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04章

第104章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说他是当前高丽战神都不为过。 但李成桂是前任恭愍王提拔起来的大臣,对现任高丽王相当不感冒。 政治倾向也和高丽王不一样。 看到他,让陈景恪想起了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 当时陈景恪就认定,灭高丽王氏政权,建立朝鲜李氏政权的。 就算不是李成桂,也是他的后人。 根据这个推测,陈景恪才做出了种种论断。 所以说,他是先射箭再画的靶子。 而且他越推演,就越觉得李成桂造反的可能性大。 现任高丽王被传不是恭愍王亲子,合法性遭到质疑。 因为首鼠两端,比较亲北元,被读书人和文臣群体嫌弃。 他之所以还能当王,全靠北元的支持。 大明要是拿下辽东,切断北元和高丽的联系。 高丽王就将失去唯一的依仗。 到时候李成桂这个大将军、丞相、财政大臣,有一百种办法可以改朝换代。 事成之后,他只需向大明效忠,就能获得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认可。 朱元璋除了顺势接受效忠,然后册封他为王,就再没有别的办法。 前面徐达已经说过,高句丽拥有二百五十万人口,常备军十万,临战状态能动员超过五十万人。 以逸待劳,大明想拿下他们,太难了。 但高丽的混乱,既是李成桂的机会,也是大明的机会,就看谁技高一筹。 而很明显,大明的优势比李成桂要大的多。 但对大明来说,也只有这一次机会。 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再想拿下高丽,不说完全没有机会吧。 也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 最终,陈景恪决定劝说朱元璋,暂缓对辽东动手,好好谋划一下高丽。 待时机成熟,一鼓作气将辽东和高丽一起拿下。 这以上都是他根据手头资料推演出来的,而不是熟知历史,然后陈述事实。 前世记忆能为他提供的唯一确凿信息,就是高丽王氏被朝鲜李氏推翻。 但这个信息太模糊了,不能作为有效依据。 所以,说他是根据手头信息,凭借自己的智慧推演出这一切,一点都不为过。 这就是他穿越十余年,进入大明皇宫三年半。 跟随朱元璋、朱标、徐达、李善长等一系列大佬学习,获得的成长。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只能凭借前世记忆,混日子的普通医生,正在慢慢向着一名成熟政治人物蜕变。 毕竟是第一次凭借学识和智慧分析局势,尤其是还要说服这么多人,他心中难免会紧张。 不过还好,最终表现相当完美。 而这也给了陈景恪更多的自信。 随着他的插手,历史已经逐渐偏离,穿越者的经验总有用完的一天。 到时他该如何自处? 现在有了答案。 朱元璋集团的效率是很高的,很快就有了初步的方针。 几日后的早朝,朱元璋就下令对北元用兵,先打辽东斩掉北元的一条臂膀。 对此群臣自然没有什么意见,打北元可以说是大明第一要务。 就算最保守的人都知道,不把北元彻底打垮,大明的国祚就不能算是稳固。 区别就是在攻打的方式上,大家的见解有所不同。 但打辽东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 北元主力在草原上,大明的军队打过去,他们打不过能跑。 但辽东他们没地儿跑,只能和大明硬碰硬。 攻城略地,正是大明军队最擅长的。 所以,打辽东是大明朝文武都赞同的策略。 眼看计策就要通过,意外出现了。 徐达站出来提出了质疑:“高丽王首鼠两端,且更倾向于北元。” “若我们攻打纳哈出(北元辽东丞相)时,高丽出兵助阵怎么办?” 然后不少人站出来附和,说不排除这种可能。 这一下文官集团也懵了,他们不太懂军事,不知道是否有这种可能。 但这个质疑是徐达提出来的,还得到了这么多将领的赞同,可见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一想到高丽有可能背刺,大家就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难道站出来替高丽担保? 别开玩笑了,自家九族又不是批发的,谁吃饱撑了替他们作保。 但辽东又不能不打,怎么办? 群臣商议之后做出一个决定,派出一支使节团去一趟高丽,试探高丽王的态度。 高丽推崇程朱理学,朝廷决定投其所好,派遣一些读书人前往高丽做学术交流。 谁都知道,这支队伍是去游说拉拢高丽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 虽然觉得宗主国这么做有点掉架子,似乎是大明反过来求高丽一样。 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是最合适的办法。 如果能靠游说安抚住高丽,相当于是省却了几十万大军。 于是朝廷很快就组建了一支三百余人的使节团,其中有官吏,有随从,有读书人。 但朱元璋依然不满意,号召民间有才学的大儒前往交流学问。 然而响应者寥寥。 有些是不屑于去和蛮夷交流,认为是对自己的贬低。 有些则是惜命。 大明这么大张旗鼓的行动,北元会不采取措施? 到时候人家来个当街刺杀,死了就白死了。 所以还是不去的为好。 这让朱元璋非常生气,对程朱门生也彻底失望。 虽然之前陈景恪一直贬低程朱门生,但朱元璋还是将信将疑的。 毕竟程朱理学那一套,太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了。 然而现在他终于知道,什么叫道德标兵的双标了。 靠这些人来治国,大明的成就也就那样了。 如果他没有见到过陈景恪描绘的世界,或许会将程朱理学奉为圭臬。 现在……罢了,大明要走属于自己的路。 但总有人会站出来当逆行者,成为那一缕光,这一次方孝孺再次站了出来。 并发表了一篇文章。 这次他没有喷任何人,只是详细讲述了儒学是如何成为显学,又如何成为唯一显学的。 孔子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教导出了无数的学生,又周游列国宣扬学问。 无数先辈斩荆披棘才有了儒学的显贵…… 之前的儒生上马能战,下马治国…… 我等身为儒家门生,当效仿先贤广播学问…… 最后表示,他将亲自前往高丽,践行圣人之道。 此文一出,除了零星几个人骂他沽名钓誉,儒家大多数人罕见的保持了沉默。 随后不久,前去鸿胪寺报名的儒生就开始变多。 一个月后人数达到了六百余。 看到这份名单,朱元璋欣慰的笑了: “儒家兴盛千年,还是养出了一些血性男儿的。” “这些人回来之后,统统要授官重用。” 陈景恪也附和道:“儒家从来不缺仁人志士,否则也不会为历代所重。” “北元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理,要想办法保护好使节团的人。” 朱元璋点点头,道:“我给高丽王下一道严厉的旨意,让他保护好使节团的人。” 陈景恪说道:“用处不大,高丽王不敢违背北元人的命令,找他不如找李成桂。” “直接告诉李成桂,若使节团的人出了事,大明就拿他是问。”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样会不会将李成桂逼向北元?” 陈景恪摇头,自信的道: “不会,李成桂很聪明,他知道北元已经是强弩之末。” “就算有高丽支持,也不过是多支撑两年而已。” “必然不会拿身家性命,去赌北元创造奇迹。” “而且他是个有野心的人,跟随北元他永远都只能当高丽王的臣子。” “只有大明夺回辽东,他才有兵变成为高丽之主的机会。” “而且我们还能进一步,离间他和高丽王的关系。” 朱元璋问道:“哦,如何离间?” 陈景恪露出一个阴恻恻的笑容: “咱们不是要私下,散布高丽王非恭愍王血脉之事吗。” “将谣言散布出去之后,再将黑锅扣在李成桂头上。” “就说他想造反,才故意散布的谣言,想动摇高丽王的地位。” “到时候李成桂就只能抱紧大明的大腿。” “您让他保护好使节团,他定然不敢怠慢。”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真阴险,这是要把李成桂架在火上烤啊。” 陈景恪笑道:“他坐的就是火山口,不烤他烤谁啊。” 一支千余人的使节团,就此组建完成。 大明朝廷交给了他们两个任务,其一是和高丽读书人交流,宣扬程朱理学。 其二就是宣扬《华夏简史》,重申大明和高丽的宗藩关系。 使节团将会乘船去山东青州,在那里乘坐水师战舰前往高丽。 在出发前,陈景恪去见了方孝孺。 “方兄,此行的目的想必你也明白,多的我就不多说了,一路保重。” 方孝孺笑道:“我知道,从现在开始我就是程朱门生,保证坏不了朝廷的大事。” 说到这里,他脸色凝重的道:“我也要给你说一件事情,希望你能想办法解决。” 陈景恪正色道:“请说。” 方孝孺严肃的道:“人殉,民间时有人殉之事发生,希望你能游说陛下废除此暴政。” 陈景恪有些惊讶:“人殉,那不是早就废除了吗?怎么还会有?” “而且人殉只有皇室和权贵才能使用,民间竟敢有人这么做?” 方孝孺摇头道:“不,并没有明令禁止人殉,只是有些朝代约定成俗不使用人殉。” “比如汉唐时期就推崇陪葬制度,皇帝信任的大臣死亡,陪葬在皇陵。” “在民间,私下使用人殉者虽然越来越少,但也时有发生。” “只不过都是私下行为,没有被历史记录而已。” “辽、金、元乃蛮夷立国,保持着人殉制度,他们的行为使得人殉之风复炽。” “大明也继承了这一行为,太子妃薨逝,伺候她的所有宫女宦官全部殉葬。” “齐王榑薨逝,妻妾奴婢三十余人殉葬……”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尚且如此,民间自然多有效仿者。” “有些大户死后,会将宠妾、奴仆殉葬。” “还有些会购买奴婢、孩童殉葬……” “据我统计,每年都有数千人因此而惨死。” 陈景恪心情非常沉重,太子妃吕氏暴毙,宫女太监陪葬之事,他自然知道。 但他以为只是朱元璋杀人灭口罢了,没有往人殉方面想。 至于齐王朱榑,因为葬礼是在他封地举行的,陈景恪没有参加并不知情。 现在他才知道,大明竟然还有这样的恶政。 每年数千人,看起来不多,但他们的死法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想到这里,他表情凝重的道:“你放心,此事我一定会劝谏陛下。” “此等恶政,我大明必不能留。” 第204章 妙锦让问的 送走使节团,陈景恪就开始查找所有关于人殉的资料。 还借助杜同礼的手下,去调查此事。 发现确实没有任何朝代,立法禁止此事。 最多就是某个皇帝发布政令,说不提倡这种残忍行为,并带头抵制。 如果他的继承人遵守此令,那么就会成为习俗被沿用。 如果继承人不遵守,那后面就悬了。 但即便是不提倡人殉的汉唐,私下也有不少人偷偷摸摸的搞。 宠妾、美貌的婢女、称心的奴仆等,成了最常见的陪葬人员。 还有就是童男童女,俗称金童玉女引路。 这些孩童一般都是通过人贩子购买。 因为汉唐皇室的带头作用,在中原地区人殉被视为暴政,一度被打压的几乎快要消失。 然而在中原之外的蛮夷部落,殉葬之风依然盛行。 只不过当时中原强盛,天朝上国思想下,自信心爆棚的中原王朝自然不屑于向他们学习。 然而五代十国之后,辽国拥有了燕云十六州,中国开始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对峙阶段。 辽、金、元都有人殉习俗,殉葬之风复炽。 尤其是元朝大一统之后,人殉在全国风行。 大明建立后,虽然在律法上没有支持人殉,但也并未禁止。 这股风气就延续至今。 再加上吕氏死的时候,她身边的人全部殉葬。 齐王朱榑死,因为无子妻妾奴婢三十余人殉葬,更是助涨了这股风气。 虽然按照规矩,人殉只有天子和诸侯才配使用。 然而在民间,大户人家私下里也都在效仿。 自家的奴仆,让他死他还敢反抗不成? 衙门的人过来询问,一句忠仆殉主就打发了。 有些姬妾被殉情之后,主家甚至还会主动上报衙门,说她是殉情。 说不定还能获得一个贞洁烈妇的美称。 至于找人贩子买来的童男童女,连户籍都查不到,在衙门眼里那都不算人。 同时陈景恪还了解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冥婚。 冥婚本来没什么,给未婚死亡的男女配冥婚,也算是了却父母的一桩心愿。 让他们在地下也不孤单。 然而在人殉猖獗的情况下,很多人家直接用活人配冥婚。 这全都是人间惨剧。 陈景恪看的心情无比沉重,他一直以为人殉早在汉朝时期就废了,没想到竟然一直存在。 而且在大明竟然还如此猖獗。 不行,必须要想办法阻止。 若连这种残忍的事情都无法阻止,还谈何改变世界。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去游说朱元璋。 在游说一个人之前,最好先了解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眼下他并不知道朱元璋对人殉是什么态度。 坚定支持?还是可有可无? 如果不了解就贸然去游说,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那么如何了解朱元璋的想法呢? 简单,找个机会试探一下就行了。 假装不经意得知人殉之事,提上那么一嘴,看看朱元璋会怎么说。 就在他寻找合适的试探时机时,朝堂发生了一件出乎他意料的事情。 这天早朝,朱元璋没有任何征兆的,将人殉之事痛批了一番。 还拿出了厚厚一沓纸,上面记录了大明人殉的调查情况。 然后一口气处置了三十余位文武大臣,理由就是使用人殉。 其中七八位性质恶劣的,直接被满门抄斩。 一时间满朝文武皆瑟瑟发抖,但也有不少人露出欢喜之色。 朱元璋痛骂道:“尔等以儒家门人自居,孟子的物伤其类,闻声而不忍见其死,你们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方孝孺说你们是一群披着儒衣的禽兽,以前我还觉得他说的过分。” “现在看来,他骂的还不够狠,你们简直禽兽不如。” “唐铎,在大明律加一条,从今日起废除人殉制度。” “再有用人殉者,主谋处死,全族流放三千里。” “还有那个配冥婚的,敢用活人者亦照此处置。” 新任刑部尚书唐铎,立即出列道:“是……” 还没等他说完,就有一名老臣激动的手舞足蹈,哽咽着嘶吼道: “陛下圣明。” 此人是穷苦人家出身,元朝末年才五六岁的亲生女儿,被当地大户掳走殉葬。 又有很多一些人赞颂道:“陛下圣明。” 其余人也纷纷赞颂:“陛下圣明。” 人殉这等残忍之事,反对者不在少数,只是之前没人敢提罢了。 陈景恪听闻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也是瞠目结舌。 然后就是欣喜,这一项惨无人道的制度终于被废了,而且还是写进大明律那种废除。 最后就深深的被感动了。 朱元璋为什么毫无征兆的提人殉之事?还如此的大张旗鼓? 难道是他突然发善心了? 只有一个原因,自己在关注此事。 还是那句话,自己身边时刻有老朱的人在监视,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方孝孺临走前说的话,最近自己一直在调查人殉之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或许他之前一直在等着自己去劝说。 眼见自己犹犹豫豫的,他就有些等不及了,自己在朝堂将此事给办了。 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一步,又如何能不让他感动。 所以他找到朱元璋,重重下拜道:“谢陛下厚爱,臣唯有以死相报。”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翘,马上又换成不屑的表情,说道: “磨磨唧唧的像什么样子,真要是善政,咱会不同意?” “你多耽误一天,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此受害。” “以后再有什么事情,就直接和咱说,别婆婆妈妈瞻前顾后的。” 陈景恪感动的眼眶都湿润了,道:“是,我知道了。” 将陈景恪打发走,朱元璋终于忍不住放声大笑。 实在太得意了,他忍不住想找个人好好炫耀一下。 于是就去了坤宁宫,找到马皇后。 “妹子妹子,哈哈……你是没看到啊,陈景恪感动的眼泪都出来了……” 马皇后笑道:“有了此事,怕是你现在要他的命,他都不带犹豫的。” 朱元璋得意的说道:“人殉之事还没放在咱的眼里,以此来换取陈景恪彻底归心,太值得了啊。” 马皇后颔首道:“他没有直接找你劝谏,说明对你还是心有忌惮的。” “说起来还是怪你自己,杀人太多太狠,谁人心里能不害怕。” 朱元璋倒也没有反驳,因为这本来就是他的目的。 靠杀人树立威信,将所有人都杀怕了,看还敢不敢有人违法乱纪。 马皇后也知道他的想法和难处,也没有过多纠结,继续说道: “经此一事,他当能彻底放下心结,以后尽展所长为大明效力了。” 朱元璋说道:“不出意外当是如此……对了,他们成婚也有几个月了,你问问福清有没有什么动静。” 马皇后自然知道他指的是什么,就摇头道: “也别问了,景恪说了,福清十八岁前他们不会要孩子的。” 朱元璋惊讶的道:“为什么?他们家三代单传,就不着急要孩子?” 马皇后说道:“我也是这么问的,景恪说福清自己都还是个孩子,正长身体的时候,让她生孩子对身体不好。” “等她十八岁,身体差不多就长成了,再要孩子安全。” 朱元璋对此倒没有怀疑,涉及到身体健康方面,陈景恪就是当世最大的权威。 况且也就晚生三年,不妨碍什么事情。

相关推荐: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玄心   浮生之殷商风流   从妖尾开始的肉鸽恶魔城   惩罚蜜恋   重生之贱受逆袭[穿书]   偏执的他[现代女尊]   肉欲の海行危舟   异常乐园   处女劫   [综漫]性转成黑皮辣妹后我成了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