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15章

第115章

负责除灭血吸虫行动。 同时到达的还有大批药物,部分医生以及白英团队。 老朋友到来,陈景恪自然要亲自出迎。 只是见面后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身材瘦弱,弓着背的中年人,会是他认识的白英。 也就只有那一双清明的眼睛,还能看出一点往日的神采。 要知道,三年前白英还是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壮年。 去年他们也见过,虽然略有些削瘦,但还算硬朗。 这半年多没见,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白英没有注意到他的表情,一见面就大笑着招呼道: “哈咳咳……陈伴读,劳你亲迎实在愧不敢当。” 陈景恪已经猜到了缘由,心中一酸,道: “白兄,你这是……” 白英倒是豁达,说道:“没什么,干粗活老的快。倒是陈伴读,风采更胜往昔啊。” 陈景恪叹道:“和白兄一比,我实在惭愧。” 白英正色道:“不一样,我没有别的本事,只有一把子力气。” “能一展所学造福于百姓,人生无憾矣。” “你的事情我也知道一些,做的是高屋建瓴之事,非我所能比也。” “若没有你,我恐怕还在大运河上摆渡呢。” 陈景恪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拉着白英去见了朱雄英。 朱雄英对白英印象不深,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只是询问了淮水水系的事情。 白英回道:“……淮水主干道和重要支流,都已经梳理完毕。” “剩下的部分,臣也已经留下了治理方略,各地衙门只需依法施行即可。” “最多三年,淮水水系即可恢复往昔。” 朱雄英夸赞道:“白郎中辛苦了……” 陈景恪也很高兴,淮水水系疏通,受益最大的是谁? 答案是淮北。 前世有本书叫《被牺牲的局部》,是一位大学教授,用自己的学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家乡鸣不平。 内容讲的是在古代淮北是如何被朝廷,以大局的名义牺牲的。 从经济、政治、水系、漕运等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淮北的困境。 淮北被牺牲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淮水水系遭到破坏,而他的下游就是地上悬湖洪泽湖。 洪泽湖是如何祸害淮北乃至河南南部地区的,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做赘述。 这一世,黄河成功改道,洪泽湖没有机会成为在地上悬湖。 淮水水系全面被疏通,整个淮水流域都会重新焕发生机,这自然也包括淮北地区。 以后朝廷自然不会再轻易牺牲这些地方。 陈景恪穿越以来,做了很多事情。 但总结起来,其实就三件事: 一,发展医学。 二,为百姓解绑。 三,布局让各个地区都能有发展的机会。 迁都、黄河改道、疏通淮水,只是第一步。 后续要做的还有更多,他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布局。 总能给各个地区的人民,找到合适的道路。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场上的对话也接近了尾声。 朱雄英说道:“调你过来的目的,想必你也已经知道了吧?” 白英回道:“臣已经知晓,必竭尽全力配合太孙除虫。”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如此便好,具体有哪些任务,你和陈伴读商议吧。” 例行接见过众人,他就离开了。 留下白英和陈景恪,商量具体事务。 陈景恪没有急着谈正事,而是先拉着白英检查了一下身体。 果然不出所料,劳累成疾。 “白兄,你应该好好修养一两年,否则恐命不久矣。” 白英也是愣了一下,没想到自己的问题竟然如此严重。 “陈伴读,你可莫要骗我。” 陈景恪正色道:“我从来不拿生命开玩笑,你这是积劳成疾。” “也就是现在身体强壮,还能抗一抗。” “若换成四五十岁的人,早已经没了。” 白英脸色微变,他今年也才三十出头正值壮年。 且事业有成,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自然不愿意死。 不过迅即就恢复了正常,苦笑道: “没想到,我这么快就要经历生死难关了。” 然后正色道:“皇恩浩荡,且江南百姓为毒虫困顿千年,我又岂能为了一己之私置身事外……” 陈景恪打断他的话,笑道:“谁说让你置身事外了,这次你来是出谋划策的,具体的工作交给别人去做。” “你就老老实实的吃药调养,等身体恢复了,朝廷那边还有很多大型水利工程,等着你去做呢。” 一听说有大工程,白英立即就来了精神,追问道: “大工程?之前重修了黄河淮水,这次不会是准备对长江动手吧?还是说准备复通济水?” 对长江动手?复通济水?您是真敢想。 陈景恪说道:“济水都干涸近千年了,复通得不偿失。” “现在告诉你也没什么了,迁都之后朝廷准备复通隋唐大运河。” 白英恍然大悟,说道:“是了是了,复通隋唐运河,不论南北,往来洛阳都能节约数百里路。” 不过他神色里也难掩失望之色。 复通隋唐运河虽然也算是大工程,可有前人留下的经验在,对他来说技术含量实在太低了。 他更想要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情。 而且相较于自己,他心中也为自己的老家山东感到遗憾。 漕运代表的就是财富。 京杭大运河从山东腹地穿过,沿途地区经济发展的都很不错。 这也是黄河夺淮入海之后,山东依然能保留一定生机的缘由。 而恢复隋唐大运河,山东段基本就废了。 沿途的地区,恐怕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好日子了。 不过还好,黄河回归故道,算是有得有失吧。 陈景恪岂能看不出他的想法,心下暗笑不已,技术大牛都有这样的脾气。 “很失望?那如果我说,在复通隋唐大运河之后,还要保持山东河段的漕运能力呢?” 闻言,白英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说道: “我就知道,你的计划不会如此简单。” 但随即他的眉头又皱了起来:“黄河水流量有限,恐怕无法支撑两段河道。” 陈景恪说道:“我对水利所知不多,只能给你两个提议。” “一是将山东段缩窄,大船绕道走隋唐故道,中小船只走山东段。” “二是重新梳理山东境内河流,整合多余水资源。” 在火车没有出现之前,漕运就是最便利的交通方式。 漕渠沿线的经济发展都非常好。 他提议复通隋唐大运河,安徽河北都会跟着受益。 但如此一来,山东就成了受害者。 陈景恪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又怎么会不考虑到这种情况呢。 前世黄河夺淮入海,少了黄河水资源,白英都能将山东段大运河修好。 这一世有了黄河水的补充,再将山东段大运河缩窄,疏通的难度只会更小。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中的难度依然非常大。 必须要懂水利,还要了解山东河流分布,才能重新调配水资源。 而这两个条件,白英都满足。 所以,在听到陈景恪的提议之后,他不但没有觉得困难,反而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既能一展所学,又可以造福家乡,他自然一万个愿意。 心中对陈景恪也更加的敬佩,难怪小小年纪就能获得陛下的信任,考虑事情真的是面面俱到。 “好,此事就交给我了,马上就做规划。” 陈景恪笑道:“不急,你现在先将身体调理好,然后帮南方各省制定一个大致的修缮河道之法。” 白英按捺住迫切情绪,问道:“你准备让我如何配合?” 陈景恪说道:“治理血吸虫,其实就是灭杀钉螺。” “灭杀钉螺最简单的办法,我只能想到两个。” “其一,将河水放干,然后捕捞,撒生石灰……” “其二,直接将原有的河道填平,重新开挖一条。” “比较大的河流,只能靠捕捞……” “你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分析一下,哪些河道可以用第一种办法,哪些可以用第二种。” “不同的河道,又该如何进行这两项作业。” “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办法灭杀钉螺,那就更好了。” 白英点点头说道:“此事好办,我明日就动身去考察南方各省的水流布局,尽快拿出方案。” 陈景恪劝阻道:“此事非一日之功,可能要二三十年才能完成,不急于一时。” “你还是先养好身体,后续朝廷用到你的地方还有很多。” 白英笑道:“没关系的,江南水网密布,处处皆可通船。” “我在水上飘泊二十年,乘船对你们来说会身心疲惫,对我来说就是休养生息。” “此行我只是考察水系,不用亲自下手干活,无碍的。” 陈景恪却坚持道:“你先休息一周,我好好给你调理一下,看情况再说。” “不用和我争辩,此事我说了算。” 白英感受到他的关心,很是感动,说道: “好,那我就听你的,好好歇上几天。” 但他并不是真的歇着,而是让人找来了江南水网分布图,开始在地图上做初步的规划。 陈景恪心中是非常佩服,难怪上辈子能封神。 这态度,已经超过大部分人了。 不过作为医生,他还是严格规定了休息时间。 每隔半个时辰就要休息,每天办公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时辰。 朝廷要大动干戈,在南方开展除血吸虫活动,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有事不关己,毫不在意的。 也有诧异的,这不像是洪武大帝的手笔啊。 哦,原来是太孙力主此事。 那就不奇怪了,太孙仁慈啊。 南方地区的人民,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欢呼雀跃。 得知是太孙力主此事,还决定留下和大家一起除虫。 江南百姓,无不感激涕零。 之前因为种种改革,利益受到损害而对朝廷心有不满的人,也改变了想法。 至少太孙是将咱们南方人当人看的。 可以说,在这一刻,朱雄英已经成了南方人心目中真正的君主。 到庙观礼求神拜佛,都会加一句,保佑太孙平安万年。 更有很多人家,都开始为朱雄英立牌位,早晚三炷香感谢。 然后纷纷响应除虫行动,愿意倾家荡产协助朝廷除虫。 面对这种情况,陈景恪欣喜不已。 民心可用啊。 但也足见江南百姓,被血吸虫祸害的有多惨。 除虫,需要广大百姓配合才行,光靠朝廷是做不到的。 想让百姓配合,就需要让他们知道问题在哪,如何做。 借着这个机会,陈景恪派出了大量人员,主动宣传《防虫论》。 并要求地方衙门开展培训班,向百姓宣传《防疫手册》和《防虫论》两本书。 朝廷已经将除虫列入政绩考核,此事关系到自己的乌纱帽。 南方各级官吏自然全力配合,不敢打一点折扣。 甚至会出现加码的情况。 朝廷轰轰烈烈的除虫运动,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 更多的蛮夷部落走出山林,主动入籍。 其中就有一个五万多人的大部落。 这个部落屡次和地方衙门做对,甚至一度出兵和衙门对峙。 这一次,部落首领亲自带着家族所有男丁,前来朝觐太孙。 用他的话说,感受到了太孙的仁慈。 他相信,一个如此有担当,把人当人看的君主,不会欺骗他们。 他们愿意相信、追随这样的君主。 带着全族男丁过来,是为了表达诚意和臣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实在太过恶劣有关。 疟疾、血吸虫等等疾病,肯定是生活在山里的他们最容易得的。 入籍大明,在山外拥有一片土地,显然是最舒服的。 但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朱雄英的个人因素。 为什么以前他们不肯出山呢? 说白了还是他们不信任朝廷,不信任地方衙门。 现在朱雄英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成功赢得了南方蛮夷之心,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他们愿意出山归顺,接受朝廷的条件,也是因为朱雄英这个人,而不是朝廷的优渥条件。 而蛮夷臣服,又反过来加重了他在朝中的分量。 此时的他,正式从纸面太孙,变成了一股真正的政治势力。 拥有了在朝堂发出自己声音的资格。 第220章 心怀鬼胎 洪武十九年,有三个人给南方人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第一个是晋王朱棡,带着锦衣卫将南方各省的士绅宗族势力,梳理了一遍,杀的血流成河。 凶名能止小儿夜啼。 第二个就是太孙朱雄英,不惧艰险陪南方人攻克血吸虫,又安抚蛮夷解决隐患。 在南方百姓心目中,他的存在一度感超过了皇帝。 成了百姓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王者。 第三个自然是陈景恪,他发现了并找到了解决血吸虫的办法。 让南方数千万百姓,看到了曙光。 可谓是万家生佛。 下半年,朱雄英和陈景恪将血吸虫病,最严重的几个省份,挨个转了一遍。 每到一地都亲自下到乡村,去除钉螺第一线慰问百姓。 每到一地,都能引起当地百姓的热情接待。 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万民伞都收了不知道多少把。 上下一心,南方百姓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很快就熟悉了血吸虫病的成因以及防治之法。 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孩童,都知道喝热水吃熟食,杀钉螺除害虫。 捕杀钉螺的工作,也开展的很顺利。 大江大河没办法,只能通过人为慢慢捕捞。 稍微小一点的条件符合的,就从上游截流然后捕捞,撒生石灰灭杀。 再小一点的,干脆直接在旁边新开一渠,将老渠填平。 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前世都用了将近二十年才完成治理工作。 这一世缺少各种机械,纯靠人工只会更慢。 但还是那句话,有办法总比没有办法好。 只要政策能延续下去,血吸虫的危害就会一天天减少。 总有一天,南方百姓再也不用担心这个恶魔。 至于这个政策能否延续下去,根本就不用怀疑。 都列入南方管理考核了,没人敢不上心。 况且这是朱雄英力主之事,是他的功绩体现。 只要他还活着,就不用担心这项政策被废。 只要他的寿命能向老朱看齐,很多事情都不再是问题。 就在他们的灭虫行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朱棡也在两广杀疯了。 朝廷打击地方士绅宗族势力,从来都没有瞒过人,也瞒不住。 朱棡在福建、江西和湖广做了什么,天下人都知道。 尤其是两广地区的士绅宗族势力,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正所谓唇亡齿寒,虽然朱棡还没来两广,但照这个架势早晚会来的。 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主动出击。 他们先是联络朝中南方出身的官吏,让他们想办法阻止朱棡的暴行。 很多朱棡的‘罪证’,就是他们提供的。 然而以前很喜欢替他们发声的官吏,这次很大一部分选择了缄默。 官职越高的人,就拒绝的越干脆。 只有部分中下级官吏,选择为他们发声。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 一开始皇帝将所有弹劾奏章留中不发,就在这些人准备再接再厉的时候,他们自己被锦衣卫给查了。 有句话已经说过无数遍,当官的都经不起查。 全杀了肯定有冤枉的,隔一个杀一个,全是漏网之鱼。 朱元璋只是派人去查了一下,弹劾朱棡比较激烈的人,很容易就收集到了足够的证据。 将几个典型拿下,剩下的人顿时就知道发生了什么,再也不敢说话。 但此举也无疑是向外释放了一个信号,事情不会如此轻易就结束。 两广宗族就开始想别的办法。 但形势比人强,他们能做的实在不多。 造反? 算了,谁家的户口本都不是批发的。 配合朝廷的行动,最多就是宗族被拆分,造反那就是全族被灭。 很多家族选择服软,主动向地方衙门申报了土地数量,将隐匿的人口全部供出。 只希望将来分拆的时候,能将他们的族人,安置在比较肥沃的土地上。 如此,说不定两边都能发展的很好。 但也有宗族不服气,或者说他们背地里做的事情太恶劣,一旦被揭穿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索性就强硬到底,搏那一线生机。 至于族内其他人会不会被牵连……我自己都要活不下去了,谁还管他们? 在朱棡还没到来之前,就有宗族势力私下联络两广的番蛮部落。 希望能和他们结盟,共同对抗朝廷。 他们很聪明,找的都是和朝廷、地方衙门不睦的部落。 这些部落正愁找不到突破口,见这些宗族势力主动结盟,自然是非常高兴。 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 但合作并没有那么简单,谁为主谁为从,该如何分配利益。 这些都需要慢慢的协商。 还没等他们商量出个所以然,朱棡就已经先到了。 他一来就先突击了两个大宗族,将其族长、族老在内的骨干,全部抓起来杀了。 然后才公布证据,两家全部参与海上走私,甚至有和倭寇勾结的嫌疑。 两广从上到下都保持了沉默。 证据重要吗? 当然重要,这样朱棡的行为才名正言顺。 可也不重要,就算没有证据,他也一样会动刀子。 拿这两家动手,不过是为了立威罢了。 但立威这一招确实很好用,更多的宗族选择了服软,主动配合朝廷工作。 而那些准备强硬到底的宗族,则加紧了行动。 想和蛮夷部落结盟的,在谈判的时候开始主动退让,签订了不平等条款。 还有一些宗族,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 澎湖列岛海域,冈本日川看着密布海面的大小船只,心中充满了得意。 “纯太郎,来了多少人了?” 松下纯太郎回道:“冈本阁下,已经有两千七百武士到来,共有船只八十六艘。” “还有更多的人在往此处赶,预计最终会有五千人前来共襄盛举。”

相关推荐: 大上海1929   被迫和豪门大佬联姻后祁少每天想离婚   极品风流假太监   哥哥,爱我(H)   亡主   在男团磕队友cp,我社死了   精灵:帕底亚退役冠军的再就业   盖世神偷   离婚后恋爱   我穿越成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