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去拜见自家皇帝老子。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表现相当满意,尤其是最后时刻的稳重,更是让他无比欣慰。 狠狠的勉励了一番。 然后叮嘱他,好好配合朝廷经略南洋。 至于朝廷要如何做,又需要他怎么配合,则一句都没有说。 朱桢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之后他没有去探望自己的母亲,而是先去拜见了太子朱标。 朱标对这个弟弟自然也是一番宽慰。 等朱桢询问朝廷的南洋战略的时候,他才开口将新宗藩体系讲了一遍。 “楚国是大明在南洋分封的第一个同姓诸侯国,是大明南洋战略成败的关键。” “希望你能配合朝廷,完成这个计划。” 但他只说了朝廷的计划,却并未说该如何配合。 朱桢很是疑惑,啥情况?是你们没考虑清楚,还是让我自己看着来? 等他去参拜了自己的母亲,才从胡充妃那里得到答案。 “这事儿别说太子,就算陛下知道的都不一定很清楚,你应该去问陈伴读。” 朱桢疑惑的道:“陈伴读?陈景恪?” 他自然知道陈伴读是谁,只是无法理解,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何要去问一个伴读? 陈景恪的事迹他自然也知道,比一般人还要清楚。 可在背后出谋划策,和一手操办,是完全不一样的。 皇帝和太子就这么放心,将新宗藩体系和南洋交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 胡充妃说道:“除了他还能有谁。” 朱桢惊讶的问道:“陛下和殿下就如此放心?” 胡充妃压低声音说道:“你以为呢,最近几年大明的变革,全是出自他之手。” “最近两年陛下和殿下几乎事事询问他的意见……现在他就是大明的无名宰相。” “你最好和他保持良好关系,以后做事会方便许多。” 朱桢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仔细想想又觉得理所应当。 作为大明亲王,他了解的消息比外臣更多。 陈景恪都做了什么,他是很清楚的。 换成自己手下有个这样的人,自己肯定也会重用。 至于年龄……在能力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但又一个问题来了,该如何去见陈景恪。 私下拜访?别开玩笑了。 从地位上来说,陈景恪只是一个太孙伴读,他是正儿八经的诸侯王。 从亲戚关系上来说,陈景恪也是他妹夫。 不论从哪里看,他去拜访陈景恪都不合适。 让陈景恪来见自己? 算了,还是别给自己找刺激了。 这时,还是胡充妃替儿子解决了难题。 “你找个他和太孙在一起的时间去拜访太孙,不就可以了吗。” 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好找了,陈景恪和朱雄英俩人和连体婴儿一样,只要上班基本都在一起。 所以第二天上午,朱桢就见到了陈景恪。 朱雄英对这位六叔还是挺尊重的,见面也是一番称赞,并表示楚国的建设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朱桢趁机就说出了自己的问题,要如何配合朝廷。 都没用陈景恪回答,朱雄英自己就给出了答案: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六叔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将大明的标准推广到整个南洋。” 朱桢颔首表示明白,这玩意儿的用意太简单了,他自然知道。 “还有别的吗?” 朱雄英说道:“有,配合淡马锡的工作,同时监督淡马锡的一举一动,定期向朝廷汇报。” 陈景恪强调道:“一举一动,事无巨细,全部都要汇报。” 监视淡马锡,是朱元璋的意思,也是陈景恪自己的想法。 新宗藩体系和帝国计划,对大明对这个时代,都是前所未有之事。 谁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更是无法预料。 陈景恪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为了防止淡马锡出乱子,就必须要对它施加监管。 锦衣卫、监察使,是明面上的监察机构。 但这远远不够,这两个群体很可能会和淡马锡势力勾结,从而欺上瞒下。 而且在那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淡马锡的势力真出问题了。 就凭锦衣卫和监察使那几个人,也很难有太大作为。 朱桢不一样,楚国就在南洋本地,靠近淡马锡。 他手中有还有军队,可以直接出兵。 关键是,他是大明的亲王,和大明利益一致,不怕他反叛。 可以说,他才是确保淡马锡不会失控的最后一个环节。 朱桢也不傻,马上就知道,淡马锡是朝廷经略南洋的核心。 为何监督他懂,就是怕那里天高皇帝远出了乱子。 朝廷还是更相信他这位亲王的,所以才让他监视。 但这个配合说的就太笼统了。 朝廷要在淡马锡做什么,他要如何配合?配合到什么程度? 还好,陈景恪接着就介绍了详细的情况,最后总结道: “淡马锡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扼守麻六甲海峡;其二在南洋推广、管理宝钞。” “搞商业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宝钞……” 朱桢疑惑的问出了一个很多人问过的问题:“可以直接下令各藩属国使用宝钞,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 朱雄英反问道:“如何让宝钞流入藩属国?大明直接赏赐?还是强行用宝钞购买藩属国的货物?” 朱桢下意识的想说,强买咋了,藩属国还能反悔咋地? 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自己就是被强买的那一个,顿时就将话又给咽了回去。 “太孙英明,我大明乃宗主之国,自当为天下表率,岂可强买强卖掠夺藩属国货物。” 朱雄英差点笑出声,这脸变的是真快啊。 “所以,通过正常的贸易,将宝钞流入藩属国,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大明会从藩属国购买一些货物,也会向他们出售货物。” “如此,既能实现物资交换,补充各自所需,又能让宝钞流通起来。” “淡马锡就是大明打造的商业之城,旨在推动、管理藩属国之间的正常贸易,从而实现宝钞的流通。” 朱桢由衷的道:“太孙英明,我一定会配合淡马锡的工作,同时监视好他们。” 接着陈景恪给他讲了一些淡马锡的规章制度,让他心中有个谱。 听完之后朱桢再次感到震惊。 本来他以为商业之城只是个比喻,没想到竟然真的要围绕商业来打造。 所以得规章制度,都只有一个目的,打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秩序。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以至于产生了质疑: “这……将商贾之道的地位提到如此之高,太过惊世骇俗了。” 陈景恪严肃的道:“大明面临的也同样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要敢于跳出前人的窠臼,走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 “否则,我大明要如何统治这广阔的疆域。” 朱桢说道:“新宗藩体系就挺好的啊,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呢?” 陈景恪说道:“然后呢,重蹈商周覆辙?” 朱桢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用单纯的宗藩关系来约束,恐怕早晚会演变成商周那种情况。 诸侯王做大,最终取代宗主国。 如果他还是一名普通的藩王,肯定会说:能有七八百年国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可现在他是一名诸侯王,再说这话就不合适了。 但他脸上依然写满了不理解。 用商贾之道,就能维系好宗藩关系了? 重视商贾,乃取祸之道啊。 陈景恪也知道他的想法,但真的无法给他解释其中的缘由。 总不能将帝国计划告诉他吧? 况且,以他接受的教育,也无法理解帝国计划。 就算理解了,也同样无法接受用商业为纽带来实现这个计划。 正如老朱也同样无法理解,但朱标和朱雄英能理解,他还是同意了。 无法解释的情况,干脆就不解释,陈景恪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来回答他: “所以才需要你这位大明的亲王,盯紧淡马锡。” “一旦这里出现失控的情况,大明可以将这里彻底推平,一切从头再来。” “这也是为何将商业之城选在淡马锡的原因。” “远离大明本土,出现任何问题,都不会波及到大明。” “只要大明本土不出问题,一切都可以重来。” 朱桢这才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试一下也好,如果能成那再好不过,如果不成……” 他已经做好了随时摧毁淡马锡的准备。 作为大明的亲王,他不可能坐视任何事情威胁大明本土。 之后陈景恪又告诉了他,哪些地方需要他配合,哪些地方是他重点监视的。 整个谈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天。 朱桢对自己的任务,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接下来几天,他又几次找到陈景恪,询问一下了解不通透的地方。 有时候会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通过交谈,他对如何建设一个楚国,也有了大致的想法。 之后他又去和傅安等人见了一面,表面上大家自然很客气。 一开始傅安等人还很是担心,楚王高高在上,会不会不待见他们,以后工作上会不会给他们制造麻烦。 一番交谈下来,发现朱桢虽然不算谦虚,但对他们还算客气,也表示以后会配合淡马锡的工作。 这让几人都稍稍放下了心。 很快洪武二十年走完,大明迎来了洪武二十一年。 对于大明来说,今年可谓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朝廷上下都很高兴,年过的自然也就开心。 各藩属国也都派出了使节团,前来朝觐天子。 比起盛唐的万国来朝差了很多,至少草原和西域没有来人。 但南洋诸国、辽东各势力、西康也来了三个部族代表,总共国家起来近二十个国家和势力。 规模也已经不小了。 朱元璋虽然不好虚名,但也非常的开心。 高兴之余,就难得的给群臣放了个小长假。 在别的朝代很正常的事情,却让文武群臣无不感激涕零。 但在高兴之余,也有一点小小的不和谐。 这个不和谐是来自于陈景恪家庭内部的事情。 具体来说就是,福清没怀上。 第262章 动起来的大明 过完年陈景恪就发现,福清有点不对劲儿,神神秘秘的,几次回来都不在家。 问仆人,都说去上香了。 他很是好奇,这姑娘以前没烧香拜佛的爱好啊? 不过贵族女子多喜欢烧香,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至于为啥,自然是闲的呗。 女性地位低下,不能出去做事。 家里有钱不愁吃喝,天天闲着无所事事,也就只能发展一下业余爱好了。 这个年代,除了烧香拜佛还能干啥。 但很快他就发现情况不对,这姑娘咋越来越忧郁了呢。 莫非是看佛经看出心理疾病来了? 这下陈景恪坐不住了,连忙拉住媳妇一番交谈,终于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她确实去拜佛了,也确实有了心病。 但不是读佛经读傻了,而是一直没怀上孩子。 陈景恪很是无语,连忙开解道:“以前没怀是咱们不要,最近才开始努力,哪有那么快啊。” 福清摇摇头,说道:“徐允恭上次回京只待了半个月就走了,嫂子上个月就怀上了。” “咱们已经努力几个月了还不见动静……” 陈景恪恍然大悟,这才知道症结在哪。 去年末徐允恭随凯旋大军回京,只待了半个月就又跟随蓝玉匆匆前往辽东。 结果过年时候他媳妇就被查出怀上了。 当时徐达高兴的摆了好几桌邀请好友庆祝。 没想到这事儿竟然刺激到了福清。 她和徐允恭的妻子年龄相仿,人家半个月就怀上,她努力三四个月还没动静,也难怪会有压力。 还有一部分压力来自于其他人。 到了结婚年龄不结婚,就会有人传谣言,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结婚半年不要孩子,也同样会有人传谣,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一年不要孩子,那就等着吧。 直接就是不会生,偷偷的吃药治疗云云,谣言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即便福清贵为公主,也难以避免此类事情。 当然,别人倒不是传她不会生什么的,而是传的另外一件事情。 天谴。 福清小心翼翼的道:“您说,会不会真的是永昌侯的事情,让老天不高兴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苦笑道:“我都和你说过了,那是骗永昌侯的,天下怎么可能有那样的药。” 福清点点头,但很明显心中依然存着疑虑。 以前她也对此言深信不疑,可现在由不得她不疑神疑鬼了。 陈景恪知道,这种神神鬼鬼的事情,一旦她产生怀疑就很难打消,只能从别的地方想办法。 比如减轻家庭带给她的压力。 于是他就将此事告知了父母,让他们不要催促孩子的事情。 谁知道陈远和冯氏也很冤:“我们从来都没提过孩子的事情啊。” 冯氏说道:“虽然我很想抱孙子,可咱们家的情况我很清楚,怨不得人家公主,我怎么会催她。” 陈景恪还以为她说的‘天谴’的事情,连忙又解释了一遍。 陈远却摇头道:“你娘说的不是天谴的事情,是咱家……” “就这么和你说吧,你曾祖父妻妾四人,三十八才有了你祖父。” “你祖父妻妾两人,四十二才有了我。” “你娘就是当时家中无后才收养的孤女。” “她刚来家中,就有了我。” “我二十九才有了你。” “咱家就这种命,赖不了人家公主。” “你要是能在三十岁给陈家生出孩子,我和你娘就烧高香了。” 冯氏也很无奈的道:“是啊,咱们家就这种命,子嗣困难。” 陈景恪别提多惊讶了,还有这种事儿? 用科学怎么解释? 只能说,基因这种东西实在太神秘了。 他将此事告知福清,总算是缓解了她的心理压力,不再每天疑神疑鬼。 陈景恪怕她太闲了胡思乱想,就催促她继续写驸马传,还把《海盗》第二部的构思讲了一遍。 让她没事儿多琢磨琢磨写作。 总算是暂时将此事给解决了,陈景恪也松了口气。 很快他就发现,为啥福清会面临那么大压力了。 因为没多久,朱元璋、马皇后、朱标、徐达等人,都相继问了他类似的问题。 你不是说等公主十八岁要孩子吗,为啥这么久了还没动静? 连他们这些日理万机的大人物,都会操心这件事,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 估计平日里福清没少被人问这个问题。 对此陈景恪只能不厌其烦的,将家族情况说了一遍又一遍。 之后果然没有人再问,但他们是不是真信了,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总之这件事情算是告一段落,陈景恪终于可以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首先是楚国那边的详细情报传回,包括土地情况、土著情况、气候条件等等。 同时还带回了另一个消息,第一个落脚点已经建好,可以开启后续移民了。 于是,早就准备好楚王朱桢,带着两千户百姓,和大量的粮食农具、耕牛、铁器等物资乘船出发。 出发那天,朱标带领满朝文武前来送行。 临上船前,朱标担心的道:“六弟,保重身体,大哥等你年底回来团聚。” 朱桢心中非常的舒服。 不论这话是真情实意还是场面话,都比什么一定要管好楚国,不要忘记朝廷什么的要中听的多。 这种场合本来是轮不到陈景恪露脸的,但朱桢却主动找到他,说道: “陈伴读可还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 在众人的注视下,陈景恪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 “楚王一路顺风。” 之后朱桢就登船出发,船队会从长江入海,然后一路向南到达泉州。 经过修整补给之后,直达楚国。 送走朱桢,朝堂却并未恢复平静,反而变得更加繁忙。 没别的。 迁都。 耗时两年多,洛阳城终于修建完成。 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很多东西都要事先做准备。 太子朱标再次启程,前往洛阳坐镇。 这次他可是带着整个东宫一起去的,顺便还带走了半个朝堂的官吏。 这些官吏包括六部等各个衙门的人员,他们的目的就是在洛阳将架子搭起来。 为后续整体迁徙做准备。 接着,朱元璋任命了洛阳城的大小官吏。 然后从应天迁徙了一部分百姓过去。 同时还从江浙、两湖、川蜀、云贵等地,各迁徙部分百姓前往洛阳定居。 总人数达十五万。 这将是洛阳城的第一批百姓。 这还不算完,朱元璋又下旨拆分应天。 这其实是陈景恪的意思:“应天实力太强,作为京师自然没有问题,可作为陪都会抢了洛阳的风头。” “且地方太强,也不利于中央集权。” 此时的应天,地界包括了后世的安徽、江苏和上海。 地域之广阔,经济实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未来大明肯定要发展工商业,这里的实力只会更强。 到时候真的有可能会出现,陪都反过来压国都一头的态势。 而且地方势力的话语权太重,也确实会影响朝廷的政策,最后好处全让他一个得了。 朱元璋虽然看不到未来,但仅凭眼下他就知道,应天太强必然是隐患。 群臣自然不会反对,他们比谁都希望大明能平稳。 于是,就将应天一分为二。 一为江苏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江苏省,省治自然就是应天城(南京)。 另一个省的名字就比较有争议了,大家取了很多名字。 最后朱元璋拍板,凤皖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凤皖省,省治就放在了凤阳。 凤取自凤阳,朱元璋的老家。 皖是因为此地为古皖国地界,取历史悠久之意。 对这个名字,自然没有人会反对。 这时陈景恪又不安分了:“陛下,湖广的地盘也大啊……” 朱元璋看了看地图,然后湖广变成了湖南和湖北。 陈景恪又说道:“陛下,陕西……” 朱元璋脸一黑:“你闭嘴,陕西现在还有一半在北元手里,等
相关推荐:
镇妖博物馆
下课后的契约
徐安山梅及笄
红豆
让我为你按摩吧
文弱书生的顶级雌虫哥儿
娇媚娘子不谋爱,奸佞王爷借个种
【BL】师尊他在劫难逃
总有OMEGA想上我
有种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