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只需要操心政务,现在又多了一项任务,造孩子。 属于劳心又劳力了,实在没工夫关心这些事儿。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很快他就听到了这本书的消息。 还是在朝堂上听到的。 有言官弹劾此书带坏社会风气,要求列入禁书行列。 把他吓了一跳,莫非这书惹出事来了? 仔细一问才知道并没有。 这个言官就是在行使自己的本职工作,闻风奏事。 陈景恪很是无语,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本来就是人家的本职工作,也不能说人家错了。 更何况这书是用笔名发表的,很少有人知道是出自他们两口子的手笔。 也不能怪言官不长眼。 朱元璋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则乐开了花,让你小子瞎折腾。 不过还是要给女儿女婿面子的,就说不过是一神怪小说而已,无需大惊小怪。 此事就此揭过。 那个言官也没有揪着不放。 这事儿说白了不值一提,但言官风闻奏事,就是要将社会上一些比较大的动静汇报给皇帝。 他汇报了,本职工作完成了。 皇帝也处置了,就没必要穷追猛打。 不过能被言官拿到朝堂上弹劾,也足以说明海盗火了。 退朝之后,陈景恪去了解了一下情况。 发现这本书确实火了,只是火的方式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在社会的上层,属于黑红。 毕竟海盗确实不受待见,但故事性确实强。 大家属于是一边鄙视,一边偷偷的看。 看完就凑在一起贬低。 在中下层就是真的火了,普通百姓才不管主角是什么人,故事好看就行。 但要说这本书在哪个群体最受欢迎,毫无疑问是沿海地区的百姓以及海商群体。 至于原因,就不多赘述了。 但要说这本书带来最大的影响,不是促进了海盗行业的发展,也不是吸引大批百姓向往大海,而是妈祖的祭祀。 本来妈祖祭祀,只在东南沿海几个港口城市流行。 随着这本书的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神灵。 更多沿海城市的百姓,开始自发的信奉妈祖。 尤其是很多海商,本着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出钱出力修筑妈祖神祠塑造神像。 更是刺激了妈祖信仰的推广。 要说反应最快的,非道教莫属。 龙虎山立即抓住机会,将妈祖请进了龙虎山祭祀,随后东南道教各分支也相继效仿。 妈祖正式成为道门正神,让妈祖祭祀更加规范化。 后来这本小说随着海商的足迹流传到了海外,南洋各岛屿上也相继出现了妈祖祭祀。 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度,也有了它的信仰。 还有一点是陈景恪始料未及的,那就是海盗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剧情构造,影响了后来小说的发展。 在未来被捧上了极高的位置。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得知海盗小说火爆,尤其是想要推广的内容都被重视,陈景恪就彻底将这件事情给放下了。 ----------------- 没过多久,新的宗藩体系规则率先被制定出来。 里面更细致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军事、外交、商业等方面。 以前大明和藩属国之间,更多的只是名义上的宗藩关系。 藩属国名义上称臣,大明天子承认其国家的地位。 除了礼部制定了一套朝觐标准,就在没有别的制度方面的约束了。 而这套宗藩规则的出台,意味着大明和藩属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这套全新的宗藩法,群臣都给予了支持。 虽然他们不知道帝国计划,却也知道这套新规则的好处。 到了这会儿就算再傻的人都知道,大明要对外扩张,要将皇子封到本土之外的土地上当王。 那么之前旧有的宗藩制度自然就不适用了,出台新法案是很正常的。 而且这套新法案怎么看都对大明有利,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唯一受伤害的,可能就是之前的那些异族藩属国了。 但可惜的是,面对大明的强势他们连反对意见都不敢提,就这样全盘接受。 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在鸿胪寺设置了一个外遣官的职务。 该官吏常年驻扎在藩属国,监督各藩属国执行新规的情况。 让各藩属国叫苦不迭,却又不敢拒绝,别提多难受了。 所谓外遣官,其实就是现代各国普遍存在的驻外大使。 陈景恪给朱元璋讲这玩意儿的时候,被狠狠的嘲讽了一番。 什么驻外大使,懂不懂什么叫宗主国? 咱派使节过去,那都是宣布圣旨,监督指导工作,不是为了什么方便沟通交流。 不过,老朱虽然嘴上傲娇,行动上还是很老实的,就在鸿胪寺设置了这么个职务。 -----------------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十月,北伐大军正式班师回朝。 朱标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随后就是献俘仪式。 朱元璋亲自去祭祀苍天,以表功绩。 之后就是盛大的庆功宴…… 冯胜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灭了高丽他的功绩直追徐达,一时间是真的风光无比。 其次就是蓝玉了。 这次北伐看似劳师动众,实际上没打几个硬仗。 最大的一场硬仗,反而是他率军突袭庆州一战。 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庆功宴上的二号功臣,不知道多少人围在他身边说着恭维的话。 其他立功的将士也都笑的合不拢嘴。 与之相反的,是被邀请来观礼的诸多藩属国使节。 心情无比的沉重。 然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顺从。 祈求大明君臣看在他们恭顺的份上,能容许他们继续存在。 这些都略过不表,对于陈景恪来说,他更关心的是自家好兄弟徐允恭。 “黑了、胖了……看来在军中的日子过的还不错。” 徐允恭的变化很大,皮肤变得黢黑粗糙,身材却更加的魁梧,还多了一股剽悍之气。 “看来还是军中更锻炼人啊。” 见到好兄弟,徐允恭也非常高兴,滔滔不绝的介绍起辽东的情况: “那里真是好地方啊,野外到处都是猎物。” “随便一个水洼,里面都有成群的鱼。” “野兔子都不怕人的,你看着它,它也看着你。” “尤其是一种叫傻狍子的……” “土地也非常肥沃,那黑土用手一捏都能滴出油来。” “只可惜,冬季太冷又太漫长,不适合居住。” 陈景恪心下也向往不已,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前世经过大开发之后,这种情况基本消失,他也只能在书本上看一看这样的描写。 但要说多喜欢这种环境,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真要让他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开发后的环境。 谁要是说喜欢这种原生态,就先去深山老林里待几天,出来后看还能有几个坚持不改的。 “辽东始终未能得到开发,不是因为气候寒冷,而是因为动乱。” “等彻底平定草原,辽东也能安定下来了,到时朝廷会着手进行开发。” 徐允恭点点头,没有多关注此事。 他心思全在用兵打仗上面,不想插手内政方面的事情。 给陈景恪说这些,也不过是觉得那里环境独特而已,并不是要讨论如何治理这块地方。 接着他就将话题转到了军事方面。 “纳哈出虽然投降,但他手下很多人并不想投降,只是被裹挟身不由己。” “很多降将降卒中途逃走,甚至有一支想要劫掠运粮队,差点酿成大祸……” “虽然后来我们加强了防范,但局势还是非常混乱。” “朝鲜的情况要好的多……没有册封朝鲜王的时候,也是叛乱不止。” “后来恢复朝鲜国号册封朝鲜王,局势反而平定了。” 陈景恪说道:“都是为了利益罢了。” “最开始他们以为大明要在那里建立郡县制,那简直就是在要他们的命,自然会跳出来反抗。” “后来发现大明恢复了朝鲜国号,依然重用原本的权贵。” “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自然就不愿意反叛了。” 徐允恭点点头,说道:“使节团的作用也很大,冒着危险去游说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不少人为此牺牲。” “后面又帮助新建的朝鲜国梳理政务……” “我们能顺利撤军,他们居功至伟。” 陈景恪心情沉重了几分,说道:“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的,封赏会如数交到他们的家人手上。”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忽然问道:“你见到方孝孺了吗?他现在如何了?” 第259章 乱认祖宗 说起方孝孺,徐允恭一脸的敬佩,道: “方先生真国士也。” 陈景恪虽然有各种渠道,可以获得朝鲜那边的信息,但毕竟远隔重洋,了解的并不细致。 见徐允恭都如此敬佩,非常的好奇: “哦,他都做了什么?竟让你如此夸赞。” 徐允恭娓娓道来,将事情大致讲了一遍。 最初的时候,高丽很多人心中是非常仇视大明的。 一些原本亲大明的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从而走上了敌对之路。 甚至使节团里的很多读书人,都认为大明此举非义战。 方孝孺第一个站出来反驳这种观点。 虽然无法说服心怀成见之人,却让支持大明行动的读书人,更加的理直气壮。 之后他又第一个走出去,联络以前认识的高丽文人,为大明争取人心。 期间遭受的刺杀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最危险的几次离死只有一步的距离。 “保护他的精锐将士都牺牲了二十三人,可见他面临的危险有多大。” “可是他毫不退缩,继续去游说高丽文人,甚至还在各大城市公开演讲辩论。” “使节团的文人受到他的感染,也纷纷出动为大明争取人心……” “前后共计六十七人死于敌人刺杀。”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牺牲,逐渐挽回了高丽文人之心。” “为后续平定叛乱,建立朝鲜王国,奠定了基础。” 陈景恪端起酒杯:“敬义士。” 然后一饮而尽。 穿越后第一次喝酒,呛的他非常难受。 徐允恭连忙给他倒了一杯水,说道:“不会喝酒就别勉强自己。” 陈景恪灌了几口茶,说道:“我是高兴,大明文人的脊梁还在。” 这些事情有些是他知道的,有些是第一次听说。 作为一名华夏人,他心中对那些人充满了敬佩。 “大明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陛下已经决定,授予参与此事的文人军功。” “以后但有空缺,会优先任用他们。” 徐允恭也由衷的感到高兴:“陛下英明……相信经此一事,大明会有更多文人站出来。”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继续说,方孝孺最近在做什么?” 徐允恭回道:“正带领一群高丽文人,说是要编写一本朝鲜史,为朝鲜溯本归源。” “此事现在已经成为朝鲜最大的盛事,无数文人想要参与其中。” 写史?陈景恪眉头微皱:“此事上报朝廷了吗?” 徐允恭颔首道:“朝鲜王呈送了一批国书,随凯旋大军一同送来应天,想必有关于此事的奏报。” 陈景恪恨不得立即将朝鲜国书取过来,看看有没有这玩意儿。 编史书本来就是大事,给朝鲜编史更是大事中的大事,一个不好可能会动摇大明在当地的统治。 方孝孺这是发哪门子的疯啊。 不过这会儿正在举行庆功宴,自然没时间给他找国书,只能等明天再说。 之后两人又聊起了其他事情。 总体来说,朝鲜王国的局势比大家预计的要乐观的多。 除了大明武力震慑,以及封王建制确保了旧贵族的利益。 大明使节团的文人,将高丽文人给安抚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人掌握舆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大明安抚住了文人群体,就相当于掌握了舆论。 愿意站起来反叛的人,自然就少了许多。 当然,和大明采取的均田制也有关系。 大明将没收的反叛权贵的土地,全部分给了高丽百姓。 要知道高丽之前的政治制度,类似于九品中正制,百姓就是权贵官僚的农奴。 获得自己的土地,那是前所未有之事。 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他们自然会支持大明。 徐允恭感慨的道:“你不知道,那些高丽百姓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时,是多么的激动。” 陈景恪心道,我可是太知道了。 获得土地的百姓,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能爆发多大的战斗力,可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那是能让血肉之躯战胜钢铁洪流的力量。 百姓被均田制收买,文人群体也被安抚。 旧权贵获得重用,保护了自己的利益。 三个群体的抵抗意志被瓦解,朝鲜定矣。 盛会总有完结之时,庆功宴很快就在喧闹中结束。 陈景恪起身回家,才发现自己的头竟然有些晕乎乎的。 这让他很是无语,竟然被一杯白酒给弄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不过这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不喝酒的决心。 一杯就这样了,多喝几杯谁知道会不会坏什么大事。 回到家,福清老远就闻到他身上的酒味儿,震惊的道: “您饮酒了?” 说着连忙上来要搀扶他。 陈景恪解释道:“就一杯,酒真不是好东西,我不喝酒的决定是对的。” “一杯就成这样了?”福清有些无语,又有些好奇: “什么事情,竟然让您破例?” 要知道,他们成婚喝的交杯酒也只是米酒而已。 陈景恪就将事情讲了一遍:“当时实在是太高兴,有些不受控制。” 福清明显兴趣缺缺,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这也值得您破例啊?” “等着吧,以后肯定会因为这事儿得罪人的。” 要是一直不喝酒,大家也不会说什么。 破一次例,就会有无数人希望你破第二次。 不破就是不给面子。 这个道理陈景恪自然也懂,却丝毫不在意的道: “随他们去,真正关系好的不会逼我喝酒。希望我破例的,我会在乎他们是老几?” 他的身份注定了不可能广交群臣,得罪就得罪了,是真的不稀罕。 福清笑道:“那也没必要刻意得罪人呀。” …… 第二天,陈景恪赶往皇宫参加早朝。 发现好些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向他,就连平日里看他不顺眼的文官,也投以友善的目光。 这让他很是别扭,发生啥事儿了? 这些人吃错药了? 正疑惑间,就听到有人在喊他,转头看去正是徐达、汤和、蓝玉等人。 他连忙走过来,主动向众人见礼。 这一圈人都知道他的底细,自然也都很客气的还礼。 不少第一次来参加早朝的人,不知道他底细,见到这一幕都露出惊讶之色。 这少年是什么人?为何这一圈大佬都对他如此礼遇? 等从别人那里打听到他的身份,则露出恍然大悟之色。 原来是太孙伴读陈景恪,难怪这群大佬都这么客气。 生子当如陈景恪啊。 另一边,见过礼之后,徐达笑道: “小子,我一直以为你最是冷静,没想到还是性情中人。” 陈景恪心中一动,莫非是因为昨天喝酒? “徐伯伯何出此言?” 徐达的回答证实了他的猜测:“昨天都破例饮酒了,还装糊涂呢。” 蓝玉也附和道:“是啊,连陛下都不能让你饮酒,竟然为了牺牲的将士破例,必须是性情中人。” 陈景恪苦笑道:“就是一杯酒而已……再说了,你们有那么多国家大事要操心,还有空关心我一个小辈喝酒啊。” 汤和笑道:“你可不是一般的小辈,你就没发现今天大家看你的目光不一样吗。” 陈景恪想起一路上大家怪异的目光,有些不敢置信的道: “这……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徐达说道:“你以为呢,现在但凡消息灵通一点的,谁不知道你是陛下的智囊。” “你的一举一动都有无数人关注着。” “昨天庆功宴还没有结束,你饮酒的事情就已经传开了。” 许多文官向他投以赞许目光,也有解释了。 他是听了使节团文人义士的事迹才喝的酒,自然被认为是对文人的尊重。 毕竟,那些文人义士已经被文官们,自发的推举为文人群体的代表。 我们文人也能为国赴死。 至于武将们怎么想……他们没什么特别的想法。 陈景恪娶了公主本就是勋贵行列的一员,自己人怎么做都是对的。 得知事情真相,陈景恪只觉得不可思议,又有些兴奋。 我已经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 ----------------- 因为北伐大军凯旋,今日的早朝格外的热闹。 也没谁会在这个时候给大家添堵,说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当然,主要是也确实没啥不开心的事情。 今年可谓是风调雨顺,战争也是节节胜利。 对大明和天下人来说,都是喜庆的一年。 朱元璋和群臣唠了一会儿嗑,顺手处理了一些政务,又颁布了几条政令,早朝就结束了。 退朝后,陈景恪和朱雄英一块来到乾清宫。 朱元璋一见面就打趣道:“你不是不饮酒吗?能为几个文人的死破例,今天也必须给咱破个例。” 陈景恪眼睛一转,说道:“我倒是想,只是最近实在不方便,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朱元璋本来只是开玩笑,听他这么敷衍,顿时不乐意了: “怎么又不方便了?必须给咱一个合适的理由。” 陈景恪不好意思的道:“这不是福清十八了吗,您懂得。饮酒可能会对孩子不好。” “哈哈……”朱元璋大笑道:“这个理由好,咱喜欢。多多努力,争取让咱早日抱上外孙。” 陈景恪连忙点头:“一定一定……” 朱标在一旁那叫一个无语,你们俩要不要瞅瞅自己再说什么? “咳,景恪
相关推荐:
表姑娘被退婚后
不婚(NP)
渣渣渣[快穿]_御书屋
余生请多指教顾医生
姐夫先听我解释
敛财人生之新征程[综]
亡主
叶老师家的小学妹
弄玉
兜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