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想当然了。 你规矩立的再好,也架不住后世子孙有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立铁牌太监不得干政,有用吗? 陈景恪敢肯定,他立下限制内阁的规矩,未来会被他的后人一条条废除。 这不是任何人可以左右的。 事实上内阁制度真的没有问题,至少陈景恪认为,它是古代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了。 内阁掌握议政权,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这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驳斥权是为了限制皇权而设立,这其实也是朱瞻基的初衷。 怕后世子孙出昏君,让群臣稍微限制一下皇帝的行为,不至于酿成大祸。 可以说,从哪里来看这都没有问题。 即便是让二十一世纪的人来看,也很难想出比这更好的制度了。 但这并不意味内阁就没有问题,恰恰相反,明朝内阁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 这个漏洞不是制度本身,而是成员构成上。 内阁成员全部是文官担任。 后果是什么历史已经告诉大家了。 文官集团尾大不掉,甚至让明朝皇帝拥有了易溶于水的特性。 所以陈景恪认为,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改变成员构成。 不能让文官彻底掌握内阁。 设立限制内阁的规矩自然也有必要,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朱元璋显然也察觉到了他有话想说,立即就问道: “景恪你可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陈景恪自然不能说,文官会让你的子孙易溶于水,说了他也不一定会信。 想了想,他说道:“不论内阁的权力有多大,它都是协助君主处理政务的机构。” “一国政务千头万绪,包含军事、民生、司法、商业等等方面。” “可是现在内阁成员全部来自于读书人,来自于文官,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没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 朱元璋目光怪异的看向他,没人能全知全能吗? 别人说这话咱信,你说这话咱只能当你是谦虚了。 “能进入内阁的肯定都是大才,可他们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 “所以,内阁成员不应该只有文官,而是从各行各业挑选人才进来。” “比如,文官出一人,军方出一人,司法官出一人,计官出一人……” “如此,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有专业人才以备咨询。” “我觉得,这样定然能更好的处理国家大事。” 朱元璋虽然不知道他的深意,却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提议: “好好好,这个提议好。” “咱以前就觉得,内阁用起来总感觉有点不顺手,只是一直找不到原因。” “经你这一说咱才明白问题在哪。” “内阁学士全都是读书人出身,处理民生事务他们很擅长。” “处理军事、司法等问题,他们总是出纰漏,可不就是不顺手吗” 陈景恪略微提点道:“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防止一家坐大。” “屁股决定脑袋,在党争面前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内阁掌握议政权,如果全有文官担任,那么他们制定的政策必然倾向于文官。” “到时军方、司法、计官等都会受到打压,这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果各方都出一个人,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朱元璋秒懂其中的道理,说道:“说的好,不可使一家独大。” “标儿这一点也要写进规矩里,内阁成员要选择不同的官吏担任,不可全用一种家之人。” 朱标自然也明白事情的轻重,说道:“是,过几日我就从各部挑选一人进入内阁。” 眼见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同,陈景恪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他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大明以后会如何,内阁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 但他敢肯定,必然比前世文官一家独大要强,这就足够了。 朱元璋又问道:“还有什么建议,一并说了吧。”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内学士拥有票拟之权,就无法时时待在陛下身边以供咨询了。” “所以,有必要新设一个类似的职务。” “可以在内阁增加一个观政的职务,比如叫内阁行走什么的。” “陛下有比较器重的官员,一时间又不知道该如何任命,可以放在内阁当行走。” “如此既可以供陛下咨询疑难,也可以让他们就近观摩内阁学士处理政务增长经验。” “将来有合适机会,可以直接外放为官。”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这个提议也不错,不过并不重要,你知道咱想听什么。” 陈景恪摊摊手道:“那我就真的没有什么建议了,内阁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极限了。” 朱元璋见此也没有在追问,正如他所说,内阁到这一步确实已经足够完善了。 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实践。 之后几人又一起讨论了一下细节方面的问题。 比如内阁成员具体选那些人,又如何保证他们不会陷入党争耽误政事等等。 这种重要的机构制度问题,他们也只能自己讨论,不能交给别人。 这一讨论就到了半夜,连饭都是端进来凑合着吃的。 孙福几次过来提醒他们休息,被朱元璋给训斥走了。 最后还是将马皇后请过来,他们几个大老爷们才意犹未尽的去休息。 ----------------- 皇帝、太子召见军方代表,整整开了一天的会,自然是瞒不住人的。 大家都在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 莫非是又要打仗? 可是太子不是才下令收缩兵力吗? 这么做简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脸,不太可能。 有人脑洞大开,莫非是……退功臣? 本来只是随便说说,可越来越多的人却觉得,这就是真相。 大明已经基本扫清四夷,北元也被重创。 现在皇帝明显有意让位给太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功勋集团就成了太子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皇帝在这个时候退功臣,给太子留下一个干净的政治环境,完全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人心都沸腾了。 尤其是文官集团,简直是欣喜若狂。 勋贵集团退了,那就该轮到他们上位了啊。 然后,朱标就给了他们迎头痛击。 内阁改组。 内阁学士不再全部由文官担任,而是改成,军方出一人,司法选一人,计官选一人,监察出一人,税务一人,行政官员出二人。 并且永为定例。 第276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 新内阁成员的构成一经公布,顿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军方、算学圈子等等非儒家群体,自然是非常开心,毕竟他们得到了好处。 但更多的还是幸灾乐祸,因为儒家倒霉了。 而文官集团则是义愤填膺。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司法、计官、监察等等,都是文官的一部分。 新内阁七名成员,只有一个是军方的代表,其他六个都是文官出身。 文官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为何他们还要这么不满呢? 此事说来话长。 文官最早指的是从事行政事务的官员,与从事军事的武将相对应。 儒家传人可以当文官,法家也可以,道家、墨家、佛家都可以。 甚至兵家传人从事行政事务,也可以称之为文官。 宋朝时期,儒家彻底压倒百家,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尊儒术。 司法体系是儒家把控,计官体系也是儒家传人在担任,甚至军方也到处都充斥着儒家的人。 从此时起,文官就成了儒家官员的专属称呼。 唯一还能保持一点独立的兵家,也备受打压。 武将就算有机会转任文官,依然是武夫出身饱受歧视。 这一世因为陈景恪的出现,事情有了转机。 算学圈子的组建,再加上金钞局的出现,让计官挺直了胸膛做人。 关键是,儒家一开始想把算学踢出国子监的举动,把算学推向了对立面。 现在计官打内心里,并不把自己归于儒家的文官体系。 以前他们也自称文官,现在基本都称呼自己是计官。 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知道,这是要和儒家的文官体系分道扬镳了。 司法系统虽然整体还是由儒家把控,可是现在科举有专门的明法科。 考试内容三成是儒家思想,七成是律法问题。 法家的思想逐渐开始抬头。 很多人或许会不理解,没有人宣扬法家思想,他怎么会抬头呢? 前面已经说过,大多数人都是研究谁就亲近谁。 现在想当司法官,就必须要参加明法科考试。 为了考高分,考生必然会去研究律法,乃至去研究法家精神。 研究的多了,自然就会亲近法家。 所以,法家思想抬头是早晚的事情,不需要谁刻意去宣扬。 如果朝廷阅卷的时候,稍稍偏向于法家思想一点,效果会更显著。 早晚有一天,儒家会失去对这一块的掌控。 至于兵家,现在是大明建国初期,勋贵集团力量最强势的时候。 而军方的代表,恰恰就是勋贵集团。 文官集团再强势,面对此时的勋贵集团也完全不够看。 宋朝时期,因为儒家独大形成的那张大网,已经出现了多道无法弥补的裂缝。 破碎只是早晚的事情。 朱标的新内阁构成,表面看是六个文官加一个武将,文官集团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但在儒家来看,完全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独属于儒家的蛋糕,被别人狠狠的切走了一大块。 更让他们难受的是,完全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为何? 因为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并不是政府机关。 皇帝有权力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秘书。 况且,秘书平时的工作就是给皇帝提供咨询,自然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 所以,尽管心不甘情不愿,他们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 心里有多憋屈,可想而知。 陈景恪赞叹的道:“高,殿下真是高啊。我要是文官,我要憋死了。” 朱雄英嗤笑道:“别拍马屁了,他又听不到。再说这不是咱们商量好的事情吗,有什么高明的?” 陈景恪说道:“你就没想想,殿下为何先改组内阁,而不是先给内阁票拟之权?” 朱雄英又不蠢,马上就想到了其中的关系,于是点点头说道: “虽然不算多高明,但……算了,就算他高明吧。” 还是那句话,没有票拟之权的内阁,就是单纯的皇帝秘书。 虽然很重要,但远没有重要到让文官集团,豁出命和皇帝对着干的程度。 所以朱标调整内阁成员构成,文官集团纵使有意见,也不会真的说什么。 有了票拟权的内阁,那就是议政机构。 文官集团就是拼死也要维护自己的利益,绝对不可能如此轻易就同意调整成员的。 朱标的这一招很简单,很多聪明人都能想到,但是真的好用。 关键是他做的轻描淡写,如果不是知道他的真实打算,根本就猜不到背后还有这么深的算计。 事情到了这一步,朱标依然没有给内阁票拟权,而是先公布了内阁新制度。 更高明的是,他没有全部公布,而是只公布了一部分。 公布出来的规定包括,内阁学士永为五品,不得兼任等等。 至于驳斥权之类的,则是提都没有提。 看到新公布的规则,群臣都有些茫然了。 一个秘书机构,有必要搞这么多条条框框吗? 不过考虑到朱元璋废丞相之举,大家都以为这是朱标防范内阁坐大采取的措施,于是也就没有多想。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确实猜对了,这就是防范内阁坐大采取的措施。 只不过,防范的方向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再之后,朱标就停止了对内阁的折腾,让群臣以为到此为止了。 朱雄英有些不解,为什么不继续改革了? 我还等着看热闹呢,你咋就停下了? 他就找到朱标,将自己的疑问问了出来。 朱标没有直接解释,而是笑了笑说道:“欲速则不达。” 朱雄英先是不解,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对陈景恪说道: “我爹真是老狐狸啊。” 知道全部布局的陈景恪,也不得不再次感叹朱标的沉稳。 群臣又不是傻子,此时给内阁票拟权,他们马上就能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 察觉到自己上当的文管集团,不管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力,都会反抗的。 到时候朝堂会乱,朱标和新内阁会被架在火上烤。 现在先缓一缓,过上几个月,等大家习惯了新内阁,再给他们票拟权。 就算文官反应过来,也已经晚了。 这就是朱标,做事谋而后动,徐徐而行。 这一点和朱元璋截然不同。 换成老朱,哪管文官集团是怎么想的,制定好计划之后马上就要推行。 谁敢反对,先看看自家的户口本够不够厚。 陈景恪之前的改革不可谓不激进,能如此顺利就施行,完全得益于老朱的强势。 父子俩的风格迥异,倒也不能说谁好谁坏。 老朱的风格更适合开创,重病当用猛药吗,但会带来一些混乱。 朱标的风格更适合大病之后的调理,虽然缓慢,但胜在稳定。 得知了朱标的打算,陈景恪也就不着急了。 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慢慢来呗。 接下来,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新军制的制定中去。 每天都出入五军都督府,和一群顶级勋贵混迹在一起。 因为军制课,让冯胜等人彻底了解了陈景恪的能力。 所以,现在他们完全将陈景恪当成了平等的存在来对待。 这一切都被其他人看在眼里,在惊讶之余,对陈景恪也更加的敬畏。 福清得知自家夫君竟然能和老一辈平等论交,别提多开心了。 因为无子产生的郁结之气,也被冲散了大半。 这完全就是意外之喜了,陈景恪也终于可以暂时放下此事了。 且说朝廷方面。 朱标没有在折腾内阁,却并没有消停,而是继续折腾起了军方。 上次他下令北部边疆收缩防线,以防守反击为主。 被群臣视为战略收缩的信号。 但仅仅只是这一条命令,还不足以证明这个猜测。 现在新的命令下来了。 往交趾委派了新的总督,全权负责交趾军政事务。 并命晋王朱棡率领大军回朝,只给交趾留下足够的防守力量。 这还不算完,接着又下令,除云南外其余地方皆收缩兵力,以防守为主。 又过了不久,再次下令将四边的多余军队抽调回来,只留下防守的兵力。 这一下,群臣终于肯定,大明要休养生息了。 文官自然是弹冠相庆,太子殿下果然是仁厚之君啊,能够体恤百姓。 军方对此自然颇有微词,甚至产生了危机感。 但徐达等人仅仅是一句话,就平息了所有的不满: “你们想不想轮休?想不想回家抱婆娘?” 于是,大多数将士们顿时老实了下来,毕竟这么多年没回过家,他们也想家了。 剩下一小撮战争狂,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老婆孩子热炕头,对华夏人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啊。 对军队做过调整之后,朱标才开始转向内政。 一条条命令通过驿站传达向各州县。 主要是命令百官安抚百姓,劝课农桑。 其中最主要的有五条: 其一深化革新,之前的革新有很多地方执行的并不彻底,这次必须要贯彻到最基层。 为此,朱标命锦衣卫、御史台等机构出动,监察天下,督促各地改革。 还命吏部制定了考核标准,凡是新法推行不达标的地方,给予相应的处罚。 轻则训斥贬官,重则罢官入刑。 这带着杀气的命令,让百官心中一惊,想起了这位太子的真面目。 他的仁厚,完全是他爹衬托出来的啊。 原本因为太子掌权生出懈怠之心的官吏,连忙收起了小心思,做事小心了许多。 朱标的第二个举措,是关于流民的。 清查流民,能查到原籍的全部送回原籍,查不到原籍的就地落户分配土地。 这也就是王朝初期,朝廷手里掌握着大量土地,才能做到的了。 第三个举措是关于民生的。 五岁以下的幼童,每年每人一只鸡。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一只狗。 这一条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主要是为了体现君主的仁慈。 但接下来的一条就很重要了。 土地不超过五百亩,家中有六十岁老人要赡养的,可免一成田税。 有超过三名子女要养活的,亦可免一成田税。 如果既有老人,又有超过三名子女的,可累加减免两成田税。 这条措施一出天下沸腾。 百官和万民齐呼太子圣明。 朱标的仁厚之名,得到了天下公认。 陈景恪也不例外,对朱标心生敬意。 这一举措就是实打实的惠民政策啊,而且惠及的还是真正的普通百姓。 毕竟有五百亩田这个标准在。 很多人会说了,五百亩地那是大地主了好吧。 并不是。 在古代是轮耕的,一半的地种庄稼,一半的地休息恢复肥力。 五百亩地,实际产粮的只有二百五十亩。 而且当时的产量很低,良田的亩产也就两石左右。 除去成本和要缴纳的税还能剩下多少? 那时候五百亩地充其量算是富农。 真正的大地主,土地不是按亩计算的,而是按里计算的。 方圆几十上百里,一草一木都是人家的,这才是大地主。 总之,朱标的这个政策,真正惠及万民。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二十年大明的人口将要迎来爆炸式增长。 朱标的第四个举措是兴修水利。 元末战乱,导致很多水利设施被破坏,至今没有修复。 而且黄河改道和淮水重新梳理,也导致以前的水利设施无法使用,必须重新开挖。 以前没有那个时间,现在终于可以弄一下了。 第五条是垦荒令。 五年内无人耕种的土地则视为荒地,任何人都有权力去开垦。 新开垦的
相关推荐:
转生失败,怎么可能!!
控卫凶猛
【快穿】娇娇
(影视同人)快穿之位面采购师
离婚后恋爱
[快穿]我被情敌操控了
离婚错撩后,被京圈太子爷娇宠了
精灵:帕底亚退役冠军的再就业
婚蘼情未了_御书屋
回头草_新御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