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02章

第102章

可问题又来了。 朱元璋问道:“可是,如何让百姓从开海中获利呢?” “总不能给他们每家发一条船,让他们去做海贸吧。” “噗……”朱雄英一个没忍住,笑喷了。 看着笑不停的大儿子,朱标只觉得手痒痒的厉害。 朱元璋却没有生气,而是道:“莫非爷爷又说错了?” 朱雄英摇摇头,说道:“方法景恪方才都已经说过了啊。” 朱元璋愣了一下:“啊,说过了吗?” 朱雄英解释道:“棉布啊,让百姓种棉花织布,把布卖给海商获利。” “理都是相通的,海商售卖的商品需要从民间采购。” “朝廷引导百姓生产相关商品就可以了啊。” “有些地方比较偏远,海商可能不愿意去。” “这时候朝廷就要想办法,帮助百姓把布卖出去。” “或者引导海商,去一些偏远的地方采购。” “总结起来就是,海商是负责售卖商品的人,百姓是负责生产商品的人。” “如此一来,大家就都能从海贸中获利了。” 朱标看他得意的样子,终于忍不住了,呵斥道: “混账,怎么和你皇爷爷说话的。” 朱元璋脸一拉:“你才是混账,你要是能听懂,也可以这么和老子说话。” “你能听懂吗?啊?你听不懂就闭嘴。” 朱标被训斥的哑口无言,只能求助的看向自家母亲。 马皇后忍住笑,说道:“这么多人呢,给孩子留点面子。” 朱元璋立即就说道:“就是,这么多人呢,你都不知道给咱乖孙留点面子。” “他可是堂堂太孙,不要面子的吗,有你这样当爹的吗。” 朱标懂了,自己是多余的。 干脆的闭上了嘴巴。 一旁的朱棡和朱棣低着头,肩膀不受控制的耸动。 陈景恪也心下好笑,小朱这是离京太久,有些跟不上版本了。 以前的版本他是老朱和马皇后心中的宝,现在小小朱才是。 你只能屈居第二了。 不过朱雄英确实聪明啊,自己给他讲的东西,他是真的听懂了。 还不是生搬硬套那种懂,而是和当前的社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这智商,才是真正的妖孽啊。 放在前世,可以轻松加入某少年班。 也难怪老朱和马皇后越来越宠他。 这种懂事又有能力的孩子,除了宠着,还能咋地。 不过道理和制度,中间还差着一个实践,而这只能靠朱标去摸索了。 老朱是指望不上了,他对经济确实没啥天赋。 于是,陈景恪就说道:“如何引导海商和百姓,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此事只能依靠殿下去摸索了。” 朱标收起那一点点小尴尬,说道:“我已经有一些思路了,待我整理出来,咱们再详谈。”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有助于打破宗法制度。” 朱元璋对士绅宗族可谓是深痛恶绝,立即就问道: “说说,怎么打破的?” 陈景恪解释道:“这和人身依附关系有关……” “在先秦时期,百姓是依附于勋贵阶层的,而勋贵向天子效忠。” “秦汉之际编户齐民,从广义来看,百姓是依附于国家的。” “但从小处来看,是依附于土地的。” “之后的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崛起。” “百姓开始依附于门阀士族,而门阀士族效忠皇帝。” “到了隋唐时期,皇权强大士族力量开始被压制,依附关系恢复到了秦汉时期。” “到宋朝时期,士绅和宗族崛起,百姓的依附关系又发生了改变。” “百姓开始依附于宗族,然后宗族效忠于朝廷。” “相当于朝廷和百姓之间,多了一个环节。”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来是朝廷的力量退出乡间,给士绅宗族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 “二来是单个家庭力量太小,大家需要抱团求生。” “其实说白了,还是百姓太穷,只能抱团取暖。” “既然享受了抱团的好处,那就要受到制约。” “所以,表面来看百姓一家一户是一个单位,实际上是以宗族为单位存在的。” “宗族内部分工是很明确的。” “比如谁来服徭役,谁来种地,就是宗族说了算。” “专门服徭役的人,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应役。” “他家的土地,由专门种地的人帮忙耕种。” “衙门不会管服役的到底是不是本人,只要人数对就可以了。” “如果开源计划能行的通,每一家每一户都能因此受益。” “就相当于是强化了家庭的力量。” “家庭能自给自足了,对宗族的依赖自然就减少了。” “甚至当他们的利益受损的时候,就敢于站出来反抗宗族。” “朝廷马上就要进行清查人口和土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向百姓强调。” “他们是一家一户,土地是他们家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剥夺他们的土地。” “如果有人敢抢夺他们的土地,朝廷会替他们主持公道。” “甚至朝廷可以直接申明,不承认宗族之权,只承认一家一户之权。” “虽然眼下这条政令会被他们无视,可等将来我们的计划成功,家庭富裕起来。” “这条政令就会成为,套在宗族脖子上的缰绳。” 朱元璋思索良久,才说道:“有点意思,不过开源计划能否行得通,还尚未可知。” “眼下不急,先将税法的事情说清楚吧。”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还有别的吗?” 陈景恪自然知道事情急不来,也没有再多说,而是道: “有,如果施行一条鞭法,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地方衙门没有了经济来源。” 众人立即反应了过来,确实如此啊。 地方衙门也需要经费的,以往这些经费是哪来的? 杂税。 衙门修缮、物资采购、出差的差旅费等等,全都是从杂税里出的。 正税归入国库,杂税归地方衙门。 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禁止杂税的原因。 现在施行一条鞭法,所有的税统一征收,然后归入国库。 那地方衙门就一文钱都没有了。 总不能让官吏用自己的俸禄,来倒贴给衙门当经费吧? 就算海瑞穿越过来,若不想衙门关闭,都要征收杂税。 朱元璋也不禁有些头大,麻烦,改革实在太麻烦了啊。 然后不禁有些庆幸,还好有陈景恪帮忙出主意。 否则自己一辈子都搞不来这些东西。 朱标也眉头紧锁,忽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 “是否可以采用唐制,按照比例一部分交解国库,一部分地方衙门自留。” 得到提醒,朱元璋也想起了此事,说道: “唐朝时期的赋税,一部分交解国库,一部分地方衙门自留,一部分送到就近的军队充当军粮。” “我记得好像是从宋朝开始,才将所有正税全部交解国库。” “地方衙门想要经费,只能靠加收各种杂税。” “大明是否可以恢复此制?” 最后一句话,是问陈景恪的。 陈景恪心道,你们都会抢答了,我还能说啥? “我也以为此法可行,允许各州县截留一部分税款,充作办公经费。” “只是军需粮草这个,切不可直接由地方转送。” “必须要先入国库,再由国库调拨给军队。” 众人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吃谁的饭归谁管。 地方直接给军队提供粮草,看起来是省事儿了,却留下了致命的隐患。 军队到底是听中央的,还是听给他们粮食的州县的? 如果军队和州县勾结呢? 那就是地方做大,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势力。 所以,军粮必须由朝廷统一分配。 朱元璋欣喜的道:“好,那就这么办了。” “至于州县各截留多少合适,标儿你要好好调查清楚。” “还有经费的使用情况,也要有详细的账簿。” “每年押送税金入京时,将账簿一并带来。”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截留的部分就是默认给官吏们的红利。 所谓账簿,这玩意儿太容易伪造了,保证查不出任何问题。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总比让官吏开征杂税要好的多。 至少截留多少钱,是明面上的帐。 真要允许他们征杂税创收,那才是最致命的。 再好的税制,用不了几年就会被破坏殆尽。 第201章 谋高丽 谈话结束,并不代表事情就结束了。 相反,忙碌才刚刚开始。 朱标带人对新税法进行最后的完善,同时开始研究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细节问题。 陈景恪自然也没办法置身事外,每天都被拉过去一起探讨。 眼见没办法躲清闲,他就将朱雄英也拉了过来。 美其名曰好好学习。 啧,好兄弟就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把朱雄英恨的咬牙切齿。 洪武十八年就这样过去。 新一年皇帝率领文武百官,祭祀了苍天、宗庙以及新建立的圣贤庙。 并且要求朝觐的各藩属国使节,全部去祭拜圣贤庙。 还将此事定为永例。 以后凡藩属国朝觐,必须先去圣贤庙祭拜华夏先贤。 这相当于是承认了他们的华夏身份,各藩属国自然非常乐意。 陈景恪今年是少不了应酬的,毕竟身份不一样了。 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一窝蜂的登门送礼。 有些他可以不理,有些必须亲自接待。 不过还好,有福清帮他出谋划策,省去了许多麻烦。 但总的来说,今年依然是他过的最累的一个年。 新年刚过完,皇帝就迫不及待的下达了一个命令。 清查人口和土地。 “此事由晋王负责,户部协助,国子监负责丈量,其他各部门必须配合他们工作。” “若有敢怠慢、阻挠者,严惩不贷。” 同时还下达了一条命令,傅有德替晋王坐镇山西,耿炳文坐镇陕西。 此令一出满朝文武皆心中一凛。 清查人口和土地,此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说,大家嘻嘻哈哈就过去了。 每年户部都会统计一次数据,但这次统计具体是什么情况,大家心中都懂。 很明显,这次皇帝想要的是一个真实的数字。 否则也不会派晋王负责,晋王朱棡是什么人大家可太了解了。 杀起人来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让他负责,就是冲着杀人去的。 还命国子监丈量,这是为了杜绝地方官吏和大户勾结作假啊。 事情大了啊。 大家都很清楚,私底下隐藏的人口和土地不在少数。 这要是查下来,恐怕不少人性命不保。 但没人敢反对此事。 盖因掌握人口和土地数据,是很正常的行为。 谁反对,谁就是心中有鬼。 不过还好,接下来朱元璋又做了补充: “若有隐瞒人口土地者,限期主动上报衙门,可免于处罚。” “若被朝廷查出隐瞒不报,严惩不贷。” 文武百官这才松了口气,还好,皇帝给大家留了余地。 不过心中难免又有些好奇,这不是皇帝一贯的行事风格啊。 以前那都是一通杀杀杀,现在竟然肯给人机会了。 众人立即就想到了朱标。 莫非是太子求情了? 想来十有八九是了,除了太子还有谁能劝得动陛下呢。 皇后倒是也能劝得动,只是她老人家一般是不插手政务的。 除非是事情闹大了,群臣主动找她求情,她才会出面。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太子了。 太子殿下果然宽仁啊。 户部。 看着正式下发的命令,曾泰叹了口气。 上次问皇帝要了一大笔钱,帮助国库度过难关,获得了朝野的一致赞同。 本以为自己可以荣退,没想到啊。 皇帝突然来这么一手。 不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都归户部管辖,此次清查必然是以他们为主的。 而干这个活儿,是会遭人恨的。 自己想要光荣退休的想法,看来是不可能了。 邱广安看着自己的上司,心中充满了同情。 这位尚书的任期,堪称波澜壮阔。 从他上任,朝廷就开始了接连不断地变革。 宝钞改革、军改、政改、黄河改道等等,每一样都需要户部配合。 很多甚至就是户部主持的。 为了完成这些变革,他可谓是殚精竭虑。 这三年肉眼可见的苍老了许多。 虽然大家私下都喊他曾老抠,但心里对他充满了尊敬。 本以为变革完成,可以缓口气儿了。 结果皇帝突然又要清查人口和土地,这是要把曾尚书往死里用啊。 不过想到自己的处境,邱广安心里的同情又变成了苦涩。 尚书一般都是遥领,负责和皇帝沟通的,真正负责具体工作的是左侍郎。 所以这三年他的日子也不比曾泰好过。 这一次清查人口和土地,他也难逃骂名。 “哎。”想到这里,他也重重叹了口气。 皇帝真是,好用就往死里用啊。 就不能换个人吗? 听到他的叹息声,曾泰忍不住笑了起来: “广安呐,年轻人别整天愁眉苦脸的,四十岁的户部左侍郎,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 邱广安苦笑道:“您老不也唉声叹气的吗,这感觉屁股下坐着的不是左侍郎椅子,是火山口啊。” 曾泰意有所指的道:“你真不想背负这个骂名?” 邱广安心下一喜,说道:“您老有办法?” 曾泰恢复了户部尚书的从容,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说道: “办法多的是,老夫随便给你指派个差事,就能让你置身事外,但你确定要这么做吗?” 邱广安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慷慨激昂的说道: “正值朝廷用人之际,我岂能因为区区骂名就退缩。” “我必将全力辅佐晋王,完成人口和土地的清查工作。” 曾泰笑道:“这才对吗,陛下雄心勃勃欲要开创盛世,瞻前顾后之人又岂能入得了他的眼。” 邱广安除了苦笑还是苦笑,想入皇帝的眼,可太难了啊。 但在骂名和前途之间,他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曾泰突然感慨道:“我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坐了三年半了。” “如果能做满今年,就足足四年半。这在咱们洪武朝,也找不出几个。” 邱广安恭维道:“此乃尚书能力出众,深得陛下信赖。” 曾泰摇摇头道:“什么能力出众,不过是陛下看我办事还算尽心,才给予此殊荣罢了。” “只可惜我年龄大了,最近总感觉精力不济。” “本来想近期请辞的,可陛下要清查人口和土地。” “值此关键时刻,我岂能一走了之,只能勉力为之。” 邱广安有些搞不懂,他为何要没头没尾的这番话。 可对方是上级,他也不能说什么,只能敷衍道: “曾尚书万万不可,户部离不开您啊。” 曾泰只是笑了笑,没有理会他的话,而是说道: “但等到人口和土地清查完,我是定然要请辞的。” 说到这里,他目光盯着邱广安,说道: “我请辞之时,会向陛下举荐你接替我的位置。” 这也算是官场的规矩,前任如果是荣退,是有资格举荐接班人的。 当然,仅限于荣退。 至于皇帝采不采纳,谁都不知道。 但皇帝定然会将被举荐人,纳入考察名单的。 这就是机会。 “谢曾尚书厚爱,下官实不敢当。” 邱广安心中一喜,但作为政治老鸟,他也提高了警惕。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曾老抠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曾泰岂能不知道他心中的疑惑,笑道: “我也是户部的一份子,户部好了,我就算赋闲在家也有光彩。” “你的能力我是认可的,人品也信得过,举荐你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要求,就是希望日后你能照拂一下我的后辈。” 邱广安自然不会全信他的话,不过也没有在质疑,而是做出一副感激模样道: “曾尚书说的哪里话,这三年多亏您关照……” “就算你不举荐我,遇到您的后人,能帮的我也一定会帮的。” 曾泰笑道:“我是信得过广安你的……这次清查人口和土地,会得罪许多人。” “但也正是你表现的机会,只有将此事做好了,才更有可能入陛下的眼。” 邱广安心道,全是废话,这谁不知道。 话说,这曾老抠不会是给我画大饼,让我往前冲吧? 曾泰继续说道:“不过骂名背多了,也影响你升迁。” “所以这一次你不能太高调。” “默默的把事情做了,有什么事情就往我身上推。” 说到这里,他开玩笑一般道:“你不会认为,我是想抢你的功劳吧?” 邱广安自然不会这么想,这个功劳可不好领,甚至很多人避之不及。 曾泰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功劳我领骂名我背,在皇帝面前表现的机会给你。 这是标准的扶一程。 “尚书说笑了,下官怎么会做此想,感谢您都来不及呢。” “若有朝一日真能如所想,广安绝不敢忘您的大恩。” ----------------- 出了户部衙门,邱广安就约了陈景恪见面,将此事大致讲了一下,并询问他的看法。 陈景恪哪还不知道对方的意思,就是问自己支不支持此事: “户部尚书这个位置,可不好坐啊。” “接下来几年面临的情况,会更加的复杂。” 不好坐,就是有机会呗。 邱广安心中一喜,正色道:“为国效忠岂能言艰辛。” 陈景恪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给他任何保证。 没必要,也没办法给予任何保证。 回宫之后,他也没有将此事告诉朱元璋。 自己身边时刻有老朱的人盯着,俩人见面的事情他肯定已经知道了。 如果老朱觉得合适,肯定会让邱广安当的。 如果他觉得不合适,自己去游说,反而会让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这是默契。 不过说起来最近他也是真没闲着,除了和朱标一起完善新税法,还要抽出时间去研究高丽的情况。 朝鲜这一块土地,自古以来就

相关推荐: 离婚后恋爱   调教贞观   末日富江   【快穿】娇娇   睡前撸物   开局召唤西厂厂花   婚蘼情未了_御书屋   大上海1929   欲海英伦   盛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