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政使、知府无权命令县尉,他们想调动预备役,就必须通过县令去找县尉。 还要考虑县尉会不会同意。 因为县尉完全可以借口‘请示都司’,搪塞过去。 总之,没有直接管理权想要调动预备役,过程会变得很复杂。 他们要是敢打预备役的主意,付出的成本会更加巨大,估计刚行动就被人举报了。 而且这么做还能有效防止军政勾结。 县尉在行政方面的上级,是本县的县令。 在军方的上一级是都指挥使司,这是个省级机构,地位和布政使相当。 县令和都司勾结,难度可不小。 一个简单的双重领导,就基本解决了这些隐患。 想通了这一切,冯胜、傅有德等人,看向陈景恪的目光充满了忌惮。 这小子心是真脏啊。 以后对他可要客气点,免得不小心得罪他,被算计了都不知道了。 陈景恪很坦然,这事儿本身就是阳谋,没必要瞒着谁。 而且也不用怕这群军方大佬生气,大家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 只有大明强盛了,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大明的开国团队还没被腐化,是能理解的。 而且,双重领导也不全是为了防范谁,好处也是有的。 如果预备役完全归军方,那地方衙门凭什么要支持你们工作? 没有地方的支持,预备役根本就搞不起来。 现在地方衙门有了一定的管理权,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也必然会支持预备役的组建和运转。 这也是阳谋。 放在前世,陈景恪根本就玩不来这些东西,就算给他看也看不懂。 这一世侥幸混入皇宫,整日耳濡目染,确实学到了许多东西。 退役法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主要规定了哪些人需要退役。 首先是年龄,只有年满十八岁的可以服役,普通士兵超过五十岁自动退役。 关于参军年龄,本来朱元璋他们想的是十六岁,被陈景恪给否了。 “十六岁还没成婚,有些成婚了还没生孩子呢。” “无后就把人送上战场,太不人道了。” “等到十八岁,差不多都有孩子了,战死了也有后代继承香火。” “主要是大明现在不缺军人,没必要送半大少年上战场。” 最后这句话成功说动了众人,大明七千多万人口,确实不缺兵源。 于是,就将参军年龄放在了十八岁。 其次是受伤残疾,可以退役。 一些其他的疾病,比如确诊慢性传染病、羊癫疯之类的,也可以退役。 还有去特别远的地方服役,一次性服役超过十年,不管有没有军功都赐七等骑尉,并准许退役。 这是吸取了唐朝府兵制崩坏的教训。 说好的三年一轮换,结果安西军一去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 帝国计划注定了大明将来会在更遥远的地方驻军。 让这些军队三年一轮换是不现实的。 干脆一次性服役十年,还特赐七等勋骑尉。 就是要用高官厚禄,吸引将士们主动去外地任职。 还有服役年龄达到十年,没有被提拔,没有获得勋位,依然是个普通士兵的,也可以退役。 这么长时间都没立功,要么是得罪人了,要么是不合适。 不论是哪一种,再让他留在军中都是折磨,退役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标准,如果达到也可以退役,不过总的来说就这几种。 退役之后也不是离开军队序列了,而是转入预备役。 如果是军官,还有机会转入地方担任捕快、缉盗,或者加入税务稽查司、海关稽查等部门。 总之,这一套军制相当的完善。 至少在陈景恪看来如此。 和现代军制比起来自然是远远不如,可在古代,这玩意儿绝对是划时代的。 朱元璋翻看之后,当即就批准施行。 而且这一次他并未将这个功劳让给朱标,而是以自己的名义来实施的。 至于原因,自然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军制变革。 朱元璋怕朱标误会,亲自解释道: “这已经是大明第三次军制变革了,且动作还如此之大,必然会引起人心动荡。” “一个不好,还有可能会引起军队不稳。” “你行事过于稳重,手段又太温和,我怕百官会阳奉阴违。” “你爹我凶名在外,有我来主持革新,定然没人敢乱动。” 朱标也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不会因此产生什么误会。 而且他也很清楚,这次军制改革速度必须要快,耽搁的时间长了恐怕会生出变数。 想要又快又稳的完成军制改革,只有老朱能做到。 ----------------- 当消失半年的朱元璋,突然出现在朝堂上,引起的震动有多大可想而知。 看到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感受着如刀锋一般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扫过。 那一刻,群臣重新回忆起了被洪武大帝支配的恐惧。 朱元璋很满意这个效果,但他并没有和大家叙旧,而是寒声道: “咱很生气。” 群臣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臣等有罪。” “太子是要大明休养生息,不是让你们懈怠偷懒。” “好好的政令,一日能完成的,你们能拖到三日五日。” “一次能解决的事情,故意拖延,非要周转十次八次才肯完成。” “以为咱什么都不知道是吗?” 群众弓着腰,头垂的一个比一个低,不少人冷汗直冒。 “咱只是休息几日,不是死了。” “哗……”群臣齐刷刷的跪下:“陛下息怒。”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这老头真会装腔作势。 陈景恪假装没有看到,悄悄往旁边的柱子后面挪了挪。 大家都跪了你不跪,太突兀了,还是躲一躲的好。 不过心中却连连感慨,什么叫牌面? 这就是。 只是几句话,就把群臣吓的瑟瑟发抖。 还好,朱元璋只是吓唬一下大家,并没有抓典型杀鸡儆猴。 即便如此,也把群臣吓的够呛。 连连表示,以后一定尽心尽力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 朱元璋这才顺坡下驴,将此事揭过。 之后他就宣布了军制改革之事。 并让人拿来几套新军制,给百官传阅。 群臣很惊讶,竟然又要对军制做改革? 这玩意儿也能随便改的吗? 等看完具体的内容,更是感到震惊。 太多了,主要是太全面了。 而且很多制度可谓是闻所未闻。 众人马上就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情,皇帝和太子突然召见军方大佬。 然后徐达等人就变得神神秘秘的,每天都窝在五军都督府。 本来大家还好奇他们在做什么,现在答案揭晓了。 肯定是弄这些新制度去了。 然后很多反应快的,目光开始在人群里寻找陈景恪的身影。 传闻大明近些年的国策,基本都是出自他的手,而最近他也频繁出入五军都督府。 这一切无不证明,传闻具有很大的真实性。 就算不是全部出自他的手,也必然参与了这些改革。 十几岁的少年,能参与到这样的国家大事,妖孽啊。 难怪徐达、冯胜这些人,与他平等论交。 有这样的能力,谁敢轻视他? 这一刻,陈景恪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再次提升了好几个台阶。 等众人差不多看过新军制,朱元璋问道: “诸卿可有不同意见?” 群臣鸦雀无声。 不同意见? 我有啊,可是我不敢说啊。 朱元璋见无人回答,就又问了一遍:“不说话,莫非是不同意?” 群臣再也不敢保持沉默,硬着头皮道: “臣等无异议。” 于是,本应该引起群臣激烈反应,乃至反对的军制大革新,就这样全票通过了。 “半年,咱只给你们半年时间,必须完成军制革新。” “如果让咱知道谁阳奉阴违阻挠变革,休怪咱不留情面。” “是。”群臣齐声回道。 这还不算完,为了配合本次军制改革,朱元璋还将心腹大将派往各地坐镇。 冯胜去了应天坐镇;傅有德去了川蜀,顺便负责扫平当地南蛮作乱。 汤和去了两湖坐镇;晋王朱棡还在半道,就被命令返回江西大本营坐镇。 延安侯唐胜宗坐镇陕西;吉安侯陆仲亨镇山东…… 天下各地,都有军中大将坐镇,确保军制改革平稳进行。 而这一连串的人事任命,也凸显出朱元璋对此次改革的重视。 让群臣不敢生出一丝懈怠之心。 第279章 自绝于军方 军制革新来的很突然,对军队来说是个巨大的震动。 但震过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朱元璋亲自主持,又派军中大将去各地坐镇,没人敢闹事。 部分人有意见,也都是通过正常途径上奏,不敢私下搞小动作。 预备役牵扯到了地方,每年二十天的军事训练,是增加了百姓负担的。 不过朝廷这几年接连采取惠民措施,百姓得到了太多好处,对此也只是嘟囔两句并没有反对。 当然,没有人带头百姓也不敢反对。 那么有人敢带头吗? 没有。 因为敢带这个头的人都没头了。 朱雄英亲自主持的军中教化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为了这项工作,在陈景恪的建议下,在军中增设了一个职务。 抚慰使。 作为军事主官的佐官,专门负责思想教化工作。 百户以上的军事单位,皆设有该职务。 增设一个职务,本来是很麻烦的事情。 但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太孙,事情又另当别论了。 这个命令被以最快的速度执行了下去。 反倒是陈景恪极力主张的文明治军,遭到了普遍的抵制。 但没多久,朱元璋任命蓝玉为中军都督府断事官。 明朝军制,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总治五军刑狱。 蓝玉这个职务,就是最高军事大法官。 蓝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奏朝廷,请求恢复军正制度。 军正是秦汉时期的军法官。 之后的历朝历代,为了精简机构,就将这个职务和别的官职合并了。 说白了,秦汉以后就没有专门的军法官了。 确实缩小了军官规模,但也让军法的执行失去了规范化和制度化。 蓝玉上任后的第一枪,就是恢复军正制度。 在都司一级设置军正署,总管军法的执行。 朱元璋乾纲独断,直接签署命令恢复军正一职。 老朱自然不会反对,因为这都是私下商量好的。 恢复军正制度,也是陈景恪的建议。 军正署大约相当于前世的军事法庭。 否则,以蓝玉的脑子,累死也想不出这玩意儿。 一开始大家都没把军正署当回事儿。 军法这东西,该怎么执行全看将领的意思,军法官就是吉祥物罢了。 然而很快大家就发现,事情好像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军正署和抚慰使合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明治军活动。 重点打击暴力治军,严禁欺凌、羞辱、残害士兵。 一旦被发现,会按照规定给予处罚。 严重的上军事法庭。 这一下军队就和炸了锅一般,纷纷反对此事。 只是掌管军法的是蓝玉,主持教化工作的是太孙。 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反对这俩人的工作。 他们只能拿下面的士兵撒气。 很多军官故意虐待士兵,以此表达对文明治军的蔑视和抗议。 然后他们就求锤得锤了。 蓝玉直接下令,抓。 从重从严处理。 上千名军官被处以记过处分,其中不乏高级将领。 一百余位军官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其中有七名是将领。 这一下整个军方都炸了锅。 无数人涌向军正署,试图将人给救出来。 还有很多人,跑到徐达等人的家中求情。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治军的,他们何错之有? 这些人都是大明的功臣,为什么要这么羞辱他们? 然而,这些大佬要么闭门谢客,要么沉默不语。 眼见大佬们不肯站出来,很多人都察觉到事情不妙。 但事关原则问题,他们不可能退缩。 于是弹劾军正署和蓝玉的奏疏,和雪花一般飞向皇宫。 面对军方的内讧,文官集团看热闹看的那叫一个开心。 不过更多的人充满不解,蓝玉这么做图个啥? 不想在军中混了吗? 蓝玉非但没有给自己做任何辩解,反而上书弹劾了一名伯爵。 此人残害军士证据确凿。 大明勋爵法有规定,拥有爵位的人犯法,要先废除爵位才能审判。 所以,即便有证据,蓝玉也拿他没办法。 只能先上书弹劾。 朱元璋的处理方式很简单也很直接。 褫夺了那名伯爵的爵位,然后扔进了军事法庭审判。 这时徐达等人终于站了出来,先是安抚了众将领。 然后明确告诉他们,文明治军也是本次军改的重要内容,不论能不能理解,都必须执行。 这一下,军方哑火了。 最终这一百余位军官,有十六人因为虐杀军士被处以极刑,其中就包括那名前伯爵。 其余的要么判处监禁,要么就是流放。 如此严重的处罚,震惊了天下。 军官们终于明白,这次朝廷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吓唬他们,而是真的要整治军法。 文明治军也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落到实处。 不论他们心中是如何想的,胳膊扭不过大腿,只能接受。 普通士兵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情,竟然真的把那些军官给判了? 朝廷是真的把我们当人看啊。 军心反而更加的凝聚。 抚慰使们发现,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了。 平日里任凭他们如何宣讲,都没有多少人听,更没有多少人信。 现在士兵开始主动追着他们问问题。 对他们宣讲的东西,也逐渐相信起来。 而这种变化,更让军官们感受到了压力。 所有人都知道,时代真的变了。 不只是军方,文官集团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连军队都要接受如此严厉的整肃,更何况是行政系统。 那位朱皇帝杀起人来,可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啊。 空印案、胡惟庸案、赵瑁案,可都才过去没几年。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典型,百官都变得更加小心翼翼起来。 因为此事,蓝玉在军方可以说是臭名卓著了。 一个个都将他视为叛徒,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诅咒他。 但就在这时,一个消息不知从哪里传出: 文明治军是太孙伴读陈景恪主张的,蓝玉做的一切都是他指使的。 那么多人被处分、被判刑,也都是他强迫蓝玉做的。 一开始大家自然不信,区区太孙伴读,如何能指使梁国公? 答案很简单: 因为生儿子的事情,蓝玉欠了他天大的人情。 蓝玉的性格大家都知道,勇猛无比,但非常讲义气,一口唾沫一个钉子。 以前他没有儿子,没少被人嘲笑。 后来吃了太孙伴读的秘药一口气生了俩儿子。 但逆天改命是要遭受天谴的,陈景恪帮助蓝玉生了俩儿子,老天爷生气了。 所以陈景恪尚公主这么多年,一个孩子都没有。 这就是老天爷对他的惩罚。 这个人情实在太大了,别说是让蓝玉主持文明治军,就算让他死都不带犹豫的。 这一下,再也没有人怀疑。 因为秘药生子遭天谴之事,本就是公开的秘密,平时大家私下没少拿此事开玩笑。 很多人还幸灾乐祸,认为陈景恪活该什么什么的。 陈景恪拿这个人情要挟蓝玉,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于是,矛头都指向了陈景恪,他成为了军方的眼中钉肉中刺。 无数弹劾他的奏疏飞向皇宫。 只是都杳无音讯了。 很明显,朝廷要保他。 但依然无法阻止疯狂的军方。 匿名威胁信、往他家中扔石头,甚至当面唾骂他…… 除了刺杀之外的方法,都被用了个遍。 陈远夫妻俩被吓的不轻,但更多是担忧儿子。 福清气的浑身哆嗦,如果不是陈景恪拦着,她非要抓几个典型杀鸡儆猴。 很多原本认识的人,也开始和他保持距离。 但知道真相的人,却对他更加的欣赏和佩服。 徐达特意摆了一桌酒席,邀请他赴宴。 席间徐达亲自向他敬酒:“你的胸襟和担当让人折服,这一杯伯伯敬你。” 并且还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叫过来,向陈景恪敬酒: “记住了,以后要视其如兄如父。如果我不在了,一切以他马首是瞻。” 当然了,徐允恭不在此列,他被派到地方上去练兵了。 冯胜、傅有德、汤和、王弼等人虽然没说什么,对陈景恪也多了几分敬意。 作为当事人,蓝玉什么都没说,只是命人将那些人的罪状整理成册,颁发全军学习。 同时他还上奏,辞去了所有职务,只保留了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一个差使。 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对此,陈景恪只有感动。 朱雄英却非常不满:“你倒是痛快了,可这一下也彻底将军方给得罪了。” 陈景恪毫不在意的道:“得罪就得罪了,我又不在军队混,他们能奈我何?” “更何况这本来就是我指使梁国公做的,又岂能让他背黑锅。” 朱雄英说道:“以后你要辅佐我开创盛世的,将军方得罪了,还怎么帮我?” 陈景恪笑道:“我是帮你出主意,又不用上战场,军方恨我也不耽误什么。” 朱雄英见他满不在乎的样子,更是气愤: “你不为自己想,也不为家人想一想?不为后人想一想?” “我们都这么担心你,你自己怎么就这么没心没肺呢。” 陈景恪笑了笑没有回答。 但看到这个笑容,朱雄英却突然泄气,长叹一声也不说话了。 朱元璋的反应就很真实了,他一边斥责军方,一边给了陈家丰厚的赏赐。 陈景恪家里有好几个仆人,也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朱雄英的护卫统领牛二虎,也不再和之前那般针对他。 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陈景恪只是笑了笑,什么都没说。 还是那句话,君有君道,臣有臣道。 并不是说单
相关推荐:
[综漫] 烫角色靠我心声守护节操
控卫凶猛
月皎花娇
农家哥儿在末世
逐浪(1V1 H)
偏执的他[现代女尊]
浮生之殷商风流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错爱
重生豪门风云