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97章

第97章

笃,年龄到了直接成婚。 前世影视剧里,俩人女追男逃什么的,不过是为了剧情需要改编的罢了。 朱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朱瞻基的皇后孙氏,也就是朱祁镇的母亲。 小说家嘴里的一代妖后孙若微。 她十岁就被张皇后带在身边,和朱瞻基感情深厚。 应当是朱棣不太满意孙若微,最后另立胡氏为朱瞻基的妃子。 但朱瞻基喜欢她,继位后没几年,就以无子为由,将胡皇后废除。 改立孙若微为后。 别的且不说,大明通过这种方式为皇储选妃,确实解决了很多后宫问题。 至少帝后的感情都比较深。 这种亲自培养儿媳妇的规矩,就是从老朱这里定下的。 所以,此时他想给朱雄英找个媳妇,让马皇后带在身边培养,也不奇怪。 夫妻俩立即就让锦衣卫,把勋贵家所有十岁左右的女孩信息,都统计上来。 然后就开始挑选。 家世要合适,外貌也不能差了。 男人都好美色,皇后生的不漂亮,想培养感情那不是闹吗。 然后就是人品,平时的表现等等。 只是目标太多了,一时间还真不好办。 朱雄英得知此事,也来了兴趣,想要亲自给自己挑个媳妇。 然而这么大的事情,老朱和马皇后岂能让他一个小孩子插手,就给他轰走了。 郁闷不已的他,就找到陈景恪一通诉苦。 陈景恪能说啥,自然是幸灾乐祸了。 你小子,毛都没长齐的,就要找媳妇了。 最好给你找个丑八怪。 把朱雄英气的直跳脚。 话虽如此,陈景恪也很好奇,老朱和马皇后到底会给朱雄英,选个什么样的媳妇。 休息了半个月,他也不好意思再拖,就悠哉悠哉的入宫开始上班。 结果发现朱元璋和马皇后还在为这事儿头疼。 他不禁有些好奇,就这么难挑选吗? 你们俩的标准会不会订的太高了? 朱元璋叹道:“不是没有合适的,是合适的太多,我们不知道选哪个。” “选了这个,总觉得那个更好。” “选了那个,又觉得这个也不错。” 陈景恪啼笑皆非:“您老人家这是挑花眼了呀,要不就让太孙自己选个顺眼的?” 马皇后无奈的道:“怎么没让他选啊,可是那臭小子说一个都看不上。” 陈景恪立即就知道,这小子肯定是故意的。 这时朱元璋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亮,说道: “你小子的想法向来与众不同,来瞅瞅哪个更合适。” 陈景恪连忙摇手:“不行不行,这可不是普通人家选媳妇,看走眼就看走眼了,吵吵闹闹也能过一辈子。” “这可是选未来的皇后,要是看走了眼,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啊。” 马皇后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说道:“别怕,又不是现在成婚,我还要带在身边观察几年呢。” “不合适再送出宫不就行了吗。” “来,选一个你觉得合适的。” 陈景恪眼见躲不过去,只能磨磨唧唧的走过来,心中还不停的哀叹。 早知道就多度几天蜜月了。 经过筛选,最后还剩下十二位小姑娘,从八岁到十二岁都有。 画像也有,样貌都挺端正的。 看家世也都不差,都是功勋之女。 看介绍,都是自幼读书,表现的非常聪慧。 看起来都不差啊,怎么选啊。 陈景恪头都大了,这要是选差了,后果很严重啊。 哎,这十二个女孩,没有一个是我前世听过的。 来个我听过名字的也行啊。 咦……我为啥一定要在这十二个里选,找个前世听过的,有贤名的不就行了吗。 可惜,他对明初的历史细节了解不多。 除了有限的几个女子,就一个都不知道了。 朱高炽的张皇后,年龄应该合适,可自己不知道她的身份啊。 嗯……还有一个倒是可以,就是年龄还小。 不管了,就她了。 老朱和马皇后要是不同意,正好将这个麻烦甩掉。 想到这里,他将名单往桌子上一丢,说道: “陛下,娘娘,我觉得你们这是在舍近求远。” “眼前就有一个合适的姑娘,而且知根知底,为何要从这些不认识的人里面找。” 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有些惊讶,莫非是我们算漏了哪个关键人物不成? “说说,谁家的姑娘?” 陈景恪说道:“魏国公家的三姑娘徐妙锦,我觉得在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了。” 马皇后思索道:“我也听说过她,很聪明的小姑娘,只是今年她才六岁吧?” 朱元璋一听连忙摇头:“不成不成,年龄小太多了。” 陈景恪说道:“小才好,性情还没有定下来,刚好让娘娘多调教几年。” “过上十年成婚,太孙也才加冠而已。” “如果等不及,可以先让他们成婚,暂时不圆房不就行了。” “给太孙找几个次妃,并不影响什么。” 马皇后有些被说服了,道:“是这个理,不用等十年,女子十四五岁出嫁是常事。” “那时英儿也才十九二十岁,倒也不算晚。” 主要是她想到了徐达的身份,军方第一人。 朱雄英娶了他的女儿,就能获得他这一系的支持。 再有蓝玉这个舅公在。 朱雄英的地位可以说比泰山还稳。 至于朱棣娶了姐姐徐妙云,侄子再娶妹妹,会不会乱了辈分。 这事儿还真无所谓。 对于皇家勋贵来说,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相比于徐妙锦身上的政治资源,年龄、辈分都不是问题。 朱元璋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不禁赞叹陈景恪这个选择做的好。 之前他们两个只想着年龄合适,以至于忽略了这么合适的姑娘。 就在他准备开口赞同的时候,猛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情: “不对,天德还有个二女儿,年龄应该更合适,你为何不推荐她?”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别别别,魏国公那个二女儿,和她生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您是多想不开啊,往家里弄个这样的祸害。” 朱元璋琢磨过来味儿了,说道:“那个二女儿莫非是谢氏生的?” 陈景恪说道:“对,而且性格和她一模一样。” 朱元璋也忙不迭的道:“那算了那算了,还是徐妙锦吧。我明天就给天德说,把姑娘送进宫来。” 他对谢氏可太熟悉了,非常善妒的一个女人,竟然眼红马皇后,还在背后诋毁。 别的事儿,老朱看在徐达的面子上都能忍,唯独此事忍不了。 直接给乱棍打死了。 弄个这样性格的女人到后宫,那还不翻了天啊。 于是,朱雄英的媳妇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定了下来。 当朱雄英得知此事的时候,咬牙切齿的道: “混蛋,你我无冤无仇,为何要这样害我。” 陈景恪忍住笑,说道:“谁说我害你了,难道妙锦姑娘不好吗?” 朱雄英怒道:“好个屁,我是找妻子,不是找女儿。是她照顾我,还是我照顾她?” 陈景恪笑了:“你很没有自知之明啊。” “妙锦姑娘你也见过,你不会觉得自己比她还稳重吧?” 朱雄英一时间有些语塞,还真是如此。 那小姑娘别看人小,是真的和小大人一般。 他突然泄气了,自我安慰道:“哎,罢了罢了,选谁不是选。” “至少徐三姑娘我还认识,比选不认识的要强的多,就这样吧。” 魏国公徐达家的三姑娘徐妙锦,被皇后相中带在身边教导,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应天。 群臣嫉妒的眼珠子都红了。 这徐家要出皇后啊,真正的世代富贵可期。 这种好事,怎么就轮不到我家呢。 第194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 徐达自己很清楚,女儿是怎么成为准太孙妃的。 所以特意在家中设宴,感谢陈景恪。 孙氏张罗了一大桌子饭菜。 上次陈景恪送她一面落地镜,这玩意儿全大明总共就只有四面。 可是让她赚足了面子。 关键还不是镜子本身,而是陈景恪能想到她,说明对她的尊敬。 这才是最让她开心的。 将一切安排好,又叮嘱他们不要贪杯,才喜洋洋的离开。 宴席上就徐达、陈景恪和徐允恭三个人,其他人都被撵的远远的,不许靠近。 徐达亲自斟酒:“景恪,我敬你一杯。” 陈景恪倒也没有推辞,生受了这一杯酒。 不过马上就回敬了一杯,表示尊敬。 三杯礼节酒过后,徐达说道:“我敬你酒,不全是因为妙锦之事,还因为允恭。” 陈景恪有些疑惑:“大哥怎么了?” 他对徐允恭的称呼,突出一个多变。 在外人面前,就直呼其名或者喊官职。哥儿几个私下相处,就喊徐老大。 在徐达等长辈面前,就喊大哥。 徐达放下酒杯,叹道:“你以为我不想让他早日成婚吗?是不能啊。” “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婚姻哪是自己能做得了主的。” “上位不发话,他就不能成婚。” 陈景恪顿时就明白了,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越高的勋贵,子女婚事就越是由不得自己。 尤其是嫡长子、嫡长女,基本都是朱元璋指婚。 其他子女成婚,也要事先和朱元璋打招呼,他点头了才能成。 徐允恭作为魏国公嫡长子,就更是没有这方面的自由了。 而且还不能说是皇帝的问题,只能自己找借口,说不想太早成婚。 “可陛下为何一直拖着啊,大哥可都加过冠了。” 徐达有些后悔:“说起来此事也怪我,早几年陛下想让他尚汝宁公主。” “我怕他成婚太早沉迷男女之事,荒废了事业,就婉拒了。” “结果那两年连续三位适龄公主出阁,剩下的都太年幼……” 从洪武十五年七公主大名公主出阁,到今年福清出嫁,足足过了三年。 想到这里,陈景恪突然反应过来。 好家伙,要是没有自己,福清就要嫁给徐允恭啊。 这就笑嘻了兄弟们。 不对,要是没有自己,徐达去年就没了。 徐允恭要守孝三年…… 所以最终他还是要错过福清。 而且随着徐达病逝,徐允恭又太年轻,还没有在军中站稳脚跟,徐家的地位大大降低。 朱元璋也就没了加强联姻的想法。 当然,并不是说不重视徐家,他一直将徐允恭当做朱允炆的助手培养的。 这一世徐达没死,徐允恭的婚事依然由不得自己。 可现在情况又变了,徐妙锦入宫为太孙妃,就没必要再用公主来加强联姻了。 他可以随时成婚。 只要事先给老朱报备一下就行。 所以徐达才说,陈景恪推荐徐妙锦入宫,相当于是解救了徐允恭。 想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陈景恪都有些头大: “勋贵也不容易啊。” 徐达笑着摇头道:“你这话听着有些欠揍,咱们拼死拼活一辈子图个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些东西吗。”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 这还真是别人想要都要不来的待遇,除了那几家顶级勋贵,别家的事情老朱才懒得管。 “看您老这样子,准备今年就把大哥的婚事给办了?” “办,必须要办,我还等着抱孙子呢。” “有目标了?” “那还不多的是,我徐达的儿子,谁家的姑娘娶不得啊。” “哈哈,我就先恭喜伯伯了,明年定能抱上大孙子。” 几人是越聊越开心。 男人嘛,自然少不了涉及政治,话题不知不觉就说到了开海。 徐达问道:“未来大明的重心会是海洋吗?”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大明必然是海陆并重,北海可还在北元人手里呢,必须要拿回来。” “还有西域,安西,安南……有的是仗打。” “只不过海洋方面是空白区域,立功的机会更多。” 徐达顿时就息了让徐允恭去水师衙门的念头,至少现在没那个必要。 “这就是你鼓动陛下,重启军功爵制的缘由?” 陈景恪笑道:“您真觉得,陛下若是不想,有人能说的动他吗?” 徐达自然知道,朱元璋是有多固执。 所以他才更好奇,陈景恪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朱元璋改变保守想法的。 毕竟十五个不征之国,才被写进《皇明祖训》没几年。 陈景恪顿了一下,说道:“利益,陛下是务实之君,只有利益才能让他动心。” “我让他看到了利益,还让他看到了未来蕴含的危险。” 至于利益是什么,危险又来自何处,他没有说。 徐达也没有追问。 很多东西在没有取得朱元璋允许之前,还是不要打听的好。 “不错,陛下确实是务实之君,不好虚名。” “你给我说老实话,海贸有搞头吗?” 陈景恪笑道:“怎么没有,宋元时期海贸有多大的利润,应该很好查到。” “您现在已经先一步获得了消息,若错过这次机会,我可是会笑话您的。” 徐达听出了画外音,说道:“你不准备搞吗?” 陈景恪自信的道:“您觉得我有必要操这份闲心吗。” 徐达一想也是,不过还是劝道:“大家都做了,你不做是不是不太好?” 陈景恪也没解释太多,而是道:“我自有打算,您将来就知道了。” 徐达果然不再多问,这方面他实在没什么可教的,相反还要陈景恪指点他才对。 陈景恪继续说道:“朝廷必然会组建舰队出海,一来是宣示大明地位,二来探探路,三来做点生意。” “您可以买几艘大船,跟随朝廷的舰队出海,到时安全也有保障。” 徐达说道:“我正有此意。” 酒席一直进行到半夜,当晚陈景恪就休息在了徐府。 几天后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再次对行政系统做出变革。 司法独立。 今后按察使归大理寺管辖。 推官不再接受知府的管辖,而是归按察使直管。 县一级置法判官,与县令平级,归推官直管。 原归县令管辖的典史,划给法判官作为佐官。 大理寺,按察使、推官、法判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司法体系。 不过朱元璋给了地方行政主官监督权,但也只能监督,没有资格管辖。 谁都知道,这是为了安抚利益受损的地方行政主官。 实际上这个监督权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且说不定啥时候就给取消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群臣下意识的想要反对。 毕竟谁都不想利益受损。 但有两个部门却表示了支持,大理寺和刑部。 司法独立,大理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刑部就更别提了,本就是六部里面的万年老末。 司法独立之后,他们的权势也会跟着上涨。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反对的声音占上风。 但以现在大明的情况,朱元璋乾纲独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直接强行推动这条法令。 而且也不怕下面的官员不配合。 刑部、大理寺和推官,会积极推动这项改革。 还有一个群体,也很关心此事。 就是等待升迁,却没有空缺的下级官员。 这一下多出一千多法判空缺,他们自然就有机会升迁了。 其中尤以典史最为热衷,很多法判官都是直接从他们中间选拔的。 就算自己没被选中,从原本衙门的四把手,变成法院的二把手,也是一种提升啊。 关系到自身利益,这些人自然很积极。 于是,在部分官员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司法独立以极快的速度推行。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八月份,山东布政使的一封奏疏,打破了朝堂的平静。 山东四个月滴水未下,全境大旱。 一时间朝廷的注意力就全被吸引了过来。 朱元璋却没有第一时间处置旱情,而是着人将河南的所有奏疏,全部查了一遍。 并未发现任何灾情的奏疏。 于是他一边下旨给河南布政使,询问当地情况,一边派出锦衣卫去调查。 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懵懂,山东大旱,关河南什么事情? 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山东河南在地理上,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体的。 不可能山东全境大旱,河南没有出一点问题。 至少和山东毗邻的那几个县,多少会有点异常情况吧? 现在河南那边没有任何情况,要么是有人截留了报灾的奏疏,要么是地方官不顾民情瞒报。 当然,只是有这种情况。 所以朱元璋才没有直接处置,而是派人去调查。 想通了这些,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商,然后对朱雄英说道: “你要是有陛下这种处事能力,那该多好啊。”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说的你很厉害一样,比我大那么多岁,你不也是才反应过来吗。” 陈景恪理直气壮的道:“我是做臣子的,反应慢点又咋了,大不了当个小官混日子。” “你是储君,反应慢了那可就惨喽。” 朱雄英鄙视的道:“你现在越来越无耻了,你那么蠢,我要你何用。” 说笑过后,朱雄英疑惑的道:“山东发生那么大的灾情,你还有心思开玩笑?” 陈景恪说道:“如果是黄河改道之前,我肯定会发愁。现在吗,我反倒觉得来的好。” 朱雄英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有道理,至今尚有许多人还认为,黄河改道劳民伤财。” “相信这次能堵住他们的嘴了。” 陈景恪摇头道:“堵不住的,人最难的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觉得好,是因为旱情可以坚定支持朝廷之人的信心,提高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对于朝廷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并不是真的不担心山东大旱,而是这次大旱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其一,黄河改道,今年夏收山东喜获大丰收,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余粮。 其二,旱情对黄河沿岸的耕地,影响不大,可以确保一部分收成。 当本地有足够的粮食,就可以就近赈济,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 然后朝廷再从未受灾的地方,抽调一部分粮食过去,就能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事实上情况确实如

相关推荐: 错爱   高傲女医师的堕落之路   厄运不怕晚/男优秘辛   [综漫] 烫角色靠我心声守护节操   每天都想对公主下手   肉欲の海行危舟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功夫村姑:调教城里小坏蛋   开局夺取BOSS模板   李二卤菜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