孤立你,让你没有办法出仕做官而已。 这种包容性,在所有文明里,都显得如此另类。 “你正在编写学术变迁史,应当知道,诸子百家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真要论包容性,反倒是道家最为突出。” “汉初七十余年,施行的都是黄老之学,讲究无为而治。” “道家并未仗着这个身份,去打压任何一家学派。” “唐朝尊崇道家,黄老之学重为第一显学,也同样没有打压别的学派。” “嗯,道家和佛家的斗争不在此列,此事涉及到汉胡和宗教之争,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之争了。” “反倒是儒家,在这一点上做的并不好。” “在获得汉武帝的认可后,马上就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话。” “虽然独尊儒术,确实帮助华夏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但儒家的霸道却也显露无疑。” “宋朝时期,儒家又配合朝廷,将兵家彻底踩在了脚下。” “道家半依附于儒家,半转成道教,才得以延续。” “法家更是连影子都没了,儒皮法骨那都是汉唐时期的事情了。” “从宋朝之后,儒家的伦理已经大于一切了。” “就连律法的制定,都要优先考虑儒家的伦理道德。” “如果儒家能一直带领华夏文明强盛,就如两汉时期,倒也罢了。” “可是宋儒的德行,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呵……韩琦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这句话早晚会将他钉在耻辱柱上吧。” “经历了百年沉沦,那些儒生竟然还将宋儒的学问奉为圭臬,实在可悲可叹可笑。” 朱雄英还是第一次,听到陈景恪发这么多牢骚。 有些惊讶,又觉得有趣,听的那叫一个津津有味。 方孝孺则是苦笑不已,他也是儒家门徒,听别人如此贬低儒家,心里自然很别扭。 但他又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虽然陈景恪说的有点片面,否认了真正的大儒所作的付出。 可,以结果论而言,确实如此。 在外圣内王这条路上狂奔。 嗯,之前只有内圣外王这个词,最早是道家提出的。 后来被儒家拿来主义了。 ‘外圣内王’则是陈景恪提出来的,专门用来贬低宋儒的词。 通俗解释就是,对内重拳出击,对外唯唯诺诺。 方孝孺和陈景恪熟悉,自然也知道这个词。 正是因为知道,他反而没有办法反驳,只能求饶道: “景恪,口下留情啊。” 陈景恪叹了口气,摇摇头道:“算了,和你说这些做什么,又不怪你。” “嗯,至少不怪现在的你,当初你和那些宋儒可是没区别的。” 方孝孺哭笑不得的道:“是是是,多亏了景恪将我唤醒。” “我若能有所成,皆是你的功劳。” 陈景恪正色道:“儒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你已经非常清楚。” “希望你能走出一条新路子,将儒家引出歧途。” 方孝孺郑重的道:“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此行,若无所得,绝不还京。” 感受到他的决心,陈景恪心下也多了几分期待。 想了想,决定再给出一些引导,以免到时候他跑的太偏: “你对未来的道路,已经有了想法,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以免影响到你。” “不过我希望你在领悟自己的道的同时,略微分心去思考两个词。” 能让陈景恪如此重视,肯定不简单。 方孝孺顿时就来了精神,问道: “哪两个词。” 陈景恪说道:“人权和剥削。” 方孝孺疑惑的道:“人权?剥削?” 陈景恪严肃的道:“对,人权就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力。” “我希望你在游历途中,结合亲眼所见,好好想一想,作为人应该拥有哪些最基本的权力。” “至于剥削,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你也可以在游历途中,仔细感悟这个词的意思。” 方孝孺郑重的道:“我知道了,一定会好好思考这两个词的意义。” “希望能得到一个让你满意的答案。” 一旁的朱雄英,也默默的将这两个词记在了心里。 陈景恪如此郑重的交代,这两个词肯定不简单。 他自然也想知道,到底有何深意。 接着,陈景恪将那一百贯宝钞拿出来,明确告诉方孝孺,这是皇帝给的。 本来想拒绝的方孝孺,听到是皇帝给的,就改变主意收了起来。 并表示皇恩浩荡,他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 之后三人又聊了一会儿,就各自分开。 陈景恪看着方孝孺离去的背影,久久不语。 布局那么久,希望他能结出让人满意的果子吧。 不过方孝孺只是他所有布局里的一环而已,成了最好,不成也不影响大局。 接下来该做什么了? 哦,对了,冷处理那么久,也是时候重建算学小圈子了。 这可关系着他后续的大计划,不容有失。 第171章 蓝玉宝刀未老啊 送走方孝孺,陈景恪和朱雄英返回皇宫。 一路上朱雄英很少说话,做出一副沉思的样子。 回到住处,他才问道:“景恪,那个人权和剥削,到底有什么深意啊?”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给他答案,而是说道: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多看,多想,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答案的。” 朱雄英很不满这个回答,但他也知道陈景恪既然这么说了,是肯定不会再回答了。 只能转而问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你之前说,因为宋室暗弱,对外争战不利。” “学者们为了排解心中的忧愤,只能选择麻痹自己,所以才有了理学和心学。” “为何方才又将宋朝的虚弱,归结于儒家的怯懦呢?” “打压兵家,不是宋太宗定下的国策吗?” 陈景恪没想到他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沉思片刻才说道: “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宋儒和宋室算是互相成全了。” “宋室暗弱,怕武将造反选择打压武将。” “而儒家,作为统治学派,选择了与宋室苟合。” 朱雄英更是疑惑:“学派不就是应该为帝王服务的吗?他们这么做有什么错?”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错,大错特错。” “学派的建立,不是为了服务帝王,而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 “服务帝王,只是顺带为之罢了。” 朱雄英明显很不认同,这个答案。 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君主至高无上,怎么到你这里就显得这么不重要了? 陈景恪重重叹了口气,说道: “我知道你不喜欢听这样的话,但你必须要承认人力是有限的,世界上没有全知全能之人。” “君王就一定能认识到世界的问题在哪?他们的对世界的认知就一定是对的吗?” “他的想法,就真的适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吗?”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陈景恪继续说道:“君主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 “明君是什么样子的?” “能做到,将专业的事情交给合适的人去做,就是明君。” “汉高祖不用比韩信更懂用兵,他只要知道韩信会用兵就足够了。” “汉武帝也不需要懂打仗,他只需要知道卫青霍去病会打仗,就能扭转汉匈局势。” “同样的道理,君主不一定非要了解社会的矛盾在哪,也没必要一定知道解决的办法。” “他只要能判断出谁的分析是对的,谁的思想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正如他和朱元璋。 很多矛盾朱元璋也没有发现,是陈景恪帮他做分析,告诉他矛盾点在哪里。 然后再告诉他,该如何解决。 朱元璋需要做的是,判断陈景恪所说是真还是假。 “历朝历代的有为之君,莫不是如此做的。” “所以,真正的先贤不会苟从于君主。” “真正优秀的学问,也不是为了迎合帝王而创造的。” “能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能富国强民,才能称之为优秀。” “就以诸子百家为例,没有任何一家是为了迎合帝王心思创建的。” “所有学派,都是先贤观察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行总结,最终得出的重建社会秩序的方法。” “诸子百家的先贤,是拿着自己的学说,去游说列国君主。” “这个国君不愿意相信我的学说,我就去找下一个游说。” “没有任何一个国君愿意采纳,我就在民间传播自己的学问。” “没有任何一位先贤,会为了屈从国君而修改自己的思想。” “包括汉儒,他们也是针对汉朝当时的情况,自我完善。” “只是恰好他们的思想,符合汉武帝的需求。” “所以才被选中,完成独尊儒术的霸业。” “在这一点上,宋儒可以说丢尽了先贤们的气节。” “他们不是从社会角度出发,提出能改变虚弱现状的富国强民之策。” “而是选择屈从君王,为了迎合君王需求而修改自家思想。” “甚至为了迎合君主,创造出了很多祸国殃民的思想。” “倒也不是没有真正的大儒,范仲淹和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就发现,宋朝的问题是来自于制度上的,试图改革。” “然而最终还是被儒家自己人给打倒了。” “之后的宋儒们,就再也不敢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反而将问题归结于人心坏了,开始搞内卷,试图从人心上解决问题。” “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制度的缺陷导致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 “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又怎么可能有那个心情,去搞什么内心建设?” “这不就是缘木求鱼吗。” 这话是有点大逆不道的。 如果是刚入宫那会儿,陈景恪是绝对不敢说的。 现在也不过是仗着有了点重要性,和朱元璋也比较熟悉了,才敢说一下。 但也只敢浅浅的说一下。 老朱就算知道了,最多也就是不高兴,不会拿他怎么样。 其实他更想说的是,这个世界缺了谁都照样存在。 夏商周、秦汉隋唐……几千年的历史,数百位君主。 这些君主,曾经都认为这个世界没了他们不行。 可事实上呢?都化成一抷黄土了。 所以,真正优秀的学派不是为了服务君主,而是为了服务江山社稷,服务于华夏文明的。 但他很清楚,自己要是敢说这话,估计离暴毙也不远了。 所以这番话只能烂在肚子里。 朱雄英陷入沉思,良久才说道:“所以君主最重要的,不是做事的能力,而是用人的能力。” 陈景恪点头道:“对,事必亲躬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陷入更大的困顿。” “还有句话叫‘君不与臣争功’。” “并不是所有人为官,都是为了荣华富贵。” “有些仁人志士,是怀揣富国强民的梦想出仕的。” “也有些人是想一展胸中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君主就要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否则,仁人志士就会闭门不出,甚至转投他人。” “唐太宗用兵能力不可谓不强,可他登基后,除了晚年征高句丽,就再也没有带过兵。” “为何?” “因为他手下有一群能征善战的大将,他要是还亲自带兵,就会抢走这些大将施展才华的空间。” “那些大将嘴上不会说什么,心里定然会不舒服。” “所以,他不再统兵作战,甚至很少干涉前方大将的决定。” “但这无损于唐太宗的英明,反而让他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君主最大的权力,不是他比别人懂的多,而是他拥有决定权。” “他可以决定由谁挂帅出征,也可以决定谁来担任哪个职务。” “放之学术界也是一样的,最终选择用哪一家的思想,也全在于君主的选择。” “君主选择谁,谁就能大放异彩。” “但作为优秀的君主,不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选。” “而是选择最适合当前国情,能让国家变得更强的那一家。” “宋室恰恰相反,他们没有选择最合适的,而是选择了最符合自己心意的。” “结果就是,真正有本事的被打压了,剩下的全都去学腐儒那一套了。” “所以,宋儒和宋室算是相互成全了。” 这一番话,算是为之前的那一番话找补了。 强调了君主选择的重要性。 但也不能算全错,也确实是宋室的选择,导致了理学和心学的大兴。 最终天下不是理学门徒,就是心学的门徒。 到了明朝照搬程朱理学,更是规定了科举只能考程朱理学。 理学的地位更加稳固。 虽然中后期出了个王阳明,将心学的地位无限拔高。 但他的心学只过了五六十年,就被后人给弄的不堪入目了。 李贽这个心学大家,须发都白了,还流连于秦楼楚馆。 美其名曰,吾心即宇宙,我等心学门徒就要率性而为。 呵,心学成了放纵自己的借口。 国家出问题了,问他们怎么办。 人家直接来一句,人心坏了,做什么都是徒劳的。 再问就是,世道乱不乱自有其规律,我们不应该干涉。 到了明朝末年,心学就已经臭大街了。 只能说,制度烂了,想靠扭转人心来改变世道,纯属扯淡。 朱雄英微微点头,道:“我明白了,治国真难啊。” 他毕竟年幼,再加上对陈景恪的信任,纵使觉得这番话有点违背常理,也还是选择了相信。 陈景恪还是很欣慰的,言传身教了这么久,朱雄英的三观比老朱正常多了。 朱元璋怎么说呢……在很多时候,完全可以将朱重八和朱元璋,看做是两个人。 原本他还有些担心,这番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会不会引起他的震怒。 结果风平浪静,朱元璋什么都没说。 这让他放下心来。 也大致摸清了朱元璋的底线。 皇权和宗室。 这两点算是朱元璋的的逆鳞了。 在他活着的时候,是坚决不能碰的。 别的地方,都可以尝试改一改。 包括学术思想方面。 这就让陈景恪放心多了,以后可以稍稍放开一些手脚了。 至于皇权这个东西,他这辈子都不打算动手脚。 宗室制度,倒是可以等老朱走了之后,改上一改。 天下养朱的局面,是定然不能再出现了。 ----------------- 《华夏简史》定稿,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消息。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大家也都很好奇,这本书到底编成什么样子了。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对《华夏简史》并不是特别重视。 书编写完成就可以,谁还敢反对大明是天下正统咋滴? 前几天陈景恪提出的,圣贤庙计划,让他改变了对此书的看法。 必须要推广,还要大力推广。 所以,他当朝宣布,此书刊印天下,所有读书人都要学。 以后科举殿试,有可能会从这本书里选题。 如果他说在乡试、会试增加相应的考题,肯定会有人反对。 但殿试本就是皇帝举行的加试,只确定名次,不刷人。 出题也全看皇帝的心意。 所以群臣倒也不好说什么。 但殿试会考相关内容,就已经足以促使读书人去学了。 当一本书成为科举必考科目的时候,它的推广效率简直超越了时代。 在极短的时间里,这本书就传遍了大明一十三省。 而且这本书还不只是在国内传,大明的一众藩属国,以及内附的番蛮部落,也都在疯传。 藩属国对华夏支脉的身份,自然是非常认同的。 这对他们来说,是个荣耀。 以后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以华夏后裔自居。 谁要是再骂他们是蛮夷,他们就可以用这本书来反驳。 所以,这本书在各藩属国流传的也很快。 尤其是贵族群体,几乎做到了人手一本。 又因为这本书的流传,在藩属国的权贵之间,开始流行模仿汉人的穿着,给自己取汉人姓名。 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内附的番蛮关注此书,则和切身利益相关。 很多部落都只是名义上内附了,实际上朝廷根本就没把他们当人。 不给户籍,不分土地,不允许进入城池…… 可以说,限制是非常多的。 他们希望这本书出现之后,朝廷能重视这个问题。 最好能解决他们身份的问题。 不过眼下朝廷是没空关心这个问题了,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实在无暇分心。 最有可能关心这个问题的陈景恪,也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儿。 不过读书人群体,对于《华夏简史》还是有一点抵触

相关推荐: 大上海1929   被迫和豪门大佬联姻后祁少每天想离婚   极品风流假太监   哥哥,爱我(H)   亡主   在男团磕队友cp,我社死了   精灵:帕底亚退役冠军的再就业   盖世神偷   离婚后恋爱   我穿越成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