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题,而是正色道: “方才我们说了朝廷应当肩负的责任,却还未说它为何要肩负这个责任,又是谁给予的它这份责任。” 朱元璋不再说话,只是倾听。 他想知道,在天赋皇权和契约论之外,陈景恪还能提出什么更先进的理论。 朱雄英则已经默默地提起笔。 朱标颔首问道:“方才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却没有头绪,不知景恪有何见解?” 陈景恪说道:“想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先要了解什么是国家,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 朱标提出疑问:“之前你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不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国家吗?” 陈景恪回道:“是的,生产力发展为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物资基础。” “可生产力发展,就一定会形成国家吗?不见得吧。” 朱标略微思索,缓缓点头:“原来如此,国家诞生的原因更加复杂,生产力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陈景恪说道:“正是如此,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国家是什么。” 前世对于国家的解释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是统治阶级发明出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陈景恪自然不敢否认这个解释,但现在是给皇帝画大饼的时间。 既然要画大饼,那肯定不能说的这么赤裸裸,否则这个饼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他决定换个角度来解释,将饼画的好看一点。 “我认为,国家是生活在一个区域内的群体,共同组成的政治组织。”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直到三人都点头表示懂了,才继续往下说: “那么这个群体为何要组成国家呢?是什么促使他们这么做的?” “我的答案是,自然环境和内部竞争。” “在大明周边有很多原始部落,他们的生产力非常低下。” “不会织布,只能用树叶兽皮制作衣服。” “没有金属工具,只能用石头打磨的工具。” “这与史书上描写的,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情况何其相似。” “我曾经提出建议,让朝廷记录各个藩属国和部落的风土人情,其目的就在这里。” “通过观察研究这些原始部落的情况,能得知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存的,有助于推演我们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朱元璋恍然大悟:“咱还奇怪,这些蛮夷部落有什么好研究的,原来你的目的是在这里。” “快给咱说说,你都研究出了什么。” 陈景恪接着说道:“没有先进的工具,人类个体的力量是脆弱的。” “无法抵抗猛禽凶兽的袭击,更无法应对大自然的天灾。” “只有抱团才能驱赶猛兽对抗大自然,才能在恶劣的环境里存活下来。” “根据研究蛮夷部落的情况可以得知,最早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抱团的。” “但是家庭的力量还是太脆弱,慢慢的不同的家庭开始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庞大的群体。” “这个群体可以称之为部落。” “部落集众人之力发展,慢慢的开始壮大,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部落的强大。” “但是,人类面对的敌人不只是大自然,还有人类自己。” “部落与部落之间,因为种种原因掀起了战争。” “为了应对更加残酷的同类竞争,部落开始结盟,于是部落联盟时代到来。” “随着竞争的日渐剧烈,各个部落联盟内部抱团越来越紧密。” “为了获得最终胜利,他们开始探索更加先进的制度,于是国家就诞生了。” “比起部落,国家在制度上就先进太多了。”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家能更好的调动群体的力量。” 朱元璋皱眉说道:“这和大禹治水建立夏朝的推论相违背啊。” 朱标摇头解释道:“不,并不相违背,两者恰恰是相互印证的。” “不论是为了应对同类竞争,还是为了治理大洪水,都说明国家是人类面临困境时抱团取暖的结果。” 朱元璋略微思索,才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是咱有欠考虑了,你继续说。” 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解释了国家诞生的原因,那么朝廷肩负的责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咱们再重新回到部落时代……” “部落的形成确实解决了生存问题,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部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直白点说,大家对部落的需求是什么,部落又该如何满足大家的需求?” “当时的组织形式是很松散的,权力不全掌握在部落首领的手里,部落成员拥有极大的自由。” “如果部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成员的利益,部落成员就会离开加入别的部落。” 朱元璋不禁颔首道:“个体的要求肯定是活下去,部落要满足这个需求才行。” 陈景恪说道:“对,就是活下去,而活下去又可以拆分成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安全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物资上的满足。” “用殿下的话来说就是,国泰民安。” “所以,部落诞生之初,天然就肩负着‘国泰民安’的重任。” “等国家诞生,这个责任自然而然的就交接到了它的手里。” “将部落看做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那么它想要一直存在下去,就必须想办法使‘国泰民安’。” “如果做不到,成员就会抛弃它加入别的部落。” “当失去所有成员,它也就不复存在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天然肩负的责任吗……” 朱标先是点头,然后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方才雄英提出的死刑问题如何解释?” “不论是契约论,还是抱团取暖,百姓都不可能赋予任何人处死自己的权力。” 陈景恪解释道:“所以,太孙才说契约论太过于片面,国家制度的形成更加的复杂。” “我以为,除了国民赋予的那一部分权力之外,国家还从风俗习惯中借用了一部分权力。” “在律法出现之前,如果有了矛盾要如何解决?” “一般两种方式,一种是拳头理论,谁的拳头大谁有理。” “还有一种叫同态复仇,别人怎么伤害你的,你就怎么报仇。” “用我们的俗话来说,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别人弄瞎了他一只眼睛,他就把别人的眼睛也弄瞎一只。” “欠债就要还钱,杀人就要偿命。” “这种最原始的风俗习惯,被当时的人广泛接受,大家都认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后来这个风俗就被部落继承,慢慢形成了律法。” 三人再次点头,有道理,这么一说就解释的通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同态复仇太极端了。” “有人无意中伤到了人,就要让他受同样的惩罚,是不是太冤枉了?” “而且受到伤害的人也无法得到任何补偿,最后两个人都成了受害者。” “如果两个人都受伤严重失去劳动能力,就会变成两个家庭的负担。” “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隐患。”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后来就有了更加人性化的律法,无意中伤了人,可以通过钱财赔偿来弥补对方的损失。” “这样对大家都好……” 朱标连连点头,说道:“很有道理,即便是现在,律法也是在风俗道德的基础上制定的。” 陈景恪回道:“所以,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在很久以前就奠定了。” “诸子百家的学问,也不是先贤一拍脑门想出来的。” “而是他们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再结合当前情况进行的改良。” “这其中儒家是做的最好的,它继承了华夏文明中的很多闪光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同世界这个终极理想。” “大同世界,可以看做是国家肩负的责任的具象化。” “以前人们只知道,朝廷肩负着责任。” “可这个责任具体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没有一个标准。” “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现在儒家告诉了世人,这个责任就是建立大同世界。” 三人再次点头,经过这一番剖析,他们终于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对治理国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陈景恪见他们听进去了,心中也非常高兴。 这个饼是画给朱元璋祖孙三人的,又何尝不是画给他自己的。 比起‘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个冷酷的回答,他更喜欢自己画的这张饼。 他无疑冒犯任何先贤,但现在是大明,解释权掌握在他手里。 这个饼,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至于后人认不认同,无所谓了。 他努力过,就足够了。 说的兴起,他又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很多人抨击大同世界,认为是幻想,是骗人的东西,不可能实现。” “这个论调一直存在。” “就好比,有人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也没见谁去效仿他们啊?” “树立一个孤独的道德标准,有什么用?” 朱标马上就想到了《盐铁论》这本书,这个论调是桑弘羊用来驳斥文学贤良的。 你们天天吹捧古代的圣贤,有个屁用啊,也没见国家变好。 “我只能说,持这个论调的人,是在否认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孤独的道德标准就像一把尺子,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如果没有这些道德标尺,就好像人类嗅觉失灵,不知道什么是香什么是臭。” “等饿了不是去厨房,而是闻着味儿就钻进厕所了。” 额……三人都有些无语,这个比喻实在有点让人恶心。 “我们不一定要去学圣贤,但必须要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值得赞扬的。” “与他相反的行为,就不那么值得夸耀了。” “不要求人们去学他,只要大家别往相反的方向走就可以了。” “儒家思想起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它的思想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但至少它确立的一套标准,让人们知道该怎么去做。” “同理,大同世界也是一样。” “虽然这个终极理想很难实现,但有一个标准总比没有标准要好。” 三人再次点头,至少对他们来说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朝廷肩负的重任,就是带领黎民苍生向着大同世界前进。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儒家也有缺点,太过于理想化。” “他们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 “说起道理头头是道,问他们解决的方案,就只会追忆上古先王之治。” “所以,儒家只适合用来当尺度,用来给人们树立一个标准。” “如何达成这个标准,还需要问法、兵等百家,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来。” 朱标心中一动,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是汉宣帝的名言,一句话道尽了汉家制度的本质。 他还说了另外一句名言:亡我汉家天下者,太子也。 明知道刘奭不堪大用,因为和许平君的感情,还是立他为太子。 果不其然,西汉朝从刘奭开始,朝着亡国方向急速前进。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所以,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学说,什么样的制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否带领大明走向大同世界。” “这是国家天然肩负的责任,是历史赋予他的任务。” 第255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 听到‘历史赋予的使命’,朱元璋祖孙三人都有些激动,很轻易就接受了这个概念。 作为推崇祖先崇拜,又最擅长记录历史的文明,华夏人对‘历史’有着别样的情怀。 史册留名,是人一生最高的追求。 先秦时期的刺客,为了青史留名甘愿付出生命。 东晋桓温更是说出了,‘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样的话。 朱元璋祖孙三人自然也想青史留名,与历代明君雄主相媲美,甚至想在功绩上超越历代君主。 朱雄英亢奋的道:“历史的使命交到了大明的手里,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朱元璋很是喜欢他的雄心壮志:“乖孙有这个抱负就好。” 朱标却说道:“盛世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开创的,景恪虽然提出了种种改革,还拿出了帝国计划。” “但我们谁都不知道最终结果会如何,只能一步步往前走。” 朱元璋颔首道:“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几千万苍生,谨慎一点是好的。” 陈景恪自然不能告诉他们,这些是未来的趋势,不过他也已经想好了另一套解释: “方才我说过,制度奠定在很久以前。” “我的变法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观察历史,梳理国家发展的脉络,从中推演出的结果。” 朱标精神一震,追问道:“你在历史中发现了什么?” 朱元璋也立即就坐直了身子,熟悉的味道又来了,开课。 陈景恪清了清嗓子,说道:“首先是关于国家和朝廷,国家的发展其实就是中央集权的过程。” 朱标不解的道:“中央集权?” 陈景恪说道:“对,中央集权,也就是天子的权威越来越大。” “从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到建立更加严谨的国家,是一次对君主权力的增强。” “夏商周采取封建制度,天子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诸侯王拥有极大的权势,甚至可以反过来取代天子。” “秦朝大一统之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一个县令都要君主亲自任命。” “权力再一次集中,皇帝的权力再一次增强。” “两汉隋唐时期,世家豪强力量强大,他们通过掌握学问,垄断了做官的门路。” “皇帝也不得不向他们妥协……” “唐朝末年世家豪强被消灭,等宋朝建立,再也没有势力能掣肘皇权,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增强。” “大明建立,洪武十三年陛下废除丞相制,彻底终结了一千多年来皇权和相权之争。” “天下大权尽归天子之手,陛下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乾纲独断。” “放在两汉隋唐时期,皇帝要是敢废丞相,定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在我大明,几乎没有人敢反对,陛下很轻易就达成了目的。” 朱元璋非常的得意:“你是说,咱废丞相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陈景恪颔首道:“目前来看确实如此,天子大权独揽,能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任何政策都能得到贯彻执行……” “大明的种种变革都能顺利施行,也得益于此。” “但此举到底是对还是错,还要看陛下带领大明走向何方。”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若咱能实现国泰民安,此举就是明智的,历史也会给予很高评价。” “若做不到,就会被天下人唾骂,这个道理咱懂。” 陈景恪说道:“是的,天子大权独揽,将天下的重担负于己身。” “若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大概率是要遗臭万年的。” 朱标眉头一皱,提醒道:“景恪,慎言。” 朱元璋却摆摆手说道:“他说的都是大实话,这里又没外人怕什么。” “其实废除丞相制,咱心里也有些犯嘀咕,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正确。” “景恪你这一番分析,替咱去除了心中的担忧。” “接下来就要看咱,如何肩负起历史给的责任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却摇头说道:“不,咱一点都不英明。” “以前咱一直将天下视为私有,将百姓视为奴仆,今日才知道何为天子。” 陈景恪赞道:“陛下能有此想,就已经超过历史上大多数君主了。” 朱元璋只是笑笑,转而说道:“继续说,除了中央集权,还有什么发现?” 陈景恪说道:“还有就是关于民的,或者说是关于人权的。” 人权?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我记得你和方孝孺说过这个词,还让他去观察思考其中的深意。”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知道这件事情,回道: “是的,人权就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力。” “华夏数千年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人权不断完善的历史。” 朱元璋说道:“哦,详细给咱说说。” 朱标也露出倾听之意。 陈景恪说道:“先秦时期最底层的人,一出生就被禁锢在村子里,生老病死都不允许离开。” “他们没有自己的姓氏,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地位约等于牲畜。” 听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不是针对陈景恪的,而是想到了自己。 虽然他们有姓氏,可照样不配拥有正式的名字。 他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他自己在家族行八,所以叫朱重八。 说起来他们是拥有户籍的平民百姓,可事实上就是两条腿的牲畜。 陈景恪没有察觉到他的变化,自顾自的说道: “秦国变法采用军功爵制,最底层的人终于拥有了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 “路引制度的施行,让百姓有机会离开村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等秦朝大一统重新录入户籍,最普通的百姓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姓氏。” “百姓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权力,虽然这个权力很小,但也总比以前强。” “到了唐朝时期,村子依然被高墙围起,城池内部以坊市隔开,百姓想要外出是非常困难的。” “出入城池都要有路引,若把守城门的人擅自放没有路引的人进出,就要受到惩罚。” “到了宋朝,村镇的围墙被拆除,路引制度进一步放开,百姓可以随意进出城池。” “虽然我很鄙视宋朝,但在这一点上他们做的确实很不错。” “学问在这个时期彻底普及,普通百姓也有机会读书识字。” “尽管很难,但比以前没有任何机会,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
相关推荐:
我的傻白甜老婆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新年快乐(1v1h)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篮坛大亨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蝴蝶解碼-校園H
树深时见鹿
万古神尊
秘密关系_御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